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认知风格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非智力因素之一,与外语教学有着重要联系。本文试从场独立与场依存这两种认知风格的特征,研究外语教学的现状及它与外语教学的联系来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外语教学策略,以期对外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认知风格 场独立 场依存 外语教学 一、理论基础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方式、认知模式,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了的倾向和方式。对认知风格的测量,Curry(1983)提出要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即“教育的偏好”层、“信息加工”层和“认知的人格方式”层。对认知风格的分类则种类繁多。Messick(1984)曾经区分出19种认知风格,而R.Riding(1991)等人则认为认知风格有30多种,涉及感觉肌动、交际、文化、情感、认知、智力等各个方面。过去二十多年里,语言学家借用了心理学领域研究认知风格获得的一些概念和方法来探讨认知方式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Brown(1973)研究了认知风格与外语学习之间的直接关系,认知风格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开始受到重视。由于外语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差异和表现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及其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只局限在少数典型的特征上。本文将主要针对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一对认知风格展开讨论。 二、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方式的特征 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人类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对外界参照的依赖程度和信息处理方式各不相同,表现出两种认知风格:场独立(field independence)和场依存(field dependence)。所谓“场独立型认知风格”是指在充满干扰项的视觉场中具备分辨出某个具体相关项的能力。场独立者通常以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将背景中某个具体的相关项分辨出来,倾向于依据内在参照确定个人行为。对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感兴趣,知觉比较稳固,不易由于背景的变化而改变,比较自主,能独立对信息进行重组。而场依存者则完全相反,倾向于依赖整个场,对隐含在场中的相关项不容易分辨,他的感知受到整个场的左右,难以分辨出嵌含在场中的具体部分。场依存者通常以整体或全局的眼光去看问题,将整个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整个场都能看得较为清楚,其行为具有社会倾向性,表现出善于交际的能力和喜爱集体学习环境,比较依赖于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 场独立和场依存是迄今在外语学习领域中讨论得最多、最富有成果的认知方式。语言学家主要借用了Witkin等人的研究工具讨论它们与外语学习的关系。他们的研究主是围绕上述特征来探讨哪一种认知风格类型更善于学习外语,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不同的认知风格相匹配的问题,而且就此提出了许多相关的假设。一系列定量统计研究所得出的数据从不同的角度表明,场独立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在以下三个不同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和优势,成绩明显比场依存的学习者好:第一是在课堂外语学习方面(Naiman,1978);第二是在书面和口头测试(Roberts,1983)方面,在完形填空(cloze test)测试中表现尤其突出(Hansen&Stainsfield,1981,1983,1984),他们能够很好地完成完形测验,说明完形测试和镶嵌图形测试具有相似的认知重建过程。第三是在逻辑推理能力方面(Abraham,1985)(王立非,1998)。这些研究向我们揭示场独立认知风格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系统组织、分析和构建语言材料。在认知系统对新信息的重组和构建过程中,学习者逻辑推理能力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另外,场独立者由于对语言的具体结构及其各结构之间的关系比较关注并能充分地加以分析,因而往往能写出较为复杂的从句和较难的长句,这恰恰是写作能力强的具体表现。场独立型风格的长处在于能从整体中分辨出部分,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个具体事物,对各个具体变量进行分析而不涉及其他变量。 在课堂以外的自然“场”中学习外语需要学习者具有场依存型学习风格。场依存型的学生能够纵观问题或事物的全局和全貌及其普遍性,从而可以避免看问题时产生片面性和偶然性。由于具有较强的移情倾向和善于交际的特点,这类学生在外语教学中表现为口语表达、交际和归纳能力强。场独立学习者不善于学习口语和用外语进行交际(Brown,1977a),对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也不擅长(Tucker,1976)。另外,成人与儿童外语学习者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也较大,儿童的认知风格大多为场依存型,成人在学习语言时更多地运用“监察和学习策略”,因而多为场独立型(Krashen,1977)。 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场独立和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各有利弊。Brown总结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场独立或许对于课堂学习及书面测试很重要,但对于非正规的外语学习,场依存或许更为有利,因为成功的习得取决于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与目的语者的交际,而且场依存中的移情作用对此帮助很大。Saracho(1981)研究了两种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的相关特征,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Brown的这一断言。 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既然各个研究者都用两分法来对认知模式进行分类,就不可避免地有以偏概全之嫌,不能真正反映人的认知方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为任何一种分类都有两极,而人的认知风格则位于两极之间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具有极端典型的某种认知风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非常之少,如果有的话,恐怕也是那些心理偏常的人。而大多数人则是具有几种认知风格,有时可能甲种成分稍微多一些,乙种成分则相对少一些,或者正好相反。所以,外语教师不能将认知风格绝对化,机械地在教学中套用(李哲,2000) 梁宁建、殷芳(1998)曾就学生的认知风格与教师的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对上海市普通中学255名初二学生做了调查研究。该试验采用“镶嵌图形测验”与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并对各学科任课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调查。该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初中学生存在着认知风格的差异,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场独立和场依存性的两极状况。属于场依存性的学生明显多于场独立性的学生,两者呈显著性差异(p
摘 要: 认知风格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非智力因素之一,与外语教学有着重要联系。本文试从场独立与场依存这两种认知风格的特征,研究外语教学的现状及它与外语教学的联系来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外语教学策略,以期对外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认知风格 场独立 场依存 外语教学 一、理论基础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方式、认知模式,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了的倾向和方式。对认知风格的测量,Curry(1983)提出要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即“教育的偏好”层、“信息加工”层和“认知的人格方式”层。对认知风格的分类则种类繁多。Messick(1984)曾经区分出19种认知风格,而R.Riding(1991)等人则认为认知风格有30多种,涉及感觉肌动、交际、文化、情感、认知、智力等各个方面。过去二十多年里,语言学家借用了心理学领域研究认知风格获得的一些概念和方法来探讨认知方式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Brown(1973)研究了认知风格与外语学习之间的直接关系,认知风格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与影响开始受到重视。由于外语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差异和表现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及其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关系只局限在少数典型的特征上。本文将主要针对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一对认知风格展开讨论。 二、场独立和场依存认知方式的特征 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人类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对外界参照的依赖程度和信息处理方式各不相同,表现出两种认知风格:场独立(field independence)和场依存(field dependence)。所谓“场独立型认知风格”是指在充满干扰项的视觉场中具备分辨出某个具体相关项的能力。场独立者通常以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将背景中某个具体的相关项分辨出来,倾向于依据内在参照确定个人行为。对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感兴趣,知觉比较稳固,不易由于背景的变化而改变,比较自主,能独立对信息进行重组。而场依存者则完全相反,倾向于依赖整个场,对隐含在场中的相关项不容易分辨,他的感知受到整个场的左右,难以分辨出嵌含在场中的具体部分。场依存者通常以整体或全局的眼光去看问题,将整个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整个场都能看得较为清楚,其行为具有社会倾向性,表现出善于交际的能力和喜爱集体学习环境,比较依赖于学习材料的预先组织,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 场独立和场依存是迄今在外语学习领域中讨论得最多、最富有成果的认知方式。语言学家主要借用了Witkin等人的研究工具讨论它们与外语学习的关系。他们的研究主是围绕上述特征来探讨哪一种认知风格类型更善于学习外语,以及不同的教学策略与不同的认知风格相匹配的问题,而且就此提出了许多相关的假设。一系列定量统计研究所得出的数据从不同的角度表明,场独立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在以下三个不同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能力和优势,成绩明显比场依存的学习者好:第一是在课堂外语学习方面(Naiman,1978);第二是在书面和口头测试(Roberts,1983)方面,在完形填空(cloze test)测试中表现尤其突出(Hansen&Stainsfield,1981,1983,1984),他们能够很好地完成完形测验,说明完形测试和镶嵌图形测试具有相似的认知重建过程。第三是在逻辑推理能力方面(Abraham,1985)(王立非,1998)。这些研究向我们揭示场独立认知风格有利于学习者的认知系统组织、分析和构建语言材料。在认知系统对新信息的重组和构建过程中,学习者逻辑推理能力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另外,场独立者由于对语言的具体结构及其各结构之间的关系比较关注并能充分地加以分析,因而往往能写出较为复杂的从句和较难的长句,这恰恰是写作能力强的具体表现。场独立型风格的长处在于能从整体中分辨出部分,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个具体事物,对各个具体变量进行分析而不涉及其他变量。 在课堂以外的自然“场”中学习外语需要学习者具有场依存型学习风格。场依存型的学生能够纵观问题或事物的全局和全貌及其普遍性,从而可以避免看问题时产生片面性和偶然性。由于具有较强的移情倾向和善于交际的特点,这类学生在外语教学中表现为口语表达、交际和归纳能力强。场独立学习者不善于学习口语和用外语进行交际(Brown,1977a),对听力理解和阅读理解也不擅长(Tucker,1976)。另外,成人与儿童外语学习者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也较大,儿童的认知风格大多为场依存型,成人在学习语言时更多地运用“监察和学习策略”,因而多为场独立型(Krashen,1977)。 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场独立和场依存型的认知风格各有利弊。Brown总结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场独立或许对于课堂学习及书面测试很重要,但对于非正规的外语学习,场依存或许更为有利,因为成功的习得取决于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与目的语者的交际,而且场依存中的移情作用对此帮助很大。Saracho(1981)研究了两种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的相关特征,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Brown的这一断言。 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既然各个研究者都用两分法来对认知模式进行分类,就不可避免地有以偏概全之嫌,不能真正反映人的认知方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为任何一种分类都有两极,而人的认知风格则位于两极之间连续体的某一点上。具有极端典型的某种认知风格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非常之少,如果有的话,恐怕也是那些心理偏常的人。而大多数人则是具有几种认知风格,有时可能甲种成分稍微多一些,乙种成分则相对少一些,或者正好相反。所以,外语教师不能将认知风格绝对化,机械地在教学中套用(李哲,2000) 梁宁建、殷芳(1998)曾就学生的认知风格与教师的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对上海市普通中学255名初二学生做了调查研究。该试验采用“镶嵌图形测验”与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并对各学科任课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调查。该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初中学生存在着认知风格的差异,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场独立和场依存性的两极状况。属于场依存性的学生明显多于场独立性的学生,两者呈显著性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