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概况
历史: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人口:锡伯族现有人口约8.4万人。
分布: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经济: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锡伯族风俗
图腾:
礼仪: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习俗: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
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禁忌:锡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不许坐、踩或跨过衣帽、被、枕;穿过的裤子、鞋袜不能放高处;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不能在屋内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门口挂有红布条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不得入内。
婚俗:锡伯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答谢。远亲近邻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记帐,也不收钱。
食俗: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调味。典型食品:锡伯族爱吃韭菜合子、南瓜包子等食品,还有:发面饼,锡伯族常吃的主食;炖鱼等。
丧俗:丧葬时锡伯族穿重孝。尸体抬出时,脚向前头向后,表示脚在前边走路。经过各家门口时,井台或门前必须放盆水。入土后要把死者的枕头烧掉。锡伯族通行棺葬,喇嘛、产妇是火葬。每家都有固定的坟场,长辈不幸亡故,则焚香烧纸,举家哀悼,亲友前往吊唁,小殓后请喇嘛诵经,择吉日大殓。子女守孝百日,妻室守孝三年,在守孝期内不得改嫁。
锡伯族文化
语言: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文学:民间文学:锡伯族民间故事 、传说、谚语等也很丰富。民间故事中《章京和他的女婿》讽刺了吝啬贪财的岳父;《穷姑娘和富姑娘》斥责了贪婪和自私,教育人们要善良正直。而关于人参的许多传说则富于神奇幻想色彩。书面文学:锡伯族的书面文学也有较高的成就。写于1826年的《顿吉纳的诗》至今仍在人们中流传。
信仰:锡伯族过去信仰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的。普遍重视祭祖扫墓。
名人:葛治华,辽宁沈阳人,医学专家、教授。葛治华治学严谨,潜心科研,取得丰硕的成果:发表论文30余篇,历任中另微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病毒学会理事、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册》常务编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本》编委。葛治华的工作,为中国医学界的学术繁荣和临床实践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居住:锡伯族的庭院大小不等,有的面积三四亩,有的则七八亩。庭院都是南北长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种树木。庭院都用矮墙围成,以防牲畜家禽进入。庭院一般都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前院小、后院大,前院一般都种有果树和各种花卉。为防止家禽入院乱窜,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围以几十厘米的小矮墙,并安上小巧的木门。现在锡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相结合的房屋发展。过去的那种从清代遗留下来的人字形大屋顶房,已被淘汰。个别村庄只是作为文物保留。这种房屋的造型是从满族学来的,它的造价较高,用工、用料较多。
舞蹈:锡伯族舞蹈分为古典类和贝论类。古典舞:有萨满舞、狩猎舞、射箭舞、蝴蝶舞、手鼓舞等,古典舞形象活脱,每个舞蹈都有连贯性,具有故事情节。贝伦舞:常用东布尔、苇笛伴奏的锡伯族民间舞蹈。通常在婚庆、节日、筵席间表演自娱,即兴歌舞。节奏欢快,动作特点是:踏步半蹲,拍肩、拍胸,双臂交替从身体一侧横移向另一侧。
民歌:锡伯族的民歌独具特色,按内容可分为叙事歌、苦歌、萨满歌、颂歌、功导歌、习俗歌、田野歌、打猎歌、情歌等。
民乐:“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锡伯族服装
服装: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灰、兰、棕等颜色,服饰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劳动与操作,身穿左右开襟的长袍和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腿带,扎腰带,腰带上经常挂上烟袋荷包,脚穿布靴,头戴笠帽(夏)、毡帽(冬)或礼帽,当官的一般在长袍上套马褂。
妇女穿戴要讲究些,大襟长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爱套穿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的活力。
锡伯族娱乐
节日: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
新疆的锡伯族把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锡伯语称“杜因拜专扎坤”。过西迁节时,家家吃鱼,户户蒸肉,届时还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过去各家各户都要制作面酱(米顺),盛入瓦缸中,作菜肴的调味品。
体育:锡伯族以勇武骑射著称,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娱乐:射箭:锡伯族原为游牧民族,弓箭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锡伯族人仍承传着射箭的习俗,男女老少都喜欢这项运动。
打瓦:是锡伯族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打法是,每人手中拿一方形厚木块叫做“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组,按顺序排成老大、老二、老三的代号。没打之前,先赌出立瓦组和打瓦组,输者立瓦,赢者打瓦。可以锻炼臂力、眼力。
玩嘎拉哈:锡伯族在玩嘎拉哈时,一般分成两三个组,每组的人数不限,而所用的嘎拉哈的数量一般都在100个以上,多时可达几百。比赛时,把几百个嘎拉哈都撒在地上,抓嘎拉哈时,不是向上扔布口袋,而是扔和元宵差不多大的铁球。上阵者,要将铁球高高地抛起,并迅速地将嘎拉哈抓起,然后再把落下来的铁球抓住。哪个组抓的嘎拉哈最多,最先达到约定的数量,那么,胜利就属于他们了。
锡伯族概况
历史: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人口:锡伯族现有人口约8.4万人。
分布: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经济:早期的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尔查尔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锡伯族风俗
图腾:
礼仪: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习俗:锡伯人打围有个古老的习俗,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锡伯人认为,猎物是大自然赐予大家的,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不能独用。锡伯人不光把打围看成是取得食物的手段,同时还把这看成是一种团结和吉祥的象征。
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禁止用筷子敲打饭桌、饭碗,或把筷子横在碗上。全家进餐按长幼就座,以西为上,过去父子、翁媳不得同桌。
禁忌:锡伯族人忌食狗肉,忌穿戴狗皮制品;不许坐、踩或跨过衣帽、被、枕;穿过的裤子、鞋袜不能放高处;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不能在屋内吹口哨,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碟等;若大门口挂有红布条或一束草,表示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不得入内。
婚俗:锡伯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答谢。远亲近邻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记帐,也不收钱。
食俗: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冬闲时锡伯族还常进行狩猎,野猪、野鸭、野兔、黄羊等均是冬季餐桌上常见的野味。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有时可供全年食用。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调味。典型食品:锡伯族爱吃韭菜合子、南瓜包子等食品,还有:发面饼,锡伯族常吃的主食;炖鱼等。
丧俗:丧葬时锡伯族穿重孝。尸体抬出时,脚向前头向后,表示脚在前边走路。经过各家门口时,井台或门前必须放盆水。入土后要把死者的枕头烧掉。锡伯族通行棺葬,喇嘛、产妇是火葬。每家都有固定的坟场,长辈不幸亡故,则焚香烧纸,举家哀悼,亲友前往吊唁,小殓后请喇嘛诵经,择吉日大殓。子女守孝百日,妻室守孝三年,在守孝期内不得改嫁。
锡伯族文化
语言: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文学:民间文学:锡伯族民间故事 、传说、谚语等也很丰富。民间故事中《章京和他的女婿》讽刺了吝啬贪财的岳父;《穷姑娘和富姑娘》斥责了贪婪和自私,教育人们要善良正直。而关于人参的许多传说则富于神奇幻想色彩。书面文学:锡伯族的书面文学也有较高的成就。写于1826年的《顿吉纳的诗》至今仍在人们中流传。
信仰:锡伯族过去信仰多神,也有信仰喇嘛教的。普遍重视祭祖扫墓。
名人:葛治华,辽宁沈阳人,医学专家、教授。葛治华治学严谨,潜心科研,取得丰硕的成果:发表论文30余篇,历任中另微生物学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病毒学会理事、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册》常务编委,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基础医学本》编委。葛治华的工作,为中国医学界的学术繁荣和临床实践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居住:锡伯族的庭院大小不等,有的面积三四亩,有的则七八亩。庭院都是南北长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种树木。庭院都用矮墙围成,以防牲畜家禽进入。庭院一般都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前院小、后院大,前院一般都种有果树和各种花卉。为防止家禽入院乱窜,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围以几十厘米的小矮墙,并安上小巧的木门。现在锡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相结合的房屋发展。过去的那种从清代遗留下来的人字形大屋顶房,已被淘汰。个别村庄只是作为文物保留。这种房屋的造型是从满族学来的,它的造价较高,用工、用料较多。
舞蹈:锡伯族舞蹈分为古典类和贝论类。古典舞:有萨满舞、狩猎舞、射箭舞、蝴蝶舞、手鼓舞等,古典舞形象活脱,每个舞蹈都有连贯性,具有故事情节。贝伦舞:常用东布尔、苇笛伴奏的锡伯族民间舞蹈。通常在婚庆、节日、筵席间表演自娱,即兴歌舞。节奏欢快,动作特点是:踏步半蹲,拍肩、拍胸,双臂交替从身体一侧横移向另一侧。
民歌:锡伯族的民歌独具特色,按内容可分为叙事歌、苦歌、萨满歌、颂歌、功导歌、习俗歌、田野歌、打猎歌、情歌等。
民乐:“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锡伯族服装
服装: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灰、兰、棕等颜色,服饰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劳动与操作,身穿左右开襟的长袍和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腿带,扎腰带,腰带上经常挂上烟袋荷包,脚穿布靴,头戴笠帽(夏)、毡帽(冬)或礼帽,当官的一般在长袍上套马褂。
妇女穿戴要讲究些,大襟长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爱套穿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耳戴金(银)耳环,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显示出青春的活力。
锡伯族娱乐
节日: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
新疆的锡伯族把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锡伯语称“杜因拜专扎坤”。过西迁节时,家家吃鱼,户户蒸肉,届时还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过去各家各户都要制作面酱(米顺),盛入瓦缸中,作菜肴的调味品。
体育:锡伯族以勇武骑射著称,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
娱乐:射箭:锡伯族原为游牧民族,弓箭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锡伯族人仍承传着射箭的习俗,男女老少都喜欢这项运动。
打瓦:是锡伯族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打法是,每人手中拿一方形厚木块叫做“瓦”,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组,按顺序排成老大、老二、老三的代号。没打之前,先赌出立瓦组和打瓦组,输者立瓦,赢者打瓦。可以锻炼臂力、眼力。
玩嘎拉哈:锡伯族在玩嘎拉哈时,一般分成两三个组,每组的人数不限,而所用的嘎拉哈的数量一般都在100个以上,多时可达几百。比赛时,把几百个嘎拉哈都撒在地上,抓嘎拉哈时,不是向上扔布口袋,而是扔和元宵差不多大的铁球。上阵者,要将铁球高高地抛起,并迅速地将嘎拉哈抓起,然后再把落下来的铁球抓住。哪个组抓的嘎拉哈最多,最先达到约定的数量,那么,胜利就属于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