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1. 架空线路的额定电压等级一定时,与之相适应的输送功率和输送距离的关系为
( )。 A. 输送功率越小,输送距离越短; B. 输送功率越小,输送距离越长; C. 输
送功率越大,输送距离越短; D. 输送功率越大,输送距离越长;、
2. 隐极式发电机组以超前功率因数运行时的约束有( )。 A. 转子绕组电压约束 B. 定子端部温升约束 C. 并列运行稳定性约束 D. 原动机功率约束
3. 影响调频厂调整容量的因素有( )。 A. 负荷变动幅度 B. 负荷的单位调节功率 C.
发电机的单位调节功率 D. 允许频率偏移
4. 在多电压级中,用Г形变压器模型存在的问题有( )。 A. 需归算所有参数 B. 能精
确归算所有环网中的参数 C. 需归算所有变量 D. 能精确归算所有环网中的变量
5. 可变损耗包括:( )。 A. 变压器空载损耗 B. 变压器电阻中的损耗 C. 线路电阻中
的损耗 D. 线路电导中的损耗
6. 借改变发电机端电压调压可用于( )。 A. 线路很长B. 线路不很长 C. 沿线电压损
耗大 D. 沿线电压损耗不大
7. 线路上损耗的电能与线路始端输入电能的比值,常用百分值表示的是( )。 A. 输
电效率 B. 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C. 线损率 D. 网损率
8. 实际中,三绕组变压器各绕组的容量比组合有( )。 A. 100/100/100 B.
50/100/100 C. 100/50/100 D. 100/100/50
9. 运转中的发电设备可能发的最大功率包括( )。 A. 负荷备用 B. 部分事故备用 C.
部分检修备用 D. 发电负荷
10. 多电压级网络中常用的简化( )。 A. 忽略所有线路的电导 B. 忽略所有线路的对
地电纳 C. 架空线路的电纳以定值充电无功表示 D. 变压器激磁导纳以定值空载有功损
耗、无功损耗表示
1. BC 2. BCD 3. ABCD 4. AC 5. BC 6. BD 7. CD 8. ACD 9. ABD 10. ACD
11. 若末端电压一定,中枢点电压变化的特点是( )。 A. 高峰负荷时,中枢点电压
应提高 B. 高峰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降低 C. 低谷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提高 D. 低谷
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降低
12. 影响调频厂调整容量的因素有( )。 A. 负荷变动幅度 B. 负荷的单位调节功率 C.
发电机的单位调节功率 D. 允许频率偏移
13. 产生循环功率的原因是( )。 A. 双端供电网络两端的电源有电压差 B. 两台并列
运行的变压器的变比不同 C. 两回并列运行的输电线路的长度不同 D. 环网中变压器的
变比不匹配
14. 原子能电厂原则上应持续承担额定容量负荷的原因是( )。 A. 一次投资大 B. 运
行费用小 C. 可调容量大 D. 可调速度快
15. 在我国采用电力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运行的电压等级有( )。 A. 220kV B. 110kV
C. 60kV D. 10kV
16. 系统的单位调节功率的含义是( )。 A. 随着系统负荷增加,系统频率升高的量 B. 随着系统负荷增加,系统频率降低的量C. 随着系统负荷减少,系统频率升高的量 D.
随着系统负荷减少,系统频率降低的量
17. 电力线路的短线路的等值电路需计及( )。 A. 分布参数特性 B. 线路电阻 C. 线路电抗 D. 线路电纳
18. 牛顿-拉夫逊迭代法的计算步骤为( )。 A. 计算支路参数 B. 选择初值和允许误差
C. 形成并求解修正方程 D. 修改未知量
19. 多电压级网络中常用的简化( )。 A. 忽略所有线路的电导 B. 忽略所有线路的对
地电纳 C. 架空线路的电纳以定值充电无功表示 D. 变压器激磁导纳以定值空载有功损
耗、无功损耗表
20、关于中性点不接地三相对称系统的中性点对地电压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正常运行时为零单相接地时升高为线电压 B、正常运行时为零单相接地时
升高为相电压 C、正常运行时无法确定单相接地时为相电压
11. AD 12. ABCD 13. ABD 14. AB 15. AB 16. BC 17. BC 18. BCD 19. AC 20.ACD
21. 发电机的单位调节功率的含义是 。 A. 随着频率的升高发电机组发出功率减少的量 B. 随着频率的升高发电机组发出功率增加的量 C. 随着频率的降低发电机
组发出功率减少的量 D. 随着频率的降低发电机组发出功率增加的量
22. 可将实际有功功率负荷随时间的变动分解为以下 有规律的负荷变动。 A. 偶然性的负荷变动 B. 冲击性的负荷变动 C. 生产和生活的负荷变动 D. 气象变化引起的负荷变动
23. 无功功率电源包括 。 A. 发电机 B. 并联电容器 C. 并联电抗器 D. 晶闸管控制
电抗型静止补偿器
24. 隐极式发电机组以超前功率因数运行时的约束有 。 A. 转子绕组电压约束 B.
定子端部温升约束 C. 并列运行稳定性约束 D. 原动机功率约束
25. 节点导纳矩阵的特点有 。 A. 是n×n阶方阵 B. 是稀疏矩阵 C. 一般是对称矩
阵 D. 其对角元一般小于非对角元
26. 发电负荷包括 。 A. 综合用电负荷 B. 变压器损耗的功率 C. 线路中损耗的功率
D. 厂用电
27. 产生循环功率的原因是 。 A. 双端供电网络两端的电源有电压差 B. 两台并列
运行的变压器的变比不同 C. 两回并列运行的输电线路的长度不同D. 环网中变压器的
变比不匹配
28. 借改变发电机端电压调压可用于 。 A. 线路很长 B. 线路不很长 C. 沿线电压损
耗大 D. 沿线电压损耗不大
29. 电力线路的长线路需计及 。 A. 分布参数特性 B. 线路电阻 C. 线路电抗 D. 线
路电纳
30. 多电压级网络中常用的简化 。 A. 忽略所有线路的电导 B. 忽略所有线路的对
地电纳 C. 架空线路的电纳以定值充电无功表示 D. 变压器激磁导纳以定值空载有功损耗、无功损耗表示
21. AD 22. ABCD 23. ABD 24. BCD 25. ABC 26. ABCD 27. ABD 28. BD 29. ABCD 30. ACD
31. 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中采用节点电压方程的优点有( )。
A. 节点电压方程数少于回路电流方程数
B. 方便用于有交叉跨接的非平面网络
C. 建立节点电压方程式前必须合并并联支路
D. 网络结构或变压器变比改变时改变方程式系数方便
32. 若末端电压一定,中枢点电压变化的特点是( )。
A. 高峰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提高
B. 高峰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降低
C. 低谷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提高
D. 低谷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降低
33. 产生循环功率的原因是( )。
A. 双端供电网络两端的电源有电压差
B. 两台并列运行的变压器的变比不同
C. 两回并列运行的输电线路的长度不同
D. 环网中变压器的变比不匹配
34. 良好的电能质量包括( )。
A. 电压质量
B. 频率质量
C. 波形质量
D. 相角质量
35. PV节点是指( )。
A. 给定扰动变量的节点
B. 给定有功控制变量的节点
C. 给定无功控制变量的节点
D. 待求角度状态变量的节点
36. 线路上损耗的电能与线路始端输入电能的比值,常用百分值表示的是(
A. 输电效率
B. 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C. 线损率
D. 网损率
37. 稳态运行时发电机组的给定条件( )。
A. 给定发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
B. 给定发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限额
C. 给定发出的有功功率和端电压及无功限额
D. 给定发出的无功功率和端电压及无功限额
38. 牛顿-拉夫逊迭代法的计算步骤为( )。
A. 计算支路参数
B. 选择初值和允许误差
C. 形成并求解修正方程
D. 修改未知量
39. 运转中的发电设备可能发的最大功率包括( )。
A. 负荷备用
B. 部分事故备用
C. 部分检修备用
D. 发电负荷
40. 变压器一次侧额定电压的取值可以有以下情况( )。
A. 等于线路的额定电压
B. 等于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
C. 等于整流器的额定电压
D. 等于发电机的额定电压
31. ABD 32. AD 33. ABD 34. ABC 35. ABD 36. CD 37. AC 38. BCD 39. ABD 40. AD
41. 可将实际有功功率负荷随时间的变动分解为以下( )有规律的负荷变动。
A. 偶然性的负荷变动
B. 冲击性的负荷变动
C. 生产和生活的负荷变动
D. 气象变化引起的负荷变动
42. 限制电压波动的技术措施有( )。
A. 大容量变电所专线供电
B. 设置并联电抗器
C. 设置调相机和电抗器
D. 设置静止补偿器
43. 在多电压级中,用Г形变压器模型存在的问题有( )。
A. 需归算所有参数
B. 能精确归算所有环网中的参数
C. 需归算所有变量
D. 能精确归算所有环网中的变量
44. 所需断路器等高压电器很多的有备用典型接线方式有( )。
A. 双回路的放射式网络
B. 双回路的干线式网络
C. 环式网络
D. 双回路的链式网络
45. 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包括( )。
A. 各节点电压分布
B. 各支路电流分布
C. 各支路阻抗分布
D. 各支路功率分布
46. 隐极式发电机组的运行极限包括( )。
A. 定子绕组温升约束
B. 励磁绕组温升约束
C. 原动机转速约束
D. 定子端部温升和并列运行稳定性约束
47. 电力系统主要包括( )。
A. 生产电能的设备
B. 变换电能的设备
C. 输送和分配电能的设备
D. 消耗电能的设备
48. 负荷的单位调节功率的含义是( )。
A. 随着频率的升高,负荷消耗功率减少的量
B. 随着频率的升高,负荷消耗功率增加的量
C. 随着频率的降低,负荷消耗功率减少的量
D. 随着频率的降低,负荷消耗功率增加的量
49. 影响分裂导线每公里长度的电纳大小的因素有( )。
A. 导线的相间距离
B. 导线截面积
C. 导线材料
D. 导线分裂根数
50. 运转中的发电设备可能发的最大功率包括( )。
A. 负荷备用
B. 部分事故备用
C. 部分检修备用
D. 发电负荷
1. 41. ABCD 42. ACD 43. AC 44. BD 45. ABD 46. ABD 47. ABCD 48. BC 49. ABD 50.
ABD
依据一次能源的不同,发电厂可分为(ABCD)
A火力发电厂B水力发电厂C 核电站 D 风力发电。
2. 采用分裂导线的目的是(AB)
A减小电量 B 减少电抗 C增加电量 D 增加电抗
3. 电力系统中(ABCD)的划分依据是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 A一级负荷B二级负荷C三级负荷 D以上都是
4. 中性点的运行方式分(AB)两类
A 直接接地 B 不接地 C 间接接地 D 以上都不对
5. 电力系统规划主要涉及(ABCD)方面
A远景负荷规划 B 电源规划 C 网络规划 D可靠性分析
6.电力系统运行主要涉及(ABCD)问题
A稳态运行分析 B 暂态过程分析 C 安全性分析 D电能质量管理
7.电力系统保护主要涉及(ABCD)问题
A 故障分析 B元件保护 C 线路保护 D 系统性故障保护
8. 电力系统控制主要涉及()问题
A数据采集 B 个别变量的调节 C运行优化控制 D电能质量控制
9. 电力系统工程学最初衍生于(ABC)
A 电路 B电磁场学 C电机学 D 模电
10.电力系统的暂态过程可分为(ABC)
A波过程 B电磁暂态过程 C 机电暂态过程 D模电暂态过程
11.机电暂态过程主要与(ABC)有关
A系统震荡 B 稳定性的破坏 C异步运行 D同步运行
12.波过程主要与(ABCD)有关
A运行操作 B 雷击时的过电压 C 电流的传播 D 电压波的传播
多选题
1. 架空线路的额定电压等级一定时,与之相适应的输送功率和输送距离的关系为
( )。 A. 输送功率越小,输送距离越短; B. 输送功率越小,输送距离越长; C. 输
送功率越大,输送距离越短; D. 输送功率越大,输送距离越长;、
2. 隐极式发电机组以超前功率因数运行时的约束有( )。 A. 转子绕组电压约束 B. 定子端部温升约束 C. 并列运行稳定性约束 D. 原动机功率约束
3. 影响调频厂调整容量的因素有( )。 A. 负荷变动幅度 B. 负荷的单位调节功率 C.
发电机的单位调节功率 D. 允许频率偏移
4. 在多电压级中,用Г形变压器模型存在的问题有( )。 A. 需归算所有参数 B. 能精
确归算所有环网中的参数 C. 需归算所有变量 D. 能精确归算所有环网中的变量
5. 可变损耗包括:( )。 A. 变压器空载损耗 B. 变压器电阻中的损耗 C. 线路电阻中
的损耗 D. 线路电导中的损耗
6. 借改变发电机端电压调压可用于( )。 A. 线路很长B. 线路不很长 C. 沿线电压损
耗大 D. 沿线电压损耗不大
7. 线路上损耗的电能与线路始端输入电能的比值,常用百分值表示的是( )。 A. 输
电效率 B. 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C. 线损率 D. 网损率
8. 实际中,三绕组变压器各绕组的容量比组合有( )。 A. 100/100/100 B.
50/100/100 C. 100/50/100 D. 100/100/50
9. 运转中的发电设备可能发的最大功率包括( )。 A. 负荷备用 B. 部分事故备用 C.
部分检修备用 D. 发电负荷
10. 多电压级网络中常用的简化( )。 A. 忽略所有线路的电导 B. 忽略所有线路的对
地电纳 C. 架空线路的电纳以定值充电无功表示 D. 变压器激磁导纳以定值空载有功损
耗、无功损耗表示
1. BC 2. BCD 3. ABCD 4. AC 5. BC 6. BD 7. CD 8. ACD 9. ABD 10. ACD
11. 若末端电压一定,中枢点电压变化的特点是( )。 A. 高峰负荷时,中枢点电压
应提高 B. 高峰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降低 C. 低谷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提高 D. 低谷
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降低
12. 影响调频厂调整容量的因素有( )。 A. 负荷变动幅度 B. 负荷的单位调节功率 C.
发电机的单位调节功率 D. 允许频率偏移
13. 产生循环功率的原因是( )。 A. 双端供电网络两端的电源有电压差 B. 两台并列
运行的变压器的变比不同 C. 两回并列运行的输电线路的长度不同 D. 环网中变压器的
变比不匹配
14. 原子能电厂原则上应持续承担额定容量负荷的原因是( )。 A. 一次投资大 B. 运
行费用小 C. 可调容量大 D. 可调速度快
15. 在我国采用电力系统中性点直接接地运行的电压等级有( )。 A. 220kV B. 110kV
C. 60kV D. 10kV
16. 系统的单位调节功率的含义是( )。 A. 随着系统负荷增加,系统频率升高的量 B. 随着系统负荷增加,系统频率降低的量C. 随着系统负荷减少,系统频率升高的量 D.
随着系统负荷减少,系统频率降低的量
17. 电力线路的短线路的等值电路需计及( )。 A. 分布参数特性 B. 线路电阻 C. 线路电抗 D. 线路电纳
18. 牛顿-拉夫逊迭代法的计算步骤为( )。 A. 计算支路参数 B. 选择初值和允许误差
C. 形成并求解修正方程 D. 修改未知量
19. 多电压级网络中常用的简化( )。 A. 忽略所有线路的电导 B. 忽略所有线路的对
地电纳 C. 架空线路的电纳以定值充电无功表示 D. 变压器激磁导纳以定值空载有功损
耗、无功损耗表
20、关于中性点不接地三相对称系统的中性点对地电压下述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正常运行时为零单相接地时升高为线电压 B、正常运行时为零单相接地时
升高为相电压 C、正常运行时无法确定单相接地时为相电压
11. AD 12. ABCD 13. ABD 14. AB 15. AB 16. BC 17. BC 18. BCD 19. AC 20.ACD
21. 发电机的单位调节功率的含义是 。 A. 随着频率的升高发电机组发出功率减少的量 B. 随着频率的升高发电机组发出功率增加的量 C. 随着频率的降低发电机
组发出功率减少的量 D. 随着频率的降低发电机组发出功率增加的量
22. 可将实际有功功率负荷随时间的变动分解为以下 有规律的负荷变动。 A. 偶然性的负荷变动 B. 冲击性的负荷变动 C. 生产和生活的负荷变动 D. 气象变化引起的负荷变动
23. 无功功率电源包括 。 A. 发电机 B. 并联电容器 C. 并联电抗器 D. 晶闸管控制
电抗型静止补偿器
24. 隐极式发电机组以超前功率因数运行时的约束有 。 A. 转子绕组电压约束 B.
定子端部温升约束 C. 并列运行稳定性约束 D. 原动机功率约束
25. 节点导纳矩阵的特点有 。 A. 是n×n阶方阵 B. 是稀疏矩阵 C. 一般是对称矩
阵 D. 其对角元一般小于非对角元
26. 发电负荷包括 。 A. 综合用电负荷 B. 变压器损耗的功率 C. 线路中损耗的功率
D. 厂用电
27. 产生循环功率的原因是 。 A. 双端供电网络两端的电源有电压差 B. 两台并列
运行的变压器的变比不同 C. 两回并列运行的输电线路的长度不同D. 环网中变压器的
变比不匹配
28. 借改变发电机端电压调压可用于 。 A. 线路很长 B. 线路不很长 C. 沿线电压损
耗大 D. 沿线电压损耗不大
29. 电力线路的长线路需计及 。 A. 分布参数特性 B. 线路电阻 C. 线路电抗 D. 线
路电纳
30. 多电压级网络中常用的简化 。 A. 忽略所有线路的电导 B. 忽略所有线路的对
地电纳 C. 架空线路的电纳以定值充电无功表示 D. 变压器激磁导纳以定值空载有功损耗、无功损耗表示
21. AD 22. ABCD 23. ABD 24. BCD 25. ABC 26. ABCD 27. ABD 28. BD 29. ABCD 30. ACD
31. 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中采用节点电压方程的优点有( )。
A. 节点电压方程数少于回路电流方程数
B. 方便用于有交叉跨接的非平面网络
C. 建立节点电压方程式前必须合并并联支路
D. 网络结构或变压器变比改变时改变方程式系数方便
32. 若末端电压一定,中枢点电压变化的特点是( )。
A. 高峰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提高
B. 高峰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降低
C. 低谷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提高
D. 低谷负荷时,中枢点电压应降低
33. 产生循环功率的原因是( )。
A. 双端供电网络两端的电源有电压差
B. 两台并列运行的变压器的变比不同
C. 两回并列运行的输电线路的长度不同
D. 环网中变压器的变比不匹配
34. 良好的电能质量包括( )。
A. 电压质量
B. 频率质量
C. 波形质量
D. 相角质量
35. PV节点是指( )。
A. 给定扰动变量的节点
B. 给定有功控制变量的节点
C. 给定无功控制变量的节点
D. 待求角度状态变量的节点
36. 线路上损耗的电能与线路始端输入电能的比值,常用百分值表示的是(
A. 输电效率
B. 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C. 线损率
D. 网损率
37. 稳态运行时发电机组的给定条件( )。
A. 给定发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 )。
B. 给定发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限额
C. 给定发出的有功功率和端电压及无功限额
D. 给定发出的无功功率和端电压及无功限额
38. 牛顿-拉夫逊迭代法的计算步骤为( )。
A. 计算支路参数
B. 选择初值和允许误差
C. 形成并求解修正方程
D. 修改未知量
39. 运转中的发电设备可能发的最大功率包括( )。
A. 负荷备用
B. 部分事故备用
C. 部分检修备用
D. 发电负荷
40. 变压器一次侧额定电压的取值可以有以下情况( )。
A. 等于线路的额定电压
B. 等于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
C. 等于整流器的额定电压
D. 等于发电机的额定电压
31. ABD 32. AD 33. ABD 34. ABC 35. ABD 36. CD 37. AC 38. BCD 39. ABD 40. AD
41. 可将实际有功功率负荷随时间的变动分解为以下( )有规律的负荷变动。
A. 偶然性的负荷变动
B. 冲击性的负荷变动
C. 生产和生活的负荷变动
D. 气象变化引起的负荷变动
42. 限制电压波动的技术措施有( )。
A. 大容量变电所专线供电
B. 设置并联电抗器
C. 设置调相机和电抗器
D. 设置静止补偿器
43. 在多电压级中,用Г形变压器模型存在的问题有( )。
A. 需归算所有参数
B. 能精确归算所有环网中的参数
C. 需归算所有变量
D. 能精确归算所有环网中的变量
44. 所需断路器等高压电器很多的有备用典型接线方式有( )。
A. 双回路的放射式网络
B. 双回路的干线式网络
C. 环式网络
D. 双回路的链式网络
45. 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包括( )。
A. 各节点电压分布
B. 各支路电流分布
C. 各支路阻抗分布
D. 各支路功率分布
46. 隐极式发电机组的运行极限包括( )。
A. 定子绕组温升约束
B. 励磁绕组温升约束
C. 原动机转速约束
D. 定子端部温升和并列运行稳定性约束
47. 电力系统主要包括( )。
A. 生产电能的设备
B. 变换电能的设备
C. 输送和分配电能的设备
D. 消耗电能的设备
48. 负荷的单位调节功率的含义是( )。
A. 随着频率的升高,负荷消耗功率减少的量
B. 随着频率的升高,负荷消耗功率增加的量
C. 随着频率的降低,负荷消耗功率减少的量
D. 随着频率的降低,负荷消耗功率增加的量
49. 影响分裂导线每公里长度的电纳大小的因素有( )。
A. 导线的相间距离
B. 导线截面积
C. 导线材料
D. 导线分裂根数
50. 运转中的发电设备可能发的最大功率包括( )。
A. 负荷备用
B. 部分事故备用
C. 部分检修备用
D. 发电负荷
1. 41. ABCD 42. ACD 43. AC 44. BD 45. ABD 46. ABD 47. ABCD 48. BC 49. ABD 50.
ABD
依据一次能源的不同,发电厂可分为(ABCD)
A火力发电厂B水力发电厂C 核电站 D 风力发电。
2. 采用分裂导线的目的是(AB)
A减小电量 B 减少电抗 C增加电量 D 增加电抗
3. 电力系统中(ABCD)的划分依据是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 A一级负荷B二级负荷C三级负荷 D以上都是
4. 中性点的运行方式分(AB)两类
A 直接接地 B 不接地 C 间接接地 D 以上都不对
5. 电力系统规划主要涉及(ABCD)方面
A远景负荷规划 B 电源规划 C 网络规划 D可靠性分析
6.电力系统运行主要涉及(ABCD)问题
A稳态运行分析 B 暂态过程分析 C 安全性分析 D电能质量管理
7.电力系统保护主要涉及(ABCD)问题
A 故障分析 B元件保护 C 线路保护 D 系统性故障保护
8. 电力系统控制主要涉及()问题
A数据采集 B 个别变量的调节 C运行优化控制 D电能质量控制
9. 电力系统工程学最初衍生于(ABC)
A 电路 B电磁场学 C电机学 D 模电
10.电力系统的暂态过程可分为(ABC)
A波过程 B电磁暂态过程 C 机电暂态过程 D模电暂态过程
11.机电暂态过程主要与(ABC)有关
A系统震荡 B 稳定性的破坏 C异步运行 D同步运行
12.波过程主要与(ABCD)有关
A运行操作 B 雷击时的过电压 C 电流的传播 D 电压波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