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卖小调》音乐课听课记录及评课 时间:2008、5、8(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班级:五(6) 授课老师:任宇
教学过程:
一、发音练习:(1)音阶练习:5 4 3 2 | 1—|| (2)二声部练习:3---|5---|5---|4---|| 1---|3---|1---|2---|| (3)歌唱练习:„„ 二、新课教学:
1、录音播放:上海小调《叫卖小调》,学生试听,并判断有几 种叫卖声?
(学生:有卖花、、磨刀子、收废品、卖小吃„„共七种叫卖声。)
2、根据黑板上的节奏型„„,判断刚才听到的各种叫卖声小调属哪种节奏型?并学会相关节奏型。 3、跟音乐学唱《叫卖小调》,
4、根据自己对与《叫卖小调》类似的声音、语调,用上海方言进行模仿:学生:绕口令、游戏、童谣(来源于少儿游戏,后发展为儿歌)„„
5、例举老上海的各种民俗文化„„(学生发言、交流)
6、播放歌曲《我怎样长大》„„判断歌曲是几拍子?(学生:3/4拍) 7、对照以上童谣和《我怎样长大》的音乐特点,说说它们的异同。 8、跟钢琴学唱《我怎样长大》的旋律(师指导附点音符的准确唱法)。 三、课后练习:把《我怎样长大》的歌词学习。
感受:今天的这节音乐课和上次听的音乐欣赏课各有特色。音乐欣赏课主要是通过听音乐感受音乐艺术美、学习音乐艺术之精华,而唱歌课是通过学生学唱歌曲提高歌唱的能力。在这节课中任老师就做到了这些,如,从练声——听旋律——判断节奏型——模唱——学唱旋律„„,整个过程都充分渗透了唱歌技巧的学习;l 另外,任老师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听力练习,通过听旋律、判断节奏型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为学生学习唱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听课记录:音乐课:《龙船调》
教师:上次我们学过什么歌曲?学生:《小河淌水》。教师:哪个地区的?学生:云南。
播放录音:《龙船调》【桌上灰尘较多。】教师:歌曲表达什么内容?学生:回娘家。教师:什么情节?学生:„„ 教师:摆渡过河。原名《采莲船》,“龙”、“莲”谐音而演变。教师:什么地区?学生:湖北。 教师:与《小河淌水》的区别?【联系对比,好。】 学生:欢快„„ 教师:音域宽。 教师:音符特点?
板书:16分音符,8分音符,切分音,装饰音,倚音,下滑音„„【书写能力欠佳。】 教师弹奏,要求学生掌握节奏,轻唱。【钢琴水平尚可,重音较多。】 教师演唱【音色圆润,美声与民族的结合。好。】
学生齐唱【一节课,学生始终未站起,不妥。】
教师指出存在问题,逐一纠正。不断表扬。【及时表扬,很好。】 教师提醒学生要坐好。【好。】
教师要求学生集体朗诵歌词【好。可是,在指出歌词的方言特点之后,竟然忘了要求朗诵。】
教师演唱,笑问学生:“好不好玩?”学生齐声回答:“好玩。”【很好。激发了兴趣,活跃了学习气氛。】 教师提出:我们邀请听课的老师加入,好吗?
气氛甚为热烈。我遂在齐唱中间唱了一句:“还是我来推你嘛!”【如此利用听课者以创造气氛,极好。】 学生逐一表演,大家伴唱。教师逐一点评:打开,提起,脸部肌肉,笑„„其实某唱得非常好,就是缺少“大家的鼓励”,上台必须自信。唱“e ”的时候,尽量把“闭口呼”唱成“开口呼”,这样,声音就能够响亮。【不断鼓励,好。】 教师总结:民歌好听吗? 学生:好听。
教师:我们好好要学习民歌,热爱民族文化。
【仅二年半的教龄,如此大胆从容自信,不断表扬激发鼓励,难能可贵。一节课始终笑容可掬,热情投入,使得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热烈,恰好符合《龙船调》的风格。自身条件很好,文静白皙,衣着自然,笑口常开,身材中等而挺拔,腔管打开,音色圆润厚实,显然受过美声训练,而演唱如此音符密集的民歌,也游刃有余。语言规范得体。都给了学生很好的榜样作用。师者,为人师表也。张逸仙,洞头人,毕业于杭州师范。逸仙,孙中山先生号也。】
音乐课《桔梗谣》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听课地点:理C-103 听课课程(科目):音乐 课过程
听课时间:2011-3-2 年级:二年级
授课人:
课程标题:好朋友 评课记录
这节课渗透的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有:一、注重审美体验,培养音乐兴趣。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该课堂的教学。不管是课堂交流还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等活动中,
听一、课堂交流1. 师生以拍手歌的形式进入课堂。2. 师生相互问好,再自我介绍。
3. 全班同学做拍手的游戏(形式分别从“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同学”“全班同学”递进。 二、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师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帮助别的小朋友解2. 听歌,学生自己做动作(第二遍听,自由创编)3. 教学歌
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1. 全班同学听歌曲(第一遍听)是课堂教学学生都都在感受音乐、词(加之前自由创编的动作)4. 听歌加动作(师指导后的动作,体验音乐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而课第三遍听)5. 听歌加动作(全班同学自由感受表现,第四遍听)堂游戏都是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角色(同学)表演(四组),配乐
(二)教学唱曲谱(配乐)1. 用“碰”模唱曲谱2. 加入歌词唱 (三)综合唱跳(配乐)1. 老师示范唱跳2. 同学两人表演唱跳3. 多人唱跳(形式分别为寻找伙伴、交换舞伴)4. 全班集体唱跳
趣而做的准备、手段。二、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能力。这表现在学生听音乐时根据自己的感情,自由创编动作那一教学环节。三、突出音乐特点。整个课堂有听觉的享受,有表演的创作,还有情感的表达;大家都是好朋友这一感情。四、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发展。这个表现在创作方面还有游戏活动参与方面。
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指导音乐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对于改变音乐教学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听课地点:理C-103 听课课程(科目):音乐 课
听课时间:2011-3-16 年级:四年级上
授课人:杨翚
课程标题:两只小山羊
评课记录
本节课涉及的教学领域
听一、课堂导入:以小精灵剧场为《两只小山羊》剧本招聘演员并颁布“最佳演员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引入课堂。1. 招聘启事:通
过
过歌曲放映,听歌曲,找出招聘人物(主人公)2. 解析《两只小山二、开展课堂(一)第一部分:桥上巧遇(欣赏音乐和剧情表演)1. 师问:边仔细听剧本的第一部分边思考,故事发生在哪里,主人公是谁?2. 听音乐(想台词,哼唱)3. 老师弹琴伴奏,带唱。4.听音乐(想自己扮演的人物、表情、动作)5. 开拍第一幕:桥上巧遇老师饰演小白羊,同学饰演小黑羊。动作教演(全班同学分两组) (二)第二部分:互不相让(欣赏音乐和剧情表演)1. 听音乐,着重听小羊的声音,模仿小羊的声音2. 听老师弹琴的节奏,模仿小羊叫声(两组同学用争吵的声音模仿小羊的叫声)3. 师生合作第二部分,老师群众,学生黑羊。4. 群众演员的台词教唱5. 第二次合作,老师饰演黑羊,学生饰演群众。6. 开拍第二幕:互不相让 师问:“这一幕该怎样拍,白羊和黑羊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表演
(三)第三部分:掉入河中1. 根据画面,填补剧本台词2. 用拍手打节奏(附点的教学,区分拖与不拖的感觉。)3. 师问:为什么最后一“撞”两个词的动作5.开拍第三部分:掉入河中 两同学上台表演——全体同学原地表演
(四)汇报演出:1. 歌唱完整歌曲2. 推选演员3. 正式演出4. 师问:“演完剧本之后,你们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怎样?是让还是不让?生回答(略)师总结:要发扬中华优良传统,相互谦让,团结合作。 三、课堂延伸(给故事结尾)1. 学生们回答(略)2. 加结尾表演(换一批演员)
四、颁奖:只有一个金奖冠,该颁奖给谁呢?黑羊还是白羊?两组学生都希望颁给自己组。老师说:刚刚才学了相互谦让,怎么?学生们立刻异口同声说:颁给对方组。最后老师给两个组都颁了一个奖,结束了课堂。
有:一、感受和鉴赏领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鉴赏了同学们的表演才能,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运用的策略:1. 培养“音乐的耳朵”,使学生充分感受体验音乐。本节课中关注了聆听,同时每个部分都设计了有效的提问。2. 重视设计动作,鼓励学生感受体验音乐。这节课中,学生都参与了动作表演和表现音乐。3. 关注音乐主题。这节课的主题就是“童话故事表演唱”。二、表现领域。运用的教学策略有:综合性艺术表演。本节课注意了;“表演参与”的全体性;“表演与演唱”的结兴趣的激发”. 三、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运用的策略有:“融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主要表现在课堂尾声的时候,老师的总结和学生
程 羊》的剧本,分为三部分。(听音乐,熟悉台词。)
句话慢下来了?(注重情感体验,惋惜、遗憾之情)4. 学生表演“顶”合;“表演技能”的学习;“表演
小学一年级音乐《母鸡叫咯咯》听课记录
课堂纪录
一、律动放松心情。出示课件录像: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师生一起随录像做动作。 二、设置情境导入。师带上早准备好的“小咕咚”头饰。“小朋友们,你认识我吗?”
“对了,我是小咕咚,是红果果和绿泡泡的好朋友,还是咕咚农场的主人,我的农场里有好多的小动物,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玩耍吗?看小象来了,伸出你的长鼻子和小象一起跳舞吧!”
播放音像课件:《两只小象》师生一起边唱边跳。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我的大母鸡了吗?帮我找找吧!我想起来了,大母鸡可能是去下蛋了。母鸡下蛋是怎样叫的?生模仿母鸡下蛋的声音。
三、感受歌曲《母鸡叫咯咯》。1、听录音范唱。带着问题:找出哪一句歌词是母鸡下蛋后的叫声。生答:叫咯咯。2、理解歌词。师:母鸡下蛋后是怎样告诉人们“我下蛋了”!“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3、指名表演“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同时指导学生理解“两翼”的意思。4、指导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用动作表现“向人报喜添快乐”。5、师拍节奏,生随节奏读歌词。
四、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1、师弹琴,生唱。2、分辨和表示声音的强弱。
1)出示实物铃鼓,师敲击,生分辨强还是弱。2)师:你可以用身体的那个部位也来拍击表示声音的强、弱?生:拍手跺脚;拍手拍腿;拍手拍肩。3、板书:mfmp 师讲解这两个符号表示中强、中弱。4、重点学唱“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这一句。
五、学习表演。1、师:小朋友们,大母鸡把鸡蛋下在什么地方?生用动作表现母鸡下蛋。嘴里发出“扑”的声音。2、师:母鸡下蛋以后心情怎样?用动作表现母鸡的高兴心情吧。3、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动作。4、指名到黑板前表演。教师指一名学生,再让学生自己自由挑选小伙伴一起表演。
六、打击乐伴奏。1、师:小朋友们,老师在你们的桌洞里藏了一件小礼物,拿出来说一说它叫什么名字?怎样演奏呢?师演示响板,生学习。放在左手心里,右手拍击。2、师:想一想,那两个字最能体现母鸡高兴的心情?(叫咯咯。)演唱时在哪里加响板伴奏比较合适呢?生:在母鸡叫的地方加响板伴奏比较合适。3、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自由练习。4、指名板前表演。
七、拓展创编。师:大母鸡高兴地心情感染了咕咚农场的其他小朋友,他们也来凑热闹了,看谁来了?课件展示小青蛙、小猫、小鸭图片。1、选择小猫编歌词。师:小猫怎样叫?(叫喵喵)小猫捉住老鼠怎样表现高兴的心情?(绒毛抖抖,尾巴摇摇。)师生一边创编,一边用课件展示。2、小鸭怎样叫?(叫嘎嘎)小鸭捉住小鱼后怎样表现高兴的心情?(翅膀扇扇,屁股摇摇。)
八、律动结束。师:红果果、绿泡泡还有好朋友托托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课件播放音像手指操。师生随音乐学做手指操。师生一起唱再见歌。
课后评议
身为一个音乐老师,如何上好音乐课,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听了《母鸡叫咯咯》这节音乐课后,我感受颇深。 一、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师上好音乐课的前提。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三、语言符合孩子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易于被孩子接受。四、运用多媒体手段,视听结合,声像一体,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五、利用舞蹈和肢体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教学情境,圆满为难成教学任务。
不足:教师选择伴奏调号有点高,应当根据学生的音域特点选择合适的调号伴奏。
《叫卖小调》音乐课听课记录及评课 时间:2008、5、8(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班级:五(6) 授课老师:任宇
教学过程:
一、发音练习:(1)音阶练习:5 4 3 2 | 1—|| (2)二声部练习:3---|5---|5---|4---|| 1---|3---|1---|2---|| (3)歌唱练习:„„ 二、新课教学:
1、录音播放:上海小调《叫卖小调》,学生试听,并判断有几 种叫卖声?
(学生:有卖花、、磨刀子、收废品、卖小吃„„共七种叫卖声。)
2、根据黑板上的节奏型„„,判断刚才听到的各种叫卖声小调属哪种节奏型?并学会相关节奏型。 3、跟音乐学唱《叫卖小调》,
4、根据自己对与《叫卖小调》类似的声音、语调,用上海方言进行模仿:学生:绕口令、游戏、童谣(来源于少儿游戏,后发展为儿歌)„„
5、例举老上海的各种民俗文化„„(学生发言、交流)
6、播放歌曲《我怎样长大》„„判断歌曲是几拍子?(学生:3/4拍) 7、对照以上童谣和《我怎样长大》的音乐特点,说说它们的异同。 8、跟钢琴学唱《我怎样长大》的旋律(师指导附点音符的准确唱法)。 三、课后练习:把《我怎样长大》的歌词学习。
感受:今天的这节音乐课和上次听的音乐欣赏课各有特色。音乐欣赏课主要是通过听音乐感受音乐艺术美、学习音乐艺术之精华,而唱歌课是通过学生学唱歌曲提高歌唱的能力。在这节课中任老师就做到了这些,如,从练声——听旋律——判断节奏型——模唱——学唱旋律„„,整个过程都充分渗透了唱歌技巧的学习;l 另外,任老师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听力练习,通过听旋律、判断节奏型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为学生学习唱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听课记录:音乐课:《龙船调》
教师:上次我们学过什么歌曲?学生:《小河淌水》。教师:哪个地区的?学生:云南。
播放录音:《龙船调》【桌上灰尘较多。】教师:歌曲表达什么内容?学生:回娘家。教师:什么情节?学生:„„ 教师:摆渡过河。原名《采莲船》,“龙”、“莲”谐音而演变。教师:什么地区?学生:湖北。 教师:与《小河淌水》的区别?【联系对比,好。】 学生:欢快„„ 教师:音域宽。 教师:音符特点?
板书:16分音符,8分音符,切分音,装饰音,倚音,下滑音„„【书写能力欠佳。】 教师弹奏,要求学生掌握节奏,轻唱。【钢琴水平尚可,重音较多。】 教师演唱【音色圆润,美声与民族的结合。好。】
学生齐唱【一节课,学生始终未站起,不妥。】
教师指出存在问题,逐一纠正。不断表扬。【及时表扬,很好。】 教师提醒学生要坐好。【好。】
教师要求学生集体朗诵歌词【好。可是,在指出歌词的方言特点之后,竟然忘了要求朗诵。】
教师演唱,笑问学生:“好不好玩?”学生齐声回答:“好玩。”【很好。激发了兴趣,活跃了学习气氛。】 教师提出:我们邀请听课的老师加入,好吗?
气氛甚为热烈。我遂在齐唱中间唱了一句:“还是我来推你嘛!”【如此利用听课者以创造气氛,极好。】 学生逐一表演,大家伴唱。教师逐一点评:打开,提起,脸部肌肉,笑„„其实某唱得非常好,就是缺少“大家的鼓励”,上台必须自信。唱“e ”的时候,尽量把“闭口呼”唱成“开口呼”,这样,声音就能够响亮。【不断鼓励,好。】 教师总结:民歌好听吗? 学生:好听。
教师:我们好好要学习民歌,热爱民族文化。
【仅二年半的教龄,如此大胆从容自信,不断表扬激发鼓励,难能可贵。一节课始终笑容可掬,热情投入,使得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热烈,恰好符合《龙船调》的风格。自身条件很好,文静白皙,衣着自然,笑口常开,身材中等而挺拔,腔管打开,音色圆润厚实,显然受过美声训练,而演唱如此音符密集的民歌,也游刃有余。语言规范得体。都给了学生很好的榜样作用。师者,为人师表也。张逸仙,洞头人,毕业于杭州师范。逸仙,孙中山先生号也。】
音乐课《桔梗谣》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听课地点:理C-103 听课课程(科目):音乐 课过程
听课时间:2011-3-2 年级:二年级
授课人:
课程标题:好朋友 评课记录
这节课渗透的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有:一、注重审美体验,培养音乐兴趣。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该课堂的教学。不管是课堂交流还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等活动中,
听一、课堂交流1. 师生以拍手歌的形式进入课堂。2. 师生相互问好,再自我介绍。
3. 全班同学做拍手的游戏(形式分别从“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同学”“全班同学”递进。 二、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师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帮助别的小朋友解2. 听歌,学生自己做动作(第二遍听,自由创编)3. 教学歌
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1. 全班同学听歌曲(第一遍听)是课堂教学学生都都在感受音乐、词(加之前自由创编的动作)4. 听歌加动作(师指导后的动作,体验音乐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而课第三遍听)5. 听歌加动作(全班同学自由感受表现,第四遍听)堂游戏都是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角色(同学)表演(四组),配乐
(二)教学唱曲谱(配乐)1. 用“碰”模唱曲谱2. 加入歌词唱 (三)综合唱跳(配乐)1. 老师示范唱跳2. 同学两人表演唱跳3. 多人唱跳(形式分别为寻找伙伴、交换舞伴)4. 全班集体唱跳
趣而做的准备、手段。二、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能力。这表现在学生听音乐时根据自己的感情,自由创编动作那一教学环节。三、突出音乐特点。整个课堂有听觉的享受,有表演的创作,还有情感的表达;大家都是好朋友这一感情。四、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发展。这个表现在创作方面还有游戏活动参与方面。
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是指导音乐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对于改变音乐教学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听课地点:理C-103 听课课程(科目):音乐 课
听课时间:2011-3-16 年级:四年级上
授课人:杨翚
课程标题:两只小山羊
评课记录
本节课涉及的教学领域
听一、课堂导入:以小精灵剧场为《两只小山羊》剧本招聘演员并颁布“最佳演员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引入课堂。1. 招聘启事:通
过
过歌曲放映,听歌曲,找出招聘人物(主人公)2. 解析《两只小山二、开展课堂(一)第一部分:桥上巧遇(欣赏音乐和剧情表演)1. 师问:边仔细听剧本的第一部分边思考,故事发生在哪里,主人公是谁?2. 听音乐(想台词,哼唱)3. 老师弹琴伴奏,带唱。4.听音乐(想自己扮演的人物、表情、动作)5. 开拍第一幕:桥上巧遇老师饰演小白羊,同学饰演小黑羊。动作教演(全班同学分两组) (二)第二部分:互不相让(欣赏音乐和剧情表演)1. 听音乐,着重听小羊的声音,模仿小羊的声音2. 听老师弹琴的节奏,模仿小羊叫声(两组同学用争吵的声音模仿小羊的叫声)3. 师生合作第二部分,老师群众,学生黑羊。4. 群众演员的台词教唱5. 第二次合作,老师饰演黑羊,学生饰演群众。6. 开拍第二幕:互不相让 师问:“这一幕该怎样拍,白羊和黑羊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表演
(三)第三部分:掉入河中1. 根据画面,填补剧本台词2. 用拍手打节奏(附点的教学,区分拖与不拖的感觉。)3. 师问:为什么最后一“撞”两个词的动作5.开拍第三部分:掉入河中 两同学上台表演——全体同学原地表演
(四)汇报演出:1. 歌唱完整歌曲2. 推选演员3. 正式演出4. 师问:“演完剧本之后,你们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怎样?是让还是不让?生回答(略)师总结:要发扬中华优良传统,相互谦让,团结合作。 三、课堂延伸(给故事结尾)1. 学生们回答(略)2. 加结尾表演(换一批演员)
四、颁奖:只有一个金奖冠,该颁奖给谁呢?黑羊还是白羊?两组学生都希望颁给自己组。老师说:刚刚才学了相互谦让,怎么?学生们立刻异口同声说:颁给对方组。最后老师给两个组都颁了一个奖,结束了课堂。
有:一、感受和鉴赏领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鉴赏了同学们的表演才能,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运用的策略:1. 培养“音乐的耳朵”,使学生充分感受体验音乐。本节课中关注了聆听,同时每个部分都设计了有效的提问。2. 重视设计动作,鼓励学生感受体验音乐。这节课中,学生都参与了动作表演和表现音乐。3. 关注音乐主题。这节课的主题就是“童话故事表演唱”。二、表现领域。运用的教学策略有:综合性艺术表演。本节课注意了;“表演参与”的全体性;“表演与演唱”的结兴趣的激发”. 三、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运用的策略有:“融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主要表现在课堂尾声的时候,老师的总结和学生
程 羊》的剧本,分为三部分。(听音乐,熟悉台词。)
句话慢下来了?(注重情感体验,惋惜、遗憾之情)4. 学生表演“顶”合;“表演技能”的学习;“表演
小学一年级音乐《母鸡叫咯咯》听课记录
课堂纪录
一、律动放松心情。出示课件录像: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师生一起随录像做动作。 二、设置情境导入。师带上早准备好的“小咕咚”头饰。“小朋友们,你认识我吗?”
“对了,我是小咕咚,是红果果和绿泡泡的好朋友,还是咕咚农场的主人,我的农场里有好多的小动物,你们愿意和我们一起玩耍吗?看小象来了,伸出你的长鼻子和小象一起跳舞吧!”
播放音像课件:《两只小象》师生一起边唱边跳。师:小朋友们,你们看到我的大母鸡了吗?帮我找找吧!我想起来了,大母鸡可能是去下蛋了。母鸡下蛋是怎样叫的?生模仿母鸡下蛋的声音。
三、感受歌曲《母鸡叫咯咯》。1、听录音范唱。带着问题:找出哪一句歌词是母鸡下蛋后的叫声。生答:叫咯咯。2、理解歌词。师:母鸡下蛋后是怎样告诉人们“我下蛋了”!“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3、指名表演“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同时指导学生理解“两翼”的意思。4、指导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用动作表现“向人报喜添快乐”。5、师拍节奏,生随节奏读歌词。
四、学唱歌曲《母鸡叫咯咯》。1、师弹琴,生唱。2、分辨和表示声音的强弱。
1)出示实物铃鼓,师敲击,生分辨强还是弱。2)师:你可以用身体的那个部位也来拍击表示声音的强、弱?生:拍手跺脚;拍手拍腿;拍手拍肩。3、板书:mfmp 师讲解这两个符号表示中强、中弱。4、重点学唱“脖子伸伸,两翼扑扑,向人报喜添快乐。”这一句。
五、学习表演。1、师:小朋友们,大母鸡把鸡蛋下在什么地方?生用动作表现母鸡下蛋。嘴里发出“扑”的声音。2、师:母鸡下蛋以后心情怎样?用动作表现母鸡的高兴心情吧。3、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动作。4、指名到黑板前表演。教师指一名学生,再让学生自己自由挑选小伙伴一起表演。
六、打击乐伴奏。1、师:小朋友们,老师在你们的桌洞里藏了一件小礼物,拿出来说一说它叫什么名字?怎样演奏呢?师演示响板,生学习。放在左手心里,右手拍击。2、师:想一想,那两个字最能体现母鸡高兴的心情?(叫咯咯。)演唱时在哪里加响板伴奏比较合适呢?生:在母鸡叫的地方加响板伴奏比较合适。3、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自由练习。4、指名板前表演。
七、拓展创编。师:大母鸡高兴地心情感染了咕咚农场的其他小朋友,他们也来凑热闹了,看谁来了?课件展示小青蛙、小猫、小鸭图片。1、选择小猫编歌词。师:小猫怎样叫?(叫喵喵)小猫捉住老鼠怎样表现高兴的心情?(绒毛抖抖,尾巴摇摇。)师生一边创编,一边用课件展示。2、小鸭怎样叫?(叫嘎嘎)小鸭捉住小鱼后怎样表现高兴的心情?(翅膀扇扇,屁股摇摇。)
八、律动结束。师:红果果、绿泡泡还有好朋友托托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课件播放音像手指操。师生随音乐学做手指操。师生一起唱再见歌。
课后评议
身为一个音乐老师,如何上好音乐课,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学科,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音乐艺术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听了《母鸡叫咯咯》这节音乐课后,我感受颇深。 一、扎实的音乐基本功师上好音乐课的前提。二、构思新颖,衔接巧妙、自如。
三、语言符合孩子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易于被孩子接受。四、运用多媒体手段,视听结合,声像一体,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五、利用舞蹈和肢体语言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的心里,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的教学情境,圆满为难成教学任务。
不足:教师选择伴奏调号有点高,应当根据学生的音域特点选择合适的调号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