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塌陷的应急处理措施

地面塌陷的应急处理措施

一、什么叫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二、哪些因素会诱发地面塌陷

(1)矿山地下水采空;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作用;

(3)过量抽采地下水;

(4)人工蓄水;

(5)人工加载;

(6)人工振动;

(7)地表渗水。

三、地面塌陷有什么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土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 (一般不足1-2米)的 “天窗”地段;

(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

(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

(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

(7)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

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

(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

(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为低洼地带。

四、地面塌陷有什么前兆?

(1)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等。

(2)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

(3)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

(4)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5)植物变态、动物惊恐。微微可闻地下土层的垮落声。

五、地面塌陷如何监测?

(1)对己发现塌陷前兆现象地区的监测,主要是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通常在地面已经开裂或建筑物开裂、倾斜的某些部位设置一定的监恻点位,然后可采用肉眼和皮尺等其进行位移或变形的定期观测,观测频率可每天观测一次。如果发现位移或变形速度加快,则要加密观测,同时要立即报警。

另外,还应对塌陷地区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涸、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下土层垮落声、井、孔、泉等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等现象进行观测。

(2)对复盖于层厚小于10米岩溶区的监测,应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圈

定的基础一进行。主要选取人群居住和建筑物集中的地区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以及周围附近的泉、井、孔的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动物惊恐异常等现象进行监测。

(3)对地下水集中开采和疏排地区的监测,应重点监测复盖土层厚度小于10米的岩溶地段和人群居住、建筑物集中的地段。可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进行监测,同时还应对附近的民井、机井、水塘的水位、水质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警。

非岩溶地面塌陷一般主要有矿山采空塌陷、地下工程洞室开挖塌陷。监测内容主要是对己发现塌陷前兆现象的地区进行地面和建筑物变形监测和抽排地下水引起的泉、塘干涸、植物变态、下土层垮落、井、孔水位和含沙量突变以及动物惊恐异常等现象的监测,发现并常,及时报警和采取防灾避险措施。

六、怎么预防地面塌陷?

在岩溶区进行工程建设应采取如下对策预防岩溶塌陷:

(1)对己有岩溶塌陷发生且其稳定性差尚有活动迹象的地段,就坚决避让;

(2)对己有岩溶塌陷数量较少且其稳定性较好己不再活动的地段

(3)建筑物应尽量避开有利于岩溶塌陷发育的地段,原则上应使主要建筑物避开塌陷地段。

(4) 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注意消除或减轻人为因素的影响,如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大量入渗,对己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向其汇聚注入等。

七、发生地面塌陷时应采取什么应急措施?

(1)视险情发展将人、物及时撤离危险区。在发现前兆时即应制定撤离计划。

(2)塌陷发生后对临近建筑物的塌陷坑应及时填堵,以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其方法是投入片石、上铺砂卵石,再上铺砂,表面用粘土夯实,经一段时间的下沉压密后用粘土夯实补平。

(3)对建筑物附近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填塞,地面的塌陷坑应拦截地表水防止其注入。

(4)对严重开裂的建筑物应暂时封闭不许使用,待进行危房鉴定后才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八、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法

(1)填堵法: 填堵法是种最常见的治理方法,一般用于塌陷坑较浅时的处理,当塌陷坑内有基岩出露时,首先在坑内填入块石、碎石做成反滤层,或采取地下岩石爆破回填,然后上覆粘土夯实。陷坑内未出露岩石,塌肩坑危害较小,可回填块石或用粘土直接回填夯实。

(2)跨越法:跨越法是用于塌陷坑较大,而回填又困难的陷坑处理方法。该方法是采用坚实稳固的跨越结构,使得陷坑上的荷载通过跨越结构而作用在可靠的土体或岩体上。

(3)强夯法:通常是用强夯法把10-20吨的夯锤起吊到一定的高度〔10-40米〕,然后让其自由落下,造成较大的冲击对土体强力夯实。

(4)灌注法:把灌注材料通过钻孔或岩溶洞口进行注浆,其目的是强化土洞或洞穴充填物、填充岩溶洞隙,拦截地下水流,加固建筑物地基。

(5)深基础法:对一些深度较大,同时跨越结构又无能为力的塌陷坑,深基加固建筑物的基础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通常是采用打入桩、钻孔灌注桩、深井和墩式基础等把建筑物的基础置于基岩上。

(6)控制抽排水强度法:由于抽排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常常造成地面塌陷,矿山井下强排疏干时,影响就更显著。因此,合理地控制抽排水的强度,是减少塌陷产生-的一个主要途径。

地面塌陷的应急处理措施

一、什么叫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二、哪些因素会诱发地面塌陷

(1)矿山地下水采空;

(2)地下工程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作用;

(3)过量抽采地下水;

(4)人工蓄水;

(5)人工加载;

(6)人工振动;

(7)地表渗水。

三、地面塌陷有什么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土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 (一般不足1-2米)的 “天窗”地段;

(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

(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

(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

(7)岩溶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

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

(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

(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为低洼地带。

四、地面塌陷有什么前兆?

(1)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等。

(2)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

(3)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

(4)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

(5)植物变态、动物惊恐。微微可闻地下土层的垮落声。

五、地面塌陷如何监测?

(1)对己发现塌陷前兆现象地区的监测,主要是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通常在地面已经开裂或建筑物开裂、倾斜的某些部位设置一定的监恻点位,然后可采用肉眼和皮尺等其进行位移或变形的定期观测,观测频率可每天观测一次。如果发现位移或变形速度加快,则要加密观测,同时要立即报警。

另外,还应对塌陷地区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涸、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下土层垮落声、井、孔、泉等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等现象进行观测。

(2)对复盖于层厚小于10米岩溶区的监测,应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圈

定的基础一进行。主要选取人群居住和建筑物集中的地区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以及周围附近的泉、井、孔的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动物惊恐异常等现象进行监测。

(3)对地下水集中开采和疏排地区的监测,应重点监测复盖土层厚度小于10米的岩溶地段和人群居住、建筑物集中的地段。可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进行监测,同时还应对附近的民井、机井、水塘的水位、水质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警。

非岩溶地面塌陷一般主要有矿山采空塌陷、地下工程洞室开挖塌陷。监测内容主要是对己发现塌陷前兆现象的地区进行地面和建筑物变形监测和抽排地下水引起的泉、塘干涸、植物变态、下土层垮落、井、孔水位和含沙量突变以及动物惊恐异常等现象的监测,发现并常,及时报警和采取防灾避险措施。

六、怎么预防地面塌陷?

在岩溶区进行工程建设应采取如下对策预防岩溶塌陷:

(1)对己有岩溶塌陷发生且其稳定性差尚有活动迹象的地段,就坚决避让;

(2)对己有岩溶塌陷数量较少且其稳定性较好己不再活动的地段

(3)建筑物应尽量避开有利于岩溶塌陷发育的地段,原则上应使主要建筑物避开塌陷地段。

(4) 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注意消除或减轻人为因素的影响,如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大量入渗,对己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向其汇聚注入等。

七、发生地面塌陷时应采取什么应急措施?

(1)视险情发展将人、物及时撤离危险区。在发现前兆时即应制定撤离计划。

(2)塌陷发生后对临近建筑物的塌陷坑应及时填堵,以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其方法是投入片石、上铺砂卵石,再上铺砂,表面用粘土夯实,经一段时间的下沉压密后用粘土夯实补平。

(3)对建筑物附近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填塞,地面的塌陷坑应拦截地表水防止其注入。

(4)对严重开裂的建筑物应暂时封闭不许使用,待进行危房鉴定后才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八、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法

(1)填堵法: 填堵法是种最常见的治理方法,一般用于塌陷坑较浅时的处理,当塌陷坑内有基岩出露时,首先在坑内填入块石、碎石做成反滤层,或采取地下岩石爆破回填,然后上覆粘土夯实。陷坑内未出露岩石,塌肩坑危害较小,可回填块石或用粘土直接回填夯实。

(2)跨越法:跨越法是用于塌陷坑较大,而回填又困难的陷坑处理方法。该方法是采用坚实稳固的跨越结构,使得陷坑上的荷载通过跨越结构而作用在可靠的土体或岩体上。

(3)强夯法:通常是用强夯法把10-20吨的夯锤起吊到一定的高度〔10-40米〕,然后让其自由落下,造成较大的冲击对土体强力夯实。

(4)灌注法:把灌注材料通过钻孔或岩溶洞口进行注浆,其目的是强化土洞或洞穴充填物、填充岩溶洞隙,拦截地下水流,加固建筑物地基。

(5)深基础法:对一些深度较大,同时跨越结构又无能为力的塌陷坑,深基加固建筑物的基础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通常是采用打入桩、钻孔灌注桩、深井和墩式基础等把建筑物的基础置于基岩上。

(6)控制抽排水强度法:由于抽排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常常造成地面塌陷,矿山井下强排疏干时,影响就更显著。因此,合理地控制抽排水的强度,是减少塌陷产生-的一个主要途径。


相关文章

  • 17年地质灾害演练方案
  • 济源鹤济克井二矿煤业有限公司 2017年地质灾害演练方案 生产技术科 2017年4月16日 安全技术措施会审表 安全技术措施审批表 济源鹤济克井二矿煤业有限公司 2017年地质灾害演练方案 为认真做好鹤济克井二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验鹤济克 ...查看


  • 防汛应急演练总结报告1
  • 山西长治联盛太义掌煤业有限公司 防 汛 演 练 总 结 报 告 二○一二年 2012年度防汛应急演练总结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防汛管理工作,确保我矿抗灾避险能力,根据县煤炭局和事业部通知要求精神.确保煤矿安全度汛,公司于于7月25日进行防汛应 ...查看


  • 预防地质灾害知识
  • 预防地质灾害知识 一.什么是地质灾害?汛期主要会发生哪些地质灾害?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 ...查看


  • 地面塌陷防治基础常识
  • 地面塌陷防治基础常识 一.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二.岩溶塌陷的形态与规模 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具有园形.椭园形.长条形及不规则形等,主要与下伏岩洞隙的开口形态及其 ...查看


  • 2013年雨季三防工作方案
  • 泉矿字[2014]09 关于做好井下防治水和汛期三防工作的 通 知 矿各单位: 为加强井上下防治水和汛期三防工作,避免水灾事故发生,确保 安全生产,现将井上下防治水和汛期三防的工作方案及汛期"三防" 事故应急预案印发给你 ...查看


  • 雨季防治水措施
  • 山西平遥县兴盛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木家庄煤矿 雨季防治水措施 木家庄煤矿 二〇一三年 雨季防治水措施 一.总则 (一).矿长是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者,要定期抓:生产矿长要经常抓:总工程师要亲自抓. 雨季期间,矿成立"雨季三防" ...查看


  • 顶管穿越公路_安全评估2014
  • 第一章 概述 1.1 工程概况 本工程所铺设的道路两侧防护林供水管道需要G20(青银 高速)K1374+120:S11(盐红高速)K5+550:G307K1173+680:S302(盐柳路)K23+500.K22+550:G20(青银高速) ...查看


  • 地质灾害的相关材料
  • 自然科学界的定义 简称地灾.[1] 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在地球内动力.外动力或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 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变化等, 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生活与经济活动或破坏 ...查看


  •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 二.滑坡.崩塌诱发的主要因素 1.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或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或强烈振动破坏坡体平衡.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水库水体不断地冲刷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