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20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暖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二) 证候诊断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暖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治疗方案
(一)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甘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推荐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选用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 中成药:加味左金丸等。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选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白蔻仁。
中成药:三九胃泰胶囊等。
4.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选用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法半夏、炙甘草。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等。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推荐方药:黄芪健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选用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
中成药:温胃舒胶囊、虚寒胃痛颗粒等。
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选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药、佛手、生甘草。
中成药: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等。
7.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选用丹参、砂仁、生蒲黄、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冲服) 、元胡、川芎、当归等。
中成药:复方田七胃痛胶囊、胃复春等。
(二) 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三) 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TDP 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
(四) 护理
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慢性胃炎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20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暖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二) 证候诊断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暖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7.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治疗方案
(一)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甘草。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清热
推荐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选用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 中成药:加味左金丸等。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选用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白蔻仁。
中成药:三九胃泰胶囊等。
4.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选用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法半夏、炙甘草。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等。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
推荐方药:黄芪健中汤合理中汤加减。选用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
中成药:温胃舒胶囊、虚寒胃痛颗粒等。
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
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选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药、佛手、生甘草。
中成药:养胃舒胶囊、阴虚胃痛颗粒等。
7.胃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选用丹参、砂仁、生蒲黄、莪术、五灵脂、三七粉(冲服) 、元胡、川芎、当归等。
中成药:复方田七胃痛胶囊、胃复春等。
(二) 针灸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应用体针、腹针、平衡针灸等治疗方法。
(三) 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用穴位注射、背腧穴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TDP 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
(四) 护理
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