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绪论
一.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意义及内容。
含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内容)
意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实际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解决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解决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及为什么在人生中具有这样重要的意义。
①能够向人生提供目的和意义向人生指明追求的目标和前进方向(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 ②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是人生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是人生精神动力)③使人在困难和逆境中振作起来,战胜艰难险阻(理想信念是人生精神支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共产主义指明前进的方向。③社会主义事业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运动。
三.理想与现实的关系。(1)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1.2.3)
1.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理想与现实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成为新的现实。2.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要走出两个片面性误区。一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不符合理想时,就对现实失望;二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3. 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付诸行动。追求和实现理想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四.大学生应当如何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⑵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⑶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五.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⑴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思想准备。⑵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了曲折。正由于曲折,追求理想的道路才更加漫长。⑶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只有战胜各种困难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一.爱国主义的含义(1)内容(2)
1.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热爱、忠诚和报效自己祖国的一种感情、思想和 行为。2. 爱国主义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首要表现;热爱骨肉同胞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热爱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二.爱国主义的主题和时代要求(基本特征)
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2.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统一。3. 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4. 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5. 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6. 爱国主义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
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①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②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③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④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四.国家总体安全观。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五.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1. 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2. 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3. 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实践爱国行为,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效祖国。
第三章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一.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
⑴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活动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⑵人生目的居于人生观的核心,对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具有决定作用。①人生目的决定走怎样的人生道路。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动的动力源泉。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③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人生价值标准。
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调整人生道路方向。
三.人生的顺境和逆境(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
①所谓境遇,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顺利的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②对于顺境,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度。③对于逆境,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待时机成熟,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人生旅程上的一个闪光点。
四.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价值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两方面的内容。⑴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⑵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价值⑶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五.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⑴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⑵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⑶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⑴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⑵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调整和充实自我。⑶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七.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
①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②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③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第四章加强道德理论学习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义和中华美德的主要内容(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珍宝之一。2. ①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②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③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④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⑤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⑥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二.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
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①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①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②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③社会主义德治和社会主义法治二者结合想,相得益彰。
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②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⑴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要求,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相一致。⑵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⑶为人民服务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七.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
①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②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③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
第五章培育优良道德品质
一.公民基本道德的含义和提出倡导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1.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 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②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③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二.社会公德的含义和主要内容及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
1.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2.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3. ⑴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⑵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⑶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三.职业道德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1.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可操作性和准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特点。2.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四.遵守加强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
1. 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④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五.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和遵守加强家庭美德要求的重要意义。
1.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2. ①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美满温馨的幸福家庭,创造和睦的邻里生活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②加强家庭美德修养,认真严肃地对待两性关系,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能净化美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增进人生价值③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稳定和谐的幸福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④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六.道德修养的途径(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提升)。
⑴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学思明理,学习榜样)⑵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知行统一,积善成德)③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省察克治,慎独自律)
法
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标志着党和政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了更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对执政规律、治国方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既是我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步骤,也是我国法律走向成熟的标志。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地走向法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人类的法治文明做出了贡献。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①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②执法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③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④服务大局,我国当前的大局就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原则。
1. ①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②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③依法治国事关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2.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四.法的特征和法的概念及法的实施。
1.①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②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2.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3. 法的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活动。法律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法。2. 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③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六.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及法的监督。
1.法的规范作用是指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对人们行为模式的调整作用。包括: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五个方面作用。2. 法的社会作用,指法所具有的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3. 法律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有广、狭两种理解。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的国家机关、社
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①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司法机关的监督②社会监督:是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靠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具有广泛性和人民性、自发性。
七.宪法的特征和宪法基本原则。
1,①宪法规定了最根本的内容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2. 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八.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①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②公民基本义务的是指公民依照宪法应当履行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责任③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特定人的权利④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九.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刑事诉讼参与人,刑事诉讼强制措施。
2. 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3. ①刑事诉讼的参与人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除国家专门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负有一定的诉讼义务的人。诉讼参与人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当事人;二是其他诉讼参与人。②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十.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①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②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绪论
一.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意义及内容。
含义: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内容)
意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实际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解决举什么旗的问题,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解决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解决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解决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第一章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及为什么在人生中具有这样重要的意义。
①能够向人生提供目的和意义向人生指明追求的目标和前进方向(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 ②为人生实践提供动力和毅力,是人生的力量源泉(理想信念是人生精神动力)③使人在困难和逆境中振作起来,战胜艰难险阻(理想信念是人生精神支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是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共产主义指明前进的方向。③社会主义事业是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运动。
三.理想与现实的关系。(1)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1.2.3)
1.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理想与现实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成为新的现实。2.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要走出两个片面性误区。一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不符合理想时,就对现实失望;二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不加分析地全盘认同当下的现实。3. 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付诸行动。追求和实现理想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四.大学生应当如何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⑵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⑶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五.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⑴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思想准备。⑵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不是笔直的,而是充满了曲折。正由于曲折,追求理想的道路才更加漫长。⑶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只有战胜各种困难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第二章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一.爱国主义的含义(1)内容(2)
1.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热爱、忠诚和报效自己祖国的一种感情、思想和 行为。2. 爱国主义的内容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首要表现;热爱骨肉同胞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热爱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二.爱国主义的主题和时代要求(基本特征)
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2.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统一。3. 爱国主义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4. 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5. 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6. 爱国主义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
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①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②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③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④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四.国家总体安全观。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五.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1. 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2. 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3. 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实践爱国行为,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效祖国。
第三章科学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一.人生目的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
⑴人生目的是人生实践活动总目标,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⑵人生目的居于人生观的核心,对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具有决定作用。①人生目的决定走怎样的人生道路。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动的动力源泉。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③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人生价值标准。
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够调整人生道路方向。
三.人生的顺境和逆境(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
①所谓境遇,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具体环境。其中,顺利的境遇称为顺境,不顺利的境遇称为逆境。②对于顺境,应居安思危、自制自励,使自身的活动保持良好的度。③对于逆境,应大胆正视,积极应对,努力创造条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待时机成熟,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人生旅程上的一个闪光点。
四.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人生价值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两方面的内容。⑴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⑵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他人、社会所具有的价值⑶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五.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⑴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⑵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⑶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正确认识并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⑴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⑵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调整和充实自我。⑶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七.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
①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生的要求和期待。②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③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第四章加强道德理论学习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含义和中华美德的主要内容(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从中华民族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珍宝之一。2. ①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②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③求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④乐群贵和,强调人际和谐⑤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⑥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二.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现实要求。
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①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①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②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③社会主义德治和社会主义法治二者结合想,相得益彰。
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道德发展的客观规律②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什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⑴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要求,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相一致。⑵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⑶为人民服务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七.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
①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②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③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
第五章培育优良道德品质
一.公民基本道德的含义和提出倡导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1.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 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②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的高度概括③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二.社会公德的含义和主要内容及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
1.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2.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3. ⑴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⑵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⑶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三.职业道德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1.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具有规范性和专业性、可操作性和准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特点。2.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四.遵守加强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
1. ①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③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④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五.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和遵守加强家庭美德要求的重要意义。
1.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2. ①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美满温馨的幸福家庭,创造和睦的邻里生活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②加强家庭美德修养,认真严肃地对待两性关系,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能净化美化心灵,提升人生境界,增进人生价值③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稳定和谐的幸福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④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六.道德修养的途径(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提升)。
⑴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学思明理,学习榜样)⑵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知行统一,积善成德)③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省察克治,慎独自律)
法
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
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标志着党和政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了更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对执政规律、治国方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既是我国实行法治的必要步骤,也是我国法律走向成熟的标志。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和提出,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地走向法治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人类的法治文明做出了贡献。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①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②执法为民,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③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而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④服务大局,我国当前的大局就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原则。
1. ①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②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③依法治国事关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2.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四.法的特征和法的概念及法的实施。
1.①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②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2.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3. 法的实施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和规定在社会生活中得以贯彻和实现的活动。法律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法。2. 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③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
六.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及法的监督。
1.法的规范作用是指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对人们行为模式的调整作用。包括: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五个方面作用。2. 法的社会作用,指法所具有的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3. 法律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有广、狭两种理解。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立法、执法和司法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的法律监督是指由所有的国家机关、社
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①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司法机关的监督②社会监督:是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靠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进行的监督。具有广泛性和人民性、自发性。
七.宪法的特征和宪法基本原则。
1,①宪法规定了最根本的内容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2. 人民主权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八.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①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指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②公民基本义务的是指公民依照宪法应当履行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责任③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特定人的权利④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
九.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刑事诉讼参与人,刑事诉讼强制措施。
2. 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一律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3. ①刑事诉讼的参与人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除国家专门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外的,享有一定的诉讼权利、负有一定的诉讼义务的人。诉讼参与人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当事人;二是其他诉讼参与人。②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十.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①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惩罚的行为②一个犯罪行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