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西部志愿者行动的口号,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我们此次赴xx平阳xx乡社会实践的感受与收获:用半个月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学习四年象牙塔生活学不到的知识。
虽然已经告别了海拔820米的大山,告别了那偏远而又落后的小山村,告别了那群可爱的孩子们,但所有的记忆仿佛都是鲜活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触手可及。
听所未听、闻所未闻——山村里的陋习
一路绕着崇山峻岭中的盘山公路颠簸而上,我们见到了一个曾经只在电视画面里见到的小山村。令我们不解的是这个乡说穷不穷:电讯普及率高达91%,说富不富,全乡70.7%的民宅光有墙身,没有衣服,有钱也舍不得往这花,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对他们来说只是一句空话。
在半个月的接触与了解中,我们深切地意识到真正束缚山村发展的不是820米的海拔,不是交通的闭塞,不是资源的贫乏,也不是资金的短缺,而是村民们顽固的思想和保守的观念:通了电不用电,天一黑,全村照样漆黑;有了农业新品种不敢尝试,有了科技新方法不愿学习,拿了救助金就不愿干活,非要看到其他人实实在在得了实惠才开始眼红。盲目排斥新事物、缺乏闯劲、安与现状成了山民们的致命伤。但是即使是再贫瘠的土壤也总能萌发出几株希望的种子,像积极发展高山蔬菜,推广特色年糕的徐家燕一家,积极配合科技特派员开展新产品试验的徐翠连一家等等,让我们在落后与保守中看到了一丝曙光。这一点我们实践队员在推广农民信箱的过程中也颇有感触,虽然这项工作也遭到了一些排斥新政策的村民不解和拒绝,但在我们耐心的讲解之后,收获更多的还是乡民们发自内心的感谢,一句句“我们致富就靠你们了”“等我们致富了,一定好好谢谢你们!”使队员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为民办实事的快乐与自豪。
最纯真的感动——孩子们的故事
这次实践最令我们感动的就是那群纯朴而又热情的山里孩子。夏令营第一天,不到六点他们就早早地来到了我们那间既作为队员寝室又作为夏令营教学课堂的教室,从孩子们那稚嫩、充满着山村孩子特有的质朴气息的脸庞和一双双童真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激动与求知的渴望。之后的每一天孩子们都在六点半左右早早地来到了我们那间教室的门口,成了我们生活中名副其实的闹钟。
这些孩子大都属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有的年幼丧父、母亲改嫁他乡,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有的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务工在外、借住在叔父家……但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带走他们的乐观与坚强,如果不是和他们谈及家世,你根本看不出孩子们身上的苦难。勤劳是山里孩子特有的品质,女孩子们会帮我们洗碗,男孩子们会帮助我们推广农民信箱,在台风过后,赤着脚冒着雨帮我们一起清扫一片狼籍的街道,感动得我们脸上雨水泪水交织一片,非要拉着孩子们一起留下精彩的瞬间。在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和他们的父辈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但愿这些美好的东西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山里的孩子上学都极为艰辛,每天来回走上80多分钟的山路在他们看来也成了平常事。在一天送孩子们回家的路上,一个女孩子拽着我的衣角说:“姐姐,你们不要走,你们走了,我会很想你们的,不但会想,而且会很爱很爱你们的……”巨大的太阳下,一滴不是汗水的液体在我脸上悄悄滑落。山里孩子的梦想淳朴得让人听着心理难受,他们甚至很少提物质上的要求,说的最多的是“希望哥哥姐姐能陪我度完这个暑假,永远都不要走”,“希望能给爸爸倒杯水,给妈妈倒杯水,和他们一起过生日”……原本我们以为他们的愿望会是很多洋娃娃、铅笔盒之类的,可没想到他们说出的这些淳朴而又简单,不用花一分钱的愿望,我们却一个都满足不了……
考上大学也是山里孩子的一大梦想,在一次谈话中,我跟他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争取将来考上大学啊”。“家里人不让读怎么办?”孩子们突然说道。“不让读你告诉姐姐!”不知是由于冲动还是惊讶,几个字立马从我嘴里冲了出去,几个孩子突然都默不作声了。“村里有没有孩子想读书,家里人不让读的情况?”,孩子们还是不吭声,只是摇摇头。是真的没有,还是他们不愿提及,我不得而知,但愿是我自己想多了,但孩子们家庭的变迁、生活的艰辛,不得不令我们为他们的前途担忧。
面对着这群懂事的孩子,真的有一种恨不得把自己的平生所学全都倾囊相赠的冲动,只可惜时间有限,只能希望他们能在老师的教导下努力学习。在离别的前一天,我噙着泪水在我们那间寝室兼教室的屋子那破旧的黑板上写下了孩子们的名字和那一个个我们给他们起的、只属于我们共同记忆的昵称:小胖、牙签、钞票、板条、脸盆、雨加雪……并告诉他们“要乖,要好好学习,争取将来考上大学,我们会想你们的”。在走的那天,我发现在“考上大学”几个字旁画上了浓重的框框,又有液体开始在我的眼眶里膨胀:虽然我至今都不知道是哪个孩子如此解人心意,而且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但是我知道,我们的苦心孩子们懂了,我们给他们带去的这个不一样的假期或许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不一样的转机。虽然孩子们家庭的变迁、生活的艰辛引起的我们对他们前途的担忧仍在继续,但在一片雾霭之中,我们已看到了一丝黎明的曙光。
套用西部志愿者行动的口号,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我们此次赴xx平阳xx乡社会实践的感受与收获:用半个月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学习四年象牙塔生活学不到的知识。
虽然已经告别了海拔820米的大山,告别了那偏远而又落后的小山村,告别了那群可爱的孩子们,但所有的记忆仿佛都是鲜活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触手可及。
听所未听、闻所未闻——山村里的陋习
一路绕着崇山峻岭中的盘山公路颠簸而上,我们见到了一个曾经只在电视画面里见到的小山村。令我们不解的是这个乡说穷不穷:电讯普及率高达91%,说富不富,全乡70.7%的民宅光有墙身,没有衣服,有钱也舍不得往这花,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对他们来说只是一句空话。
在半个月的接触与了解中,我们深切地意识到真正束缚山村发展的不是820米的海拔,不是交通的闭塞,不是资源的贫乏,也不是资金的短缺,而是村民们顽固的思想和保守的观念:通了电不用电,天一黑,全村照样漆黑;有了农业新品种不敢尝试,有了科技新方法不愿学习,拿了救助金就不愿干活,非要看到其他人实实在在得了实惠才开始眼红。盲目排斥新事物、缺乏闯劲、安与现状成了山民们的致命伤。但是即使是再贫瘠的土壤也总能萌发出几株希望的种子,像积极发展高山蔬菜,推广特色年糕的徐家燕一家,积极配合科技特派员开展新产品试验的徐翠连一家等等,让我们在落后与保守中看到了一丝曙光。这一点我们实践队员在推广农民信箱的过程中也颇有感触,虽然这项工作也遭到了一些排斥新政策的村民不解和拒绝,但在我们耐心的讲解之后,收获更多的还是乡民们发自内心的感谢,一句句“我们致富就靠你们了”“等我们致富了,一定好好谢谢你们!”使队员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为民办实事的快乐与自豪。
最纯真的感动——孩子们的故事
这次实践最令我们感动的就是那群纯朴而又热情的山里孩子。夏令营第一天,不到六点他们就早早地来到了我们那间既作为队员寝室又作为夏令营教学课堂的教室,从孩子们那稚嫩、充满着山村孩子特有的质朴气息的脸庞和一双双童真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激动与求知的渴望。之后的每一天孩子们都在六点半左右早早地来到了我们那间教室的门口,成了我们生活中名副其实的闹钟。
这些孩子大都属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有的年幼丧父、母亲改嫁他乡,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有的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务工在外、借住在叔父家……但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带走他们的乐观与坚强,如果不是和他们谈及家世,你根本看不出孩子们身上的苦难。勤劳是山里孩子特有的品质,女孩子们会帮我们洗碗,男孩子们会帮助我们推广农民信箱,在台风过后,赤着脚冒着雨帮我们一起清扫一片狼籍的街道,感动得我们脸上雨水泪水交织一片,非要拉着孩子们一起留下精彩的瞬间。在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和他们的父辈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但愿这些美好的东西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而改变。
山里的孩子上学都极为艰辛,每天来回走上80多分钟的山路在他们看来也成了平常事。在一天送孩子们回家的路上,一个女孩子拽着我的衣角说:“姐姐,你们不要走,你们走了,我会很想你们的,不但会想,而且会很爱很爱你们的……”巨大的太阳下,一滴不是汗水的液体在我脸上悄悄滑落。山里孩子的梦想淳朴得让人听着心理难受,他们甚至很少提物质上的要求,说的最多的是“希望哥哥姐姐能陪我度完这个暑假,永远都不要走”,“希望能给爸爸倒杯水,给妈妈倒杯水,和他们一起过生日”……原本我们以为他们的愿望会是很多洋娃娃、铅笔盒之类的,可没想到他们说出的这些淳朴而又简单,不用花一分钱的愿望,我们却一个都满足不了……
考上大学也是山里孩子的一大梦想,在一次谈话中,我跟他们说“你们要好好学习,争取将来考上大学啊”。“家里人不让读怎么办?”孩子们突然说道。“不让读你告诉姐姐!”不知是由于冲动还是惊讶,几个字立马从我嘴里冲了出去,几个孩子突然都默不作声了。“村里有没有孩子想读书,家里人不让读的情况?”,孩子们还是不吭声,只是摇摇头。是真的没有,还是他们不愿提及,我不得而知,但愿是我自己想多了,但孩子们家庭的变迁、生活的艰辛,不得不令我们为他们的前途担忧。
面对着这群懂事的孩子,真的有一种恨不得把自己的平生所学全都倾囊相赠的冲动,只可惜时间有限,只能希望他们能在老师的教导下努力学习。在离别的前一天,我噙着泪水在我们那间寝室兼教室的屋子那破旧的黑板上写下了孩子们的名字和那一个个我们给他们起的、只属于我们共同记忆的昵称:小胖、牙签、钞票、板条、脸盆、雨加雪……并告诉他们“要乖,要好好学习,争取将来考上大学,我们会想你们的”。在走的那天,我发现在“考上大学”几个字旁画上了浓重的框框,又有液体开始在我的眼眶里膨胀:虽然我至今都不知道是哪个孩子如此解人心意,而且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但是我知道,我们的苦心孩子们懂了,我们给他们带去的这个不一样的假期或许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不一样的转机。虽然孩子们家庭的变迁、生活的艰辛引起的我们对他们前途的担忧仍在继续,但在一片雾霭之中,我们已看到了一丝黎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