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巡礼 我眼中的西方美术史(上)

写下这些文字,是被一种奇怪的倾诉欲望所支配。这欲望,源于最近读美术类书籍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悸动。好似一扇扇隐秘的门被无意中撞开一样,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不断冲击着心灵。这种倾诉的冲动,宛如牙牙学语的孩童一样,并非为表达思想而说话,仅仅是为了诉说而诉说。于是,我试图用最粗的线条对我所了解的西方美术史做一个约略的轮廓勾勒。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里只有我个人的感悟和观点,不一定符合正统的教科书要求。特别是对作品的诠释,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仅供参考。如果有人指出我的理解偏离正统,我承认,但我并不以为自己包藏祸心,毁人不倦。

有了这些话垫底,就可以开始放心地写下这些文字了。

一.和谐的美——古希腊纯真的艺术

一提起希腊,欧洲人就会从心底里涌起一种家园感来,正像雪莱在诗中吟道的一样:“我们都是希腊人”,的确,西方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是从爱琴海边的希腊城邦开始的。古希腊艺术所展现的,是“和谐是美”的高超理念。古希腊艺术的美,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处于神话时代的希腊人,把对人的欣赏和自豪延伸到了对神的歌颂,他们的神与人同形同性,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东方神祗,而是一个理想化的人。他们的艺术虽然大多以神为题材,但实质却是在歌颂人,歌颂人的力量,歌颂人对自然的征服。他们热衷于表现人类神奇的、完美的裸体,表现出少年般的自信与好奇。他们热情坦率地表露人类丰富的感情,人类纯朴的天性和对美的渴求。一句话,这是人类纯真的少年时代!

掷铁饼者(古希腊雕塑 米隆)

古希腊艺术的成果是辉煌的,但是,流传至今的,主要是雕塑作品和建筑遗迹。其它艺术作品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现存的希腊雕塑作品主要有《弥罗岛的维纳斯》、《拉奥孔》、《雅典娜》、《胜利女神像》、《赫尔墨斯与小酒神》、《掷铁饼者》。建筑遗迹有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

米隆的《掷铁饼者》,完美地诠释了希腊艺术“和谐是美”的最高理念。艺术家选择了一个“一触即发”的瞬间来展开作品。在这个力量积蓄到最大,总爆发前的临界点上,人体本该处于最不稳定的瞬间,然而,雕垂的左臂、躯干和右大腿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张开的双臂与健壮的腿部延长线构成了一个的更大的三角,交叉的小腿与地面也是一个三角结构,这样就使整个作品稳定了下来,将一个最不稳定的瞬间,和谐地凝固成稳定的造型,从而传达出美的信息。运动员扭曲的身体、绷紧的肌肉,与面部安详的表情,在强烈的对比中,又构成了一派和谐的景象,并带有某种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作品还突破了雕塑“长于表现静止,不长于表现运动;长于表现瞬间,不长于表现过程;长于变现空间,不长于表现时间”的禁忌,让我们欣赏到了一个在时间线上展开的艺术过程。就运动员本身来说,骨骼匀称,肌肉健硕,表情淡定,几乎完美无瑕,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是一个理想的人体,可以说是一个神的化身,是一个供人们欣赏的完美的人,从而在人们内心中呼唤起对自身美的赞叹,对自身蕴藏的力量的自豪。

二.神圣而悲苦——中世纪宗教的艺术

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人类从来没有在精神上如此虔诚,从来没有对生命的意义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产生如此深刻的追问。西方从希腊的天真烂漫,到罗马的世俗功利,忽然进入了一个把自己的灵魂完全交给神灵的宗教世界,这几个阶段泾渭分明,体现出西方人重否定、重批判,轻肯定、轻继承的民族性格特征。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希腊的人、罗马的尘世统统消遁了,神成了世间唯一的主宰。永恒的、全能的、智慧的、至善的只有神。人只能是暂时的、软弱的、愚蠢的、罪恶的,根本没有资格进入艺术。

于是,中世纪的艺术只能是神的艺术、基督教的艺术、上帝的艺术。神圣与悲苦成了艺术的最高典范。神圣,是由于神没有人的世俗情感;悲苦,是由于人类的一切罪恶和苦难由基督一人承担。艺术完全依附于宗教,无法取得自身的独立。神取代了古希腊理想的人而成为艺术的唯一题材,艺术的精神是要突出神圣性而非艺术性。这些原则体现在绘画艺术中,便形成了中世纪符号象征式的绘画风格。具体地说,神的脑后必须有光环,圣灵由鸽子代表,天使伸出手指,便是代表着说话,圣母手掌向前,便是表示吃惊。这一切已经高度地符号化了,虽然增强了作品的神圣性,但却抽离了世俗情感,但也使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大为倒退,使得摆脱了中世纪神圣氛围的后人,无法取得共鸣。这大概也是我们认为中世纪是“黑暗的”一个重要理由吧。

然而,有一种艺术作品,却在中世纪宗教的强烈气氛中,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顶峰。这就是作为神灵栖身之所的建筑——教堂。

中世纪的教堂,先后出现了三种风格迥异的建筑形式,分别是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拜占庭式教堂最显著的特点是中央的圆顶,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即为典型。罗马式教堂,出现在欧洲战火频仍的11—12世纪,为躲避战乱,教堂被修建得像一个堡垒,极端坚固,并有独立的钟楼作为防御设施,教堂的平面布局往往呈十字架形状。比萨大教堂、威尼斯圣马可教堂都属于罗马式教堂建筑。12—15世纪出现的哥特式教堂,则是中世纪最辉煌、最瑰丽的教堂建筑,它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轻盈的体态。尖顶将人们的精神吸引到高高在上的天国,建筑物的轻盈使人产生飘飘然的飞升感,让人不自觉地感受到神灵的召唤。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堂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式

(位于君士坦丁堡——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周围四根尖柱为奥斯曼土耳其人后加,从而将其改造成一座清真寺并保留至今)

比萨大教堂——罗马式

(著名的比萨斜塔,原本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如今它的名气盖过了教堂)

科隆大教堂——哥特式

三.人的归来——辉煌的文艺复兴艺术

春天来了,人踏着煦暖的春风,回归了艺术的圣殿。

中世纪是西方人在精神上做的一次深呼吸,它的正面意义是无法抹杀的。然而,在漫长的中世纪,教会随着权利的急剧膨胀,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虚伪和腐败,人们虔诚的信仰遭到了破坏,于是,走出中世纪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艺术作为人的心灵对现实最敏感的把握,再一次走到了时代的前列,第一个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这一切,似乎源于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流落民间的古希腊艺术作品。人们内心对人性的呼唤,一下子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载体,于是乎复兴希腊艺术便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就艺术本身来说,这是一个再也无法复制的高潮,是艺术史的一个最高峰。这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时代,是一个充溢着创造精神的时代,是一个呼唤天才并产生天才的时代,是一个全民欢呼、全民创造、全民欣赏的时代。

文艺复兴艺术的开创者是乔托。早期的艺术制高点被佛罗伦萨画派占据,紧随乔托之后有文艺复兴早期三杰:画家马萨乔、建筑家布鲁捏莱斯基、雕塑家多纳泰罗。波提切利为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个画家。文艺复兴艺术盛期是罗马画派一统天下,代表人物即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晚期属于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是威尼斯“四大名家”:乔尔乔内、提香、委罗奈斯、丁托列托。震撼世界的文艺复兴运动,到了丁托列托,就走向了终点。

文艺复兴虽然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艺术流派之间、艺术家之间,却蕴含着极强的艺术哲学的理性发展轨迹,可以看到明显的艺术承接关系。无疑,乔托是第一个扛起文艺复兴大旗的人,也是西方艺术史上第一位艺术家,自他以降,艺术史就成了伟大的艺术家的历史。我们看他的《哀悼基督》,画中的神,已经摆脱了单纯的神圣而悲苦的中世纪传统,回归了真实的人,特别重要的是,乔托开始采用了透视关系,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这一手法,也是为刻画人服务的。但是,他的画作中仍然以圣经人物为题材,神仍然笼罩着神圣的光环。

哀悼基督(乔托)

到佛罗伦萨派的最后一位画家波提切利,则前进了一大步,他的《春》,已经不是以圣经为题材了,而是选择了希腊神话,他画中的神,也不仅仅是古希腊理想的人的形象,更是一个自由的、平等的、博爱的人。他的画风妩媚,画面充满了人间的喜庆气氛。然而,这幅画的构图,缺乏严谨的关联,重点不突出,没能呈现出理性的美感,缺乏乐曲中主音与合音的主从和谐。说明文艺复兴的绘画风格,尚处于不够完善的探索阶段。

春(波提切利)

这一点到文艺复兴的盛期,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从波提切利的《春》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对比中,即可得到印证。在这幅代表着文艺复兴艺术成熟期特点的画作中,耶稣居于最明显的地位,他坐在正中,两旁都有空隙,背后正对着的窗户,特别是他的平静与周围信徒的激动慌乱的对比,更突出了他的中心地位。他两旁对称地分布着12位信徒,每三人一组,分别呈三角形稳定结构,各组之间通过手臂的安放与姿态动作的起落形成联络。画面中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又互相呼应,形成联络,构成了“多样统一”的整体,形成了一种完美的美学典范。

最后的晚餐(莱奥纳多·达·芬奇)

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典范居然不止一个,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也具有同样的艺术水准和美学特征,这是只有在那个伟大的时代才能出现的,在最高的构建上居然出现合唱的千古奇观。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天顶画》,更是在一个宏大的面积上,实现了绘画的史诗巨作——令人瞠目的是,这是一个雕塑家的画作,一个没有学习过绘画的艺术家的画作。由此我们知道,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汇成的洪流,代表着那个令人神往的时代艺术的最高成就。他们共同的艺术特点,便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特点:严整的造型、对称的形式、奔放的情感、分明的善恶。

《雅典学院》(拉斐尔)

《西斯廷天顶画》(米开朗琪罗)

文艺复兴以来,艺术的中心逐渐由佛罗伦萨移至罗马,艺术的主题也渐渐由神转向了人。并在罗马创造了一个艺术时代的高峰。诚然,艺术发展的脚步是不会停滞的,当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中心转到威尼斯的时候,中世纪从属于神的艺术就完全转向了人。此时的威尼斯海运业发达,成为了欧洲商业中心。于是,艺术不再需要投靠教会和教堂,转而为贵族和商人服务,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创作自由。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两点,一是自威尼斯画派起,绘画离开了墙壁,转而在画架上、画布上作画;二是自乔尔乔内开始,自然成了审美对象,风景画的前身开始出现了。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山水画早已成熟了几百年。

《熟睡的维纳斯》(乔尔乔内 提香)

(乔尔乔内未完成便逝去,提香完成作品,注意这幅画背景中的风景,同时注意它明亮的色彩,如果再看到维纳斯与波提切利著名的《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的比较,就可以感觉到纯洁与肉艳的强烈对比)

《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

提香的《达那厄》最具代表性。这幅画描写的是宙斯为了占有少女达那厄,居然以金雨为诱惑。在古希腊,人体美是要与精神美相结合的;中世纪,精神才是唯一的,要摆脱对肉体美的欲望。然而,在提香的画中,强调了肉体美就是人的感官对肉体的享受。这幅画中的人体,就很有了一些肉艳的意味。这也正好说明,艺术的精髓离开了神、离开了精神,开始完全进入世俗的领域,也是绘画艺术摆脱文艺复兴的理性美,向巴洛克艺术转化的前导和先兆。

《达那厄》(提香)

四.激情的反叛——巴洛克艺术

文艺复兴天才的艺术家们,将一种基于理性、善恶、平衡的艺术风格发展到了极致。进入17世纪后,后世的艺术家们发现,无论他们怎么画,都无法超出前人的成就,如果他们继续按照传统的道路前进,就只有生活在巨人的阴影里。于是,艺术家们明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在相反的道路上开拓。以后的事实证明,“向反方向转化”成为艺术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巴洛克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哲学理论指引下产生的。巴洛克艺术风格是与文艺复兴的艺术风格对立的。文艺复兴的艺术讲求对称、三角稳定结构、区分正义与非正义。巴洛克则正好相反,打破对称、不用三角形结构、不区分正义与非正义。

巴洛克艺术风格反映在绘画中,表现为注重激情的表达,强调动作的夸张,讲求光影的对比。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是鲁本斯,代表作品是《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这幅作品充满着动感,构图一扫传统的稳定结构,人、马无一不处于躁动的不稳定之中,甚至两个被劫的女儿,也充满了野性的动感,大有渴望被劫持的感觉,充满着对暴力的渴望。人们在这样的作品前,不会产生文艺复兴时期和谐的美感、对善恶的思考,而是会被一种扑面而来的激情所笼罩,理性让位于感性。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鲁本斯)

荷兰画家伦勃朗也是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特点是光影的强烈对比,他是绘画史上最伟大的光影专家、大师,是他第一次赋予了光影以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光影的艺术,他不仅要愉悦我们的眼目,更要感动我们的心灵,因而,他的作品便具有了很强的抒情情调。

《夜巡》(伦勃朗)

巴洛克是一种艺术风格,与文艺复兴对立;巴洛克是一种艺术思潮,居于当时的主导地位;巴洛克是一个艺术时期,特指17世纪。巴洛克的产生,与17世纪宫廷奢靡的生活需求也有关系,它渗透了艺术的各个门类,而不仅仅是绘画。巴洛克的雕塑,也是对传统的反叛,它具有向外的动势、造型不对称、热情奔放,装饰华美繁复,并往往带有戏剧性的情节。如乔凡尼·贝尼尼的《阿波罗与达芙妮》,达芙妮被神谕所束,不能产生爱情,太阳神阿波罗却拼命地向这个美丽的少女示爱,当阿波罗追上少女后,达芙妮便变成了一株月桂树。雕塑正是表现阿波罗追上少女的一刹那,达芙妮身体的部分已经变为植物。整个雕塑与文艺复兴的杰作《大卫》相比,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极富动感,情感充分外泄,看不到理性的平衡构图成分。是另一种的美——尽管比起《大卫》的美来更多了一些世俗成分。

《阿波罗与达芙妮》(乔凡尼·贝尼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巴洛克艺术时期(17世纪),产生了美术史上第一幅静物画和第一幅风景画。

《水果篮》(卡拉瓦乔)

《林间小道》(霍贝玛)

写下这些文字,是被一种奇怪的倾诉欲望所支配。这欲望,源于最近读美术类书籍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悸动。好似一扇扇隐秘的门被无意中撞开一样,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不断冲击着心灵。这种倾诉的冲动,宛如牙牙学语的孩童一样,并非为表达思想而说话,仅仅是为了诉说而诉说。于是,我试图用最粗的线条对我所了解的西方美术史做一个约略的轮廓勾勒。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这里只有我个人的感悟和观点,不一定符合正统的教科书要求。特别是对作品的诠释,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仅供参考。如果有人指出我的理解偏离正统,我承认,但我并不以为自己包藏祸心,毁人不倦。

有了这些话垫底,就可以开始放心地写下这些文字了。

一.和谐的美——古希腊纯真的艺术

一提起希腊,欧洲人就会从心底里涌起一种家园感来,正像雪莱在诗中吟道的一样:“我们都是希腊人”,的确,西方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是从爱琴海边的希腊城邦开始的。古希腊艺术所展现的,是“和谐是美”的高超理念。古希腊艺术的美,是无所不包的和谐与规律性,还有庄严与静穆。处于神话时代的希腊人,把对人的欣赏和自豪延伸到了对神的歌颂,他们的神与人同形同性,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东方神祗,而是一个理想化的人。他们的艺术虽然大多以神为题材,但实质却是在歌颂人,歌颂人的力量,歌颂人对自然的征服。他们热衷于表现人类神奇的、完美的裸体,表现出少年般的自信与好奇。他们热情坦率地表露人类丰富的感情,人类纯朴的天性和对美的渴求。一句话,这是人类纯真的少年时代!

掷铁饼者(古希腊雕塑 米隆)

古希腊艺术的成果是辉煌的,但是,流传至今的,主要是雕塑作品和建筑遗迹。其它艺术作品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现存的希腊雕塑作品主要有《弥罗岛的维纳斯》、《拉奥孔》、《雅典娜》、《胜利女神像》、《赫尔墨斯与小酒神》、《掷铁饼者》。建筑遗迹有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

米隆的《掷铁饼者》,完美地诠释了希腊艺术“和谐是美”的最高理念。艺术家选择了一个“一触即发”的瞬间来展开作品。在这个力量积蓄到最大,总爆发前的临界点上,人体本该处于最不稳定的瞬间,然而,雕垂的左臂、躯干和右大腿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张开的双臂与健壮的腿部延长线构成了一个的更大的三角,交叉的小腿与地面也是一个三角结构,这样就使整个作品稳定了下来,将一个最不稳定的瞬间,和谐地凝固成稳定的造型,从而传达出美的信息。运动员扭曲的身体、绷紧的肌肉,与面部安详的表情,在强烈的对比中,又构成了一派和谐的景象,并带有某种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作品还突破了雕塑“长于表现静止,不长于表现运动;长于表现瞬间,不长于表现过程;长于变现空间,不长于表现时间”的禁忌,让我们欣赏到了一个在时间线上展开的艺术过程。就运动员本身来说,骨骼匀称,肌肉健硕,表情淡定,几乎完美无瑕,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是一个理想的人体,可以说是一个神的化身,是一个供人们欣赏的完美的人,从而在人们内心中呼唤起对自身美的赞叹,对自身蕴藏的力量的自豪。

二.神圣而悲苦——中世纪宗教的艺术

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人类从来没有在精神上如此虔诚,从来没有对生命的意义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产生如此深刻的追问。西方从希腊的天真烂漫,到罗马的世俗功利,忽然进入了一个把自己的灵魂完全交给神灵的宗教世界,这几个阶段泾渭分明,体现出西方人重否定、重批判,轻肯定、轻继承的民族性格特征。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希腊的人、罗马的尘世统统消遁了,神成了世间唯一的主宰。永恒的、全能的、智慧的、至善的只有神。人只能是暂时的、软弱的、愚蠢的、罪恶的,根本没有资格进入艺术。

于是,中世纪的艺术只能是神的艺术、基督教的艺术、上帝的艺术。神圣与悲苦成了艺术的最高典范。神圣,是由于神没有人的世俗情感;悲苦,是由于人类的一切罪恶和苦难由基督一人承担。艺术完全依附于宗教,无法取得自身的独立。神取代了古希腊理想的人而成为艺术的唯一题材,艺术的精神是要突出神圣性而非艺术性。这些原则体现在绘画艺术中,便形成了中世纪符号象征式的绘画风格。具体地说,神的脑后必须有光环,圣灵由鸽子代表,天使伸出手指,便是代表着说话,圣母手掌向前,便是表示吃惊。这一切已经高度地符号化了,虽然增强了作品的神圣性,但却抽离了世俗情感,但也使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大为倒退,使得摆脱了中世纪神圣氛围的后人,无法取得共鸣。这大概也是我们认为中世纪是“黑暗的”一个重要理由吧。

然而,有一种艺术作品,却在中世纪宗教的强烈气氛中,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顶峰。这就是作为神灵栖身之所的建筑——教堂。

中世纪的教堂,先后出现了三种风格迥异的建筑形式,分别是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拜占庭式教堂最显著的特点是中央的圆顶,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即为典型。罗马式教堂,出现在欧洲战火频仍的11—12世纪,为躲避战乱,教堂被修建得像一个堡垒,极端坚固,并有独立的钟楼作为防御设施,教堂的平面布局往往呈十字架形状。比萨大教堂、威尼斯圣马可教堂都属于罗马式教堂建筑。12—15世纪出现的哥特式教堂,则是中世纪最辉煌、最瑰丽的教堂建筑,它的特点是高耸的尖顶、轻盈的体态。尖顶将人们的精神吸引到高高在上的天国,建筑物的轻盈使人产生飘飘然的飞升感,让人不自觉地感受到神灵的召唤。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堂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式

(位于君士坦丁堡——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周围四根尖柱为奥斯曼土耳其人后加,从而将其改造成一座清真寺并保留至今)

比萨大教堂——罗马式

(著名的比萨斜塔,原本是比萨大教堂的钟楼,如今它的名气盖过了教堂)

科隆大教堂——哥特式

三.人的归来——辉煌的文艺复兴艺术

春天来了,人踏着煦暖的春风,回归了艺术的圣殿。

中世纪是西方人在精神上做的一次深呼吸,它的正面意义是无法抹杀的。然而,在漫长的中世纪,教会随着权利的急剧膨胀,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虚伪和腐败,人们虔诚的信仰遭到了破坏,于是,走出中世纪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艺术作为人的心灵对现实最敏感的把握,再一次走到了时代的前列,第一个发出了对人性的呼唤。这一切,似乎源于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流落民间的古希腊艺术作品。人们内心对人性的呼唤,一下子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载体,于是乎复兴希腊艺术便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就艺术本身来说,这是一个再也无法复制的高潮,是艺术史的一个最高峰。这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时代,是一个充溢着创造精神的时代,是一个呼唤天才并产生天才的时代,是一个全民欢呼、全民创造、全民欣赏的时代。

文艺复兴艺术的开创者是乔托。早期的艺术制高点被佛罗伦萨画派占据,紧随乔托之后有文艺复兴早期三杰:画家马萨乔、建筑家布鲁捏莱斯基、雕塑家多纳泰罗。波提切利为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个画家。文艺复兴艺术盛期是罗马画派一统天下,代表人物即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晚期属于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是威尼斯“四大名家”:乔尔乔内、提香、委罗奈斯、丁托列托。震撼世界的文艺复兴运动,到了丁托列托,就走向了终点。

文艺复兴虽然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艺术流派之间、艺术家之间,却蕴含着极强的艺术哲学的理性发展轨迹,可以看到明显的艺术承接关系。无疑,乔托是第一个扛起文艺复兴大旗的人,也是西方艺术史上第一位艺术家,自他以降,艺术史就成了伟大的艺术家的历史。我们看他的《哀悼基督》,画中的神,已经摆脱了单纯的神圣而悲苦的中世纪传统,回归了真实的人,特别重要的是,乔托开始采用了透视关系,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这一手法,也是为刻画人服务的。但是,他的画作中仍然以圣经人物为题材,神仍然笼罩着神圣的光环。

哀悼基督(乔托)

到佛罗伦萨派的最后一位画家波提切利,则前进了一大步,他的《春》,已经不是以圣经为题材了,而是选择了希腊神话,他画中的神,也不仅仅是古希腊理想的人的形象,更是一个自由的、平等的、博爱的人。他的画风妩媚,画面充满了人间的喜庆气氛。然而,这幅画的构图,缺乏严谨的关联,重点不突出,没能呈现出理性的美感,缺乏乐曲中主音与合音的主从和谐。说明文艺复兴的绘画风格,尚处于不够完善的探索阶段。

春(波提切利)

这一点到文艺复兴的盛期,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从波提切利的《春》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对比中,即可得到印证。在这幅代表着文艺复兴艺术成熟期特点的画作中,耶稣居于最明显的地位,他坐在正中,两旁都有空隙,背后正对着的窗户,特别是他的平静与周围信徒的激动慌乱的对比,更突出了他的中心地位。他两旁对称地分布着12位信徒,每三人一组,分别呈三角形稳定结构,各组之间通过手臂的安放与姿态动作的起落形成联络。画面中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又互相呼应,形成联络,构成了“多样统一”的整体,形成了一种完美的美学典范。

最后的晚餐(莱奥纳多·达·芬奇)

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典范居然不止一个,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也具有同样的艺术水准和美学特征,这是只有在那个伟大的时代才能出现的,在最高的构建上居然出现合唱的千古奇观。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天顶画》,更是在一个宏大的面积上,实现了绘画的史诗巨作——令人瞠目的是,这是一个雕塑家的画作,一个没有学习过绘画的艺术家的画作。由此我们知道,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汇成的洪流,代表着那个令人神往的时代艺术的最高成就。他们共同的艺术特点,便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特点:严整的造型、对称的形式、奔放的情感、分明的善恶。

《雅典学院》(拉斐尔)

《西斯廷天顶画》(米开朗琪罗)

文艺复兴以来,艺术的中心逐渐由佛罗伦萨移至罗马,艺术的主题也渐渐由神转向了人。并在罗马创造了一个艺术时代的高峰。诚然,艺术发展的脚步是不会停滞的,当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中心转到威尼斯的时候,中世纪从属于神的艺术就完全转向了人。此时的威尼斯海运业发达,成为了欧洲商业中心。于是,艺术不再需要投靠教会和教堂,转而为贵族和商人服务,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创作自由。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两点,一是自威尼斯画派起,绘画离开了墙壁,转而在画架上、画布上作画;二是自乔尔乔内开始,自然成了审美对象,风景画的前身开始出现了。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山水画早已成熟了几百年。

《熟睡的维纳斯》(乔尔乔内 提香)

(乔尔乔内未完成便逝去,提香完成作品,注意这幅画背景中的风景,同时注意它明亮的色彩,如果再看到维纳斯与波提切利著名的《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的比较,就可以感觉到纯洁与肉艳的强烈对比)

《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

提香的《达那厄》最具代表性。这幅画描写的是宙斯为了占有少女达那厄,居然以金雨为诱惑。在古希腊,人体美是要与精神美相结合的;中世纪,精神才是唯一的,要摆脱对肉体美的欲望。然而,在提香的画中,强调了肉体美就是人的感官对肉体的享受。这幅画中的人体,就很有了一些肉艳的意味。这也正好说明,艺术的精髓离开了神、离开了精神,开始完全进入世俗的领域,也是绘画艺术摆脱文艺复兴的理性美,向巴洛克艺术转化的前导和先兆。

《达那厄》(提香)

四.激情的反叛——巴洛克艺术

文艺复兴天才的艺术家们,将一种基于理性、善恶、平衡的艺术风格发展到了极致。进入17世纪后,后世的艺术家们发现,无论他们怎么画,都无法超出前人的成就,如果他们继续按照传统的道路前进,就只有生活在巨人的阴影里。于是,艺术家们明白,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在相反的道路上开拓。以后的事实证明,“向反方向转化”成为艺术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巴洛克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艺术哲学理论指引下产生的。巴洛克艺术风格是与文艺复兴的艺术风格对立的。文艺复兴的艺术讲求对称、三角稳定结构、区分正义与非正义。巴洛克则正好相反,打破对称、不用三角形结构、不区分正义与非正义。

巴洛克艺术风格反映在绘画中,表现为注重激情的表达,强调动作的夸张,讲求光影的对比。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是鲁本斯,代表作品是《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这幅作品充满着动感,构图一扫传统的稳定结构,人、马无一不处于躁动的不稳定之中,甚至两个被劫的女儿,也充满了野性的动感,大有渴望被劫持的感觉,充满着对暴力的渴望。人们在这样的作品前,不会产生文艺复兴时期和谐的美感、对善恶的思考,而是会被一种扑面而来的激情所笼罩,理性让位于感性。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鲁本斯)

荷兰画家伦勃朗也是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他的特点是光影的强烈对比,他是绘画史上最伟大的光影专家、大师,是他第一次赋予了光影以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光影的艺术,他不仅要愉悦我们的眼目,更要感动我们的心灵,因而,他的作品便具有了很强的抒情情调。

《夜巡》(伦勃朗)

巴洛克是一种艺术风格,与文艺复兴对立;巴洛克是一种艺术思潮,居于当时的主导地位;巴洛克是一个艺术时期,特指17世纪。巴洛克的产生,与17世纪宫廷奢靡的生活需求也有关系,它渗透了艺术的各个门类,而不仅仅是绘画。巴洛克的雕塑,也是对传统的反叛,它具有向外的动势、造型不对称、热情奔放,装饰华美繁复,并往往带有戏剧性的情节。如乔凡尼·贝尼尼的《阿波罗与达芙妮》,达芙妮被神谕所束,不能产生爱情,太阳神阿波罗却拼命地向这个美丽的少女示爱,当阿波罗追上少女后,达芙妮便变成了一株月桂树。雕塑正是表现阿波罗追上少女的一刹那,达芙妮身体的部分已经变为植物。整个雕塑与文艺复兴的杰作《大卫》相比,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极富动感,情感充分外泄,看不到理性的平衡构图成分。是另一种的美——尽管比起《大卫》的美来更多了一些世俗成分。

《阿波罗与达芙妮》(乔凡尼·贝尼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巴洛克艺术时期(17世纪),产生了美术史上第一幅静物画和第一幅风景画。

《水果篮》(卡拉瓦乔)

《林间小道》(霍贝玛)


相关文章

  • 美的巡礼 我眼中的西方美术史(中)
  • 五.华丽与娇艳--洛可可艺术 进入18世纪,西方艺术的中心终于离开了文艺复兴的故乡--意大利,来到了法兰西的巴黎,从此,巴黎成为了世界艺术的中心,直至今日.艺术中心离开教会的故乡,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艺术的精神越来越远离宗教,宫廷和贵族占据 ...查看


  • 法国野兽派大师马蒂斯剪纸欣赏
  • 来源: 博宝网 编辑: 编辑整理 时间:2008-12-02 (阅读:) (郑寿康编译来源:世界之窗 ) 美国<纽约时报>称"亨利·马蒂斯这位质朴艺术的天才就像是一位德国教授".早在1921年,正当毕加索引起 ...查看


  • 数学之美论文
  • 美于巧绘,理在数学 --我眼中的数学之美与绘画 摘要:美术侧重于表现社会.自然和人的某种社会情感:而数学侧重于表现自然,并逐步向社会现象渗透, 以反映其间的形式化的数量关系.数学美与绘画美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从以下三个方面小议数学与绘画 ...查看


  • 徐悲鸿(新)
  • 徐悲鸿 综述 徐悲鸿又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桃李遍天下,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矢志于美术教育,从1918年他被蔡元培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开始,到1928年他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创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并任美术系主任,然后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大的南京 ...查看


  • 美术概念的形成
  • 作者:邢莉常宁生 文艺研究 2006年08期 文章编号:0257-5876(2006)04-0105-11 西方现代艺术体系--"美的艺术"--的出现.形成和确立是相当晚近的事.一位西方学者在描述17世纪中叶英格兰文化状 ...查看


  •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初二上册美术第一单元讲的是<空间艺术的杰出创造>,第二单元讲的是<现实与理想>,其主题是中国古代雕塑和外国古代雕塑. 因为讲的都是雕塑,所以我用对比的方法给同学们讲授,以便同学们能够发现中国雕塑和外 ...查看


  • 博物馆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博物馆学毕业论文选题(116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之二:张僧繇
  • 古代工笔人物画家巡礼--张僧繇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局部 张僧繇,南朝梁吴中(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画家.梁武帝天监(502-519)中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宫廷秘阁掌管画事,历任右军将军.吴兴太守.子善果.儒童,师于父,均 ...查看


  • 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汇
  • 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总汇 一.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产物,石器则是交织着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人造物.石器制造是以实用为原则和使用便利,开始有了极为初级的形式美感.设计起源于生活,并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