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大陆教会即将到来的攻读神学热?/北神

(2010-01-05 23:10:03)

转载

标签: 原创

杂谈

分类: 北神文集

(此文乃2007年6月9日笔者出国读神学前所写的一篇日记式的博文)

今天,我开车送两位同工去机场,他们是我老家的教会青年牧者。一位是我十年前在神学培训班里的学长,一位是我的同龄同学。这些年因为身处异地彼此之间也很少有联系,因此今天见面我不知他们会聊什么,也不知自己会说些什么。

不过,见面后我们就很自然地聊起了一些话题,这些话题包括教会神学培训班的前程问题,包括教会牧者的素质问题,以及教会的行政制度问题等等。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聊得也不是很深入,不过有些话题使得我很想在今天的博客里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是什么话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呢?就是关于目前中国教会青年牧者出现出国攻读神学热的问题。由于我自己也想在近期出国攻读神学,因此其中一位弟兄是否就觉得我很有福气,他的几句话让我心里很沉重,他说:‘弟兄啊,你很有福气能有机会出去攻读神学,而且一计划就是七八年,并都设想到了十年后的事工前景问题了,那我们十年后会怎么样呢?能怎么样呢?想到这些问题,我昨晚一夜都没睡好。’当我听到弟兄这些话的时候,潜意识里立即出来了两种思绪。首先,我想到自己一定要好好去念书,因为这样的机会在目前的中国教会来说,毕竟是属于小部分人。接着他的话马上让我想到了这一代中国教会牧者的背景问题,他的话很明显是表明中国牧者特别是从事神学教育工作的牧者很遗憾没有接受正规神学教育的机会,至少在学历或学术上就缺乏被国际认可的可能,要知道从事神学教育的学者或牧者,学历背景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实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通过自学神学已有了比较不错的装备)。

事实上,我很不愿意在这两位同工面前谈论神学教育问题,因为我觉得我的话或许会深深地刺激他们的神经,因为我的使命是留学归国后,希望从事与国际神学教育接轨的事工(希望在十年后组建高起点的神学院)。说句实话,我为着这一代愿意在正规神学院里接受系统神学教育却没有机会和条件的中国牧者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并致以深深的敬意,我甚至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我的心境对他们的尊敬(泪笔)。几十年来,正是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牧者们在撑起中国教会的昨天,正是他们在神的怜悯下托起了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少见的福音大复兴,我深信他们会坚强地走下去。

我觉得这二百年来,西方宣教士在中国福音的禾场上没有留下更多神学教育及学术的产业一定是有神的美意,因为只有神完全知道以何种方式复兴中国的教会。当然,我们的福音学术机构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研究这个课题,并因此得出许多个不同的答案和结论。你或许认为过多地强调神学教育不适合那个年代中国的教会发展背景,你或许认为过多地强调神学教育会容易让中国教会重蹈覆辙西方的神学纠纷脚迹,你或许认为过多地强调神学学术会让教会淡化甚至失去宣教的实践和行动。

但是,不管怎样分析,我们都相信这二百年来,中国大陆神学教育和学术的薄弱情况都会有神伟大的美意在里面,我们需要为中国教会过去的事实和如今的现实向全能的神送上最真诚的感恩,感谢他超乎人意料的作为和大能,感谢他耐人寻味的计划和安排。

因此,我特地在此向中国的这一代在土生土长的环境里兴起来的牧者特别是从事神学教育的牧者说一声,你们辛苦了,我们共同的天父一定会纪念你们的付出和劳苦。也许你们这一生已没有机会再在海外的神学院里接受系统的或具有学历的神学教育机会。但是,你们要明白,你们的现实就是神给你们的事实,你们失去了那些机会并不是因为你们想放弃,而是因为神没有在中国教会安排这样的机会,我们要确信每个时代都有神特别的安排和计划。我们可以这样说,其实这就是神给我们这一代中国牧者最好的安排和计划。历史是没有假如的,因为神不会做错事。愿深深的遗憾随着我们对神主权的肯定而抛到九霄云外,原伤痛的回忆随着一次次的感恩而逐渐被谈忘。

作为个体的我,我唯愿神来怜悯我,使我绝不要去轻看你们。而且,在全能的神面前,我也不敢轻视任何人。事实上,因为神的恩典,每个牧者都会有许多事奉的亮点和恩赐。很多大陆牧者的灵性光景、事奉经历以及生命力会让他们在中国将来的大复兴中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实,很多牧者通过自学神学已使他们的神学功底在这片福音禾场上游韧有余了。

当然,作为出国攻读神学的一员,特别是有志于提升中国神学教育学术水平的青年牧者,我个人也是对中国教会的下一步有过深思熟虑。我也一直在祷告,求神能更清楚地带领我们,使我们这些有志于提升中国大陆神学学术水平的青年牧者要带着使命去行动。因为感动决定行动,使命决定生命。没有使命的事奉是注定会失败的,没有感动的行动迟早会功亏一篑。

基于心中的使命,笔者认为面对中国7000多万的基督徒来说,需要数所有神学学术份量的神学院兴起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进一步来说,面对非正统神学思想对教会的冲击,我们不仅要采取防守战术,也要做正面的反击,这就需要我们的正统神学架构和内容也要有学术的份量。我们看圣经也可以了解到,初期教会时的牧者在事工中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有专向犹太人宣教的渔夫彼得,比如有专以讲解圣经为使命的知识分子亚波罗,又比如保罗,虽然也是一位博览全书的知识分子,但是他的使命却是以宣教为一异像。因此如果我们盼望中国教会能持久地复兴和发展下去,我们需要神特别怜悯,让我们能更全面地去推动事工的发展,我们需要有强大的牧者团队,我们需要有热忱的宣教使命,我们需要有健全的教会行政制度,同时,我们也需要有高水平的神学教育系统。当然,我们应该意识到,加强神学教育水平不等于我们应该要放弃我们的优良属灵传统。反而,我们应该要继续持守教会历史的美好传统和属灵遗产,比如像恒切代祷的事奉,比如像甘于受苦的心志,再比如像宣教的热忱等等。

但是,提升中国大陆教会的神学教育水平,也是一件紧迫的事。那目前在这方面的情况如何呢?很显然,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目标。主要原因有几方面,首先,是中国大陆教会的神学学术研究基础本身就很弱,学术研究的复兴是需要大量的人员投入,而这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专注在这一块,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到海外正统的神学院深造。当然,如果我们只强调神学普及教育这一块,我们是不必到海外去的,因为已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神学院校来中国开展神学课程了,而且这些课程的档次越来越高,同时很多课程是特地针对中国教会牧者开设的。但是,如果我们有使命希望在中国大陆神学教育上有一明显的提升,从目前形式来看,我们就必须要去西方的正统神学院接受系统的神学教育。通过学习,使我们能享受更好的师资和更好的学习环境,使我们能了解到圣经科、神学科、历史科、实践科等科系比较前沿的学术成果。同时,通过教会历史的学习使我们不仅仅能了解神学教育对教会事工及教会牧者的正面影响,同时也能了解它的负面影响。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西方很多教会正在走下坡路,他们可怜的光景也正需要神的特别怜悯,那我们又何必到那里去接受系统教育呢?这样问的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要去学习的恰恰是有关神学高等教育这一块,因为这一块毕竟是中国教会众多事项里最弱的一项,而这也是西方教会传统的优势。在这里,笔者特别提醒大家,我们是需要慎重考虑自己或本教会的牧者去西方攻读神学之事,因为这将是一条充满挑战的坎坷之路,因为即将有许多挑战在等待着大家,比如自由派神学的冲击,比如西方教会优越条件的试探,比如中西文化差异的考验,还有家庭成员的承受压力等等。这里的任何一项挑战都不是一件能轻而易举应付的事,可以这么说,每个环境都将是一场真枪实弹的战场。与其深入虎穴还不如坚守阵地,与其出去后会有承受变幻莫测的环境,还不如在自己的土地上清清楚楚地事奉着。

各位有意要攻读神学的青年牧者们!我们真的确定这是神给我们的使命吗?我们的心灵和家庭已准备好了吗?如果是,那就赴汤蹈火吧!如果不是,那请你打道回府吧!

感谢神!过去,让中国教会的牧者能在风风雨雨的环境里走过来;

报答神!现在,让我们此时此刻能忠心耿耿地持守在神要我们持守的岗位上;

求告神!将来,让我们能带着使命迈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伟大步伐,去挑战未来。

分享

1

  顶

阅读(111)┊ 评论 (1)┊ 收藏(0) ┊转载 ┊ 顶▼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前一篇:在后现代如何做改革宗神学(二)/毗努伊勒

后一篇:温州教会“堂会”模式的建构和刍议(一)/郑乐国

(2010-01-05 23:10:03)

转载

标签: 原创

杂谈

分类: 北神文集

(此文乃2007年6月9日笔者出国读神学前所写的一篇日记式的博文)

今天,我开车送两位同工去机场,他们是我老家的教会青年牧者。一位是我十年前在神学培训班里的学长,一位是我的同龄同学。这些年因为身处异地彼此之间也很少有联系,因此今天见面我不知他们会聊什么,也不知自己会说些什么。

不过,见面后我们就很自然地聊起了一些话题,这些话题包括教会神学培训班的前程问题,包括教会牧者的素质问题,以及教会的行政制度问题等等。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聊得也不是很深入,不过有些话题使得我很想在今天的博客里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是什么话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呢?就是关于目前中国教会青年牧者出现出国攻读神学热的问题。由于我自己也想在近期出国攻读神学,因此其中一位弟兄是否就觉得我很有福气,他的几句话让我心里很沉重,他说:‘弟兄啊,你很有福气能有机会出去攻读神学,而且一计划就是七八年,并都设想到了十年后的事工前景问题了,那我们十年后会怎么样呢?能怎么样呢?想到这些问题,我昨晚一夜都没睡好。’当我听到弟兄这些话的时候,潜意识里立即出来了两种思绪。首先,我想到自己一定要好好去念书,因为这样的机会在目前的中国教会来说,毕竟是属于小部分人。接着他的话马上让我想到了这一代中国教会牧者的背景问题,他的话很明显是表明中国牧者特别是从事神学教育工作的牧者很遗憾没有接受正规神学教育的机会,至少在学历或学术上就缺乏被国际认可的可能,要知道从事神学教育的学者或牧者,学历背景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实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通过自学神学已有了比较不错的装备)。

事实上,我很不愿意在这两位同工面前谈论神学教育问题,因为我觉得我的话或许会深深地刺激他们的神经,因为我的使命是留学归国后,希望从事与国际神学教育接轨的事工(希望在十年后组建高起点的神学院)。说句实话,我为着这一代愿意在正规神学院里接受系统神学教育却没有机会和条件的中国牧者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并致以深深的敬意,我甚至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我的心境对他们的尊敬(泪笔)。几十年来,正是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牧者们在撑起中国教会的昨天,正是他们在神的怜悯下托起了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少见的福音大复兴,我深信他们会坚强地走下去。

我觉得这二百年来,西方宣教士在中国福音的禾场上没有留下更多神学教育及学术的产业一定是有神的美意,因为只有神完全知道以何种方式复兴中国的教会。当然,我们的福音学术机构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研究这个课题,并因此得出许多个不同的答案和结论。你或许认为过多地强调神学教育不适合那个年代中国的教会发展背景,你或许认为过多地强调神学教育会容易让中国教会重蹈覆辙西方的神学纠纷脚迹,你或许认为过多地强调神学学术会让教会淡化甚至失去宣教的实践和行动。

但是,不管怎样分析,我们都相信这二百年来,中国大陆神学教育和学术的薄弱情况都会有神伟大的美意在里面,我们需要为中国教会过去的事实和如今的现实向全能的神送上最真诚的感恩,感谢他超乎人意料的作为和大能,感谢他耐人寻味的计划和安排。

因此,我特地在此向中国的这一代在土生土长的环境里兴起来的牧者特别是从事神学教育的牧者说一声,你们辛苦了,我们共同的天父一定会纪念你们的付出和劳苦。也许你们这一生已没有机会再在海外的神学院里接受系统的或具有学历的神学教育机会。但是,你们要明白,你们的现实就是神给你们的事实,你们失去了那些机会并不是因为你们想放弃,而是因为神没有在中国教会安排这样的机会,我们要确信每个时代都有神特别的安排和计划。我们可以这样说,其实这就是神给我们这一代中国牧者最好的安排和计划。历史是没有假如的,因为神不会做错事。愿深深的遗憾随着我们对神主权的肯定而抛到九霄云外,原伤痛的回忆随着一次次的感恩而逐渐被谈忘。

作为个体的我,我唯愿神来怜悯我,使我绝不要去轻看你们。而且,在全能的神面前,我也不敢轻视任何人。事实上,因为神的恩典,每个牧者都会有许多事奉的亮点和恩赐。很多大陆牧者的灵性光景、事奉经历以及生命力会让他们在中国将来的大复兴中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实,很多牧者通过自学神学已使他们的神学功底在这片福音禾场上游韧有余了。

当然,作为出国攻读神学的一员,特别是有志于提升中国神学教育学术水平的青年牧者,我个人也是对中国教会的下一步有过深思熟虑。我也一直在祷告,求神能更清楚地带领我们,使我们这些有志于提升中国大陆神学学术水平的青年牧者要带着使命去行动。因为感动决定行动,使命决定生命。没有使命的事奉是注定会失败的,没有感动的行动迟早会功亏一篑。

基于心中的使命,笔者认为面对中国7000多万的基督徒来说,需要数所有神学学术份量的神学院兴起也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进一步来说,面对非正统神学思想对教会的冲击,我们不仅要采取防守战术,也要做正面的反击,这就需要我们的正统神学架构和内容也要有学术的份量。我们看圣经也可以了解到,初期教会时的牧者在事工中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有专向犹太人宣教的渔夫彼得,比如有专以讲解圣经为使命的知识分子亚波罗,又比如保罗,虽然也是一位博览全书的知识分子,但是他的使命却是以宣教为一异像。因此如果我们盼望中国教会能持久地复兴和发展下去,我们需要神特别怜悯,让我们能更全面地去推动事工的发展,我们需要有强大的牧者团队,我们需要有热忱的宣教使命,我们需要有健全的教会行政制度,同时,我们也需要有高水平的神学教育系统。当然,我们应该意识到,加强神学教育水平不等于我们应该要放弃我们的优良属灵传统。反而,我们应该要继续持守教会历史的美好传统和属灵遗产,比如像恒切代祷的事奉,比如像甘于受苦的心志,再比如像宣教的热忱等等。

但是,提升中国大陆教会的神学教育水平,也是一件紧迫的事。那目前在这方面的情况如何呢?很显然,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目标。主要原因有几方面,首先,是中国大陆教会的神学学术研究基础本身就很弱,学术研究的复兴是需要大量的人员投入,而这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专注在这一块,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到海外正统的神学院深造。当然,如果我们只强调神学普及教育这一块,我们是不必到海外去的,因为已有越来越多的海外神学院校来中国开展神学课程了,而且这些课程的档次越来越高,同时很多课程是特地针对中国教会牧者开设的。但是,如果我们有使命希望在中国大陆神学教育上有一明显的提升,从目前形式来看,我们就必须要去西方的正统神学院接受系统的神学教育。通过学习,使我们能享受更好的师资和更好的学习环境,使我们能了解到圣经科、神学科、历史科、实践科等科系比较前沿的学术成果。同时,通过教会历史的学习使我们不仅仅能了解神学教育对教会事工及教会牧者的正面影响,同时也能了解它的负面影响。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西方很多教会正在走下坡路,他们可怜的光景也正需要神的特别怜悯,那我们又何必到那里去接受系统教育呢?这样问的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要去学习的恰恰是有关神学高等教育这一块,因为这一块毕竟是中国教会众多事项里最弱的一项,而这也是西方教会传统的优势。在这里,笔者特别提醒大家,我们是需要慎重考虑自己或本教会的牧者去西方攻读神学之事,因为这将是一条充满挑战的坎坷之路,因为即将有许多挑战在等待着大家,比如自由派神学的冲击,比如西方教会优越条件的试探,比如中西文化差异的考验,还有家庭成员的承受压力等等。这里的任何一项挑战都不是一件能轻而易举应付的事,可以这么说,每个环境都将是一场真枪实弹的战场。与其深入虎穴还不如坚守阵地,与其出去后会有承受变幻莫测的环境,还不如在自己的土地上清清楚楚地事奉着。

各位有意要攻读神学的青年牧者们!我们真的确定这是神给我们的使命吗?我们的心灵和家庭已准备好了吗?如果是,那就赴汤蹈火吧!如果不是,那请你打道回府吧!

感谢神!过去,让中国教会的牧者能在风风雨雨的环境里走过来;

报答神!现在,让我们此时此刻能忠心耿耿地持守在神要我们持守的岗位上;

求告神!将来,让我们能带着使命迈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伟大步伐,去挑战未来。

分享

1

  顶

阅读(111)┊ 评论 (1)┊ 收藏(0) ┊转载 ┊ 顶▼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前一篇:在后现代如何做改革宗神学(二)/毗努伊勒

后一篇:温州教会“堂会”模式的建构和刍议(一)/郑乐国


相关文章

  • 基督教教育简史
  • 基督教教育的简史 这一章的目的是要藉著基督教教育的教学要素发展的历史,让我们对整个发展有认识,使历史成为一个基础或地基,让我们瞻望未来. 一.教学要素的发展简史 所谓教学,有五大要素,谁教?-老师,谁学?-学生,教什么?学什么?-内容(课程 ...查看


  • 对圣诞节的神学性反思
  • 对圣诞节的神学性反思 圣诞节其实原先是罗马人祭祀农神与冬至的节日,到了公元四世纪的时候被当时教会追认成了主耶稣的诞生之日.后来当基督教盛行于欧陆时,许多异邦的冬节风俗,如圣诞树与火光会等又并入了圣诞节庆祝的内容中.所以遵守圣诞节的习惯常遭教 ...查看


  • 林慈信牧师:中国教会的实用主义传统
  • 中国教会的实用主义传统 --华人教会探源系列之五 文/林慈信  译/王培洁 校/煦 <教会>总第21期 新教精神:实干家 按照许多教会历史学家的看法,天主教基督徒与新教基督徒一个主要的区别在于,新教徒常常把基督徒生活理解为一种行 ...查看


  • 基督教研究基督教的中国化及其难点
  • 作者:王美秀 世界宗教研究 1996年04期 作者根据第一手文字资料,对本世纪初以来中国基督徒努力要实现的基督教的中国化事业作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把基督教中国化事业置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中作了分析,论证了它的成败所在,说明了影 ...查看


  • 林慈信主讲伯克富系统神学导论 第01讲-问题解答 系统神学的重要性
  • 伯克富系统神学-导论 讲员:林慈信 第01讲 问题解答:系统神学的重要性 问:圣经的教导很直接,很明白,很具体,不像神学院里面一些名词那么抽象,所以我想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系统神学是重要的? 答:首先,圣经里面不都是具体的,你觉得很具体吗? ...查看


  • 高考历史二轮检测:专题11-近代科学技术(含答案)
  • 专题11 近代科学技术 一.选择题. 1.爱因斯坦的意大利同学贝索是马赫信徒,他有次手拿马赫的<力学>对爱因斯坦说:"既然空间.时间与任何事物都没关系,你又怎么知道存在空间和时间呢?"爱因斯坦大赞,于是发誓要 ...查看


  • 自由与权力6
  • 4865281.doc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 当路易十六发现人不敷出而要求国民多纳税时,法国的税收不到两千万.在与人的寿命相当的时间内,它便大大超过一亿,而国民收入增长得更快.这一增长归功于一个阶级,然而对于这一阶级,旧时代的君主却拒绝给予它最 ...查看


  • 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
  • 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神学思想建设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疏水阀,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工作的成功经验做出的科学论断,是我国宗教发展的正确方向.正确处理社 ...查看


  •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 教学设计单 问题导读单 意义:掌握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国家.人物.主要的成就.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教学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实质. [关键问题] 讲清文艺复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