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鞋的意义和在家人能穿罗汉鞋吗?

春末至夏初,出家人喜欢穿罗汉鞋。一般人只知道这种鞋穿在脚上既轻便又凉爽,好不适意,殊不知罗汉鞋在它的造型制作上,还有它更深的表法意义。

罗汉鞋即僧众所穿之鞋,以麻、草、布、化学皮等编结或缝缀而成,颜色有黑、灰、黄、褐等色。罗汉鞋的周边共有六条布带和六个洞,且互为对称,这六条布带喻众生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起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的种种烦恼,故轮回六道,不得解脱。六个洞则表示众生若勤修三学(戒,定,慧)广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则必能破除烦恼,获得解脱,证得罗汉果位而不再受六道轮回之苦,亦象征看破世间一切无常的事物。六度既是度人,也是度己。因为这层意思,故称此鞋为“罗汉鞋” 。

因为印度地处热带,所以一般人都以为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期,僧尼们是不曾穿用鞋子的。其实不然,据禅林象器笺卷下列举鸯掘摩罗经文说:“如有施主,牛死卖与屠生,转买皮,令人做革屣,许受用著。”又据释门归敬仪说:“天竺国中,地多湿热。以革为屣,制令服之。如见上尊,即令脱却。”可见,古印度的佛教僧尼们,是准许穿用鞋子的,而且对僧鞋的仪轨已有一定的要求。

我国的领域属于温寒地区,人们为了御寒,当然是更需要穿著鞋子了。汉地僧人都必须穿鞋、袜,有关鞋子的著用。在日用轨范、四分律行事钞、敕修清规、祖庭事苑等典籍里,都曾有过明确规制。

我国僧尼们所穿著的鞋子,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芒鞋”、“芒鞋”是用草类编织而成的,所以也叫做“草鞋”。从前居住在大陆的乡间或山林中的出家人,平时多半穿用这种鞋子。第二种是“罗汉鞋”,“罗汉鞋”是用布料做的。这种鞋子的鞋面——尖部,是用三片布条排列缝牢,鞋帮缝缀一些方孔,和“芒鞋”的式样差不多。这种鞋子是寓有教人看破一切的含意。第三种是“僧鞋”,这种“僧鞋”也是用布料做成的。这种鞋子全身无孔,只是在鞋面前端缝起一条硬梁可以了。罗汉鞋多为灰色、褐色,僧鞋多为黄褐色。

僧袜

僧袜本是中国的古装袜,又称“罗汉袜”。 五代马缟撰《中华古今注》中记述:中国古代已有穿长筒袜的习惯,此袜称为角袜,用带系缚。可见僧人的“罗汉袜”称得上源远流长。“罗汉袜”的颜色,在习惯上都是以灰色为主。罗汉袜上齐膝盖,裤管孔在袜内,穿著“罗汉袜”,不但可以冬季御寒、夏季防范虫蛇;并且可以庄严威仪。关于“僧袜”,四分律中有:“寒听著袜”。释氏要览说:“钞云:袜亦是衣”。又说:“释名云:袜,末也;在脚末也”。

那在家人能穿罗汉鞋吗?

不可模仿出家形象----如本法师

佛陀制定出家人的衣服,不能与在家(白衣)人的制服一样,其理由有两点:

一、表征出家修行之形象,乃以出世解脱为宗旨,为利益众生出三界为方便,故号称方外客或沙门或修道行者。

二、表征僧俗之身份有别,才不至于混杂立场,带来模棱两可。在家弟子有在家弟子的形象,出家弟子有出家弟子的形象,在家弟子与出家弟子的形象,绝对不可混淆识别,要让别人一看之下,就马上可以分别出来是出家人,或是在家弟子。

在衣服的剪裁形式上,特别要注意,颜色上也要留意一番,更不可以穿出家人的僧鞋;剃光头是每一个人的自由,无妨,但是呢!在家弟子绝对不可模仿出家人的形象,有关这点特别要紧,在家人假使模仿出家人的形象,往往会让别人产生错觉作用,把在家人看成了出家人,这岂不是闹笑话吗?

曾经有一次,在凌晨四点三十分的早上,有一位年纪大的老和尚,由山下一步一步的向竹林寺迈进,等老和尚入了大殿之后,老和尚先礼佛三拜:接着我就喊着:『向老和尚接驾,莅临竹林寺,顶礼三拜。』

这位老和尚好紧张,连忙出声喊着:『师父啊!师父啊!我不是老和尚,我不是老和尚啊!我是在家弟子啊!请师父不要向我顶礼,我好惭愧、好惭愧!』

我说:『老和尚你修得法相好庄严啊!你明明在我眼前站着,怎么不是老和尚呢?』

老和尚说:『师父啊!老实说,我不是老和尚,更不是出家人,我是在中部的一间佛寺挂单,那佛寺的住持,要我们在家人的衣服形式,要模仿出家人的形象,可以穿僧鞋,可以剃光头,这么一来可以增长我们的菩提道心,所以我们才这样子做的。』

我说:『阿弥陀佛!不管是谁说的,都无妨,佛法要依四种准则,才不会走偏了思想,思想一旦错误了,我们就会随着错误的思想而走,盲修瞎练,横冲直撞,撞不出什么结果来,而且还把佛门带来很多后遗症。』

何谓四种准则?

维摩诘经云:『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法、不依人,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释迦牟尼佛云:『我入涅槃后,当依止四法,以为大师,若明此四依法,可依止、可信受。』

接着我又说:『在家弟子为了增长道心,这是正确的,但不是由外表形象的揣摩而得,在家弟子不可模仿出家人的衣服来穿,或穿僧鞋,或背僧袋等等的形象产生,破坏僧俗的体制,难以分别是僧或是俗人,混淆视听,龙蛇混珠,像这种过失是有侮辱佛门的。』

佛陀苦口婆心在于佛遗教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如何来称呼你?破坏僧俗的里外界限,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非僧非俗的,往往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在家弟子,因为模仿出家人的种种形象,导致一般人对佛法产生严重的错觉与误会,却把在家人当做和尚来看待,这么一来,受灾殃的会是谁?谁令别人受灾殃呢?

梵网经云:『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的在律藏一再的强调,出家人的衣服剪裁型式,与衣服的颜色,应与俗人有异,应与道相应,若能如是相应,若能如是相应,是名真佛子,谨慎莫放逸!

我们已经归依了三宝,应该树立正信的佛教,自己也应该做个正信的佛教徒,千万不可模出家人的形象,同时,也劝他人不可模仿出家人形象,如是知见,是名正见,亦名正见护持三宝。

原创:白衣☆莲花

春末至夏初,出家人喜欢穿罗汉鞋。一般人只知道这种鞋穿在脚上既轻便又凉爽,好不适意,殊不知罗汉鞋在它的造型制作上,还有它更深的表法意义。

罗汉鞋即僧众所穿之鞋,以麻、草、布、化学皮等编结或缝缀而成,颜色有黑、灰、黄、褐等色。罗汉鞋的周边共有六条布带和六个洞,且互为对称,这六条布带喻众生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起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的种种烦恼,故轮回六道,不得解脱。六个洞则表示众生若勤修三学(戒,定,慧)广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则必能破除烦恼,获得解脱,证得罗汉果位而不再受六道轮回之苦,亦象征看破世间一切无常的事物。六度既是度人,也是度己。因为这层意思,故称此鞋为“罗汉鞋” 。

因为印度地处热带,所以一般人都以为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期,僧尼们是不曾穿用鞋子的。其实不然,据禅林象器笺卷下列举鸯掘摩罗经文说:“如有施主,牛死卖与屠生,转买皮,令人做革屣,许受用著。”又据释门归敬仪说:“天竺国中,地多湿热。以革为屣,制令服之。如见上尊,即令脱却。”可见,古印度的佛教僧尼们,是准许穿用鞋子的,而且对僧鞋的仪轨已有一定的要求。

我国的领域属于温寒地区,人们为了御寒,当然是更需要穿著鞋子了。汉地僧人都必须穿鞋、袜,有关鞋子的著用。在日用轨范、四分律行事钞、敕修清规、祖庭事苑等典籍里,都曾有过明确规制。

我国僧尼们所穿著的鞋子,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芒鞋”、“芒鞋”是用草类编织而成的,所以也叫做“草鞋”。从前居住在大陆的乡间或山林中的出家人,平时多半穿用这种鞋子。第二种是“罗汉鞋”,“罗汉鞋”是用布料做的。这种鞋子的鞋面——尖部,是用三片布条排列缝牢,鞋帮缝缀一些方孔,和“芒鞋”的式样差不多。这种鞋子是寓有教人看破一切的含意。第三种是“僧鞋”,这种“僧鞋”也是用布料做成的。这种鞋子全身无孔,只是在鞋面前端缝起一条硬梁可以了。罗汉鞋多为灰色、褐色,僧鞋多为黄褐色。

僧袜

僧袜本是中国的古装袜,又称“罗汉袜”。 五代马缟撰《中华古今注》中记述:中国古代已有穿长筒袜的习惯,此袜称为角袜,用带系缚。可见僧人的“罗汉袜”称得上源远流长。“罗汉袜”的颜色,在习惯上都是以灰色为主。罗汉袜上齐膝盖,裤管孔在袜内,穿著“罗汉袜”,不但可以冬季御寒、夏季防范虫蛇;并且可以庄严威仪。关于“僧袜”,四分律中有:“寒听著袜”。释氏要览说:“钞云:袜亦是衣”。又说:“释名云:袜,末也;在脚末也”。

那在家人能穿罗汉鞋吗?

不可模仿出家形象----如本法师

佛陀制定出家人的衣服,不能与在家(白衣)人的制服一样,其理由有两点:

一、表征出家修行之形象,乃以出世解脱为宗旨,为利益众生出三界为方便,故号称方外客或沙门或修道行者。

二、表征僧俗之身份有别,才不至于混杂立场,带来模棱两可。在家弟子有在家弟子的形象,出家弟子有出家弟子的形象,在家弟子与出家弟子的形象,绝对不可混淆识别,要让别人一看之下,就马上可以分别出来是出家人,或是在家弟子。

在衣服的剪裁形式上,特别要注意,颜色上也要留意一番,更不可以穿出家人的僧鞋;剃光头是每一个人的自由,无妨,但是呢!在家弟子绝对不可模仿出家人的形象,有关这点特别要紧,在家人假使模仿出家人的形象,往往会让别人产生错觉作用,把在家人看成了出家人,这岂不是闹笑话吗?

曾经有一次,在凌晨四点三十分的早上,有一位年纪大的老和尚,由山下一步一步的向竹林寺迈进,等老和尚入了大殿之后,老和尚先礼佛三拜:接着我就喊着:『向老和尚接驾,莅临竹林寺,顶礼三拜。』

这位老和尚好紧张,连忙出声喊着:『师父啊!师父啊!我不是老和尚,我不是老和尚啊!我是在家弟子啊!请师父不要向我顶礼,我好惭愧、好惭愧!』

我说:『老和尚你修得法相好庄严啊!你明明在我眼前站着,怎么不是老和尚呢?』

老和尚说:『师父啊!老实说,我不是老和尚,更不是出家人,我是在中部的一间佛寺挂单,那佛寺的住持,要我们在家人的衣服形式,要模仿出家人的形象,可以穿僧鞋,可以剃光头,这么一来可以增长我们的菩提道心,所以我们才这样子做的。』

我说:『阿弥陀佛!不管是谁说的,都无妨,佛法要依四种准则,才不会走偏了思想,思想一旦错误了,我们就会随着错误的思想而走,盲修瞎练,横冲直撞,撞不出什么结果来,而且还把佛门带来很多后遗症。』

何谓四种准则?

维摩诘经云:『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法、不依人,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释迦牟尼佛云:『我入涅槃后,当依止四法,以为大师,若明此四依法,可依止、可信受。』

接着我又说:『在家弟子为了增长道心,这是正确的,但不是由外表形象的揣摩而得,在家弟子不可模仿出家人的衣服来穿,或穿僧鞋,或背僧袋等等的形象产生,破坏僧俗的体制,难以分别是僧或是俗人,混淆视听,龙蛇混珠,像这种过失是有侮辱佛门的。』

佛陀苦口婆心在于佛遗教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无所名也。』

如何来称呼你?破坏僧俗的里外界限,模棱两可,似是而非,非僧非俗的,往往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在家弟子,因为模仿出家人的种种形象,导致一般人对佛法产生严重的错觉与误会,却把在家人当做和尚来看待,这么一来,受灾殃的会是谁?谁令别人受灾殃呢?

梵网经云:『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的在律藏一再的强调,出家人的衣服剪裁型式,与衣服的颜色,应与俗人有异,应与道相应,若能如是相应,若能如是相应,是名真佛子,谨慎莫放逸!

我们已经归依了三宝,应该树立正信的佛教,自己也应该做个正信的佛教徒,千万不可模出家人的形象,同时,也劝他人不可模仿出家人形象,如是知见,是名正见,亦名正见护持三宝。

原创:白衣☆莲花


相关文章

  •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教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纪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 ...查看


  • 科学证明佛陀的智慧
  • 佛陀告知:男女之情皆有前世因缘.的八个启示  09-06-16  阅读:97  相关文章 阿难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佛陀三十二相,阿难三十相,由此可见阿难少年英俊,相貌庄严.佛陀问摩登伽女,"你如此苦苦追阿难,为什么呢?" ...查看


  • 在家真好作文
  • 篇一:一个人在家真好 今天是星期天,早上,妈妈说:"宝贝,我和爸爸都要上班,很晚才能回来,你一个人在家,没有问题吧?"我一听,开心得手舞足蹈起来,说:"真的吗?太好了!这是我盼望已久的自由了!"但是, ...查看


  • 佛教的修行果位
  • 佛教的修行果位 佛陀 佛陀的多种名称:(梵文:बुद्ध,Buddha ),在汉语里有种种不同的音译名,因为佛教初期自西域传入中国,而西域语言众多,尝见的译名有"佛.浮陀.休屠.浮屠.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部陀.毋陀.没驮 ...查看


  • 出生年月命数和其它的
  • 出生年月命数和其它的 1925年乙丑(属牛)海中金命. 1926年丙寅(属虎)炉中火命: 1927年丁卯(属兔)炉中火命. 1928年戊辰(属龙)大林木命: 1929年已巳(属蛇)大林木命. 1930年庚午(属马)路旁土命: 1931年辛未 ...查看


  • 佛说八大人觉经佛说四十二章节
  •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 ...查看


  • 51拗九感恩
  • 浓浓拗九情 深深感恩情 五(1)中队 一.活动背景: 农历正月二十九是一年一度的"拗九节,又称孝敬节将至.面对日益开放的环境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开展"孝敬"教育对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推进社会精神文 ...查看


  • [文玩知多点]星月菩提颗数的意义各自是什么
  • 正所谓不同数量意义不一样,玫瑰花一支跟九十九支都不同意义,更何况是具有驱邪避祸能力较强,可增吉祥能力的星月菩提来说.佩戴星月菩提子的讲究很多,包含了各类星月菩提子的意义以及不同数目串珠的穿法.实际上,星月菩提子的颗数,在佩戴时多者千颗以上, ...查看


  • 罗汉.菩萨和佛之间有什么差别?
  • (2008-04-24 13:16:02) 转载 标签:罗汉 菩萨 佛 文化 分类:佛法无边 许多人对于罗汉.菩萨.佛陀的意义,不能明确的了解,甚至信佛多年的佛教徒们,也有捉摸不清之感. 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有大乘与小乘之分,小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