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一教学论文《清代学者像传合集》中的江南学者
叶衍兰,叶恭绰祖孙二人,历时半个世纪,编者成此书。《合集》分两集,共收清代学者像三百七十一幅,第一集为叶兰台(衍兰)编者,每幅学者像都是叶衍兰根据所收辑的学着像“手自钩摹,凡废三十余年之力”而成,学者像背面手写精楷的传记,叶衍兰“参稽定稿所縻时日精力,不可胜数”(叶恭绰序),叶恭绰续编的第二集缺传记,称不上严格的像传。
1
笔者统计《合集》第一集所收一百六十九人中,清代苏州府、太仓州、松江府、湖州府、
2
嘉兴府、杭州府的学者共七十四人,占总数的十之四五。《合集》因为格于学者像搜集的限制,在有清一代的学者选取上,未必没有可议的地方(详后)。
笔者详稽《合集》第一集所收的江南学者传记,分析这十之四五的学者像传揭示了,清代江南文人与朝廷之间的近距离关系。
1
叶衍兰,叶恭绰编:《清代学者像传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陈林案:《合集》分别有谭延闿、于右任、蔡元培、罗振玉、郭沫若、顾廷龙的书名题字,均作“象传”,铅印的出版说明亦作“象传”,惟版权页作“像传”。“像”、“象”两字虽可相通,但同一书中,宜规划如一。 2
关于明清江南的界定为上述六个州府。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44页):“明清以来,江南专指今镇江以东的苏南及浙北地区,即苏、松、杭、嘉、湖五府的行政范围。”但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16——17页)清代苏南的行政范围尚包括“太仓州”(今上海嘉定、宝山、崇明及苏州东部的一些地区),亦即太仓州亦在李著所定义的“镇江以东的苏南及浙北地区”的范围内;而且清代设有驻上海县的苏松太道,亦是将太仓州与苏州府、松江府并为一道管理的。因此本文在李著定义基础上增补了太仓州入清代的江南,可能更为合理。这样清代的江南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苏州、上海、湖州、嘉兴和杭州五个行政区的范围。
一
自唐宋以来,经济中心南移,学术人文亦以南方为盛。理学和心学都肇端于南方,寖假至明清鼎革之际,江南文人所承担的文化负担至重。这样的后果,便是目击国变后的遗民情结。陈寅恪先生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
3
化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愈甚。”这是对鼎革之际的文人生苦闷心绪原因的很好揭示。
昆山顾亭林(炎武)是明代遗民中最著名的一位(前人议论已多,此处从略)。长洲徐昭法(枋)相比顾亭林而言,就不那么有名了,但在当日,徐亦是“海内三遗民”之一。徐氏之父,在明未亡之时即殉难,徐氏原本是“泣欲从死”的,后严遵父亲遗言,一辈子“为3
4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转引自刘桂生,张步洲编《陈寅恪先生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5页。 4
另外两人是沈寿民和巢鸣盛,(见《合集》,30页),后者虽为嘉兴人,但并未收录在《合集》中,从略。又,《合集》学者肖像背面即是叶氏参稽诸书而定的传记,每人只占一页。一检目录,即可索得,以故本文所引《合集》文字,出容易引起误会的地方外,一律不再画蛇添足地注明出处。
农夫”。国变之后,徐氏便在家乡的天平山麓自筑“涧上草堂”,隐居余生。隐居生活极为贫困,到了寒冬还着盛夏的衣装,不能增添“一丝半缕”。愿意帮他的人很多,但徐氏极为倔强,只接受僧友的“世外清净食”。汤斌知苏州时,两次“徒步造门”,都不得见。传说徐氏隐居时,养有一驴,最通人性。先生每当短缺日需用品时,便将所作书画放到竹簏系于驴背,驴就会“独行及城闉而止,不阑出一步”(城闉,城外的护门小城,即瓮城),城里的百姓都知道这是徐先生的驴,争相把日用品换竹簏中的书画。这个传说还被《清史稿》采纳。从传说中可以看出,徐氏虽是清苦,但仍不失高士的名节。
徐枋是明朝的举人,太仓州的吴梅村(伟业)则是明末的会元和榜眼。国变之前,吴梅村的仕途一路坎坷,差点下狱。国变之后,吴氏“号恸欲自缢”,被年迈的母亲劝阻。福王建立小朝廷后,他亦被封官,抱着归复故土的愿望去了南京,但不久即灰心,知道“天下事不可为”,又回家“杜门不通请谒”。清朝定鼎初期,有一阵子时严旨打击江南的绅权的离心力,朝廷在江南大兴刑狱时,吴梅村一直忧心忡忡“每东南狱起,常戄收者在门”,这样过了十年。后来为了保全双亲,不得已而“扶病入都”出仕清廷,非但晚节不保,而且被牵连进有名的江南奏销案中,“几至毁家”。吴氏临终自述,一生遭际,无时无刻不在忧难之中,尝尽辛苦,历尽忧危,“实为天下大苦人”。与徐、吴命运相似的还有常州的恽氏父子(见七二页)。
在新朝,也有江南文人仍是“苦人”。清初的丁酉科场案,牵连江南文人,《合集》亦收录两人:吴江吴汉槎(兆骞)和常熟孙赤崖(旸)。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起于江南士子对当年乡试发榜结果的不满,将贡院的匾额改为“卖完”,“京师内外哗然”。吴汉槎在“皇帝亲临,再行考试”中,“交白卷而出”。虽经多方托请,最后吴氏还是被遣戍宁古塔二十余年,后来还乡三年便死掉了。孙赤崖亦被遣戍塞外近三十年。清初吃官司的江南文人尚有,56
6
5
杨国强:《晚清的神士与神权》,转引自《东方早报》2009年3月23日,B02版。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14页。《合集》传记与之相同而约略。
2014高一教学论文《清代学者像传合集》中的江南学者
叶衍兰,叶恭绰祖孙二人,历时半个世纪,编者成此书。《合集》分两集,共收清代学者像三百七十一幅,第一集为叶兰台(衍兰)编者,每幅学者像都是叶衍兰根据所收辑的学着像“手自钩摹,凡废三十余年之力”而成,学者像背面手写精楷的传记,叶衍兰“参稽定稿所縻时日精力,不可胜数”(叶恭绰序),叶恭绰续编的第二集缺传记,称不上严格的像传。
1
笔者统计《合集》第一集所收一百六十九人中,清代苏州府、太仓州、松江府、湖州府、
2
嘉兴府、杭州府的学者共七十四人,占总数的十之四五。《合集》因为格于学者像搜集的限制,在有清一代的学者选取上,未必没有可议的地方(详后)。
笔者详稽《合集》第一集所收的江南学者传记,分析这十之四五的学者像传揭示了,清代江南文人与朝廷之间的近距离关系。
1
叶衍兰,叶恭绰编:《清代学者像传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陈林案:《合集》分别有谭延闿、于右任、蔡元培、罗振玉、郭沫若、顾廷龙的书名题字,均作“象传”,铅印的出版说明亦作“象传”,惟版权页作“像传”。“像”、“象”两字虽可相通,但同一书中,宜规划如一。 2
关于明清江南的界定为上述六个州府。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244页):“明清以来,江南专指今镇江以东的苏南及浙北地区,即苏、松、杭、嘉、湖五府的行政范围。”但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16——17页)清代苏南的行政范围尚包括“太仓州”(今上海嘉定、宝山、崇明及苏州东部的一些地区),亦即太仓州亦在李著所定义的“镇江以东的苏南及浙北地区”的范围内;而且清代设有驻上海县的苏松太道,亦是将太仓州与苏州府、松江府并为一道管理的。因此本文在李著定义基础上增补了太仓州入清代的江南,可能更为合理。这样清代的江南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苏州、上海、湖州、嘉兴和杭州五个行政区的范围。
一
自唐宋以来,经济中心南移,学术人文亦以南方为盛。理学和心学都肇端于南方,寖假至明清鼎革之际,江南文人所承担的文化负担至重。这样的后果,便是目击国变后的遗民情结。陈寅恪先生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
3
化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愈甚。”这是对鼎革之际的文人生苦闷心绪原因的很好揭示。
昆山顾亭林(炎武)是明代遗民中最著名的一位(前人议论已多,此处从略)。长洲徐昭法(枋)相比顾亭林而言,就不那么有名了,但在当日,徐亦是“海内三遗民”之一。徐氏之父,在明未亡之时即殉难,徐氏原本是“泣欲从死”的,后严遵父亲遗言,一辈子“为3
4
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转引自刘桂生,张步洲编《陈寅恪先生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5页。 4
另外两人是沈寿民和巢鸣盛,(见《合集》,30页),后者虽为嘉兴人,但并未收录在《合集》中,从略。又,《合集》学者肖像背面即是叶氏参稽诸书而定的传记,每人只占一页。一检目录,即可索得,以故本文所引《合集》文字,出容易引起误会的地方外,一律不再画蛇添足地注明出处。
农夫”。国变之后,徐氏便在家乡的天平山麓自筑“涧上草堂”,隐居余生。隐居生活极为贫困,到了寒冬还着盛夏的衣装,不能增添“一丝半缕”。愿意帮他的人很多,但徐氏极为倔强,只接受僧友的“世外清净食”。汤斌知苏州时,两次“徒步造门”,都不得见。传说徐氏隐居时,养有一驴,最通人性。先生每当短缺日需用品时,便将所作书画放到竹簏系于驴背,驴就会“独行及城闉而止,不阑出一步”(城闉,城外的护门小城,即瓮城),城里的百姓都知道这是徐先生的驴,争相把日用品换竹簏中的书画。这个传说还被《清史稿》采纳。从传说中可以看出,徐氏虽是清苦,但仍不失高士的名节。
徐枋是明朝的举人,太仓州的吴梅村(伟业)则是明末的会元和榜眼。国变之前,吴梅村的仕途一路坎坷,差点下狱。国变之后,吴氏“号恸欲自缢”,被年迈的母亲劝阻。福王建立小朝廷后,他亦被封官,抱着归复故土的愿望去了南京,但不久即灰心,知道“天下事不可为”,又回家“杜门不通请谒”。清朝定鼎初期,有一阵子时严旨打击江南的绅权的离心力,朝廷在江南大兴刑狱时,吴梅村一直忧心忡忡“每东南狱起,常戄收者在门”,这样过了十年。后来为了保全双亲,不得已而“扶病入都”出仕清廷,非但晚节不保,而且被牵连进有名的江南奏销案中,“几至毁家”。吴氏临终自述,一生遭际,无时无刻不在忧难之中,尝尽辛苦,历尽忧危,“实为天下大苦人”。与徐、吴命运相似的还有常州的恽氏父子(见七二页)。
在新朝,也有江南文人仍是“苦人”。清初的丁酉科场案,牵连江南文人,《合集》亦收录两人:吴江吴汉槎(兆骞)和常熟孙赤崖(旸)。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起于江南士子对当年乡试发榜结果的不满,将贡院的匾额改为“卖完”,“京师内外哗然”。吴汉槎在“皇帝亲临,再行考试”中,“交白卷而出”。虽经多方托请,最后吴氏还是被遣戍宁古塔二十余年,后来还乡三年便死掉了。孙赤崖亦被遣戍塞外近三十年。清初吃官司的江南文人尚有,56
6
5
杨国强:《晚清的神士与神权》,转引自《东方早报》2009年3月23日,B02版。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14页。《合集》传记与之相同而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