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11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 132011吉化职工总院 资料与方法 患者,女,28岁。尿频1个月,尿痛1周,肉眼血尿伴发热3天,经抗炎、止血、对症治疗不见好转而入院。既往有泌尿系感染病史。查体:T37.2℃,P92次/分,R18次/分,BPl00/75mm Hg。轻度贫血貌,肾区无叩痛,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彩超示膀胱右侧壁偏后可见1个花生形强回声光团,大小约4.2cm×2.9 cm,向膀胱腔内突出,基底较宽,直径2.7cm,其内回声均,多体位探查光团与膀胱壁无分界。诊断膀胱实性占位性病变。CT所示:膀胱右后壁可见1个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其内密度不均,边缘清晰,CT值34~44Hu,诊断:膀胱右后壁异常密度影。 入院后经止血、抗炎、对症治疗,症状加重,出现晕厥。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直径约6.0cm,基底宽,表面破溃,呈烂肉样,经肿瘤基底部距正常组织1.5cm处环行切除膀胱肿物。 病理检查切除膀胱壁及其肿物6.0cm×4.6cm×3.0cm,一侧面见部分膀胱黏膜中央部有凝血。切面见一肿物,大小5.0cm×4.0cm×3.0cm,边界尚清,无包膜,灰白色,黏膜样外观,质硬,与膀胱壁无法剥离。镜检:肿物由瘤组织构成,瘤细胞大部分梭形,核卵圆形,部分有核仁,偶见核丝分裂。瘤细胞排列呈束状、交错状,侵及膀胱壁肌层;瘤细胞间见大量黏液及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管充血。免疫组化:梭形细胞弥漫性Vimentin波形蛋白强表达、SMA(平滑肌肌动蛋白)灶状阳性、角蛋白灶状阳性、AACT(抗糜蛋白酶)阳性、myo(肌红蛋白)阴性、Des阴性。 病理诊断: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讨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变,由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和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构成,新的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将其归为纤维母细胞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间型、少数可转移类)。 临床特征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女性多见。病因未明,受累部位最常见于肺、肠系膜和网膜。其他部位有胃肠道、泌尿生殖道、软组织、四肢、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纵隔等全身各处。起病可以隐匿或急性,临床表现取决于发病部位,最常见发热、体重减轻和疼痛以及实验室检查异常等。本例为年轻女性,曾有泌尿系感染,并出现尿频、尿痛、肉眼血尿及发热。 病理学特征 巨检:呈孤立包裹性或多结节分叶状坚实肿块,切面灰黄,编织状或黏液样。少数可见出血、坏死和钙化。大多数为5~10cm。 镜检主要为梭形细胞、数量不等的胶原以及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炎性成分。梭形细胞为增生的肌纤维母细胞和纤维母细胞。 免疫组化显示大多数病例肌纤维母细胞对Vimentin弥漫性强阳性。对SMA和MSA从局灶至弥漫性阳性,多数病例Desmin阳性。约1/3病例局灶性角蛋白阳性、肌球蛋白和S―100阴性。本例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梭形细胞弥漫性Vimentin强表达、SMA灶状阳性、角蛋白灶状阳性、AACT阳性、myo阴性、Desmin阴性。 电镜检查电镜下能很好地观察到IMT梭形细胞的肌纤维母细胞特征。 诊断及鉴别诊断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大多数是在手术切除后经病理确诊。病理上易与膀胱肉瘤样癌、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疾病混淆。 治疗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少数病例对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后可消退或有效。 预后因素肺外IMT复发率约为25%,与肿瘤部位、是否可再次切除和肿瘤是否多结节性有关。腹部与鼻窦部肿瘤易复发,具有局部浸润行为。转移率
132011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 132011吉化职工总院 资料与方法 患者,女,28岁。尿频1个月,尿痛1周,肉眼血尿伴发热3天,经抗炎、止血、对症治疗不见好转而入院。既往有泌尿系感染病史。查体:T37.2℃,P92次/分,R18次/分,BPl00/75mm Hg。轻度贫血貌,肾区无叩痛,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彩超示膀胱右侧壁偏后可见1个花生形强回声光团,大小约4.2cm×2.9 cm,向膀胱腔内突出,基底较宽,直径2.7cm,其内回声均,多体位探查光团与膀胱壁无分界。诊断膀胱实性占位性病变。CT所示:膀胱右后壁可见1个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其内密度不均,边缘清晰,CT值34~44Hu,诊断:膀胱右后壁异常密度影。 入院后经止血、抗炎、对症治疗,症状加重,出现晕厥。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膀胱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直径约6.0cm,基底宽,表面破溃,呈烂肉样,经肿瘤基底部距正常组织1.5cm处环行切除膀胱肿物。 病理检查切除膀胱壁及其肿物6.0cm×4.6cm×3.0cm,一侧面见部分膀胱黏膜中央部有凝血。切面见一肿物,大小5.0cm×4.0cm×3.0cm,边界尚清,无包膜,灰白色,黏膜样外观,质硬,与膀胱壁无法剥离。镜检:肿物由瘤组织构成,瘤细胞大部分梭形,核卵圆形,部分有核仁,偶见核丝分裂。瘤细胞排列呈束状、交错状,侵及膀胱壁肌层;瘤细胞间见大量黏液及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管充血。免疫组化:梭形细胞弥漫性Vimentin波形蛋白强表达、SMA(平滑肌肌动蛋白)灶状阳性、角蛋白灶状阳性、AACT(抗糜蛋白酶)阳性、myo(肌红蛋白)阴性、Des阴性。 病理诊断: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讨论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变,由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和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构成,新的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将其归为纤维母细胞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间型、少数可转移类)。 临床特征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女性多见。病因未明,受累部位最常见于肺、肠系膜和网膜。其他部位有胃肠道、泌尿生殖道、软组织、四肢、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纵隔等全身各处。起病可以隐匿或急性,临床表现取决于发病部位,最常见发热、体重减轻和疼痛以及实验室检查异常等。本例为年轻女性,曾有泌尿系感染,并出现尿频、尿痛、肉眼血尿及发热。 病理学特征 巨检:呈孤立包裹性或多结节分叶状坚实肿块,切面灰黄,编织状或黏液样。少数可见出血、坏死和钙化。大多数为5~10cm。 镜检主要为梭形细胞、数量不等的胶原以及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炎性成分。梭形细胞为增生的肌纤维母细胞和纤维母细胞。 免疫组化显示大多数病例肌纤维母细胞对Vimentin弥漫性强阳性。对SMA和MSA从局灶至弥漫性阳性,多数病例Desmin阳性。约1/3病例局灶性角蛋白阳性、肌球蛋白和S―100阴性。本例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梭形细胞弥漫性Vimentin强表达、SMA灶状阳性、角蛋白灶状阳性、AACT阳性、myo阴性、Desmin阴性。 电镜检查电镜下能很好地观察到IMT梭形细胞的肌纤维母细胞特征。 诊断及鉴别诊断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易误诊为恶性肿瘤,大多数是在手术切除后经病理确诊。病理上易与膀胱肉瘤样癌、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疾病混淆。 治疗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少数病例对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后可消退或有效。 预后因素肺外IMT复发率约为25%,与肿瘤部位、是否可再次切除和肿瘤是否多结节性有关。腹部与鼻窦部肿瘤易复发,具有局部浸润行为。转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