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部落・茶座
记者收入的“新商业模式"
主持人:赵金
嘉宾:王勇本刊特约记者.供职于某财经杂志
刘江华北京青年报副刊部记者
王传宝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知名时评人
年初,中国媒体业新锐人物程苓蜂的一篇氍一流记者挣啥钱》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文章从业内流传的4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说起,提出一个问题:那些自命清高的“三流记者”.老说自己才是媒体业中坚,掌握最核心的信患和判断,
可为啥就不能挣到最多的钱?——记者
收入的“商业模式”有问题。
程苓峰为写稿记者提供了一条“商业模式”:踏实写稿.提供对读者负责的真实信息.切实掌握某个行业的核心信患.这样,不仅可以写猛稿多挣稿费,而且还可以通过整合行业的人脉和综合信息做判断,进行投资获得经济回报。他甚至设想好了实现这种商业模式的五种支付形式。
现在记者的收入模式是否合乎记者和媒体发展的需要?程苓蜂提出的这些“商业模式”是否可行7请看嘉宾观点。
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不变,
记者收入模式难改
王勇
基本上,我不能同意《一流记者挣啥钱》所做的判断。但必须承认它触碰
万
方数据错误的原因在于,该文混淆了两个道理很简单,皮之不存,毛将焉人人都知道任由“一流记者拉广告”互联网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商业
先来看内容。基本上,在互联网这里要对内容加以区分。人们会为再来看渠道。互联网的出现一方面到了传媒业中的两个真问题,尽管其提供了一个错误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媒体的发展走向t二,媒体从业人员的收入分配(主要是指记者)。二者关系类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但决不能在割裂前者的前提下生硬地谈后者,那样得出的任何结论都是海市蜃楼,只是看上去很美。
附。“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现象的出现,是纸质媒体传统商业模式遭遇重大挑战的直接体现。当媒体自身面临生存危机又找不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时,贴近市场、能够为所在媒体带来直接收入的人的话语权
大势下土崩瓦解,现在需要的是将二者重新匹配,让整个行业焕发活力。整个行业江河日下时。讨论。一流记者挣啥
钱”是个伪命题一个体的成功难以复
制,没有实际意义。
时代想靠出售内容赚钱是行不通的,程文中预想的。个人媒体”出售内容获利更是不靠谱。拿起点中文网来说,写网络小说的成本远低于写新闻,但写手们月薪过万的依然凤毛麟角。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传统媒体将其作为发行渠道的补充,但内容一经数字化,免费的趋势
便势不可挡——生产的边际成本接近于
零,所在市场又是个无门槛的竞争市场。
那些专业化的,能帮他们赚钱的信息付钱,彭博的终端,证券经济师的分析以及《经济学人》的智库报告都属此类,但人们为其他信息付钱的可能性很低。
会更大,收入的再分配也会向其倾斜。
现象泛滥,最终会形成一个死循环,但问题在于,传统模式甚至连眼前这关都过不了。传统媒体的赢利模式是三次贩卖,第一次是将内容直接贩卖给读者,第二次是将读者的注意力贩卖给广告商,第三次则是贩卖媒体的自身品牌,寻找合适方式将其变现。三者是逐层递进关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和渠
由此推断出一个重要结论——专业性较
强的研究性、解释性报道,将是媒体未来竞争的关键,这也是《经济学人》在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程文中。一流记者炒股”的设想,只是研究型记者用其知识赚钱的案例,属于个人理财范畴。
摧毁了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全新的局砸。。大众媒体让我
道——前者决定有没有人付费,后者决
定如何付费,也就是《f一流记者挣啥钱》中所触碰到的两个真问题。
们更聪明”.专业性、研究性的信息有
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互联网也让变现的
渠道成本大幅度降低。但在互联网时代,
模式——内容趋向于免费化,信息传播
渠道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媒体在这个
习青年记者・2叭。年3月卜
渠道的话语权事实上要比过去更强,程文中所提到的各种支付模式。基本不会突破苹果iTunes的模式。换言之,中移动、腾讯等依然是被付费的对象。
看起来,人们是在通过iTunes向
内容提供商付费,但iTunes更像是一个
收费亭,而不是商店。苹果控制了音乐上传到i.Pod的通路,抓住了那条长尾。表面上用户是在iTunes上挑选自己喜欢
的内容并付费,本质上苹果是向每个用
户收费,而不是把东西卖给他们。
通过互联网渠道来卖内容是行不通的。正确的做法是:要么放弃销售内容采取间接形式获利,要么想办法将内容嵌入到人们愿意付钱的东西里去。这是
媒体变革的方向,也是眼光敏锐的记者
们可能的赚钱方法。
绝大多数媒体会采用间接形式赚钱,比如利用影响力办会、换广告、出
售纪念品等等。运气好的话,处在第一
线的记者偶尔会发现些趋势,小试牛刀
或许也能挣点钱。程文提出了一个很好
的例子:原网易编辑唐竞新,在炒作过程中发现。草泥马”这一神兽能发泄网民宣泄情绪,于是自己拿出几千元,订制了一批神兽T恤和公仔,在没有任何信用度的情况下卖出去几千个。
但这种方式很难持续,将内容嵌入人们愿意付钱的东西里去或许更为靠谱。这一点个人很难做到,但一个成熟媒体是完全可能做到的。看一个简单例子,英国点击率最高的十家新闻网站中,除了雅虎,其他都是传统媒体的网络版。《经济学人》网络版的发展变化是一个
可供参考的例子,在做报道的同时做研
究、出售报告,新内容全免费、但对过去的内容收费等等。《(财经》坚持自己
做网站,走的也是这个道路。
这种情况下,媒体进可自己做渠道,退可与掌握渠道的平台谈合作,降低自建渠道成本,对内则可以解放被传统商业体系束缚的媒体人的创造力。。个人媒体”想靠点击赚钱是很困难的,一是很少有人会为此付钱,二是从人海中被
万
方数据找到且长期保持注意力非常难(程文忽视了这一点),于是就需要有一个平台。
当媒体有意识地向互联网转型,对内部
记者更为开放时,完全可以成为这样一个平台,而且与记者打造“个人媒体”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于是,在明晰专业性、研究性的信
息是未来媒体竞争关键,并主动向互联
网转型的前提下,一流记者的收入来源
就比较多样:稿费、研究.写书,个人理财、以及个人博客的广告收入等等。更重要的是,这对行业本身是正向的,并非杀鸡取卵的恶性循环。
当然,这取决于中国媒体的主动意识,以及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堤内损失”还是要“堤内”补
刘江华
“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这样的话在业内
流传,透出的是对写稿记者的调侃——
收入偏低,地位偏低。
媒体是内容提供商,记者写稿即是为媒体提供内容,服务媒体的核心业务。在媒体这样一个内容提供商里,提供内容的记者却没有能够挣到最多的钱,应
该说是一种错位。
而这种错位的产生,首先是由于媒体定位的错位。在中国,尽管有完全公司化的媒体。但大部分媒体,依然被归类为事业单位,其管理模式,是事业单
位、企业化管理。所以,对其产品无法
完全按照公司化的标准支付报酬,也就难以完全实现能者多得的模式。
此外,媒体是文化行业,记者提供
的是文化产品。与工业产品不一样的是,文化产品没有全国统一的“国标”,它的
记者部落・茶座
好坏更多属于见仁见智。尽管我们可以大体区分出此记者与彼记者能力上有差
异,但很难准确地说出他们之间的差异
究竟有多大,也很难清晰划分出一流与二流、三流之间的界限,于是,也就很难准确地将这个记者归入一流、将另外
一个记者归入三流,因此也就难以完全
有说服力地拉开彼此之间的收入差距。
再者,提供内容的记者却没能挣到最多的钱这种错位现象的出现,还与记者自身定位的错位有关。我国尚未有新闻法,对新闻记者职业操守的管理,主要是依靠行业自律。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09年11月27日发布,其第四条第五款中就规定:严格执行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分开的规定,不以新闻报道形式做任何广告性质的宣传,编辑记者不得从事创收等经营性活动。记者拉广告,是对记者职责认识的错位,是不值得提倡的。在美国,无论是《华盛顿邮报》还是《(今日美国》,搞经营的人不干涉新闻事务,做新闻的人也不过问经营事务,都是各干各的。
怎样才能为写稿的记者寻找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能挣体面收入有体面地位的商业模式呢?
鬣一流记者挣啥钱》一文提供了两种思路:第一是踏实写稿,通过对行业信息的掌握,以买股票等方式获得经济回报。好记者无疑需要认真研究所报道的领域,但据此进行投资,则让人心存疑虑。。股市有风险”尽人皆知,谁也不能保证在股市永远赚钱而不被套牢,不割肉。而且,这样的模式对于报道产业经济的记者或许有借鉴意义,对于报道民生、热线,时政等领域的记者,由于这些行业没有上市公司,就很难有通过摸清本行业核心信息进而买股票获利的可能。
《一流记者挣啥钱》一文提供的第二种思路,就是通过个人媒体挣大钱。在网上发表个人文章也就是撰写博客。通过博客赚钱的模式在国内是否有记者试行呢?有。《足球》报记者李承鹏的新浪博客,截至2月22日,点击率已经超过
青年记者・20Io|F3”.£:r矿
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不变,记者收入模式难改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勇
青年记者
YOUTH JOURNALIST2010(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qnjz201007011.aspx
记者部落・茶座
记者收入的“新商业模式"
主持人:赵金
嘉宾:王勇本刊特约记者.供职于某财经杂志
刘江华北京青年报副刊部记者
王传宝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知名时评人
年初,中国媒体业新锐人物程苓蜂的一篇氍一流记者挣啥钱》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文章从业内流传的4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说起,提出一个问题:那些自命清高的“三流记者”.老说自己才是媒体业中坚,掌握最核心的信患和判断,
可为啥就不能挣到最多的钱?——记者
收入的“商业模式”有问题。
程苓峰为写稿记者提供了一条“商业模式”:踏实写稿.提供对读者负责的真实信息.切实掌握某个行业的核心信患.这样,不仅可以写猛稿多挣稿费,而且还可以通过整合行业的人脉和综合信息做判断,进行投资获得经济回报。他甚至设想好了实现这种商业模式的五种支付形式。
现在记者的收入模式是否合乎记者和媒体发展的需要?程苓蜂提出的这些“商业模式”是否可行7请看嘉宾观点。
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不变,
记者收入模式难改
王勇
基本上,我不能同意《一流记者挣啥钱》所做的判断。但必须承认它触碰
万
方数据错误的原因在于,该文混淆了两个道理很简单,皮之不存,毛将焉人人都知道任由“一流记者拉广告”互联网完全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商业
先来看内容。基本上,在互联网这里要对内容加以区分。人们会为再来看渠道。互联网的出现一方面到了传媒业中的两个真问题,尽管其提供了一个错误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媒体的发展走向t二,媒体从业人员的收入分配(主要是指记者)。二者关系类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但决不能在割裂前者的前提下生硬地谈后者,那样得出的任何结论都是海市蜃楼,只是看上去很美。
附。“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现象的出现,是纸质媒体传统商业模式遭遇重大挑战的直接体现。当媒体自身面临生存危机又找不到相应的解决方案时,贴近市场、能够为所在媒体带来直接收入的人的话语权
大势下土崩瓦解,现在需要的是将二者重新匹配,让整个行业焕发活力。整个行业江河日下时。讨论。一流记者挣啥
钱”是个伪命题一个体的成功难以复
制,没有实际意义。
时代想靠出售内容赚钱是行不通的,程文中预想的。个人媒体”出售内容获利更是不靠谱。拿起点中文网来说,写网络小说的成本远低于写新闻,但写手们月薪过万的依然凤毛麟角。在互联网发展初期,传统媒体将其作为发行渠道的补充,但内容一经数字化,免费的趋势
便势不可挡——生产的边际成本接近于
零,所在市场又是个无门槛的竞争市场。
那些专业化的,能帮他们赚钱的信息付钱,彭博的终端,证券经济师的分析以及《经济学人》的智库报告都属此类,但人们为其他信息付钱的可能性很低。
会更大,收入的再分配也会向其倾斜。
现象泛滥,最终会形成一个死循环,但问题在于,传统模式甚至连眼前这关都过不了。传统媒体的赢利模式是三次贩卖,第一次是将内容直接贩卖给读者,第二次是将读者的注意力贩卖给广告商,第三次则是贩卖媒体的自身品牌,寻找合适方式将其变现。三者是逐层递进关系。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和渠
由此推断出一个重要结论——专业性较
强的研究性、解释性报道,将是媒体未来竞争的关键,这也是《经济学人》在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程文中。一流记者炒股”的设想,只是研究型记者用其知识赚钱的案例,属于个人理财范畴。
摧毁了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全新的局砸。。大众媒体让我
道——前者决定有没有人付费,后者决
定如何付费,也就是《f一流记者挣啥钱》中所触碰到的两个真问题。
们更聪明”.专业性、研究性的信息有
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互联网也让变现的
渠道成本大幅度降低。但在互联网时代,
模式——内容趋向于免费化,信息传播
渠道变得越来越重要。传统媒体在这个
习青年记者・2叭。年3月卜
渠道的话语权事实上要比过去更强,程文中所提到的各种支付模式。基本不会突破苹果iTunes的模式。换言之,中移动、腾讯等依然是被付费的对象。
看起来,人们是在通过iTunes向
内容提供商付费,但iTunes更像是一个
收费亭,而不是商店。苹果控制了音乐上传到i.Pod的通路,抓住了那条长尾。表面上用户是在iTunes上挑选自己喜欢
的内容并付费,本质上苹果是向每个用
户收费,而不是把东西卖给他们。
通过互联网渠道来卖内容是行不通的。正确的做法是:要么放弃销售内容采取间接形式获利,要么想办法将内容嵌入到人们愿意付钱的东西里去。这是
媒体变革的方向,也是眼光敏锐的记者
们可能的赚钱方法。
绝大多数媒体会采用间接形式赚钱,比如利用影响力办会、换广告、出
售纪念品等等。运气好的话,处在第一
线的记者偶尔会发现些趋势,小试牛刀
或许也能挣点钱。程文提出了一个很好
的例子:原网易编辑唐竞新,在炒作过程中发现。草泥马”这一神兽能发泄网民宣泄情绪,于是自己拿出几千元,订制了一批神兽T恤和公仔,在没有任何信用度的情况下卖出去几千个。
但这种方式很难持续,将内容嵌入人们愿意付钱的东西里去或许更为靠谱。这一点个人很难做到,但一个成熟媒体是完全可能做到的。看一个简单例子,英国点击率最高的十家新闻网站中,除了雅虎,其他都是传统媒体的网络版。《经济学人》网络版的发展变化是一个
可供参考的例子,在做报道的同时做研
究、出售报告,新内容全免费、但对过去的内容收费等等。《(财经》坚持自己
做网站,走的也是这个道路。
这种情况下,媒体进可自己做渠道,退可与掌握渠道的平台谈合作,降低自建渠道成本,对内则可以解放被传统商业体系束缚的媒体人的创造力。。个人媒体”想靠点击赚钱是很困难的,一是很少有人会为此付钱,二是从人海中被
万
方数据找到且长期保持注意力非常难(程文忽视了这一点),于是就需要有一个平台。
当媒体有意识地向互联网转型,对内部
记者更为开放时,完全可以成为这样一个平台,而且与记者打造“个人媒体”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于是,在明晰专业性、研究性的信
息是未来媒体竞争关键,并主动向互联
网转型的前提下,一流记者的收入来源
就比较多样:稿费、研究.写书,个人理财、以及个人博客的广告收入等等。更重要的是,这对行业本身是正向的,并非杀鸡取卵的恶性循环。
当然,这取决于中国媒体的主动意识,以及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堤内损失”还是要“堤内”补
刘江华
“三流记者能写稿,二流记者勤跑会,一流记者拉广告”,这样的话在业内
流传,透出的是对写稿记者的调侃——
收入偏低,地位偏低。
媒体是内容提供商,记者写稿即是为媒体提供内容,服务媒体的核心业务。在媒体这样一个内容提供商里,提供内容的记者却没有能够挣到最多的钱,应
该说是一种错位。
而这种错位的产生,首先是由于媒体定位的错位。在中国,尽管有完全公司化的媒体。但大部分媒体,依然被归类为事业单位,其管理模式,是事业单
位、企业化管理。所以,对其产品无法
完全按照公司化的标准支付报酬,也就难以完全实现能者多得的模式。
此外,媒体是文化行业,记者提供
的是文化产品。与工业产品不一样的是,文化产品没有全国统一的“国标”,它的
记者部落・茶座
好坏更多属于见仁见智。尽管我们可以大体区分出此记者与彼记者能力上有差
异,但很难准确地说出他们之间的差异
究竟有多大,也很难清晰划分出一流与二流、三流之间的界限,于是,也就很难准确地将这个记者归入一流、将另外
一个记者归入三流,因此也就难以完全
有说服力地拉开彼此之间的收入差距。
再者,提供内容的记者却没能挣到最多的钱这种错位现象的出现,还与记者自身定位的错位有关。我国尚未有新闻法,对新闻记者职业操守的管理,主要是依靠行业自律。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2009年11月27日发布,其第四条第五款中就规定:严格执行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分开的规定,不以新闻报道形式做任何广告性质的宣传,编辑记者不得从事创收等经营性活动。记者拉广告,是对记者职责认识的错位,是不值得提倡的。在美国,无论是《华盛顿邮报》还是《(今日美国》,搞经营的人不干涉新闻事务,做新闻的人也不过问经营事务,都是各干各的。
怎样才能为写稿的记者寻找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能挣体面收入有体面地位的商业模式呢?
鬣一流记者挣啥钱》一文提供了两种思路:第一是踏实写稿,通过对行业信息的掌握,以买股票等方式获得经济回报。好记者无疑需要认真研究所报道的领域,但据此进行投资,则让人心存疑虑。。股市有风险”尽人皆知,谁也不能保证在股市永远赚钱而不被套牢,不割肉。而且,这样的模式对于报道产业经济的记者或许有借鉴意义,对于报道民生、热线,时政等领域的记者,由于这些行业没有上市公司,就很难有通过摸清本行业核心信息进而买股票获利的可能。
《一流记者挣啥钱》一文提供的第二种思路,就是通过个人媒体挣大钱。在网上发表个人文章也就是撰写博客。通过博客赚钱的模式在国内是否有记者试行呢?有。《足球》报记者李承鹏的新浪博客,截至2月22日,点击率已经超过
青年记者・20Io|F3”.£:r矿
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不变,记者收入模式难改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王勇
青年记者
YOUTH JOURNALIST2010(7)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qnjz201007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