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卷第3期
2000年9月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our nal o f Co ntinue Educatio n o f Hebei U niv ersity of T echno lo gy V ol. 15N o. 3SEP. 2000
试论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几个认知阶段
任福全 李清章* 田柏凌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 300130)
摘 要 考察了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七个认知阶段:感悟阶段、实用阶段、强权政治
扼制阶段、人的觉醒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现代科学技术阶段和知识经济阶段, 指出了科
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吻合性、反作用性及鲜明的互动性。
关键词 社会 科技 认知 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史,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掌握和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是人类长期以来认识自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知识的不断进步。但是, 如果仔细考察科学技术的发展, 它无不依赖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知程度。科学技术不仅是自然科学的范畴, 而且赋予了鲜明的理性, 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者, 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国家国力的强弱, 都能够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体现出来。因此, 探索研究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知阶段,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作者在学习和研究了科技发展史和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后, 拟从七个发展阶段, 探索和分析人们逐步认知科学技术的发展途径。
1 感悟阶段(直觉思维阶段)
古代科学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发展阶段。现代科学资料已表明, 宇宙形成大约有200亿年, 地球形成大约有46亿年, 生命形成大约已有34亿年。大约250万年前的地球上开始出现人类。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科学技术也随着产生了。起初, 并没有真正的科学技术。大约在几万年前到几千年前, 大脑日益发达的人类, 根据自己对大自然和身边发生的事物直觉和感悟, 有的人开始学会制造工具、钻木取火、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建造居室、编制衣着、造车造船、修桥铺路及使用医药, 掌握一些医疗技术等原始技术和原始工艺。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大河流域, 如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巴比伦) 、东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南亚的恒河流域(古印度) 以及东亚的黄河、长江流域(古代中国) 相继发现脑力劳动者(智者) 和文字, 出现了城市。古希腊、古罗马和阿拉伯及古代中国都继承发展文明, 由石器劳动工具时代过渡到青铜器时代, 又逐渐过渡到铁器时代。
直觉思维阶段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对缓慢, 但在人们生活、劳动的不断总结中科技得到不断的发展, 人们生活从狩猎过渡到驯养, 从采集过渡到种植, 从畜牧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我们从东西方的远古神话想象世界中, 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 对科学技术的朦胧的理性发韧。直感悟性、直觉性思维阶段的科学技术, 开启了人们探索科学技术的先河, 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尤其深远。2 实用阶段(科学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阶段)
如果说, 人类早期出于感悟阶段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尚在朦胧之中, 科学和哲学、科学和技术、理收稿日期:2000-02-27 任福全 男 1953年 副教授
*
32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 论和经验、技术和生产都还分不清。但到了奴隶社会末期以后,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初期, 科学技术开始逐步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应用。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融在一起, 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质。人们把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知识系统化, 以经验规则形式表达出来。比如,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 医药科学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等就具有明显的实用科学特征。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 人们归纳总结生产实践经验, 包括农时、农艺水利设备、种植技术等, 只说明怎么做, 不回答为什么。代表著作有《齐民要术》等。医药医疗科学技术主要反映效果, 而不追究原因, 注重应用, 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
由于注重应用, 人们开始关注天文、地理, 关注季节、农时, 中国在天象观测方面成就突出, 很早就有关于日食、彗星、黑子、新星和超新星以及极光的观测记录。有记载1464颗恒星的星图, 有圭表、简仪、仰仪、浑天仪和水运仪象台、灵台水浑等仪器, 东汉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是一个很实用、很便利的地震预测仪器, 东西方都在研究天体结构, 中国的“混天说”主张地球是动的, “宣夜说”则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 古希腊则提出了“地心说”、“日心说”。
根据土地丈量, 计算产品及其他方面的需要, 从具体实践逐渐过渡到实用的理论阶段, 古希腊的泰勒斯曾设想根据土地测量的经验建立一门关于空间和形式的理论科学; 毕达哥拉斯派特别强调“数”的作用, 提出“万物皆数”的观点。第一次提出数理哲学的自然观, 把数学应用于科学。欧几里德用演绎推理、公理化的方法, 由10个公理推导出467个命题, 集中前人研究成果, 写出了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13卷《几何原本》。中国南北朝的祖冲之从计算圆内接正24576边形和圆外切24576边形得到圆周率的值在3. 1415926和3. 1415927之间, 比欧洲早1000多年。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把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工程问题结合起来, 把严格的理论证明和正确的计算方法结合起来, 通过多次实践, 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 并设计、制造多种机械和建筑物, 多种研究方法, 对后世影响巨大, 后人称他为“力学之父”。
人们注重应用, 使科学技术同人们生活及社会进步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成为科学技术有了飞速发展的良好前提。
3 强权政治扼制阶段(中世纪阶段)
中世纪是欧洲最黑暗的时期, 也是人类历史最黑暗的时期。基督教的科学体系打压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科学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 尤其是教会与国家合一的政治体制, 使神学的权威屠杀了成千上万对科学技术孜孜追求的人。意大利科学家、哲学家布鲁诺提出了宇宙无限的理论, 教会非常痛恨。布鲁诺被封建教会监禁了7年, 最后被判处了死刑。欧洲各国中世纪被判烧死的约有500万人, 其中不少是自然科学家和宣传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科学真理的人。可以说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 是这个时期的先驱者用鲜血写成的。
这个时期的中国不像欧洲那样对科学技术赤裸裸的扼制, 但中国自给自足长期封闭的小农经济和垄断、专制、保守的封建皇权, 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倡导的科举取仕制, 重农抑商、鄙视技艺, 重清谈、轻实际, 重人文、轻自然, 重伦理、轻科学等严重阻碍了思想自由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的认识, 使有利于科学技术得到发展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难以形成, 束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 人的觉醒阶段(文艺复兴时期)
从14-15世纪开始, 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 出现了惊人的历史巨变, 工场手工业和技术改革、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探险,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 人类社会开始了一个新时代。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 “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 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 第四卷第260-262页) 。自然科学开始从事医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人们开始不再按照教会的谎言去描述自然, 而是本着科学态度去研究自然。
第3期 任福全等试论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几个认知阶段 33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成了自然科学宣布独立的宣言。他的学说冲击了教会编造的地心说, “从此自然研究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大踏步地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四卷第263页) 。
中国在这个时期以前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在世界科技史上意义深远。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三种东西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 第二种在战争上, 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发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 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能比这三种在人类历史中产生更大力量的影响”(培根《新工具》) 。
考察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史, 就会清楚地看到封建制度对科学技术扼制。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 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更有甚者,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 经常限制科技发展。千年不变的统治伦理道德也限制人们的科学思维,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就是在这种有形无形的网中, 缓慢地发展。也就是说, 当西方的文艺复兴搞得轰轰烈烈的时候, 古老的中国仍然步履蹒跚。
5 非均衡发展阶段(近代时期)
近代中国仍处于慢条斯理的封建社会中, 科学技术得不到健康地发展, 而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搞得如火如荼, 不断探索科学成果和科学思想使得天文学、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地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出现了三次理论大综合, 两次技术革命。带来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飞跃。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通过大量实验, 把地面物体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统一的理论中, 形成一个独特的认识系统, 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 成为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 也是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英国工匠瓦特改进的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到来, 它更扩大了人们对科技的认知范围, 成为人类历史上出现铁器之后的第一次技术革命。1807年发明了轮船, 1814年发明了火车, 西方的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冶金业和机械工业的大发展。
这次思想大解放, 这次技术大革命“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256页) 。有关资料统计, 1800-1900年英、美、法、德四国的煤产量由1270万吨增65670吨, 增长了近52倍。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定律。在同一时期即19世纪30-40年代, 法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化学家迈尔等十几位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先后从不同侧面的独立研究发明将机械、电、热、化学等各种运动形式都统一起来, 证明了物质的永恒性, 从而为自然界运动形式统一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第二次理论大综合。
英国工人出身的科学家法拉第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迈克斯韦把电磁现象归结为一组数学方程, 揭示了光、磁现象本质的统一性, 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第三次理论大综合。
1859年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成为19世纪后半期现代化科学的两座高峰。
认识程度的深化、科学理论的综合, 科技得到飞速发展, 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电力, 1876年发明电话和广播, 1879年发明了白炽灯, 1891年发明了大规模的水电站, 1896年发明了无线电技术,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继蒸汽机使用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它直接来自于科学实践。这表明科技对生产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和指导作用, 人类历史出现了把电应用于动力、照明、通信的时代, 东西方科学技术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6 现代(20世纪) 科学技术阶段
34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 术的认知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发生了深刻的、系统的、全面的变化。理论的大综合和技术革命, 使社会生产各部门、政治、经济、军事及其他领域以及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关系都受到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人类文明经历了200多年的工业社会以后, 已经开始向一个更新的科学技术阶段也称信息社会过渡。
在经历了19世纪资本社会垄断和经济危机之后, 一些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利润, 壮大实力, 击败对手, 必须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学技术成了商品, 在高度竞争状态下, 在残酷的刺激中,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有人说, 20世纪是科学技术革命的世纪。物质结构的三大发现:X 射线(1895年法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 、放射性(188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德尔发现) 、电子(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 以及放射性元素——镭(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发现) 。人们对传统的科学尤其是古典物理学发起挑战, 几乎所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受到怀疑。科学家爱因斯坦分别在1905年和1915年创立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本质的统一性。20世纪另一个革命性理论是量子论, 它是由法国物理学家普朗克1900年为了揭示古典物理学家无法揭示的黑体辐射效应而提出的。量子力学的创立, 成为相对论之后物理学上的又一次理论突破。他对科学技术的冲击比相对论更为猛烈。1934年人们制成电子显微镜, 1948年发明晶体管, 新的理论及现代技术装备, 有力地促进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 并产生了许多交叉科学、边缘科学和综合性科学, 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以及环境科学等。科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深刻揭示了各个不同层次物质之间的统一性。新的技术领域、新的工具、新的实验方法, 富有远见、富有成效、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管理等一系列新认识、新理论、新形式, 都为科学技术的腾飞插上翅膀。
20世纪40年代, 在原子核物理基础上产生了原子能工业, 1932年发现中子, 1942年建成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1945年制成第一颗原子弹, 1954年建成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数理逻辑和电子学方面进展惊人。1946年研制成电子管计算机, 1958年研制晶体管计算机, 1965年完成集成电路计算机。由流体力学、材料科学和电子学而产生了空间技术。1957年第一个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1年宇航员第一次乘宇宙飞船进入地球轨道。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这就是影响极其深远的全面有技术革命。包括自动控制、遥感、激光等技术和合成材料工业, 都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完成了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7 知识经济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
当今世界, 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创新, 就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批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一个个全新的管理理论, 都影响着综合国力的水平和发展。以数字化理论为基本特征的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军事、通信、电子、汽车、冶金、轻工、机电等领域, 无不呼唤着高新技术。知识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系统化的格局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发展, 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技术市场的确立, 加速了技术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光导纤维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工程、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医学、现代军事科学技术, 相互交叉又各自独立的发展。1993年提出兴建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 而放弃“星球大战计划”, 日本、欧洲、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都在网络经济、信息传媒等高新技术领域, 制定了长远发展计划。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他指出“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 第三世界摆脱贫穷离不开科学”, “中国要发展, 离开科学不行”(《邓小文选》第三卷, 第183页) 。进入90年代, 中国共产党“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从思想观念、路线方面、综合国力、社会发展等方面, 都为中国进入新世纪、融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 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知识创新,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关键在人才,
第3期 任福全等试论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几个认知阶段 356月2日《人民日报》)
数字化、全球化、信息化、产业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必将引发人类社会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制定面向新世纪发展战略, 争先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我国能否把握时代发展机遇, 意义十分深远。还是邓小平同志的话语重心长“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 将是很要紧的时期, 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 责任大啊!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383页)
纵观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七个不同认知阶段, 可以看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有着鲜明的互动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除互动性外, 还有其吻合性和反作用性。加强对科学技术不同认知阶段的研究, 对于我们掌握和利用科学技术, 抓住机遇,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加快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寄窗. 中国经济思想史[M ].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 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 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M ].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4 刘泽华.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 ].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
5 刘文超. 现代科学技术教程.
6 冒从虎. 欧洲哲学通史[M ].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
7 齐世荣. 文艺复兴及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载《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一书
8 王素莉. 中国共产党的科教兴国战略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崛起. 中共党史研究. 1999年3期
9 陈昌曙, 远德玉.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M ].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上接第27页)
特性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进行正确的科学思维, 自觉运用恰当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开展一项新的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衡量一个研究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掌握了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就拿到了“打开科学殿堂之门”的钥匙, 当你在科学研究中遇到困难或迷茫时, 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参考文献
1 刘元亮, 姚慧华, 寇世琪等. 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7年
2 陈衡.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年
3 ・H ・费多谢耶夫[苏联]. 唯物辩证法理论概要.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
4 J. R. Rice and D. M. T racey, 1969, on the Ductile En largement of Voids in T riavial Stress Fields, J ou rnal of Phys ice Solid s, Vo1. 17:pp . 201217.
5 L. Gurson, 1977, Continu um Th eory Ductile Rupture by Void Nucleation and Growth :Part 1-Yield Criteria and Flow Ru les for Porous Du ctile M edis , T ransactions of th e ASM E , 1:pp. 215
6 栾玉广. 自然辩证法原理.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7年
7 刘金海. 球墨铸铁损伤力学特性的研究:[博士论文], 北京:清华大学, 1999年
第15卷第3期
2000年9月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our nal o f Co ntinue Educatio n o f Hebei U niv ersity of T echno lo gy V ol. 15N o. 3SEP. 2000
试论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几个认知阶段
任福全 李清章* 田柏凌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 300130)
摘 要 考察了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七个认知阶段:感悟阶段、实用阶段、强权政治
扼制阶段、人的觉醒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现代科学技术阶段和知识经济阶段, 指出了科
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吻合性、反作用性及鲜明的互动性。
关键词 社会 科技 认知 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史,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掌握和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是人类长期以来认识自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知识的不断进步。但是, 如果仔细考察科学技术的发展, 它无不依赖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知程度。科学技术不仅是自然科学的范畴, 而且赋予了鲜明的理性, 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体现者, 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国家国力的强弱, 都能够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体现出来。因此, 探索研究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知阶段,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作者在学习和研究了科技发展史和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后, 拟从七个发展阶段, 探索和分析人们逐步认知科学技术的发展途径。
1 感悟阶段(直觉思维阶段)
古代科学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发展阶段。现代科学资料已表明, 宇宙形成大约有200亿年, 地球形成大约有46亿年, 生命形成大约已有34亿年。大约250万年前的地球上开始出现人类。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科学技术也随着产生了。起初, 并没有真正的科学技术。大约在几万年前到几千年前, 大脑日益发达的人类, 根据自己对大自然和身边发生的事物直觉和感悟, 有的人开始学会制造工具、钻木取火、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建造居室、编制衣着、造车造船、修桥铺路及使用医药, 掌握一些医疗技术等原始技术和原始工艺。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大河流域, 如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巴比伦) 、东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南亚的恒河流域(古印度) 以及东亚的黄河、长江流域(古代中国) 相继发现脑力劳动者(智者) 和文字, 出现了城市。古希腊、古罗马和阿拉伯及古代中国都继承发展文明, 由石器劳动工具时代过渡到青铜器时代, 又逐渐过渡到铁器时代。
直觉思维阶段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对缓慢, 但在人们生活、劳动的不断总结中科技得到不断的发展, 人们生活从狩猎过渡到驯养, 从采集过渡到种植, 从畜牧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我们从东西方的远古神话想象世界中, 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界的探索, 对科学技术的朦胧的理性发韧。直感悟性、直觉性思维阶段的科学技术, 开启了人们探索科学技术的先河, 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尤其深远。2 实用阶段(科学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阶段)
如果说, 人类早期出于感悟阶段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尚在朦胧之中, 科学和哲学、科学和技术、理收稿日期:2000-02-27 任福全 男 1953年 副教授
*
32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 论和经验、技术和生产都还分不清。但到了奴隶社会末期以后,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初期, 科学技术开始逐步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应用。科学理论和生产技术融在一起, 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质。人们把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知识系统化, 以经验规则形式表达出来。比如, 中国古代农业技术, 医药科学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等就具有明显的实用科学特征。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 人们归纳总结生产实践经验, 包括农时、农艺水利设备、种植技术等, 只说明怎么做, 不回答为什么。代表著作有《齐民要术》等。医药医疗科学技术主要反映效果, 而不追究原因, 注重应用, 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
由于注重应用, 人们开始关注天文、地理, 关注季节、农时, 中国在天象观测方面成就突出, 很早就有关于日食、彗星、黑子、新星和超新星以及极光的观测记录。有记载1464颗恒星的星图, 有圭表、简仪、仰仪、浑天仪和水运仪象台、灵台水浑等仪器, 东汉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是一个很实用、很便利的地震预测仪器, 东西方都在研究天体结构, 中国的“混天说”主张地球是动的, “宣夜说”则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思想, 古希腊则提出了“地心说”、“日心说”。
根据土地丈量, 计算产品及其他方面的需要, 从具体实践逐渐过渡到实用的理论阶段, 古希腊的泰勒斯曾设想根据土地测量的经验建立一门关于空间和形式的理论科学; 毕达哥拉斯派特别强调“数”的作用, 提出“万物皆数”的观点。第一次提出数理哲学的自然观, 把数学应用于科学。欧几里德用演绎推理、公理化的方法, 由10个公理推导出467个命题, 集中前人研究成果, 写出了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13卷《几何原本》。中国南北朝的祖冲之从计算圆内接正24576边形和圆外切24576边形得到圆周率的值在3. 1415926和3. 1415927之间, 比欧洲早1000多年。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把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工程问题结合起来, 把严格的理论证明和正确的计算方法结合起来, 通过多次实践, 发现了杠杆原理和浮力定律, 并设计、制造多种机械和建筑物, 多种研究方法, 对后世影响巨大, 后人称他为“力学之父”。
人们注重应用, 使科学技术同人们生活及社会进步牢牢地结合在一起, 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成为科学技术有了飞速发展的良好前提。
3 强权政治扼制阶段(中世纪阶段)
中世纪是欧洲最黑暗的时期, 也是人类历史最黑暗的时期。基督教的科学体系打压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科学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 尤其是教会与国家合一的政治体制, 使神学的权威屠杀了成千上万对科学技术孜孜追求的人。意大利科学家、哲学家布鲁诺提出了宇宙无限的理论, 教会非常痛恨。布鲁诺被封建教会监禁了7年, 最后被判处了死刑。欧洲各国中世纪被判烧死的约有500万人, 其中不少是自然科学家和宣传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科学真理的人。可以说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 是这个时期的先驱者用鲜血写成的。
这个时期的中国不像欧洲那样对科学技术赤裸裸的扼制, 但中国自给自足长期封闭的小农经济和垄断、专制、保守的封建皇权, 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倡导的科举取仕制, 重农抑商、鄙视技艺, 重清谈、轻实际, 重人文、轻自然, 重伦理、轻科学等严重阻碍了思想自由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的认识, 使有利于科学技术得到发展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难以形成, 束缚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 人的觉醒阶段(文艺复兴时期)
从14-15世纪开始, 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 出现了惊人的历史巨变, 工场手工业和技术改革、地理大发现和航海探险,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形成, 人类社会开始了一个新时代。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 “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 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 第四卷第260-262页) 。自然科学开始从事医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 人们开始不再按照教会的谎言去描述自然, 而是本着科学态度去研究自然。
第3期 任福全等试论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几个认知阶段 33科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成了自然科学宣布独立的宣言。他的学说冲击了教会编造的地心说, “从此自然研究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大踏步地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四卷第263页) 。
中国在这个时期以前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 在世界科技史上意义深远。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这三种东西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 第二种在战争上, 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发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 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 能比这三种在人类历史中产生更大力量的影响”(培根《新工具》) 。
考察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史, 就会清楚地看到封建制度对科学技术扼制。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 缺乏独立的社会地位。更有甚者,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 经常限制科技发展。千年不变的统治伦理道德也限制人们的科学思维,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就是在这种有形无形的网中, 缓慢地发展。也就是说, 当西方的文艺复兴搞得轰轰烈烈的时候, 古老的中国仍然步履蹒跚。
5 非均衡发展阶段(近代时期)
近代中国仍处于慢条斯理的封建社会中, 科学技术得不到健康地发展, 而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搞得如火如荼, 不断探索科学成果和科学思想使得天文学、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地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出现了三次理论大综合, 两次技术革命。带来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飞跃。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通过大量实验, 把地面物体运动规律和天体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统一的理论中, 形成一个独特的认识系统, 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 成为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 也是一切机械、土木建筑、交通运输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英国工匠瓦特改进的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到来, 它更扩大了人们对科技的认知范围, 成为人类历史上出现铁器之后的第一次技术革命。1807年发明了轮船, 1814年发明了火车, 西方的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冶金业和机械工业的大发展。
这次思想大解放, 这次技术大革命“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256页) 。有关资料统计, 1800-1900年英、美、法、德四国的煤产量由1270万吨增65670吨, 增长了近52倍。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发现能量守恒定律。在同一时期即19世纪30-40年代, 法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化学家迈尔等十几位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先后从不同侧面的独立研究发明将机械、电、热、化学等各种运动形式都统一起来, 证明了物质的永恒性, 从而为自然界运动形式统一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第二次理论大综合。
英国工人出身的科学家法拉第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迈克斯韦把电磁现象归结为一组数学方程, 揭示了光、磁现象本质的统一性, 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第三次理论大综合。
1859年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和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成为19世纪后半期现代化科学的两座高峰。
认识程度的深化、科学理论的综合, 科技得到飞速发展, 19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电力, 1876年发明电话和广播, 1879年发明了白炽灯, 1891年发明了大规模的水电站, 1896年发明了无线电技术, 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继蒸汽机使用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它直接来自于科学实践。这表明科技对生产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和指导作用, 人类历史出现了把电应用于动力、照明、通信的时代, 东西方科学技术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6 现代(20世纪) 科学技术阶段
34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 术的认知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发生了深刻的、系统的、全面的变化。理论的大综合和技术革命, 使社会生产各部门、政治、经济、军事及其他领域以及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关系都受到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人类文明经历了200多年的工业社会以后, 已经开始向一个更新的科学技术阶段也称信息社会过渡。
在经历了19世纪资本社会垄断和经济危机之后, 一些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利润, 壮大实力, 击败对手, 必须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学技术成了商品, 在高度竞争状态下, 在残酷的刺激中,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有人说, 20世纪是科学技术革命的世纪。物质结构的三大发现:X 射线(1895年法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 、放射性(188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德尔发现) 、电子(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 以及放射性元素——镭(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发现) 。人们对传统的科学尤其是古典物理学发起挑战, 几乎所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受到怀疑。科学家爱因斯坦分别在1905年和1915年创立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运动之间本质的统一性。20世纪另一个革命性理论是量子论, 它是由法国物理学家普朗克1900年为了揭示古典物理学家无法揭示的黑体辐射效应而提出的。量子力学的创立, 成为相对论之后物理学上的又一次理论突破。他对科学技术的冲击比相对论更为猛烈。1934年人们制成电子显微镜, 1948年发明晶体管, 新的理论及现代技术装备, 有力地促进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 并产生了许多交叉科学、边缘科学和综合性科学, 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以及环境科学等。科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深刻揭示了各个不同层次物质之间的统一性。新的技术领域、新的工具、新的实验方法, 富有远见、富有成效、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管理等一系列新认识、新理论、新形式, 都为科学技术的腾飞插上翅膀。
20世纪40年代, 在原子核物理基础上产生了原子能工业, 1932年发现中子, 1942年建成第一座原子反应堆, 1945年制成第一颗原子弹, 1954年建成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数理逻辑和电子学方面进展惊人。1946年研制成电子管计算机, 1958年研制晶体管计算机, 1965年完成集成电路计算机。由流体力学、材料科学和电子学而产生了空间技术。1957年第一个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1年宇航员第一次乘宇宙飞船进入地球轨道。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这就是影响极其深远的全面有技术革命。包括自动控制、遥感、激光等技术和合成材料工业, 都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完成了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7 知识经济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化阶段)
当今世界, 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创新, 就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批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一个个全新的管理理论, 都影响着综合国力的水平和发展。以数字化理论为基本特征的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军事、通信、电子、汽车、冶金、轻工、机电等领域, 无不呼唤着高新技术。知识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系统化的格局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发展, 影响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技术市场的确立, 加速了技术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光导纤维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工程、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医学、现代军事科学技术, 相互交叉又各自独立的发展。1993年提出兴建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 而放弃“星球大战计划”, 日本、欧洲、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都在网络经济、信息传媒等高新技术领域, 制定了长远发展计划。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他指出“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 第三世界摆脱贫穷离不开科学”, “中国要发展, 离开科学不行”(《邓小文选》第三卷, 第183页) 。进入90年代, 中国共产党“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从思想观念、路线方面、综合国力、社会发展等方面, 都为中国进入新世纪、融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潮流, 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知识创新,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关键在人才,
第3期 任福全等试论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几个认知阶段 356月2日《人民日报》)
数字化、全球化、信息化、产业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必将引发人类社会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制定面向新世纪发展战略, 争先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我国能否把握时代发展机遇, 意义十分深远。还是邓小平同志的话语重心长“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 将是很要紧的时期, 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 责任大啊!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383页)
纵观人类社会对科学技术的七个不同认知阶段, 可以看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有着鲜明的互动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除互动性外, 还有其吻合性和反作用性。加强对科学技术不同认知阶段的研究, 对于我们掌握和利用科学技术, 抓住机遇,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加快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寄窗. 中国经济思想史[M ].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2 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3 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M ].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4 刘泽华.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 ].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
5 刘文超. 现代科学技术教程.
6 冒从虎. 欧洲哲学通史[M ].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
7 齐世荣. 文艺复兴及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载《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一书
8 王素莉. 中国共产党的科教兴国战略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崛起. 中共党史研究. 1999年3期
9 陈昌曙, 远德玉. 自然科学发展简史[M ].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上接第27页)
特性有了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进行正确的科学思维, 自觉运用恰当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开展一项新的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是衡量一个研究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掌握了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就拿到了“打开科学殿堂之门”的钥匙, 当你在科学研究中遇到困难或迷茫时, 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参考文献
1 刘元亮, 姚慧华, 寇世琪等. 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7年
2 陈衡.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2年
3 ・H ・费多谢耶夫[苏联]. 唯物辩证法理论概要.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
4 J. R. Rice and D. M. T racey, 1969, on the Ductile En largement of Voids in T riavial Stress Fields, J ou rnal of Phys ice Solid s, Vo1. 17:pp . 201217.
5 L. Gurson, 1977, Continu um Th eory Ductile Rupture by Void Nucleation and Growth :Part 1-Yield Criteria and Flow Ru les for Porous Du ctile M edis , T ransactions of th e ASM E , 1:pp. 215
6 栾玉广. 自然辩证法原理.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7年
7 刘金海. 球墨铸铁损伤力学特性的研究:[博士论文], 北京:清华大学,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