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含义 百家:虚指当时的十个学派
争鸣:相互批判、相互融合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⑴ 经济:井田制崩溃,私田瓦解
⑵ 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⑶ 文化教育:孔子开办私学,“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
3、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⑴ 生平:春秋晚期;阶级:奴隶主贵族阶级
⑵ 思想:“礼”恢复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分封制)
核心思想是“仁”
政治:德政
教育: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
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 孟子:战国时期;
思想: 人性本善
仁政
民贵君轻
⑵荀子:战国时期:
思想: 人性本恶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春秋、战国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他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战国末期
韩非子:以法治国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发展趋势
3、墨家:战国初期
墨子:兼爱
非攻
尚贤
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
⑴ 背景: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⑵ 表现: 减轻田租、免奴婢为庶人、让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赋税和徭役
⑶ 影响:恢复和增强了汉朝的经济实力
安定了人民生活,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 从无为变有为的转变
⑴ 背景 有需要:西汉存在的社会危机
① 边境不宁(匈奴) 威胁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② 诸侯国势力膨胀 威胁君权和中央集权
③ 土地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
目的:
① 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
② 维护国家统一
有条件:物质:国富民强
思想: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内儒外法) 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内容:(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 君权神授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仁政思想: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
役。(解决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
礼、智、信。(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3、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⑴积极方面: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⑵消极方面: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具有局限性
3、唯心主义成分多和神学迷信色彩浓
三、儒家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⑴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实行
⑵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⑶教育方面:兴办太学,让天下文人都学儒家经典
2、教育体系的形成:中央太学、地方教育系统
3、影响:(1)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
(2)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主张“贵儒”又“尊道”
2、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1、背景:⑴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⑵ “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⑶ 儒学体系的更新
⑷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
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
2、代表及思想
⑴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程颢、程颐
南宋时期—朱熹
⑵主要思想:“二程” 存天理 灭人欲
格物致知
朱熹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形成“朱子”学派
⑶ 影响: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把人束缚得更紧。
三、陆王心学
1、代表及思想
⑴南宋 陆九渊: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就是理。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要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⑵明朝 王阳明:宣扬“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方面: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2、消极方面: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
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同异之处?
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是儒学思想的代表,都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都认同世界
本原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要么是“理”,要么是“心”;都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
立,要求自我修养、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
异:在程朱理学看来,掌握世界应该由己到人,从内向外看;而陆王心学主张“心即是
宇宙”,主张回归内心,从外向内看;因而程朱理学主张认识世界“格物致知”,而
陆王心学则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他们的研究路径也就自然不同。
第四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儒学演变的背景
1、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
(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3、文化:文化专制严重束缚人们思想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的进步思想:
⑴ 指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⑵ 批判道学家“存天理 灭人欲”的虚假说教,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
义道德。
2、代表作:《焚书》、《藏书》
3、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
神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三、三大进步思想家 (民本思想)
1、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思想:⑴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⑵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⑶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2、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
思想:⑴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思想: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⑵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⑶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代表作:《读通鉴论》、《周易外传》
4、归纳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⑴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黄宗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
⑵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思想上反映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⑶经世致用
⑷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第五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 普罗泰格斯
智者——“教授智慧的教师”
产生原因:⑴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⑵希腊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
⑶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主要思想:①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
②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强求道德一律。
意义:积极作用:①对雅典民众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消极作用: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否定了事物的
客观性,忽视道德——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困境
二、“美德即知识” 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
1、背景:(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主张:(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美德即知识”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认识你自己”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前5-前4C
1、柏拉图 思想:①关注人类社会;
②代表作:《理想国》
③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唯心)
意义: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 思想: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②强调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③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3、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异同:
同:(1)基本上是属于同一时代
(2)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都肯
定了人的价值,否认绝对权威。
异:(1)智者学派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
道德追求功利。
(2)苏格拉底则强调道德哲学,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正义和真理。
4、孔子与苏格拉底主张的不同处
都关注人,人与社会,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但是,目标上,孔子从君
主统治出发,根本上是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而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权利责任,有利于个性发展。
第六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运动。
2、实质: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兴起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
2)人才优势: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
3)文化环境:更多的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4、内容:核心:人文主义
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肯定人的价
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重视现世生活,重视科学试验,是一种为创造
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5、影响: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后来启蒙思想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
道路。也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之一。
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
芒。
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二、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
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
2、背景:文艺复兴的影响;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3、内容:1.开始: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的主张:
第一,他认为信仰上帝就可得救,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第二,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第三,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
文。
第四,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
建诸侯的支持。
4、实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
运动。
5、影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
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
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
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
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不同点(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
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
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
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
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
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
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第七课 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1、背景:⑴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 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
愿望日益强烈。
⑶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起启蒙思想。
⑷18世纪中叶,在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法国,日益崛起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封
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展开了积累的斗争。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1694-1778)
思想:⑴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
势力。
⑵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
平等和自由的。
⑶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2、 孟德斯鸠(1689~1755)
思想:⑴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⑵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该是理性的体现。
⑶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3、卢梭(1712-1778)
思想:⑴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
⑵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1724-1804)
思想:⑴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⑵强调人的重要性
⑶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权利,但同时坚持人要自
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额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
之内。
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2、启蒙运动的影响:
⑴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⑵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⑶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的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⑷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八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蔡伦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活字印刷术:毕升 隋唐时期,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 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5、影响:⑴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
—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⑵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
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级日益衰落。
⑶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⑷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
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评价: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它的问世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学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珠算 影响: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石氏星表》 石申 战国时期辑成《石氏星表》;中国留下的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
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而且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评价:《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存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迟到坐标数据,
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浑仪:在望远镜发明之前,浑仪一直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天文观、测仪器。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授时历》 夏朝时,我国就有了立法《夏小正》,上朝改进为“殷历”是我国贵带最优
秀的历法。这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
2、四大农书
西汉汜胜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东汉末年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
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事宝典”。
2、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为中国古典
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又称“骚体”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张衡《二京赋》
4、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因为:
政治: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
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经济: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文化: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代表人物: 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杜牧、李商隐
二、宋词和元曲
1、词: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
代表人物: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2、曲: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
3、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
1、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
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3、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词和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三、明清小说
1、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
2、唐朝出现适合市民欣赏,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
3、宋代说话人的话本创作,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
定基础
4、明清时期,小说发展呈现空前繁荣局面
5、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
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受过也、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第十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练个阶段: 魏晋以前:自发阶段 魏晋以后:自觉阶段 特点: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时代《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特点:得意忘形
2、魏晋时期: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两宋时期,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4、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元代的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
丹礁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三、京剧的出现
1、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优伶。 2、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
第十一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1、背景:文艺复兴运动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
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 4、经典力学的创立者—牛顿,他在1687年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
律,创建牛顿力学体系。 (1)、标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主要内容: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 (3)、显著特征:注重 实验,数学化. (4)、影响: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二、相对论的创立
1、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运动无关,存在着绝对的静止和绝对的时间。 2、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3、意义:它否定了惊呆努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对物质的认识
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3、意义: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
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第十二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1、神创说及其成因: (1)、生产力落后,民众愚昧无知,缺乏基本的生物知识。 (2)、基督教神学的欺骗性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3)、教会垄断教育,推行愚民政策和精神独裁。
2、对生物学的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生物学严重窒息,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背景:(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面向现实,注重实践、崇尚理性蔚然成风,
(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人们的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更加开放。 (3)、科技进步、生物学知识积累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4)、19世纪初,法国动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1、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飙了《物种起源》一书,粗行离了生物进化论,达尔文被誉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2、意义:①对思想界: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 ②对科学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③对宗教界:否定了神创说,对封建神学是个有力挑战;
④社会影响: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第十三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瓦特改良蒸汽机 背景:
(1)工业革命开始后,纺织业的需要; (2)早期蒸汽机用于矿井排水。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研制出新蒸汽机(但弊端严重);
(2)新蒸汽机原理及其改进(可以驱动其他机器工作,不再受动力的限制); (3)1785年,“万能蒸汽机”投入使用并推广。 3、意义:(1)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2)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二、电器时代
1、过程: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
1867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3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2、意义: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世界日益成为
一个整体。
(3)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
1、背景:A 晚清封建社会晚期 ——危机四伏
B 西方资本主义崛起 ——侵略扩张 C 鸦片战争 ——惊醒志士 D 经世致用思想 ——奠定基础
2、主要代表:林则徐 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译著作:《各国律例》《四洲志》
魏源 核心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代表作:《海国图志》
3、影响:引导人们去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此后,介绍世界
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内忧外患)
① 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
2、代表人物: 洋务派—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 主张: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维新变法
1、 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西学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 代表: 王韬 郑观应 薛福成等 3、 主张: ⑴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
⑵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⑶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 4、 局限性:无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 5、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①甲午战争的失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重,一方面也证明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
动的失败;
②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西学的不断传入;
四、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核心: 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
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⑵梁启超 :《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⑶严复:国家属于人民
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背景:⑴政治: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⑵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⑶思想: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新青年》的兴起
标志: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指导思想: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二、新文化运动
1、内容:⑴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⑵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2、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3、评价:⑴积极性: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⑵局限性: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②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
第十六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改良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2)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中国同盟会成立。 2、提出:
(1)同盟会纲领; (2)《民报·发刊词》进一步阐发 3、内容 :
5、同盟会的建立
(1)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
映了人民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4)局限性: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民族主义——没明确反帝
民权主义——没扫荡汉族封建地主势力 民生主义——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活动 (1)辛亥革命——临时约法
(2)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①二次革命、②护国运动、③两次护法运动 2、结果:失败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①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失败; ②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 ③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精神。 2、内容
3、影响: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形成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 4
第十七课 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1919-1921) 1、五四运动到中共创建时期:
(1)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队伍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开始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国际条件: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4)实践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 2、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思想:提出主张: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3、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1)著作:1928年《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等理论。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 1945年春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全国胜利前夕(建国前夕)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春 (2)内容:
工作重心转移:乡村→城市;政治革命→经济恢复和发展; 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和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
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3)《论人民民主专政》:
(4)内容:总结革命经验,规定政权性质
(5)意义: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思想: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理论
(3)意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的其他内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
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
四、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2、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4、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
第十八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
次系统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1992年“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指出,社
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4、1992中共十四大—使邓小平理论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5、1997中共十五大—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将之写进党章
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
两大主题。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
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十九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的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为社会
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2、“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③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④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3、载人航天技术
①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杨利伟成功升上太空 ②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号” 2、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出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第二十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1、社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义建设道路(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义)——必
要性
2、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3、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的召开(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4、提出:1956.4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5、“双百”方针内容 ①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②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6、贯彻: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二、曲折的年代
1、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使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致使此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
严重挫折,受到了“左”的干扰和破坏。
3、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想盛行,“双百”方针受到彻底破坏,百花凋零,
科苑荒芜。 三、文艺的春天 1、背景:“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党总结
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邓小平指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2、表现: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③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十一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2.制定教育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1)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2)成就:(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1)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2)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派”,
(3)全国大中小学校招生基本停止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高考制度被废除 2、影响:(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人才缺乏 (2)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3)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教育的复兴
1、重归正轨:肯定、整顿、恢复、组织、倡导 2、蓬勃发展:⑴指导方针:科教兴国;“三个面向”
⑵具体措施:加快教育改革;“211工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
的力度
第二十二课 文学的繁荣
一、浪漫主义文学 1、社会背景
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
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2、主要特点:
第一,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第二,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3、代表及作品: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拜伦:《唐
璜》、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二、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起)
1、背景: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 2、特点:(1)真实反映现实,批判黑暗;塑造英雄人物;(2)长篇小说为主。 3、代表及作品: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司汤达:《红与黑》、莫泊桑:《项链》、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果戈里:《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三、20世纪西方文学
1、背景: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
②二战后,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③以理性主义为基础西方价值观受怀疑。
2、特点:集中表现自我,采取反传统的形式。
3、代表及作品:萧伯纳、罗曼·罗兰、德莱塞(现实主义)、海明威:《老人与海》、贝克特:
《等待戈多》
四、20世纪苏联文学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特点: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 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多样化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 3、代表作:
(1)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基础) (2)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爱伦堡:《解冻》 五、亚、非、拉美文学:
特点:主流都体现了反对殖民压迫,反对社会不公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十三课 美术的辉煌
一、新古典主义美术 18C末19C初 1、产生背景: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社会剧烈动荡。
2.资产阶级追求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产生新古典主义美术。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大卫 :《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反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 (2)法国安格尔:描写人体美和肖像画著称。《泉》——展现人体美与古典美的结合。 3、特点:
(1)强调理性,主张绘画要在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中寻找创造题材。 (2)表现形式: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
二、浪漫主义美术 (拿破仑统治结束后 1815年后)
1、背景: 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主义失望,寻求新的寄托。 2、特点:
(1)注重感情表现和画面整体的完整,不拘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 (2)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3、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1)法国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2)西班牙 哥雅《枪杀马德里市民》 三、现实主义美术(19世纪中期) 1、特点: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2、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1)法国的米勒《拾穗者》表现农民的感情和生活。感受人性的庄严和浓厚。 (2)俄国的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突出民族忧患意识,批判俄国现实。 四、印象派绘画
1、兴起:19世纪60年代,随社会经济和光学的发展,绘画领域兴起新的艺术形式——印
象派绘画 。
2、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新的发展,出现后期印象派。 3、特点: (1)早期:
①对光和色有浓厚的兴趣,主张用光和色描绘世界; ②画面明亮灿烂,令人耳目一新; ③富有生命力和光色和谐的艺术风格。 (2)后期:
①强烈主张抒发个性;
②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
③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有装饰味,对20世纪美术有重要影响。 4、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1)早期:法国的莫奈《日出·印象》和法国的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2)后期:荷兰的凡·高《向日葵》、 法国的塞尚《樱桃和桃子》和法国的高更 五、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 1、背景:
(1)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2)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3)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不满足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 (4)受20世纪以来西方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更多的吸收了东方和非洲的艺术
风格。
2、特点:
(1)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趋于极端化。 (2)二战后,出现形形色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反映欧美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 3、代表:
(1)西班牙的毕加索最有影响,以极强的创造力和多变的艺术面貌著称。 《格尔尼卡》——控诉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2)法国马蒂斯《舞蹈》画风粗野,称野兽主义。
历史笔记
第二十四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一、19世纪音乐发展
(一)主要流派
1、浪漫主义音乐
(1)流派中心:奥地利和德意志
(2)艺术风格: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心理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弘扬民族特征(3)表现形式:伴随工业化,出现大型交响乐团和大型歌剧
2、民族乐派
(二)时代背景
1、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
2、精神动力:音乐艺术逐渐摆脱封建束缚和教会压抑
3、时代要求:各国面临问题不同,民族性更强
(三)特点:多样性和民族特色
二、20世纪音乐发展
(一)概况——流行音乐
1、含义: 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拥有广大听众的通俗音乐
2、发展历程(1) 二战后:爵士音乐 蓝调音乐 摇滚音乐
(2)20世纪70年代后: 流行音乐的商业化、即兴性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背景:
①19世纪末,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②社会的巨大变化、人类新的精神追求以及商业利益的推动,是影视艺术快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过程:
诞生:①1895年底,电影诞生
发展:②格里菲斯发展了电影技术
成熟:③ 1927年,出现有声电影
④1935年,出现彩色电影
二战后:⑤电影技术发展更为迅速
⑥进入21世纪,利用数字技术拍摄电影
2、电视的发展过程:
①20世纪20年代,电视出现;1929英首次播送节目;
②20世纪30年代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电视广播;30年代末英拥有家庭两万户;
40年代初美试播彩色。
③二战后进入大规模的普及和应用段。(黑白→彩色;直播→录播即转播;多路传播
→卫星传播)
三、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1、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
2、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
3、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到视觉的冲击和心灵启迪。
4、它的影响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5、已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 21 页 共 21 页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含义 百家:虚指当时的十个学派
争鸣:相互批判、相互融合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⑴ 经济:井田制崩溃,私田瓦解
⑵ 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⑶ 文化教育:孔子开办私学,“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
3、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
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⑴ 生平:春秋晚期;阶级:奴隶主贵族阶级
⑵ 思想:“礼”恢复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分封制)
核心思想是“仁”
政治:德政
教育: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
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 孟子:战国时期;
思想: 人性本善
仁政
民贵君轻
⑵荀子:战国时期:
思想: 人性本恶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春秋、战国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相互依存,不断转化
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他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战国末期
韩非子:以法治国
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发展趋势
3、墨家:战国初期
墨子:兼爱
非攻
尚贤
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
⑴ 背景: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⑵ 表现: 减轻田租、免奴婢为庶人、让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免除赋税和徭役
⑶ 影响:恢复和增强了汉朝的经济实力
安定了人民生活,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 从无为变有为的转变
⑴ 背景 有需要:西汉存在的社会危机
① 边境不宁(匈奴) 威胁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② 诸侯国势力膨胀 威胁君权和中央集权
③ 土地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
目的:
① 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
② 维护国家统一
有条件:物质:国富民强
思想:新儒学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内儒外法) 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内容:(1)“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 君权神授 ”(加强君权的需要)
(3)仁政思想: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
役。(解决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4) “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
礼、智、信。(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3、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⑴积极方面: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
⑵消极方面: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
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具有局限性
3、唯心主义成分多和神学迷信色彩浓
三、儒家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⑴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并付诸实行
⑵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⑶教育方面:兴办太学,让天下文人都学儒家经典
2、教育体系的形成:中央太学、地方教育系统
3、影响:(1)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
(2)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第三课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主张“贵儒”又“尊道”
2、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二、程朱理学
1、背景:⑴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⑵ “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
⑶ 儒学体系的更新
⑷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
并能治国的学说——理学。
2、代表及思想
⑴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程颢、程颐
南宋时期—朱熹
⑵主要思想:“二程” 存天理 灭人欲
格物致知
朱熹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形成“朱子”学派
⑶ 影响: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用纲常名教把人束缚得更紧。
三、陆王心学
1、代表及思想
⑴南宋 陆九渊: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心就是理。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要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⑵明朝 王阳明:宣扬“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方面: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2、消极方面: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
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五、.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同异之处?
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是儒学思想的代表,都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都认同世界
本原不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要么是“理”,要么是“心”;都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
立,要求自我修养、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
异:在程朱理学看来,掌握世界应该由己到人,从内向外看;而陆王心学主张“心即是
宇宙”,主张回归内心,从外向内看;因而程朱理学主张认识世界“格物致知”,而
陆王心学则主张“发明本心”、“致良知”。他们的研究路径也就自然不同。
第四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儒学演变的背景
1、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
(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3、文化:文化专制严重束缚人们思想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李贽的离经叛道
1、李贽的进步思想:
⑴ 指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⑵ 批判道学家“存天理 灭人欲”的虚假说教,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
义道德。
2、代表作:《焚书》、《藏书》
3、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
神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三、三大进步思想家 (民本思想)
1、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思想:⑴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⑵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⑶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2、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
思想:⑴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思想: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⑵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⑶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代表作:《读通鉴论》、《周易外传》
4、归纳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⑴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黄宗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反对“天下王土”,主张耕者有其田
⑵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思想上反映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⑶经世致用
⑷批判继承传统儒家思想,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第五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 普罗泰格斯
智者——“教授智慧的教师”
产生原因:⑴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 ⑵希腊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
⑶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主要思想:①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
②强调人的价值,“人是万物的尺度”
③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强求道德一律。
意义:积极作用:①对雅典民众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消极作用: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否定了事物的
客观性,忽视道德——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困境
二、“美德即知识” 代表人物 苏格拉底
1、背景:(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主张:(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美德即知识”
(3)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认识你自己”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前5-前4C
1、柏拉图 思想:①关注人类社会;
②代表作:《理想国》
③认为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唯心)
意义: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 思想: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②强调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③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3、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异同:
同:(1)基本上是属于同一时代
(2)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都肯
定了人的价值,否认绝对权威。
异:(1)智者学派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忽视
道德追求功利。
(2)苏格拉底则强调道德哲学,他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正义和真理。
4、孔子与苏格拉底主张的不同处
都关注人,人与社会,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但是,目标上,孔子从君
主统治出发,根本上是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而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
权利责任,有利于个性发展。
第六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古典文化的再生—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14~17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运动。
2、实质: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3、兴起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
2)人才优势:众多博学多才的学者
3)文化环境:更多的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4、内容:核心:人文主义
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肯定人的价
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重视现世生活,重视科学试验,是一种为创造
现世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
5、影响: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为后来启蒙思想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
道路。也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之一。
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
芒。
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二、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
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
2、背景:文艺复兴的影响;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3、内容:1.开始: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的主张:
第一,他认为信仰上帝就可得救,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
第二,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
第三,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并依据希腊文原本把《圣经》翻译成德
文。
第四,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
建诸侯的支持。
4、实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
运动。
5、影响: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
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
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
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
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
(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
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不同点(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
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
为中心;
(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
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
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
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
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第七课 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1、背景:⑴在文艺复兴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 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
愿望日益强烈。
⑶17世纪时,英国出现了早起启蒙思想。
⑷18世纪中叶,在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法国,日益崛起的新兴资产阶级对封
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展开了积累的斗争。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1694-1778)
思想:⑴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
势力。
⑵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
平等和自由的。
⑶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
2、 孟德斯鸠(1689~1755)
思想:⑴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⑵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该是理性的体现。
⑶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3、卢梭(1712-1778)
思想:⑴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
⑵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1724-1804)
思想:⑴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⑵强调人的重要性
⑶相信主权属于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权利,但同时坚持人要自
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额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
之内。
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2、启蒙运动的影响:
⑴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⑵启蒙运动的影响下,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⑶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的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⑷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八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蔡伦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活字印刷术:毕升 隋唐时期,中国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 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5、影响:⑴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
—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⑵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
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级日益衰落。
⑶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⑷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
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评价: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它的问世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学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珠算 影响: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石氏星表》 石申 战国时期辑成《石氏星表》;中国留下的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
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而且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评价:《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存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迟到坐标数据,
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浑仪:在望远镜发明之前,浑仪一直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天文观、测仪器。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授时历》 夏朝时,我国就有了立法《夏小正》,上朝改进为“殷历”是我国贵带最优
秀的历法。这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
2、四大农书
西汉汜胜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东汉末年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
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事宝典”。
2、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九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为中国古典
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又称“骚体”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张衡《二京赋》
4、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因为:
政治: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
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经济: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文化: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代表人物: 初唐:王勃、陈子昂
盛唐:高适、岑参、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
中唐:白居易
晚唐:杜牧、李商隐
二、宋词和元曲
1、词: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
代表人物: 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2、曲: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
3、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
1、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
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3、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词和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三、明清小说
1、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搜神记》
2、唐朝出现适合市民欣赏,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
3、宋代说话人的话本创作,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
定基础
4、明清时期,小说发展呈现空前繁荣局面
5、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一方面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另一方面经济领域出
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受过也、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第十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趋势:由繁到简
2、书法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练个阶段: 魏晋以前:自发阶段 魏晋以后:自觉阶段 特点: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时代《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特点:得意忘形
2、魏晋时期: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两宋时期,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4、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元代的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
丹礁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三、京剧的出现
1、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优伶。 2、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同光十三绝”
第十一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1、背景:文艺复兴运动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
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经典力学的重要奠基者—伽利略 4、经典力学的创立者—牛顿,他在1687年提出了物体机械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
律,创建牛顿力学体系。 (1)、标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主要内容: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 (3)、显著特征:注重 实验,数学化. (4)、影响: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二、相对论的创立
1、经典力学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运动无关,存在着绝对的静止和绝对的时间。 2、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3、意义:它否定了惊呆努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人们对物质的认识
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2、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3、意义: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
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第十二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1、神创说及其成因: (1)、生产力落后,民众愚昧无知,缺乏基本的生物知识。 (2)、基督教神学的欺骗性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3)、教会垄断教育,推行愚民政策和精神独裁。
2、对生物学的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生物学严重窒息,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背景:(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面向现实,注重实践、崇尚理性蔚然成风,
(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人们的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更加开放。 (3)、科技进步、生物学知识积累为进化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4)、19世纪初,法国动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原则:“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三、达尔文与进化论
1、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飙了《物种起源》一书,粗行离了生物进化论,达尔文被誉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2、意义:①对思想界: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促进了人类认识的飞跃; ②对科学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③对宗教界:否定了神创说,对封建神学是个有力挑战;
④社会影响: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第十三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瓦特改良蒸汽机 背景:
(1)工业革命开始后,纺织业的需要; (2)早期蒸汽机用于矿井排水。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研制出新蒸汽机(但弊端严重);
(2)新蒸汽机原理及其改进(可以驱动其他机器工作,不再受动力的限制); (3)1785年,“万能蒸汽机”投入使用并推广。 3、意义:(1)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2)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二、电器时代
1、过程: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
1867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3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2、意义: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世界日益成为
一个整体。
(3)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
1、背景:A 晚清封建社会晚期 ——危机四伏
B 西方资本主义崛起 ——侵略扩张 C 鸦片战争 ——惊醒志士 D 经世致用思想 ——奠定基础
2、主要代表:林则徐 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编译著作:《各国律例》《四洲志》
魏源 核心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 代表作:《海国图志》
3、影响:引导人们去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此后,介绍世界
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内忧外患)
① 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
2、代表人物: 洋务派—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 主张: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维新变法
1、 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西学的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 代表: 王韬 郑观应 薛福成等 3、 主张: ⑴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
⑵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⑶政治:主张君主立宪制 4、 局限性:无完整理论,未付诸行动。 5、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初)
①甲午战争的失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重,一方面也证明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
动的失败;
②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西学的不断传入;
四、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核心: 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
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⑵梁启超 :《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⑶严复:国家属于人民
第十五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背景:⑴政治: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⑵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⑶思想: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新青年》的兴起
标志: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指导思想: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二、新文化运动
1、内容:⑴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⑵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2、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 3、评价:⑴积极性: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④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⑵局限性: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②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
第十六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改良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2)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中国同盟会成立。 2、提出:
(1)同盟会纲领; (2)《民报·发刊词》进一步阐发 3、内容 :
5、同盟会的建立
(1)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
映了人民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4)局限性: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民族主义——没明确反帝
民权主义——没扫荡汉族封建地主势力 民生主义——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活动 (1)辛亥革命——临时约法
(2)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①二次革命、②护国运动、③两次护法运动 2、结果:失败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①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失败; ②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 ③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精神。 2、内容
3、影响: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形成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 4
第十七课 毛泽东思想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1919-1921) 1、五四运动到中共创建时期:
(1)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队伍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开始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国际条件: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4)实践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 2、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思想:提出主张: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3、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1)著作:1928年《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思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等理论。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1、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 1945年春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全国胜利前夕(建国前夕)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春 (2)内容:
工作重心转移:乡村→城市;政治革命→经济恢复和发展; 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和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
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3)《论人民民主专政》:
(4)内容:总结革命经验,规定政权性质
(5)意义: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2)思想:提出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阐述了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的理论
(3)意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的其他内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
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
四、毛泽东思想的影响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2、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4、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五、
第十八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1982中共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
次系统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1992年“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指出,社
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4、1992中共十四大—使邓小平理论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5、1997中共十五大—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将之写进党章
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
两大主题。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2、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
的科学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十九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的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为社会
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2、“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③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④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3、载人航天技术
①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杨利伟成功升上太空 ②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号” 2、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出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第二十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1、社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义建设道路(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义)——必
要性
2、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3、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的召开(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4、提出:1956.4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5、“双百”方针内容 ①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②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6、贯彻: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二、曲折的年代
1、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使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致使此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
严重挫折,受到了“左”的干扰和破坏。
3、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想盛行,“双百”方针受到彻底破坏,百花凋零,
科苑荒芜。 三、文艺的春天 1、背景:“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党总结
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邓小平指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2、表现: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③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十一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 (1)接管旧教育,创建人民教育事业 (2)教育向工农敞开大门
2.制定教育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 (1)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 (2)成就:(1)大力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
(2)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
(3)初步建立起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意义: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大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1)文革开始后,师生卷入扫“四旧”活动
(2)停课闹“革命”,成立红卫兵组织,批“走资派”,
(3)全国大中小学校招生基本停止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5)高考制度被废除 2、影响:(1)破坏中国教育事业,导致人才缺乏 (2)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3)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教育的复兴
1、重归正轨:肯定、整顿、恢复、组织、倡导 2、蓬勃发展:⑴指导方针:科教兴国;“三个面向”
⑵具体措施:加快教育改革;“211工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
的力度
第二十二课 文学的繁荣
一、浪漫主义文学 1、社会背景
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
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2、主要特点:
第一,反对崇尚理性,强调歌颂人的本能感情。 第二,反对古典主义文学形式主义的束缚,在创作中采用夸张手法,富于幻想和传奇色彩。 3、代表及作品: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拜伦:《唐
璜》、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二、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起)
1、背景: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 2、特点:(1)真实反映现实,批判黑暗;塑造英雄人物;(2)长篇小说为主。 3、代表及作品: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司汤达:《红与黑》、莫泊桑:《项链》、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果戈里:《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三、20世纪西方文学
1、背景: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
②二战后,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③以理性主义为基础西方价值观受怀疑。
2、特点:集中表现自我,采取反传统的形式。
3、代表及作品:萧伯纳、罗曼·罗兰、德莱塞(现实主义)、海明威:《老人与海》、贝克特:
《等待戈多》
四、20世纪苏联文学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特点: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 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多样化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 3、代表作:
(1)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基础) (2)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爱伦堡:《解冻》 五、亚、非、拉美文学:
特点:主流都体现了反对殖民压迫,反对社会不公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十三课 美术的辉煌
一、新古典主义美术 18C末19C初 1、产生背景: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社会剧烈动荡。
2.资产阶级追求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产生新古典主义美术。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大卫 :《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反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 (2)法国安格尔:描写人体美和肖像画著称。《泉》——展现人体美与古典美的结合。 3、特点:
(1)强调理性,主张绘画要在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中寻找创造题材。 (2)表现形式: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
二、浪漫主义美术 (拿破仑统治结束后 1815年后)
1、背景: 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主义失望,寻求新的寄托。 2、特点:
(1)注重感情表现和画面整体的完整,不拘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 (2)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3、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1)法国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2)西班牙 哥雅《枪杀马德里市民》 三、现实主义美术(19世纪中期) 1、特点: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2、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1)法国的米勒《拾穗者》表现农民的感情和生活。感受人性的庄严和浓厚。 (2)俄国的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突出民族忧患意识,批判俄国现实。 四、印象派绘画
1、兴起:19世纪60年代,随社会经济和光学的发展,绘画领域兴起新的艺术形式——印
象派绘画 。
2、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新的发展,出现后期印象派。 3、特点: (1)早期:
①对光和色有浓厚的兴趣,主张用光和色描绘世界; ②画面明亮灿烂,令人耳目一新; ③富有生命力和光色和谐的艺术风格。 (2)后期:
①强烈主张抒发个性;
②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
③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有装饰味,对20世纪美术有重要影响。 4、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1)早期:法国的莫奈《日出·印象》和法国的马奈《草地上的午餐》 (2)后期:荷兰的凡·高《向日葵》、 法国的塞尚《樱桃和桃子》和法国的高更 五、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 1、背景:
(1)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
(2)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3)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不满足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 (4)受20世纪以来西方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更多的吸收了东方和非洲的艺术
风格。
2、特点:
(1)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趋于极端化。 (2)二战后,出现形形色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充分反映欧美知识分子的精神困惑。 3、代表:
(1)西班牙的毕加索最有影响,以极强的创造力和多变的艺术面貌著称。 《格尔尼卡》——控诉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2)法国马蒂斯《舞蹈》画风粗野,称野兽主义。
历史笔记
第二十四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一、19世纪音乐发展
(一)主要流派
1、浪漫主义音乐
(1)流派中心:奥地利和德意志
(2)艺术风格: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心理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弘扬民族特征(3)表现形式:伴随工业化,出现大型交响乐团和大型歌剧
2、民族乐派
(二)时代背景
1、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壮大
2、精神动力:音乐艺术逐渐摆脱封建束缚和教会压抑
3、时代要求:各国面临问题不同,民族性更强
(三)特点:多样性和民族特色
二、20世纪音乐发展
(一)概况——流行音乐
1、含义: 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拥有广大听众的通俗音乐
2、发展历程(1) 二战后:爵士音乐 蓝调音乐 摇滚音乐
(2)20世纪70年代后: 流行音乐的商业化、即兴性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背景:
①19世纪末,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②社会的巨大变化、人类新的精神追求以及商业利益的推动,是影视艺术快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过程:
诞生:①1895年底,电影诞生
发展:②格里菲斯发展了电影技术
成熟:③ 1927年,出现有声电影
④1935年,出现彩色电影
二战后:⑤电影技术发展更为迅速
⑥进入21世纪,利用数字技术拍摄电影
2、电视的发展过程:
①20世纪20年代,电视出现;1929英首次播送节目;
②20世纪30年代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电视广播;30年代末英拥有家庭两万户;
40年代初美试播彩色。
③二战后进入大规模的普及和应用段。(黑白→彩色;直播→录播即转播;多路传播
→卫星传播)
三、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
1、影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进步。
2、直接引领着文明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
3、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到视觉的冲击和心灵启迪。
4、它的影响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5、已成为现代社会成员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 21 页 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