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教学大纲

写作课教学大纲

目录

第一章 写作基础

第一节 知识积累 第二节 阅读 第三节 生活

第二章公文写作

第一节基础知识 第二节公文格式 第三节注意事项

第三章论文写作

第一节学术论文写作的特点 第二节要求与方法 第三节学才识

第四章调查报告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特点和要求 第二节调查报告的分类和格式 第三节调查报告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新闻写作

第一节新闻写作的文体问题 第二节通讯写作 第三节调查报告 第四节消息写作

第五节新闻评论写作

第六章专案写作

第一节类型 第二节特点 第三节注意事项

第七章其它

要求学生背诵《古文观止》。

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写作课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写作是人类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写作经验;把写作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研究,便形成了写作理论。写作教学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把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写作理论的高度去审视写作实践,从根本上揭示写作的规律和特点,然后运用写作理论高屋建领地指导学生去进行写作实践。根据学习写作的规律,写作课具有“既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理论素养,又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

写作是每个有文化修养的人所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作为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各门功课都离不开写作这一基本工具,毕业后从事语文教学也得具备相当 的写作理论知识和写作水平。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课,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并具备中学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写作理论素养和写作能力 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写作课又具有“既要教会学生写,又要教会学生指导别人写”的双重教学目的。

写作是以书面语言为工具,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学习写作,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惟力、想象力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纯正的思想,高尚的情操,认真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创造的精神都十分有益。因此

写作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传授写作知识和方法的层次上,而应立足于培养积极进取,富有创造精神的创新人才。从造就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写作课还具有“既要传授写作规律,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双重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写作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写作教学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掌握写作的规律,按照现代社会的需要塑造学生的灵魂,使之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必要的写作能力,并能胜任作文教学的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据此,写作课承担着以下教学任务:

1.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能力,使之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掌握写作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理论和写作训练的方法,并能够以此去指导他人写作,为毕业后从事作文教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课时:54课时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

写作课要从现代社会的需要出发,并以中学作文教学为参照系确定教学内容,抓好讲、读、写三个环节,做到“讲练一体,读写结合”:讲清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使学生切实掌握写作的规律和特点;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典范文章,在头脑中建立起写作范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写作训练,促使学生把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 技能。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一)写作原理部分

教学重点:对写作的内涵、写作要素的组合规律以及写作的功能、特点具有概括的认识。

1.明确文章的概念和写作的定义,了解数字化时代写作的新变化。

2.掌握写作的要素及其组合规律。

3.明确写作的特性,掌握写作的功能。

4.了解学习写作的要求和方法。

(二)写作主体部分

教学重点:作者应该具备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特别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的方法。

1.明确观察的概念、途径以及思维在观察中的作用,学会运用观察的方法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2.了解记忆的原理及其在写作中的作用,弄清记和忆、忆和忘的关系,明确作者所应该具备的记忆力。

3.明确思维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了解思维的要求。

4.明确想像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想象的特点以及培养创造性想象的方法。

5.明确作者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写作活动中努力培养发现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思想、文化、情感、意志等综合素质。

(三)写作过程部分

教学重点:构思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以及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1.了解写作动机的产生过程。

2.明确主题的概念,弄清确定主旨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3.明确材料、素材、题材的概念,弄清选材的原则。

4.明确结构的含义,弄清安排结构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5.弄清语言的特性以及如何运用语言表情达意。

(四)网络写作部分

教学重点:掌握数字化时代写作的新观念和新特点。

1.电脑写作和网络写作的发展趋势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写作观念的变化。

2.超文本的含义和特点。

3.网络写作的类型及其写作要领。

(五)写作文体部分

教学重点:消息、散文、文学评论、学术论文以及教学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1.了解新闻的特点,掌握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及其写作要领,了解通讯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2.明确文学写作的基本特征,重点掌握散文的特点及其写作要领,了解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写作要求。

3.明确理论文章的特点、结构和论证方法,重点掌握思想评论、文学评论、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 4.了解科普文章的含义、特点和分类,掌握说明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科普文章的写作要领。

5.了解应用文的含义、特点和写作原则,初步掌握教学计划、教案、教学札记、教学总结、学生鉴定等教师常用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三、写作训练的要求

在写作训练中,要坚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做到日常训练与系列训练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口头训练与书面训练相结合。在确保一定的作文数量的 基础上,注意提高训练质量,切实改变写作训练的盲目性、无计划性和其他非科学化的倾向,建立写作训练的科学系列,使写作训练沿着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1.集中一段时间专门进行观察训练、记忆训练、思维训练和想像训练,重在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力和创造性想像力,并把智能训练贯穿始终。

2.训练学生通过随机采撷、调查采访、上网搜索等形式收集材料的能力以及表情达意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学会网络写作的基本方法。

3.进行写作的全程训练,使学生学会构思的方法,能够按要求写出符合题意、立意新颖、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书写规范的文章。

4.在新闻写作中重点进行消息的写作训练,要求能够按照“倒金字塔”的结构的格式进行写作,做到内容真实,用事实说话;格式正确,具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等组成部分;篇幅短小,言简意明,具备新闻的六要素。

5.在文学写作中,重点抓好散文的写作训练。其中叙事训练要求学生按照记叙的要素,能够完整有序、有详有略、引人入胜地叙述事件经过,避免平铺直叙地记流水 帐;写人训练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段表现人物性格;绘景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具体形象地描 绘静景或动景,并能够以游踪为序写游记;状物训练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动植物的形态,并抓住特征细致摹写,使之形象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抒情训练要求学生借 助有形之物抒发无形之情,写出感情真挚,具有感染力的抒情散文。

6.在理论文章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能够针对日常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作家作品,写出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的立论和驳论文章。特别注意防止“论点+论据”的通病,而要引导学生通过严谨的推论,把论点和论据组合成有机整体,做到论证严密,合乎逻辑。重点训练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的写作,并为日后写作 学术论文作好准备。

7.在科普文章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特点、功用等作出科学说明。重点掌握一般科普文章和科学小品的写作要领,做到内容具有科学性,表达具有条理性,语言具有严密性,真正起到“教人以知,导人以行”的作用。

8.在教学应用文写作训练中,要求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重点抓好教学计划、教案、教学札记、教学总结、学生鉴定等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的写作,使学生初步掌握教学应用文的写作要领,做到行款格式合乎规范,语言简明准确,具有文体感。

四.测评标准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对教学测评中要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掌握写作规律为重点,既要考查学生写作理论的学习情况,又要考查学生实际的写作水平。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测评:

1.学生对于写作的基本概念是否清楚,对写作的基本理论是否真正理解。

2.学生能否运用所的写作理论去分析文章在表情达意、谋篇布局和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特色。

3.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以及发现能力、表现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并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结构完整,明白晓畅,符合规范的各种文章。

4.学生对于一篇作文是否具有评判能力,并能进行批改,写出中肯的评语。

三、课程的多媒体教材设计初步方案

本门课程的教材主要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IP课件三种,此外,还将根据教学需要,安排不同形式的网上辅导活动。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为合一型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个部分是知识讲述部分。这一部分除了讲述论文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之外,还将分别讲述中文学科几大专业的研究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第二个部分是例文评析部分。这一部分将选入若干具有借鉴或参考价值的大学生论文,并对之进行简要评析,

指明其得失。两个部分的内容相互配合,相互渗透,是平时教学和期末考试的基本依据。力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和教学性,尽量适应学生自学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特点,满足学生即将开始的毕业论文写作的需要,应是文字教材的编写所依循的最重要的原则。

2、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初定9课时(含期末复习辅导课),采取A 型与B型相结合的形式录制。共作用是理清课程脉络, 讲授重点难点,布置平时作业,明确考试要求。

3、IP课件

IP课件将以其灵活的使用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比较系统的辅导,满足学生自学和自主化学习的需要。

4、网上教学活动

网上教学活动将充分利用教学网络的便捷性、互动性特点,及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学辅导,满足学生的自学需要。

四、课程的作业安排

本门课程的作业不应少于四次,全部为论文分析和写作练习等能力训练型题目,以下题目可作参考:

1.要求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一个论文题目,撰写一份写作计划。

2.提供论文,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写出简短的评析文章,并根据其内容,撰写一份写作提纲。

3.提供论文,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写出简短的评析文章,并根据其内容,撰写摘要,拟写关键词;给出论文的本论部分,要求学生补写序论和结论部分。

4.撰写一篇小型的学术论文。

作业采用5分制计分法计分,即每次作业满分为5分,四次作业满分为20分。平时作业成绩可以计入期末总成绩, 也可以作为取得期末考试资格的依据。对平时作业的分数,各省级电大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适当予以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宜过大,具体变动情况应当及时与中央电大有关部门沟通。 在每次作业练习的过程中,练前指导和练后讲评同批改计分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除以上练习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其他练习。

陈平原谈大学中文系

黄晓峰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大学史的研究,2010年是北大中文系建立一百周年。在百年的风云变幻中,大学中文系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作为最古老的学科之一,中文系还能否站得住脚?

大学中文系设立时的目标、要求是什么?与现在相比有什么重要变化?

陈平原:学科建制和课程设计之间,有联系,但不能混同。办大学,必然有本国语言文学的教育,但京师大学堂创办初期,并没有明确的科系划分。1903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称,大学堂分八科,其中文学科分九门:中国史学门、外国史学门、中外地理学门、中国文学门、英国文学门、法国文学门、俄国文学门、德国文学门、日本国文学门。一看就是纸面文章,以当年中国的人才储备,根本做不到。1910年3月底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正式成立,其中文科也仅设立了中国史学门和中国文学门。换句话说,“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正式的科系设置,以北大为例,只能追溯到1910年。

每个科系的创建,都包含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学制规划、课程设计等;而所有这些,往往随时代的变迁而移动。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语言文学系,不但有文学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民间文学、比较文学等),语言研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1959年起,北大中文系最早创建了古文献专业。今天中国大学的中文系,像北大这样文学、语言、文献三足鼎立的,还不是很多。至于“语言”“文学”并举,则是共通的。其实,1919年北京大学“废门改系”,为便于交流磋商,国文系教授会就曾决定“教员会分五种”:文学史教员会、文学教员会、文字学教员会、文法教员会、预科国文教员会,这已经隐含了中文系内部“语言”与“文学”两大专业的分工与合作。虽然现在各大学状况不一样,但中文系最核心的,无疑是本国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您能否从具体的课程谈谈这百年来中文系的变化?

陈平原:要谈百年中文系课程的变迁,可以用“现当代文学”作为例子。1929年,朱自清在系主任杨振声的支持下,率先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此后,有不少大学跟进;但很长时间里,“新文学”的教学始终不占主流。那时的中文系,许(慎)、郑(玄)之学才是真本事,文学批评不受重视,更不要说“人人都能读懂”的新文学了。即便讲授古典文学,也是以考证为主。不过,随着新文学力量的不断成长,这一局面有所改变。真正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是新中国建立后,执政党对这一课程的高度重视。要说改造旧大学,重建意识形态,在中文系所有课程里,没有比“现代文学”更好用力的了。

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被纳入革命史的叙述框架。政府的强烈关注,导致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的迅猛发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教现代文学的,要求政治上可靠,最好是共产党员。到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学科又突然间“崩盘”。为什么?绝大部分作家都被打倒,只剩下“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除了鲁迅,就是浩然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这一荒诞局面,随着“文革”的结束,很快成为路人皆知的“笑谈”。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相呼应,学术上便是“现代文学”学科的重新崛起。大批作家平反昭雪,大量作品重见光明,阐述“五四”新文化,于是成了对于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呼应。1979年的“思想解放”,似乎直接连上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正因此,“现代文学”这门课,既是文学教育,同时也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那时候,愿意研习中国现代文学的师生,大都有政治激情。某种意义上,我们这代人,是踏着“五四”的节拍走上历史舞台的。这一学科与现实政治的高度合拍,促使其一时间成为“显学”。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既有意识形态方面的限制,又有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视野及功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仍然是沟通校园内外思想文化的重要学科,但已经不再是“显学”了。外在环境,整个人文学科日渐边缘化,不再是万众瞩目的中心;内部结构,历史悠久且精品无数的古典文学重获自信,有很好的表演空间。要说知识积累及学术训练,古典文学比现当代文学更有优势,也更能吸引那些遨游书海的学子;但反过来,现当代文学与当下思想潮流的紧密联系,则使其显得生气勃勃,仍有独特魅力。还有一点,就是写作能力和学术训练之间的差异,比如,学楚辞汉赋的,我们只要求你阅读、理解和阐释;学现代诗就不一样了,除了接受知识,还可能激发灵感,追摹前贤。

之所以单挑出“现代文学”这一学科,谈论其兴衰起伏,那是因为,现代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不同于传统,主要落实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文学内部结构的变化,此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如今成了教学的重点;第二,“厚古”但不“薄今”,开设专门课程,讲授近世乃至当下的文学;第三,为中文系学生开设外国文学课程,要求其“放眼世界”,而不仅仅沉湎于传统中国。

外国文学教学是怎么处理的?

陈平原:这是个棘手的问题。中文系学生应该研习外国文学方面的课程,以便在世界文学的大视野中思考“中国问题”。问题在于,谁来教,怎么教。老北大有个很好的传统,中文系老师给外文系学生讲中国文学史,外文系老师给中文系学生讲外国文学史。给外系学生讲课,难度大,必须派好老师。可这个传统,后来难以为继。很简单,大家都想把好老师留下来,教本系的学生。这么一来,又开始互相挑剔对方派的老师不好。再到后来,要不中文系自己培养外国文学教师,要不改为专题性质的选修课,要不以比较文学专业开设的若干课程取而代之。目前的状态是,必修课的课时有限,政治课又不能减,各专业都力保自己的当家课。越是好大学,专业性越强,中文系里的外国文学课,于是变得“妾身未明”,处境颇为尴尬。我担心的是,这么发展下去,中文系学生的趣味与学养是否会变得太狭窄。当然,你不开课,喜欢文学的学生,照样也会阅读很多外国文学名著。但课程设置与个人爱好,有很大的差异;从长远看,制度性保障还是很重要的。

横向地看,我们大学的中文系与港台以及国外的文学系有什么差异?

陈平原:北大百年校庆时,曾组织了一个小型会议,讨论各专业与国外同行的差距。我说看不出差距,因为根本没法比。跟哈佛东亚系比,那没有意义,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而是本国语言文学教育跟外国语言文学教育,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要比就得跟耶鲁英文系比,跟巴黎第四大学的法文系比,跟东京大学的国文系比,跟莫斯科大学的俄文系比,可这又一时三刻说不清楚。这话后来常被人引用。

我想强调的是,本国语言文学的研究与教学,除了传递知识、培养人才,还有义务介入当下的社会进程,在思想启蒙、文学革命以及文化创新中发挥作用。这一点,外文系很难做到。在中国大陆,外文系除

教学外,主要贡献是引进外来的思想、文化、文学,与中文系的热衷于介入当下,双方的定位与功能不太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现当代文学”课程对于大学中文系的作用。各大学教现当代文学的,大都有政治理想、社会情怀、能言善辩,以及介入当下文化建设的巨大热情。这么说,不包含价值判断,我只是强调,做鲁迅研究的,容易与现实对话,其著述本身很可能就有现实关怀。大学中文系的教师中,最容易成为关注现实的知识分子的,是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人,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学术研究与文化情怀,有时很难兼得。比如,做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经常在报纸上写文章,学术性不强;做古典文学的,花几十年功夫写一部书,拿出来沉甸甸的。一虚一实,难免有隔阂。对中文系而言,我们必须有雄厚的学术积累,也应该积极影响社会进程。学有根基且能引领风骚,这是最理想的。但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分工合作,各有各的合理性。在我看来,本国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不仅是一种专门知识,也是一种介入社会的激情,一种积极参与当代思想文化建设的力量,这样,中文系才会有生气。

港台以及国外的语言文学系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陈平原:相对来说,没有我们这么明显。台湾以及香港的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外文系教授在引领风骚。这受制于大的政治环境,也跟教师构成以及公众兴趣有关。九十年代以后,台湾各大学中文系开始活跃起来,不再满足于当“老夫子”。但政治形势变幻莫测,台湾文学所(系)迅速崛起,其中牵涉到文化认同、主体性、校园政治等一系列问题,中文系处境不是很好。另外,对“五四”新文化传统的相对隔阂,也是个大问题。在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严之前,台湾当局不允许阅读左翼文学书刊。不谈鲁迅的传统,就讲胡适和徐志摩,很难理解所谓的“新文化”。台湾各大学的中文系,尊重传统,古典修养较好,这是他们的长项;至于影响当下思想文化建设的能力,则不及大陆的中文系。

现在中文系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成为作家、研究人员,还是关注现实的知识分子?

陈平原:“关注现实”是一种情怀,不是职业;任何人都可以“关注现实”,但也都可以“闭门读书”。这方面,我希望尊重个人选择。至于培养目标,各大学情况不一样。一般来说,越是好大学,专业化程度越高。作为本科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文学创作。罗常培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杨晦先生在五六十年代,都曾强调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他们的意思是,能否成为好作家,主要靠个人天赋,靠机遇,靠生活经验,而不是技术培训。所有伟大的作家,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天才”;一定要按照既有的规则来训练,效果不好,也没什么意义。此外,作家只是中文系培养人才的一部分。用出不出大作家来衡量一所大学中文系的水平,不是很合适。

那么大学中文系的教育对文学创作有作用吗?

陈平原:从文学史上看,大作家不是大学里刻意培养出来的。像鲁迅、郭沫若都曾在日本留学,但念的是医学,不是文学。也有中文系出身的好作家,近在眼前的,像贾平凹是西北大学毕业的,韩少功是湖南师大的,刘震云是北京大学的,叶兆言是南京大学的。但这样受过“科班训练”的好作家,数量不是很多。王安忆、残雪、莫言、余华等,没念过一天中文系,同样写出好小说。这怎么解释?我的说法是:文学很重要,但主要是修养,而不是技艺。没读大学的,若有天分以及好的机遇,可以成为优秀作家;念了中文系或外文系的,不见得就能写出好诗或好小说。但反过来,大学里的文学教育,对于作家之“厚积薄发”,还是起作用的。

问题在于,“文学”如何“教育”?就拿创作而言,也不是完全不能教。比如小说家沈从文,没有高学历,在西南联大教“各体文习作”和“创作习作”,往往是拿学生的作品来深入剖析,上课讲不完,下课接着谈,如此因材施教,对学生帮助很大。在我看来,文学创作是可以教的,但不应该是大堂演讲,而应该是面对面、手把手,注重写作实践,那才能对学生有好处。从去年开始,我们组织“中国作家北大行”,陆续邀请一些著名作家来北大,除了专题演讲,还与热爱文学的大学生座谈。不过,此举的目的在修养与趣味,主要不是技能,更不敢夸口是在培养大作家。

北大中文系还有文学写作课吗?

陈平原:有写作训练,但不是“文学写作课”,这跟北大中文系的专业化程度高有关。对于语言专业或古文献专业的学生来说,除非是个人兴趣,没必要修这种课。因此,我们有些选修课中包含写作训练。反而是各专业的论文写作,我们很看重。专业不同,写作技巧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没有大一统的“论文

写作”课程,而是落实到每个教师,可以因材施教;缺点则是,若指导教师不用心,或自身就不太在行,那就有问题了。

培养作家不是中文系的主要责任,但写作能力的训练,却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以前提到某人学问大,总说他博闻强记;可有了互联网、数据库,纯粹的知识积累变得越来越容易,记忆力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当然,诗文脱口而出,史料烂熟于心,还是很有好处的。但总的来说,记诵的重要性大为下降。阅读、理解、阐释,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良好的写作训练,成为中文系教育的重点。无论语言还是文学、古典还是现代,都应该加强口头表达以及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记得五六十年代,北大也有写作课,但后来出现一些问题,一是写作课难教,二是效果不明显,三是老师们缺乏热情。在我看来,对于中文系来说,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创作课可开可不开,但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个大问题,值得认真探索。

您觉得目前大学中文系的困境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

陈平原:十九世纪以前的大学,人文学科是中心;此后,先是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后有社会科学迅速崛起,人文学科逐渐边缘化。三十年前,文科考生首选中文系,现在肯定不是,比起热门专业如经济、法律等,中文系的光环在消失,魅力在减退。但在我看来,目前中国大学中文系的命运,已经开始“触底反弹”。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学,这符合社会最基本的需求,有很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实际上,这些年中文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很不错,甚至比不少“热门专业”还要好。所谓市场需要什么,我们教什么,以便学生找工作时“专业对口”,这个路子,我认为是不对的。市场千变万化,今年抢手,明年就可能滞销。与其学会“屠龙术”,还不如健身强体。有很好的学习、思维、表达的能力,做什么都可以。关键是“素质”,而不是“技能”——我说的是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技术性”,那叫“培训学校”,不叫“大学”。文史哲这类人文学科,是无用之用,是大用。为了迎合市场,让学生追逐“雕虫小技”,大学会越走越低。

中文系曾经那么辉煌,现在有点被边缘化,大家感慨万分,但不该被“悲情”所笼罩。在今天这么个喧嚣的时代,需要理解我们的真实处境和发展路向,有所坚持,也有所创新。我坚信,当眼下五光十色浮华侈靡的大幕退去,学术重归平静,人文学科应该是最能站得住的。大学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需要专业技能,也需要文化理想。对于营建校园氛围、塑造大学风貌、体现精神价值,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文学科。这一点,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宋稗类钞

穆修:“马逸,有黄犬遇踢而毙。” 张景:“有犬死奔马之下。” 欧阳修:“逸马杀犬于道。”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悲欢离合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具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李渔《闲情偶寄》)

吴小如《莎斋笔记》《皓首学术随笔》中都有一则《不礼貌的称呼》与写作相关。

披书三叹 吴小如

这里所谓“书”,非指书籍与书法,乃书信之谓也。“披”者,披读阅览之谓,意谓匆匆披阅,非精读之对象。夫书信往来,在日常生活中最为习见。近时电信工具普及,打电话已取代大量信件。 但通过网络,书信还是很流行的。遗憾的是,如今不少人连信都不会写了,这实在对人们的素质教育不利。即如“此致”二字的用法,每令收信人啼笑皆非。过去用“此致”,下面仅写收信人姓名;或加“ 先生”、“同志”、“女士”之类称谓即可,其他一概不用写,写了便成蛇足。后来演化为“此致敬礼”,也还说得过去。但在一封信的末尾只写“此致”二字,下面再无宾语、补语及其它词语,实令人感到突兀,以其不通也。还有简化得让人莫名其妙的,如只写“致”、“ 礼”二字,且分行抬头写“礼”字。夫抬头另起一行,乃向收信人表示敬意也,今以“礼”字另起一行,到底是对收信人表示敬意呢,还是让收信人对寄信人表示礼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然而此尚不足为奇也。本文题曰“三叹”,即在我收到的信件中有三事使我不胜嗟叹,现在分别向读者介绍,看看反应如何,是叹是吁,是啼是笑,皆凭读者选择。至于笔者本人,既哭不出也笑不出,只能长叹了。

“窃”与“妾”

往时曾撰小文,奉劝大家对于自己尚未弄清楚的古代词语,最好慎用或宁可不用,以免闹出笑话或造

成“硬伤”,俗话称之为“Zhuai文”。张中行先生和周汝昌先生都用“转文”一词,或许是对的。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已收此条目,并读“转”为Zhuai,看来是从俗读而改变了字的本音。有的作者则名之为“掉书袋”。其实, 既言“掉书袋”,则腹内尚非无书,不但有书,且有“书袋”,多少还是有些货色的。至于“Zhuai文”,则本无“文”可言,却偏要卖弄一下,故我用了一个同音假借的“拽”字。盖如鸭子在岸上走路, 总要左右摆动,拽来拽去,这同有的人以“文”自炫最为相似。这里要说的便是“拽”文不当的书信用语。

不久前接到一位年轻同志来信。此人与我素不相识,却在信中对我大加吹捧,读了已很不舒服。及看到来信结尾,在他所署姓名之前却加了一个谦称,乃一“窃”字。在我一生所收到的信件中,以“窃”自称的写信人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我想,他绝对不会称自己为窃盗者,而是食古不化。盖古籍中常用“窃”字自称,如西汉贾谊《陈政事疏》(一名《治安策》)一开头便说“臣窃惟事势”(后面还有“臣窃迹前事”和“窃为陛下惜之”等句),杜甫的名句:“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这些个“窃”字大抵有“私自”、“私下认为”的意思,如“窃以为”便是现代汉语“我个人认为”、“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等说法在古代的礼貌用语。但绝对不可以把此字冠于自己姓名之上。希望这位来信的同志千万不要再这样用“窃”字了。

从而联想到“五四”时期的一桩趣闻轶事。这是半个世纪前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廖辅叔先生亲自对我讲的(廖老今已九十四岁高龄,他是钟敬文先生的朋友)。有一位反对家庭包办婚姻而从家乡出走到北京来寻出路的女孩子,她在家里读过一些古书,很想在北京考上新学堂。多亏一位同乡的大学教授,不但帮她解决了读书问题,还在经济上、生活上多方面给以支援。她在感激之余给这位长辈写了封诚恳致谢的信。信末自署姓名,却不知该加上个什么自谦的词语。斟酌良久,竟用了个“妾”字,一时传为笑谈。其实这也是食古不化的结果。古代有文化、有身份地位的已婚女子对上级、对长辈乃至对知名度高的时贤是可以自谦而称“妾”的。如东汉班超之妹班昭为了请求皇帝把长期驻守西域的哥哥(班超)调回朝廷,所上奏疏一开头就自称“妾”(原句是“妾同户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即指她胞兄班超)。但在“五四”以后,一个未婚女子给人写信而自称为“妾”,就有点不伦不类了。不过我以为,这比起自称为“窃”的写信人还是情有可原的。

“愚”与“贤”

事情要从八十年代我的两个学生一番争辩说起。这两位是同班同学,都是1955年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一位在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工作,一位在北大任教。住在城里的沈君偕夫人来西郊北大,北大的白君留他们夫妇午饭。次日沈君写信向老同学致谢,信内有“昨承留饭,愚夫妇深为感谢”的话。不想白君见信不悦,打电话责问对方:“我们是多年的好友,是平辈;你怎么用长辈的口吻对我说话?”沈君不服,反唇相稽。两人争辩不休,最后决定:“我们找吴老师评评理,看到底是谁的错!”我问明底细,对沈君说:“这一次是你理亏了。‘愚’字是不能轻易用的。它虽属谦词,却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老年人对年轻人才能使用的专门礼貌词语,看似自谦,实有居高临下之意。沈君举诸葛亮《出师表》为例,臣向君上表,而自称“愚”,可见此字未尝不可用。我向他解释:第一,诸葛亮对刘禅,虽为臣下,却是刘备托孤之臣,刘后主对诸葛亮本来就敬他几分,何况诸葛亮比刘禅年长。第二,这种礼节性语言,愈到明清以后讲究愈多,比古代用法更为严格。我更以自己为例。我说我给一位父执写信,上款称他为“老伯”,下款自称为“侄”;而他回信时上款称我为“世兄”,下款自称“世愚弟”。可见这“愚”字不宜擅用。经过我的“裁决”, 纠纷遂告平息。记得前些年,有一位年龄比我小十几岁的同志,他同先父并未见过面,名义上却尊先父为老师。在与我通信时,他竟称我为“世兄”,下款自署“愚弟”。我看了信心里确有点不高兴,又不便向他直说,只好以不回信做为消极抗议。看来这个“愚”字的用法确有公开说明一下的必要。

与“愚”相对,还有一个“贤”字。我曾在一篇读书札记中说明“贤”字的用法。这是个上对下、长对少、尊对卑的敬称。如老师写信称学生为贤弟或贤契即是最常见的例子。此外如称贤妹、贤侄、贤甥、贤婿等,道理亦复相同。最容易出问题的是“贤乔梓”(称对方父与子)、“贤伉俪”(称对方夫妇)’、“贤昆仲”(称对方兄弟)这一类的称呼。这在目前并不罕见。但对方如果懂得用“贤”字作敬称实际上是有长对幼、上对下、尊对卑的涵义,便会感到称人者有以长辈自居的意思,而把被称呼者看成晚辈了。所以我在一般交际场合,与朋友谈话时,连“贤内助”这个称呼也慎用。如果对方是极熟的老友,他会感到这称呼

有半开玩笑的性质;倘非够交情的一般朋友,说不定听了也会感到不满的。

“敬启者”与“敬启”

过去写信,在开头处常用“敬启者”字样,这是一般用法;如给长辈(如儿女给父母)写信,则应当用“敬禀者”。“启”、“禀” 虽都有陈述、报告的意思,却都是对收信人的敬称,亦即写信人本人的谦称。“启”者,白也,告也,如上面加“敬”字,则更是表示对收信人的尊重、敬意。这是在信函内“启”字的涵义。如果写在信封上,过去也常用“启”字,则是开拆、启封的意思,与前一种讲法完全不同。过去人写信封,给“启”字每加以不同的状语,如对父母或师长用“安启”,对大官或上级用“钧启”或“勋启”,对一般对象 用“台启”或“大启”,对于非亲属的长者或自己所尊敬的人用“赐启”或“惠启”,对年辈较晚者用“文启”,对女性用“芳启”或“玉启”,等等。总之这些写在信封上的“启”字都是请收信人拆开信封的意思。最近我经常收到一些来信,信封上每写“吴小如先生敬启”(这种情况在我不少熟人收到来信时亦习见),我认为这就很不妥当。 在写信人看来,他用个“敬”字是尊重对方,其实他是要收信人恭恭敬敬地拆开他的来信,动机和效果恰恰相反。我想,这是写信人把信封上和信件里面的同一个“启”字的用法给弄混淆了,不知道信里面的“启”是自启即自白、自我陈述之意;而外面的“启”是让对方开拆或启封的意思,从而误用并妄加“敬”字。谨在此表态:不希望再收到信封上用“敬启”的来信。

尤以称呼老师,只称姓而下面仅加一“师”字,我一直认为很不礼貌。我曾说笑话:“幸亏我姓吴;如果我姓巫,则我将被称为‘巫师’;如果我姓乌,则我将成为当初给妓女出条子清唱的伴奏者,因为那样的专业操琴者是被称为‘乌师’的。”

吴小如《称“兄”道“弟”及其他》①

语言本是人们互相交际的工具,除口头外,还有书面语言,而书面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往往比口头谈话还复杂,讲究也更多。

我几年前写过一篇小文,题目就叫《称“兄”道“弟”》。在那篇小文中我有个结论,即向人称“兄”时对方未必年长,自己称“弟”时本人未必年轻。这类称呼,主要体现在人们的书信往来上,当然口头上有时也涉及这个问题。

先说称“兄”。大家都看过鲁迅写给朋友、学生的信,像曹靖华、李霁野、黄源乃至许广平,都是鲁迅的学生,鲁迅给他们写信时,几乎都称“某某兄”。连许广平在同鲁迅结婚前,鲁迅的信上也是对她称“广平兄”的。这是老一辈学者的谦虚,但也属于一种惯例。而作为学生,却不能因老师称自己为“兄”便忘乎所以,也跟老师称兄道弟,平起平坐,那是非常失礼的。这类例子很多。沈从文先生、林庚先生、吴晓铃先生都是我的老师;甚至周作人,原是我老师俞平伯先生的老师;他们给我写信时,最初也都把上款写作“小如兄”的。至于谊师友之间的老一辈学者,如常风先生、周一良先生,则更是以“兄”呼之。吴晓铃先生直到晚年,在写文章提到我,才称为“小如学弟”,而在书信往还时仍有时写作“小如兄”。我因受老师们的影响,给我的学生写信时亦多以“兄”称对方。结果却遇到两件出人意料的事。一是有个学生给我写信也居然对我称“兄”;另一是在“文革”中红卫兵给我贴大字报,说我邀买青年人的欢心,把浓厚的封建思想灌输给学生,竟称自己的研究生为“××兄”。对于前者,我只好改称“某某同学”;而对于后者,我搬出了《鲁迅全集》,才免挨一场批斗。

当然,我的老师中也有一直呼我为“弟”的,如俞平伯、游国恩、吴晗等先生都是如此。这也是习惯称谓。五十年代初,我一度给浦江清先生做助手,但我并不是受过浦先生亲炙的弟子。浦老在称呼上很讲究礼貌,当他注释的《杜甫诗选》出版要赠我一本时,在题款上曾大费斟酌,并跟我本人商量。浦老说:“你不是我的学生,我们只是年辈不同的同事。我送给你书,照理应写‘小如兄’;可是你现在是我的助手,也算半个学生吧,写得太客气了反而显得生疏。你看怎么题款才好?”我答:“我现在就是您的学生,您千万不要同我客气。”最后先生是这样题的:“小如学弟惠存指谬,江清”。此书我至今珍藏在箧,永远铭记浦老对我的厚爱。

关于自称为“弟”实际是长者(或辈分长,或年龄大)对比自己年轻的人的一种谦称,用时务宜慎重。如沈从文师最初给我写信,总自称为“弟”。后来因为关系太密切了,才免去这一礼节性的自称。又如许宝① 《读书拊掌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1-453页。

骙先生,是俞平伯师的内弟,论辈分我自然是晚辈。有一次我给许老写信,上款书“尊敬的许老”;许老回信时带有半开玩笑的性质,上款题“尊敬的小如兄”,而下款竟题作“弟许宝骙”。我看了很受教益,觉得老辈待人接物不仅文明礼貌,而且平易谦虚。再如启功先生(字元白),我同他的交谊已近半个世纪。但他比我长十岁,关系在师友之间,所以我每次给他写信,始终称“元白先生”。而启老给我回信,也一直称“小如先生”,只是下款署“弟功”,表示谦逊。直到近十年,由于交谊日深,他上款才署“小如兄”,不再以“先生”呼我,但下款仍署“弟”字。由此可见,自称为“弟”者并非本人比对方年轻,相反,倒是长辈或年长者才可自称“弟”某某。如果年辈有差距,自己又比收信人年轻,下款自称为“弟”,反倒是狂妄无礼的表现了。

由此可见,称“兄”道“弟”看似平常交际用语,其中却颇有讲究。尤其是所谓“世交”,即父一辈和子一辈两代人都是好朋友,就更宜注意分寸。我父亲有一位老友,给我写信,上款例称“世兄”(这是父辈友人对子侄辈的称谓),下款则署“世愚弟”,表示自己是对方的父辈友人。这种已不习见的称呼,倘不明其内涵之义,千万要慎重使用,免得闹出笑话。

写信时主要依据对象、书信内容以及场合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敬语。如给长辈,应写“敬颂崇祺”“敬请X安”等。给同辈,一般用“顺颂安好”。给晚辈,用“即颂”等。有时对收信人的职业要进行考虑,如给学术界的人写信,结尾敬语可以用“恭请学安”“顺颂文祺”等。敬语的写法习惯上有两类:一类是正文写完后就接着写“此致”,转一行空两格写“敬礼”等词;另一类是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等,也可以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写“祝你”“敬礼”等,再空两格写上“安好”“”健康“平安”“进步”等。

书信中问候语的习惯用法:

1.同志之间通信,结尾常用“敬礼”两字,这样的用词虽简明、朴素,但稍嫌简单。通常文化人的问候语有:文安、撰安、吟安、笔健、撰祺、著祺等(“祺”,系吉祥之意)。

2.给亲属(长辈)的问候语有:金安、钧安、颐安等 (“金”,贵;“钧”,重,古制三十斤为钧;“颐”,保养)。

3.弟子写给授业老师的问候语,有:教安、铎安等(“铎”,为古时执政者传布政教法令时用的大铃。“锋安”,意思是对老师传道授业的铭感)。

4.写给友人信件的问候语,有:日安、时安、近安、福安、大安、金安、时礼、近祺等。

5.同学之间的问候语多用:学安。

6.作者给编辑信函的问候语多用:编安。

7.给出差或旅游在外的亲友写信多用:旅安。

8.书信中的问候语,还可因写信的季节不同,选用相应的祝愿词,像:春季用春安、春棋;夏季用夏安、暑安;秋季用秋安、秋棋;冬季用冬安或炉安。

9.此外,祝愿康吉的书信问候语,还用“时绥”、“时祉”(“绥”,义为平安;“祉”,义为幸福)等。 老舍《我怎样写小说》

功夫在诗外:

南宋陆游《示子聿》云:“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功夫在诗外,就是说写诗、写文章,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外,主要功夫要化在写作技巧之外,即在诗外、文外多下功夫。什么是诗外工夫呢?陆游在《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中写到:“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这就是说,诗的妙处,来自于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感受,而不可能在闭门造车、模拟古人中求得。“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生活经历和内在涵养是写诗最根本的依据。

同治七年(1868),黄遵宪作《杂感》诗,批判沉溺于故纸,以剽盗为创作的俗儒,表示要“我手写我口”。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写作的第一要务是辨文体。书面语与口语绝对是不同的,如今一些学者用口语作学术文章,文风轻浮浅薄,不是好事情。对于写作首先辨文体这一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写林四娘故事的时候,不是泛泛写一首诗歌,而是认为写成歌行为好。

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写作,例如从小说中: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第四十八回)

文体部分 向毛泽东学习写作 论文写作 实用写作

实用文体写作

实用文体写作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十分突出的技能型课程。强调“学以致用”、“教可会”、“学可用”,提高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各种文体文章的写作能力。规范化、程式性是实用型文体写作的特点。

我们这里主要介绍讲解----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公关文书、财经文书、法律文书、生活文书等几类应用范围较广、使用频率较高的文书文种的实际用途和写作要领,通过有效的写作训练,使学习者获取现代高素质从业人员所必备的文章写作能力和文章分析与处理能力。

行政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人类在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公务实践中使用的具有法定权威和规范格式的应用文。它是特殊规范化的文体, 具有其它文体所没有的权威性,有法定的制作权限和确定的读者,有特定的行文格式(注意:比模式更进一步)并有行文规则和办理办法。 我国公文一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18日发布、1993年11月修订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写作和办理。

公文写作的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起草者具有工作实践的基础,懂得工作中许多微妙的关节,而在具体起草中要求较好的文字语言工夫。公文语言总的要求是庄重、平实、概括。公文语言功夫的核心是选词。选词一要根据所反映的客观实际需要,二要符合明晰、 确切、简练的标准,三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 为避免上下文重复而选择不同的词语,注意文中所涉及对象和阅读对象。多用书面语和文书用语,少用形象和描绘性词语和口语,不用方言土语,十分规范。

需要特别提出公文结构用语。一是开头用语, 用来表示行文目的、依据、原因,伴随情况等。如:为(了)、关于、由于、对于、根据、按(遵、依)照、据、查、奉、兹等。二是结尾用语。如:为要(荷、盼)、是荷、特此通知(报告、函告)等。 三是过渡用语。如为(对、因、据)此、鉴于、总之、综上所述等。四是经办用语。如:经、已经、业经、现经、兹经、办理、责成、试行、执行、贯彻执行、研究执行、切实执行等。五是称谓用语。有第一人称:我、本;第二人称:你、贵;第三人称:该。等等。

国家行政公文有12类13种,即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一、 标题

1. 规范式:三部分,即: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用于重要、庄重的公务)

2. 灵活式

A 二部分:一是发文机关+文种 二是事由+文种 三是“转发+始发机关及原通知标题”

B 一部分:只有文种(常是不大重要的公务,带周知性)

二、 正文

1.主送机关 (面向机关全体人员或者社会群体的,公务是周知的、重大的,常常不写;注意工作实际中组织关系)

2. 正文

A. 原由:

一是依据:

情况:叙述时间、单位、地点、人物和事件等; 常用“目前„”类时间状语 ;简介人物及事迹 文件: 常用“根据„”;往往是一句话

意义:议论:常用“是„”

作用 :常用“将使„”

二是目的:常用“为„”

原由部分可省略,或只省略依据、目的之一。

B 事项:(内容多而重要的分条列项即列出层义,或用小标题 或用句子表达)

1.并列式。常见一般写的是公务的横向的、静态的情况。各部分相互之间无紧密联系,独立性强,但共同为说明主旨服务。能够省略某一部分。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概括面广,条理性强。

并列式内容之间的序码可用数字式,也可用分段式;段中并列的内容可用数字、分号(;),也可用句子并列式。要求重轻有序:重要的放在前边,依次类推。

2.递进式。一般写的是公务的纵向的动态的过程或者事理。各部分层层递进,每一部分也不可缺少,前后顺序也不能颠倒。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逻辑严密,能说明问题。

在一篇公文中,两种方法可以互相交叉,即以一种方法为主,在某一部分即某一层次中用另一种方法。 注意:自此以下常运用序码。顺序是一、(一)、1、(1)共四层。

不重要内容分项可用分段甚至加分号(;)的形式。

C 结尾:(可以不要)常见有:

一是各文种专用语如:“请予批准”、“特此通知”等。

二是希望、号召类。

2.事务文书

事务文书范围极广、使用频率极高,也称为“常用文书”。种类繁多,至今并无明确的规定。同行政机关公文合称为“通用文书”。主要是指法定公文和专用文书之外的公务文书。

其特点有指导工作:起方向性作用(如:计划、规章制度)

沟通情况:让基层了解(如:简报、调查报告)

积累资料:反映情况,说明问题(如:总结)

宣传教育:分析说明,扬善贬恶

3.公关文书

公关人员在本职工作中,时常要运用各种文字媒介来进行对内对外、对上对下的沟通与联系的文字媒介、公关柬帖、公共新闻稿、公关广告。包括贺电、请柬、求职信等。

4.法律文书

法律文书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书,它庄重严肃、结构固定,采用程式化的行文,用词造句要求准确规范,解释单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绝不能摸棱两可、似是而非;因此法律文书的起草使用通常是受过专门法律训练的律师、法官等法律工作者才能胜任。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又经常会遇到起草合同,书写诉讼文书、接到司法文书的情况,在无人指点的情况下就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为给大家排忧解难,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我们特地推出“法律文书和合同”专栏,供广大网友参考使用。

包含民事诉讼文书` 刑事诉讼文书`、行政诉讼文书等。

5. 生活文书

包括条据、启事、书信、读书笔记等,生活文书写作与其他文书写作相比较,要求并非很严格,有时还带有随意性。

主要参考书目:

《实用文体写作大全》刘明清编

《实用交际文体大全》作者:刘靖文,刘徐州 主编

《财经文书写作》作者:程爱学 等主编 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实用文体写作》 陈艺岚编

《现代实用文体写作》王朝源编 巴蜀书社

《大学生实用文体写作》郜锦强编

《现代实用文体写作大全》(附光盘上下) 孙春编

《实用文体写作》潘桂云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现代实用文体写作》潘燕,刘文琦编 中国科学技术

《现代实用文体写作大全》张芳霖等编 江西高校出版社

刀笔吏 宋江

写作课教学大纲

目录

第一章 写作基础

第一节 知识积累 第二节 阅读 第三节 生活

第二章公文写作

第一节基础知识 第二节公文格式 第三节注意事项

第三章论文写作

第一节学术论文写作的特点 第二节要求与方法 第三节学才识

第四章调查报告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特点和要求 第二节调查报告的分类和格式 第三节调查报告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新闻写作

第一节新闻写作的文体问题 第二节通讯写作 第三节调查报告 第四节消息写作

第五节新闻评论写作

第六章专案写作

第一节类型 第二节特点 第三节注意事项

第七章其它

要求学生背诵《古文观止》。

大纲说明

课程性质 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写作课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写作是人类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写作经验;把写作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研究,便形成了写作理论。写作教学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把写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写作理论的高度去审视写作实践,从根本上揭示写作的规律和特点,然后运用写作理论高屋建领地指导学生去进行写作实践。根据学习写作的规律,写作课具有“既要提高学生的写作理论素养,又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

写作是每个有文化修养的人所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作为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各门功课都离不开写作这一基本工具,毕业后从事语文教学也得具备相当 的写作理论知识和写作水平。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课,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并具备中学语文教师所应具有的写作理论素养和写作能力 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写作课又具有“既要教会学生写,又要教会学生指导别人写”的双重教学目的。

写作是以书面语言为工具,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学习写作,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惟力、想象力以及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纯正的思想,高尚的情操,认真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创造的精神都十分有益。因此

写作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传授写作知识和方法的层次上,而应立足于培养积极进取,富有创造精神的创新人才。从造就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写作课还具有“既要传授写作规律,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双重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写作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写作教学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掌握写作的规律,按照现代社会的需要塑造学生的灵魂,使之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必要的写作能力,并能胜任作文教学的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据此,写作课承担着以下教学任务:

1.通过写作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能力,使之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切实掌握写作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理论和写作训练的方法,并能够以此去指导他人写作,为毕业后从事作文教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课时:54课时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

写作课要从现代社会的需要出发,并以中学作文教学为参照系确定教学内容,抓好讲、读、写三个环节,做到“讲练一体,读写结合”:讲清写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 论,使学生切实掌握写作的规律和特点;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典范文章,在头脑中建立起写作范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写作训练,促使学生把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 技能。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一)写作原理部分

教学重点:对写作的内涵、写作要素的组合规律以及写作的功能、特点具有概括的认识。

1.明确文章的概念和写作的定义,了解数字化时代写作的新变化。

2.掌握写作的要素及其组合规律。

3.明确写作的特性,掌握写作的功能。

4.了解学习写作的要求和方法。

(二)写作主体部分

教学重点:作者应该具备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特别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的方法。

1.明确观察的概念、途径以及思维在观察中的作用,学会运用观察的方法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2.了解记忆的原理及其在写作中的作用,弄清记和忆、忆和忘的关系,明确作者所应该具备的记忆力。

3.明确思维的概念和类型,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了解思维的要求。

4.明确想像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想象的特点以及培养创造性想象的方法。

5.明确作者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写作活动中努力培养发现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思想、文化、情感、意志等综合素质。

(三)写作过程部分

教学重点:构思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以及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1.了解写作动机的产生过程。

2.明确主题的概念,弄清确定主旨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3.明确材料、素材、题材的概念,弄清选材的原则。

4.明确结构的含义,弄清安排结构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5.弄清语言的特性以及如何运用语言表情达意。

(四)网络写作部分

教学重点:掌握数字化时代写作的新观念和新特点。

1.电脑写作和网络写作的发展趋势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写作观念的变化。

2.超文本的含义和特点。

3.网络写作的类型及其写作要领。

(五)写作文体部分

教学重点:消息、散文、文学评论、学术论文以及教学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1.了解新闻的特点,掌握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及其写作要领,了解通讯的特点和写作要求。

2.明确文学写作的基本特征,重点掌握散文的特点及其写作要领,了解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写作要求。

3.明确理论文章的特点、结构和论证方法,重点掌握思想评论、文学评论、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 4.了解科普文章的含义、特点和分类,掌握说明的基本方法和常用科普文章的写作要领。

5.了解应用文的含义、特点和写作原则,初步掌握教学计划、教案、教学札记、教学总结、学生鉴定等教师常用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三、写作训练的要求

在写作训练中,要坚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做到日常训练与系列训练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口头训练与书面训练相结合。在确保一定的作文数量的 基础上,注意提高训练质量,切实改变写作训练的盲目性、无计划性和其他非科学化的倾向,建立写作训练的科学系列,使写作训练沿着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1.集中一段时间专门进行观察训练、记忆训练、思维训练和想像训练,重在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力和创造性想像力,并把智能训练贯穿始终。

2.训练学生通过随机采撷、调查采访、上网搜索等形式收集材料的能力以及表情达意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学会网络写作的基本方法。

3.进行写作的全程训练,使学生学会构思的方法,能够按要求写出符合题意、立意新颖、选材得当、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书写规范的文章。

4.在新闻写作中重点进行消息的写作训练,要求能够按照“倒金字塔”的结构的格式进行写作,做到内容真实,用事实说话;格式正确,具有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等组成部分;篇幅短小,言简意明,具备新闻的六要素。

5.在文学写作中,重点抓好散文的写作训练。其中叙事训练要求学生按照记叙的要素,能够完整有序、有详有略、引人入胜地叙述事件经过,避免平铺直叙地记流水 帐;写人训练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段表现人物性格;绘景训练要求学生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具体形象地描 绘静景或动景,并能够以游踪为序写游记;状物训练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动植物的形态,并抓住特征细致摹写,使之形象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抒情训练要求学生借 助有形之物抒发无形之情,写出感情真挚,具有感染力的抒情散文。

6.在理论文章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能够针对日常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作家作品,写出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的立论和驳论文章。特别注意防止“论点+论据”的通病,而要引导学生通过严谨的推论,把论点和论据组合成有机整体,做到论证严密,合乎逻辑。重点训练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的写作,并为日后写作 学术论文作好准备。

7.在科普文章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特点、功用等作出科学说明。重点掌握一般科普文章和科学小品的写作要领,做到内容具有科学性,表达具有条理性,语言具有严密性,真正起到“教人以知,导人以行”的作用。

8.在教学应用文写作训练中,要求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重点抓好教学计划、教案、教学札记、教学总结、学生鉴定等使用频率较高的文种的写作,使学生初步掌握教学应用文的写作要领,做到行款格式合乎规范,语言简明准确,具有文体感。

四.测评标准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对教学测评中要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掌握写作规律为重点,既要考查学生写作理论的学习情况,又要考查学生实际的写作水平。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测评:

1.学生对于写作的基本概念是否清楚,对写作的基本理论是否真正理解。

2.学生能否运用所的写作理论去分析文章在表情达意、谋篇布局和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特色。

3.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以及发现能力、表现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并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结构完整,明白晓畅,符合规范的各种文章。

4.学生对于一篇作文是否具有评判能力,并能进行批改,写出中肯的评语。

三、课程的多媒体教材设计初步方案

本门课程的教材主要包括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IP课件三种,此外,还将根据教学需要,安排不同形式的网上辅导活动。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为合一型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个部分是知识讲述部分。这一部分除了讲述论文写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之外,还将分别讲述中文学科几大专业的研究论文的写作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第二个部分是例文评析部分。这一部分将选入若干具有借鉴或参考价值的大学生论文,并对之进行简要评析,

指明其得失。两个部分的内容相互配合,相互渗透,是平时教学和期末考试的基本依据。力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和教学性,尽量适应学生自学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特点,满足学生即将开始的毕业论文写作的需要,应是文字教材的编写所依循的最重要的原则。

2、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初定9课时(含期末复习辅导课),采取A 型与B型相结合的形式录制。共作用是理清课程脉络, 讲授重点难点,布置平时作业,明确考试要求。

3、IP课件

IP课件将以其灵活的使用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比较系统的辅导,满足学生自学和自主化学习的需要。

4、网上教学活动

网上教学活动将充分利用教学网络的便捷性、互动性特点,及时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学辅导,满足学生的自学需要。

四、课程的作业安排

本门课程的作业不应少于四次,全部为论文分析和写作练习等能力训练型题目,以下题目可作参考:

1.要求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确定一个论文题目,撰写一份写作计划。

2.提供论文,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写出简短的评析文章,并根据其内容,撰写一份写作提纲。

3.提供论文,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写出简短的评析文章,并根据其内容,撰写摘要,拟写关键词;给出论文的本论部分,要求学生补写序论和结论部分。

4.撰写一篇小型的学术论文。

作业采用5分制计分法计分,即每次作业满分为5分,四次作业满分为20分。平时作业成绩可以计入期末总成绩, 也可以作为取得期末考试资格的依据。对平时作业的分数,各省级电大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适当予以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宜过大,具体变动情况应当及时与中央电大有关部门沟通。 在每次作业练习的过程中,练前指导和练后讲评同批改计分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除以上练习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安排其他练习。

陈平原谈大学中文系

黄晓峰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大学史的研究,2010年是北大中文系建立一百周年。在百年的风云变幻中,大学中文系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作为最古老的学科之一,中文系还能否站得住脚?

大学中文系设立时的目标、要求是什么?与现在相比有什么重要变化?

陈平原:学科建制和课程设计之间,有联系,但不能混同。办大学,必然有本国语言文学的教育,但京师大学堂创办初期,并没有明确的科系划分。1903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称,大学堂分八科,其中文学科分九门:中国史学门、外国史学门、中外地理学门、中国文学门、英国文学门、法国文学门、俄国文学门、德国文学门、日本国文学门。一看就是纸面文章,以当年中国的人才储备,根本做不到。1910年3月底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正式成立,其中文科也仅设立了中国史学门和中国文学门。换句话说,“中国文学”作为一个正式的科系设置,以北大为例,只能追溯到1910年。

每个科系的创建,都包含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学制规划、课程设计等;而所有这些,往往随时代的变迁而移动。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语言文学系,不但有文学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民间文学、比较文学等),语言研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1959年起,北大中文系最早创建了古文献专业。今天中国大学的中文系,像北大这样文学、语言、文献三足鼎立的,还不是很多。至于“语言”“文学”并举,则是共通的。其实,1919年北京大学“废门改系”,为便于交流磋商,国文系教授会就曾决定“教员会分五种”:文学史教员会、文学教员会、文字学教员会、文法教员会、预科国文教员会,这已经隐含了中文系内部“语言”与“文学”两大专业的分工与合作。虽然现在各大学状况不一样,但中文系最核心的,无疑是本国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您能否从具体的课程谈谈这百年来中文系的变化?

陈平原:要谈百年中文系课程的变迁,可以用“现当代文学”作为例子。1929年,朱自清在系主任杨振声的支持下,率先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此后,有不少大学跟进;但很长时间里,“新文学”的教学始终不占主流。那时的中文系,许(慎)、郑(玄)之学才是真本事,文学批评不受重视,更不要说“人人都能读懂”的新文学了。即便讲授古典文学,也是以考证为主。不过,随着新文学力量的不断成长,这一局面有所改变。真正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是新中国建立后,执政党对这一课程的高度重视。要说改造旧大学,重建意识形态,在中文系所有课程里,没有比“现代文学”更好用力的了。

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指导,“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被纳入革命史的叙述框架。政府的强烈关注,导致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的迅猛发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教现代文学的,要求政治上可靠,最好是共产党员。到了“文化大革命”,这一学科又突然间“崩盘”。为什么?绝大部分作家都被打倒,只剩下“鲁迅走在金光大道上”。除了鲁迅,就是浩然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这一荒诞局面,随着“文革”的结束,很快成为路人皆知的“笑谈”。与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相呼应,学术上便是“现代文学”学科的重新崛起。大批作家平反昭雪,大量作品重见光明,阐述“五四”新文化,于是成了对于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呼应。1979年的“思想解放”,似乎直接连上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正因此,“现代文学”这门课,既是文学教育,同时也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那时候,愿意研习中国现代文学的师生,大都有政治激情。某种意义上,我们这代人,是踏着“五四”的节拍走上历史舞台的。这一学科与现实政治的高度合拍,促使其一时间成为“显学”。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既有意识形态方面的限制,又有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视野及功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仍然是沟通校园内外思想文化的重要学科,但已经不再是“显学”了。外在环境,整个人文学科日渐边缘化,不再是万众瞩目的中心;内部结构,历史悠久且精品无数的古典文学重获自信,有很好的表演空间。要说知识积累及学术训练,古典文学比现当代文学更有优势,也更能吸引那些遨游书海的学子;但反过来,现当代文学与当下思想潮流的紧密联系,则使其显得生气勃勃,仍有独特魅力。还有一点,就是写作能力和学术训练之间的差异,比如,学楚辞汉赋的,我们只要求你阅读、理解和阐释;学现代诗就不一样了,除了接受知识,还可能激发灵感,追摹前贤。

之所以单挑出“现代文学”这一学科,谈论其兴衰起伏,那是因为,现代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不同于传统,主要落实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文学内部结构的变化,此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如今成了教学的重点;第二,“厚古”但不“薄今”,开设专门课程,讲授近世乃至当下的文学;第三,为中文系学生开设外国文学课程,要求其“放眼世界”,而不仅仅沉湎于传统中国。

外国文学教学是怎么处理的?

陈平原:这是个棘手的问题。中文系学生应该研习外国文学方面的课程,以便在世界文学的大视野中思考“中国问题”。问题在于,谁来教,怎么教。老北大有个很好的传统,中文系老师给外文系学生讲中国文学史,外文系老师给中文系学生讲外国文学史。给外系学生讲课,难度大,必须派好老师。可这个传统,后来难以为继。很简单,大家都想把好老师留下来,教本系的学生。这么一来,又开始互相挑剔对方派的老师不好。再到后来,要不中文系自己培养外国文学教师,要不改为专题性质的选修课,要不以比较文学专业开设的若干课程取而代之。目前的状态是,必修课的课时有限,政治课又不能减,各专业都力保自己的当家课。越是好大学,专业性越强,中文系里的外国文学课,于是变得“妾身未明”,处境颇为尴尬。我担心的是,这么发展下去,中文系学生的趣味与学养是否会变得太狭窄。当然,你不开课,喜欢文学的学生,照样也会阅读很多外国文学名著。但课程设置与个人爱好,有很大的差异;从长远看,制度性保障还是很重要的。

横向地看,我们大学的中文系与港台以及国外的文学系有什么差异?

陈平原:北大百年校庆时,曾组织了一个小型会议,讨论各专业与国外同行的差距。我说看不出差距,因为根本没法比。跟哈佛东亚系比,那没有意义,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而是本国语言文学教育跟外国语言文学教育,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要比就得跟耶鲁英文系比,跟巴黎第四大学的法文系比,跟东京大学的国文系比,跟莫斯科大学的俄文系比,可这又一时三刻说不清楚。这话后来常被人引用。

我想强调的是,本国语言文学的研究与教学,除了传递知识、培养人才,还有义务介入当下的社会进程,在思想启蒙、文学革命以及文化创新中发挥作用。这一点,外文系很难做到。在中国大陆,外文系除

教学外,主要贡献是引进外来的思想、文化、文学,与中文系的热衷于介入当下,双方的定位与功能不太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现当代文学”课程对于大学中文系的作用。各大学教现当代文学的,大都有政治理想、社会情怀、能言善辩,以及介入当下文化建设的巨大热情。这么说,不包含价值判断,我只是强调,做鲁迅研究的,容易与现实对话,其著述本身很可能就有现实关怀。大学中文系的教师中,最容易成为关注现实的知识分子的,是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人,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学术研究与文化情怀,有时很难兼得。比如,做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经常在报纸上写文章,学术性不强;做古典文学的,花几十年功夫写一部书,拿出来沉甸甸的。一虚一实,难免有隔阂。对中文系而言,我们必须有雄厚的学术积累,也应该积极影响社会进程。学有根基且能引领风骚,这是最理想的。但大部分情况下,只能分工合作,各有各的合理性。在我看来,本国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不仅是一种专门知识,也是一种介入社会的激情,一种积极参与当代思想文化建设的力量,这样,中文系才会有生气。

港台以及国外的语言文学系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陈平原:相对来说,没有我们这么明显。台湾以及香港的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外文系教授在引领风骚。这受制于大的政治环境,也跟教师构成以及公众兴趣有关。九十年代以后,台湾各大学中文系开始活跃起来,不再满足于当“老夫子”。但政治形势变幻莫测,台湾文学所(系)迅速崛起,其中牵涉到文化认同、主体性、校园政治等一系列问题,中文系处境不是很好。另外,对“五四”新文化传统的相对隔阂,也是个大问题。在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严之前,台湾当局不允许阅读左翼文学书刊。不谈鲁迅的传统,就讲胡适和徐志摩,很难理解所谓的“新文化”。台湾各大学的中文系,尊重传统,古典修养较好,这是他们的长项;至于影响当下思想文化建设的能力,则不及大陆的中文系。

现在中文系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成为作家、研究人员,还是关注现实的知识分子?

陈平原:“关注现实”是一种情怀,不是职业;任何人都可以“关注现实”,但也都可以“闭门读书”。这方面,我希望尊重个人选择。至于培养目标,各大学情况不一样。一般来说,越是好大学,专业化程度越高。作为本科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看待文学创作。罗常培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杨晦先生在五六十年代,都曾强调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他们的意思是,能否成为好作家,主要靠个人天赋,靠机遇,靠生活经验,而不是技术培训。所有伟大的作家,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天才”;一定要按照既有的规则来训练,效果不好,也没什么意义。此外,作家只是中文系培养人才的一部分。用出不出大作家来衡量一所大学中文系的水平,不是很合适。

那么大学中文系的教育对文学创作有作用吗?

陈平原:从文学史上看,大作家不是大学里刻意培养出来的。像鲁迅、郭沫若都曾在日本留学,但念的是医学,不是文学。也有中文系出身的好作家,近在眼前的,像贾平凹是西北大学毕业的,韩少功是湖南师大的,刘震云是北京大学的,叶兆言是南京大学的。但这样受过“科班训练”的好作家,数量不是很多。王安忆、残雪、莫言、余华等,没念过一天中文系,同样写出好小说。这怎么解释?我的说法是:文学很重要,但主要是修养,而不是技艺。没读大学的,若有天分以及好的机遇,可以成为优秀作家;念了中文系或外文系的,不见得就能写出好诗或好小说。但反过来,大学里的文学教育,对于作家之“厚积薄发”,还是起作用的。

问题在于,“文学”如何“教育”?就拿创作而言,也不是完全不能教。比如小说家沈从文,没有高学历,在西南联大教“各体文习作”和“创作习作”,往往是拿学生的作品来深入剖析,上课讲不完,下课接着谈,如此因材施教,对学生帮助很大。在我看来,文学创作是可以教的,但不应该是大堂演讲,而应该是面对面、手把手,注重写作实践,那才能对学生有好处。从去年开始,我们组织“中国作家北大行”,陆续邀请一些著名作家来北大,除了专题演讲,还与热爱文学的大学生座谈。不过,此举的目的在修养与趣味,主要不是技能,更不敢夸口是在培养大作家。

北大中文系还有文学写作课吗?

陈平原:有写作训练,但不是“文学写作课”,这跟北大中文系的专业化程度高有关。对于语言专业或古文献专业的学生来说,除非是个人兴趣,没必要修这种课。因此,我们有些选修课中包含写作训练。反而是各专业的论文写作,我们很看重。专业不同,写作技巧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没有大一统的“论文

写作”课程,而是落实到每个教师,可以因材施教;缺点则是,若指导教师不用心,或自身就不太在行,那就有问题了。

培养作家不是中文系的主要责任,但写作能力的训练,却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以前提到某人学问大,总说他博闻强记;可有了互联网、数据库,纯粹的知识积累变得越来越容易,记忆力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当然,诗文脱口而出,史料烂熟于心,还是很有好处的。但总的来说,记诵的重要性大为下降。阅读、理解、阐释,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良好的写作训练,成为中文系教育的重点。无论语言还是文学、古典还是现代,都应该加强口头表达以及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记得五六十年代,北大也有写作课,但后来出现一些问题,一是写作课难教,二是效果不明显,三是老师们缺乏热情。在我看来,对于中文系来说,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创作课可开可不开,但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个大问题,值得认真探索。

您觉得目前大学中文系的困境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

陈平原:十九世纪以前的大学,人文学科是中心;此后,先是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后有社会科学迅速崛起,人文学科逐渐边缘化。三十年前,文科考生首选中文系,现在肯定不是,比起热门专业如经济、法律等,中文系的光环在消失,魅力在减退。但在我看来,目前中国大学中文系的命运,已经开始“触底反弹”。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学,这符合社会最基本的需求,有很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实际上,这些年中文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很不错,甚至比不少“热门专业”还要好。所谓市场需要什么,我们教什么,以便学生找工作时“专业对口”,这个路子,我认为是不对的。市场千变万化,今年抢手,明年就可能滞销。与其学会“屠龙术”,还不如健身强体。有很好的学习、思维、表达的能力,做什么都可以。关键是“素质”,而不是“技能”——我说的是本科阶段的教学目标。过于强调“技术性”,那叫“培训学校”,不叫“大学”。文史哲这类人文学科,是无用之用,是大用。为了迎合市场,让学生追逐“雕虫小技”,大学会越走越低。

中文系曾经那么辉煌,现在有点被边缘化,大家感慨万分,但不该被“悲情”所笼罩。在今天这么个喧嚣的时代,需要理解我们的真实处境和发展路向,有所坚持,也有所创新。我坚信,当眼下五光十色浮华侈靡的大幕退去,学术重归平静,人文学科应该是最能站得住的。大学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需要专业技能,也需要文化理想。对于营建校园氛围、塑造大学风貌、体现精神价值,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文学科。这一点,我们不能妄自菲薄。

宋稗类钞

穆修:“马逸,有黄犬遇踢而毙。” 张景:“有犬死奔马之下。” 欧阳修:“逸马杀犬于道。”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悲欢离合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具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李渔《闲情偶寄》)

吴小如《莎斋笔记》《皓首学术随笔》中都有一则《不礼貌的称呼》与写作相关。

披书三叹 吴小如

这里所谓“书”,非指书籍与书法,乃书信之谓也。“披”者,披读阅览之谓,意谓匆匆披阅,非精读之对象。夫书信往来,在日常生活中最为习见。近时电信工具普及,打电话已取代大量信件。 但通过网络,书信还是很流行的。遗憾的是,如今不少人连信都不会写了,这实在对人们的素质教育不利。即如“此致”二字的用法,每令收信人啼笑皆非。过去用“此致”,下面仅写收信人姓名;或加“ 先生”、“同志”、“女士”之类称谓即可,其他一概不用写,写了便成蛇足。后来演化为“此致敬礼”,也还说得过去。但在一封信的末尾只写“此致”二字,下面再无宾语、补语及其它词语,实令人感到突兀,以其不通也。还有简化得让人莫名其妙的,如只写“致”、“ 礼”二字,且分行抬头写“礼”字。夫抬头另起一行,乃向收信人表示敬意也,今以“礼”字另起一行,到底是对收信人表示敬意呢,还是让收信人对寄信人表示礼貌?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然而此尚不足为奇也。本文题曰“三叹”,即在我收到的信件中有三事使我不胜嗟叹,现在分别向读者介绍,看看反应如何,是叹是吁,是啼是笑,皆凭读者选择。至于笔者本人,既哭不出也笑不出,只能长叹了。

“窃”与“妾”

往时曾撰小文,奉劝大家对于自己尚未弄清楚的古代词语,最好慎用或宁可不用,以免闹出笑话或造

成“硬伤”,俗话称之为“Zhuai文”。张中行先生和周汝昌先生都用“转文”一词,或许是对的。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已收此条目,并读“转”为Zhuai,看来是从俗读而改变了字的本音。有的作者则名之为“掉书袋”。其实, 既言“掉书袋”,则腹内尚非无书,不但有书,且有“书袋”,多少还是有些货色的。至于“Zhuai文”,则本无“文”可言,却偏要卖弄一下,故我用了一个同音假借的“拽”字。盖如鸭子在岸上走路, 总要左右摆动,拽来拽去,这同有的人以“文”自炫最为相似。这里要说的便是“拽”文不当的书信用语。

不久前接到一位年轻同志来信。此人与我素不相识,却在信中对我大加吹捧,读了已很不舒服。及看到来信结尾,在他所署姓名之前却加了一个谦称,乃一“窃”字。在我一生所收到的信件中,以“窃”自称的写信人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我想,他绝对不会称自己为窃盗者,而是食古不化。盖古籍中常用“窃”字自称,如西汉贾谊《陈政事疏》(一名《治安策》)一开头便说“臣窃惟事势”(后面还有“臣窃迹前事”和“窃为陛下惜之”等句),杜甫的名句:“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这些个“窃”字大抵有“私自”、“私下认为”的意思,如“窃以为”便是现代汉语“我个人认为”、“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等说法在古代的礼貌用语。但绝对不可以把此字冠于自己姓名之上。希望这位来信的同志千万不要再这样用“窃”字了。

从而联想到“五四”时期的一桩趣闻轶事。这是半个世纪前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廖辅叔先生亲自对我讲的(廖老今已九十四岁高龄,他是钟敬文先生的朋友)。有一位反对家庭包办婚姻而从家乡出走到北京来寻出路的女孩子,她在家里读过一些古书,很想在北京考上新学堂。多亏一位同乡的大学教授,不但帮她解决了读书问题,还在经济上、生活上多方面给以支援。她在感激之余给这位长辈写了封诚恳致谢的信。信末自署姓名,却不知该加上个什么自谦的词语。斟酌良久,竟用了个“妾”字,一时传为笑谈。其实这也是食古不化的结果。古代有文化、有身份地位的已婚女子对上级、对长辈乃至对知名度高的时贤是可以自谦而称“妾”的。如东汉班超之妹班昭为了请求皇帝把长期驻守西域的哥哥(班超)调回朝廷,所上奏疏一开头就自称“妾”(原句是“妾同户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即指她胞兄班超)。但在“五四”以后,一个未婚女子给人写信而自称为“妾”,就有点不伦不类了。不过我以为,这比起自称为“窃”的写信人还是情有可原的。

“愚”与“贤”

事情要从八十年代我的两个学生一番争辩说起。这两位是同班同学,都是1955年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一位在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工作,一位在北大任教。住在城里的沈君偕夫人来西郊北大,北大的白君留他们夫妇午饭。次日沈君写信向老同学致谢,信内有“昨承留饭,愚夫妇深为感谢”的话。不想白君见信不悦,打电话责问对方:“我们是多年的好友,是平辈;你怎么用长辈的口吻对我说话?”沈君不服,反唇相稽。两人争辩不休,最后决定:“我们找吴老师评评理,看到底是谁的错!”我问明底细,对沈君说:“这一次是你理亏了。‘愚’字是不能轻易用的。它虽属谦词,却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老年人对年轻人才能使用的专门礼貌词语,看似自谦,实有居高临下之意。沈君举诸葛亮《出师表》为例,臣向君上表,而自称“愚”,可见此字未尝不可用。我向他解释:第一,诸葛亮对刘禅,虽为臣下,却是刘备托孤之臣,刘后主对诸葛亮本来就敬他几分,何况诸葛亮比刘禅年长。第二,这种礼节性语言,愈到明清以后讲究愈多,比古代用法更为严格。我更以自己为例。我说我给一位父执写信,上款称他为“老伯”,下款自称为“侄”;而他回信时上款称我为“世兄”,下款自称“世愚弟”。可见这“愚”字不宜擅用。经过我的“裁决”, 纠纷遂告平息。记得前些年,有一位年龄比我小十几岁的同志,他同先父并未见过面,名义上却尊先父为老师。在与我通信时,他竟称我为“世兄”,下款自署“愚弟”。我看了信心里确有点不高兴,又不便向他直说,只好以不回信做为消极抗议。看来这个“愚”字的用法确有公开说明一下的必要。

与“愚”相对,还有一个“贤”字。我曾在一篇读书札记中说明“贤”字的用法。这是个上对下、长对少、尊对卑的敬称。如老师写信称学生为贤弟或贤契即是最常见的例子。此外如称贤妹、贤侄、贤甥、贤婿等,道理亦复相同。最容易出问题的是“贤乔梓”(称对方父与子)、“贤伉俪”(称对方夫妇)’、“贤昆仲”(称对方兄弟)这一类的称呼。这在目前并不罕见。但对方如果懂得用“贤”字作敬称实际上是有长对幼、上对下、尊对卑的涵义,便会感到称人者有以长辈自居的意思,而把被称呼者看成晚辈了。所以我在一般交际场合,与朋友谈话时,连“贤内助”这个称呼也慎用。如果对方是极熟的老友,他会感到这称呼

有半开玩笑的性质;倘非够交情的一般朋友,说不定听了也会感到不满的。

“敬启者”与“敬启”

过去写信,在开头处常用“敬启者”字样,这是一般用法;如给长辈(如儿女给父母)写信,则应当用“敬禀者”。“启”、“禀” 虽都有陈述、报告的意思,却都是对收信人的敬称,亦即写信人本人的谦称。“启”者,白也,告也,如上面加“敬”字,则更是表示对收信人的尊重、敬意。这是在信函内“启”字的涵义。如果写在信封上,过去也常用“启”字,则是开拆、启封的意思,与前一种讲法完全不同。过去人写信封,给“启”字每加以不同的状语,如对父母或师长用“安启”,对大官或上级用“钧启”或“勋启”,对一般对象 用“台启”或“大启”,对于非亲属的长者或自己所尊敬的人用“赐启”或“惠启”,对年辈较晚者用“文启”,对女性用“芳启”或“玉启”,等等。总之这些写在信封上的“启”字都是请收信人拆开信封的意思。最近我经常收到一些来信,信封上每写“吴小如先生敬启”(这种情况在我不少熟人收到来信时亦习见),我认为这就很不妥当。 在写信人看来,他用个“敬”字是尊重对方,其实他是要收信人恭恭敬敬地拆开他的来信,动机和效果恰恰相反。我想,这是写信人把信封上和信件里面的同一个“启”字的用法给弄混淆了,不知道信里面的“启”是自启即自白、自我陈述之意;而外面的“启”是让对方开拆或启封的意思,从而误用并妄加“敬”字。谨在此表态:不希望再收到信封上用“敬启”的来信。

尤以称呼老师,只称姓而下面仅加一“师”字,我一直认为很不礼貌。我曾说笑话:“幸亏我姓吴;如果我姓巫,则我将被称为‘巫师’;如果我姓乌,则我将成为当初给妓女出条子清唱的伴奏者,因为那样的专业操琴者是被称为‘乌师’的。”

吴小如《称“兄”道“弟”及其他》①

语言本是人们互相交际的工具,除口头外,还有书面语言,而书面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往往比口头谈话还复杂,讲究也更多。

我几年前写过一篇小文,题目就叫《称“兄”道“弟”》。在那篇小文中我有个结论,即向人称“兄”时对方未必年长,自己称“弟”时本人未必年轻。这类称呼,主要体现在人们的书信往来上,当然口头上有时也涉及这个问题。

先说称“兄”。大家都看过鲁迅写给朋友、学生的信,像曹靖华、李霁野、黄源乃至许广平,都是鲁迅的学生,鲁迅给他们写信时,几乎都称“某某兄”。连许广平在同鲁迅结婚前,鲁迅的信上也是对她称“广平兄”的。这是老一辈学者的谦虚,但也属于一种惯例。而作为学生,却不能因老师称自己为“兄”便忘乎所以,也跟老师称兄道弟,平起平坐,那是非常失礼的。这类例子很多。沈从文先生、林庚先生、吴晓铃先生都是我的老师;甚至周作人,原是我老师俞平伯先生的老师;他们给我写信时,最初也都把上款写作“小如兄”的。至于谊师友之间的老一辈学者,如常风先生、周一良先生,则更是以“兄”呼之。吴晓铃先生直到晚年,在写文章提到我,才称为“小如学弟”,而在书信往还时仍有时写作“小如兄”。我因受老师们的影响,给我的学生写信时亦多以“兄”称对方。结果却遇到两件出人意料的事。一是有个学生给我写信也居然对我称“兄”;另一是在“文革”中红卫兵给我贴大字报,说我邀买青年人的欢心,把浓厚的封建思想灌输给学生,竟称自己的研究生为“××兄”。对于前者,我只好改称“某某同学”;而对于后者,我搬出了《鲁迅全集》,才免挨一场批斗。

当然,我的老师中也有一直呼我为“弟”的,如俞平伯、游国恩、吴晗等先生都是如此。这也是习惯称谓。五十年代初,我一度给浦江清先生做助手,但我并不是受过浦先生亲炙的弟子。浦老在称呼上很讲究礼貌,当他注释的《杜甫诗选》出版要赠我一本时,在题款上曾大费斟酌,并跟我本人商量。浦老说:“你不是我的学生,我们只是年辈不同的同事。我送给你书,照理应写‘小如兄’;可是你现在是我的助手,也算半个学生吧,写得太客气了反而显得生疏。你看怎么题款才好?”我答:“我现在就是您的学生,您千万不要同我客气。”最后先生是这样题的:“小如学弟惠存指谬,江清”。此书我至今珍藏在箧,永远铭记浦老对我的厚爱。

关于自称为“弟”实际是长者(或辈分长,或年龄大)对比自己年轻的人的一种谦称,用时务宜慎重。如沈从文师最初给我写信,总自称为“弟”。后来因为关系太密切了,才免去这一礼节性的自称。又如许宝① 《读书拊掌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51-453页。

骙先生,是俞平伯师的内弟,论辈分我自然是晚辈。有一次我给许老写信,上款书“尊敬的许老”;许老回信时带有半开玩笑的性质,上款题“尊敬的小如兄”,而下款竟题作“弟许宝骙”。我看了很受教益,觉得老辈待人接物不仅文明礼貌,而且平易谦虚。再如启功先生(字元白),我同他的交谊已近半个世纪。但他比我长十岁,关系在师友之间,所以我每次给他写信,始终称“元白先生”。而启老给我回信,也一直称“小如先生”,只是下款署“弟功”,表示谦逊。直到近十年,由于交谊日深,他上款才署“小如兄”,不再以“先生”呼我,但下款仍署“弟”字。由此可见,自称为“弟”者并非本人比对方年轻,相反,倒是长辈或年长者才可自称“弟”某某。如果年辈有差距,自己又比收信人年轻,下款自称为“弟”,反倒是狂妄无礼的表现了。

由此可见,称“兄”道“弟”看似平常交际用语,其中却颇有讲究。尤其是所谓“世交”,即父一辈和子一辈两代人都是好朋友,就更宜注意分寸。我父亲有一位老友,给我写信,上款例称“世兄”(这是父辈友人对子侄辈的称谓),下款则署“世愚弟”,表示自己是对方的父辈友人。这种已不习见的称呼,倘不明其内涵之义,千万要慎重使用,免得闹出笑话。

写信时主要依据对象、书信内容以及场合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敬语。如给长辈,应写“敬颂崇祺”“敬请X安”等。给同辈,一般用“顺颂安好”。给晚辈,用“即颂”等。有时对收信人的职业要进行考虑,如给学术界的人写信,结尾敬语可以用“恭请学安”“顺颂文祺”等。敬语的写法习惯上有两类:一类是正文写完后就接着写“此致”,转一行空两格写“敬礼”等词;另一类是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等,也可以在正文结尾下另起一行写“祝你”“敬礼”等,再空两格写上“安好”“”健康“平安”“进步”等。

书信中问候语的习惯用法:

1.同志之间通信,结尾常用“敬礼”两字,这样的用词虽简明、朴素,但稍嫌简单。通常文化人的问候语有:文安、撰安、吟安、笔健、撰祺、著祺等(“祺”,系吉祥之意)。

2.给亲属(长辈)的问候语有:金安、钧安、颐安等 (“金”,贵;“钧”,重,古制三十斤为钧;“颐”,保养)。

3.弟子写给授业老师的问候语,有:教安、铎安等(“铎”,为古时执政者传布政教法令时用的大铃。“锋安”,意思是对老师传道授业的铭感)。

4.写给友人信件的问候语,有:日安、时安、近安、福安、大安、金安、时礼、近祺等。

5.同学之间的问候语多用:学安。

6.作者给编辑信函的问候语多用:编安。

7.给出差或旅游在外的亲友写信多用:旅安。

8.书信中的问候语,还可因写信的季节不同,选用相应的祝愿词,像:春季用春安、春棋;夏季用夏安、暑安;秋季用秋安、秋棋;冬季用冬安或炉安。

9.此外,祝愿康吉的书信问候语,还用“时绥”、“时祉”(“绥”,义为平安;“祉”,义为幸福)等。 老舍《我怎样写小说》

功夫在诗外:

南宋陆游《示子聿》云:“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功夫在诗外,就是说写诗、写文章,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外,主要功夫要化在写作技巧之外,即在诗外、文外多下功夫。什么是诗外工夫呢?陆游在《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中写到:“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这就是说,诗的妙处,来自于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感受,而不可能在闭门造车、模拟古人中求得。“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生活经历和内在涵养是写诗最根本的依据。

同治七年(1868),黄遵宪作《杂感》诗,批判沉溺于故纸,以剽盗为创作的俗儒,表示要“我手写我口”。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写作的第一要务是辨文体。书面语与口语绝对是不同的,如今一些学者用口语作学术文章,文风轻浮浅薄,不是好事情。对于写作首先辨文体这一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写林四娘故事的时候,不是泛泛写一首诗歌,而是认为写成歌行为好。

从文学作品中学习写作,例如从小说中: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瑒,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黛玉听说,便命紫娟将王右丞的五言律拿来,递与香菱,又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第四十八回)

文体部分 向毛泽东学习写作 论文写作 实用写作

实用文体写作

实用文体写作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十分突出的技能型课程。强调“学以致用”、“教可会”、“学可用”,提高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各种文体文章的写作能力。规范化、程式性是实用型文体写作的特点。

我们这里主要介绍讲解----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公关文书、财经文书、法律文书、生活文书等几类应用范围较广、使用频率较高的文书文种的实际用途和写作要领,通过有效的写作训练,使学习者获取现代高素质从业人员所必备的文章写作能力和文章分析与处理能力。

行政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人类在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公务实践中使用的具有法定权威和规范格式的应用文。它是特殊规范化的文体, 具有其它文体所没有的权威性,有法定的制作权限和确定的读者,有特定的行文格式(注意:比模式更进一步)并有行文规则和办理办法。 我国公文一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18日发布、1993年11月修订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写作和办理。

公文写作的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起草者具有工作实践的基础,懂得工作中许多微妙的关节,而在具体起草中要求较好的文字语言工夫。公文语言总的要求是庄重、平实、概括。公文语言功夫的核心是选词。选词一要根据所反映的客观实际需要,二要符合明晰、 确切、简练的标准,三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 为避免上下文重复而选择不同的词语,注意文中所涉及对象和阅读对象。多用书面语和文书用语,少用形象和描绘性词语和口语,不用方言土语,十分规范。

需要特别提出公文结构用语。一是开头用语, 用来表示行文目的、依据、原因,伴随情况等。如:为(了)、关于、由于、对于、根据、按(遵、依)照、据、查、奉、兹等。二是结尾用语。如:为要(荷、盼)、是荷、特此通知(报告、函告)等。 三是过渡用语。如为(对、因、据)此、鉴于、总之、综上所述等。四是经办用语。如:经、已经、业经、现经、兹经、办理、责成、试行、执行、贯彻执行、研究执行、切实执行等。五是称谓用语。有第一人称:我、本;第二人称:你、贵;第三人称:该。等等。

国家行政公文有12类13种,即命令(令);议案;决定;指示;公告、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

一、 标题

1. 规范式:三部分,即: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用于重要、庄重的公务)

2. 灵活式

A 二部分:一是发文机关+文种 二是事由+文种 三是“转发+始发机关及原通知标题”

B 一部分:只有文种(常是不大重要的公务,带周知性)

二、 正文

1.主送机关 (面向机关全体人员或者社会群体的,公务是周知的、重大的,常常不写;注意工作实际中组织关系)

2. 正文

A. 原由:

一是依据:

情况:叙述时间、单位、地点、人物和事件等; 常用“目前„”类时间状语 ;简介人物及事迹 文件: 常用“根据„”;往往是一句话

意义:议论:常用“是„”

作用 :常用“将使„”

二是目的:常用“为„”

原由部分可省略,或只省略依据、目的之一。

B 事项:(内容多而重要的分条列项即列出层义,或用小标题 或用句子表达)

1.并列式。常见一般写的是公务的横向的、静态的情况。各部分相互之间无紧密联系,独立性强,但共同为说明主旨服务。能够省略某一部分。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概括面广,条理性强。

并列式内容之间的序码可用数字式,也可用分段式;段中并列的内容可用数字、分号(;),也可用句子并列式。要求重轻有序:重要的放在前边,依次类推。

2.递进式。一般写的是公务的纵向的动态的过程或者事理。各部分层层递进,每一部分也不可缺少,前后顺序也不能颠倒。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逻辑严密,能说明问题。

在一篇公文中,两种方法可以互相交叉,即以一种方法为主,在某一部分即某一层次中用另一种方法。 注意:自此以下常运用序码。顺序是一、(一)、1、(1)共四层。

不重要内容分项可用分段甚至加分号(;)的形式。

C 结尾:(可以不要)常见有:

一是各文种专用语如:“请予批准”、“特此通知”等。

二是希望、号召类。

2.事务文书

事务文书范围极广、使用频率极高,也称为“常用文书”。种类繁多,至今并无明确的规定。同行政机关公文合称为“通用文书”。主要是指法定公文和专用文书之外的公务文书。

其特点有指导工作:起方向性作用(如:计划、规章制度)

沟通情况:让基层了解(如:简报、调查报告)

积累资料:反映情况,说明问题(如:总结)

宣传教育:分析说明,扬善贬恶

3.公关文书

公关人员在本职工作中,时常要运用各种文字媒介来进行对内对外、对上对下的沟通与联系的文字媒介、公关柬帖、公共新闻稿、公关广告。包括贺电、请柬、求职信等。

4.法律文书

法律文书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书,它庄重严肃、结构固定,采用程式化的行文,用词造句要求准确规范,解释单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绝不能摸棱两可、似是而非;因此法律文书的起草使用通常是受过专门法律训练的律师、法官等法律工作者才能胜任。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又经常会遇到起草合同,书写诉讼文书、接到司法文书的情况,在无人指点的情况下就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为给大家排忧解难,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我们特地推出“法律文书和合同”专栏,供广大网友参考使用。

包含民事诉讼文书` 刑事诉讼文书`、行政诉讼文书等。

5. 生活文书

包括条据、启事、书信、读书笔记等,生活文书写作与其他文书写作相比较,要求并非很严格,有时还带有随意性。

主要参考书目:

《实用文体写作大全》刘明清编

《实用交际文体大全》作者:刘靖文,刘徐州 主编

《财经文书写作》作者:程爱学 等主编 出版社:珠海出版社

《实用文体写作》 陈艺岚编

《现代实用文体写作》王朝源编 巴蜀书社

《大学生实用文体写作》郜锦强编

《现代实用文体写作大全》(附光盘上下) 孙春编

《实用文体写作》潘桂云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现代实用文体写作》潘燕,刘文琦编 中国科学技术

《现代实用文体写作大全》张芳霖等编 江西高校出版社

刀笔吏 宋江


相关文章

  • 英语写作论文
  • 提高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2010-10-02 11:46:46   Tag: 英语学习方法  学英语  学习  英语     我要评论(0)提高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试图从分析国外目前流行的英语写作教学连径.特别是中 ...查看


  • [新闻写作]教学大纲
  • <新闻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 型:讲授课 学 时:总共 54 学时.其中讲授54学时:实验 0 学时 考核方式:考查 一.课程概述 <新闻写作>是高职·交通运输相关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 ...查看


  •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两段论
  • 摘要: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一直存在着课程定位不清的问题.本文提出将应用文写作课程定位为具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写作课双重性质的各专业必修课,教学实施上分为基础段和专业段两个学习阶段分别设计教学内容,分别开展具有通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共同构 ...查看


  •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小学语文能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并且通过写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在语文写作教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 ...查看


  • "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 大庆职业学院 GZJC07005 应用写作教学大纲 高职各专业适用(50-70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和要求 "应用写作"是高职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实用性强,适用面广,是本门课程的特点. ...查看


  • 美国小学写作教学特点及反思
  • 摘要:美国从小学阶段起就非常重视写作教学.他们认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整体的发展,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为此,他们提出了整体语言教学观,即在语言教学中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互相促进,和谐发展:注重写作中的交流与沟通等观点. ...查看


  • [写作教程]第二版(小教)教案
  •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名称:任课教师:教学单位: 教 师 教 案 <写作教程> 文 禄 林 湖南幼专大学语文组 课程教学基本信息 教学进度安排表 注:本学期除法定节假日及学生见习.考试等,实际授课时间为17周. 此教学进 ...查看


  • [转]余映潮: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写作漫谈
  • 新时期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写作漫谈 余映潮 一.中学教学论文的写作要紧扣"新时期"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科研,写作教学科研论文,要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度,也就是说要以教育发展的新走势,以党的教育方针,以现行的<新课程标准,以 ...查看


  • 关于大学生摆脱写作危机的思考
  • 摘  要:文章是就逼进中国大学校园的"写作危机"做出自己的一些观察和思考,以期通过写作教学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弥补.大学生普遍存在写作兴趣不高,写作态度随意,写作成品文化内涵浅淡,写作能力堪忧等现象.笔者建议从加强教师自身 ...查看


  • 英语写作教学策略与研究开题报告
  • 英语写作教学策略与研究开题报告 一. 指导思想 本研究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英语课程标准>为依据,着重研究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二. 研究背景 语文写作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已总结出有效的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