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4.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复习考试内容 一、汉语基本知识
「要求」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作家作品知识
「要求」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所选课文的体裁和出处。了解其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成就、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三、文体知识 「要求」
1.议论文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论证的方法有归纳论证(例证论证)、演绎论证、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比喻论证等。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 2.记叙文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往往间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3.诗、词、曲、赋
诗、词、曲都属于诗歌的范畴。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对生活作高度集中的概括;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有词牌,写词必须受词调的限制,句式以长短句为主,押韵比较灵活。
曲可分为散曲和剧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散曲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赋是汉代形成的特殊文体,讲究铺叙、文采、对仗和韵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结构方式。 4.小说
小说一般具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 四、写作知识 「要求」 1.主题和题材
主题即文章的思想观点,要求正确、深刻、鲜明、集中。题材即用于写作的材料,要求真实、典型、新颖。 2.结构
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文章的结构要求完整、清晰、严谨。
3.表达方式
(1)叙述——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叙述要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 (2)描写——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环境描写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等。描写要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富于情感。
(3)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方式。抒情要自然真挚。
(4)议论——议论要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典型,论证严密充分。
4.语言——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文章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洁。
五、作品阅读分析
「要求」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结构特点,掌握表现手法,体味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提高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议论文
1.*《季氏将伐颗臾》 《论语》 2.*《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3.*《秋水》(节选) 《庄子》 4.*《谏逐客书》 李斯 5.《陈情表》 李密 6.《答李翊书》 韩愈
7.*《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8.《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9.《论毅力》 梁启超 10.*《灯下漫笔》 鲁迅 11.《论气节》 朱自清 12.《论快乐》 钱钟书
13.《心灵的灰烬》 傅雷 14.《选择与安排》 朱光潜 15.《论学问》 培根 记叙文
16.*《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17.《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18.*《李将军列传》(书选) 《史记》 19.*《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20.*《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21.《报刘一丈书》 宗臣 22.《马伶传》 侯方域
23.《往事》(——之十四) 冰心 24.《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25.《故都的秋》 郁达夫 26.《沙滩上的脚迹》 茅盾 27.《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28.《箱子岩》 沈从文 诗词典赋
29.*《氓》 《诗经》 30.《国殇》 屈原 31.*《陌上桑》 汉乐府 32.*《短歌行》(其一) 曹操 33.*《饮酒》(其五) 陶渊明 34.《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35.《山居秋暝》 王维
36.*《行路难》(其一) 李白
37.*《蜀相》 杜甫
3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39.《杜陵叟》 白居易
4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41.(泊秦淮) 杜牧
4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陆游 43.《炉中煤》 郭沫若 44.《再别康桥》 徐志摩 45.*《北方》 艾青
46.《门槛》 屠格涅夫 4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48.《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49.*《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 苏轼 50.《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5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52.*《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53.《长亭送别》 王实甫 54.*《前赤壁赋》 苏轼 小说
55.*《宝玉挨打》 曹雪芹 56.*《风波》 鲁迅 57.*《断魂枪》 老舍
58.*《米龙老爹》 莫泊桑
59.《苦恼》 契河夫
60.*《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上列篇目中带*号者为精读篇目) 六、课文知识要点
1.*《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理解本文的反诘句,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焉用彼相矣?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是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寡人之于国也》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掌握本文中心: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盈轲的王道仁政思想。理解和掌握“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著名比喻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胜食也。
(5)斧斤以时入山林。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谨庠序之教。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俄莩而不知发。 3.*《秋水》(节选)
本文书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掌握本段文字的宗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理解本段文字在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掌握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掌握本文以大量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东面而视。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拘于虚也。
4.*《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始终正反并论、利害对举的说理方法;掌握本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自“臣闻地广者粟多”至“此所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2)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3)强公室,杜私门。
(4)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7)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5.《陈情表》
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积极内涵。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掌握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6.《答李诩书》
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书信体议论文。
理解本文提出的作家品德、学问修养与文章写作的关系。掌握下列两个比喻句的意思:(1)根之茂者其实遂;(2)膏之沃者其光晔。理解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理解韩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写作主张。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
(2)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3)虽如是,其敢自谓见于成乎? (4)志乎古,必遗乎今。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2)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3)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4)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7.*《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也是一篇史论。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国家的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掌握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请其矢,盛以锦囊。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6)智勇多困于所溺。 8.《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针对性。掌握本文驳论点的反驳方法。理解王安石反驳司马光观点的说理步骤。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柔中寓刚,语言委婉有礼,意志坚决果断。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6)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9.*《论毅力》
本文选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了解本文的针对性。理解本文各段中的比喻句和层递句,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2)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3)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4)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5)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6)被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2)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3)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4)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5)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10*《灯下漫笔》
作者鲁迅,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文是鲁迅写的一篇文艺性论文。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第一部分中作者对历史的剖析和鲁迅所指“第三样时代”的含
义。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理解本文行文中高
度的理论概括和文艺性、形象化说明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掌握本文所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
11.《论气节》
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结合有关段落,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方法。掌握文中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说明其对应意义。
12.*《论快乐》
作者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掌握本文所揭示的“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理,理解作者阐发这一哲理所选择的角度。理解本篇随笔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采精妙的写作特点。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比喻和警策语。
13.《心灵的灰烬》
作者傅雷,现代著名翻译家。这是一篇书信体散文。 理解“心灵的灰烬”的含义。理解本文反映的作者人生态度。理解文中太阳、雨水、古战场等比喻对强化本文哲理的作用。
14.《选择与安排》
作者朱光潜,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理解本文关于写文章应该如何选择和安排材料的主要观点。理解本文广征博引、取用精当的特点。 掌握本文所运用的类比推理方法。
15.《论学问》
作者培根,英国16世纪哲学家、散文家。 理解本文阐述的两个问题:一是治学的目的,一是治学的方法。理解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作用。理解本文用比喻和精辟的语言阐述深刻道理的特点。
16.《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了解郑庄公、共叔段和姜氏的性格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一段文字:自“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至“不义不暱,厚将崩”。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 (3)不如早为之所。
(4)多行不义,必自毙。 (5)君将若之何?
(6)公赐之食,食舍肉。 (7)其是之谓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亟请于武公。 (2)都城过百雉。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4)无庸,将自及。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6)公伐诸鄢。 (7)请以遗之。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9)爱其母,施及庄公。
17.《冯谖客孟尝君》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了解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及积极意义。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3)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4)窃以为君市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3)孟尝君怪之。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5)驱而之薛。
(6)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18.*《李将军列传》(节选)
本文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掌握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说明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理解本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性格中的作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 (1)自“匈奴大人上郡”至“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2)自“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至“士以此爱乐为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2)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3)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4)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5)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6)(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
(7)胡虏易与耳!
(8)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9)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2)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3)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4)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5)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 (6)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7)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8)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9)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10)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11)为虏所生得。 (12)急诣部,如书。
(13)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14)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19.*《张中丞传后叙》
理解“后叙”的含义。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叙事和议论并重、文章前半部分议论与后半部分记叙的有机结合。掌握本文前半部分为许远辩诬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补叙南霁云事迹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几段文字:
(1)自“守一城,捍天下”至“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2)自“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至“公有言,云敢不死”。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能通知二父志。 (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以此诟远。
(4)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5)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6)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7)弃城而逆遁。
(8)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20.*《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柳宗元,中唐著名作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散文。掌握全
篇主旨:把种树之道,移之于治民之道,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以及由此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掌握本文运用类比和对比手法说明道理的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2)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4)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5)故不我若也。
(6)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且硕茂,早实以蕃。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夭„„ (3)其莳也若子。
(4)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5)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7)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 (8)故病且怠。
21.《报刘一丈书》
作者宗臣,明代“后七子”之一。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记叙文。了解本文揭露明代官场腐败风气的写作目的。理解本文“干谒者”、“权者”、“门者”的形象特征。掌握本文在揭露“干谒者”奴颜婢膝的丑态和“权者”虚伪贪婪嘴脸时所采用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2)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3)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4)袖金以私之。
(5)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何至更辱馈遗„„ (2)书中情意甚殷。 (3)上下相孚。
(4)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5)恶气袭衣裾。
(6)闻鸡鸣,即起盥栉。
(7)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 (8)官人幸顾我!
(9)相公又稍稍语人曰„„ (10)间道经其门。 (11)斯则仆之褊哉。
22.《马伶传》
本文作者是明末清初的侯方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
图:赞美马伶不甘失败,不怕吃苦,对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理解本文的借鉴意义:艺术创作要获得成功,必
须深入生活,以间接生活体验来弥补直接生活之不足。 理解“见昆山犹之见分宜”的讽刺意义。掌握本文运用的倒叙手法。了解与文章内容关系密切的人名、地名、剧目名等:(1)留都 (2)桃叶渡 (3)雨花台 (4)《鸣凤》 (5)椒山先生(6)河套 (7)严嵩 (8)顾秉谦 (9)昆山 (10)分宜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2)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3)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4)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5)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问桃叶渡,游雨花台。
(2)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3)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4)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23.《往事》(——之十四) 作者冰心,“五四”以来著名的女作家。本文选自冰心散文集《往事》,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掌握本文拟人化的修辞方法。理解文中大海形象的象征意义。掌握全文赞美大海的品格,号召年轻人做“海化”青年的中心思想。
24.《故乡的野菜》
作者周作人,现代散文家、学者。本文是一篇反映浙东地方民情风俗的散文。理解本文以小见大、比较烘托的表现手法。体味作者眷恋故乡的真挚情感。掌握本文运用俚歌谚语随意点染、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25.《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现代著名作家。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理解本文所写北京秋天“清、静、悲凉”而又“色彩浓、回味永”的特点。理解本文选取富有北京地方色彩的景物表现故都秋色的写景方法。分析本文通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突出全文中心思想的写法。分析概述全文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6.*《沙滩上的脚迹》
作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会”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本文是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散文。理解本文通过“他”在沙滩上寻找、追求“真的人的足迹”所表达的心路历程,及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理解文中不同意象的象征意义:如“夜叉”象征黑暗势力,“人
鱼”象征诱惑,“光明之路”象征欺骗,“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象征奸诈等。
27.《爱尔克的灯光》
作者巴金,现代著名作家。本文是记叙文中的抒情散文。理解文中“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含义。分析并说明全文中心思想。理解文中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 重点句子:(1)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3)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重点词语:(1)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2)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3)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4)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理解本文以灯光为线索贯串全文的特点。理解本文所展示的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掌握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8.《箱子岩》
作者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归纳本文的主题。划分赛龙舟一段的描写层次,并联系全文说明这段场景描写的作用。理解作者两次游箱子岩所见到的值景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从这一对比中所引发的思想感情。掌握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9.*《氓》
本篇选自《诗经。卫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本篇是一首叙事诗,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层次。本篇又是一首“弃妇诗”;分析本诗女主人公(弃妇)的性格特征。指出诗中的比兴句,理解其含义。
重点句子:(1)秋以为期。 (2)载笑载言。(3)二三其德。 (4)言既遂矣。(5)夙兴夜寐。 (6)信誓旦旦。
重点词语:(1)匪我愆期。(2)将子无怒。(3)犹可说也。(4)自我徂尔。(5)淇水汤汤。(6)渐车帷裳。7)女也不爽。(8)总角之宴。
30.《国殇》
本诗选自《楚辞。九歌》。作者屈原,我国古代第一个有伟大成就的爱国诗人。《九歌》是屈原根据战国时期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共11首。解释“国殇”的含义,概括全诗的主题。掌握全诗语言整齐、节奏短促的特点和刚健豪壮的风格。 重点句子:(1)身既死兮神以灵。(2)子魂魄兮为鬼雄。 重点词语:(1)凌余阵兮躐余行。(2)平原忽兮路超远。
(3)首身离兮心不惩。
31.《陌上桑》
本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一首著名的汉代乐府民歌。概述本诗主要内容,掌握主题思想。分析罗敷的性格特征。分析本诗刻画罗敷形象所使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理解罗敷夸夫一节的构思特点、述说层次及在揭示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借由此篇,了解汉代乐府民歌的形式特征。
(5)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32.*《短歌行》(其一)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作者曹操,汉代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位诗人。划分本诗的层次,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招纳贤才的急切心情,分析诗中所表现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了解诗中所用比喻和典故的含义,以及化用《诗经》成句赋予新意的特点。
重点句子:(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重点词语:(1)对酒当歌。(2)沉吟至今。(3)枉用相
存。(4)契阔谈宴。
33.*《饮酒》(其五)背诵全诗。
这是一首田园诗、五言古诗。作者陶渊明,东晋末年著名诗人,古代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概括这首诗的主题。分析本诗写景句子所体现的思想意蕴。理解全诗平淡醇美,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的特色。 34.《从军行》(其四)背诵全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擅长七言绝句。理解本诗所反映的边地激烈战斗情景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分析诗中所表现的将土们的卫国热情与英雄气概。 重点词语:(1)青海长云暗雪山。
(2)黄沙百战穿金甲。 (3)不破楼兰终不还。
35.*《山居秋暝》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作者王维,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融诗、画、音乐、理趣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分析本诗以动写静、动静相衬,写出夜间山中宁静优美景色的表现手法。理解本诗“诗中有画”的写作特色及诗中所表现的诗人情趣。 以本诗为例,掌握律诗的对仗特点。 重点句子:(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重点词语:(1)竹喧归浣女。 (2)王孙自可留。背诵全诗。 36.《行路难》(其一)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七言歌行体。作者李白,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划分本诗层次。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从茫然、激愤到希望、自信的感情的,体会
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中比喻句的含义。说明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内涵。 重点句子:(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重点词语:(1)玉盘珍羞直万钱。
(2)多歧路,今安在?
(3)直挂云帆济沧海。背诵全诗。
37.*《蜀相》
这是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作者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理解、分析本诗各联的内容。了解本诗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体味诗中所寄寓的感慨。说明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特点。掌握本诗颔联对仗工整的特点。
重点句子:(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重点词语:(1)锦官城外柏森森。
(2)三顾频烦天下计。
(3)两朝开济老臣心。背诵全诗。
3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边塞诗。作者岑参,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掌握本诗写景笔调夸张、比喻新颖、联想奇妙的特点。找出诗中的夸张句和比喻句,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重点句子:(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词语:(1)瀚海阑千百丈冰。
(2)中军置酒饮归客。
(3)风掣红旗冻不翻。背诵全诗。
39.《杜陵叟》
这是一首叙事诗,新题乐府诗。作者白居易,中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划分全诗的层次,概括全诗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中由第三人称叙述转为由杜陵叟用第一人称直接控诉的作用。掌握全诗语言浅显通俗的特点。
重点句子:(1)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2)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重点词语:(1)麦苗不秀多黄死。(2)长吏明知不申破。 (3)急敛暴征求考课。(4)京畿尽放今年税。 (5)手持尺牒榜乡村。(6)虚受吾君蠲免恩。 4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爱情诗。作者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分析本诗的抒情层次。理解颔联所用的修辞手法和比兴意义。理解颈联推己及人的表达作用。 重点句子:(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背诵全诗。 41.《(泊秦淮》背诵全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在诗坛上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体味本诗的
深刻主题。理解本诗构思精巧,表达含蓄,语言凝练、清丽的特点。 重点词语:(1)商女不知亡国恨。(2)隔江犹唱后庭花。
4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背诵全诗。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作者陆游,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划分全诗的层次,归纳全诗的主题思想。理解本诗以“月夜”贯串全诗的结构特点。分析本诗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 重点句子:(1)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2)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3)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重点词语:(1)朱门沉沉按歌舞。(2)沙头空照征人骨。(3)中原干戈古亦闻。(4)遗民忍死望恢复。
43.《炉中煤》
作者郭沫若,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本诗选自郭沫若诗集《女神》。理解本诗所抒发的爱国激情和献身精神。分析说明诗中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理解本诗用反复咏叹手法表情达意的特点。 44.*《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本诗选自徐志摩的诗集《猛虎集》。掌握本诗诗人故地重游所抒发的复杂情感。理解本诗飘逸清丽的艺术风格。理解本诗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45.*《北方》
作者艾青,现代著名诗人。本诗选自艾青诗集《北方》。理解本诗在写作上注重用形象展示作者思想感情的特点。分析本诗的结构:前三节用一系列具体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出北方人民在抗日战争年代蒙受的灾难;末一节抒情述理,着重表达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必胜的信念。 46.《门槛》
作者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本篇选自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集》。理解这是一篇充满象征意蕴的散文诗。分别说明“一座大楼”、“门槛”、“一位姑娘”等的象征意义。 4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背诵全词。 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煌。理解本词是一首抒写亡国伤痛哀怨的词。理解、分析词中触景生情、对比和比喻等表现手法。 重点句子:(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重点词语:(1)春花秋月何时了。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8.《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作者柳永,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婉约派词人。分析上片描写秋景所用的铺叙手法,并划分层次。分析下片抒情曲折的特点,并划分层次。理解全词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的艺术特点。
重点句子:(1)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2)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重点同语:(1)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2)望故
乡渺邈。(3)何事苦淹留。(4)争知我,倚
栏干处、正恁凝愁。
4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辙,北宋著名作家、艺术家,豪放词的开创者。这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词。分析掌握全词围绕明月抒写作者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体味词中蕴涵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重点句子:(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重点词语:(1)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2)转朱阁,低骑户,照无眠。(3)千里共婵娟。背诵全词。
50.《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分析全词是怎样表现在国破家亡之后,词人的凄惨心境和孤苦哀愁之情的。理解词中九组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重点句子:
(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重点词语:
(1)凄凄惨惨戚戚。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背诵全诗。
5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背诵全词。
作者辛弃疾,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理解上片写景抒情的内容。理解、分析下片借用三个历史典故分别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句子:(1)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 重点词语:(1)遥岑远目。(2)倩何人。 52.*《天净沙。秋思》背诵这首小令
作者马致远,元代有名的散曲家,人称“曲状元”。这是一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理解前三句遣词造句的特点:用三组各写三种景物的词语构成“鼎足对”。分析最后一句在全篇的作用,概括全篇的主题思想。掌握这首小令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53.《长亭送别》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本篇是其代表作《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理解这折戏的主要矛盾冲突,分析崔莺莺的离愁别恨和叛逆精神,理解本篇的主题思想。掌握作品情景交融、语言优美雅致的特色。分析作
品所采用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句子:(1)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重点词语:(1)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2)煞强如状元
及第。(3)谨赓一绝,以剖寸心。 54.《前赤壁赋》
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情感变化线索,据此划分段落,并概述每段大意。理解本文所反映的作者思想矛盾。分析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与抒情、说理的关系。由本文了解文赋具有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结构特征和骈散相间的语言特色。 重点词语:(1)举酒属客。(2)纵一苇之所如。(3)凌万顷之茫然。(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5)舞幽壑之潜蛟。(6)泣孤舟之嫠妇。(7)山川相缪,郁乎苍苍。(8)侣鱼虾而友麋鹿。
55.*《宝玉挨打》
作者曹雪芹,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三十四回。理解宝玉挨打的导火线及其根本原因。说明贾宝玉、林黛玉、贾政、薛宝钗等人的性格特征。掌握本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掌握本文在同一事件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的特点。 56.*《风波》
本文选自鲁迅的《呐喊》,写的是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风波。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了解环境描写在表现时代背景、烘托小说主题中的作用。理解小说以“辫子事件”为线索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分析七斤和赵七爷的性格特点。分析说明人物对话、白描手法、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掌握小说结尾在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57.*《断魂枪》
作者老舍,现代著名作家。理解小说中时代背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所起的作用。分析拳师沙子龙的性格特征。掌握本文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文中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的写作手法。
58.*《米龙老爹》
作者莫泊桑,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了解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理解本文运用倒叙笔法的作用。掌握小说的主题。分析米龙老爹的性格特征。分析小说中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理解小说人称互换的叙述特点。 59.《苦恼》
作者契河夫,俄国著名作家。理解主人公姚纳苦恼的主要内容。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表现手法。分析小说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的
写法及其深刻含义。
60.*《麦琪的礼物》
作者欧。亨利,美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理解“麦
琪的礼物”的含义。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
说主人公德拉和杰姆的性格特征。理解小说运用两条线索,一虚一实的结构方法。分析小说通过外部行为和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写作手法。
语文科目复习时,要通过提高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来学习,这样既能提高阅读能力,又可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出自文学大家笔下,这些文章在发挥日常教学功能的同时,也是一篇篇优秀的课外阅读文章。作为复习时的范文,教材中的字词句、各种语法使用、蕴含的历史典故,不但能拓宽知识面,还能增强考生的阅读兴趣。凭借兴趣去复习,可从心理上减轻学习压力,为自己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比强迫学习的效果要好很多。
参加工作后,精力会转移到工作中,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考前可以上个辅导班。在保证复习进度的同时,把知识点串起来,结合平常复习要点,使知识点面结合。辅导班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工作之余为自己营造固定的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虽然辅导班时间较短,但让自己养成了利用周末学习的习惯。刚开始时,要强迫自己去学习,逐渐养成习惯后,就会主动去学习。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复习时要紧扣考试大纲。大纲是考生复习时的指导,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浓缩其中。试题考查的重点、每一章节要掌握的内容,大纲中都分章节作了详细说明。按大纲去复习,可以保证考生复习时方向准确,并能掌握复习重点。
复习时要注意记重点,我一般是按照书目进行背记。当看到一篇概括性的书目时,要能够联想这一章节的大致内容,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能说明自己已经对这篇课文掌握得较扎实了。对于那些看了标题想不起内容的章节,说明自己掌握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在下一轮的复习时,这些章节的内容就是自己要掌握的重点。这样循环复习下去,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比例:作家作品知识 约15% 文言文阅读 约30% 现代文阅读分析 约20% 作文表达 约35% 分析题 约25% 作文题 约35%
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 约30% 中等难度题 约50% 较难题 约20% 试卷语文能力层次比例:了解 约30% 理解表达 约50% 分析掌握 约20%
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 约10% 填空题 约5% 词语解释题 约5% 文言文翻译题 约5% 简答题 约15%
总要求
1.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尤其应当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 2.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
3.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
4.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复习考试内容 一、汉语基本知识
「要求」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作家作品知识
「要求」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所选课文的体裁和出处。了解其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成就、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三、文体知识 「要求」
1.议论文
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论点是作者的观点或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论证的方法有归纳论证(例证论证)、演绎论证、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比喻论证等。驳论的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等。 2.记叙文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往往间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 3.诗、词、曲、赋
诗、词、曲都属于诗歌的范畴。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对生活作高度集中的概括;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富于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词有词牌,写词必须受词调的限制,句式以长短句为主,押韵比较灵活。
曲可分为散曲和剧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之分。散曲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赋是汉代形成的特殊文体,讲究铺叙、文采、对仗和韵律,一般采用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结构方式。 4.小说
小说一般具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特定环境。 四、写作知识 「要求」 1.主题和题材
主题即文章的思想观点,要求正确、深刻、鲜明、集中。题材即用于写作的材料,要求真实、典型、新颖。 2.结构
结构即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包括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文章的结构要求完整、清晰、严谨。
3.表达方式
(1)叙述——叙述的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叙述要线索清楚,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 (2)描写——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环境描写包括自然风光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等。描写要有的放矢,突出特征,富于情感。
(3)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方式。抒情要自然真挚。
(4)议论——议论要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典型,论证严密充分。
4.语言——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文章的语言要准确、生动、简洁。
五、作品阅读分析
「要求」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结构特点,掌握表现手法,体味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操,提高人文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议论文
1.*《季氏将伐颗臾》 《论语》 2.*《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3.*《秋水》(节选) 《庄子》 4.*《谏逐客书》 李斯 5.《陈情表》 李密 6.《答李翊书》 韩愈
7.*《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8.《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9.《论毅力》 梁启超 10.*《灯下漫笔》 鲁迅 11.《论气节》 朱自清 12.《论快乐》 钱钟书
13.《心灵的灰烬》 傅雷 14.《选择与安排》 朱光潜 15.《论学问》 培根 记叙文
16.*《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17.《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18.*《李将军列传》(书选) 《史记》 19.*《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20.*《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21.《报刘一丈书》 宗臣 22.《马伶传》 侯方域
23.《往事》(——之十四) 冰心 24.《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25.《故都的秋》 郁达夫 26.《沙滩上的脚迹》 茅盾 27.《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 28.《箱子岩》 沈从文 诗词典赋
29.*《氓》 《诗经》 30.《国殇》 屈原 31.*《陌上桑》 汉乐府 32.*《短歌行》(其一) 曹操 33.*《饮酒》(其五) 陶渊明 34.《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35.《山居秋暝》 王维
36.*《行路难》(其一) 李白
37.*《蜀相》 杜甫
3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39.《杜陵叟》 白居易
4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41.(泊秦淮) 杜牧
4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 陆游 43.《炉中煤》 郭沫若 44.《再别康桥》 徐志摩 45.*《北方》 艾青
46.《门槛》 屠格涅夫 4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48.《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 49.*《水调歌头》(明月见时有) 苏轼 50.《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5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52.*《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53.《长亭送别》 王实甫 54.*《前赤壁赋》 苏轼 小说
55.*《宝玉挨打》 曹雪芹 56.*《风波》 鲁迅 57.*《断魂枪》 老舍
58.*《米龙老爹》 莫泊桑
59.《苦恼》 契河夫
60.*《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上列篇目中带*号者为精读篇目) 六、课文知识要点
1.*《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其含义。理解本文的反诘句,说明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1)求,无乃尔是过与?
(2)何以伐为? (3)焉用彼相矣?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是社稷之臣也。 (4)无乃尔是过与?
(5)是谁之过与?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寡人之于国也》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孔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掌握本文中心: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盈轲的王道仁政思想。理解和掌握“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锁推理句式: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的作用。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著名比喻的含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邻国之民不加少。 (3)弃甲曳兵而走。 (4)谷不可胜食也。
(5)斧斤以时入山林。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谨庠序之教。 (8)申之以孝悌之义。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俄莩而不知发。 3.*《秋水》(节选)
本文书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和老子合称老庄,同属道家学派。掌握本段文字的宗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理解本段文字在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掌握本文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手法;掌握本文以大量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东面而视。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拘于虚也。
4.*《谏逐客书》
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是李斯写的一个奏章。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始终正反并论、利害对举的说理方法;掌握本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和选词炼句的特点。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自“臣闻地广者粟多”至“此所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2)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3)强公室,杜私门。
(4)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5)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7)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5.《陈情表》
本文是西晋时李密写给武帝的奏疏。了解作者所陈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个人理由,是为侍奉自幼相依为命、现已年老多病的祖母;体味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一“抗命”行动的积极内涵。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方式。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动人的艺术特色。了解本文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掌握沿用至今的成语、短句,并理解其意义。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朞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5)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6.《答李诩书》
作者韩愈,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书信体议论文。
理解本文提出的作家品德、学问修养与文章写作的关系。掌握下列两个比喻句的意思:(1)根之茂者其实遂;(2)膏之沃者其光晔。理解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写作主张。理解韩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写作主张。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
(2)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3)虽如是,其敢自谓见于成乎? (4)志乎古,必遗乎今。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2)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3)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4)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7.*《五代史伶官传序》
作者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也是一篇史论。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国家的兴亡衰败,主要取决于人事。掌握本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对比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了解本文所使用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请其矢,盛以锦囊。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5)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6)智勇多困于所溺。 8.《答司马谏议书》
作者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针对性。掌握本文驳论点的反驳方法。理解王安石反驳司马光观点的说理步骤。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柔中寓刚,语言委婉有礼,意志坚决果断。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4)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5)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6)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2)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3)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4)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
(5)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6)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9.*《论毅力》
本文选自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的《专集。新民说》。了解本文的针对性。理解本文各段中的比喻句和层递句,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2)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3)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4)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5)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6)被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
(2)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3)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4)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5)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10*《灯下漫笔》
作者鲁迅,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本文是鲁迅写的一篇文艺性论文。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第一部分中作者对历史的剖析和鲁迅所指“第三样时代”的含
义。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理解本文行文中高
度的理论概括和文艺性、形象化说明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掌握本文所用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
11.《论气节》
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结合有关段落,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归纳论证方法。掌握文中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说明其对应意义。
12.*《论快乐》
作者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掌握本文所揭示的“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人生哲理,理解作者阐发这一哲理所选择的角度。理解本篇随笔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采精妙的写作特点。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比喻和警策语。
13.《心灵的灰烬》
作者傅雷,现代著名翻译家。这是一篇书信体散文。 理解“心灵的灰烬”的含义。理解本文反映的作者人生态度。理解文中太阳、雨水、古战场等比喻对强化本文哲理的作用。
14.《选择与安排》
作者朱光潜,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理解本文关于写文章应该如何选择和安排材料的主要观点。理解本文广征博引、取用精当的特点。 掌握本文所运用的类比推理方法。
15.《论学问》
作者培根,英国16世纪哲学家、散文家。 理解本文阐述的两个问题:一是治学的目的,一是治学的方法。理解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作用。理解本文用比喻和精辟的语言阐述深刻道理的特点。
16.《郑伯克段于鄢》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理清本文情节发展的主要脉络。了解郑庄公、共叔段和姜氏的性格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一段文字:自“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至“不义不暱,厚将崩”。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2)姜氏何厌之有? (3)不如早为之所。
(4)多行不义,必自毙。 (5)君将若之何?
(6)公赐之食,食舍肉。 (7)其是之谓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亟请于武公。 (2)都城过百雉。
(3)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4)无庸,将自及。
(5)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6)公伐诸鄢。 (7)请以遗之。
(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9)爱其母,施及庄公。
17.《冯谖客孟尝君》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整理编订者是西汉刘向。了解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了解冯谖为孟尝君“市义”行为中蕴涵的“民本”思想及积极意义。分析冯谖的性格特征,掌握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3)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4)窃以为君市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2)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3)孟尝君怪之。
(4)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5)驱而之薛。
(6)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18.*《李将军列传》(节选)
本文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掌握李广性格的主要特征;说明作者通过李广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理解本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性格中的作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段落: (1)自“匈奴大人上郡”至“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2)自“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至“士以此爱乐为用”。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2)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3)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4)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5)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6)(程不识)为人廉,谨于文法。
(7)胡虏易与耳!
(8)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9)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2)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3)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4)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5)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 (6)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7)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8)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9)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10)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11)为虏所生得。 (12)急诣部,如书。
(13)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14)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19.*《张中丞传后叙》
理解“后叙”的含义。掌握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叙事和议论并重、文章前半部分议论与后半部分记叙的有机结合。掌握本文前半部分为许远辩诬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补叙南霁云事迹所采用的写作方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几段文字:
(1)自“守一城,捍天下”至“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2)自“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至“公有言,云敢不死”。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能通知二父志。 (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以此诟远。
(4)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5)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6)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7)弃城而逆遁。
(8)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20.*《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柳宗元,中唐著名作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寓言性传记散文。掌握全
篇主旨:把种树之道,移之于治民之道,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以及由此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掌握本文运用类比和对比手法说明道理的特点。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2)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4)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5)故不我若也。
(6)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且硕茂,早实以蕃。
(2)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夭„„ (3)其莳也若子。
(4)官命促尔耕,勖尔植。 (5)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7)吾小人辍飨饔以劳吏者。 (8)故病且怠。
21.《报刘一丈书》
作者宗臣,明代“后七子”之一。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记叙文。了解本文揭露明代官场腐败风气的写作目的。理解本文“干谒者”、“权者”、“门者”的形象特征。掌握本文在揭露“干谒者”奴颜婢膝的丑态和“权者”虚伪贪婪嘴脸时所采用的细节描写的手法。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2)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3)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4)袖金以私之。
(5)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何至更辱馈遗„„ (2)书中情意甚殷。 (3)上下相孚。
(4)而主者又不即出见。 (5)恶气袭衣裾。
(6)闻鸡鸣,即起盥栉。
(7)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 (8)官人幸顾我!
(9)相公又稍稍语人曰„„ (10)间道经其门。 (11)斯则仆之褊哉。
22.《马伶传》
本文作者是明末清初的侯方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
图:赞美马伶不甘失败,不怕吃苦,对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理解本文的借鉴意义:艺术创作要获得成功,必
须深入生活,以间接生活体验来弥补直接生活之不足。 理解“见昆山犹之见分宜”的讽刺意义。掌握本文运用的倒叙手法。了解与文章内容关系密切的人名、地名、剧目名等:(1)留都 (2)桃叶渡 (3)雨花台 (4)《鸣凤》 (5)椒山先生(6)河套 (7)严嵩 (8)顾秉谦 (9)昆山 (10)分宜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2)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3)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4)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5)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问桃叶渡,游雨花台。
(2)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3)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4)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23.《往事》(——之十四) 作者冰心,“五四”以来著名的女作家。本文选自冰心散文集《往事》,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掌握本文拟人化的修辞方法。理解文中大海形象的象征意义。掌握全文赞美大海的品格,号召年轻人做“海化”青年的中心思想。
24.《故乡的野菜》
作者周作人,现代散文家、学者。本文是一篇反映浙东地方民情风俗的散文。理解本文以小见大、比较烘托的表现手法。体味作者眷恋故乡的真挚情感。掌握本文运用俚歌谚语随意点染、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25.《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现代著名作家。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理解本文所写北京秋天“清、静、悲凉”而又“色彩浓、回味永”的特点。理解本文选取富有北京地方色彩的景物表现故都秋色的写景方法。分析本文通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突出全文中心思想的写法。分析概述全文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6.*《沙滩上的脚迹》
作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会”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本文是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散文。理解本文通过“他”在沙滩上寻找、追求“真的人的足迹”所表达的心路历程,及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理解文中不同意象的象征意义:如“夜叉”象征黑暗势力,“人
鱼”象征诱惑,“光明之路”象征欺骗,“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象征奸诈等。
27.《爱尔克的灯光》
作者巴金,现代著名作家。本文是记叙文中的抒情散文。理解文中“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含义。分析并说明全文中心思想。理解文中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 重点句子:(1)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3)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重点词语:(1)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2)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3)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4)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理解本文以灯光为线索贯串全文的特点。理解本文所展示的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掌握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8.《箱子岩》
作者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归纳本文的主题。划分赛龙舟一段的描写层次,并联系全文说明这段场景描写的作用。理解作者两次游箱子岩所见到的值景之间的对比关系,以及从这一对比中所引发的思想感情。掌握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9.*《氓》
本篇选自《诗经。卫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本篇是一首叙事诗,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层次。本篇又是一首“弃妇诗”;分析本诗女主人公(弃妇)的性格特征。指出诗中的比兴句,理解其含义。
重点句子:(1)秋以为期。 (2)载笑载言。(3)二三其德。 (4)言既遂矣。(5)夙兴夜寐。 (6)信誓旦旦。
重点词语:(1)匪我愆期。(2)将子无怒。(3)犹可说也。(4)自我徂尔。(5)淇水汤汤。(6)渐车帷裳。7)女也不爽。(8)总角之宴。
30.《国殇》
本诗选自《楚辞。九歌》。作者屈原,我国古代第一个有伟大成就的爱国诗人。《九歌》是屈原根据战国时期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共11首。解释“国殇”的含义,概括全诗的主题。掌握全诗语言整齐、节奏短促的特点和刚健豪壮的风格。 重点句子:(1)身既死兮神以灵。(2)子魂魄兮为鬼雄。 重点词语:(1)凌余阵兮躐余行。(2)平原忽兮路超远。
(3)首身离兮心不惩。
31.《陌上桑》
本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一首著名的汉代乐府民歌。概述本诗主要内容,掌握主题思想。分析罗敷的性格特征。分析本诗刻画罗敷形象所使用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理解罗敷夸夫一节的构思特点、述说层次及在揭示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借由此篇,了解汉代乐府民歌的形式特征。
(5)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32.*《短歌行》(其一)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作者曹操,汉代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位诗人。划分本诗的层次,理解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招纳贤才的急切心情,分析诗中所表现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了解诗中所用比喻和典故的含义,以及化用《诗经》成句赋予新意的特点。
重点句子:(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重点词语:(1)对酒当歌。(2)沉吟至今。(3)枉用相
存。(4)契阔谈宴。
33.*《饮酒》(其五)背诵全诗。
这是一首田园诗、五言古诗。作者陶渊明,东晋末年著名诗人,古代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概括这首诗的主题。分析本诗写景句子所体现的思想意蕴。理解全诗平淡醇美,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的特色。 34.《从军行》(其四)背诵全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边塞诗。作者王昌龄,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擅长七言绝句。理解本诗所反映的边地激烈战斗情景和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分析诗中所表现的将土们的卫国热情与英雄气概。 重点词语:(1)青海长云暗雪山。
(2)黄沙百战穿金甲。 (3)不破楼兰终不还。
35.*《山居秋暝》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山水诗。作者王维,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融诗、画、音乐、理趣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分析本诗以动写静、动静相衬,写出夜间山中宁静优美景色的表现手法。理解本诗“诗中有画”的写作特色及诗中所表现的诗人情趣。 以本诗为例,掌握律诗的对仗特点。 重点句子:(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重点词语:(1)竹喧归浣女。 (2)王孙自可留。背诵全诗。 36.《行路难》(其一)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七言歌行体。作者李白,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划分本诗层次。了解诗人是如何表现从茫然、激愤到希望、自信的感情的,体会
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理解诗中比喻句的含义。说明诗中所用历史人物典故的内涵。 重点句子:(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重点词语:(1)玉盘珍羞直万钱。
(2)多歧路,今安在?
(3)直挂云帆济沧海。背诵全诗。
37.*《蜀相》
这是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作者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理解、分析本诗各联的内容。了解本诗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体味诗中所寄寓的感慨。说明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特点。掌握本诗颔联对仗工整的特点。
重点句子:(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重点词语:(1)锦官城外柏森森。
(2)三顾频烦天下计。
(3)两朝开济老臣心。背诵全诗。
3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边塞诗。作者岑参,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掌握本诗写景笔调夸张、比喻新颖、联想奇妙的特点。找出诗中的夸张句和比喻句,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重点句子:(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词语:(1)瀚海阑千百丈冰。
(2)中军置酒饮归客。
(3)风掣红旗冻不翻。背诵全诗。
39.《杜陵叟》
这是一首叙事诗,新题乐府诗。作者白居易,中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划分全诗的层次,概括全诗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中由第三人称叙述转为由杜陵叟用第一人称直接控诉的作用。掌握全诗语言浅显通俗的特点。
重点句子:(1)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2)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重点词语:(1)麦苗不秀多黄死。(2)长吏明知不申破。 (3)急敛暴征求考课。(4)京畿尽放今年税。 (5)手持尺牒榜乡村。(6)虚受吾君蠲免恩。 40.《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爱情诗。作者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分析本诗的抒情层次。理解颔联所用的修辞手法和比兴意义。理解颈联推己及人的表达作用。 重点句子:(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背诵全诗。 41.《(泊秦淮》背诵全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杜牧,晚唐著名诗人,在诗坛上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体味本诗的
深刻主题。理解本诗构思精巧,表达含蓄,语言凝练、清丽的特点。 重点词语:(1)商女不知亡国恨。(2)隔江犹唱后庭花。
42.*《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背诵全诗。
这是一首乐府旧题诗。作者陆游,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划分全诗的层次,归纳全诗的主题思想。理解本诗以“月夜”贯串全诗的结构特点。分析本诗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 重点句子:(1)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2)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3)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重点词语:(1)朱门沉沉按歌舞。(2)沙头空照征人骨。(3)中原干戈古亦闻。(4)遗民忍死望恢复。
43.《炉中煤》
作者郭沫若,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本诗选自郭沫若诗集《女神》。理解本诗所抒发的爱国激情和献身精神。分析说明诗中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理解本诗用反复咏叹手法表情达意的特点。 44.*《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本诗选自徐志摩的诗集《猛虎集》。掌握本诗诗人故地重游所抒发的复杂情感。理解本诗飘逸清丽的艺术风格。理解本诗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45.*《北方》
作者艾青,现代著名诗人。本诗选自艾青诗集《北方》。理解本诗在写作上注重用形象展示作者思想感情的特点。分析本诗的结构:前三节用一系列具体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出北方人民在抗日战争年代蒙受的灾难;末一节抒情述理,着重表达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必胜的信念。 46.《门槛》
作者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本篇选自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集》。理解这是一篇充满象征意蕴的散文诗。分别说明“一座大楼”、“门槛”、“一位姑娘”等的象征意义。 4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背诵全词。 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煌。理解本词是一首抒写亡国伤痛哀怨的词。理解、分析词中触景生情、对比和比喻等表现手法。 重点句子:(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重点词语:(1)春花秋月何时了。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8.《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作者柳永,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婉约派词人。分析上片描写秋景所用的铺叙手法,并划分层次。分析下片抒情曲折的特点,并划分层次。理解全词情景交融、
情景相生的艺术特点。
重点句子:(1)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2)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重点同语:(1)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2)望故
乡渺邈。(3)何事苦淹留。(4)争知我,倚
栏干处、正恁凝愁。
4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辙,北宋著名作家、艺术家,豪放词的开创者。这是一首著名的中秋词。分析掌握全词围绕明月抒写作者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体味词中蕴涵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重点句子:(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重点词语:(1)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2)转朱阁,低骑户,照无眠。(3)千里共婵娟。背诵全词。
50.《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分析全词是怎样表现在国破家亡之后,词人的凄惨心境和孤苦哀愁之情的。理解词中九组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重点句子:
(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重点词语:
(1)凄凄惨惨戚戚。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背诵全诗。
5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背诵全词。
作者辛弃疾,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理解上片写景抒情的内容。理解、分析下片借用三个历史典故分别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句子:(1)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 重点词语:(1)遥岑远目。(2)倩何人。 52.*《天净沙。秋思》背诵这首小令
作者马致远,元代有名的散曲家,人称“曲状元”。这是一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理解前三句遣词造句的特点:用三组各写三种景物的词语构成“鼎足对”。分析最后一句在全篇的作用,概括全篇的主题思想。掌握这首小令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53.《长亭送别》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本篇是其代表作《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理解这折戏的主要矛盾冲突,分析崔莺莺的离愁别恨和叛逆精神,理解本篇的主题思想。掌握作品情景交融、语言优美雅致的特色。分析作
品所采用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句子:(1)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2)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重点词语:(1)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2)煞强如状元
及第。(3)谨赓一绝,以剖寸心。 54.《前赤壁赋》
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本文情感变化线索,据此划分段落,并概述每段大意。理解本文所反映的作者思想矛盾。分析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与抒情、说理的关系。由本文了解文赋具有主客对话、抑客伸主的结构特征和骈散相间的语言特色。 重点词语:(1)举酒属客。(2)纵一苇之所如。(3)凌万顷之茫然。(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5)舞幽壑之潜蛟。(6)泣孤舟之嫠妇。(7)山川相缪,郁乎苍苍。(8)侣鱼虾而友麋鹿。
55.*《宝玉挨打》
作者曹雪芹,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三回、三十四回。理解宝玉挨打的导火线及其根本原因。说明贾宝玉、林黛玉、贾政、薛宝钗等人的性格特征。掌握本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掌握本文在同一事件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的特点。 56.*《风波》
本文选自鲁迅的《呐喊》,写的是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风波。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了解环境描写在表现时代背景、烘托小说主题中的作用。理解小说以“辫子事件”为线索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分析七斤和赵七爷的性格特点。分析说明人物对话、白描手法、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掌握小说结尾在深化主题方面的作用。 57.*《断魂枪》
作者老舍,现代著名作家。理解小说中时代背景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所起的作用。分析拳师沙子龙的性格特征。掌握本文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文中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的写作手法。
58.*《米龙老爹》
作者莫泊桑,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之王”。了解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理解本文运用倒叙笔法的作用。掌握小说的主题。分析米龙老爹的性格特征。分析小说中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理解小说人称互换的叙述特点。 59.《苦恼》
作者契河夫,俄国著名作家。理解主人公姚纳苦恼的主要内容。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的表现手法。分析小说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的
写法及其深刻含义。
60.*《麦琪的礼物》
作者欧。亨利,美国现代著名短篇小说家。理解“麦
琪的礼物”的含义。掌握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
说主人公德拉和杰姆的性格特征。理解小说运用两条线索,一虚一实的结构方法。分析小说通过外部行为和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写作手法。
语文科目复习时,要通过提高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来学习,这样既能提高阅读能力,又可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出自文学大家笔下,这些文章在发挥日常教学功能的同时,也是一篇篇优秀的课外阅读文章。作为复习时的范文,教材中的字词句、各种语法使用、蕴含的历史典故,不但能拓宽知识面,还能增强考生的阅读兴趣。凭借兴趣去复习,可从心理上减轻学习压力,为自己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比强迫学习的效果要好很多。
参加工作后,精力会转移到工作中,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考前可以上个辅导班。在保证复习进度的同时,把知识点串起来,结合平常复习要点,使知识点面结合。辅导班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工作之余为自己营造固定的学习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虽然辅导班时间较短,但让自己养成了利用周末学习的习惯。刚开始时,要强迫自己去学习,逐渐养成习惯后,就会主动去学习。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复习时要紧扣考试大纲。大纲是考生复习时的指导,教材中的知识点都浓缩其中。试题考查的重点、每一章节要掌握的内容,大纲中都分章节作了详细说明。按大纲去复习,可以保证考生复习时方向准确,并能掌握复习重点。
复习时要注意记重点,我一般是按照书目进行背记。当看到一篇概括性的书目时,要能够联想这一章节的大致内容,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能说明自己已经对这篇课文掌握得较扎实了。对于那些看了标题想不起内容的章节,说明自己掌握得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在下一轮的复习时,这些章节的内容就是自己要掌握的重点。这样循环复习下去,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比例:作家作品知识 约15% 文言文阅读 约30% 现代文阅读分析 约20% 作文表达 约35% 分析题 约25% 作文题 约35%
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 约30% 中等难度题 约50% 较难题 约20% 试卷语文能力层次比例:了解 约30% 理解表达 约50% 分析掌握 约20%
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 约10% 填空题 约5% 词语解释题 约5% 文言文翻译题 约5% 简答题 约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