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实验研究

课改前沿

·探索实践·

思维导图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实验研究

白 娜1 ,靳 莹2

(1.天津实验中学,天津 300202;2.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4)

摘要:思维导图成为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学习策略,将思维导图引入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是对思维导图策略的深化研究,也是教学的现实需要。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开展实验研究,以突破教学难点,强化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研究表明:思维导图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6–0014–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一书的内容较为抽象,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难度梯度加大,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在高二文理分班后,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高二化学学习,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已有研究中可见,思维导图成为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学习策略,将思维导图引入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是对思维导图策略的深化研究,也是教学的现实需要,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1 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由“世界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 )在1974年提出的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可视化的方法。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

[1]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

如图1所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主题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2]。

正是由于思维导图调动了全脑,因而会增强创造力、记忆力,特别是有利于回忆信息。它的存在与否犹如一座有索引系统的图书馆和一座无索引系统的图书馆之间的差别。因此,思维导图在全世界广受欢迎。目前,全球有超过2.5亿人在使用思维导图。

2 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2.1 实验目的

已有研究表明了思维导图的特殊功能,但其在化

图1 高二化学学习要领

·14·化学教学 2012 年第6期

·探索实践·

课改前沿

学教学中的实效性、操作性还需要教学实践的检验。本研究意欲通过实验研究,检验思维导图的应用效果。

2.2 研究假设

(1)将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应用于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兴趣。

(2)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科综合能力。

(3)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3 实验对象

本实验选取研究者所任学校的两个教学班级为实验对象。由于入学时按成绩高低编班,故两班为非平行班。以高一期末考试作为前测,可见两班学生成绩有显著差异。

表1 实验前测成绩分析实验班

人数平均分标准差

3190. 137. 32

控制班3894. 116. 02

Z =-2. 43

差异显著差异性检验

前提下,教师将学生分成5-6人的小组,合作完成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导图。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各有特点,教师给每一组学生所绘的思维导图以评价和建议。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思想交流,互相学习,共同促进。这一过程中,通过亲自实践使学生感受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和意义。

2.4.4 合作-创造阶段

使用思维导图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梳理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工具,创造出属于学生自己的思维导图,借此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培养学习的能力。

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教师带领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完成了难点问题的突破,使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简化了文字描述,利用简练的语言和符号表达思考的过程,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学会甄别应用知识的有效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2.5 实验结果

2.5.1 使用思维导图后学习态度的转变

问卷调查发现(问卷略),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普遍接受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并从中有所收获。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实验班83.3 %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兴趣甚至很感兴趣,认为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并愿意继续尝试应用思维导图进行今后的学习。66.7 %的学生认为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原本枯燥的问题变得鲜活起来。75 %以上的学生认为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2.5.2 实验后测成绩分析

表2 实验后测成绩分析

实验班

后测1

平均分标准差平均分标准差

75. 429. 2372. 429. 07

控制班77. 0311. 3170. 131615. 72

差异性检验Z =-0. 65

差异不显著Z =0. 76差异不显著

2.4 实验过程2.4.1 呈现-接受阶段

在高二第一学期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序言课中,教师以一名引导者的身份向学生介绍新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介绍了高二学习的注意事项、关于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建议。这就在介绍学习要求和方法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为新学期教学中渗透思维导图的应用做了铺垫。

2.4.2 示范-模仿阶段

首先由教师带领实验班学生绘制章节复习使用的思维导图,内容上引导,形式上指导,实验班学生分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促使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要领。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初步尝试、体验了思维导图这种学习工具的使用过程,活跃了思维,同时也活跃了复习课的课堂气氛,不再是单纯梳理知识的过程,而是发散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应用思维导图将头脑中思考的内容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迁移,从而达到在活动中体验高效复习的方法。

2.4.3 指导-练习阶段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思维导图并掌握了绘制技巧的

化学教学 2012年第6期

后测2

上表显示的测验成绩分别来自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和高二第二学期开学摸底考试。从数据可见:实验前实验班成绩显著低于控制班,从标准差可见,分化程度也大于控制班。经过一个学期的思维导图教学实验,期末成绩显示,实验班的平均分虽仍低于控制班,但差异不显著,且实验班的标准差低于控制班。由于高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学习难度陡然增加,极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经过一个学期的思维导图教学,实验班学

·15·

课改前沿

·探索实践·

2 学生课上绘制的思维导图示例

生的分化程度得到遏制,实现了全班共同进步。而控制班尽管基础好于实验班,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学习分化现象。

经过一个寒假的休息,高二第二学期开学进行了摸底测验。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好于控制班,虽然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标准差显示实验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记忆更精确;而控制班的两极分化现象进一步增大。本次考试成绩足以说明思维导图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方面的强大功能。

2.5.3 使用思维导图后思维能力的变化

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事实上,无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还是学生的合作中,每绘制一幅思维导图的过程,就等于进行了一次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学生合作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每个人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各种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所有的观点都可以在大家的讨论交流中获得进一步的完善。这一点在教学观察中以及学生随着学习深入而绘制思维导图的质量上得到了充分验证。图2是学生在课堂上绘制的一张思维导图。

3 研究结论与反思3.1 结论

经过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3.1.1 思维导图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思维导图这一新的学习工具学生从被动服从到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从以骨干学生的意见为主到大家献计献策,从单纯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到主动参与、乐于突破的过程表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16·

3.1.2 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研究者利用思维导图对教学难点问题的突破,表明该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记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经过系统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3.1.3 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学习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信息加工。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对思维导图使用技巧的熟练,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不再满足于知识的再现,而是经过同组同学的思维碰撞,增大了信息量,促进了联想与综合;从单纯的语言复述到尽可能多的运用关键词和图形,实现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而学生在参与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从以前再现学习的求同思维、线性思维转变到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3.2 反思

实验表明,思维导图策略具有潜在而明确的教学价值。但改变教学模式也并非一帆风顺。研究者认为以下两点在操作中尤为重要:其一,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利用思维导图搭建师生交流的桥梁。在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多沟通,启发学生主动建构,可以尝试在课前引导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开展高效教学做好铺垫。其二,加强思考,将思维导图广泛应用于问题解决。在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问题的敏感度,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寻找更多的课题,将思维导图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综合问题的解决,潜移默化地改变师生的思维方式。

化学教学 2012 年第6期

·探索实践·

课改前沿

以优质课引领常态教学

——对安徽省2011年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的思考

闫蒙钢,李文祥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通过对2011年安徽省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的观摩与现场调查分析,总结了本届优质课的新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常态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并就如何在常态教学中借鉴优质课精华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优质课;常态教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6–0017–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化学优质课在一定的程度上展现了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是促进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交流,提升常态课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及时研究与反思优质课比赛中出现的新特点,把优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融入到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对进一步拓展中学教师视野,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安徽省2011年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于12月14日在安庆市举行。本次比赛共13节课,主要内容包括高一化学的理论知识及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了更系统地对参赛优质课进行研究,笔者全程观摩了本次比赛,并应用内容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收集材料,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1 内容分析法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是优质课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因此现场工作的重点是对课堂内容分环节(包括导课阶段、教学阶段、结课阶段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分别从教学时间安排、学生活动内容及课堂生成情况等方面结合记录进行分析;同时,收集每节课使用的学案、教学设计和课件等文本材料,依教学功能对学案进行分类,对比各教学设计的同类环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届参赛优质课的特点。

1.2 问卷调查法

为了避免现场材料收集与分析的片面性,更全面

地收集参赛优质课相关信息,笔者以听课结果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对观摩教师进行调查。问卷由4道封闭式问题及2道开放题组成,主要内容包括本届优质课大赛突出特点、探究实验设计亮点、学案导学运用情况及优质课与常态课的区别表现等方面。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实际回收144份,均为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4.7%。

2 安徽省优质课的新特点

调研结果表明,参赛的13节优质课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上都有了很大突破。不仅体现出中学化学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更反映出新课程理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实践。

2.1 实验探究作为主线

本次比赛中,实验探究已从一种教学手段转变为教师推进教学内容的主线,成为了知识传授与师生对话的载体。调查结果显示,各探究实验在内容选择、师生活动、学生反馈等方面都出现了诸多亮点(见表1),反映出参赛教师对探究实验环节的重视程度以及运用探究实验展开化学教学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表1 观摩教师对探究实验的评价

您认为本A. 内容选择B. C. 学生反馈D. 实验装置

E. 其他

次大赛中别具匠心交流融洽丰富多彩环保创新探究实验的新特点4728391117是(33. 1%)(19. 7%)(27. 5%)(7. 7%)(12. 0%)

参考文献:

[1]朱志敏.给你的思维画一幅导图——一种提高工作、生活效能的思维途径[J].中国人才,2005,(5).

[2]托尼·巴赞著.李斯译.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92.

[3]李静雯.思维导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南京师范化学教学 2012年第6期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张丹.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陈云辉.思维导图在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7·

课改前沿

·探索实践·

思维导图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实验研究

白 娜1 ,靳 莹2

(1.天津实验中学,天津 300202;2.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4)

摘要:思维导图成为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学习策略,将思维导图引入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是对思维导图策略的深化研究,也是教学的现实需要。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开展实验研究,以突破教学难点,强化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研究表明:思维导图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6–0014–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一书的内容较为抽象,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难度梯度加大,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点。在高二文理分班后,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高二化学学习,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已有研究中可见,思维导图成为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学习策略,将思维导图引入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是对思维导图策略的深化研究,也是教学的现实需要,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1 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由“世界记忆之父”东尼·博赞(Tony Buzan )在1974年提出的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可视化的方法。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

[1]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

如图1所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主题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放射;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2]。

正是由于思维导图调动了全脑,因而会增强创造力、记忆力,特别是有利于回忆信息。它的存在与否犹如一座有索引系统的图书馆和一座无索引系统的图书馆之间的差别。因此,思维导图在全世界广受欢迎。目前,全球有超过2.5亿人在使用思维导图。

2 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研究2.1 实验目的

已有研究表明了思维导图的特殊功能,但其在化

图1 高二化学学习要领

·14·化学教学 2012 年第6期

·探索实践·

课改前沿

学教学中的实效性、操作性还需要教学实践的检验。本研究意欲通过实验研究,检验思维导图的应用效果。

2.2 研究假设

(1)将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应用于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兴趣。

(2)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科综合能力。

(3)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3 实验对象

本实验选取研究者所任学校的两个教学班级为实验对象。由于入学时按成绩高低编班,故两班为非平行班。以高一期末考试作为前测,可见两班学生成绩有显著差异。

表1 实验前测成绩分析实验班

人数平均分标准差

3190. 137. 32

控制班3894. 116. 02

Z =-2. 43

差异显著差异性检验

前提下,教师将学生分成5-6人的小组,合作完成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导图。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各有特点,教师给每一组学生所绘的思维导图以评价和建议。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学生的思想交流,互相学习,共同促进。这一过程中,通过亲自实践使学生感受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和意义。

2.4.4 合作-创造阶段

使用思维导图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梳理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工具,创造出属于学生自己的思维导图,借此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培养学习的能力。

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教师带领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完成了难点问题的突破,使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简化了文字描述,利用简练的语言和符号表达思考的过程,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学会甄别应用知识的有效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2.5 实验结果

2.5.1 使用思维导图后学习态度的转变

问卷调查发现(问卷略),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普遍接受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并从中有所收获。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实验班83.3 %的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兴趣甚至很感兴趣,认为思维导图的应用有助于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并愿意继续尝试应用思维导图进行今后的学习。66.7 %的学生认为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自己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原本枯燥的问题变得鲜活起来。75 %以上的学生认为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他们提高从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2.5.2 实验后测成绩分析

表2 实验后测成绩分析

实验班

后测1

平均分标准差平均分标准差

75. 429. 2372. 429. 07

控制班77. 0311. 3170. 131615. 72

差异性检验Z =-0. 65

差异不显著Z =0. 76差异不显著

2.4 实验过程2.4.1 呈现-接受阶段

在高二第一学期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序言课中,教师以一名引导者的身份向学生介绍新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介绍了高二学习的注意事项、关于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建议。这就在介绍学习要求和方法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模式,为新学期教学中渗透思维导图的应用做了铺垫。

2.4.2 示范-模仿阶段

首先由教师带领实验班学生绘制章节复习使用的思维导图,内容上引导,形式上指导,实验班学生分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促使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要领。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初步尝试、体验了思维导图这种学习工具的使用过程,活跃了思维,同时也活跃了复习课的课堂气氛,不再是单纯梳理知识的过程,而是发散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应用思维导图将头脑中思考的内容画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对知识进行分类、归纳、迁移,从而达到在活动中体验高效复习的方法。

2.4.3 指导-练习阶段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思维导图并掌握了绘制技巧的

化学教学 2012年第6期

后测2

上表显示的测验成绩分别来自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和高二第二学期开学摸底考试。从数据可见:实验前实验班成绩显著低于控制班,从标准差可见,分化程度也大于控制班。经过一个学期的思维导图教学实验,期末成绩显示,实验班的平均分虽仍低于控制班,但差异不显著,且实验班的标准差低于控制班。由于高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学习难度陡然增加,极易造成两极分化现象。经过一个学期的思维导图教学,实验班学

·15·

课改前沿

·探索实践·

2 学生课上绘制的思维导图示例

生的分化程度得到遏制,实现了全班共同进步。而控制班尽管基础好于实验班,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学习分化现象。

经过一个寒假的休息,高二第二学期开学进行了摸底测验。结果显示,实验班成绩好于控制班,虽然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标准差显示实验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记忆更精确;而控制班的两极分化现象进一步增大。本次考试成绩足以说明思维导图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方面的强大功能。

2.5.3 使用思维导图后思维能力的变化

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事实上,无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还是学生的合作中,每绘制一幅思维导图的过程,就等于进行了一次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学生合作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每个人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各种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所有的观点都可以在大家的讨论交流中获得进一步的完善。这一点在教学观察中以及学生随着学习深入而绘制思维导图的质量上得到了充分验证。图2是学生在课堂上绘制的一张思维导图。

3 研究结论与反思3.1 结论

经过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3.1.1 思维导图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思维导图这一新的学习工具学生从被动服从到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从以骨干学生的意见为主到大家献计献策,从单纯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到主动参与、乐于突破的过程表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16·

3.1.2 思维导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研究者利用思维导图对教学难点问题的突破,表明该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记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经过系统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3.1.3 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学习需要不间断地进行信息加工。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对思维导图使用技巧的熟练,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不再满足于知识的再现,而是经过同组同学的思维碰撞,增大了信息量,促进了联想与综合;从单纯的语言复述到尽可能多的运用关键词和图形,实现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而学生在参与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从以前再现学习的求同思维、线性思维转变到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3.2 反思

实验表明,思维导图策略具有潜在而明确的教学价值。但改变教学模式也并非一帆风顺。研究者认为以下两点在操作中尤为重要:其一,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利用思维导图搭建师生交流的桥梁。在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多沟通,启发学生主动建构,可以尝试在课前引导学生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更深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开展高效教学做好铺垫。其二,加强思考,将思维导图广泛应用于问题解决。在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问题的敏感度,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寻找更多的课题,将思维导图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综合问题的解决,潜移默化地改变师生的思维方式。

化学教学 2012 年第6期

·探索实践·

课改前沿

以优质课引领常态教学

——对安徽省2011年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的思考

闫蒙钢,李文祥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通过对2011年安徽省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的观摩与现场调查分析,总结了本届优质课的新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常态教学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反思,并就如何在常态教学中借鉴优质课精华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优质课;常态教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6–0017–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化学优质课在一定的程度上展现了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是促进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交流,提升常态课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及时研究与反思优质课比赛中出现的新特点,把优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融入到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对进一步拓展中学教师视野,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安徽省2011年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于12月14日在安庆市举行。本次比赛共13节课,主要内容包括高一化学的理论知识及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了更系统地对参赛优质课进行研究,笔者全程观摩了本次比赛,并应用内容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收集材料,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1 内容分析法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是优质课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因此现场工作的重点是对课堂内容分环节(包括导课阶段、教学阶段、结课阶段等)进行观察和记录。分别从教学时间安排、学生活动内容及课堂生成情况等方面结合记录进行分析;同时,收集每节课使用的学案、教学设计和课件等文本材料,依教学功能对学案进行分类,对比各教学设计的同类环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届参赛优质课的特点。

1.2 问卷调查法

为了避免现场材料收集与分析的片面性,更全面

地收集参赛优质课相关信息,笔者以听课结果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对观摩教师进行调查。问卷由4道封闭式问题及2道开放题组成,主要内容包括本届优质课大赛突出特点、探究实验设计亮点、学案导学运用情况及优质课与常态课的区别表现等方面。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实际回收144份,均为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4.7%。

2 安徽省优质课的新特点

调研结果表明,参赛的13节优质课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上都有了很大突破。不仅体现出中学化学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更反映出新课程理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实践。

2.1 实验探究作为主线

本次比赛中,实验探究已从一种教学手段转变为教师推进教学内容的主线,成为了知识传授与师生对话的载体。调查结果显示,各探究实验在内容选择、师生活动、学生反馈等方面都出现了诸多亮点(见表1),反映出参赛教师对探究实验环节的重视程度以及运用探究实验展开化学教学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表1 观摩教师对探究实验的评价

您认为本A. 内容选择B. C. 学生反馈D. 实验装置

E. 其他

次大赛中别具匠心交流融洽丰富多彩环保创新探究实验的新特点4728391117是(33. 1%)(19. 7%)(27. 5%)(7. 7%)(12. 0%)

参考文献:

[1]朱志敏.给你的思维画一幅导图——一种提高工作、生活效能的思维途径[J].中国人才,2005,(5).

[2]托尼·巴赞著.李斯译.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92.

[3]李静雯.思维导图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南京师范化学教学 2012年第6期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张丹.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陈云辉.思维导图在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7·


相关文章

  • 金属铝的性质
  • 金属铝的性质 景秀高级中学 冯叶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铝的物理性质,及其广泛用途. 2) 掌握铝跟氧气,金属盐溶液,水,酸溶液反应的化学性质.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联系铝的物理性质, ...查看


  • 化学教学法课程指导书
  • 现代远程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法> 课 程 学 习 指 导 书 作者:韩春亮 2009年 3月 课程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习效果的优劣.好的学习方法使你事半功倍,不良的学习方法使你事倍功半,因此学习<中学 ...查看


  •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
  •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 镇安教研室 镇安柴坪中学 内容摘要 对于化学实验,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学习中创新.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要创设实验问题使实验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查看


  • 高中化学"小课题实验教学"计划
  • 继承朝鲜族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行动研究 -----高中化学"小课题实验教学"探究 实 施 方 案 化 学 组 2009年9月 继承朝鲜族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行动研究 -----高中化学"小课 ...查看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2009-06-22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 ...查看


  • 初高中化学衔接知识
  • 关于"新课程高初中学段化学衔接教学的研究"课题 江苏省第六期教研课题重点课题 江苏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杨剑春 1.课题研究的缘起.基础和理论依据 1.1课题研究的缘起 九年义务教育随着新课标的推行,教材多元化现象大面积出现 ...查看


  • 探究物理化学里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 探究物理化学里的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武银桃 摘要:本文结合物理化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提出,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科学方法.应该从对科学方法意识淡漠转变为自 ...查看


  •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
  •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只要广大教育工 作者把握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 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3 形成灵活的 ...查看


  • 科研成果的推广价值
  • 科研成果的推广价值.社会影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化学实验对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