怎样指导民族班新生写观察作文
2011年9月,我接受学校分配的任务,继续承担海湾小学四年级四班民族班新生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新生入学考试的阅卷过程中,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此届民族班新生的学习基础差到出乎我们的意料,可以说已经超过了我们语文教师的心理极限。我们班学生69名,入学考试语文仅一个学生及格,71分,且这名学生还是本来就在海湾小学就读的,只是由普通班转入民族班而已。全班平均分19.1分,10分以下的29人,0分的达到5人。要知道,入学考试的试卷只是三年级下期的统考试卷,他们离上次考试时间只间隔了1个多月。这么差的底子,我能教好吗?我该如何进行教学呢?我心里直打鼓,可以说是信心严重不足!好在我承担民族班语文教学工作也有好几年了,或多或少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只能加倍努力工作了,边工作边总结提高吧!
第一单元教学便是自然景观专题,所选四篇课文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语文园地的习作就是引领学生就自己所了解和观察的自然景观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下进行写作。直到这时,我才真正叫苦不迭。这些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动笔,大多数学生连基本的用汉语进行交流都做不到。我该怎么办?是知难而退,听之任之,还是迎难而上如何才能摸索出适合这些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呢?我咬咬牙,选择了后者。累点就累点吧,把这些学生教好了,我也就问心无愧了。可是,决心好下,实施却很困难,因为教育从来就是双向的,我单方面鼓劲是无济于事的。经过好几天的思考与准备,
我精心准备了一堂观察作文教学课。
本单元有篇课文《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卖了个关子,并没有告诉学生我们学校也有爬山虎。
学生学了课文后产生了探究的愿望,于是,我以此为契机,让全班学生准备了笔记本和笔,到操场上集合,我告诉学生,我们要去认识一种很神奇的植物,要他们瞪大眼睛观察,把那种植物的神奇之处记在本子上,课后我要评比,看哪位同学观察得最认真、最仔细。学生全兴致勃勃地跟随着我,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恨不得马上就看到这种植物,马上就开始动笔写。看着学生已经被我充分调动起积极性,我感到很高兴,因为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来看,他们的知识几乎完全是靠兴趣获取的。有了信心,我的劲头更足了。在知道学生观察这种植物的时候,我还是“故弄玄虚”,并没有告诉他们这种植物其实就是我们学过的爬山虎,我边指点边提问:“同学们,这种植物是长在学校什么地方的呀?”“同学们,这种植物的叶子和其他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啊?”“这种植物为什么能爬在墙上不掉下来呢?”“它们的叶子是平铺的还是重叠的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没什么难度,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都能回答得很好,很多学生都是迫不及待地抢答,部分大胆点的学生忍不住问:“老师,这就是爬山虎吧?”我笑而不答,只是要他们要把观察到的记在笔
记本上。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发言中,不知不觉,一堂课就结束了。
第二节课,我把学生带回了教室,告诉他们开始写作文了,一提到写,同学们又开始面露难色。我微微一笑,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作文难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难!”“没关系!”我说,“我教一句,你们写一句。”学生们就拿着笔,眼巴巴地瞅着我。“我们就写今天观察的植物,首先得写标题,写个什么标题好呢?”“一种神奇的植物!”学生抢答,我赞赏地摸摸她的头。“还有呢?”我又不断启发,这下举手的学生就很多了,“美丽的植物”“一种不知道名字的植物”“我猜它是爬山虎”“它装点了我们的校园”等等。初见成效,我按捺住了喜悦,充分肯定了回答得好的学生。“现在,让我们把这种神奇的植物介绍给其他没看见的同学吧,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呢?”有个学生举手回答:“今天我很高兴,老师带我们观察了一种神奇的植物,它生长在学校综合楼后边小花园的墙上,把花园的整个背墙全遮满了„„”学生的回答令我喜出望外,看来,孩子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新事物的眼睛,只是教师要懂得如何引领他们该将眼睛转向何处。“让我们将这种植物生长的地点写出来,好吗?”全班同学都拿起笔,刷刷地写了起来。
写完一段,我提醒孩子们要分段了,因为这些孩子根本不懂得作文的格式。“现在我们来写写这种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的。”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更高了,有几个孩子唯恐我看不见他们举手,几乎站了起来,每个孩子回答完,我总是启发:“还有没有谁观察到不同的,来补充一下。”孩子们一边回答,一边在本子
上写,写完了叶子,又写脚和脚的变化,不知不觉,快下课了,而孩子们的作文本也写了满满一页,有的还更多。
我非常高兴。要知道,他们考试时的作文很多只是寥寥几行还不通顺,有的干脆就没动笔。对于语文基础好的孩子来说,这种作文教学方法或许略显僵化,但对于这些算得上是初次作文的孩子们来说,我的引领就是他们的拐杖,他们一步一步扶着我,有了走下去的信心,总有一天,他们会丢掉这个拐杖,昂首阔步地走向浩瀚的知识海洋,这也就实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理念,做到真真正正、放放心心地放手。
(作者单位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小学)
怎样指导民族班新生写观察作文
2011年9月,我接受学校分配的任务,继续承担海湾小学四年级四班民族班新生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新生入学考试的阅卷过程中,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此届民族班新生的学习基础差到出乎我们的意料,可以说已经超过了我们语文教师的心理极限。我们班学生69名,入学考试语文仅一个学生及格,71分,且这名学生还是本来就在海湾小学就读的,只是由普通班转入民族班而已。全班平均分19.1分,10分以下的29人,0分的达到5人。要知道,入学考试的试卷只是三年级下期的统考试卷,他们离上次考试时间只间隔了1个多月。这么差的底子,我能教好吗?我该如何进行教学呢?我心里直打鼓,可以说是信心严重不足!好在我承担民族班语文教学工作也有好几年了,或多或少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只能加倍努力工作了,边工作边总结提高吧!
第一单元教学便是自然景观专题,所选四篇课文充分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语文园地的习作就是引领学生就自己所了解和观察的自然景观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下进行写作。直到这时,我才真正叫苦不迭。这些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动笔,大多数学生连基本的用汉语进行交流都做不到。我该怎么办?是知难而退,听之任之,还是迎难而上如何才能摸索出适合这些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呢?我咬咬牙,选择了后者。累点就累点吧,把这些学生教好了,我也就问心无愧了。可是,决心好下,实施却很困难,因为教育从来就是双向的,我单方面鼓劲是无济于事的。经过好几天的思考与准备,
我精心准备了一堂观察作文教学课。
本单元有篇课文《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卖了个关子,并没有告诉学生我们学校也有爬山虎。
学生学了课文后产生了探究的愿望,于是,我以此为契机,让全班学生准备了笔记本和笔,到操场上集合,我告诉学生,我们要去认识一种很神奇的植物,要他们瞪大眼睛观察,把那种植物的神奇之处记在本子上,课后我要评比,看哪位同学观察得最认真、最仔细。学生全兴致勃勃地跟随着我,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恨不得马上就看到这种植物,马上就开始动笔写。看着学生已经被我充分调动起积极性,我感到很高兴,因为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来看,他们的知识几乎完全是靠兴趣获取的。有了信心,我的劲头更足了。在知道学生观察这种植物的时候,我还是“故弄玄虚”,并没有告诉他们这种植物其实就是我们学过的爬山虎,我边指点边提问:“同学们,这种植物是长在学校什么地方的呀?”“同学们,这种植物的叶子和其他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啊?”“这种植物为什么能爬在墙上不掉下来呢?”“它们的叶子是平铺的还是重叠的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没什么难度,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都能回答得很好,很多学生都是迫不及待地抢答,部分大胆点的学生忍不住问:“老师,这就是爬山虎吧?”我笑而不答,只是要他们要把观察到的记在笔
记本上。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发言中,不知不觉,一堂课就结束了。
第二节课,我把学生带回了教室,告诉他们开始写作文了,一提到写,同学们又开始面露难色。我微微一笑,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作文难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难!”“没关系!”我说,“我教一句,你们写一句。”学生们就拿着笔,眼巴巴地瞅着我。“我们就写今天观察的植物,首先得写标题,写个什么标题好呢?”“一种神奇的植物!”学生抢答,我赞赏地摸摸她的头。“还有呢?”我又不断启发,这下举手的学生就很多了,“美丽的植物”“一种不知道名字的植物”“我猜它是爬山虎”“它装点了我们的校园”等等。初见成效,我按捺住了喜悦,充分肯定了回答得好的学生。“现在,让我们把这种神奇的植物介绍给其他没看见的同学吧,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呢?”有个学生举手回答:“今天我很高兴,老师带我们观察了一种神奇的植物,它生长在学校综合楼后边小花园的墙上,把花园的整个背墙全遮满了„„”学生的回答令我喜出望外,看来,孩子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新事物的眼睛,只是教师要懂得如何引领他们该将眼睛转向何处。“让我们将这种植物生长的地点写出来,好吗?”全班同学都拿起笔,刷刷地写了起来。
写完一段,我提醒孩子们要分段了,因为这些孩子根本不懂得作文的格式。“现在我们来写写这种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的。”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更高了,有几个孩子唯恐我看不见他们举手,几乎站了起来,每个孩子回答完,我总是启发:“还有没有谁观察到不同的,来补充一下。”孩子们一边回答,一边在本子
上写,写完了叶子,又写脚和脚的变化,不知不觉,快下课了,而孩子们的作文本也写了满满一页,有的还更多。
我非常高兴。要知道,他们考试时的作文很多只是寥寥几行还不通顺,有的干脆就没动笔。对于语文基础好的孩子来说,这种作文教学方法或许略显僵化,但对于这些算得上是初次作文的孩子们来说,我的引领就是他们的拐杖,他们一步一步扶着我,有了走下去的信心,总有一天,他们会丢掉这个拐杖,昂首阔步地走向浩瀚的知识海洋,这也就实现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理念,做到真真正正、放放心心地放手。
(作者单位 四川省雷波县民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