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两型社会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稿

建设“两型”社会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蔡立力

[摘要]明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体系,重点从空间、产业、环境、社会、资源、交通等方面表达“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理念。从城市群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域、外围城镇密集地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重点空间要素协调。立足“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发展机制,创新发展四大区域。

[关键词] 两型社会;区域规划;一体化;空间;长株潭城市群

1 引言

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我国中南部,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所辖行政区域为主体,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1325.6万人。具有结构紧凑、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等优势。1980年代以来,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其综合实力领先湖南,区域性交通枢纽作用日益增强,科教文化资源全国突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在全国拥有一定优势。围绕长株潭三市区形成了经济和社会联系密切的核心区,向周边城市呈现功能拓展趋势,所在的湖南省东部城镇密集地区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发展空间。但是,长株潭总体实力还不强,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缺乏强大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和中心城市,资源节约压力较大,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实践,也标志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它将为全国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示范,为中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积累经验,为全国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做贡献。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立足“两型”社会建设、中部崛起、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战略,为有效配置城市群资源、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带动区域跨越发展提供指南。

2战略定位与目标体系

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省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体系由环境友好型指标、资源节约型指标、社会经济和人文建设指标三大类组成。包括自然环境友好、人工环境协调、环境污染控制、节地、节能、节水、社会发展、科技人文发展、社会和谐建设九个方面,共计45个典型指标。指标化的目标体系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建立了明确标准。

3关注重点与规划理念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重点从空间、产业、环境、社会、资源、交通等方面具体表达“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理念。

3.1坚持核心带动,促进跨越发展

加强城市群核心区的规划建设,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基础平台、区域发展重点和一体化建设的空间载体,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实施,实现优势地区率先发展,带动长株潭城市群和全省跨越式发展。

3.2加快产业“两型化”,推进新型工业化

发挥科技创新的先导示范作用,依靠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信息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基础工业,发展现代农业,限制和退出劣势产业,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导向机制。

3.3强化生态格局和湘江治理,塑造宜居环境

以“南治水为主、北治气为主”为原则,突出湘江综合治理。以“强化生态特色,彰显湖湘魅力”为

原则,合理利用三市结合部的空间开放式绿心、湘江生态带等生态区域。着力保护整体生态格局,提高生态质量,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

3.4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城乡和谐

构建更加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乡村社会服务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外来人员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名村名镇,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湘江文化走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示范基地;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展面向民生的养老、社区、健身服务设施。

3.5坚持集约发展,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

构建城镇紧凑发展的空间结构,推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保护耕地资源,充分利用丘岗资源建设城镇,整理农村居民点,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扩大再生水利用,加大公共供水系统服务面积,提高供水设施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建立节约优先、结构优化和多元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

3.6建设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乡运行效率

建设一体化区域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体系,将城市交通体系向乡村地区延伸,协调城乡空间资源开发,提高城乡运行效率。建立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相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绿色交通出行率,形成城乡集约节约发展的公共交通体系。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客运服务系统;加强区县中心城-镇-农村社区的道路体系和交通服务设施建设,建立乡村公共客运服务系统。实行交通统一管理、统一收费的政策,促进城乡交通的高效协调发展。

3 开放空间系统与多层面空间协调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依靠一个内聚外连的开放空间系统,包括城市群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域、外围城镇密集地区。为了统筹城市群内外发展,区域规划从三个层面进行了重点空间要素协调。

3.1城市群核心区--强调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和功能布局

构建核心区“一心双轴双带”紧凑发展的空间结构。三市结合部的绿心地区将建设成为“两型”社会创新发展的窗口,南北两条重点发展轴作为城市和产业区一体化建设的综合廊道,东西两条发展带是城镇和产业聚集发展的复合走廊。

核心区分七类功能区布局。包括城市中心区、县城和新城区的综合功能区,独立的产业园区,依托高铁长沙站建设服务面向湖南乃至中南地区的长株潭CBD地区,重点发展文化教育与科技研发的科教创新区,创新发展的绿心地区,生态敏感区的生态保育区,以生态小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特色的高品质乡村地区。

3.2功能拓展区域--突出功能、产业拓展和城乡统筹发展

在核心区周边构建由北、西、东、南四区组成的功能拓展区域,承担起核心区向外的功能扩散和对核心区的功能补充。北部促进发展区主要拓展港口物流、循环经济、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功能;西部综合发展区主要拓展与核心区联动的能源原材料和旅游等功能;东部优化发展区重点提升花炮陶瓷等特色产业,推动乡镇企业入园,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南部协调发展区主要拓展联动补充核心区的能源和旅游等功能。

立足功能和产业差异化发展的重点城市与城镇,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建立城乡统筹示范区,实施乡镇通外道路工程、乡镇信息网络工程、技术推广与就业培训工程三项城乡统筹重点扶持工程,促进功能拓展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

3.3外围城镇密集地区--重点协调城市产业、区域交通和生态建设

湖南东部城镇密集地区建成以长株潭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娄底、益阳、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长株潭主导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岳阳主导发展石化工业;衡阳主导发展综合制造业;常德主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制造业;益阳主导发展新能源工业和休闲旅游业;娄底主导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及配套工业。根据城市主导发展产业,引导产业布局调整。

构筑联通全国、辐射全省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综合交通体系和综合枢纽体系,构建或提升六条区域对外通道:湘江—长江水运通道、黄花机场空中通道、京广陆路通道、洛湛二广陆路通道、沪昆陆路通道、长渝陆路通道。建设内部复合公路走廊,发展城际轨道交通、快速道路交通,改造低等级交通网络,加强农村地区与城市的联系。

协调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沿湘江干支流生态廊道的共建合作。整合城镇排污口和取水口,建立湘江等河流上下游城镇排水口和污水口的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森林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森林资源消耗

控制。

4空间发展机制与利用方式创新

以提升存量空间、创新增量空间为空间发展机制,推进空间高效利用。通过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和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淘汰“两高”、“五小”企业,实现存量空间的优化提升发展。重点提升制约 “两型”社会建设的“门槛地区”(如污染严重的株洲清水塘和湘潭竹埠港下摄司工业区等),加快旧城和城中村改造,整合乡村居民点。引导增量空间创新发展,主要探索土地、能源、水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利用新模式,重点创新发展利用绿心、湘江西岸、长株潭东部、湘潭西部四大地区,形成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

4.1创新发展绿心

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探索生态资本利用的新方式,把绿心地区作为长株潭“空间整合关键、功能提升依托、三市联系纽带”,引导低消耗、高产出、无污染及对交通、环境高度敏感的高端产业进入,建设精品型高端服务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园艺博览、休闲度假、商务娱乐等城市功能,适度发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与创业服务等产业功能,成为利用生态资本的示范窗口。

4.2创新发展湘江西岸

在科技创新要素与丘岗自然地形的耦合中,探索产业和空间的新形态。有效利用丘陵地形自然景观,科技研发、生态居住、城乡服务等各类建设用地呈“岛块”状分布于山岭、田园之间,形成功能完善、环境良好、城乡相融的“第三空间”形态。(第三空间的综合发展水平远高于“第二空间”的传统农业地区,建设模式又区别于“第一空间”的城市)

4.3创新发展长株潭东部

在高铁枢纽与机场空港的叠加作用下,探索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集约发展的新模式。依托空港、高铁等重要区域交通设施,提倡基于公共交通优先的紧凑城市发展模式,进行土地高强度开发。依托清水塘地区工业基础和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加速污染土地治理,依法变更土地地类,形成循环经济网络,促进清水塘治理和云龙新区开发联动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为主导,建设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大力发展金融、商务、商贸、物流等产业,承担大区域生产性服务职能。

4.4创新发展湘潭西部

在城市与乡村两种经济形态的交接部,积极探索城市化的新途径。以农产品加工和贸易物流为主导,高科技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商贸加工等相结合,提高农业盈利水平,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通过城乡联动带动城市化。在主城区及其周边产业区形成就业集中点,依托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使农村中心社区、镇与城市就业点联系便捷,形成“居住在乡村,工作在城市”的新型空间组织模式。

[作者简介]

蔡立力:(1964-),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建设“两型”社会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蔡立力

[摘要]明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体系,重点从空间、产业、环境、社会、资源、交通等方面表达“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理念。从城市群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域、外围城镇密集地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重点空间要素协调。立足“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发展机制,创新发展四大区域。

[关键词] 两型社会;区域规划;一体化;空间;长株潭城市群

1 引言

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我国中南部,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所辖行政区域为主体,国土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1325.6万人。具有结构紧凑、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等优势。1980年代以来,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其综合实力领先湖南,区域性交通枢纽作用日益增强,科教文化资源全国突出,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在全国拥有一定优势。围绕长株潭三市区形成了经济和社会联系密切的核心区,向周边城市呈现功能拓展趋势,所在的湖南省东部城镇密集地区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发展空间。但是,长株潭总体实力还不强,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缺乏强大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和中心城市,资源节约压力较大,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落实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实践,也标志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它将为全国探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示范,为中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积累经验,为全国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做贡献。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立足“两型”社会建设、中部崛起、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战略,为有效配置城市群资源、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带动区域跨越发展提供指南。

2战略定位与目标体系

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省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体系由环境友好型指标、资源节约型指标、社会经济和人文建设指标三大类组成。包括自然环境友好、人工环境协调、环境污染控制、节地、节能、节水、社会发展、科技人文发展、社会和谐建设九个方面,共计45个典型指标。指标化的目标体系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两型”社会建立了明确标准。

3关注重点与规划理念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重点从空间、产业、环境、社会、资源、交通等方面具体表达“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理念。

3.1坚持核心带动,促进跨越发展

加强城市群核心区的规划建设,作为建设“两型”社会的基础平台、区域发展重点和一体化建设的空间载体,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实施,实现优势地区率先发展,带动长株潭城市群和全省跨越式发展。

3.2加快产业“两型化”,推进新型工业化

发挥科技创新的先导示范作用,依靠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信息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基础工业,发展现代农业,限制和退出劣势产业,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和产业发展导向机制。

3.3强化生态格局和湘江治理,塑造宜居环境

以“南治水为主、北治气为主”为原则,突出湘江综合治理。以“强化生态特色,彰显湖湘魅力”为

原则,合理利用三市结合部的空间开放式绿心、湘江生态带等生态区域。着力保护整体生态格局,提高生态质量,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

3.4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城乡和谐

构建更加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乡村社会服务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城乡就业、社会保障、外来人员服务体系,加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名村名镇,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湘江文化走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示范基地;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展面向民生的养老、社区、健身服务设施。

3.5坚持集约发展,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

构建城镇紧凑发展的空间结构,推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保护耕地资源,充分利用丘岗资源建设城镇,整理农村居民点,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扩大再生水利用,加大公共供水系统服务面积,提高供水设施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建立节约优先、结构优化和多元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

3.6建设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乡运行效率

建设一体化区域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体系,将城市交通体系向乡村地区延伸,协调城乡空间资源开发,提高城乡运行效率。建立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相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绿色交通出行率,形成城乡集约节约发展的公共交通体系。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客运服务系统;加强区县中心城-镇-农村社区的道路体系和交通服务设施建设,建立乡村公共客运服务系统。实行交通统一管理、统一收费的政策,促进城乡交通的高效协调发展。

3 开放空间系统与多层面空间协调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依靠一个内聚外连的开放空间系统,包括城市群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域、外围城镇密集地区。为了统筹城市群内外发展,区域规划从三个层面进行了重点空间要素协调。

3.1城市群核心区--强调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和功能布局

构建核心区“一心双轴双带”紧凑发展的空间结构。三市结合部的绿心地区将建设成为“两型”社会创新发展的窗口,南北两条重点发展轴作为城市和产业区一体化建设的综合廊道,东西两条发展带是城镇和产业聚集发展的复合走廊。

核心区分七类功能区布局。包括城市中心区、县城和新城区的综合功能区,独立的产业园区,依托高铁长沙站建设服务面向湖南乃至中南地区的长株潭CBD地区,重点发展文化教育与科技研发的科教创新区,创新发展的绿心地区,生态敏感区的生态保育区,以生态小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特色的高品质乡村地区。

3.2功能拓展区域--突出功能、产业拓展和城乡统筹发展

在核心区周边构建由北、西、东、南四区组成的功能拓展区域,承担起核心区向外的功能扩散和对核心区的功能补充。北部促进发展区主要拓展港口物流、循环经济、都市农业、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功能;西部综合发展区主要拓展与核心区联动的能源原材料和旅游等功能;东部优化发展区重点提升花炮陶瓷等特色产业,推动乡镇企业入园,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南部协调发展区主要拓展联动补充核心区的能源和旅游等功能。

立足功能和产业差异化发展的重点城市与城镇,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建立城乡统筹示范区,实施乡镇通外道路工程、乡镇信息网络工程、技术推广与就业培训工程三项城乡统筹重点扶持工程,促进功能拓展区域的城乡统筹发展。

3.3外围城镇密集地区--重点协调城市产业、区域交通和生态建设

湖南东部城镇密集地区建成以长株潭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娄底、益阳、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长株潭主导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岳阳主导发展石化工业;衡阳主导发展综合制造业;常德主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制造业;益阳主导发展新能源工业和休闲旅游业;娄底主导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及配套工业。根据城市主导发展产业,引导产业布局调整。

构筑联通全国、辐射全省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综合交通体系和综合枢纽体系,构建或提升六条区域对外通道:湘江—长江水运通道、黄花机场空中通道、京广陆路通道、洛湛二广陆路通道、沪昆陆路通道、长渝陆路通道。建设内部复合公路走廊,发展城际轨道交通、快速道路交通,改造低等级交通网络,加强农村地区与城市的联系。

协调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沿湘江干支流生态廊道的共建合作。整合城镇排污口和取水口,建立湘江等河流上下游城镇排水口和污水口的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森林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强化森林资源消耗

控制。

4空间发展机制与利用方式创新

以提升存量空间、创新增量空间为空间发展机制,推进空间高效利用。通过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和建立产业退出机制,淘汰“两高”、“五小”企业,实现存量空间的优化提升发展。重点提升制约 “两型”社会建设的“门槛地区”(如污染严重的株洲清水塘和湘潭竹埠港下摄司工业区等),加快旧城和城中村改造,整合乡村居民点。引导增量空间创新发展,主要探索土地、能源、水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利用新模式,重点创新发展利用绿心、湘江西岸、长株潭东部、湘潭西部四大地区,形成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

4.1创新发展绿心

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中探索生态资本利用的新方式,把绿心地区作为长株潭“空间整合关键、功能提升依托、三市联系纽带”,引导低消耗、高产出、无污染及对交通、环境高度敏感的高端产业进入,建设精品型高端服务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园艺博览、休闲度假、商务娱乐等城市功能,适度发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与创业服务等产业功能,成为利用生态资本的示范窗口。

4.2创新发展湘江西岸

在科技创新要素与丘岗自然地形的耦合中,探索产业和空间的新形态。有效利用丘陵地形自然景观,科技研发、生态居住、城乡服务等各类建设用地呈“岛块”状分布于山岭、田园之间,形成功能完善、环境良好、城乡相融的“第三空间”形态。(第三空间的综合发展水平远高于“第二空间”的传统农业地区,建设模式又区别于“第一空间”的城市)

4.3创新发展长株潭东部

在高铁枢纽与机场空港的叠加作用下,探索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集约发展的新模式。依托空港、高铁等重要区域交通设施,提倡基于公共交通优先的紧凑城市发展模式,进行土地高强度开发。依托清水塘地区工业基础和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加速污染土地治理,依法变更土地地类,形成循环经济网络,促进清水塘治理和云龙新区开发联动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为主导,建设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大力发展金融、商务、商贸、物流等产业,承担大区域生产性服务职能。

4.4创新发展湘潭西部

在城市与乡村两种经济形态的交接部,积极探索城市化的新途径。以农产品加工和贸易物流为主导,高科技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商贸加工等相结合,提高农业盈利水平,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通过城乡联动带动城市化。在主城区及其周边产业区形成就业集中点,依托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使农村中心社区、镇与城市就业点联系便捷,形成“居住在乡村,工作在城市”的新型空间组织模式。

[作者简介]

蔡立力:(1964-),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相关文章

  • 区域规划论文
  • 当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问题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区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发展态势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要在区域规划编制中创新理念,同时要加强区域规划实施中的制度保障. Abstract:Th ...查看


  • 城市与区域规划重点
  • 一. 名词解释(7题选做6题).(5分x6题=30分) 1. 区域 在城市规划中它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 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涓滴效应 又称扩散效应,概括了所有那些导致发展刺激在空间上向外扩散 ...查看


  •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 [文章编号]1006-0022(2006)03-0022-04 [中图分类号]TU982.21/.27 [文献标识码]B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 卢庆沙 区域规划是对多个发展利益单元组成的区域空间的经济.社会资 ...查看


  • 建设两型社会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 建设"两型社会"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 规划 蔡立力 [摘要]明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体系,重点从空间.产业.环境.社会.资源.交通等方面表达"两型社会"建设的规划理念. ...查看


  • 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调整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 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 调整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X 孙久文 叶振宇 [提 要]本文从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现状出发,分析该标准实施以来存在的若干个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其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从区域规划. ...查看


  • 南阳城市规划
  • 为了把南阳中心城市建设成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根据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战略,经市委.市政府研究,报经省政府同意,我市决定调整修编<南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加快城市发展步伐,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此,市规划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经过 ...查看


  • 中国区域规划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 Regional Planning 崔功豪 CUI Gong-hao 1中国正掀起区域规划的新高潮 是20世纪50年代,以大工业项目选址 为中心的工业区区域规划和部分省区域规划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区的区域规划(如贵州省):第二次是社会进步的 ...查看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 ...查看


  • 现行城乡规划管理体制
  • 现行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现行城乡规划管理体制 2008-12-20 15:11:06 1.现行城乡规划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城乡规划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受到党中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