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江西省7~9月伏旱、秋旱的出现,是影响我省油茶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采用立体栽培方式,可以降低林内近地层温度,增加林内湿度,加大日较差,从而达到改善油茶林小气候、提高油茶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油茶林 立体栽培 小气候 产量
中图分类号:S16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033(2003)01-0032-03
茶油色清、味香、污染少,是当今社会畅销的绿色食品。江西省油茶种植面积广,90年代初期已达9.72×105 hm2,是我国油茶中心产区之一,种植面积达全国第二位。至2000年,油茶年产量194 763 t,但平均产油量只有37.5~45 kg/hm2,产值400~500元/ hm2。
7~9月伏旱、秋旱是我省油茶林经济效益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油茶林内实行立体栽培,可达到降低林间温度、减少林间蒸发、增加林间土壤水分、改善油茶林小气候、减缓干旱危害、提高油茶产量的目的。
1 江西省7~9月伏秋旱时空分布特征
江西省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 300~2 000 mm,在全国属多雨省份。从年降水量来看,完全能满足油茶生产的需求。但由于我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伏旱、秋旱仍十分频繁,其特点是:
(1) 7~9月降水量少。我省历年各月降水量如图1所示。其中7~9月降雨量只占年雨量的20%左右。而此时气温高,蒸发强盛,日蒸发量高达7~10 mm,比降水量多1倍以上,极易出现伏旱、秋旱。
(2) 伏旱、秋旱频率高。根据干旱指数计算公式,可以发现我省历年伏旱、秋旱分布情况如图2、3所示。由图2、3可知,我省伏旱、秋旱发生十分频繁,其轻度以上伏旱频率高达90%以上。其中中度以上伏旱频率也达60%左右,即10 a有6 a会出现中度伏旱灾害。另外,中度秋旱频率也是如此,约为10 a 6遇。
(3) 伏旱、秋旱平原多于山区。从空间分布来看,伏旱的出现与地形有关。一般来说,平原多于山区。轻度以上伏旱,全省以南城出现最为频繁,频率为98%;星子伏旱最少,频率为80%。就地区而言,赣中最为频繁,频率为97.4%;赣南次之,为95.4%;赣北虽为最轻,但频率仍达90.9%[1]。
秋旱的地理分布根据危害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赣北、赣中中度秋旱出现频率大于轻度和重度,赣南则是轻度秋旱出现频率大于中度和重度[2]。
2 伏旱、秋旱对油茶籽产量的影响
历年7~9月,我省油茶树正处于“抱子怀胎”的季节,需要水分较多。伏旱、秋旱的出现,不仅影响当年油茶籽的产量,而且是决定来年油茶籽产量的关键期。经统计,1961年以来,我省历年油茶籽产量与当年7~9月降水量的多少存在以下关系:
(1) 油茶籽产量与7~9月雨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对我省历年油茶籽总产量(资料来源于江西省统计年鉴,以下同)与当年7~9月雨量进行统计分析,其关系如图4所示。
虽然在统计过程中未考虑历年油茶籽投产面积的大小,但仍然可以看出,降水多的年份产量要高一些。经统计其相关系数达0.366,信度α=0.02。
(2) 无伏旱、秋旱的年份油茶籽产量明显高于其它年份。对历年油茶籽总产量与伏旱、秋旱情况进行统计(表1),可以发现,伏秋期无干旱的年份油茶籽产量最高,重度干旱年份明显减产,年平均减产25 016 t,减幅为17.6%;轻度干旱的年份,7~9月降水量略少于无干旱的年份,其油茶籽的产量也与之相近,只减少235 t,约减少0.2%;有中度干旱的年份油茶籽总产量少于无干旱年,平均每年少19 029 t,减产13.4%。
3 立体栽培减轻伏旱、秋旱危害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伏旱、秋旱是影响江西省油茶高产的重要因素。1988~1989年,油茶林立体经营课题组在萍乡市郊区观测的结果表明:利用油茶林地间空地,实行乔、草,乔、灌、草相结合的栽培方式可改善林间小气候,达到减轻伏旱、秋旱危害的目的。
3.1 降低地面温度 达到减少蒸发的目的
7~9月我省受副高控制,天气晴热少雨,日最高气温长时间维持在35 ℃以上。当油茶林地表裸露时,地表0 cm温度可高达70 ℃以上。采用立体栽培的油茶林,因地面覆盖其它作物,地表及土壤浅层温度明显低于裸露地面(表2)。
由表2可知,油茶林内只要有覆盖,其地表、平均最高、极端最高及土壤浅层温度均低于裸露地表。地面温度降低,可减少地面蒸发。以萍乡市1961~1990年气象资料为例,蒸发量与地表温度的高低密切相关,经计算,相关系数为0.97,信度α=0.001。其关系式为:
Y=-17.85+6.25T(1)
式中Y为月总蒸发量,T为月平均地表温度。
(1)式表明,月平均地表温度降低1 ℃,月蒸发量就减少6.25 mm。地表温度的降低,不仅能减少地面蒸发,而且可以减弱作物本身的蒸腾作用,从而达到减轻干旱危害的目的。
3.2 增加林间湿度
油茶林立体栽培,林间多层覆盖,可以多层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从而减少林内的辐射能,达到增加林内湿度的目的(表3)。
由表3可知,50 cm高度处空气相对湿度,采用立体经营的油茶林均高于单一油茶林。0~20 cm土壤湿度也是如此。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相对湿度的增加,表明林内、土壤内的含水量增多,从而缓和了油茶林水分的供需矛盾,减轻了伏旱、秋旱的危害。
3.3 增大日较差 有利干物质形成
日较差的大小,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都有影响。日较差大,不但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而且有利于糖份及其它物质的转化。采用立体栽培方式后,观测期间7~9月油茶林内50 cm、150 cm、190 cm高度处的日较差均达15 ℃以上。期间邻近气象台站及我省其他气象台站150 cm处日较差为9 ℃左右,相差5~6 ℃。
4 油茶林立体经营的经济效益
油茶林采用立体经营后,由过去单一的收获油茶籽,改为多种经营,不仅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而且因林内小气候的改善,油茶籽的产量也明显增加。经萍乡郊区试种结果表明,1986~1989年3种采用多种经营方式的油茶林平均收入为964.05元/hm2,比单一油茶增加766.2元/hm2。油茶籽产量采用多种经营的平均为153 kg/hm2,比单一油茶林增加105 kg/hm2。其中以油茶林内间作翅夹林,林地种植狗牙根草的模式为最优,其经济效益为2 565.3 kg/hm2,油茶籽产量为217.5 kg/hm2。
5 油茶林立体经营减缓干旱危害应注意的问题
(1) 立体经营油茶林的海拔高度以500 m以下、较平缓的坡地为宜,以便于多种经营时进行耕作和防止水土流失。
(2) 油茶林内套种的作物,以多年生耐阴作物为好,其近地层以葡伏草本作物为宜,其根系分布为5 cm深度左右。如美国岸杂一号狗牙根,不但可改善林间小气候,而且其草可以喂鱼、养鹅等。中层可根据市场需求,栽培中草药及其他作物,其高度应为1.5 m左右,且要枝叶较稀疏。高层可种植挺拔、高大、枝叶较少的速生树种,如翅夹木等。
摘 要:江西省7~9月伏旱、秋旱的出现,是影响我省油茶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采用立体栽培方式,可以降低林内近地层温度,增加林内湿度,加大日较差,从而达到改善油茶林小气候、提高油茶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油茶林 立体栽培 小气候 产量
中图分类号:S16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033(2003)01-0032-03
茶油色清、味香、污染少,是当今社会畅销的绿色食品。江西省油茶种植面积广,90年代初期已达9.72×105 hm2,是我国油茶中心产区之一,种植面积达全国第二位。至2000年,油茶年产量194 763 t,但平均产油量只有37.5~45 kg/hm2,产值400~500元/ hm2。
7~9月伏旱、秋旱是我省油茶林经济效益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油茶林内实行立体栽培,可达到降低林间温度、减少林间蒸发、增加林间土壤水分、改善油茶林小气候、减缓干旱危害、提高油茶产量的目的。
1 江西省7~9月伏秋旱时空分布特征
江西省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 300~2 000 mm,在全国属多雨省份。从年降水量来看,完全能满足油茶生产的需求。但由于我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伏旱、秋旱仍十分频繁,其特点是:
(1) 7~9月降水量少。我省历年各月降水量如图1所示。其中7~9月降雨量只占年雨量的20%左右。而此时气温高,蒸发强盛,日蒸发量高达7~10 mm,比降水量多1倍以上,极易出现伏旱、秋旱。
(2) 伏旱、秋旱频率高。根据干旱指数计算公式,可以发现我省历年伏旱、秋旱分布情况如图2、3所示。由图2、3可知,我省伏旱、秋旱发生十分频繁,其轻度以上伏旱频率高达90%以上。其中中度以上伏旱频率也达60%左右,即10 a有6 a会出现中度伏旱灾害。另外,中度秋旱频率也是如此,约为10 a 6遇。
(3) 伏旱、秋旱平原多于山区。从空间分布来看,伏旱的出现与地形有关。一般来说,平原多于山区。轻度以上伏旱,全省以南城出现最为频繁,频率为98%;星子伏旱最少,频率为80%。就地区而言,赣中最为频繁,频率为97.4%;赣南次之,为95.4%;赣北虽为最轻,但频率仍达90.9%[1]。
秋旱的地理分布根据危害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赣北、赣中中度秋旱出现频率大于轻度和重度,赣南则是轻度秋旱出现频率大于中度和重度[2]。
2 伏旱、秋旱对油茶籽产量的影响
历年7~9月,我省油茶树正处于“抱子怀胎”的季节,需要水分较多。伏旱、秋旱的出现,不仅影响当年油茶籽的产量,而且是决定来年油茶籽产量的关键期。经统计,1961年以来,我省历年油茶籽产量与当年7~9月降水量的多少存在以下关系:
(1) 油茶籽产量与7~9月雨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对我省历年油茶籽总产量(资料来源于江西省统计年鉴,以下同)与当年7~9月雨量进行统计分析,其关系如图4所示。
虽然在统计过程中未考虑历年油茶籽投产面积的大小,但仍然可以看出,降水多的年份产量要高一些。经统计其相关系数达0.366,信度α=0.02。
(2) 无伏旱、秋旱的年份油茶籽产量明显高于其它年份。对历年油茶籽总产量与伏旱、秋旱情况进行统计(表1),可以发现,伏秋期无干旱的年份油茶籽产量最高,重度干旱年份明显减产,年平均减产25 016 t,减幅为17.6%;轻度干旱的年份,7~9月降水量略少于无干旱的年份,其油茶籽的产量也与之相近,只减少235 t,约减少0.2%;有中度干旱的年份油茶籽总产量少于无干旱年,平均每年少19 029 t,减产13.4%。
3 立体栽培减轻伏旱、秋旱危害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伏旱、秋旱是影响江西省油茶高产的重要因素。1988~1989年,油茶林立体经营课题组在萍乡市郊区观测的结果表明:利用油茶林地间空地,实行乔、草,乔、灌、草相结合的栽培方式可改善林间小气候,达到减轻伏旱、秋旱危害的目的。
3.1 降低地面温度 达到减少蒸发的目的
7~9月我省受副高控制,天气晴热少雨,日最高气温长时间维持在35 ℃以上。当油茶林地表裸露时,地表0 cm温度可高达70 ℃以上。采用立体栽培的油茶林,因地面覆盖其它作物,地表及土壤浅层温度明显低于裸露地面(表2)。
由表2可知,油茶林内只要有覆盖,其地表、平均最高、极端最高及土壤浅层温度均低于裸露地表。地面温度降低,可减少地面蒸发。以萍乡市1961~1990年气象资料为例,蒸发量与地表温度的高低密切相关,经计算,相关系数为0.97,信度α=0.001。其关系式为:
Y=-17.85+6.25T(1)
式中Y为月总蒸发量,T为月平均地表温度。
(1)式表明,月平均地表温度降低1 ℃,月蒸发量就减少6.25 mm。地表温度的降低,不仅能减少地面蒸发,而且可以减弱作物本身的蒸腾作用,从而达到减轻干旱危害的目的。
3.2 增加林间湿度
油茶林立体栽培,林间多层覆盖,可以多层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从而减少林内的辐射能,达到增加林内湿度的目的(表3)。
由表3可知,50 cm高度处空气相对湿度,采用立体经营的油茶林均高于单一油茶林。0~20 cm土壤湿度也是如此。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相对湿度的增加,表明林内、土壤内的含水量增多,从而缓和了油茶林水分的供需矛盾,减轻了伏旱、秋旱的危害。
3.3 增大日较差 有利干物质形成
日较差的大小,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都有影响。日较差大,不但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而且有利于糖份及其它物质的转化。采用立体栽培方式后,观测期间7~9月油茶林内50 cm、150 cm、190 cm高度处的日较差均达15 ℃以上。期间邻近气象台站及我省其他气象台站150 cm处日较差为9 ℃左右,相差5~6 ℃。
4 油茶林立体经营的经济效益
油茶林采用立体经营后,由过去单一的收获油茶籽,改为多种经营,不仅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而且因林内小气候的改善,油茶籽的产量也明显增加。经萍乡郊区试种结果表明,1986~1989年3种采用多种经营方式的油茶林平均收入为964.05元/hm2,比单一油茶增加766.2元/hm2。油茶籽产量采用多种经营的平均为153 kg/hm2,比单一油茶林增加105 kg/hm2。其中以油茶林内间作翅夹林,林地种植狗牙根草的模式为最优,其经济效益为2 565.3 kg/hm2,油茶籽产量为217.5 kg/hm2。
5 油茶林立体经营减缓干旱危害应注意的问题
(1) 立体经营油茶林的海拔高度以500 m以下、较平缓的坡地为宜,以便于多种经营时进行耕作和防止水土流失。
(2) 油茶林内套种的作物,以多年生耐阴作物为好,其近地层以葡伏草本作物为宜,其根系分布为5 cm深度左右。如美国岸杂一号狗牙根,不但可改善林间小气候,而且其草可以喂鱼、养鹅等。中层可根据市场需求,栽培中草药及其他作物,其高度应为1.5 m左右,且要枝叶较稀疏。高层可种植挺拔、高大、枝叶较少的速生树种,如翅夹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