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 在正确方法的引领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是不行的。
2. 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故事寓意,并会不同情境下成语的意思,学会使用。
4. 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是不行的。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故事寓意,并会不同情境下成语的意思,学会使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总结学习方法
1.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和《画龙点睛》,还记得我们总结的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吗?
(PPT )学故事: 概括大意 展开想象
明道理: 联系生活 领悟寓意
2. 还记得这两个成语有什么寓意吗?
3.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一则新的成语故事,题目是《滥竽充数》。 跟老师一起板书,齐读
4. (PPT )了解“竽”,看,竽的管子是竹子做的,所以-----
5. 想听听用竽来演奏的音乐吗?好听吗?喜欢吗?
6. 看,美妙的竽声不光你们爱听,战国时的齐宣王也很爱听呢。滥竽充数的故事就从这儿开始了。
二.读课文,理大意
1. 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PPT )
2. 故事读完了,了解故事的大意了吗?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3个,分别是:齐宣王、齐湣王、南郭先生 (板书)
3. 学生回答
4. 老师这儿用更简洁的语句来概括了大意,来读读 相机板书
齐宣王 齐奏 混 装
南郭先生
齐湣王 独吹 逃
4. 所以,简单的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就是(PPT )分别解释字义,并连起来说说。
5. 课文中哪些部分讲的是“滥竽充数”的具体内容呢?谁来读一读?
(PPT )
6.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混了进来呢?
7. 比较句子,体会“总是”的用意。想象南郭先生混进来之前的心理和做法。 感受:外部环境的有机可乘,南郭先生本人的投机取巧、心术不正
用“总是”造句
8. 混进来之后,有又是如何“装”的呢?
学生读词“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模仿动作,想象一下,他还有什么表现? 摇头晃脑 十分陶醉
用词语来形容一下他此时的表现: 装模作样 装腔作势 浑水摸鱼
9. 当他“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呢?你能把他那种暗自得意的劲儿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10. 这就是成语“滥竽充数”的内容了。
11. 既然混得这么好,为什么又要逃呀?(PPT )出示句子,用“不要---而要---”造句。
12. 想象一下,在逃之前,他会有什么表现?心里会有什么想法?说一说。
三、联系实际,领悟寓意
1. 学到这儿,我们来按表总结一下。(PPT )
2.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弄虚作假的人吗?有谁也做过这样弄虚作假的事呢?用这个词说句话。
3. 学生说完,老师点评: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不能蒙混过关了呀,骗人终究害己。
4. 其实,“滥竽充数”还有两个意思,我们来看看。(PPT )你能选出在不同语境中的词语意思吗?
四、拓展延伸
1.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深受启发,南郭先生这个任务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前面两则故事一样,这个故事的原文是这样的,咱们来读一读。
2.5年级的我们可以尝试着读读小古文,为初中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同学们有没有想想,那南郭先生逃走之后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让我们来为这个故事续个结尾。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先简要的说说接下来故事的大意。
4. 同学的想想真是丰富,老师看出来了,大多数同学还是希望南郭先生能够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说明我们每个同学心中都是积极向上的,那就拿起我们的笔,把之后发生的故事写下来吧,跟大家分享。
五、作业
1.练习册 2.续写故事
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 在正确方法的引领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是不行的。
2. 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故事寓意,并会不同情境下成语的意思,学会使用。
4. 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扩写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是不行的。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故事寓意,并会不同情境下成语的意思,学会使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总结学习方法
1.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和《画龙点睛》,还记得我们总结的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吗?
(PPT )学故事: 概括大意 展开想象
明道理: 联系生活 领悟寓意
2. 还记得这两个成语有什么寓意吗?
3. 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一则新的成语故事,题目是《滥竽充数》。 跟老师一起板书,齐读
4. (PPT )了解“竽”,看,竽的管子是竹子做的,所以-----
5. 想听听用竽来演奏的音乐吗?好听吗?喜欢吗?
6. 看,美妙的竽声不光你们爱听,战国时的齐宣王也很爱听呢。滥竽充数的故事就从这儿开始了。
二.读课文,理大意
1. 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PPT )
2. 故事读完了,了解故事的大意了吗?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3个,分别是:齐宣王、齐湣王、南郭先生 (板书)
3. 学生回答
4. 老师这儿用更简洁的语句来概括了大意,来读读 相机板书
齐宣王 齐奏 混 装
南郭先生
齐湣王 独吹 逃
4. 所以,简单的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就是(PPT )分别解释字义,并连起来说说。
5. 课文中哪些部分讲的是“滥竽充数”的具体内容呢?谁来读一读?
(PPT )
6. 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混了进来呢?
7. 比较句子,体会“总是”的用意。想象南郭先生混进来之前的心理和做法。 感受:外部环境的有机可乘,南郭先生本人的投机取巧、心术不正
用“总是”造句
8. 混进来之后,有又是如何“装”的呢?
学生读词“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模仿动作,想象一下,他还有什么表现? 摇头晃脑 十分陶醉
用词语来形容一下他此时的表现: 装模作样 装腔作势 浑水摸鱼
9. 当他“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呢?你能把他那种暗自得意的劲儿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10. 这就是成语“滥竽充数”的内容了。
11. 既然混得这么好,为什么又要逃呀?(PPT )出示句子,用“不要---而要---”造句。
12. 想象一下,在逃之前,他会有什么表现?心里会有什么想法?说一说。
三、联系实际,领悟寓意
1. 学到这儿,我们来按表总结一下。(PPT )
2.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弄虚作假的人吗?有谁也做过这样弄虚作假的事呢?用这个词说句话。
3. 学生说完,老师点评: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可不能蒙混过关了呀,骗人终究害己。
4. 其实,“滥竽充数”还有两个意思,我们来看看。(PPT )你能选出在不同语境中的词语意思吗?
四、拓展延伸
1.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使我们深受启发,南郭先生这个任务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前面两则故事一样,这个故事的原文是这样的,咱们来读一读。
2.5年级的我们可以尝试着读读小古文,为初中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同学们有没有想想,那南郭先生逃走之后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让我们来为这个故事续个结尾。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先简要的说说接下来故事的大意。
4. 同学的想想真是丰富,老师看出来了,大多数同学还是希望南郭先生能够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说明我们每个同学心中都是积极向上的,那就拿起我们的笔,把之后发生的故事写下来吧,跟大家分享。
五、作业
1.练习册 2.续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