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人生故事中国原子弹之父
简要内容: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北京周报BeijingReview于1986年8月11日,封面英文报道,英文为:China'sfatheroftheA-bomb中国原子弹之父。北京周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1958年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创办,为中央级重点对外宣传刊物)。杨振宁写的《邓稼先》被选入2007版中学语文教材,让学生们领悟邓稼先独特的人格魅力!
邓稼先
邓稼先(1924.6—1986.7),男,安徽怀宁人。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研制和发射核武器的主要技术领导人之一。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被誉为中国“两弹元勋”。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的人生故事中国原子弹之父
简要内容: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北京周报BeijingReview于1986年8月11日,封面英文报道,英文为:China'sfatheroftheA-bomb中国原子弹之父。北京周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1958年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创办,为中央级重点对外宣传刊物)。杨振宁写的《邓稼先》被选入2007版中学语文教材,让学生们领悟邓稼先独特的人格魅力!
邓稼先
邓稼先(1924.6—1986.7),男,安徽怀宁人。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研制和发射核武器的主要技术领导人之一。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被誉为中国“两弹元勋”。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