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学校备课纸
2.学生分组实验。
3.交流:怎么知道已经找到空气了?
4.学生汇报。(预设:塑料袋鼓起来说明有空气存在。注射器里空气流动出来。)
5.提问:那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看到”里面的确是有空气存在吗?
6.引导:如果老师给你们准备一盆水,你能让我们看到空气吗?
7.学生实验并汇报。(预设:看到水里有气泡) 8.引导小结:注射器往水里推看到了气泡,证明了注射器里的确有空气存在。
9.提问:粉笔和砖头里有空气吗?你能用什么办法证明?
三、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A 不湿的纸
1.出示瓶子,塞入餐巾纸。
提问:把瓶子倒扣进水里,纸会湿吗? 2.学生猜测,说说理由。 3.教师演示实验。
4.讨论:报纸为什么没有湿?
5.引导小结:瓶子里充满了空气,所以水不能进去,报纸也就不会湿。 B 吹不大的气球 1.谈话:会吹气球吗?
请一名学生到台前吹气球,然后放在塑料瓶里吹。比较两次气球的大小情况。
小白学校备课纸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充满空气的气球或塑料袋,松开口,提问:你发现什么?说明了什么?
2、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研究过,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是会流动的。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谈话:空气受热时会怎样流动呢? (板书:热空气) 2、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讲述: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提问:说明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 4、提问: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吗? 5、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6、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7、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热空气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2、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讲述:在木棍两端各挂一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蜡烛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蜡烛,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提问:为什么用蜡烛火焰烤过的纸杯会上翘? 4、小结:点燃蜡烛后,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5、谈话:热空气用什么用途呢?请阅读P.7“热空气的用途》”部分文字,思考:图中是什么?他们是谁发明的?分别利用了什么原理? 6、制作并放飞热气球
(1)出示自制热气球,简介制作及使用方法。 (2)演示放飞热气球。 四、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板书:冷空气)
2、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3、启发回忆: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气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 4、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板书:冷空气下降) 五、讨论:
1、制冷空调、取暖器分别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
2、推想: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3、小结:在自然界里,地面上空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板书:空气流动——→风) 六、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白学校备课纸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1: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
(1)展示三只点燃的蜡烛,按图所示。
(2)猜一猜:这三只蜡烛中,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4)学生讨论:实验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你能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些问题。
二、研究空气的成分
1、实验2: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为了弄清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我们做个实验。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见书9页)(瓶内水上升)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瓶内水上升,因为瓶子内的空间原先被空气占据着,蜡烛燃烧时燃烧了一部
分空气,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间,这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师:这种水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燃烧时燃烧了瓶内的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
(6)小结: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支持燃烧的。
2、实验3: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1)想一想:饮料瓶中剩下的空气还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2)学生实验:我们继续分组实验,按要求做实验(见书10页),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火柴熄灭了,不再燃烧了。)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火柴不能继续燃烧,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6)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7)小结:剩下的这部分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3、分组讨论探讨: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4、汇报交流探讨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6、那空气中除了有这两种气体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气体呢?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
7、阅读资料:空气的组成。(见书10页)
8、汇报:通过阅读,我们知道:
(1)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由哪些气体组成呢?
板书: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2)你知道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3)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可能是哪些气体?
9、实验4:证明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
(1)想一想: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水蒸气存在呢?
(1)学生观察实验:观察学生各自带来的冰冻矿泉水瓶,放置空气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产生?(瓶壁外有小水珠出现)
(3)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4)讨论:瓶子外壁出现小水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5)汇报交流讨论结果。(由于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6)小结: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这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7)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
三、总结:
1、现在,同学们知道三只蜡烛,为什么罩小杯
程度吗?不能,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来进行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 师: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教师出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边讲解边示范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
小组合作分工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 3.交流测量结果。
(三)、再现“热水变凉”的降温现象:
1.师出示一杯准备的热水,师述:老师想知道这杯水的温度,谁愿意来帮老师来测一测水的温度?
2.指名一位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教师提醒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
3.再请两位学生上台依次测量水的温度。教师相机板书出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
4.师:比较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结果,你有什么思考和发现?如果继续测量会出现什么现象?(这儿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思考和发现。) (四)、猜测“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 1.师:如果每次测量间隔的时间相同,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呢? 2.学生小组合作,猜想“热水变凉”的降温情况,并要求各组做好记录。 学生的猜想估计有这样两种可能:一种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有规律;(温度变化先快后慢,温度变化先慢后快,温度变化速度均匀)另一种可能是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3.班级交流各小组猜想情况。
(五)、研究“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
1.师:怎样才能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对的,还是错的呢?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实验。
2.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引导学生参照教材中的“热水降温记录表”,各组在讨论的过程中设计好记录表格。)
3.班级交流,明确注意事项:
①实验所需材料有温度计、杯子、热水、记录纸、秒表;
②第一次测量数据为0分钟时的温度,以后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 ③正确使用温度计,读数要准确;
④小组成员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要分工明确。
(六)、绘制“热水变凉”的降温折线统计图:
1.师: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数据,更重要的是分析整理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大家从这六个数据发现了什么?
2.师: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 (教师给各组分发“热水降温折线统计图”的表格,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一是根据测量数据描点,二是把描得的各点用线连接起来。)
3.学生根据各自测得的数据在表格中绘制“热水降温折线统计图”。 小组分析记录表和曲线图,讨论温度的变化规律,并与原先的猜想进行比较。 班级交流各组的发现:温度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七)、后续研究:
师:如果我们继续测量下去,温度还会发生怎
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
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
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教师巡视)
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
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应用木夹夹住金
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
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下面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
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呢?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课件出示,学生默读)
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上标出)
9、小结: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到底是怎样传递的?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如果我把这根金属棒换成一块金属圆片,热在这块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呢?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
小白学校备课纸
2.学生分组实验。
3.交流:怎么知道已经找到空气了?
4.学生汇报。(预设:塑料袋鼓起来说明有空气存在。注射器里空气流动出来。)
5.提问:那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看到”里面的确是有空气存在吗?
6.引导:如果老师给你们准备一盆水,你能让我们看到空气吗?
7.学生实验并汇报。(预设:看到水里有气泡) 8.引导小结:注射器往水里推看到了气泡,证明了注射器里的确有空气存在。
9.提问:粉笔和砖头里有空气吗?你能用什么办法证明?
三、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A 不湿的纸
1.出示瓶子,塞入餐巾纸。
提问:把瓶子倒扣进水里,纸会湿吗? 2.学生猜测,说说理由。 3.教师演示实验。
4.讨论:报纸为什么没有湿?
5.引导小结:瓶子里充满了空气,所以水不能进去,报纸也就不会湿。 B 吹不大的气球 1.谈话:会吹气球吗?
请一名学生到台前吹气球,然后放在塑料瓶里吹。比较两次气球的大小情况。
小白学校备课纸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充满空气的气球或塑料袋,松开口,提问:你发现什么?说明了什么?
2、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研究过,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是会流动的。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谈话:空气受热时会怎样流动呢? (板书:热空气) 2、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讲述: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提问:说明热空气可能向哪里流动呢? 4、提问: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吗? 5、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6、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7、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热空气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2、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讲述:在木棍两端各挂一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蜡烛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蜡烛,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提问:为什么用蜡烛火焰烤过的纸杯会上翘? 4、小结:点燃蜡烛后,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
5、谈话:热空气用什么用途呢?请阅读P.7“热空气的用途》”部分文字,思考:图中是什么?他们是谁发明的?分别利用了什么原理? 6、制作并放飞热气球
(1)出示自制热气球,简介制作及使用方法。 (2)演示放飞热气球。 四、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板书:冷空气)
2、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3、启发回忆: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气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 4、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板书:冷空气下降) 五、讨论:
1、制冷空调、取暖器分别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
2、推想: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3、小结:在自然界里,地面上空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板书:空气流动——→风) 六、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白学校备课纸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1: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
(1)展示三只点燃的蜡烛,按图所示。
(2)猜一猜:这三只蜡烛中,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4)学生讨论:实验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你能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些问题。
二、研究空气的成分
1、实验2: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为了弄清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我们做个实验。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见书9页)(瓶内水上升)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瓶内水上升,因为瓶子内的空间原先被空气占据着,蜡烛燃烧时燃烧了一部
分空气,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间,这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师:这种水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燃烧时燃烧了瓶内的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
(6)小结: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支持燃烧的。
2、实验3: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1)想一想:饮料瓶中剩下的空气还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2)学生实验:我们继续分组实验,按要求做实验(见书10页),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火柴熄灭了,不再燃烧了。)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火柴不能继续燃烧,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6)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7)小结:剩下的这部分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3、分组讨论探讨: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4、汇报交流探讨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6、那空气中除了有这两种气体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气体呢?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
7、阅读资料:空气的组成。(见书10页)
8、汇报:通过阅读,我们知道:
(1)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由哪些气体组成呢?
板书: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
(2)你知道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3)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可能是哪些气体?
9、实验4:证明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
(1)想一想:空气中有少量的水蒸气,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水蒸气存在呢?
(1)学生观察实验:观察学生各自带来的冰冻矿泉水瓶,放置空气中,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产生?(瓶壁外有小水珠出现)
(3)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4)讨论:瓶子外壁出现小水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5)汇报交流讨论结果。(由于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6)小结:空气遇冷,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瓶外壁。这个实验很好地证明了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7)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饼干会变软)
三、总结:
1、现在,同学们知道三只蜡烛,为什么罩小杯
程度吗?不能,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来进行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 师: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教师出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边讲解边示范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
小组合作分工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 3.交流测量结果。
(三)、再现“热水变凉”的降温现象:
1.师出示一杯准备的热水,师述:老师想知道这杯水的温度,谁愿意来帮老师来测一测水的温度?
2.指名一位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教师提醒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
3.再请两位学生上台依次测量水的温度。教师相机板书出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
4.师:比较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结果,你有什么思考和发现?如果继续测量会出现什么现象?(这儿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思考和发现。) (四)、猜测“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 1.师:如果每次测量间隔的时间相同,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呢? 2.学生小组合作,猜想“热水变凉”的降温情况,并要求各组做好记录。 学生的猜想估计有这样两种可能:一种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有规律;(温度变化先快后慢,温度变化先慢后快,温度变化速度均匀)另一种可能是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3.班级交流各小组猜想情况。
(五)、研究“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
1.师:怎样才能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对的,还是错的呢?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实验。
2.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引导学生参照教材中的“热水降温记录表”,各组在讨论的过程中设计好记录表格。)
3.班级交流,明确注意事项:
①实验所需材料有温度计、杯子、热水、记录纸、秒表;
②第一次测量数据为0分钟时的温度,以后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 ③正确使用温度计,读数要准确;
④小组成员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要分工明确。
(六)、绘制“热水变凉”的降温折线统计图:
1.师: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数据,更重要的是分析整理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大家从这六个数据发现了什么?
2.师: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 (教师给各组分发“热水降温折线统计图”的表格,讲解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一是根据测量数据描点,二是把描得的各点用线连接起来。)
3.学生根据各自测得的数据在表格中绘制“热水降温折线统计图”。 小组分析记录表和曲线图,讨论温度的变化规律,并与原先的猜想进行比较。 班级交流各组的发现:温度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七)、后续研究:
师:如果我们继续测量下去,温度还会发生怎
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
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
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教师巡视)
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
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应用木夹夹住金
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
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下面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
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呢?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课件出示,学生默读)
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上标出)
9、小结: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到底是怎样传递的?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如果我把这根金属棒换成一块金属圆片,热在这块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呢?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