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豪放派词风研讨

《宋朝豪放派词风研讨》课题开题报告

中学语文课本中,编选了众多优秀的古诗文作品。其中,词是重要的一部分。词始于南朝,形成于唐而盛于宋。宋词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

一、课题研究背景

1、简述研究对象

豪放词与婉约词是宋词的两大派别。豪放词表现出豪壮,恢弘的语言风格。

(1) 形成与发展

苏轼一扫花间词派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豪放词派。他的词不拘一格,内容广泛 ,包罗万象。南宋刘辰翁曾言:“辞职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可见,苏轼作为豪放派的奠基者,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之后,辛弃疾将豪放词推向了高潮。他的词,多以爱国题材为主,慷慨悲壮。大大开拓了豪放词的思想意境与表现力,提高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特点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2、研究意义

(1)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宋朝豪放派的形成过程和词风特点。

(2)有助于深入了解豪放派诗人的生平经历,对其词风的影响。

(3)有助于学习豪放词中意象和典故等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4)有助于品位赏析豪放派词作语言,积累古诗文。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内容

1、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研究豪放词的出现与当时历史背景的关系,及在此之前其他派别的发展。

(2)研究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的生平经历。

(3)研究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如 意象和典故等的运用

2、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查阅资料,翻阅书籍,查找典籍等方法,具体分析豪放词,以更完整理性的认识宋词豪放派的特征。写作时可引用的更合理恰当。

3、预期成果

论文,撰写有关宋朝豪放派词风研讨的论文。

三、人员及安排

指导老师: 课题组组长:

组员:

安排:1、查阅资料(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

2、整理资料(进行分类,归纳)

3、写论文,进行润饰修改。

宋朝豪放词风的研讨

说到宋朝,就不得不说宋词,说道宋词,就不得不提词风。 词,她萌芽于神话传说,从诗经中诞生,又经历了楚辞,诸子散文。历经了两汉文学的陶冶,又接受了魏晋南北朝四言,五言,七言,小说等的洗礼。最后到隋唐,少女初长成。最后到了宋,达到了一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潮。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在这期间,词逐渐演变成了众多的词风,形成了各种风格特色,各个派别。但是说道宋朝的词风,就不得不提到其中的一种风格————豪放派。

豪放是一种写作风格,它体现着作者的性格,思想,胸怀等等。之所以把一些作品综合称之为豪放派,是因为它们词体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其中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为代表。前两者是豪放派的两个大文豪,合成“苏辛”。现在我们以苏轼为典型来分析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苏轼执着于豪放,旷达的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首先在苏轼生平创作的这些文学作品中,词风不尽一样,有豪放,旷达,婉约。可以看出苏轼并不是一味只追求豪放的词风。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在翻开《东坡乐府》,雄健豪放一类的词在他的三百四十多首词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是很高,但这类词在词史上具有异乎寻常的影响力,是苏轼对唐五代以来“绮罗香泽之态”词风的最有震撼力的变革,也是苏轼艺术创新精神的最有力展现,它拓宽了词路、词境、词风。接着来看苏词的内容,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如:

定风波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当别人正在有心忡忡,担忧自己未来的征途时,他们一定没有心情去欣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可苏轼却不然,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下片是写,天转晴了。“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有黑就有白,有正就有反,有豪放必然就有婉约。豪放派和婉约派组成了大半个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有柳永、晏殊等。其中属柳永最有代表性。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因此柳永词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不同于苏轼的因政治因素主导,柳永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如: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离京都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豪放于婉约的区别,可用《历代诗余》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牙板,唱“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一首豪放词)。可见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

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这样豪放派就给人以“冲口而出”的感觉。

这样,豪放派之于宋词的地位与特点已经昭然若揭了。豪放派以它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等特点与婉约派一起组成了灿烂的宋词文化。

《宋朝豪放派词风研讨》课题开题报告

中学语文课本中,编选了众多优秀的古诗文作品。其中,词是重要的一部分。词始于南朝,形成于唐而盛于宋。宋词古代文学的阆苑里,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

一、课题研究背景

1、简述研究对象

豪放词与婉约词是宋词的两大派别。豪放词表现出豪壮,恢弘的语言风格。

(1) 形成与发展

苏轼一扫花间词派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豪放词派。他的词不拘一格,内容广泛 ,包罗万象。南宋刘辰翁曾言:“辞职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可见,苏轼作为豪放派的奠基者,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之后,辛弃疾将豪放词推向了高潮。他的词,多以爱国题材为主,慷慨悲壮。大大开拓了豪放词的思想意境与表现力,提高了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特点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辛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清放,辛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2、研究意义

(1)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宋朝豪放派的形成过程和词风特点。

(2)有助于深入了解豪放派诗人的生平经历,对其词风的影响。

(3)有助于学习豪放词中意象和典故等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4)有助于品位赏析豪放派词作语言,积累古诗文。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内容

1、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研究豪放词的出现与当时历史背景的关系,及在此之前其他派别的发展。

(2)研究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的生平经历。

(3)研究豪放派词风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如 意象和典故等的运用

2、课题研究目的

通过查阅资料,翻阅书籍,查找典籍等方法,具体分析豪放词,以更完整理性的认识宋词豪放派的特征。写作时可引用的更合理恰当。

3、预期成果

论文,撰写有关宋朝豪放派词风研讨的论文。

三、人员及安排

指导老师: 课题组组长:

组员:

安排:1、查阅资料(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

2、整理资料(进行分类,归纳)

3、写论文,进行润饰修改。

宋朝豪放词风的研讨

说到宋朝,就不得不说宋词,说道宋词,就不得不提词风。 词,她萌芽于神话传说,从诗经中诞生,又经历了楚辞,诸子散文。历经了两汉文学的陶冶,又接受了魏晋南北朝四言,五言,七言,小说等的洗礼。最后到隋唐,少女初长成。最后到了宋,达到了一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潮。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在这期间,词逐渐演变成了众多的词风,形成了各种风格特色,各个派别。但是说道宋朝的词风,就不得不提到其中的一种风格————豪放派。

豪放是一种写作风格,它体现着作者的性格,思想,胸怀等等。之所以把一些作品综合称之为豪放派,是因为它们词体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其中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等为代表。前两者是豪放派的两个大文豪,合成“苏辛”。现在我们以苏轼为典型来分析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苏轼执着于豪放,旷达的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首先在苏轼生平创作的这些文学作品中,词风不尽一样,有豪放,旷达,婉约。可以看出苏轼并不是一味只追求豪放的词风。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但是在翻开《东坡乐府》,雄健豪放一类的词在他的三百四十多首词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是很高,但这类词在词史上具有异乎寻常的影响力,是苏轼对唐五代以来“绮罗香泽之态”词风的最有震撼力的变革,也是苏轼艺术创新精神的最有力展现,它拓宽了词路、词境、词风。接着来看苏词的内容,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如:

定风波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当别人正在有心忡忡,担忧自己未来的征途时,他们一定没有心情去欣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可苏轼却不然,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下片是写,天转晴了。“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有黑就有白,有正就有反,有豪放必然就有婉约。豪放派和婉约派组成了大半个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有柳永、晏殊等。其中属柳永最有代表性。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因此柳永词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不同于苏轼的因政治因素主导,柳永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如: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离京都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情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 豪放于婉约的区别,可用《历代诗余》引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牙板,唱“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一首豪放词)。可见豪放派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结构上跳跃动荡,纵横潇洒,造成一种开阔、健朗的艺术境界,格调显得清超豪迈,固然为婉约派所不及,但在具体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状态的细致描写和刻画上似稍逊于婉约派。婉约派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

且辞藻华美,抒情则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抒情则直写胸臆。这样豪放派就给人以“冲口而出”的感觉。

这样,豪放派之于宋词的地位与特点已经昭然若揭了。豪放派以它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等特点与婉约派一起组成了灿烂的宋词文化。


相关文章

  • 25词五首教学案
  • 研讨 3.概括本词的主题思想. 研讨 教学目标: 记录 记录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家作表作品. 第一页 第二页 2.培养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3.感悟作品内涵,领会词 ...查看


  •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 ...查看


  • 宋朝的词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最出名?
  • 宋朝的词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最出名? 导读: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汉,定型于唐.五代,盛于宋 ...查看


  •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 试论唐宋文化的差异 [摘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时代不同,文化也不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唐宋时期的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两个朝代在时间 ...查看


  •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 <柳永词两首>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 庄一心 一. 教学目标: 甲.知识目标: 1. 了解宋词的有关常识,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 理解这两首词的意蕴和内涵,感受其意境美. 3. 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 ...查看


  • 宋文化的精雅特点
  • 宋文化的精雅特点(原创节选) 4.21宋代服饰文化 4.211宋朝普通妇女服装:上襦下裙 宋代上衣大多为袄.襦.衫.褙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 襦裙的样式衣襟不拘规则,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 ...查看


  •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考题(2005-2011年)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掣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2. 3. 湖北孝感2008江城 ...查看


  • 14.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学习目标] 1.掌握宋元时期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和书法成 就. 2.通过对"文献资料".插图的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了解相关历史并理解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 ...查看


  • 七下期中1-14课复习要点(答案)
  • 七年级历史(下)第1-14课期中复习要点 1. 隋朝的建立者是谁?建立于哪一年?定都在哪里?隋 朝统一全国是哪一年? 隋文帝(杨坚):581年:长安:589年 2. 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