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
朱晓景
其实并不愿意读一些现代类似于明星、记者的书,当初大学也是文荒的时候正好碰上打折,买了这本书,现在想来,书和人之间的邂逅也是缘分。《看见》简简单单的书名,也没有什么思考的价值,但封面上的这位女士倒是格外吸引人,向前倾身,不禁赞一声,多好的一个倾听的姿势,素面朝天的脸庞亲切的微笑,这便是柴静了。对于柴静,在拍了《穹顶之下》的纪录片之后,备受非议,倒是不想要评价她这种做法,只是我满脑子都是她初出茅庐清冷的脸庞、遇到非典向前冲的不管不顾、女子监狱里的肺腑之言······就是这样让人印象深刻却总是清清冷冷的女士。
一个人所接触到的生活的地方就是他的全世界,多少想要穷游全世界的人,只有一部分成功,关注这个世界,关注不一样的群体,会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感受。《看见》里描述的非典时期,对于那是年幼的我更多的就只是那时候真的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再来看柴静的记录,才是巨大的恐慌充斥在心里,万万没想到,会严重到防护措施只剩下一层口罩和信念。当然这也只是后怕,作为一名教师,真正让我感同身受的是一个小镇上连续五名小学生服毒自杀。有时候站在教室门口听着孩子们不停的告状:老师,他拿我的铅笔;老师,他碰了我一下,就感到匪夷所思,这么小的年纪,怎么就想到自杀。一群从身体到心里都没怎么发育的孩子啊,故事的背后怎么不让人心寒。孩子的内心世界,大人们嗤之以鼻却永远不懂它的丰富和奇思妙想。朋友们相约自杀,面带微笑,给爸爸妈妈留下遗书他们要去一个没有忧愁的世界。
去四川支教的卢安克,柴静的上司朋友陈虻,地震修复的唐山等等这些故事,你会发现柴静真的只是客观的描述了这些故事,根本没有任何主观评价,只是自己看见的各种故事风景背后的世界。她在写的,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柴静在十年中探索着逻辑,有一天她懂了,于是有了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一本好书也就这样了,简单直接的叙述这个世界
上发生过的事情,你明明最近烦恼世界那么大没办法到处看看,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仿佛去过全世界,感受过每个人不同的生活。
合上书本,我看见了宇宙在流动,看见了你我之间不必说的话。
《看见》读后感
朱晓景
其实并不愿意读一些现代类似于明星、记者的书,当初大学也是文荒的时候正好碰上打折,买了这本书,现在想来,书和人之间的邂逅也是缘分。《看见》简简单单的书名,也没有什么思考的价值,但封面上的这位女士倒是格外吸引人,向前倾身,不禁赞一声,多好的一个倾听的姿势,素面朝天的脸庞亲切的微笑,这便是柴静了。对于柴静,在拍了《穹顶之下》的纪录片之后,备受非议,倒是不想要评价她这种做法,只是我满脑子都是她初出茅庐清冷的脸庞、遇到非典向前冲的不管不顾、女子监狱里的肺腑之言······就是这样让人印象深刻却总是清清冷冷的女士。
一个人所接触到的生活的地方就是他的全世界,多少想要穷游全世界的人,只有一部分成功,关注这个世界,关注不一样的群体,会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感受。《看见》里描述的非典时期,对于那是年幼的我更多的就只是那时候真的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再来看柴静的记录,才是巨大的恐慌充斥在心里,万万没想到,会严重到防护措施只剩下一层口罩和信念。当然这也只是后怕,作为一名教师,真正让我感同身受的是一个小镇上连续五名小学生服毒自杀。有时候站在教室门口听着孩子们不停的告状:老师,他拿我的铅笔;老师,他碰了我一下,就感到匪夷所思,这么小的年纪,怎么就想到自杀。一群从身体到心里都没怎么发育的孩子啊,故事的背后怎么不让人心寒。孩子的内心世界,大人们嗤之以鼻却永远不懂它的丰富和奇思妙想。朋友们相约自杀,面带微笑,给爸爸妈妈留下遗书他们要去一个没有忧愁的世界。
去四川支教的卢安克,柴静的上司朋友陈虻,地震修复的唐山等等这些故事,你会发现柴静真的只是客观的描述了这些故事,根本没有任何主观评价,只是自己看见的各种故事风景背后的世界。她在写的,是自己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柴静在十年中探索着逻辑,有一天她懂了,于是有了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正如她在序言中写道:“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一本好书也就这样了,简单直接的叙述这个世界
上发生过的事情,你明明最近烦恼世界那么大没办法到处看看,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仿佛去过全世界,感受过每个人不同的生活。
合上书本,我看见了宇宙在流动,看见了你我之间不必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