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浅议
近年来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中国.这次“民工荒”具有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一是“荒”在全国.缺工最严重的还是电子.农民工集中于农村劳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国政府的头等大事。同时,珠三角、长三角甚至内陆一些城市频频拉晌“民工荒”警报,民工短缺成为社会上的一大热门话题。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中国,竟然大范围地出现劳工短缺。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存在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背后的原因如何,又如何来解决?探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民工荒已经不是一个新现象。自从2004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就开始出现民工荒,那时的企业用工短缺表现为局部性的、暂时性。经历了金融危机.2010年的用工荒来势异常凶猛。2010年春节期间,珠三角首先传来了用工荒的消息。2010年2月24日广东省人保厅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目前广东缺工约90万,其中广州缺工15万,深圳缺工20万,东莞缺工20万[1]。上海社会科学院陆晓禾研究员认为,这次“民工荒”具有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一是“荒”在全国,不但波及几乎所有沿海地区,而且蔓延到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成为全国性现象;二是“荒”在普工,从深圳、东莞、广州、沪苏浙闽等地来看,大量缺乏的仍是普工,例如在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缺工近30%,人数在百万之上,已接近金融危机前的状态,缺工最严重的还是电子、电力相关论文家具、制衣、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线上的普工,而电工、焊工等技工的缺口仅3万;三是“荒”在“80后”和“90后”,即称作“农二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用工单位难招的是25岁以下的这一代人;四是“荒”在不返回,例如2009年初金融危机时,东莞企业有60万农民工失业、百万农民工离莞,到下半年订单恢复时,99%以上的企业招工困难,离莞的农民工不再如候鸟般大批返回,致使这些企业有单不敢接。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劳动力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且供求差距明显扩大,未被城镇单位录用的大学生几乎占当年毕业生的一半。2003年以来,只有一半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实现正规就业,有一些大学生就业后的收入很低,与农民工不相上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农家子弟主动放弃高考。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比2008年约减少30万。2010年全国高
考报名人数为946万余人文评史评论文,比20019年1 020万的考生数减少74万人。据中国人才流动中心大学生就业部处长孟向红介绍,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和2008年基本持平,但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基数较大,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有可能达到700万之多。 2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结构性矛盾,折射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2.1 很长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性部门扩张驱动,对外部需求依赖过重,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和自主性不足
作为世界工厂,我国企业主要承担产品的生产,这决定了就业机会主要分布在生产性领域和部门,对低端劳动力需求旺盛,与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相关联的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则严重不足,劳动力市场对高级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我国企业集中于产业链条的低端,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税务研讨论文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奇异现象。这也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阵痛,表现在企业方面是用工荒,表现在社会方面就是就业难。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应该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如让农民工就业集中于那些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让大学生就业集中于相对中高端的创意设计、销售、服务环节等;而且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内需增加了,就业岗位的数量必然会相应地增加,可供大学生选择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同时也可以解决那些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重走父辈专门从事低端制造业的老路。可是由于我们现在的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难以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结构性缺工就在所难免;而产业链的单一化又不能很好地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难也在所难免。
2.2这种结构性矛盾是由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的需求,两类就业群体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长期存在城市与农村的分割,同时城市内部也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农民工集中于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次要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则集中于城市主要劳动力市场。农民工与大学生的就业不具有相互替代性,次要劳动力市场与主要劳动力市场一直存在严重的分割;其它管理论文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渐由分割走向融合,但目前城乡劳动力市场尚没有实现一体化,表现为虽然农民工占城镇单位的就业比例逐年上升,但他们在城镇国有单位的就业比例仍然非常低。
3 民工荒的结构性因素
民工荒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民工短缺。实际上,中国劳动力绝对数量极其庞大.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4年达到最高峰时的总量将接近10亿,农村仍有大约1亿~2亿的富余劳动力。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仍然有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民工荒是局部性、地域性、结构性的。其根本症结在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虽然已经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目前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强制性地保留其农民身份,使其不能正常地转变为产业工人。由于“农民工”身份是临时的,进城务工行为是短期的,高流动性、候鸟似地在城乡间来回迁移成为他们的最大特点,这难以满足工业化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教育其他论文也是局部地区民工荒的一个重要因素。
劳资双方即企业和务工者的需求对接不上是民工荒的关键原因。从企业一方来说,很多企业的招工条件苛刻。招收普通民工的基本要求是16—25岁,而且大多要求是女工。在沿海一带占大比重的电子、服装、食品等企业里,男女用工的比例较悬殊,女工的比例一般数倍于男工。此外,企业待遇偏低,用工短视行为严重。很多企业的用工态度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长远眼光。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很多企业由于订单减少纷纷裁员解聘农民工,使大批农民工返乡。2009年末,随着金融危机对进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经济形势开始回暖,企业的订单增加,用工需求也随之大增。传统的电子等制造行业,多数是简单的组装加工,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总体利润下滑,企业加薪面临压力,而务工人员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加薪与务工人员薪金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
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高等教育投资和改革的重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内生增长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把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突破点,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造就了我国劳动力资源在生产领域的竞争优势,这一优势是推动我国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教育投资先于物质资本投资的理念,把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继续扩大高等教育投资,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统计学论文要出台明确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型城市服务的政策措施。基层和中小城市对大学毕业生有强烈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因为大学毕业生更愿意去大城市工作生活而难以得到满足。国家目前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包括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力度仍然不够。出台更明确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型城市服务的措施迫在眉睫。例如,工资和收入的浮动优惠措施:服务一定年限后返回大城市就业可以享受的政策便利和福利待遇:落户基层和中小城市可以
享受的社会福利等。
5.2.2破解民工荒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更多努力
政府应强化政策引导、严格产业准入,淘汰已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加大政府对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需的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和技能的培训;应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改变劳资报酬比例中劳动报酬长期偏低的现象;建立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就业;改革户籍制度,财税法规论文大力推动城镇化和发展小城市,吸引农民工落户,使愿意居住和生活在城镇的农民脱去农民工的帽子,成为真正的市民。
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趁机转型,建立新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朝阳产业。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将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提上日程。用工企业应当更加主动注重农民工的劳动、工伤、养老、医疗等各方面权益维护,以及生活、居住、文化娱乐等条件改善,将农民工当成企业“自己人”,提高员工的发展空间,加大升职几率,使他们能够享受事业成功的喜悦和归属感。企业更要提高储备人才的意识,适当放宽招聘条件,对招募的农民工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将农民工培训为企业“蓝领”。
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仅靠政府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农民工自身需要破除长期以来“凭力气吃饭”的传统思想,为改善现有生存状况付出不懈的努力,努力通过学习和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技能,提高就业能力,适应城市的需求。
80后、90后 民族主义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主力。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权利意识较强,对工作不再是有求必应,而是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工作更讲求有创造力和挑战性,对待遇要求趋于
“80后”、“90后”民族主义论文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主力。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权利意识较强,对工作不再是有求必应,而是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工作更讲求有创造力和挑战性,对待遇要求趋于上扬。除了待遇优越,企业的口碑、发展前景、员工的业余生活、福利、居住条件等都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考虑的要素。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流水线的普工工作,就业流动性加大。而年龄较大的老一代农民工大部分已经卸甲归田。由于生活负担重、技能低、专业知识少、外出务工成本高以及国家的惠农政策等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选择返乡谋生。求职群体的这种结构性变化是企业用工荒的重要原因。很多农民工自身素质不符合企业需要,这也加剧了企业用工荒。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5年的一项全国大型调查表明,农民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1.6%,初中
程度的占48.6%,高中及中专程度的占35.9%.大专及以上度的占3.9%。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的学历很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普遍较低或缺失,没有技术等级的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7.45%.初级工及以上技术等级的占45.84%。由于学历和技能偏低,虽然出现民工荒,但是农民工的就业并非一帆风顺。 4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也非绝对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难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也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7]。
在时间结构上,www.wbylw.com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2001年全国毕业生人数115万,2010年630万,10年时间数字增加了5倍之多。在这期间,我国的GDP -直稳定在8%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导致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异常严峻。 在就业区域选择上,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和城乡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和乡村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时期内,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虽然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与此相反,由于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好,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较强,而且这些城市大都居于产业结构的高端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所以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仍然偏好沿海城市。电影艺术论文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个结构性关键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对待业大学生的一项调查中表明,在对就业难问题的看法上,59.3%即近六成的待业大学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9]。由于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系统中制造出来的“产品”,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劳动力市场变化非常大,而大学对它的反应特别迟缓,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占非常大的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则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则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
源。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导致学生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的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等,导致大学毕业生无法有效满足市场的需要,财政研究论文无法顺利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工作难寻自然在所难免。
5解决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对策建议
5.1 战略调整
5.1.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合理优化产业链
就我国现在的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态势而言,虽然目前的民工荒是一种结构性短缺,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劳动人口增量逐年减少,我国劳动力供给正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剩余”。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在生产领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被削弱,靠生产部门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无法永远维持,这就要求我国的经济必须增强内生的增长动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劳动力的供给主要由人口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决定,劳动力需求主要由产业结构变化决定。因此,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要考虑人口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使产业结构的转变速度与劳动力结构的转变速度相适应。构建新的产业链必须减少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增加高端的创意设计、销售、服务等环节,以减少对低端劳动力(主要是农民工)的需求和增加对高端劳动力的吸纳,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第三产业除了餐饮、旅店、商业等传统领域外,也包括金融、保险、教育、政府部门等广阔的领域,计算机理论论文它提供的是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优越,社会评价比较高。
5.1.2 劳动力配置要由以城市为中心向城乡协调发展转变,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
珠三角地区的“双转移”策略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战略调整方向,即大城市进行产业升级,让传统产业向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转移,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配置。与此同时,要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就业。真正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由劳动力供给向需求靠拢转变为劳动力供需相互靠拢,从而实现劳动力的供求均衡。
5.2具体实现途径
5.2.1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多管齐下,最紧迫的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出台明确的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措施
珠三角用工荒与就业难
一、背景
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热度不曾减退,“用工荒”也不是真正的无工可用,“用工荒”与“就业难”在中国矛盾地存在。
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悖论,而将两者联系起来剖析,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整个趋势是供大于求,就业难将长期存在。而用工荒只是暂时的,结构性的。
二、现状
一方面,大量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不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就业比较困难,有些地方大学生的平均工资已低于农民工群体,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彰显。
首先,从用工方来讲,主要是低端产业的用工荒,用工需求比较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器制造、机械加工、服装制鞋等低端制造业产业上;而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在国际上还没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用工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大学生就业难。这无疑折射出目前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不足。
其次,从对求职者的要求看,不少企业需要的是掌握熟练技能的技工,而这恰恰是目前农民工欠缺的,也是大学生们所不具备的。
三、对策
第一,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保持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的同时,在谋求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产业链条,才能解决企业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对于高校毕业生,首先要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要进一步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走自主创业道路。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除改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外,还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效化。
第三,对于农民工,各地政府加大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可定期、定时组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摒弃“唯学历”论的用人制度,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应提高酬待遇和福利保障,从而能够留得住人。
另文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txt∞-一人行,必会发情 二人行,必会激情 三人行,必有奸情 就不会被珍惜。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大学生个人因素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必须在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金融危机 经济结构 择业观念 素质
一、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在突出位置!
二、分析造成大学生失业的原因
(一)我国的社会因素
1、人口“自重”引发就业难题。
2005年初,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相当于亚洲总人口的1/3,比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还多1亿。巨大的人口“自重”对就业形成了沉重而持久的压力。
专家预测: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为期10年的劳动力高峰期,约在2015年前后,参加就业的人口将达到约9.3亿人的峰值。今后20年内,劳动力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 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2 、经济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3、 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前些年的大规模产业工人下岗再就业现象,现在的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盖缘于此。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很不合理:一边是技术性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极度短缺,一边是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中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的现状一目了然。
4、 就业问题面临全球化挑战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时期。此时,企业的竞争已不仅是国内的竞争而是全球竞争,这使得劳动力的竞争也成为了全球竞争。已经融入世界的中国,其就
业问题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5 、 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日益加剧,整体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去年四季度,工业、出口等关键经济指标出现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6.8%的季度经济增长率更是近年来的最低点。经济形势下降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冲击最为严重,据统计,大体上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在100万人左右。
(二)学校教育因素
1、高效扩招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09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
2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应试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试的分数在我国教育的体制中一直是评价教育成果的核心标准,因为分数是一个硬性的指标,但能力是一个弹性的指标,而且不易评判,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快节奏高素质的需要,因为他们的知识被局限于教科书中,而不是拓展在应用与实际的问题之中。
3、其次是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据对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这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4 、专业之间缺乏联系
如今的社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且学科的交融性、互补性也越来越强,而我们的课程体系依旧单一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另外一个学科方向的学习,因此知识的结构体系没有得到健全,思维方式比较单一。
5、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教育中的功利性无疑是一颗巨大的毒瘤,个人利益的突出而群体利益的忽视造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已经饱和,而急需人才建设和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却很难招到人才。
(三)大学生个人因素
1、 大学生知识不过硬
大学期间不学无术,将宝贵的时间用于网络游戏和一些其它的休闲。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由于学业压力不是很重,而放松自己,将许多学习时间荒废,考试仅仅靠考前的突击式学习,根本没有掌握知识的要点,更谈不上对专业知识的应用素质。
2、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
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3、 大学生的过高期望
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
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解决对策
(一)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按照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反过来说,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期望的那么多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增长优先论”,片面注重GDP的增长,注重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人为地割裂开来。鉴于此,建议:
1、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导向,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应当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独立目标,而不能被淹没在经济增长目标之中。对各级政府业绩的考核和政策效果的评价,应该把就业问题的解决放在优先位置。这有利于克服过度追求GDP目标的政府动机。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实践证明,最能够吸纳就业的,不是尖端的大企业,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就业压力均较小;凡是大企业多的地区,就业压力反而较大。我国的江浙和东北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扩大就业,必须更加重视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对于第三产业,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事实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当然,我们高度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并倡导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并不意味着把就业置于经济增长目标之上。实际上,树立就业优先原则,本身就包含着把经济增长置于政策优先序的重要位置,以及作为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的意思。
(二)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
3、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
4、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
(三)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
1、要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适度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鼓励、引导、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的合理分流。
2、要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有加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4、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四)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五)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 、结束语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更加严峻,但我们也要看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只有在政府政策疏引、学校教育培养结构调整、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的树立、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等综合引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现象浅析解非(徐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每年临近毕业,劳动力市场上总是频频传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消息,近年来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出起薪低。签约率低的现象。与此同时,在我国东南沿海出现了“民工荒”,25岁以下农民工的供需缺口在700万(章铮,2005),农民工工资开始上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工资和农民工工资水平相差无几。为什么两个就业市场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本文试图利用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l、中国城镇内部劳动力市场分割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由Doeringer和Pie're(1971)提出,主要观点包括: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其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较少。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在中国既存在刘易斯意义上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城市部门,也存在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所说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集中在城镇主要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而农民工主要在城镇内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这两个劳动力市场长期分离。下面我们分析城镇内部这两个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上供求状况及其工资决定机制。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长期以来由于政策的倾斜和大学毕业生的稀缺性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高于市场出清时的工资水平,如图l所示。大学毕业生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相交确定的市场出清工资水平w。低于实际工资水平¨,n。然而从1993年开始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政策的推出以及1997年开始的高等教育连续扩张改变了这种状况。扩招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类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其工资水平接近于市场出清水平。扩
招后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曲线向右平移至S,,与需求曲线相交确定的均衡工资水平w1,wl明显低于原来的工资水平v%。在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或者劳动力需求增加,但是增加速度低于劳动力供给增加速度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降低或者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原来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变,这样就会出现失业;如果增加雇用劳动力的数量,这样工资水平就会降低。也就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出现的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低和起薪低的现象。WWoW‘WtLo L.Ll图1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状况3、农民工就业市场由于城乡之间的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了大量农业劳动力涌向城镇寻找工资。农民工和一般的城镇就业者不同,他们进城就业并没有放弃他们的土地,他们随时可以返回农村。而农民是否进城务工取决于在城镇就业的工资水平是否高于在农村的收入水平。如果高于,那就会转移,否则不会转移。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处于刘易斯所说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如图2所示,0Lo所表示的阶段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没有变化,这时在农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工人,农民的收入水平等于生存工资。只要在城镇就业的工资水平超过农民的生存工资水平,农民就会源源不断地向城镇转移。在这一转移过程中农民的工资水平不变,直到到达拐点A点。超过A点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开始上升。0 L.L图2农民工市场供求演变分析我国东南沿海这次出现的“民工荒”预示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已经达到拐点,或者至少可以讲部分年龄段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已经达到甚至度过拐点。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移至处于拐点A的左侧,也就是农业劳动力无限转移的阶段。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工资十年没涨的现象的出现。近年来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农民收入增加很快,而外出务工的工资水平上升缓慢,很多农民工选择留在农村。另一方面,大量国外资本涌向中国,在中国建立劳动力密集型的工厂生产产品,需要大量的农民工。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了“民工荒”。具体见图3。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M点,M点对应的工资水平wo。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使得农民收入大幅度上升,于是农民工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至Sl。与此同时,大量国外资本涌向中国对于农民工的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至D。。这时市场出清时的工资水平为wI,Ⅵ>%。当农民工就业市场的工资水平仍然保持在Wo时就会出现“民工荒”现象。WWl0图3农民工就业市场供求状况分析4、“民工荒”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带给我们的思考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城镇内部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了两个劳动力市场完全不同的就业情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而就业市场上却缺乏与之年龄相仿的农民工。当然我们可以建议大学毕业生到农民工就业市场寻找工作,但是这一现象中所包含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难道仅仅是城镇内部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难的现象吗?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万方数据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现象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浅议
近年来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中国.这次“民工荒”具有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一是“荒”在全国.缺工最严重的还是电子.农民工集中于农村劳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我国政府的头等大事。同时,珠三角、长三角甚至内陆一些城市频频拉晌“民工荒”警报,民工短缺成为社会上的一大热门话题。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中国,竟然大范围地出现劳工短缺。我国劳动力市场同时存在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结构性矛盾,背后的原因如何,又如何来解决?探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民工荒已经不是一个新现象。自从2004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就开始出现民工荒,那时的企业用工短缺表现为局部性的、暂时性。经历了金融危机.2010年的用工荒来势异常凶猛。2010年春节期间,珠三角首先传来了用工荒的消息。2010年2月24日广东省人保厅召开新闻发布会称,目前广东缺工约90万,其中广州缺工15万,深圳缺工20万,东莞缺工20万[1]。上海社会科学院陆晓禾研究员认为,这次“民工荒”具有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一是“荒”在全国,不但波及几乎所有沿海地区,而且蔓延到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成为全国性现象;二是“荒”在普工,从深圳、东莞、广州、沪苏浙闽等地来看,大量缺乏的仍是普工,例如在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东莞缺工近30%,人数在百万之上,已接近金融危机前的状态,缺工最严重的还是电子、电力相关论文家具、制衣、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线上的普工,而电工、焊工等技工的缺口仅3万;三是“荒”在“80后”和“90后”,即称作“农二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用工单位难招的是25岁以下的这一代人;四是“荒”在不返回,例如2009年初金融危机时,东莞企业有60万农民工失业、百万农民工离莞,到下半年订单恢复时,99%以上的企业招工困难,离莞的农民工不再如候鸟般大批返回,致使这些企业有单不敢接。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劳动力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且供求差距明显扩大,未被城镇单位录用的大学生几乎占当年毕业生的一半。2003年以来,只有一半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可以实现正规就业,有一些大学生就业后的收入很低,与农民工不相上下。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农家子弟主动放弃高考。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比2008年约减少30万。2010年全国高
考报名人数为946万余人文评史评论文,比20019年1 020万的考生数减少74万人。据中国人才流动中心大学生就业部处长孟向红介绍,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74%.和2008年基本持平,但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基数较大,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有可能达到700万之多。 2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结构性矛盾,折射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2.1 很长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性部门扩张驱动,对外部需求依赖过重,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和自主性不足
作为世界工厂,我国企业主要承担产品的生产,这决定了就业机会主要分布在生产性领域和部门,对低端劳动力需求旺盛,与产品研发、设计和营销相关联的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则严重不足,劳动力市场对高级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我国企业集中于产业链条的低端,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既不能和农民工形成差异化的就业竞争,税务研讨论文又不具备制造业的就业成本优势,于是就形成了一边是用工荒、另一边是就业难的奇异现象。这也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阵痛,表现在企业方面是用工荒,表现在社会方面就是就业难。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应该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需要,如让农民工就业集中于那些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让大学生就业集中于相对中高端的创意设计、销售、服务环节等;而且还能促进经济结构由外向型向内需型的转变,内需增加了,就业岗位的数量必然会相应地增加,可供大学生选择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同时也可以解决那些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重走父辈专门从事低端制造业的老路。可是由于我们现在的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难以摆脱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结构性缺工就在所难免;而产业链的单一化又不能很好地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难也在所难免。
2.2这种结构性矛盾是由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的需求,两类就业群体的不可替代性决定的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长期存在城市与农村的分割,同时城市内部也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农民工集中于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次要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则集中于城市主要劳动力市场。农民工与大学生的就业不具有相互替代性,次要劳动力市场与主要劳动力市场一直存在严重的分割;其它管理论文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渐由分割走向融合,但目前城乡劳动力市场尚没有实现一体化,表现为虽然农民工占城镇单位的就业比例逐年上升,但他们在城镇国有单位的就业比例仍然非常低。
3 民工荒的结构性因素
民工荒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民工短缺。实际上,中国劳动力绝对数量极其庞大.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4年达到最高峰时的总量将接近10亿,农村仍有大约1亿~2亿的富余劳动力。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仍然有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民工荒是局部性、地域性、结构性的。其根本症结在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工虽然已经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但是目前城乡二元体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强制性地保留其农民身份,使其不能正常地转变为产业工人。由于“农民工”身份是临时的,进城务工行为是短期的,高流动性、候鸟似地在城乡间来回迁移成为他们的最大特点,这难以满足工业化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教育其他论文也是局部地区民工荒的一个重要因素。
劳资双方即企业和务工者的需求对接不上是民工荒的关键原因。从企业一方来说,很多企业的招工条件苛刻。招收普通民工的基本要求是16—25岁,而且大多要求是女工。在沿海一带占大比重的电子、服装、食品等企业里,男女用工的比例较悬殊,女工的比例一般数倍于男工。此外,企业待遇偏低,用工短视行为严重。很多企业的用工态度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长远眼光。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很多企业由于订单减少纷纷裁员解聘农民工,使大批农民工返乡。2009年末,随着金融危机对进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逐渐减弱,经济形势开始回暖,企业的订单增加,用工需求也随之大增。传统的电子等制造行业,多数是简单的组装加工,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总体利润下滑,企业加薪面临压力,而务工人员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加薪与务工人员薪金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
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高等教育投资和改革的重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内生增长能力,这就要求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把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突破点,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造就了我国劳动力资源在生产领域的竞争优势,这一优势是推动我国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教育投资先于物质资本投资的理念,把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继续扩大高等教育投资,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统计学论文要出台明确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型城市服务的政策措施。基层和中小城市对大学毕业生有强烈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因为大学毕业生更愿意去大城市工作生活而难以得到满足。国家目前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包括实施大学生村官工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力度仍然不够。出台更明确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型城市服务的措施迫在眉睫。例如,工资和收入的浮动优惠措施:服务一定年限后返回大城市就业可以享受的政策便利和福利待遇:落户基层和中小城市可以
享受的社会福利等。
5.2.2破解民工荒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更多努力
政府应强化政策引导、严格产业准入,淘汰已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加大政府对产业升级过程中所需的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和技能的培训;应通过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改变劳资报酬比例中劳动报酬长期偏低的现象;建立以工作为导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就业;改革户籍制度,财税法规论文大力推动城镇化和发展小城市,吸引农民工落户,使愿意居住和生活在城镇的农民脱去农民工的帽子,成为真正的市民。
劳动密集型企业必须趁机转型,建立新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朝阳产业。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将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提上日程。用工企业应当更加主动注重农民工的劳动、工伤、养老、医疗等各方面权益维护,以及生活、居住、文化娱乐等条件改善,将农民工当成企业“自己人”,提高员工的发展空间,加大升职几率,使他们能够享受事业成功的喜悦和归属感。企业更要提高储备人才的意识,适当放宽招聘条件,对招募的农民工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将农民工培训为企业“蓝领”。
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仅靠政府和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农民工自身需要破除长期以来“凭力气吃饭”的传统思想,为改善现有生存状况付出不懈的努力,努力通过学习和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技能,提高就业能力,适应城市的需求。
80后、90后 民族主义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主力。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权利意识较强,对工作不再是有求必应,而是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工作更讲求有创造力和挑战性,对待遇要求趋于
“80后”、“90后”民族主义论文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求职主力。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权利意识较强,对工作不再是有求必应,而是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工作更讲求有创造力和挑战性,对待遇要求趋于上扬。除了待遇优越,企业的口碑、发展前景、员工的业余生活、福利、居住条件等都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考虑的要素。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从事流水线的普工工作,就业流动性加大。而年龄较大的老一代农民工大部分已经卸甲归田。由于生活负担重、技能低、专业知识少、外出务工成本高以及国家的惠农政策等原因,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选择返乡谋生。求职群体的这种结构性变化是企业用工荒的重要原因。很多农民工自身素质不符合企业需要,这也加剧了企业用工荒。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2005年的一项全国大型调查表明,农民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1.6%,初中
程度的占48.6%,高中及中专程度的占35.9%.大专及以上度的占3.9%。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的学历很低,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普遍较低或缺失,没有技术等级的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7.45%.初级工及以上技术等级的占45.84%。由于学历和技能偏低,虽然出现民工荒,但是农民工的就业并非一帆风顺。 4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也非绝对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难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也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7]。
在时间结构上,www.wbylw.com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2001年全国毕业生人数115万,2010年630万,10年时间数字增加了5倍之多。在这期间,我国的GDP -直稳定在8%的增长速度。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导致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异常严峻。 在就业区域选择上,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和城乡间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和乡村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时期内,这种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虽然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由于欠发达地区的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与此相反,由于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好,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较强,而且这些城市大都居于产业结构的高端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所以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仍然偏好沿海城市。电影艺术论文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个结构性关键因素。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对待业大学生的一项调查中表明,在对就业难问题的看法上,59.3%即近六成的待业大学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9]。由于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系统中制造出来的“产品”,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劳动力市场变化非常大,而大学对它的反应特别迟缓,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占非常大的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则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则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
源。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导致学生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的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等,导致大学毕业生无法有效满足市场的需要,财政研究论文无法顺利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工作难寻自然在所难免。
5解决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对策建议
5.1 战略调整
5.1.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合理优化产业链
就我国现在的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态势而言,虽然目前的民工荒是一种结构性短缺,但是,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劳动人口增量逐年减少,我国劳动力供给正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剩余”。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在生产领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被削弱,靠生产部门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无法永远维持,这就要求我国的经济必须增强内生的增长动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劳动力的供给主要由人口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决定,劳动力需求主要由产业结构变化决定。因此,制定产业发展战略要考虑人口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使产业结构的转变速度与劳动力结构的转变速度相适应。构建新的产业链必须减少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增加高端的创意设计、销售、服务等环节,以减少对低端劳动力(主要是农民工)的需求和增加对高端劳动力的吸纳,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还不能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部门。第三产业除了餐饮、旅店、商业等传统领域外,也包括金融、保险、教育、政府部门等广阔的领域,计算机理论论文它提供的是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工作环境优越,社会评价比较高。
5.1.2 劳动力配置要由以城市为中心向城乡协调发展转变,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
珠三角地区的“双转移”策略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战略调整方向,即大城市进行产业升级,让传统产业向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转移,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配置。与此同时,要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鼓励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和农村就业。真正实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由劳动力供给向需求靠拢转变为劳动力供需相互靠拢,从而实现劳动力的供求均衡。
5.2具体实现途径
5.2.1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多管齐下,最紧迫的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出台明确的激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措施
珠三角用工荒与就业难
一、背景
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热度不曾减退,“用工荒”也不是真正的无工可用,“用工荒”与“就业难”在中国矛盾地存在。
表面上看,用工荒和就业难是悖论,而将两者联系起来剖析,实质上是人才结构、产业结构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整个趋势是供大于求,就业难将长期存在。而用工荒只是暂时的,结构性的。
二、现状
一方面,大量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不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就业比较困难,有些地方大学生的平均工资已低于农民工群体,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彰显。
首先,从用工方来讲,主要是低端产业的用工荒,用工需求比较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器制造、机械加工、服装制鞋等低端制造业产业上;而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行业,在国际上还没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用工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大学生就业难。这无疑折射出目前我国经济产业发展的不足。
其次,从对求职者的要求看,不少企业需要的是掌握熟练技能的技工,而这恰恰是目前农民工欠缺的,也是大学生们所不具备的。
三、对策
第一,根本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把经济发展的重心转移到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上,保持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的同时,在谋求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产业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产业链条,才能解决企业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
第二,对于高校毕业生,首先要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到部队去、到中小企业去、到中西部地区去;要进一步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鼓励一部分大学生走自主创业道路。其次要加强就业指导,除改变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外,还必须继续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扶持政策并使之长效化。
第三,对于农民工,各地政府加大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可定期、定时组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第四,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摒弃“唯学历”论的用人制度,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应提高酬待遇和福利保障,从而能够留得住人。
另文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txt∞-一人行,必会发情 二人行,必会激情 三人行,必有奸情 就不会被珍惜。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大学生个人因素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必须在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金融危机 经济结构 择业观念 素质
一、引言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在突出位置!
二、分析造成大学生失业的原因
(一)我国的社会因素
1、人口“自重”引发就业难题。
2005年初,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相当于亚洲总人口的1/3,比世界上现有的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量还多1亿。巨大的人口“自重”对就业形成了沉重而持久的压力。
专家预测: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为期10年的劳动力高峰期,约在2015年前后,参加就业的人口将达到约9.3亿人的峰值。今后20年内,劳动力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严重失衡状态。 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2 、经济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3、 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前些年的大规模产业工人下岗再就业现象,现在的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盖缘于此。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很不合理:一边是技术性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极度短缺,一边是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中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的现状一目了然。
4、 就业问题面临全球化挑战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时期。此时,企业的竞争已不仅是国内的竞争而是全球竞争,这使得劳动力的竞争也成为了全球竞争。已经融入世界的中国,其就
业问题也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5 、 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日益加剧,整体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去年四季度,工业、出口等关键经济指标出现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6.8%的季度经济增长率更是近年来的最低点。经济形势下降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冲击最为严重,据统计,大体上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人数在100万人左右。
(二)学校教育因素
1、高效扩招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09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
2 、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
应试的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试的分数在我国教育的体制中一直是评价教育成果的核心标准,因为分数是一个硬性的指标,但能力是一个弹性的指标,而且不易评判,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快节奏高素质的需要,因为他们的知识被局限于教科书中,而不是拓展在应用与实际的问题之中。
3、其次是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
据对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这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4 、专业之间缺乏联系
如今的社会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且学科的交融性、互补性也越来越强,而我们的课程体系依旧单一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略了另外一个学科方向的学习,因此知识的结构体系没有得到健全,思维方式比较单一。
5、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教育中的功利性无疑是一颗巨大的毒瘤,个人利益的突出而群体利益的忽视造成了“孔雀东南飞”的局面,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已经饱和,而急需人才建设和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却很难招到人才。
(三)大学生个人因素
1、 大学生知识不过硬
大学期间不学无术,将宝贵的时间用于网络游戏和一些其它的休闲。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由于学业压力不是很重,而放松自己,将许多学习时间荒废,考试仅仅靠考前的突击式学习,根本没有掌握知识的要点,更谈不上对专业知识的应用素质。
2、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
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
3、 大学生的过高期望
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
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解决对策
(一)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按照奥肯定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反过来说,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济增长无疑是就业增长的前提,但是,高经济增长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期望的那么多的就业岗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增长优先论”,片面注重GDP的增长,注重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人为地割裂开来。鉴于此,建议:
1、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思路与发展导向,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治理失业和扩大就业,应当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独立目标,而不能被淹没在经济增长目标之中。对各级政府业绩的考核和政策效果的评价,应该把就业问题的解决放在优先位置。这有利于克服过度追求GDP目标的政府动机。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实践证明,最能够吸纳就业的,不是尖端的大企业,而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就业压力均较小;凡是大企业多的地区,就业压力反而较大。我国的江浙和东北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扩大就业,必须更加重视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对于第三产业,由于目前其占GDP的比重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往往成为地方政府倡导而不大力推行的产业。事实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长期经济发展和解决长期就业问题有着治根治本的作用。当然,我们高度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并倡导树立就业优先原则,并不意味着把就业置于经济增长目标之上。实际上,树立就业优先原则,本身就包含着把经济增长置于政策优先序的重要位置,以及作为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的意思。
(二)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就业。
3、鼓励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从事科研工作。
4、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
(三)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
1、要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适度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鼓励、引导、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的合理分流。
2、要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有加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4、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四)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五)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要树立创业观念、竞争就业观念、灵活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等新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 、结束语
总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因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更加严峻,但我们也要看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只有在政府政策疏引、学校教育培养结构调整、用人单位社会责任的树立、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等综合引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现象浅析解非(徐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每年临近毕业,劳动力市场上总是频频传出大学生就业难的消息,近年来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出起薪低。签约率低的现象。与此同时,在我国东南沿海出现了“民工荒”,25岁以下农民工的供需缺口在700万(章铮,2005),农民工工资开始上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工资和农民工工资水平相差无几。为什么两个就业市场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呢?本文试图利用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l、中国城镇内部劳动力市场分割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由Doeringer和Pie're(1971)提出,主要观点包括: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良好的晋升机制;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其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缺乏晋升机制: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流动较少。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在中国既存在刘易斯意义上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城市部门,也存在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所说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集中在城镇主要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而农民工主要在城镇内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这两个劳动力市场长期分离。下面我们分析城镇内部这两个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上供求状况及其工资决定机制。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长期以来由于政策的倾斜和大学毕业生的稀缺性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高于市场出清时的工资水平,如图l所示。大学毕业生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相交确定的市场出清工资水平w。低于实际工资水平¨,n。然而从1993年开始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政策的推出以及1997年开始的高等教育连续扩张改变了这种状况。扩招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类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其工资水平接近于市场出清水平。扩
招后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曲线向右平移至S,,与需求曲线相交确定的均衡工资水平w1,wl明显低于原来的工资水平v%。在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或者劳动力需求增加,但是增加速度低于劳动力供给增加速度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降低或者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也就是说,在原来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变,这样就会出现失业;如果增加雇用劳动力的数量,这样工资水平就会降低。也就是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出现的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低和起薪低的现象。WWoW‘WtLo L.Ll图1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状况3、农民工就业市场由于城乡之间的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了大量农业劳动力涌向城镇寻找工资。农民工和一般的城镇就业者不同,他们进城就业并没有放弃他们的土地,他们随时可以返回农村。而农民是否进城务工取决于在城镇就业的工资水平是否高于在农村的收入水平。如果高于,那就会转移,否则不会转移。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一直处于刘易斯所说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如图2所示,0Lo所表示的阶段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没有变化,这时在农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工人,农民的收入水平等于生存工资。只要在城镇就业的工资水平超过农民的生存工资水平,农民就会源源不断地向城镇转移。在这一转移过程中农民的工资水平不变,直到到达拐点A点。超过A点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开始上升。0 L.L图2农民工市场供求演变分析我国东南沿海这次出现的“民工荒”预示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已经达到拐点,或者至少可以讲部分年龄段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已经达到甚至度过拐点。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移至处于拐点A的左侧,也就是农业劳动力无限转移的阶段。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工资十年没涨的现象的出现。近年来由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农民收入增加很快,而外出务工的工资水平上升缓慢,很多农民工选择留在农村。另一方面,大量国外资本涌向中国,在中国建立劳动力密集型的工厂生产产品,需要大量的农民工。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了“民工荒”。具体见图3。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M点,M点对应的工资水平wo。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使得农民收入大幅度上升,于是农民工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至Sl。与此同时,大量国外资本涌向中国对于农民工的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至D。。这时市场出清时的工资水平为wI,Ⅵ>%。当农民工就业市场的工资水平仍然保持在Wo时就会出现“民工荒”现象。WWl0图3农民工就业市场供求状况分析4、“民工荒”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带给我们的思考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城镇内部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了两个劳动力市场完全不同的就业情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而就业市场上却缺乏与之年龄相仿的农民工。当然我们可以建议大学毕业生到农民工就业市场寻找工作,但是这一现象中所包含的问题不容我们忽视。难道仅仅是城镇内部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难的现象吗?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尚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万方数据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