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是个呆直的“老好人”,真实的鲁肃并非如此,他胸怀大志,谋略过人。
公元200年,鲁肃向孙权分析天下局势,他建议道:“为今之计应据守江东以观天下之祸,如果北方多事,可进伐荆州牧刘表,将长江一带占为己有,这就是王业的基础了。”此番论述堪称“东吴版隆中对”。公元208年,鲁肃听说刘表已死,就向孙权建议要到荆州去说服刘备合作取荆州,共同对抗曹操。可惜曹操用兵神速,鲁肃只能在江夏迎接刘备的败兵。之后鲁肃与刘备谈论天下形势,并说服刘备投靠孙权,给东吴拉来一个日后共同抗曹的盟友。
东吴经赤壁之战大胜曹操后,鲁肃从前方回来,孙权亲自去迎接他,然而鲁肃并未表现得特别高兴。孙权不高兴地责问他,鲁肃答:“假如我北上平定了天下回来,才值得高兴啊!”可见鲁肃对自己的才能极为自负,哪有一点儿呆直的影子?
周瑜死前向孙权致信推荐鲁肃代替自己领兵,孙权同意,鲁肃接任后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两方联合,共同抗曹,孙权答应了,这才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的维持靠的也是鲁肃。刘备命关羽镇守江陵,关羽屡次对临界的鲁肃起疑心,鲁肃却时常以友好的态度安抚他。因为鲁肃看到,虽然吴国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魏国,然而单凭吴国绝对难以抵挡魏国,即使吴国守得住,肯定再也没有余力积极建设国家了。
鲁肃在接替周瑜领兵的17年中,没有真正打过一场仗,他到底在搞什么呢?东吴大将吕蒙曾称赞鲁肃:“鲁肃有才略,远近皆因仰慕其威名前来。”这里给出了答案:鲁肃在搞军事基础建设工作。公元217年,鲁肃死,两年后吕蒙渡江,杀了关羽;再三年后大将陆逊大败刘备,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瓦解。吴国那么强大的军力是哪里来的?当然是鲁肃的功劳。
然而,鲁肃的兵不是练来打蜀国的,而是要用来贯彻他联合蜀国抗击曹操,直至最后平天下的大志的,不幸孙权和吕蒙等人的眼光和胸襟都不如鲁肃,于是东吴跟蜀国打了两场胜仗而输了整个天下!
公元219年,孙权对陆逊评鲁肃:“鲁肃谈帝王大略之业,这是他的第一项长处;后来曹操声称要领数十万大军东下,有人说我应该投降曹操,鲁肃劝我赶紧招来周瑜,让他带军逆击曹操,这是他的第二项长处;但后来劝我借荆州给刘备,这是他的一项短处。”实际上,前两项是鲁肃的长处,最后一项其实更是鲁肃的长处!以积极的建设来制造一个更有利于完成理想的形势,这是鲁肃的智;能耐心地建设而不求出兵更是鲁肃的智。孙武说,会用兵的人往往无盛名,指的就是鲁肃这类人。
《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是个呆直的“老好人”,真实的鲁肃并非如此,他胸怀大志,谋略过人。
公元200年,鲁肃向孙权分析天下局势,他建议道:“为今之计应据守江东以观天下之祸,如果北方多事,可进伐荆州牧刘表,将长江一带占为己有,这就是王业的基础了。”此番论述堪称“东吴版隆中对”。公元208年,鲁肃听说刘表已死,就向孙权建议要到荆州去说服刘备合作取荆州,共同对抗曹操。可惜曹操用兵神速,鲁肃只能在江夏迎接刘备的败兵。之后鲁肃与刘备谈论天下形势,并说服刘备投靠孙权,给东吴拉来一个日后共同抗曹的盟友。
东吴经赤壁之战大胜曹操后,鲁肃从前方回来,孙权亲自去迎接他,然而鲁肃并未表现得特别高兴。孙权不高兴地责问他,鲁肃答:“假如我北上平定了天下回来,才值得高兴啊!”可见鲁肃对自己的才能极为自负,哪有一点儿呆直的影子?
周瑜死前向孙权致信推荐鲁肃代替自己领兵,孙权同意,鲁肃接任后劝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两方联合,共同抗曹,孙权答应了,这才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局面的维持靠的也是鲁肃。刘备命关羽镇守江陵,关羽屡次对临界的鲁肃起疑心,鲁肃却时常以友好的态度安抚他。因为鲁肃看到,虽然吴国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魏国,然而单凭吴国绝对难以抵挡魏国,即使吴国守得住,肯定再也没有余力积极建设国家了。
鲁肃在接替周瑜领兵的17年中,没有真正打过一场仗,他到底在搞什么呢?东吴大将吕蒙曾称赞鲁肃:“鲁肃有才略,远近皆因仰慕其威名前来。”这里给出了答案:鲁肃在搞军事基础建设工作。公元217年,鲁肃死,两年后吕蒙渡江,杀了关羽;再三年后大将陆逊大败刘备,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瓦解。吴国那么强大的军力是哪里来的?当然是鲁肃的功劳。
然而,鲁肃的兵不是练来打蜀国的,而是要用来贯彻他联合蜀国抗击曹操,直至最后平天下的大志的,不幸孙权和吕蒙等人的眼光和胸襟都不如鲁肃,于是东吴跟蜀国打了两场胜仗而输了整个天下!
公元219年,孙权对陆逊评鲁肃:“鲁肃谈帝王大略之业,这是他的第一项长处;后来曹操声称要领数十万大军东下,有人说我应该投降曹操,鲁肃劝我赶紧招来周瑜,让他带军逆击曹操,这是他的第二项长处;但后来劝我借荆州给刘备,这是他的一项短处。”实际上,前两项是鲁肃的长处,最后一项其实更是鲁肃的长处!以积极的建设来制造一个更有利于完成理想的形势,这是鲁肃的智;能耐心地建设而不求出兵更是鲁肃的智。孙武说,会用兵的人往往无盛名,指的就是鲁肃这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