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涛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5年12期
荒谬背后的合理性
前不久,四川一名初二男生李飞(化名)在期中考试成绩公布的当天晚上服鼠药自杀,幸好被保姆发现及时报警施救,才算保住了性命。该案经网络媒体的报道,引起网民的热议,舆论矛头直指应试教育,但随着案情逐渐揭开,舆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来,李飞期中考试成绩很好,名列全班第3名。服毒之前,他高高兴兴地打电话,向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报告好消息,可是电话无人接听。他执拗地连续拨打了十多次,仍没有听到父母的声音,他认为父母不关心他,甚至有可能已经抛弃了他,于是下定决心,用死来报复父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李飞平日里沉默寡言,没有知心朋友,放学回到家就很少出门,很少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周末和假期也从不跟同学一起出去玩。大家都不理解,这样一个衣食无忧、成绩优异的学生,怎么会想到自杀呢?
同样让人难以理解的是15岁女孩晓玲(化名)。去年9月,晓玲的奶奶病故,晓玲伤心欲绝,因为她的父母多年前离婚,都不管她,奶奶是她身边唯一的亲人。丧事办完后,大家忽然发现找不到晓玲。亲友们找了一整夜,一无所获,第二天晓玲失魂落魄地回来,不吃不喝,嘴里不知嘟囔些什么。天一黑,她又不见了,第二天日上三竿时回来,衣服上全是土,头发也凌乱不堪,问她什么她都不回答。家人大惑不解,于是暗暗跟踪她,居然一路跟踪到了奶奶的墓地!原来,这几天晓玲是在墓地过的夜。由于担惊受怕,她已精神恍惚。舍不得奶奶离去的悲伤之情可以理解,但一个小姑娘在阴森森的墓地过夜也太荒诞了!学校老师反映,晓玲性格比较孤僻,胆子很小,不善于与人交际,有时男生跟她开玩笑,她会错了意就暗自哭泣。
别以为类似的荒诞事只有孩子做得出。哈尔滨市一位33岁的男子张某跳楼自杀身亡,原因居然是他的宠物狗被汽车轧死了。据了解,这位男子从小性格就孤僻,自我封闭心理严重,不愿意和人接触。5年前,家人为他买了一条小狗,他非常高兴。从那以后,他与狗形影不离,狗成了他唯一的朋友。痛失爱犬,可以悲伤,但至于抛弃家人随爱犬而去吗?有人说他中了邪,甚至有迷信的人说他是被爱犬的魂儿勾走的。
以上3个案例看上去都荒诞至极,很难理解,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很容易就能看出其中的合理性。李飞、晓玲和张某都属于孤僻性格,表现为自我封闭、生活面狭窄,他们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很具体的人或物上,这个具体的人或物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李飞非常在意与父母的电话沟通,因为那可能是他与父母唯一的沟通方式;晓玲不肯离开奶奶,因为除了奶奶她没人可以依靠;张某受不了爱犬死亡,因为爱犬是他唯一的朋友。当生活中的“唯一”突然离去,精神支柱轰然倒塌,谁能不动一动轻生念头?不幸的是,他们恰好都是没有朋友、缺少亲人关注的人,当负面情绪无法宣泄,积压在心头,把他们折磨得生不如死,他们会顺理成章地把轻生念头变成现实。
孤僻性格源于童年
孤僻性格如此可怕,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心理学对孤僻性格的定义是:自我封闭,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
自我封闭心理有如下特点:
1.普遍性。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性格孤僻。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性羞涩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等。
2.非沟通性。有孤僻心态的人不愿与人沟通,有可能是无话可说(主动型),也有可能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被动型)。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咏诗,以表志向。
3.逃避性。孤僻性格的形成与生活挫折有关,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挫折、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和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孤僻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挫折,都会引起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接触环境,以降低挫折感。另外,孤僻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
孤僻性格与自信心有关。结合上述案例来分析:李飞缺乏父母陪伴和家庭温暖,晓玲则是失去了唯一可以依靠的奶奶,他们从小没有建立起对生活的自信心,宁愿一个人待在家里,不愿外出活动,孤僻性格渐渐养成。张某也有类似的经历,更糟糕的是,他没有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也就意味着他没有获得进入某种社会角色的自信,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与他人相处,也就没有发展出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只好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不与别人有密切的往来,这样就出现了孤单与孤立,久而久之,孤僻性格就阻隔了他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使他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
相对于自信心,自卑感是产生孤僻心理的根源。自卑犹如孤独的孪生姐妹,有自卑的存在,就摆脱不了孤独的阴霾。人人都可能有孤独的时候,但孤独并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孤独意味着对周围一切缺乏了解,对所处环境及周围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一个人长期沉浸于孤独的心理状态,将对智力发展、情绪、语言交流等方面产生障碍。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少年时期心理不健康,是孤僻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家长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经常与孩子沟通,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孩子长时间闷闷不乐,或者节假日不外出,很少与同学来往,就要及时介入,以免孩子陷入自我封闭的泥潭。
为预防孩子形成孤僻性格,家长应做到以下3点:
1.避免贬低性评价。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负面评价,如“太笨”、“脑瓜不开窍”、“饭桶”、“蠢驴”等,有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当自卑感渐渐蔓延、扩散,孩子就会形成错误的心理定势,就会引发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种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危害终身。
2.多给孩子积极暗示。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慎用激将法,而要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时刻保持“我能行”的心态。积极的心理暗示就是在孩子心田上播种自信。
3.培养孩子不可操之过急。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管对什么事情都不可操之过急,要知道,目标定得越高,孩子越容易受挫。可以将较高目标分解为一个个较低的小目标,这样孩子就易于获得成就感,而每次成功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激励,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失败,并进行恰当的挫折归因,即造成挫折的原因要分析得正确,然后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父母引导必不可少
如果发现孩子的性格已有孤僻、自我封闭倾向,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带孩子看心理门诊,以防万一。平时,对性格孤僻的孩子,家长可以用以下方法加以引导,积极地调适孩子的心理:
1.引导孩子学会积极的归因法。即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比如孩子偶尔考试成绩不理想,可归因为试题太难;如果孩子某次考试成绩很突出,可归因为学习努力、复习方法得当。
2.帮助孩子提高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要让孩子认识到,人是群居动物,人际交往和自我开放都是必须的,生活中既要了解他人,也要努力让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
3.用精神转移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即将孩子过分关注自我的精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如体育锻炼、练习书法、画画、唱歌、演奏乐器等。
4.适当陪伴孩子。家长有必要多陪伴孩子,但要掌握好度,因为孩子的时间有限,此消彼长,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时间必然会减少。家长可以向孩子传授具体的交往技巧,真诚坦率地对待他人,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希望与他人成为朋友的愿望,等等。
5.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交往挫折。当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家长要及时介入,安慰孩子,全面了解情况,给予恰当的意见,鼓励孩子挽回友情或寻找新的友谊。家长要特别警惕孩子因为一两次交往的失败就否定世上的所有人,要告诉孩子,其实大多数人还是十分友好真诚的。
作者:杨涛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5年12期
荒谬背后的合理性
前不久,四川一名初二男生李飞(化名)在期中考试成绩公布的当天晚上服鼠药自杀,幸好被保姆发现及时报警施救,才算保住了性命。该案经网络媒体的报道,引起网民的热议,舆论矛头直指应试教育,但随着案情逐渐揭开,舆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来,李飞期中考试成绩很好,名列全班第3名。服毒之前,他高高兴兴地打电话,向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报告好消息,可是电话无人接听。他执拗地连续拨打了十多次,仍没有听到父母的声音,他认为父母不关心他,甚至有可能已经抛弃了他,于是下定决心,用死来报复父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李飞平日里沉默寡言,没有知心朋友,放学回到家就很少出门,很少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周末和假期也从不跟同学一起出去玩。大家都不理解,这样一个衣食无忧、成绩优异的学生,怎么会想到自杀呢?
同样让人难以理解的是15岁女孩晓玲(化名)。去年9月,晓玲的奶奶病故,晓玲伤心欲绝,因为她的父母多年前离婚,都不管她,奶奶是她身边唯一的亲人。丧事办完后,大家忽然发现找不到晓玲。亲友们找了一整夜,一无所获,第二天晓玲失魂落魄地回来,不吃不喝,嘴里不知嘟囔些什么。天一黑,她又不见了,第二天日上三竿时回来,衣服上全是土,头发也凌乱不堪,问她什么她都不回答。家人大惑不解,于是暗暗跟踪她,居然一路跟踪到了奶奶的墓地!原来,这几天晓玲是在墓地过的夜。由于担惊受怕,她已精神恍惚。舍不得奶奶离去的悲伤之情可以理解,但一个小姑娘在阴森森的墓地过夜也太荒诞了!学校老师反映,晓玲性格比较孤僻,胆子很小,不善于与人交际,有时男生跟她开玩笑,她会错了意就暗自哭泣。
别以为类似的荒诞事只有孩子做得出。哈尔滨市一位33岁的男子张某跳楼自杀身亡,原因居然是他的宠物狗被汽车轧死了。据了解,这位男子从小性格就孤僻,自我封闭心理严重,不愿意和人接触。5年前,家人为他买了一条小狗,他非常高兴。从那以后,他与狗形影不离,狗成了他唯一的朋友。痛失爱犬,可以悲伤,但至于抛弃家人随爱犬而去吗?有人说他中了邪,甚至有迷信的人说他是被爱犬的魂儿勾走的。
以上3个案例看上去都荒诞至极,很难理解,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很容易就能看出其中的合理性。李飞、晓玲和张某都属于孤僻性格,表现为自我封闭、生活面狭窄,他们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很具体的人或物上,这个具体的人或物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李飞非常在意与父母的电话沟通,因为那可能是他与父母唯一的沟通方式;晓玲不肯离开奶奶,因为除了奶奶她没人可以依靠;张某受不了爱犬死亡,因为爱犬是他唯一的朋友。当生活中的“唯一”突然离去,精神支柱轰然倒塌,谁能不动一动轻生念头?不幸的是,他们恰好都是没有朋友、缺少亲人关注的人,当负面情绪无法宣泄,积压在心头,把他们折磨得生不如死,他们会顺理成章地把轻生念头变成现实。
孤僻性格源于童年
孤僻性格如此可怕,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心理学对孤僻性格的定义是:自我封闭,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不适的病态心理现象。
自我封闭心理有如下特点:
1.普遍性。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性格孤僻。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性羞涩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等。
2.非沟通性。有孤僻心态的人不愿与人沟通,有可能是无话可说(主动型),也有可能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被动型)。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咏诗,以表志向。
3.逃避性。孤僻性格的形成与生活挫折有关,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挫折、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和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孤僻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挫折,都会引起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接触环境,以降低挫折感。另外,孤僻心理与人格发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关系。
孤僻性格与自信心有关。结合上述案例来分析:李飞缺乏父母陪伴和家庭温暖,晓玲则是失去了唯一可以依靠的奶奶,他们从小没有建立起对生活的自信心,宁愿一个人待在家里,不愿外出活动,孤僻性格渐渐养成。张某也有类似的经历,更糟糕的是,他没有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也就意味着他没有获得进入某种社会角色的自信,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与他人相处,也就没有发展出与别人共同劳动和与他人亲近的能力,只好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里,不与别人有密切的往来,这样就出现了孤单与孤立,久而久之,孤僻性格就阻隔了他与社会的正常交往,使他认知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
相对于自信心,自卑感是产生孤僻心理的根源。自卑犹如孤独的孪生姐妹,有自卑的存在,就摆脱不了孤独的阴霾。人人都可能有孤独的时候,但孤独并不意味着就是独来独往。孤独意味着对周围一切缺乏了解,对所处环境及周围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如果一个人长期沉浸于孤独的心理状态,将对智力发展、情绪、语言交流等方面产生障碍。心理学研究证明,青少年时期心理不健康,是孤僻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家长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经常与孩子沟通,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孩子长时间闷闷不乐,或者节假日不外出,很少与同学来往,就要及时介入,以免孩子陷入自我封闭的泥潭。
为预防孩子形成孤僻性格,家长应做到以下3点:
1.避免贬低性评价。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负面评价,如“太笨”、“脑瓜不开窍”、“饭桶”、“蠢驴”等,有可能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当自卑感渐渐蔓延、扩散,孩子就会形成错误的心理定势,就会引发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这种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而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危害终身。
2.多给孩子积极暗示。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慎用激将法,而要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时刻保持“我能行”的心态。积极的心理暗示就是在孩子心田上播种自信。
3.培养孩子不可操之过急。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管对什么事情都不可操之过急,要知道,目标定得越高,孩子越容易受挫。可以将较高目标分解为一个个较低的小目标,这样孩子就易于获得成就感,而每次成功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次激励,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失败,并进行恰当的挫折归因,即造成挫折的原因要分析得正确,然后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父母引导必不可少
如果发现孩子的性格已有孤僻、自我封闭倾向,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带孩子看心理门诊,以防万一。平时,对性格孤僻的孩子,家长可以用以下方法加以引导,积极地调适孩子的心理:
1.引导孩子学会积极的归因法。即把成功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比如孩子偶尔考试成绩不理想,可归因为试题太难;如果孩子某次考试成绩很突出,可归因为学习努力、复习方法得当。
2.帮助孩子提高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要让孩子认识到,人是群居动物,人际交往和自我开放都是必须的,生活中既要了解他人,也要努力让他人了解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实现人生的目标,成为生活的强者。
3.用精神转移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即将孩子过分关注自我的精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减轻心理压力,如体育锻炼、练习书法、画画、唱歌、演奏乐器等。
4.适当陪伴孩子。家长有必要多陪伴孩子,但要掌握好度,因为孩子的时间有限,此消彼长,和家长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孩子与同龄人的交往时间必然会减少。家长可以向孩子传授具体的交往技巧,真诚坦率地对待他人,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希望与他人成为朋友的愿望,等等。
5.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交往挫折。当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家长要及时介入,安慰孩子,全面了解情况,给予恰当的意见,鼓励孩子挽回友情或寻找新的友谊。家长要特别警惕孩子因为一两次交往的失败就否定世上的所有人,要告诉孩子,其实大多数人还是十分友好真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