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宣的源资游旅色特省本略对大加策要,设发建施设开础基强;加力大要源,行进资次层分游须必发旅开的源;资游旅海出提,青状现发开:词键关
第23卷总第133期
2004年第3期2004年6月出版
攀登(双月刊)Vd23G棚●—-.p●“133
JIIn●2004
A・咖t(Bim∞协ly)
N厶3.2004
关于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量高,但具有开发程度较低、分布分散、基础设施落后、知名度不高等特征。针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状况及旅游资源
力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高原特色旅游。
及其开发策略
口何梅青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西宁
810012)
文章编号:1001—5647(2004)03一0083一04
收稿日期:2004一04—12
1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资源是指具有一定的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并具有旅游功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①。由于旅
游资源内涵丰富、覆盖面广,人为主观因素较复杂,因此很难用统一的定量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为了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某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根据其优劣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开发策略,本文采用的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指标体系包括两个方
面:
一个是借鉴张蓬涛、封志明圆对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并结合笔者个人见解,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个类别,对青海省旅游资源的丰度和分布密度进行分析。
具体评价方法参见表l一1。
表l—l
旅游资源丰度和分布密度评价表
涵
义
功
能
\项目名称\
丰
面
计算方法
区域旅游资源总体数量比较区域内主要旅游资源数量与
区域国土面积的比值
度
积
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单位面积内旅游资源的储量
衡量旅游资源数量的优劣势
反映单位面积内旅游资源分布的稀疏程度及各旅游资源点之间的距离远近程度
反映当地旅游客源市场的丰欠程度
分
布
相对密度人
口
密度
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均拥有的旅游资源量
区域内主要旅游资源数目与区域人口总数比值
相对密度
另一个是依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系统》(1997)③(参见表1—2),对青海省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和质量分析。
2旅游资源综合分析
2.1
主要旅游资源的丰度分析
目前青海旅游资源已定级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青海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同仁;还有塔尔寺、瞿昙寺、西海郡古城、马
~83~
万方数据
场垣遗址、热水吐蕃古墓群及隆务寺等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湖鸟岛、玉树隆宝滩、盂达天池等5
处国家自然保护区:有北山和坎布拉2处国家森林公园,参见表2—1、2—2。此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6
处以及省级森林公园10处。
表1—2
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系统简表
I==二二二二二二二=—l自然景系I—I==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I=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广_I地方景观景类(16景型)
JIIlI
卜一I水文景观景类(7景型)
卜一I气候景观景类(13景型)L一}其他自然景类(1景型)
一匝夏困一l==二二二二二二=
厂I旅游服务景类(7景型)
l=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广一l历史遗产景类(21景型)
卜一I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21景型)l
一圆~L高云磊鬲i气
表2一l
青海主要旅游资源总量分析表
青海拥有
l:二二二二二二二二=LI其他人文景类(1景型)
JI
卜一I抽象人文吸引物景类(7景型)l
\
类别\\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
\
数(个)①
l5236
量
西部地区
拥有数量(个)
②
404l3931199
全国总数(个)
③
11912422699750
西部各省份占全国总数平均水平
(%)青海占全国总数比重(%)
对比结果
④=②/③/12
2.802.761.442.612.21
⑤一①/③
O.844.03O.883.03O.8
⑥一⑤:④
小于大于小于大于小于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西部地区按12个省份计算,全国按29个省份计算
由表2—1分析得出,青海旅游资源从总量上看,只有两种类型超过了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说明青海旅游资源在总
量上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由于青海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对旅游业的投入较少,资源开发力度较弱,使得众多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未被认识,也未申报或定级,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有步骤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尽快使青海众多的特色旅游资源
为世人所知。
2.2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密度分析
2.2.1主要旅游资源的面积相对密度分析。通过表2—1主要旅游资源的全国总数与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相比,可得出全国各主要旅游资源的平均面积相对密度,同理可得出西部地区(国土面积为544.84万平方公里)及青海省(国土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的数值,参见表2—2。
表2~2青海主要旅游资源面积相对密度分析表
万辱
青海面积相对密度
①
0.0140.0690.0280.0420.083
(单位:处・10・km,%)
青海与西部地区面积相对密度比值④=①/②:100
19.2<10092.O<10038.9<10073.7<10022.7<100
青海与全国面积相对密度比值⑤=①/⑧:100
11.3<10053.4<10011.9<10040.8<100lO.6<100
\\
西部地区平均面积相对密度
②
O.0730.0750.072O.0570.365
全国平均面积相对密度
③
O.1240.1290.2350.103O.781
类别\\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万方数据 —84—
通过表2--2分析得出,青海主要旅游资源面积相对密度远小于西部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青海省国土面积广
阔,上述旅游资源分布相对稀疏,各个旅游资源点之间距离较远,这为青海旅游资源的规模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也对当地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运输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2.2主要旅游资源的人口相对密度分析。通过表2—1各主要旅游资源的全国总量与全国人口总数(12.48亿)相比,可得出全国旅游资源的平均人口相对密度,同理可得出西部地区(人口总数为2.85亿)及青海省(人口总数为517|.O万)的数据,参见
表2--3。
\
表2—3
青海主要旅游资源人口相对密度分析表
(单位:处・10)
项目
青海人口西部地区人口全国平均人口青海与西部地区青海与全国人口类别\
\\
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
人口相对密度比值相对密度比值①
②
③
④=①/②:100
⑤一①/③:100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3414.0359.535138>100202>10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6.7114.3869.936672>100973>-100
国家级森林公园38.6813.68418.109283>100’214>100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8.0210.8777.933533>100731>100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6.05
69.825
60.096
166>100
193>100
由表2--3分析得出,青海主要旅游资源的人口相对密度均远远大于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一方面青海人均旅游资源较高,具有优势,另一方面,每一个旅游资源控制的人口数却很少。其原因在于青海省人口稀疏,仅占到全国总人口的0.41%,人口密度为7.18人/平方公里,仅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30.01/平方公里)的1/18.o高的旅游资源人口相对密度与较低的人口密度,意味着较少的当地旅游客源,因此青海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拓省外及国外的客源市场。
2.3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与质量分析
2.3.1旅游资源类型分析。青海省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类型数及在全国总类型数中所占比例,参见表2-4。
\指标劳类\
表2—4青海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比例构成表全国基本类型
青海基本类型
青海占全国比例
(类)
(类)
(%)
地文景观
161275.O水文景观7571.4气候生物景观131292.3其他自然景观l1100.0历史遗迹
211990.5现代人文吸引物2l1781.O抽象人文吸引物7457.1其他人文景观l1loo.0旅游服务74
57.1
其他服务
l合
计
95
75
76.0
2.3.2旅游资源质量分析。青海拥有许多旅游资源的“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从自然景观来看,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青海旅游资源类型比较全面,而且旅游资源的质量优势明显,因此,可以开发多种类型及高品质的旅游3开发青海旅游资源的策略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青海旅游资源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因此在开发时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优势,克服并转变
一85—
万
方数据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鸟岛居全NA.大鸟类保护区之首,隆宝滩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珍禽——黑颈鹤分布最广的区域;从人文景观来看,青海有汇聚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古老宗教文化,其中塔尔寺是中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有柳湾古墓群、热水吐蕃古墓群、诺木洪文化遗址以及唐蕃古道、丝绸中道南路等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玉树结石新寨是世界第一的嘛呢石城,有藏、土、撒拉、蒙古、回族等极具吸引力的民族风情、艺术及节庆活动,此外还拥有大型水利工程——龙羊峡、李家峡,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世界第一的盐湖“万丈盐桥”等现代人文景观。
产品,尤其是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导思想的生态旅游及高原特色旅游都极具开发价值。
万方数据
关于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其开发策略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何梅青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西宁,810012攀登ASCENT 2004,23(3)1次
参考文献(4条)
1. 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自然资源简明词典 1993
2. 张蓬涛;封志明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综合分析与开发对策[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2(03)3.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 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系统 19974. 郭来喜 青海省旅游资源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 2003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杨琼 青海省旅游资源特性及其营销策略[期刊论文]-青海科技2006,13(6)2. 张小红 青海省旅游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10(3)
3. 张约翰. 张忠孝 基于SWOT分析的青东河湟旅游区旅游资源评价[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7)4. 刘恒福. 郑健康. 江华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分区与开发[期刊论文]-青海国土经略2003(1)5. 张君. 赵霞 青海省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期刊论文]-青海科技2005,12(4)6. 张永琴 青海省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初探[期刊论文]-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6(14)7. 廖永麒 对青海省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8(53)8. 付强 对玉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职业技术2008(3)9. 星景花 对青海省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分析及其思考[期刊论文]-现代商业2008(29)
引证文献(1条)
1. 宫敏丽 青海生态旅游营销策略[期刊论文]-改革与战略 2005(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pd200403026.aspx
传宣的源资游旅色特省本略对大加策要,设发建施设开础基强;加力大要源,行进资次层分游须必发旅开的源;资游旅海出提,青状现发开:词键关
第23卷总第133期
2004年第3期2004年6月出版
攀登(双月刊)Vd23G棚●—-.p●“133
JIIn●2004
A・咖t(Bim∞协ly)
N厶3.2004
关于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量高,但具有开发程度较低、分布分散、基础设施落后、知名度不高等特征。针对青海省经济发展状况及旅游资源
力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高原特色旅游。
及其开发策略
口何梅青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西宁
810012)
文章编号:1001—5647(2004)03一0083一04
收稿日期:2004一04—12
1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资源是指具有一定的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并具有旅游功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①。由于旅
游资源内涵丰富、覆盖面广,人为主观因素较复杂,因此很难用统一的定量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为了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某地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根据其优劣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开发策略,本文采用的旅游资源评价分析指标体系包括两个方
面:
一个是借鉴张蓬涛、封志明圆对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并结合笔者个人见解,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个类别,对青海省旅游资源的丰度和分布密度进行分析。
具体评价方法参见表l一1。
表l—l
旅游资源丰度和分布密度评价表
涵
义
功
能
\项目名称\
丰
面
计算方法
区域旅游资源总体数量比较区域内主要旅游资源数量与
区域国土面积的比值
度
积
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单位面积内旅游资源的储量
衡量旅游资源数量的优劣势
反映单位面积内旅游资源分布的稀疏程度及各旅游资源点之间的距离远近程度
反映当地旅游客源市场的丰欠程度
分
布
相对密度人
口
密度
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均拥有的旅游资源量
区域内主要旅游资源数目与区域人口总数比值
相对密度
另一个是依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系统》(1997)③(参见表1—2),对青海省旅游资源进行类型和质量分析。
2旅游资源综合分析
2.1
主要旅游资源的丰度分析
目前青海旅游资源已定级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青海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同仁;还有塔尔寺、瞿昙寺、西海郡古城、马
~83~
万方数据
场垣遗址、热水吐蕃古墓群及隆务寺等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湖鸟岛、玉树隆宝滩、盂达天池等5
处国家自然保护区:有北山和坎布拉2处国家森林公园,参见表2—1、2—2。此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6
处以及省级森林公园10处。
表1—2
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系统简表
I==二二二二二二二=—l自然景系I—I==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I=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广_I地方景观景类(16景型)
JIIlI
卜一I水文景观景类(7景型)
卜一I气候景观景类(13景型)L一}其他自然景类(1景型)
一匝夏困一l==二二二二二二=
厂I旅游服务景类(7景型)
l=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广一l历史遗产景类(21景型)
卜一I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21景型)l
一圆~L高云磊鬲i气
表2一l
青海主要旅游资源总量分析表
青海拥有
l:二二二二二二二二=LI其他人文景类(1景型)
JI
卜一I抽象人文吸引物景类(7景型)l
\
类别\\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
\
数(个)①
l5236
量
西部地区
拥有数量(个)
②
404l3931199
全国总数(个)
③
11912422699750
西部各省份占全国总数平均水平
(%)青海占全国总数比重(%)
对比结果
④=②/③/12
2.802.761.442.612.21
⑤一①/③
O.844.03O.883.03O.8
⑥一⑤:④
小于大于小于大于小于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西部地区按12个省份计算,全国按29个省份计算
由表2—1分析得出,青海旅游资源从总量上看,只有两种类型超过了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说明青海旅游资源在总
量上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由于青海省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对旅游业的投入较少,资源开发力度较弱,使得众多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未被认识,也未申报或定级,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有步骤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尽快使青海众多的特色旅游资源
为世人所知。
2.2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密度分析
2.2.1主要旅游资源的面积相对密度分析。通过表2—1主要旅游资源的全国总数与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相比,可得出全国各主要旅游资源的平均面积相对密度,同理可得出西部地区(国土面积为544.84万平方公里)及青海省(国土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的数值,参见表2—2。
表2~2青海主要旅游资源面积相对密度分析表
万辱
青海面积相对密度
①
0.0140.0690.0280.0420.083
(单位:处・10・km,%)
青海与西部地区面积相对密度比值④=①/②:100
19.2<10092.O<10038.9<10073.7<10022.7<100
青海与全国面积相对密度比值⑤=①/⑧:100
11.3<10053.4<10011.9<10040.8<100lO.6<100
\\
西部地区平均面积相对密度
②
O.0730.0750.072O.0570.365
全国平均面积相对密度
③
O.1240.1290.2350.103O.781
类别\\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万方数据 —84—
通过表2--2分析得出,青海主要旅游资源面积相对密度远小于西部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青海省国土面积广
阔,上述旅游资源分布相对稀疏,各个旅游资源点之间距离较远,这为青海旅游资源的规模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也对当地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运输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2.2主要旅游资源的人口相对密度分析。通过表2—1各主要旅游资源的全国总量与全国人口总数(12.48亿)相比,可得出全国旅游资源的平均人口相对密度,同理可得出西部地区(人口总数为2.85亿)及青海省(人口总数为517|.O万)的数据,参见
表2--3。
\
表2—3
青海主要旅游资源人口相对密度分析表
(单位:处・10)
项目
青海人口西部地区人口全国平均人口青海与西部地区青海与全国人口类别\
\\
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
人口相对密度比值相对密度比值①
②
③
④=①/②:100
⑤一①/③:100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3414.0359.535138>100202>100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6.7114.3869.936672>100973>-100
国家级森林公园38.6813.68418.109283>100’214>100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8.0210.8777.933533>100731>100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6.05
69.825
60.096
166>100
193>100
由表2--3分析得出,青海主要旅游资源的人口相对密度均远远大于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一方面青海人均旅游资源较高,具有优势,另一方面,每一个旅游资源控制的人口数却很少。其原因在于青海省人口稀疏,仅占到全国总人口的0.41%,人口密度为7.18人/平方公里,仅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30.01/平方公里)的1/18.o高的旅游资源人口相对密度与较低的人口密度,意味着较少的当地旅游客源,因此青海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拓省外及国外的客源市场。
2.3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与质量分析
2.3.1旅游资源类型分析。青海省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类型数及在全国总类型数中所占比例,参见表2-4。
\指标劳类\
表2—4青海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比例构成表全国基本类型
青海基本类型
青海占全国比例
(类)
(类)
(%)
地文景观
161275.O水文景观7571.4气候生物景观131292.3其他自然景观l1100.0历史遗迹
211990.5现代人文吸引物2l1781.O抽象人文吸引物7457.1其他人文景观l1loo.0旅游服务74
57.1
其他服务
l合
计
95
75
76.0
2.3.2旅游资源质量分析。青海拥有许多旅游资源的“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从自然景观来看,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青海旅游资源类型比较全面,而且旅游资源的质量优势明显,因此,可以开发多种类型及高品质的旅游3开发青海旅游资源的策略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青海旅游资源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因此在开发时要注意利用和发扬优势,克服并转变
一85—
万
方数据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鸟岛居全NA.大鸟类保护区之首,隆宝滩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珍禽——黑颈鹤分布最广的区域;从人文景观来看,青海有汇聚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古老宗教文化,其中塔尔寺是中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有柳湾古墓群、热水吐蕃古墓群、诺木洪文化遗址以及唐蕃古道、丝绸中道南路等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玉树结石新寨是世界第一的嘛呢石城,有藏、土、撒拉、蒙古、回族等极具吸引力的民族风情、艺术及节庆活动,此外还拥有大型水利工程——龙羊峡、李家峡,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世界第一的盐湖“万丈盐桥”等现代人文景观。
产品,尤其是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导思想的生态旅游及高原特色旅游都极具开发价值。
万方数据
关于青海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其开发策略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何梅青
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西宁,810012攀登ASCENT 2004,23(3)1次
参考文献(4条)
1. 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自然资源简明词典 1993
2. 张蓬涛;封志明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综合分析与开发对策[期刊论文]-资源科学 2002(03)3.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 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系统 19974. 郭来喜 青海省旅游资源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 2003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 杨琼 青海省旅游资源特性及其营销策略[期刊论文]-青海科技2006,13(6)2. 张小红 青海省旅游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10(3)
3. 张约翰. 张忠孝 基于SWOT分析的青东河湟旅游区旅游资源评价[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27)4. 刘恒福. 郑健康. 江华 青海省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分区与开发[期刊论文]-青海国土经略2003(1)5. 张君. 赵霞 青海省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期刊论文]-青海科技2005,12(4)6. 张永琴 青海省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初探[期刊论文]-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6(14)7. 廖永麒 对青海省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8(53)8. 付强 对玉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职业技术2008(3)9. 星景花 对青海省生态旅游资源潜力分析及其思考[期刊论文]-现代商业2008(29)
引证文献(1条)
1. 宫敏丽 青海生态旅游营销策略[期刊论文]-改革与战略 2005(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pd20040302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