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赏析

2012-03-26 10:16:19|  分类: 古典诗词鉴赏 |  标签:诗词  赏析  杜甫  太阳堂  十三少   |字号 订阅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杜甫

之子时相见, 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 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 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 归醉每无愁。

原作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殆初识张君时作,形容他的为人。这是第二首,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zhān毡)鲔发发(bō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哩。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在这里即超过,超过便是不很符合。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得非常圆满,也就是进一步合乎现实了。这诗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那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究竟“应愁”符合现实呢,还是“无愁”符合现实?我们该说“应愁”是实;我们更应该知道“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在这情景下,那么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须说“无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然合理的解释,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给否决了。《杜诗集评》引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李氏的话是很对的。杜甫正要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示他对主人的倾倒和感谢,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个酒糊涂,那诗意全失,不仅杀风景而已。又这一句结出首联的意思来,“邀人晚兴留”是这诗里主要的句子。

(俞平伯)

   转发至微博

2012-03-26 10:16:19|  分类: 古典诗词鉴赏 |  标签:诗词  赏析  杜甫  太阳堂  十三少   |字号 订阅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杜甫

之子时相见, 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 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 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 归醉每无愁。

原作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殆初识张君时作,形容他的为人。这是第二首,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或“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zhān毡)鲔发发(bō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哩。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在这里即超过,超过便是不很符合。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得非常圆满,也就是进一步合乎现实了。这诗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那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究竟“应愁”符合现实呢,还是“无愁”符合现实?我们该说“应愁”是实;我们更应该知道“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在这情景下,那么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须说“无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然合理的解释,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给否决了。《杜诗集评》引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李氏的话是很对的。杜甫正要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示他对主人的倾倒和感谢,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个酒糊涂,那诗意全失,不仅杀风景而已。又这一句结出首联的意思来,“邀人晚兴留”是这诗里主要的句子。

(俞平伯)

   转发至微博


相关文章

  • 中秋节的诗句: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组诗共两首,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原文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 ...查看


  • 2014年诗歌鉴赏题详细解析
  •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汇编 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 ...查看


  • 卢纶:塞下曲·其三 1
  • 篇一:卢纶塞下曲其三拼音版 <sā i xià qǔ ·qí sān > <塞下曲·其三> zuò zhě :lú lún 作者:卢纶 yuâ hēi yàn fēi g āo ,chán yú yâ dùn táo ...查看


  •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附答案
  •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训练 中考考查内容 1.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 (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3)注意诗体与风格,品味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蕴 ...查看


  • 唐诗鉴赏辞典(二)
  • 唐诗鉴赏辞典(二) 古诗鉴赏 2010-07-15 18:58:15 阅读2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唐诗鉴赏辞典(二) 祖咏<望蓟门>鉴赏                         祖咏<终南望馀雪> ...查看


  • 诗歌手抄报:杜甫--[梦李白]二首
  •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赏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寒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 ...查看


  • 杜甫的诗: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原文 四镇富精锐,摧锋皆绝伦.还闻献士卒,足以静风尘. 老 ...查看


  • 古诗词鉴赏复习练习题
  • 古诗词鉴赏复习 练习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堂练兵: 一.2008年泸州: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在诗歌一.二两句中,哪些字眼最能表现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


  • 杜甫的诗:秋雨叹(其二)
  • <秋雨叹(其二)>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秋雨叹(其二)>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秋雨叹(其二)>原文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⑸.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⑹? 禾头生耳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