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

聂云天1 王慧荣2 孙权(通讯作者)3

(1齐齐哈尔医学院2012级临床专业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2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3 齐齐哈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本文刊登在《医学信息》杂志,2013年第26卷第7期

【摘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古今中外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 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本文阐述后循环缺血的基础知识,祖国医学的辩证分型、辩证治疗以及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最新认识。从中医辩证学理论方面将对后循环缺血性的发病机制以及分型治疗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中医辩证理论基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字]:“后循环系统”、“眩晕”“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guid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Abstract 】 This paper presents thebasic knowledg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he motherland medicinedialectical classification, dialectical treatment and modern medicine thelatest understanding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From the aspects of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to the pathogenesis of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researches in treatment and classification, and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theory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c vertigo play a guiding role.

Keywords: "CirculatorySystem", "Vertigo "" Ischemia "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大量临床数据表明老年人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必须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此类疾病将大大延长患此类疾病患者的生命。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此篇文章将详细论述关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辨证临床诊疗的内容。

1后循环系统的解剖学基础以及血液供应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 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 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颜叶及上段脊髓。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 穿第6~1颈椎横突孔, 经枕骨大孔入颅腔, 行于延髓腹侧, 在脑桥下缘, 左、右椎动脉合成1条基底动脉。基底动脉沿脑桥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 分为2条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向背侧, 其皮质支主要分布于颜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 以及两叶外侧面的边缘部。供应大脑后2/5的血液, 包括枕叶、颜叶的基底面及丘脑。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分支如下: (1)脊髓前、后动脉发自椎动脉, 分布于脊髓。(2)小脑下后动脉发自椎动脉, 分布于小脑后下部及延髓背外侧部。(3)小脑下前动脉发自基底动脉, 分布于小脑下 。(4)小脑上动脉发自基底动脉, 分布于. 小脑上部。(5)脑桥动脉发自基底动脉, 分布于脑:.(6)迷路动脉发自基底动脉或小脑下前“脉, 入内耳门, 分布于内耳。(7)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向背侧, 其皮质支主要分布于颜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 以及两叶上外侧面的边缘部。中央支亦起自根部, 供应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及下丘脑等[1]。 2中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以及辨证分型

古代医家的认识祖国医学对眩晕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动主升。《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汉代张仲景对眩晕一症未有专论,但却阐述了眩晕的辨证论治,如小柴胡汤治少阳眩晕,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之眩晕,真武汤治少阴阳虚水泛之眩晕,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治痰饮眩晕。《丹溪心法·头眩》曰“:头眩,痰扰气虚并火,无痰则不作眩”。强调气虚痰浊在眩晕病机中的重要性。《景岳全书·眩运》中有“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的记载,等等[2]。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分型标准 根据2009 年《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诊断标准诊断。眩晕中医辨证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气血亏虚: 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2]。

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风阳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指脑内后循环区域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神经内科系统疾病, 临床以反复发作为特点, 常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站立或行走不稳等症状, 日久可能会形成后循环梗死而导致生命危险。其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眩晕的病机比较复杂, 多表现为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主要是肝肾阴虚为本, 风、火、痰、瘀为标, 多相兼为病, 或风痰上扰, 或痰瘀互结, 或气虚血瘀, 阴虚阳亢。风眩宁煎方的药物组成为:半夏、白术、天麻、川芎、茯苓、陈皮、石菖蒲、胆南星、泽泻、葛根、徐长卿、怀牛膝、炙甘草。方中半夏降逆止呕, 陈皮理气健脾, 合用燥湿化痰; 茯苓利水渗湿, 白术燥湿利水, 共用以健脾利湿; 天麻、徐长卿熄风止眩, 川芎理气活血通络, 石菖蒲、胆南星开窍化痰, 葛根、泽泻升清降浊, 怀牛膝补益肝肾。其中天麻有降低心脑、外周血管阻力和扩张小动脉及微血管, 增加心脑血流量的作用, 葛根、川芎、泽泻等具有扩张血管,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中药风眩宁煎方(组成:半夏12 g,白术12 g,天麻12 g,川芎12 g,茯苓12 g,陈皮12 g,石菖蒲9 g,胆南星9 g,泽泻12 g,葛根30 g,徐长卿15 g,怀牛膝20 g,炙甘草6g)250 ml分早晚2次服, 每次125 ml[3]。

4痰浊上蒙型: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眩晕中的痰浊上蒙型制定如下标准: 头重如裹, 视物旋转, 胸闷作恶, 呕吐痰涎, 苔腻, 脉弦滑。眩晕的缘由在病机方面形成了因风、因痰、因火、因虚等不同流派。其中, 因痰致眩学始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病》云: “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其痰饮上犯清

窍致眩理论颇受后世医家重视。宋·严用和说: “七情所感, 遂使脏气不平, 郁而生涎, 结而为饮, 随气上逆, 令人眩晕。”李东垣《兰室秘藏·头痛》所论恶心呕吐、不食、痰唾稠黏、眼黑头眩、目不能开, 如在风云中, 即是脾胃气虚、浊痰上逆之眩晕。朱丹溪更力倡“无痰不作眩”之说。如《丹溪心法》云:“头眩, 痰夹气虚并火, 治痰为主, 夹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 痰因火动; 又有湿痰者”。故降火化痰为关键当口服三仁温胆汤。药物组成: 陈皮 9g, 半夏 9g,茯苓 12g, 枳实 12g, 竹茹 9g, 杏仁 9g, 苡仁 30g, 白蔻仁 9g( 后下), 生姜 6g, 大枣 9g。每日 1 剂, 水煎两次, 分早、晚两次温服[4]。

5气血亏虚型:主要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精神萎靡、肢倦乏力、活动时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失眠心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以补气升清、养血安神。方用升陷汤或归脾汤加减。常加入一些补肾填精之品,如鹿角胶、阿胶、枸杞子、熟地黄等药,以求精血互生。若平素脾胃虚弱者,治疗应注意补而不滞,以防碍胃,壅遏气机,用升降之法。常加一些补气药力量平缓之品如山药、薏苡仁,茯苓、白扁豆、莲米等,并加荷叶以升清阳[5]。

6肝肾阴虚型:中老年人肾气逐渐衰退, 肾阴不足、肝阳上尤情况多见, 加之饮食不节或其他不良生活习惯, 痰湿亦盛, 年纪越大, 情况越明显。后循环缺血性按晕也多发生在中老年, 此时人体脏气衰减, 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化生乏源, 疲积凝滞在所难免; 先天之本渐耗, 肾脏蒸腾气化功能减弱, 水湿内停, 聚而为痰, 痰随气升, 阻滞中焦, 则清阳不升, 油阴不降, 脑失所养, 造成形成头晕症状。本病总属本虚标实, 本虚以肝肾不足, 气血虚弱为主, 标实与风、火、痰、湿、疲有关, 虚实之间常可相互转换。采用益肾定弦汤加减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益肾定按法主要由下列药物组成:天麻15g, 钩藤15g, 葛根15g, 川莒15g, 鸡血藤30g, 泽馬20g, 半夏lOg, 山萸肉30g, 党参15g, 黄疾15g, 枸祀30g, 何首乌30g 等。方中枸杞、何首乌、山萸肉补益肝肾; 参、疾补中益气, 与川弯、升麻相伍, 升提阳气, 与白苟、当归、益母草相配, 益气活; 泽瑪配白术名为泽馬汤, 善治“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按”;天麻、钩藤为平肝熄风; 半夏和胃降油; 鸡血藤、川尊活血行气。益肾定按汤以补益肝肾为主, 兼顾熄风、化痰、祛疲, 根据风、火、痰、疲等偏重不同, 加入相应药物治疗, 标本兼治, 祛邪不忘本, 扶正不忘邪[6]。

7后循环缺血现代医学的最新认识

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包括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attack,TIA) 和脑梗死。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 PCI 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栓塞是其最常见的发病机制[7]。人们对 PCI的认识有了重要更新① PCI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生压迫仅是极罕见的情况 ;②PCI 的主要机制是栓塞;③无论是临床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④虽然头晕/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现代医学认为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PCI 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大动脉粥样硬化是 PCI 最重要的病因,椎动脉起始部是后循环发生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常见部位,但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颈动脉系统少见。椎基底动脉迂曲通过血栓形成、栓塞和穿支动脉闭塞等机制引起PCI 。栓子脱落导致栓塞是最常见的卒中原因,约占40%,栓子来源于心脏、主动脉、椎基底动脉近端是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最主要的梗死机制。大动脉闭塞或狭窄性损害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性脑缺血是第2位卒中机制,可解释低灌注性梗死或复发性刻板样TIA ,后者常与体位有关。大动脉盗血是PCI 的另一重要病因,不过,锁骨下动脉病变通常很少引起PCI ,只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深穿支动脉病变也是 PCI 的常见原因,高血压可使这些动脉发生脂质透明变性,引起小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能阻塞或延伸至穿支动脉起始端或形成微小粥瘤导致穿支动脉闭塞(颅内分支动脉粥瘤病)。PCI 少见的病变和发病机制是 :动脉夹层、偏头痛、动脉瘤、

纤维肌发育不良、静脉性硬化、凝血异常,椎动脉入颅处的纤维束带、转颈或外伤,巨细胞动脉炎、遗传疾病、颅内感染、自身免疫性病等[8]。

小结

祖国医学的中医辨证临床诊断是以人为参照标准以症辨病,运用中医辩证学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温病辨证等辨证理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进行科学分类,对PCI 疾病的诊治有着独特的诊疗方法,将中草药物进行科学配伍进而对症治疗,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加上先进的临床诊疗手段,在中医辨证临床诊疗理论的基础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方面将有更高跨越性发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理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2013年4月14日

本文参考文献

[1] [6] 仝朝桢《益肾定眩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7~10

[2]丁为国,姚庆萍,张建泉 《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粘度、血脂相关性分析》

[J] 河 南 中 医 2010,(30) :759

[3]王长德, 杜 青 《风眩宁煎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型) 临床观察》[J] 吉林中医药 2010,(30):770

[4]黄 俭 《三仁温胆汤治疗痰浊上蒙型后循环系统TIA 眩晕临床观察》[J] 北京中医药 2008,

(27):537

[5]丁亮吾 张慧永《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J]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1(23):110

[7]朱琳 《后循环缺血患者脑主要供血动脉病变及危险因素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

(19):368

[8]惠 振 王敬卿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

(12):210

本文选择自《医学信息》杂志,2013年第26卷第7期,

参考文献格式:聂云天,孙权,王慧荣.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J].医学信息,2013.26(7):580-582、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

聂云天1 王慧荣2 孙权(通讯作者)3

(1齐齐哈尔医学院2012级临床专业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2 齐齐哈尔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3 齐齐哈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161006)

本文刊登在《医学信息》杂志,2013年第26卷第7期

【摘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古今中外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 posterior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本文阐述后循环缺血的基础知识,祖国医学的辩证分型、辩证治疗以及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最新认识。从中医辩证学理论方面将对后循环缺血性的发病机制以及分型治疗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中医辩证理论基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字]:“后循环系统”、“眩晕”“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guid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Abstract 】 This paper presents thebasic knowledge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the motherland medicinedialectical classification, dialectical treatment and modern medicine thelatest understanding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From the aspects of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to the pathogenesis of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researches in treatment and classification, and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theory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posterior circulationischemic vertigo play a guiding role.

Keywords: "CirculatorySystem", "Vertigo "" Ischemia "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临床上都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都进行过深入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中医学在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着独到的诊疗见解。大量临床数据表明老年人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必须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此类疾病将大大延长患此类疾病患者的生命。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发病率较高,危害性较大。此篇文章将详细论述关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以及中医辨证临床诊疗的内容。

1后循环系统的解剖学基础以及血液供应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 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 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颜叶及上段脊髓。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 穿第6~1颈椎横突孔, 经枕骨大孔入颅腔, 行于延髓腹侧, 在脑桥下缘, 左、右椎动脉合成1条基底动脉。基底动脉沿脑桥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 分为2条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向背侧, 其皮质支主要分布于颜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 以及两叶外侧面的边缘部。供应大脑后2/5的血液, 包括枕叶、颜叶的基底面及丘脑。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分支如下: (1)脊髓前、后动脉发自椎动脉, 分布于脊髓。(2)小脑下后动脉发自椎动脉, 分布于小脑后下部及延髓背外侧部。(3)小脑下前动脉发自基底动脉, 分布于小脑下 。(4)小脑上动脉发自基底动脉, 分布于. 小脑上部。(5)脑桥动脉发自基底动脉, 分布于脑:.(6)迷路动脉发自基底动脉或小脑下前“脉, 入内耳门, 分布于内耳。(7)大脑后动脉绕大脑脚向背侧, 其皮质支主要分布于颜叶下面和枕叶内侧面, 以及两叶上外侧面的边缘部。中央支亦起自根部, 供应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及下丘脑等[1]。 2中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认识以及辨证分型

古代医家的认识祖国医学对眩晕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动主升。《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汉代张仲景对眩晕一症未有专论,但却阐述了眩晕的辨证论治,如小柴胡汤治少阳眩晕,大承气汤治阳明腑实之眩晕,真武汤治少阴阳虚水泛之眩晕,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泽泻汤治痰饮眩晕。《丹溪心法·头眩》曰“:头眩,痰扰气虚并火,无痰则不作眩”。强调气虚痰浊在眩晕病机中的重要性。《景岳全书·眩运》中有“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的记载,等等[2]。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分型标准 根据2009 年《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诊断标准诊断。眩晕中医辨证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气血亏虚: 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2]。

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风阳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指脑内后循环区域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神经内科系统疾病, 临床以反复发作为特点, 常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站立或行走不稳等症状, 日久可能会形成后循环梗死而导致生命危险。其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眩晕的病机比较复杂, 多表现为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 主要是肝肾阴虚为本, 风、火、痰、瘀为标, 多相兼为病, 或风痰上扰, 或痰瘀互结, 或气虚血瘀, 阴虚阳亢。风眩宁煎方的药物组成为:半夏、白术、天麻、川芎、茯苓、陈皮、石菖蒲、胆南星、泽泻、葛根、徐长卿、怀牛膝、炙甘草。方中半夏降逆止呕, 陈皮理气健脾, 合用燥湿化痰; 茯苓利水渗湿, 白术燥湿利水, 共用以健脾利湿; 天麻、徐长卿熄风止眩, 川芎理气活血通络, 石菖蒲、胆南星开窍化痰, 葛根、泽泻升清降浊, 怀牛膝补益肝肾。其中天麻有降低心脑、外周血管阻力和扩张小动脉及微血管, 增加心脑血流量的作用, 葛根、川芎、泽泻等具有扩张血管,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阻止血小板聚集等作用中药风眩宁煎方(组成:半夏12 g,白术12 g,天麻12 g,川芎12 g,茯苓12 g,陈皮12 g,石菖蒲9 g,胆南星9 g,泽泻12 g,葛根30 g,徐长卿15 g,怀牛膝20 g,炙甘草6g)250 ml分早晚2次服, 每次125 ml[3]。

4痰浊上蒙型: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眩晕中的痰浊上蒙型制定如下标准: 头重如裹, 视物旋转, 胸闷作恶, 呕吐痰涎, 苔腻, 脉弦滑。眩晕的缘由在病机方面形成了因风、因痰、因火、因虚等不同流派。其中, 因痰致眩学始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病》云: “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眩。”其痰饮上犯清

窍致眩理论颇受后世医家重视。宋·严用和说: “七情所感, 遂使脏气不平, 郁而生涎, 结而为饮, 随气上逆, 令人眩晕。”李东垣《兰室秘藏·头痛》所论恶心呕吐、不食、痰唾稠黏、眼黑头眩、目不能开, 如在风云中, 即是脾胃气虚、浊痰上逆之眩晕。朱丹溪更力倡“无痰不作眩”之说。如《丹溪心法》云:“头眩, 痰夹气虚并火, 治痰为主, 夹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 痰因火动; 又有湿痰者”。故降火化痰为关键当口服三仁温胆汤。药物组成: 陈皮 9g, 半夏 9g,茯苓 12g, 枳实 12g, 竹茹 9g, 杏仁 9g, 苡仁 30g, 白蔻仁 9g( 后下), 生姜 6g, 大枣 9g。每日 1 剂, 水煎两次, 分早、晚两次温服[4]。

5气血亏虚型:主要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精神萎靡、肢倦乏力、活动时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失眠心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以补气升清、养血安神。方用升陷汤或归脾汤加减。常加入一些补肾填精之品,如鹿角胶、阿胶、枸杞子、熟地黄等药,以求精血互生。若平素脾胃虚弱者,治疗应注意补而不滞,以防碍胃,壅遏气机,用升降之法。常加一些补气药力量平缓之品如山药、薏苡仁,茯苓、白扁豆、莲米等,并加荷叶以升清阳[5]。

6肝肾阴虚型:中老年人肾气逐渐衰退, 肾阴不足、肝阳上尤情况多见, 加之饮食不节或其他不良生活习惯, 痰湿亦盛, 年纪越大, 情况越明显。后循环缺血性按晕也多发生在中老年, 此时人体脏气衰减, 脏腑功能失调, 气血化生乏源, 疲积凝滞在所难免; 先天之本渐耗, 肾脏蒸腾气化功能减弱, 水湿内停, 聚而为痰, 痰随气升, 阻滞中焦, 则清阳不升, 油阴不降, 脑失所养, 造成形成头晕症状。本病总属本虚标实, 本虚以肝肾不足, 气血虚弱为主, 标实与风、火、痰、湿、疲有关, 虚实之间常可相互转换。采用益肾定弦汤加减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益肾定按法主要由下列药物组成:天麻15g, 钩藤15g, 葛根15g, 川莒15g, 鸡血藤30g, 泽馬20g, 半夏lOg, 山萸肉30g, 党参15g, 黄疾15g, 枸祀30g, 何首乌30g 等。方中枸杞、何首乌、山萸肉补益肝肾; 参、疾补中益气, 与川弯、升麻相伍, 升提阳气, 与白苟、当归、益母草相配, 益气活; 泽瑪配白术名为泽馬汤, 善治“心下有支饮, 其人苦冒按”;天麻、钩藤为平肝熄风; 半夏和胃降油; 鸡血藤、川尊活血行气。益肾定按汤以补益肝肾为主, 兼顾熄风、化痰、祛疲, 根据风、火、痰、疲等偏重不同, 加入相应药物治疗, 标本兼治, 祛邪不忘本, 扶正不忘邪[6]。

7后循环缺血现代医学的最新认识

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 包括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cattack,TIA) 和脑梗死。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是 PCI 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栓塞是其最常见的发病机制[7]。人们对 PCI的认识有了重要更新① PCI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颈椎骨质增生压迫仅是极罕见的情况 ;②PCI 的主要机制是栓塞;③无论是临床或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地界定既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状态 ;④虽然头晕/眩晕是后循环缺血的常见症状,但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却并不是后循环缺血。现代医学认为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PCI 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大动脉粥样硬化是 PCI 最重要的病因,椎动脉起始部是后循环发生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常见部位,但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颈动脉系统少见。椎基底动脉迂曲通过血栓形成、栓塞和穿支动脉闭塞等机制引起PCI 。栓子脱落导致栓塞是最常见的卒中原因,约占40%,栓子来源于心脏、主动脉、椎基底动脉近端是椎基底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最主要的梗死机制。大动脉闭塞或狭窄性损害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性脑缺血是第2位卒中机制,可解释低灌注性梗死或复发性刻板样TIA ,后者常与体位有关。大动脉盗血是PCI 的另一重要病因,不过,锁骨下动脉病变通常很少引起PCI ,只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深穿支动脉病变也是 PCI 的常见原因,高血压可使这些动脉发生脂质透明变性,引起小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能阻塞或延伸至穿支动脉起始端或形成微小粥瘤导致穿支动脉闭塞(颅内分支动脉粥瘤病)。PCI 少见的病变和发病机制是 :动脉夹层、偏头痛、动脉瘤、

纤维肌发育不良、静脉性硬化、凝血异常,椎动脉入颅处的纤维束带、转颈或外伤,巨细胞动脉炎、遗传疾病、颅内感染、自身免疫性病等[8]。

小结

祖国医学的中医辨证临床诊断是以人为参照标准以症辨病,运用中医辩证学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温病辨证等辨证理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进行科学分类,对PCI 疾病的诊治有着独特的诊疗方法,将中草药物进行科学配伍进而对症治疗,结合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加上先进的临床诊疗手段,在中医辨证临床诊疗理论的基础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方面将有更高跨越性发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理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2013年4月14日

本文参考文献

[1] [6] 仝朝桢《益肾定眩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7~10

[2]丁为国,姚庆萍,张建泉 《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粘度、血脂相关性分析》

[J] 河 南 中 医 2010,(30) :759

[3]王长德, 杜 青 《风眩宁煎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型) 临床观察》[J] 吉林中医药 2010,(30):770

[4]黄 俭 《三仁温胆汤治疗痰浊上蒙型后循环系统TIA 眩晕临床观察》[J] 北京中医药 2008,

(27):537

[5]丁亮吾 张慧永《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分层次辨证治疗》[J]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1(23):110

[7]朱琳 《后循环缺血患者脑主要供血动脉病变及危险因素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 ,

(19):368

[8]惠 振 王敬卿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

(12):210

本文选择自《医学信息》杂志,2013年第26卷第7期,

参考文献格式:聂云天,孙权,王慧荣.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辨证临床诊疗指导标准[J].医学信息,2013.26(7):580-582、


相关文章

  • 老年病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老年病科 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2015版 目 录 胸痹心痛(心绞痛)----------------------------------------3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 ...查看


  • 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 江油市中医医院 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二〇一一年度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录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 ............................................................ ...查看


  •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 一.诊断 (一)疾病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第二版). ...查看


  •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袒.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 ...查看


  • 中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 中 风 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 ...查看


  • 恶性高血压肾损害治验
  • 1 病历摘要 罗某某,男,51岁.主因头晕.腰酸.乏力3个月,于2003年10月11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头晕.腰酸.乏力,伴夜尿次数增多,1O天前至当地某医院就诊,查血压230/130mmHg:尿蛋白(++++),红细胞10- ...查看


  • 中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浅析
  • 中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浅析 [关键词] 中医 针刺疗法 面神经麻痹 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生的单侧(偶双侧) 周围性面瘫, 又称面神经炎.近几年来采用中药汤剂配合针刺疗法为主的综合疗法对13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 ...查看


  • 2015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分析
  • 针推科二0一四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建设 1. 在2014年,门诊和住院部病床达到了50张,添臵了局部熏蒸治疗仪2台. 2. 治未病室,制定了治未病服务规范和流程,规范了治未病工作制度. 3. 存在的不足是专科设备短缺:如消炎止痛设备,微波治 ...查看


  • 护理知识竞赛试题
  • 护理竞赛试题 1.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作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五行的生克关系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的气分几类 元气.宗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