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流淌着的灵性——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时代的发展,生活区域不断的扩展,滨水生活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言。从单一的依水村落到现代功能多样化的港口城市、滨湖公园等,在经历了创造、模仿、复制、再创造一系列阶段后,滨水空间的打造手法和景观设计已经开始个性化,生态化、游憩化和人性化的再生阶段。

水,是灵气汇聚之所。滨水空间的景观打造也应延续这种特性,在城市滨水区域创造颇具灵性的特色空间。

一、城市空间与水案共荣共生

城市与水的关系是由来已久的,河流、湖泊、海案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滨水空间,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中逐渐被关注,愈来愈多的被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突破点。城市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展现城市魅力、挖掘城市活力的重要展台。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行业具有发展期短、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致力于滨水空间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总结滨水空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大格局的自然、经济与生活空间

解放以前,我国滨水空间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自然空间、经济空间和生活空间。自然空间以山水的自然衔接,山水交融的大空间格局为主,是开发较少的自然形态;经济空间大多以运河航运等功能为依托形成的城市滨水商贸、运输为主要功能的经济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把水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2、工业化时代使滨水生活空间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文革前期,现代城市雏形初现,城市功能和经济格局受政策影响较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来临。老城内的河、湖被填埋,建筑和公路取而代之。这一时期,城市滨水

生活空间基本消失,仅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滨水空间得以保留,但逐渐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3、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极剧减少和缓慢恢复的两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发以后,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规模的膨胀,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城市周边河道被严重侵占,取而代之的是僵硬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河道被大面积填埋,水域污染,港口废弃,城市滨水空间也随之极剧缩小。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虽然仍然高速跃进,但逐渐趋于理性化,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得到了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但是城市景象亟待修复的一面,更是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中必须从生态、经济、交通、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和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环。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和研究进入黄金时代。

二、“游憩”使滨水空间更加丰富

长期的发展,使城市规划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思路,法规化条例也已经成熟。针对这种固有的、模式化的规划,近几年,“游憩”逐渐被规划界讨论和认可。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稍微成熟,但在国内,尚处于探讨阶段。

1、游憩(recreation )来源于拉丁语recreatio ,意思是恢复更新,英文为“recreation”,原意是“to refresh”,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

2、“游憩中国网”认为,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基于城市、乡村、景区、度假区四类空间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生态、文化、康体或游乐功能的,能够内在满足自我、外在实现休闲的活动的总和。

为了便于研究及应用,“游憩中国网”将“游憩”的外延界定为:

一方面,“游憩”中的“游”可基本等同于“旅游”,“憩”可基本等同于“休闲”。当然,“旅游”与“休闲”之间的关系不在我们这一定义的考虑范围内。

另一方面,“景观”对于所在地居民而言,属“休闲”的对象;“景观”对于所在地之外的旅游者而言,属“旅游”的对象。

因而,“游憩”从其外延来讲,可将“旅游”、“休闲”、“景观”等一系列概念纳入其范畴内。

3、将“游憩”的概念纳入规划的范畴,避免了僵化古板的城市规划思路,是其更贴近规划的实际需求,即是空间更好的被利用、创造更多的生活价值。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标志节点,需要更为活跃的空间感觉、更为灵动的空间形式、更为人性和生态的景观环境。“游憩”化的城市滨水空间正是这种思路的集中体现,即让空间活起来。

“游憩中国网”在这种前提下,对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规划和设计进行了研究。

三、滨水游憩空间设计的三大原则

1、生态化原则

生态城市的愿景是目前众多城市建设的主导思路,也是人们生活所向往的自然空间形式。水,本身就是重要的生态要素之一,滨水空间设计自然应符合生态化的基本原则。目前,全球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但是却已有许多成功的滨水空间,它们虽然并非是为生态城市而造,但却契合生态城市的核心理念。

案例:浙江仙居新区重点地段滨水区城市设计

仙居新区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永安溪南北两侧,区内自然风景得天独厚,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在永安溪急弯之处,现状城区东侧、孟溪交汇段,为缓解城市用地紧张问题,县委县政府结合永安溪河道的“裁弯取直”——修建橡胶坝工程,提出了拓展城市“东部”——建设仙居新区的发展战略。橡胶坝建成以后将形成面积为100多公顷的天然湖面。

该滨水区是新区的核心地块,也是未来城市的中心区域,为优化城市空间,改善城市形象,发展旅游业,从生态滨水岸线、生态开放空间、人为活动对生态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

生态化的城市设计。

生态化设计手法,

(1)“景观+生态”为理念,创造绿色景观体系。

(2)资源分析,提取 “湖、山、塔、洲、桥、舍、舟、人、鸟”等生态要素。

(3)以“水与绿”为主题,打造宜人生态环境。

(4)以旅游休闲为需求导向,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2、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是对游憩空间的基本要求,城市滨水游憩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地标和城市主要休闲场所,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或重要位置。一方面,作为周边社区的休闲中心,为居民提供开放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作为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这都需要滨水区域具有配套的人性化设施和服务,更好的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服务。

案例:以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昆玉河是京密引水渠下游从颐和园昆明湖通到玉渊潭八一湖的水道,长约10公里,是贯穿北京西部城区的重要水系,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其周边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与此同时,昆玉河作为老北京的一条重要河流,融合着北京人古老的情怀。怎样融合众多资源,创造更人性化的公共场所并建立现代休闲滨水开放空间模式,是项目的核心问题。

人性化设计原则:挖掘场地条件创造人性化滨水空间。

(1)增加亲水空间、人性化设施改造。

2)岸线多样化,创造与自然和谐的景观,满足居民心理需求和体验。

(3)“昆玉十景”, 引领游人与市民,充分展示文化积淀深厚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面貌。

3、游憩化原则

游憩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游乐和休息,这两点也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两种重要功能。目前,游憩活动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外滨水开发建设在其盛行的近50年,基本都是从产业功能向城市游憩休闲转变。这种转变充分说明了滨水游憩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喜爱。

我国滨水游憩空间的开发建设起步不久,很多项目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满足市民游憩需要。我们今后的研究应重点放在如何在城市滨水空间中做到景观设计与游憩行为的协调与统一,即如何以满足人类的游憩需求为目的,来进行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

案例:悉尼情人港

澳洲人的生活总是悠闲的,他们对生活的享受度是世界知名的。悉尼的情人港,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来品味,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点,更融入了澳洲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滨水“游憩”规划在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城市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现在的情人港是充满著浓厚澳洲风情的地方,每逢周末普通的悉尼市民携家带口来到这

里,在明媚的阳光下躺在草坪上,享受悠闲快乐的时光。

四、滨水游憩空间打造

空间的打造,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与滨水游憩空间关系较大的设计理念、功能、组成要素、景观形态、交通系统、文化融入五个方面。

1、理念——流淌着的灵性空间

滨水区域的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空间。水,作为重要的生态要素之一,不光是滨水游憩空间的灵魂,还承担着组合其他要素的重要使命。规划设计的目的是抓住滨水区近水、亲水的特点,将水的灵气融入其中,让空间活起来,创造具备水灵水韵的、不可复制的城市特色空间。

2、功能——以公共游憩、居民休闲为基础,服务性商业为依托的城市休闲活动空间 城市滨水空间是一个复合的功能体,休闲、游憩、商业是其三大基础功能。在此基础上延伸,可得出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结构体系。

3

、要素——

合理组织、有序融合

空间的组成要素众多,单就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而言,包括水体、滨水边缘、堤岸、建筑物、公共设施、绿地、植被、小品、街道、游步道等。我们提倡的滨水游憩空间打造,就是理清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其中特色的,打造重要节点,再通过各个节点的连接和融合达到目的。

4、景观——自然围合、立体打造

采用自然要素的围合分割空间,在植被、绿地、小品等景观打造上采用立体空间的概念,不单局限于平面的范围,在三维空间上进行滨水游憩空间的景观设计。

(1)最大生态化

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质地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达到最大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2)景观多样性

充分挖掘场地特色,综合运用环境艺术处理手法,创造景观层次丰富多样的特色空间。

(3)植被本土化

遵循树种自然分布规律,尽量采用当地植被资源,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节约绿化成本。

(4)设施游憩化

公共服务等设施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居民和游客的需求,采用合理的手法使公共空间能充分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要。

5、交通——低碳、高效、便捷、灵活

生态城市和滨水空间的前提要求空间的交通组织必须是生态的、低碳的、便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城市滨水区的特点,在灵活性和高效性方面予以重视。

6、文化——城市历史文脉和水文化的碰撞

在城市滨水区的设计中,将水文化与城市本身的独特文化结合,使其相互碰撞,融合。基本上,一个城市的水脉与城市的历史是相通相关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只有将文化融合到整个规划设计之中,才能突出城市魅力,我们设计的滨水游憩区的生命力才能日久弥新。

五、滨水游憩空间开发中注意的问题

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研究尚在逐步的进行和完善中,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观点多样的尝试层出不穷,游憩中国网借鉴百家之长,总结了一下几点,作为我们日后研究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这也是国际和国内成功的滨水空间共有的经验。

1、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和长期目标定位。

纵观世界各地,繁荣的城市都具有长期稳定的城市结构。滨水区的发展亦应遵循总体规划目标的要求。这并不是说规划要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形势,设定灵活的、富有远见的愿景目标,为滨水区及整个城市的稳健发展打下基础,并给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

2、多层面的互通发展。

城市发展拥有经济、生态、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涵,滨水空间的发展也应涉及各个层面。之间互相调整,不能顾此失彼。例如,位于水陆之间具有丰富资源的生态敏感区域,可以通过恢复城市河流湿地来保持生态均衡;在联结内陆和水体的过渡区域,要避免不经济、单一目的的发展;在景观设计上,可以依据城市的文化和特色,建设遵循自然的滨水景致。

3、点、线、面的连接与可达性

成功的城市滨水区应该是与城市肌理紧密结合的具有高度可达性的空间,使人们便于步行、骑车、坐船以及乘公交车到达。线性道路、重点节点、重点地段等点线面结合,使滨水绿带向城市扩散和渗透,共同构成完整的系统。清晰的城市滨水区网络结构,有利于城市及周边地区战略性的长期发展,以及基本功能的转变。

4、复合功能满足各阶层需要

作为城市的形象和窗口,滨水游憩空间也应在功能上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商业、工业、文化和居住的合理需求)。我们更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景观的生态性,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并在经济上创造价值。

5、文化活化

作为生态城市的窗口,滨水空间城市文化交流、碰撞、渗透,以及互相激励和再生的一个场所。成功的滨水空间应该是能够融合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活力得以体现和丰富。

6、可持续发展

作为城市里最有灵性的公共空间,滨水空间是生态城市塑造的重要一环。水体是滨水空间特色的源头,水环境的保持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这是维持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所必须遵守的。

在此基础上,才能创造以人为本的,使人能够亲水,并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得到乐趣的滨水空间;才能创造与城市肌理相连接,拥有丰富多样的功能配置,提供不同的活动和用途的城市的梦想空间;才能创造使城市文化得以表达和再生的舞台,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中国的生态城市,呼唤这样的滨水空间。

流淌着的灵性——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规划设计

人类自古逐水而居。时代的发展,生活区域不断的扩展,滨水生活空间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代言。从单一的依水村落到现代功能多样化的港口城市、滨湖公园等,在经历了创造、模仿、复制、再创造一系列阶段后,滨水空间的打造手法和景观设计已经开始个性化,生态化、游憩化和人性化的再生阶段。

水,是灵气汇聚之所。滨水空间的景观打造也应延续这种特性,在城市滨水区域创造颇具灵性的特色空间。

一、城市空间与水案共荣共生

城市与水的关系是由来已久的,河流、湖泊、海案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滨水空间,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规划中逐渐被关注,愈来愈多的被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突破点。城市滨水空间,已经成为展现城市魅力、挖掘城市活力的重要展台。我国现代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行业具有发展期短、发展速度较快的特点,致力于滨水空间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总结滨水空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大格局的自然、经济与生活空间

解放以前,我国滨水空间具有三个主要特点:自然空间、经济空间和生活空间。自然空间以山水的自然衔接,山水交融的大空间格局为主,是开发较少的自然形态;经济空间大多以运河航运等功能为依托形成的城市滨水商贸、运输为主要功能的经济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把水作为城市交通的主要形式。

2、工业化时代使滨水生活空间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文革前期,现代城市雏形初现,城市功能和经济格局受政策影响较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工业化时代来临。老城内的河、湖被填埋,建筑和公路取而代之。这一时期,城市滨水

生活空间基本消失,仅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城市滨水空间得以保留,但逐渐向滨水经济空间转变。

3、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极剧减少和缓慢恢复的两个重要时期

改革开发以后,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城市规模的膨胀,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城市周边河道被严重侵占,取而代之的是僵硬的街道和林立的高楼,河道被大面积填埋,水域污染,港口废弃,城市滨水空间也随之极剧缩小。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虽然仍然高速跃进,但逐渐趋于理性化,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得到了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但是城市景象亟待修复的一面,更是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中必须从生态、经济、交通、城市设计、城市特色和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一环。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和研究进入黄金时代。

二、“游憩”使滨水空间更加丰富

长期的发展,使城市规划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化思路,法规化条例也已经成熟。针对这种固有的、模式化的规划,近几年,“游憩”逐渐被规划界讨论和认可。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稍微成熟,但在国内,尚处于探讨阶段。

1、游憩(recreation )来源于拉丁语recreatio ,意思是恢复更新,英文为“recreation”,原意是“to refresh”,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

2、“游憩中国网”认为,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基于城市、乡村、景区、度假区四类空间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生态、文化、康体或游乐功能的,能够内在满足自我、外在实现休闲的活动的总和。

为了便于研究及应用,“游憩中国网”将“游憩”的外延界定为:

一方面,“游憩”中的“游”可基本等同于“旅游”,“憩”可基本等同于“休闲”。当然,“旅游”与“休闲”之间的关系不在我们这一定义的考虑范围内。

另一方面,“景观”对于所在地居民而言,属“休闲”的对象;“景观”对于所在地之外的旅游者而言,属“旅游”的对象。

因而,“游憩”从其外延来讲,可将“旅游”、“休闲”、“景观”等一系列概念纳入其范畴内。

3、将“游憩”的概念纳入规划的范畴,避免了僵化古板的城市规划思路,是其更贴近规划的实际需求,即是空间更好的被利用、创造更多的生活价值。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标志节点,需要更为活跃的空间感觉、更为灵动的空间形式、更为人性和生态的景观环境。“游憩”化的城市滨水空间正是这种思路的集中体现,即让空间活起来。

“游憩中国网”在这种前提下,对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规划和设计进行了研究。

三、滨水游憩空间设计的三大原则

1、生态化原则

生态城市的愿景是目前众多城市建设的主导思路,也是人们生活所向往的自然空间形式。水,本身就是重要的生态要素之一,滨水空间设计自然应符合生态化的基本原则。目前,全球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但是却已有许多成功的滨水空间,它们虽然并非是为生态城市而造,但却契合生态城市的核心理念。

案例:浙江仙居新区重点地段滨水区城市设计

仙居新区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永安溪南北两侧,区内自然风景得天独厚,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在永安溪急弯之处,现状城区东侧、孟溪交汇段,为缓解城市用地紧张问题,县委县政府结合永安溪河道的“裁弯取直”——修建橡胶坝工程,提出了拓展城市“东部”——建设仙居新区的发展战略。橡胶坝建成以后将形成面积为100多公顷的天然湖面。

该滨水区是新区的核心地块,也是未来城市的中心区域,为优化城市空间,改善城市形象,发展旅游业,从生态滨水岸线、生态开放空间、人为活动对生态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

生态化的城市设计。

生态化设计手法,

(1)“景观+生态”为理念,创造绿色景观体系。

(2)资源分析,提取 “湖、山、塔、洲、桥、舍、舟、人、鸟”等生态要素。

(3)以“水与绿”为主题,打造宜人生态环境。

(4)以旅游休闲为需求导向,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2、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是对游憩空间的基本要求,城市滨水游憩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地标和城市主要休闲场所,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或重要位置。一方面,作为周边社区的休闲中心,为居民提供开放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作为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这都需要滨水区域具有配套的人性化设施和服务,更好的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服务。

案例:以昆玉河生态水景走廊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昆玉河是京密引水渠下游从颐和园昆明湖通到玉渊潭八一湖的水道,长约10公里,是贯穿北京西部城区的重要水系,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其周边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与此同时,昆玉河作为老北京的一条重要河流,融合着北京人古老的情怀。怎样融合众多资源,创造更人性化的公共场所并建立现代休闲滨水开放空间模式,是项目的核心问题。

人性化设计原则:挖掘场地条件创造人性化滨水空间。

(1)增加亲水空间、人性化设施改造。

2)岸线多样化,创造与自然和谐的景观,满足居民心理需求和体验。

(3)“昆玉十景”, 引领游人与市民,充分展示文化积淀深厚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面貌。

3、游憩化原则

游憩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游乐和休息,这两点也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两种重要功能。目前,游憩活动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国外滨水开发建设在其盛行的近50年,基本都是从产业功能向城市游憩休闲转变。这种转变充分说明了滨水游憩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喜爱。

我国滨水游憩空间的开发建设起步不久,很多项目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满足市民游憩需要。我们今后的研究应重点放在如何在城市滨水空间中做到景观设计与游憩行为的协调与统一,即如何以满足人类的游憩需求为目的,来进行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

案例:悉尼情人港

澳洲人的生活总是悠闲的,他们对生活的享受度是世界知名的。悉尼的情人港,需要一整天的时间来品味,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点,更融入了澳洲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滨水“游憩”规划在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城市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现在的情人港是充满著浓厚澳洲风情的地方,每逢周末普通的悉尼市民携家带口来到这

里,在明媚的阳光下躺在草坪上,享受悠闲快乐的时光。

四、滨水游憩空间打造

空间的打造,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与滨水游憩空间关系较大的设计理念、功能、组成要素、景观形态、交通系统、文化融入五个方面。

1、理念——流淌着的灵性空间

滨水区域的设计,不同于一般的空间。水,作为重要的生态要素之一,不光是滨水游憩空间的灵魂,还承担着组合其他要素的重要使命。规划设计的目的是抓住滨水区近水、亲水的特点,将水的灵气融入其中,让空间活起来,创造具备水灵水韵的、不可复制的城市特色空间。

2、功能——以公共游憩、居民休闲为基础,服务性商业为依托的城市休闲活动空间 城市滨水空间是一个复合的功能体,休闲、游憩、商业是其三大基础功能。在此基础上延伸,可得出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结构体系。

3

、要素——

合理组织、有序融合

空间的组成要素众多,单就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而言,包括水体、滨水边缘、堤岸、建筑物、公共设施、绿地、植被、小品、街道、游步道等。我们提倡的滨水游憩空间打造,就是理清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其中特色的,打造重要节点,再通过各个节点的连接和融合达到目的。

4、景观——自然围合、立体打造

采用自然要素的围合分割空间,在植被、绿地、小品等景观打造上采用立体空间的概念,不单局限于平面的范围,在三维空间上进行滨水游憩空间的景观设计。

(1)最大生态化

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质地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达到最大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2)景观多样性

充分挖掘场地特色,综合运用环境艺术处理手法,创造景观层次丰富多样的特色空间。

(3)植被本土化

遵循树种自然分布规律,尽量采用当地植被资源,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节约绿化成本。

(4)设施游憩化

公共服务等设施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居民和游客的需求,采用合理的手法使公共空间能充分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要。

5、交通——低碳、高效、便捷、灵活

生态城市和滨水空间的前提要求空间的交通组织必须是生态的、低碳的、便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城市滨水区的特点,在灵活性和高效性方面予以重视。

6、文化——城市历史文脉和水文化的碰撞

在城市滨水区的设计中,将水文化与城市本身的独特文化结合,使其相互碰撞,融合。基本上,一个城市的水脉与城市的历史是相通相关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只有将文化融合到整个规划设计之中,才能突出城市魅力,我们设计的滨水游憩区的生命力才能日久弥新。

五、滨水游憩空间开发中注意的问题

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研究尚在逐步的进行和完善中,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观点多样的尝试层出不穷,游憩中国网借鉴百家之长,总结了一下几点,作为我们日后研究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这也是国际和国内成功的滨水空间共有的经验。

1、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和长期目标定位。

纵观世界各地,繁荣的城市都具有长期稳定的城市结构。滨水区的发展亦应遵循总体规划目标的要求。这并不是说规划要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形势,设定灵活的、富有远见的愿景目标,为滨水区及整个城市的稳健发展打下基础,并给未来的发展预留空间。

2、多层面的互通发展。

城市发展拥有经济、生态、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内涵,滨水空间的发展也应涉及各个层面。之间互相调整,不能顾此失彼。例如,位于水陆之间具有丰富资源的生态敏感区域,可以通过恢复城市河流湿地来保持生态均衡;在联结内陆和水体的过渡区域,要避免不经济、单一目的的发展;在景观设计上,可以依据城市的文化和特色,建设遵循自然的滨水景致。

3、点、线、面的连接与可达性

成功的城市滨水区应该是与城市肌理紧密结合的具有高度可达性的空间,使人们便于步行、骑车、坐船以及乘公交车到达。线性道路、重点节点、重点地段等点线面结合,使滨水绿带向城市扩散和渗透,共同构成完整的系统。清晰的城市滨水区网络结构,有利于城市及周边地区战略性的长期发展,以及基本功能的转变。

4、复合功能满足各阶层需要

作为城市的形象和窗口,滨水游憩空间也应在功能上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商业、工业、文化和居住的合理需求)。我们更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景观的生态性,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并在经济上创造价值。

5、文化活化

作为生态城市的窗口,滨水空间城市文化交流、碰撞、渗透,以及互相激励和再生的一个场所。成功的滨水空间应该是能够融合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活力得以体现和丰富。

6、可持续发展

作为城市里最有灵性的公共空间,滨水空间是生态城市塑造的重要一环。水体是滨水空间特色的源头,水环境的保持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这是维持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所必须遵守的。

在此基础上,才能创造以人为本的,使人能够亲水,并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得到乐趣的滨水空间;才能创造与城市肌理相连接,拥有丰富多样的功能配置,提供不同的活动和用途的城市的梦想空间;才能创造使城市文化得以表达和再生的舞台,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中国的生态城市,呼唤这样的滨水空间。


相关文章

  • 浅论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演变及影响
  • 媒体:网络  作者:佚名 发布:森林旅游资讯 2014/10/8 18:44:49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森林公园在城市游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从中国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的古今对比入手,分析得出城市森林公园游憩功能呈现出一定的 ...查看


  • 绵阳市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思路
  • 甘肃农业科技2016年第5期Gansu Agr. Sci. and Techn. No. 5 201673 绵阳市环城游憩带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思路 刘泉,董廷旭,黄文军,周小玲 (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 ...查看


  • 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研究
  • 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研究,以红梅公园与常州为例 N091001227 许闻翔 [关键词]城市公园:城市公园绿地: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红梅公园 [摘要]城市公园,一个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景观组成,一个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城市生 ...查看


  •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健康城市实现途径
  •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健康城市实现途径 任君为 陆慕秋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初效的同时,生态环境正日益恶化,一系列城市健康问题凸显.由WHO倡导的健康城市运动,正是寻求此类问题整体解决的一种思路.研究提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将其落实的一种有效 ...查看


  • 中小城市近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休闲游憩项目建设研究
  • 本文首先梳理了郊区城市化的内涵,阐述了城市近郊区的特点,进而引出当前我国中小城市近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该区域建设休闲游憩项目,以缓解近郊区城市化衍生问题的思路和可操作性措施. 近郊区城市化休闲游憩项目一 ...查看


  • 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
  • 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 摘要:该项目以居民出行 500 米见绿地为命题,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绿地方案设计等各个层次探索大城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的规划设计方法,以期提供 具有前瞻性又切实可行 ...查看


  • 谈谈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结构布局,开发模式
  • 谈谈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 通过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考察,以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杭州市为例,从供给和需求取向角度论述了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和旅游圈层结构,进而阐述了当前都市休闲 观光农业旅 ...查看


  • 浅析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 浅析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摘要:滨水绿地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是城市的生态肺,也是市民游憩.观光的理想场所.城市滨水绿地的开发和利用是近年来的热点,本文以中汾泾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浅析城市滨水绿地的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关 ...查看


  • 公园设计说明
  • 鸡西神龙山公园设计方案说明 一.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条件 (三).风景资源现状概述 (四).植被现状 (五).现状评估 二.规划依据与基本设计理念 (一).规划依据 (二).设计理念 三.性质及目标 (一).性质 (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