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田野调查的理论和方法(讲座)

田野调查的理论和方法

主讲:王建新教授

我这次的讲座主要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重点讨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 研究理念

人类学是一个比较经验主义的学科,它在某些方面也讲求实证,但从人类学的著作的写作规范和风格来看,其经验主义的取向非常强烈。我们基于自身的经验,形成我们人类学的作品。人类学的作品是非常复杂的,基础性研究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报告、调查杂记、民族志,此外还有跨文化比较,和比较性研究。 第一类基础性研究中,是基于我们自身的田野经验,是各种各样的经验有一定的距离,但使用的资料是有经验性基础的。人类学训练必须要通过田野调查形成自己的资料能力,再根据这种方法形成一种对话的基础,从资料,方法再到理论。因此,民族志研究是我们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份,是我们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民族志给学生提供的训练是最完善最合理的。

我们把人类学写作的资料分成五类:

一、 口述资料

二、地方性文本:日记,碑文,族谱

三、一般性出版物

四、档案资料

五、统计资料:年鉴,人口统计,生产生计的统计

人类学研究偏重第一类和第二类资料。第三类一般性出版物我们需要,特别是对待历史沿革等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整体性的资料。但是我们这种民族志所要求挖掘的规模和深度,不允许我们在第三类以下的资料停留太多。我们要把这些方面做的比较精炼。我们需要阅读和理解,但不会做过多的表述。我们把这个和其他学科沟通的平台确定以后,之后我们主要使用的就是地方性文本。主要就是依靠口述调查。其他资料都是可以在图书馆,档案馆找到。对地方的感受与认识,必须在田野调查中获得。我们研究的理念是资料的取向是基于田野调查的。

田野调查对于我们人类学来说,获取资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田野调查是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类学家的素质和意志,能够脚踏实地的住在当地,学习当地的各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独创性是非常强的。

二、田野调查三个方面

一般的调查住二十天到一个月,我们会到从城市社区到农村生态,社会组织,

宗族信仰,整体性的综合民族志的考察。从最近这五六年的调查经验来看,我们一般是十个左右分为一组,两个同学负责一个专题。每个老师策略不一,有的老师喜欢做范围非常小的民族志,看村里人做什么吃什么想什么。但我个人觉得不要集中在一个村寨。我一般把总部放在乡镇。居住条件和饮食比较方便,另外这种大的村落有很多代表性,一般是当地发展的比较好的村落,各种社会问题反映的比较突出,传统东西牢固,同时也面临很多新的东西。此外还有一个好的休息场所。还有一点好处是有一种整体观,因为到了小村落可能会完全投入到小的方法中就会产生一种局限,我们的描写就没有整体社会观,我们就容易投入到一些细节的整理上。文章写出来的立体感就不强,很多事件就抓不到。小村落的信息量还是比较小,各种故事,存在的量是比较小。在大的村落会遇到很多不一样的老人,还有很多面临选择的年轻人,住在乡镇里,在周围有很多比较密集的村落群,选一个村落群最集中的地区,住在这里的好处是不但政府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周边的大量村落,一般都是五公里左右。可以上午去下午回。一旦点选定之后,我们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资料收集。

1、 局部性量化资料。

一些不太熟练的人类学者会觉得民族学的就是深入一点的关注细节的,实际不是这样的,人类学的民族志会非常深入,但有理论追求,他对村落在内的整体区域都有把握。这种学术定位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研究对象是一个特殊的地区,或者是某个偏僻的村落,但你给别人讲的时候。你在写的时候会考虑到你的读者的感觉,我在学理上推理的时候要考虑它的合理性,在村落上的人群的生活特点,生活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怎么想问题,怎么生活。你必须要涉及到这个层面,否则无法说明自己研究的独特性,这时候你就设计局部性量化资料的使用。去到田野,不只是希望找到一个资料丰富的个人,去集中个人的叙述。我们还要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说明这个个人呢?这个人在整体环境中是什么地位?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一个分类,按照不同年龄,性别,身份地位,家庭经济情况等的各方面情况都不同,做分类问卷收集, 做问卷就是获得局部性的统计资料。

这类材料很有说服性,可以表现一种整体性的资料。我们有时候也需要社会学所做的宏观的调查数据,使用这种大规模的量化资料。但这种量化资料有时候是不真实的,但只能反映一种大的趋势。具体到民族志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种非常精确的局部性量化资料。我们的精确度是非常高的。做问卷,做家访,用问卷的形式整理下来,我们得到的资料的涵盖率是非常高的。我们通过这种问卷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整理。下一步我们对整体的这种描述就很容易形成,或者做这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上,我们从行政体系,社会组织机构各个方面都很容易实行。局部性量化资料就是根据自己的目的来涉及量化问卷,给自己的深入描述打下基础。

2、口述资料。

历史学爱用口述史。但人类学是用口述资料。人类学是从产生之初就开始使用的方法,口述资料简单的说就是各种各样的故事。

1)开放性访谈

开发性访谈,就是刚刚进入一个社区的时候,所进行的一种散漫性的访谈。比如田野时间是一个月,应该在前五天都是开放性访谈。要了解的东西很广很深入要做充分的准备,我们人类学是把口述作为一个修炼的过程。要建立对这个社区的初步的认识,往往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找到一个非常好的信息提供人,使你感觉这个人就够我可能了解到很多情况。但你可能了解到也许这个人,不一定是很好。你再找其他人,其他人就不给你提供信息。我们不能集中在某几个人身上,开放性是一种适应和熟悉当地的过程。跟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聊天过程中你会感觉到很多问题,很多地方性的问题意识,对政府有意见,谁跟谁有意见。大小群体之间的矛盾,一定要花很多时间了解这些情况。做人类学的调查,你要对对方的情况把握的很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收集到的口述资料就比较合理,容易具有深度和广度。第二个作用也是一种观察,你这种体会就可以支撑你对整体的描述。在开放性访谈里取得的零星的资料不深,但很广泛。通过自己的开放性的访谈和观察,形成对整体的非常清晰的认识,我们的文章会很生动,可读性也会很强。

2)半结构性访谈

到自己会感觉到开放性访谈会够了,我们对地方开始有一定了解的时候,就要开始半结构性访谈。要开始进入专题访谈,开始就与你专题相关的人开始接触,把这个整体人群一点点搞清楚,这是专题性的。但还不是非常深入的,是对一个专题整体性的访谈。挨家挨户找这些人去访谈了解他们的情况。通过这种半结构性访谈,你的调查开始比较深入,你开始写一些东西,你也许会发现缺少深入的资料。

3)结构性访谈。

这时候就要找关键人物,做长期式的跟踪访谈。我以前博士论文主要是做吐鲁番伊斯兰研究。我曾经在半年内就跟着一个阿訇,他的生活经历可能比较平淡,但他可以和政府有很好关系,老百姓也很有声望。从他小时候到他当时的所有的个人资料我都得到了。他还有记载自己家庭经济变化的习惯。我就利用生活史的方法,用他们的生活历程来看革命与社会变迁对他们命运所造成对影响。我思考他们所具有的一些习惯性的思维,是如何支撑特殊的地方性话语的。

3、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的作用和开放性访谈的作用是一样的。口述资料的获取还不是参与观察。人类学在观察的环节上强调参与,他种地,你也去种地。解释人类学格尔兹,提出一个“共犯” 理论。参与观察,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东西和听到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看着资料做的和你到当地获得的观察体会后的写作是完全不一样的。

田野调查的理论和方法

主讲:王建新教授

我这次的讲座主要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重点讨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 研究理念

人类学是一个比较经验主义的学科,它在某些方面也讲求实证,但从人类学的著作的写作规范和风格来看,其经验主义的取向非常强烈。我们基于自身的经验,形成我们人类学的作品。人类学的作品是非常复杂的,基础性研究主要包括田野调查报告、调查杂记、民族志,此外还有跨文化比较,和比较性研究。 第一类基础性研究中,是基于我们自身的田野经验,是各种各样的经验有一定的距离,但使用的资料是有经验性基础的。人类学训练必须要通过田野调查形成自己的资料能力,再根据这种方法形成一种对话的基础,从资料,方法再到理论。因此,民族志研究是我们研究最重要的一部份,是我们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民族志给学生提供的训练是最完善最合理的。

我们把人类学写作的资料分成五类:

一、 口述资料

二、地方性文本:日记,碑文,族谱

三、一般性出版物

四、档案资料

五、统计资料:年鉴,人口统计,生产生计的统计

人类学研究偏重第一类和第二类资料。第三类一般性出版物我们需要,特别是对待历史沿革等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整体性的资料。但是我们这种民族志所要求挖掘的规模和深度,不允许我们在第三类以下的资料停留太多。我们要把这些方面做的比较精炼。我们需要阅读和理解,但不会做过多的表述。我们把这个和其他学科沟通的平台确定以后,之后我们主要使用的就是地方性文本。主要就是依靠口述调查。其他资料都是可以在图书馆,档案馆找到。对地方的感受与认识,必须在田野调查中获得。我们研究的理念是资料的取向是基于田野调查的。

田野调查对于我们人类学来说,获取资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田野调查是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类学家的素质和意志,能够脚踏实地的住在当地,学习当地的各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独创性是非常强的。

二、田野调查三个方面

一般的调查住二十天到一个月,我们会到从城市社区到农村生态,社会组织,

宗族信仰,整体性的综合民族志的考察。从最近这五六年的调查经验来看,我们一般是十个左右分为一组,两个同学负责一个专题。每个老师策略不一,有的老师喜欢做范围非常小的民族志,看村里人做什么吃什么想什么。但我个人觉得不要集中在一个村寨。我一般把总部放在乡镇。居住条件和饮食比较方便,另外这种大的村落有很多代表性,一般是当地发展的比较好的村落,各种社会问题反映的比较突出,传统东西牢固,同时也面临很多新的东西。此外还有一个好的休息场所。还有一点好处是有一种整体观,因为到了小村落可能会完全投入到小的方法中就会产生一种局限,我们的描写就没有整体社会观,我们就容易投入到一些细节的整理上。文章写出来的立体感就不强,很多事件就抓不到。小村落的信息量还是比较小,各种故事,存在的量是比较小。在大的村落会遇到很多不一样的老人,还有很多面临选择的年轻人,住在乡镇里,在周围有很多比较密集的村落群,选一个村落群最集中的地区,住在这里的好处是不但政府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周边的大量村落,一般都是五公里左右。可以上午去下午回。一旦点选定之后,我们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资料收集。

1、 局部性量化资料。

一些不太熟练的人类学者会觉得民族学的就是深入一点的关注细节的,实际不是这样的,人类学的民族志会非常深入,但有理论追求,他对村落在内的整体区域都有把握。这种学术定位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说研究对象是一个特殊的地区,或者是某个偏僻的村落,但你给别人讲的时候。你在写的时候会考虑到你的读者的感觉,我在学理上推理的时候要考虑它的合理性,在村落上的人群的生活特点,生活在什么样的状况下,怎么想问题,怎么生活。你必须要涉及到这个层面,否则无法说明自己研究的独特性,这时候你就设计局部性量化资料的使用。去到田野,不只是希望找到一个资料丰富的个人,去集中个人的叙述。我们还要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说明这个个人呢?这个人在整体环境中是什么地位?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一个分类,按照不同年龄,性别,身份地位,家庭经济情况等的各方面情况都不同,做分类问卷收集, 做问卷就是获得局部性的统计资料。

这类材料很有说服性,可以表现一种整体性的资料。我们有时候也需要社会学所做的宏观的调查数据,使用这种大规模的量化资料。但这种量化资料有时候是不真实的,但只能反映一种大的趋势。具体到民族志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种非常精确的局部性量化资料。我们的精确度是非常高的。做问卷,做家访,用问卷的形式整理下来,我们得到的资料的涵盖率是非常高的。我们通过这种问卷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整理。下一步我们对整体的这种描述就很容易形成,或者做这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上,我们从行政体系,社会组织机构各个方面都很容易实行。局部性量化资料就是根据自己的目的来涉及量化问卷,给自己的深入描述打下基础。

2、口述资料。

历史学爱用口述史。但人类学是用口述资料。人类学是从产生之初就开始使用的方法,口述资料简单的说就是各种各样的故事。

1)开放性访谈

开发性访谈,就是刚刚进入一个社区的时候,所进行的一种散漫性的访谈。比如田野时间是一个月,应该在前五天都是开放性访谈。要了解的东西很广很深入要做充分的准备,我们人类学是把口述作为一个修炼的过程。要建立对这个社区的初步的认识,往往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找到一个非常好的信息提供人,使你感觉这个人就够我可能了解到很多情况。但你可能了解到也许这个人,不一定是很好。你再找其他人,其他人就不给你提供信息。我们不能集中在某几个人身上,开放性是一种适应和熟悉当地的过程。跟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聊天过程中你会感觉到很多问题,很多地方性的问题意识,对政府有意见,谁跟谁有意见。大小群体之间的矛盾,一定要花很多时间了解这些情况。做人类学的调查,你要对对方的情况把握的很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收集到的口述资料就比较合理,容易具有深度和广度。第二个作用也是一种观察,你这种体会就可以支撑你对整体的描述。在开放性访谈里取得的零星的资料不深,但很广泛。通过自己的开放性的访谈和观察,形成对整体的非常清晰的认识,我们的文章会很生动,可读性也会很强。

2)半结构性访谈

到自己会感觉到开放性访谈会够了,我们对地方开始有一定了解的时候,就要开始半结构性访谈。要开始进入专题访谈,开始就与你专题相关的人开始接触,把这个整体人群一点点搞清楚,这是专题性的。但还不是非常深入的,是对一个专题整体性的访谈。挨家挨户找这些人去访谈了解他们的情况。通过这种半结构性访谈,你的调查开始比较深入,你开始写一些东西,你也许会发现缺少深入的资料。

3)结构性访谈。

这时候就要找关键人物,做长期式的跟踪访谈。我以前博士论文主要是做吐鲁番伊斯兰研究。我曾经在半年内就跟着一个阿訇,他的生活经历可能比较平淡,但他可以和政府有很好关系,老百姓也很有声望。从他小时候到他当时的所有的个人资料我都得到了。他还有记载自己家庭经济变化的习惯。我就利用生活史的方法,用他们的生活历程来看革命与社会变迁对他们命运所造成对影响。我思考他们所具有的一些习惯性的思维,是如何支撑特殊的地方性话语的。

3、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的作用和开放性访谈的作用是一样的。口述资料的获取还不是参与观察。人类学在观察的环节上强调参与,他种地,你也去种地。解释人类学格尔兹,提出一个“共犯” 理论。参与观察,我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东西和听到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你看着资料做的和你到当地获得的观察体会后的写作是完全不一样的。


相关文章

  • 艺术人类学之简介
  • 文化论坛 艺术人类学之简介 林立策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29 [中图分类号]:K8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8-0223-02 一. 艺术人类学的概念 对艺术人类学下定义 ...查看


  • 张应强-历史人类学理论方法(讲座)
  • 历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张应强教授 关于历史人类学的概念,学界讨论很多,出的书也很多,但里面的概念都不一致.我们需要解释一些概念,才能清楚的进入学科操作.历史人类学现在是一个学科的概念,那是否有一些特别的理论和方法呢?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些问题 ...查看


  • 历史人类学绝版笔记
  • 历史人类学全国研究生暑假学校讲座笔记整理 第一讲: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8月1日) --萧凤霞(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 70年代以后的人类学不完全只研究"他者",而转向对自身社会的观察. 人类学的选点带有某种选择性, ...查看


  • 县级妇幼保健所高危儿规范管理模式的探讨和评估王建忠
  • ·904·201328县级妇幼保健所高危儿规范管理模式的探讨和评估① 王建忠 罗 英 R17 王莉丽高文颖 C 江苏省常熟市妇幼保健所215500 中国图书分类号文献标识码4411(2013)06-0904-02:doi:10.7620/z ...查看


  • 留学生培养方案
  • 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留学生) (专业代码:030301) 一.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 1.培养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作风.具有团结合作 ...查看


  • 北师大培训心得 1
  • 北师大培训心得体会 会宁县甘沟中学 王映甲 2013年9月8日至9月22日,白银市教育局组织我市中小学骨干教师赴北师大学习, 我荣幸参加了本次高级研修班的培训.非常感谢有关领导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使我有如此珍贵的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 ...查看


  • 定义_视域与田野中的问题_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_之三_王永健
  • 定义.视域与田野中的问题 36定义.视域与田野中的问题 ---"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三 ●王永健 摘关祎安丽哲要:如何定义"艺术"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域伴随着时代在艺术 ...查看


  • 民间信仰研究信息3篇
  • 郑衡泌.陈文龙:"民间信仰地域分异的微观分析--泉州三个村庄神祇生态位宽度测量和比较",<地理研究>04期,2010年. 祝幸安.袁德新.丁涛:"浙江省舟山市积极做好民间信仰场所管理工作" ...查看


  •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2004级本科)
  • <民间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民间文学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本科) 总 学 时(学分):36学时(3学分) 理论学时:30学时 实践学时:6学时 一.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民间文学>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