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4级2015—2016学年上期第12周
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双向细目表
命制人:吴克 审核人:涂国萍
第二部分:试题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4级2015—2016学年上期第12周
语文试题
命题人:吴 克 审题人:王筱林
班级 姓名 分数
训练目标:语言基础、诗歌鉴赏、小说阅读鉴赏、语言运用
一、基础训练(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间或(jiàn) 监生(jiàn) 蹙眉(cù) 直栏横槛(jiàn) ....
B .敕造(chì) 纨绔(kù) 孱弱(chán) 叱咤风云(chì chà) .....
C .潸然(shān) 笑靥(yâ) 懵懂(měnɡ) 陈抟老祖(tuán) ....
D .踌蹰(chú) 联袂(mâi) 蹂躏(lìn) 少不更事(ɡēnɡ)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他在中美贸易协定中所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不能肯定中美
两国间的贸易会不会出现逆转。
B .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
C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并且从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
率真而又自然。
D .老先生很有度量,他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经常争论不休的人也能交朋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
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_______的地方,现在只
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________
画山水。
A .遏制 次序 善于 B.遏制 秩序 擅长
C .遏止 秩序 擅长 D.遏止 次序 善于
4.下列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清朝一灭亡,那些整天只知道提着鸟笼,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也随着完蛋了。 ....
B .我俩是总角之交,从一起读大学到现在已经认识三十多年了。 ....
C .《红楼梦》的伏笔俯拾皆是,每每被脂砚斋指出,说它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
D .这本宣扬邪教学说的小册子,讲的都是些不经之谈。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 .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③②⑥①⑤
二、诗歌鉴赏
6. 阅读诗歌,完成相应内容。(11分)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①骎骎(qīnq īn) :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5分)
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
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
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
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
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退了颜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
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
实的母亲。只是后来,与她同来城里打工的丈夫弄丢了孩子,于是她失去了自己唯一尊贵的
身份——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
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了她的回忆。小男孩有五岁左右,这让振
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
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
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
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
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
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
句“神经有问题”,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
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
悲剧。
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
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
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时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
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
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
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
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
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
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得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
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了,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
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
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7.找出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特点及作用。(4分)
8.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3分)
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9.文章以“永远的母亲”为题,有什么用意。(4分)
10.试分析文章第四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三、语言运用(6分)
11、请描述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
画面内容: 寓意:
12.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2分)
【美文欣赏】
我喜欢出发
汪国真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 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 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 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第三部分:答案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4级2015—2016学年上期第12周
1.B 解析:B 项,“咤”应读“zhà”
2.C (A 不合逻辑,删掉“不会”;B 一面对两面;D 在“与”前或后加“和”)。
3.B 解析:“遏制”,制止、控制;“遏止”,用力阻止。①句中“环境恶化”应该控制,所以选“遏制”。“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次序”,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②句中“维持”的应该是“秩序”,而非次序。③“擅长”和“善于”都是“在某方面具有特长”的意思。但“善于”不能单独作谓语,它的宾语一般不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擅长”可单独作谓语,宾语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4.B 解析:B 项,“总角之交”指少年时期就很要好的朋友。句中是说我俩从读大学认识的,不合语境。A 项,“纨绔子弟”指那些只知享受,什么事也不能干的富贵人家的子弟。C 项,
“俯拾皆是”形容为数很多,而且容易得到。D 项,“不经之谈”指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A 、C 、D 三项均使用正确。
5.D 解析: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应该把④作为第一句,和结尾“古典服饰„„”相联系,应该把⑤作为最后一句,然后根据绳结的“历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作用”“美学意义”确定顺序是④③②⑥①⑤。
6.(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 ;军情紧急(1分) 。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 ,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 ,为边将出场作铺垫(1分) 。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 。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 ,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 ,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
7.参考答案:特点:冷清、萧索。作用:①奠定了冷漠、低沉的感情基调;②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烘托其不幸遭遇及坚强性格,为下文悲剧的发生作了铺垫。
解析:本题应从重要词句入手进行体会,由具体画面总结出抽象的感觉。文章前两段没有通过捕捉意象、白描刻画等手法进行直接的自然环境描写,但由“冬天越近”可以想象初冬之景,主人公一个人在扫街,土地干硬,声音刺耳,可见其冷清萧索。而由“命令”“违抗”“按时”“屈尊”“一丝不苟”等词语可体会出。这个冬天的到来让人无可奈何,让人有一种低沉、压抑之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人公出场,再联系下文,这样的枯寂萧索的环境正好衬托了她丢失孩子的不幸遭遇,以及艰苦环境中愈发坚强的性格特点。这样的遭遇和性格正是下文她英勇救人的伏笔。
8.参考答案:物质上暂时贫穷并不可怕,这还有机会得到改善。但精神生活的贫乏,尤其是道德缺失,缺少同情心却是难以救治的大问题。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应先突破重点句,然后联系上下文,搜索有用信息,进行整合。这件旧毛衣是振青嫂唯一的外套,可见她生活贫困。而文中的“城里人”一直对她施以冷眼。即使在她为救人而受伤之后,仍然以一己之心揣度其意,可见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同情心的严重缺失。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将两个方面考虑周全,并注意其对比关系。
9.①突出振青嫂不放弃寻找孩子的坚强和执着的精神;②突出振青嫂作为母亲的善良和伟大,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也仍像母亲一般对待和保护小男孩,不惜牺牲生命。
10.参考答案:结构: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所写她的不幸遭遇及她面对不幸的反应,进而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内容:点明振青嫂作为母亲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性格特点,使她的形象鲜明、生动、饱满。
解析:“结构”在此指段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本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如过渡、铺垫、总起、总结等。第四段开头振青嫂的话紧承上文孩子走失一事,点明她对此事的态度,是一个小结。此处写回忆,继而让孩子打断回忆,起到了引入下文的作用。在内容方面,对人物性格描写极为细致,“干瘪苦涩”既可以指外形的憔悴枯槁,也可指内心的孤寂凄苦,“筋
骨嶙峋”却体现了一种内在的坚韧。二者合一,再联系前文她寻找孩子的决心,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清晰,为下文情节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1.【答案】画面内容:四个人一起划船(或参加划船比赛),船头插着一面“团结奋进”的旗帜,前三个人在奋力划桨,最后一个人手里拿着的却不是船桨而是捕鱼的网兜。 寓意:讽刺了现实中有些人打着集体利益的旗号,却干着谋取私利的勾当的现象
12.答案: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4级2015—2016学年上期第12周
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双向细目表
命制人:吴克 审核人:涂国萍
第二部分:试题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4级2015—2016学年上期第12周
语文试题
命题人:吴 克 审题人:王筱林
班级 姓名 分数
训练目标:语言基础、诗歌鉴赏、小说阅读鉴赏、语言运用
一、基础训练(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间或(jiàn) 监生(jiàn) 蹙眉(cù) 直栏横槛(jiàn) ....
B .敕造(chì) 纨绔(kù) 孱弱(chán) 叱咤风云(chì chà) .....
C .潸然(shān) 笑靥(yâ) 懵懂(měnɡ) 陈抟老祖(tuán) ....
D .踌蹰(chú) 联袂(mâi) 蹂躏(lìn) 少不更事(ɡēnɡ)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如果美国政府不履行他在中美贸易协定中所承担的义务,那么任何人也不能肯定中美
两国间的贸易会不会出现逆转。
B .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
C .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并且从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
率真而又自然。
D .老先生很有度量,他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经常争论不休的人也能交朋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
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_______的地方,现在只
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________
画山水。
A .遏制 次序 善于 B.遏制 秩序 擅长
C .遏止 秩序 擅长 D.遏止 次序 善于
4.下列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清朝一灭亡,那些整天只知道提着鸟笼,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也随着完蛋了。 ....
B .我俩是总角之交,从一起读大学到现在已经认识三十多年了。 ....
C .《红楼梦》的伏笔俯拾皆是,每每被脂砚斋指出,说它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
D .这本宣扬邪教学说的小册子,讲的都是些不经之谈。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 .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④③②⑥①⑤
二、诗歌鉴赏
6. 阅读诗歌,完成相应内容。(11分)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①骎骎(qīnq īn) :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15分)
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万物都违抗不得。春天到了,再坚硬的土
地也得按时返青;秋天走了,再蓬勃的树叶也得屈尊枯萎。这是老天定下的时刻表,即使在
这个弹丸小镇上。它仍然被一丝不苟地执行着。
振青嫂紧了紧身上的旧毛衣,使劲搓搓手,重新操起扫帚,一下下地扫过去。冬天越近,
土地就越显得干硬,扫帚划过,响起刺耳的“咝啦”声,振青嫂的手也一阵阵干冷地疼痛。
她只能把扫帚握得更紧,仿佛那是她的命一般。
其实,这把扫帚也的确是她的命,就像身上这件脱了线退了颜色的旧毛衣是她唯一的外
套一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七年。而七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庞红润的少妇,一个温婉朴
实的母亲。只是后来,与她同来城里打工的丈夫弄丢了孩子,于是她失去了自己唯一尊贵的
身份——母亲。她的亲亲的儿子豆豆,那时才只有五岁呢。
“找不到孩子,我就死在这儿!”每次回想这句话,振青嫂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无比坚强的
女人,就像扫帚下枯黄的叶片,干瘪苦涩但筋骨嶙峋。
现在,一个胖嘟嘟的小男孩跑到她面前,打扰了她的回忆。小男孩有五岁左右,这让振
青嫂想起了自己的心头肉,她忍不住暗地里比较:脸盘有点像,都是圆圆的,个头、胖瘦也
差不多。不过,豆豆是双眼皮,比眼前这一个要漂亮些,而且,豆豆一边一个小虎牙,没有
比他更惹人疼的孩子了。这样想过之后,振青嫂心中竟然略觉安慰。但是,既而她就想起:
豆豆离开她已经七年多了。她不禁又将目光投向那个小男孩,这一次,他越看越像小豆豆了。
“豆豆——”振青嫂伸出手去。其实,几年来,她已经习惯于管所有的小孩子叫豆豆。
可眼前的孩子显然被这个陌生人吓着了,小嘴一撇,就跑开了。振青嫂叹口气,这种情景她
也早就习惯了,岂止孩子如此,这里的大人,哪一个不是经常对她指指点点,有时还甩下一
句“神经有问题”,好像丢了孩子并非她的不幸,而是她的罪孽。当然,如果振青嫂有文化,
如果她也读过鲁迅的话,她也许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善于淡化悲剧的,尤其是淡化别人的
悲剧。
小男孩穿着鲜红的羽绒服,像一团小火球在马路牙子附近滚来滚去。振青嫂很想掉过头
专心扫地,可那个可爱的身影像钉在了脑子里,一再吸引她的目光。于是,振青嫂又紧了紧
毛衣,想到自己初为人母时的兴奋和紧张,焦虑和不安,这让她心里有些酸涩。仅仅是酸涩
而已,也许她已在痛苦中浸泡太久,只能体会出除痛苦以外的感觉了。
也许这个平凡的下午注定要爆发一场灾难,当一辆重型卡车向小男孩驶去时,振青嫂头
发倏地竖了起来,浑身酸麻,像要散架一样。而这个胖宝宝显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
到他被一记扫帚扫到三米开外,直到那个让他害怕的女人倒在车轮下。他才看着地上那一摊
暗红的血,“哇”地哭了出来,而他哭的原因,可能是刚才摔倒时伤了自己的膝盖。
振青嫂仰面朝天地躺着,突然发现小镇的天空其实很蓝很蓝,而且并不像她想象中的那
么瘦狭,也许她平时只顾低头看地,却忽略了原来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现在,躺在地上,
她在剧烈的疼痛中感到久违的舒适。围在她身边的,是一张张陌生的逐渐扩大的脸„„
“没想到这个女人还挺勇敢!”
“哪儿啊,她肯定把孩子看成自己丢的那个了。”
“可她的孩子,少说也有十二岁了呀。”
“要不怎么说,她脑筋还是不清楚„„”
“唉,啥人啥命,这样去了,也算她的造化。”
振青嫂突然觉出自己的伟大了,这些所谓的城里人,哪里懂得她的心思,他们只知道毛
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而她,现在终于躺倒在自己扫了七年的干干净净的大街上了,在蓝天白云下尽情地想念
她的豆豆。也许孩子在另一个世界等她,在那个世界里,她有一所房子,她可以在厨房里煮
汤、煎鸡蛋,在客厅里看电视、织毛衣,一定要织两件,一件给自己,一件给她的豆豆„„
7.找出文章前两段中隐含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特点及作用。(4分)
8.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3分)
他们只知道毛衣旧了要买新的,却不知道良心旧了就永远难以洗净。
9.文章以“永远的母亲”为题,有什么用意。(4分)
10.试分析文章第四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三、语言运用(6分)
11、请描述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
画面内容: 寓意:
12.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2分)
【美文欣赏】
我喜欢出发
汪国真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 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 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 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第三部分:答案解析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2014级2015—2016学年上期第12周
1.B 解析:B 项,“咤”应读“zhà”
2.C (A 不合逻辑,删掉“不会”;B 一面对两面;D 在“与”前或后加“和”)。
3.B 解析:“遏制”,制止、控制;“遏止”,用力阻止。①句中“环境恶化”应该控制,所以选“遏制”。“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次序”,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②句中“维持”的应该是“秩序”,而非次序。③“擅长”和“善于”都是“在某方面具有特长”的意思。但“善于”不能单独作谓语,它的宾语一般不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擅长”可单独作谓语,宾语可以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也可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4.B 解析:B 项,“总角之交”指少年时期就很要好的朋友。句中是说我俩从读大学认识的,不合语境。A 项,“纨绔子弟”指那些只知享受,什么事也不能干的富贵人家的子弟。C 项,
“俯拾皆是”形容为数很多,而且容易得到。D 项,“不经之谈”指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A 、C 、D 三项均使用正确。
5.D 解析: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应该把④作为第一句,和结尾“古典服饰„„”相联系,应该把⑤作为最后一句,然后根据绳结的“历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作用”“美学意义”确定顺序是④③②⑥①⑤。
6.(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 ;军情紧急(1分) 。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 ,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 ,为边将出场作铺垫(1分) 。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 。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 ,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 ,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
7.参考答案:特点:冷清、萧索。作用:①奠定了冷漠、低沉的感情基调;②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烘托其不幸遭遇及坚强性格,为下文悲剧的发生作了铺垫。
解析:本题应从重要词句入手进行体会,由具体画面总结出抽象的感觉。文章前两段没有通过捕捉意象、白描刻画等手法进行直接的自然环境描写,但由“冬天越近”可以想象初冬之景,主人公一个人在扫街,土地干硬,声音刺耳,可见其冷清萧索。而由“命令”“违抗”“按时”“屈尊”“一丝不苟”等词语可体会出。这个冬天的到来让人无可奈何,让人有一种低沉、压抑之感。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人公出场,再联系下文,这样的枯寂萧索的环境正好衬托了她丢失孩子的不幸遭遇,以及艰苦环境中愈发坚强的性格特点。这样的遭遇和性格正是下文她英勇救人的伏笔。
8.参考答案:物质上暂时贫穷并不可怕,这还有机会得到改善。但精神生活的贫乏,尤其是道德缺失,缺少同情心却是难以救治的大问题。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应先突破重点句,然后联系上下文,搜索有用信息,进行整合。这件旧毛衣是振青嫂唯一的外套,可见她生活贫困。而文中的“城里人”一直对她施以冷眼。即使在她为救人而受伤之后,仍然以一己之心揣度其意,可见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同情心的严重缺失。解答本题一定要注意将两个方面考虑周全,并注意其对比关系。
9.①突出振青嫂不放弃寻找孩子的坚强和执着的精神;②突出振青嫂作为母亲的善良和伟大,即使不是自己的孩子,也仍像母亲一般对待和保护小男孩,不惜牺牲生命。
10.参考答案:结构: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所写她的不幸遭遇及她面对不幸的反应,进而为下文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内容:点明振青嫂作为母亲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性格特点,使她的形象鲜明、生动、饱满。
解析:“结构”在此指段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本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如过渡、铺垫、总起、总结等。第四段开头振青嫂的话紧承上文孩子走失一事,点明她对此事的态度,是一个小结。此处写回忆,继而让孩子打断回忆,起到了引入下文的作用。在内容方面,对人物性格描写极为细致,“干瘪苦涩”既可以指外形的憔悴枯槁,也可指内心的孤寂凄苦,“筋
骨嶙峋”却体现了一种内在的坚韧。二者合一,再联系前文她寻找孩子的决心,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清晰,为下文情节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1.【答案】画面内容:四个人一起划船(或参加划船比赛),船头插着一面“团结奋进”的旗帜,前三个人在奋力划桨,最后一个人手里拿着的却不是船桨而是捕鱼的网兜。 寓意:讽刺了现实中有些人打着集体利益的旗号,却干着谋取私利的勾当的现象
12.答案: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