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说课稿1 1

《致橡树》说课稿

执教者 严利红

爱情是最能激荡人心灵的,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诗歌所承载的

真善美的内容和高妙的艺术精华,是当代中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精神营养。因此,

培养学生鉴赏爱情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的《爱

情诗二首》。本单元安排的学习重点是把握不同的文体特点,共选取了5篇关于

爱情的文学作品,文体有诗歌、散文、小小说、小说。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时

代、体裁各不相同,风格差异也比较大,但是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

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朦胧诗的代表作。诗人热情而坦

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

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新型爱情观。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

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

二、制定教学目标

据此,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

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依据:本诗的创作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只有了解了诗人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依据: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

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与理智的渗透相结

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对中职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难点了。

二、说教法

本课是爱情诗,虽说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爱情诗歌,但大多都比较浅显,

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诗歌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

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另外,结合我所教班级的实际情

况,我教的两个班是分别是计算机高考班和旅航班,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技能班要

好一点,他们对形象的、感性的东西更感兴趣,并且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讨论

问题比较积极,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学

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讨论,即在反复诵读的同时,以讨论探究的方式感悟、

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因此,我把教

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三个环节。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

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

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

训练。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之前,我还设计了一份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充

分讨论交流。这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的

感官刺激,如穿插两首歌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再与教师的启发引导相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这首诗歌是精读课文,所以,在课时安排上

我计划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

三、说教学流程

1、导入:首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导入”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好

的导语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从而有助于教

师教学。然而,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爱情,对于许多中学教师来说是惟恐避

之不及的,对中学生来说也是极为敏感的。但是,这个敏感的话题却可以激起学

生的兴趣。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大胆地由学生欣赏一首爱情歌曲

《姑娘我爱你》后导入,并把导语设计成为:这是一首热情似火的爱情歌曲。说

起爱情,这个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

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吧!这一

导语设计,目的是在于唤起学生对美好爱情的想象。

2、作者介绍: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作者舒婷及朦胧诗派的一些知识。

依据:让学生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是必不可少的。

3、诵读: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品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初步了

解诗歌。

(1)名家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感情基调理智、

冷静。)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教师指出难读的字。)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出韵味。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

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教师指导学生划出节奏。)

(4)教师示范(读出感情)

(5)指名学生诵读(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

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4、讨论:提出三个问题,学生讨论:

(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

(2)诗人肯定什么样的爱情观?

(3)你欣赏哪种爱情观?又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的现象?

明确:

①、诗人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向一方攀附,也不

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

②、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互

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③、学生自由说。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

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

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

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

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5、小结: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

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附:板书设计

致 橡 树

——舒婷

否定的爱情观 ——意象 肯定的爱情观—— 意象

攀附 ——凌霄花 独立

依恋 ——鸟儿 平等 木 棉

互助

奉献 ——泉源、日光

险峰、春雨

四、教后反思

《致橡树》是第五单元的第一首诗,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能掌握好诗歌的朗读技巧,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诵读法和讨论法、学案导学法。《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舒婷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现代气息的理想爱情。因为全诗意象迭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才能深入到文本的精髓,教完本文,我有以下体会:

(一) 导入自然,激发学生兴趣。我大胆地由学生欣赏一首爱情歌曲《姑娘我爱你》导入,并把导语设计成为:这是一首热情似火的爱情歌曲。说起爱情,这个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吧!这一导语设计,目的是在于唤起学生对美好爱情的想象。显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重视朗读,在反复多样的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因为诗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是以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分男女生朗读,个别朗读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还设计了教师范读这个环节,给学生朗读时做个有效的感性指导,所以这是这次以朗读为主的教学设计中较为成功的地方。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观察

教师的表情,感受教师的激情,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比一味的让学生朗读更能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让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成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步骤。

(三)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还不够到位。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这是鉴赏诗歌的指导原则。所以在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时,应该将“象征手法”这一艺术手法点透,而这在我的教学中分析得不够深入,还不到位。

(四)最后的讨论设计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我设计的是让学生谈谈“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对这方面感受不深,除了重复的观点外,基本上没能说出新的内容来,学生出于羞涩,说时声音较小,使得交谈气氛较为凝重。再加上时间不够,最后只好草草结束,这样就使得这个环节显得有效性不强,变得可有可无。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中,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要慎重考虑其有效性。

《致橡树》说课稿

执教者 严利红

爱情是最能激荡人心灵的,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诗歌所承载的

真善美的内容和高妙的艺术精华,是当代中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精神营养。因此,

培养学生鉴赏爱情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很有必要的。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的《爱

情诗二首》。本单元安排的学习重点是把握不同的文体特点,共选取了5篇关于

爱情的文学作品,文体有诗歌、散文、小小说、小说。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时

代、体裁各不相同,风格差异也比较大,但是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

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朦胧诗的代表作。诗人热情而坦

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

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新型爱情观。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

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

二、制定教学目标

据此,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

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依据:本诗的创作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

强的现实意义。只有了解了诗人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依据: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

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与理智的渗透相结

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对中职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难点了。

二、说教法

本课是爱情诗,虽说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爱情诗歌,但大多都比较浅显,

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诗歌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

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另外,结合我所教班级的实际情

况,我教的两个班是分别是计算机高考班和旅航班,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技能班要

好一点,他们对形象的、感性的东西更感兴趣,并且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讨论

问题比较积极,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学

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讨论,即在反复诵读的同时,以讨论探究的方式感悟、

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因此,我把教

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三个环节。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

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欲,

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

训练。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之前,我还设计了一份学案,让学生在课前充

分讨论交流。这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的

感官刺激,如穿插两首歌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再与教师的启发引导相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这首诗歌是精读课文,所以,在课时安排上

我计划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

三、说教学流程

1、导入:首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导入”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好

的导语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从而有助于教

师教学。然而,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爱情,对于许多中学教师来说是惟恐避

之不及的,对中学生来说也是极为敏感的。但是,这个敏感的话题却可以激起学

生的兴趣。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大胆地由学生欣赏一首爱情歌曲

《姑娘我爱你》后导入,并把导语设计成为:这是一首热情似火的爱情歌曲。说

起爱情,这个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

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吧!这一

导语设计,目的是在于唤起学生对美好爱情的想象。

2、作者介绍: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作者舒婷及朦胧诗派的一些知识。

依据:让学生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是必不可少的。

3、诵读: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品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初步了

解诗歌。

(1)名家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气、语调和重音,感情基调理智、

冷静。)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教师指出难读的字。)

(3)自由朗读。(要求:读出韵味。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

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教师指导学生划出节奏。)

(4)教师示范(读出感情)

(5)指名学生诵读(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

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

4、讨论:提出三个问题,学生讨论:

(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

(2)诗人肯定什么样的爱情观?

(3)你欣赏哪种爱情观?又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的现象?

明确:

①、诗人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向一方攀附,也不

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

②、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互

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③、学生自由说。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也是幸福的,中学生不乏早恋现象,

但同学们思想未定型,心理尚未成熟、经济未独立、事业未确定方向。那么,我

们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首先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完善

自己,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

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5、小结: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

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附:板书设计

致 橡 树

——舒婷

否定的爱情观 ——意象 肯定的爱情观—— 意象

攀附 ——凌霄花 独立

依恋 ——鸟儿 平等 木 棉

互助

奉献 ——泉源、日光

险峰、春雨

四、教后反思

《致橡树》是第五单元的第一首诗,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能掌握好诗歌的朗读技巧,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诵读法和讨论法、学案导学法。《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舒婷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现代气息的理想爱情。因为全诗意象迭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才能深入到文本的精髓,教完本文,我有以下体会:

(一) 导入自然,激发学生兴趣。我大胆地由学生欣赏一首爱情歌曲《姑娘我爱你》导入,并把导语设计成为:这是一首热情似火的爱情歌曲。说起爱情,这个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吧!这一导语设计,目的是在于唤起学生对美好爱情的想象。显然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重视朗读,在反复多样的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因为诗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是以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分男女生朗读,个别朗读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还设计了教师范读这个环节,给学生朗读时做个有效的感性指导,所以这是这次以朗读为主的教学设计中较为成功的地方。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观察

教师的表情,感受教师的激情,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比一味的让学生朗读更能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让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成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有效步骤。

(三)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还不够到位。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这是鉴赏诗歌的指导原则。所以在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时,应该将“象征手法”这一艺术手法点透,而这在我的教学中分析得不够深入,还不到位。

(四)最后的讨论设计环节存在一定的问题。我设计的是让学生谈谈“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对这方面感受不深,除了重复的观点外,基本上没能说出新的内容来,学生出于羞涩,说时声音较小,使得交谈气氛较为凝重。再加上时间不够,最后只好草草结束,这样就使得这个环节显得有效性不强,变得可有可无。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中,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必须要慎重考虑其有效性。


相关文章

  • [正在消失的橡树林]阅读试题及答案
  • <正在消失的橡树林>阅读答案, 正在消失的橡树林美国一项独特的研究分析表明:当今的橡树正在逐渐减少,而且由于橡树的消失,整整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起到关键作用的本土草本植物也消失了,这一切均归咎于当地为禁止火灾所做的努力." ...查看


  • 路旁的橡树教学实录文档
  • <路旁的橡树>课堂实录 一.开课谈话,导入课文 师:刚刚听了对老师的介绍,你们对老师现在有些什么了解? 生:老师已经从教28年了. 生:老师是徽师毕业的. 生:老师以前连续三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师:很好, ...查看


  •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
  •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1.查字典, ...查看


  • 挫折与放弃
  • 真正的失败并不是面临挫折,而是面临挫折时的放a弃. 在美国的阿拉巴马州有一个小村庄,在这个村子后面是一大片空旷的场地.村子里的村民看着那么一大片空旷的地实在可惜,于是在村长的带领下种上了橡树苗.很多年过去了,由于村民的精心管理和保护,橡树苗 ...查看


  • 8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 8.路旁的橡树 第( 3 )周 第(3)节 总(17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 ...查看


  • 睡前故事:会说话的橡树
  • 在森林边有一间小屋,屋子里面住着力米一家.力米是个小男孩,他的爸爸妈妈是伐木工人. 有一天,力米见爸爸妈妈很晚还没回家,他便跑到森林里找他的爸爸妈妈去了. 他走了很久,也没看见爸爸妈妈的影子.天渐渐地暗了下来,风吹树叶沙沙地响,力米害怕了, ...查看


  • 从艺术形象的角度对[致橡树]进行赏析
  • 有漂亮的女孩子,又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 第二节"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 ...查看


  • 路边的橡树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课内容.此文是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 述的是"工人们在修建公路时,发现一颗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挺立在路基的中央. 为了保护橡树,工人们与工程师经过精心设计,在不改 ...查看


  • 路旁的橡树教案示例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用具及课前准备 1.课件<路旁的橡树>,橡树图片:2.搜集有关人类破坏或保护环境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 ...查看


  •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 <路边的橡树>教学设计 刘巧玲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启发,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