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精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

高考在此考点的考查包括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和文中的人物、故事等揭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等。由于现在高考中的选文大都是人物传记题材,所以高考在此考点的设题常常体现在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对人物形象的简要概括、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等。这是对全文信息的综合考查,在命题的形式上为客观选择题,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对正确信息的提取就需要大家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把握和分析。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在此考点的设题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常常有以下几种。

1.错位信息。这是高考设错常用的形式,常常是非此人的行为当作了此人的行为,非此时间的事情当作此时间的事情等。

2.错解词语。有些信息选项是直接对文中某些存在重点词语的句子的间接翻译,表述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故意弄错。

3.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强加了这种关系或将这种关系倒置。

4.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透露这种信息而无端地增加了这种信息。

5.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

【应试攻略】

1.全面理解,重点把握。

这是阅读文言文材料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要首先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了解和认识,了解文中人物的事迹经过以及表现出来的性格,明白叙述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故事折射出来的要义。然后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实词、人物重要的语言等。这些地方都是透露重要信息的地方,一定要在阅读时重点留意和把握。

2.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选项中一般都会有对文中信息要求的直述或转述,在判断这些选项正误的时候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信息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正确理解出句子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注意一点,信息转述时可能会和原句的意思表述有一些变化,判断正误就要辨析这种变化是否合理,若仅仅是相同意思上说法的改变,其表述也是正确的;如果是意思发生了变化,那

么表述就是错误的。我们一定要注意区分和辨别。

3.审准题干,抓住关键。

做题之前首先要弄清题干要求,到底是让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切忌根据平时做题的印象去对待。抓住关键就是指在判断各选项正误时一定要找到可靠的依据。不管是归纳内容要点,还是概括文章中心,其信息来源都是文段内容,只有在文章能找到依据的才能判其去正确,否则,是错误的。

【真题研析】

(2007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为突出该考点,仅选用一题。)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 ②较然:明显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答案] B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根据文中的“天下无事则文士胜”一句即可判断其正确。A项错在“成功道路只有一条”,文中同样阐述了文人可以有处理事务的能力,武士也可以有预料敌情的智谋。C项错在对文中“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的理解,应为“后人认为的文人武士,只是从名称上说的!”D项文中说自己不擅长。

【考题直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08湖南卷)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颅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日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莱所,皆是,然后欢日:“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递归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审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试题解析】

湖南省2008年高考文言文选的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文章――《尚书职方郎中分司南京欧阳公墓志铭》。墓志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但从行文叙事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又近似史传。鉴于以往高考文言文阅读大多从史传文选材,湖南卷从2004年起,有意避开史传文,从古代散文中选材。为了避免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史传文的重要性,2008年的文言文阅读题,命题者有意选择了欧阳修这篇介乎经典散文与史传文之间的文章。欧阳修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这篇文章虽然是墓志铭,但没有某些墓志的“谀墓”的弊端,比较实事求是。整篇文章以叙事为主,思想健康,中正平和,优美精练,语言现象丰富,平易而又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文言文阅读题的材料是合适的。

分析四个选项可以看出,B项中表述主要考查考生对“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中的“视”“犹”等的理解,文意是说,歙州人把进监牢戴枷锁看得如同戴冠束带和躺在竹席上睡觉一样轻松,是比喻的说法,并非是事如此,表述中没有考虑“视”“犹”的

意义,而是作为既成事实来描述,与文意相左。另原文中“带”是与“冠”连在一起的是“束带”之义,表述中有“自带凉席”的话,将“带”和“凉席”连在一起,造成了一定的迷惑性,故本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考题陷阱】

一、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例如2006年全国卷一第10题B项:“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未再发生过的事情”表述不当。原文有这样几句话:“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意思是说泉陵侯朗,沿途抢掠骚扰,但到了始兴县内,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至于其他盗匪有无抢掠侵犯只能是不确定。这是从侧面强调何远治理有方,而不是选项中所说未曾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这里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时态不当、前后勾连

2004年全国老课程卷第14题B项:“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这里“虽然中途曾经后悔”表述不当。原文有“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几句,这里“惧有后悔”是担心以后会后悔,但并不等于现在已经后悔。所以题干把未然当成己然,表述上犯了时态混淆的错误。

再如2005年重庆试题第13题A项:“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入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这里“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表述不当。原文有“随计入京,里中醵金赆行。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几句,意思是说侯可随计吏来到京城,怀里揣着筹来的用于赠别的银子出发了。等到将要回来的时候,都散给了别的一同考科举的人”。这里是说他参加完科举考试要回来的时候,并非题干所言是“回来后”。

三、无中生有,查无依据

例如2005年湖南试题第14题D项:“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这里“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的表述不正确。原文最后一段有“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一句,意思是说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补足缺少的卷帙”一说可谓无中生有。

又如2003年全国卷14题C项:“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其错误在于“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这一点上,属于查无根据。从上文“及义兵入关”前还有一句“矩后从幸江都”来看,炀帝不在京都,所以说裴矩是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商讨对策,而非“主张立即平定”。此外,像2005年全国卷一第10题C项中的“裴侠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全国卷二第10题C项中的“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全国卷三第10题C项“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中的“主动要求去探听”,江苏卷第12题B项中的“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江西卷题第14题D项中的“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2006年全国卷二第10题B项中的“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铁证如山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广东试题第11题B项中的“杜环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福建卷第10题A项中的“作者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

消极避世行为”;北京卷第10题B项中的“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等说法,在原文中都没有依据,属无中生有。

四、牵强附会,强加因果

强加因果就是把两者之间不存在的因果关系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例如2005年北京卷第10题B 项:“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由于荆灵公的干涉”不当。由“齐人以为让”可知,鲁国赶走了庆封,是因为受到齐国的责备,并非荆灵公的干涉。

再如2006年天津卷14题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原文有这样几句:“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意思是:“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给高峻出谋划策的呀。现在到来,态度推辞不屈从,一定无投降心。成全他那么他就会得计,杀了他高峻便吓破了胆,他就会投降。”由此可见,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在于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智囊、主心骨。寇恂杀死皇甫文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所以选项强加因果,造成错误。

五、张冠李戴,弄错对象

2004年北京卷第10题D项:“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原文是“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间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由此可见,不再打官司的主语是“当直佐僚”而不是“牟州罪人”。选项显然是将前后发生的几件事情杂糅在一起,导致张冠李戴,弄错了对象。 又如2004年天津卷第14题D项:“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原文有这样几句“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从这几句话来看,封曹彰为任城王的是文帝曹丕,而不是曹操,因为“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后面几句承前省略“文帝曹丕”这一主语。

再如2004年江苏卷第14题D项:“皇帝曾命令徐勋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勋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勋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文中“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的“或”是不定指代词“有的人”,并不就是指蔡京。

此外,像2004年浙江卷第14题D项把辛冬家破人亡理解成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2005年广东卷12题C项的把东平王苍问朱晖能否和蔺相如相比,理解成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诸如此类,都属于弄错对象,误解文意。

六、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除了上面的几种错误类型之外,有些选项的错误还表现在对文章内部个别词语的意义用法理解不清,导致望文生义,主观臆断的错误。

例如2005年辽宁卷14题A项:“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和这一选项表述相关的句子是:“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意思是凡贫困微贱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又与他素来相知相识的士人,他一律提拔重用,这里的“素知识者”不是一向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是与他素来相知相识的人,这里误把古代“知识”当成今天的“知识”理解了。

2006年江苏卷10题C组:“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机关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的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跟在几个人后面”表述不当。原文中有“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一句,其中“从”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跟随”或者也可以理解为“率领、带领”的意思,而不是“跟随”的意思。其实“从”字的这一用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鸿门宴》里我们已经接触到:“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此外,像2006年湖北卷第12题C项把“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含有批评之意的“放达”理解为称赞之意,2006年四川卷第10题把“以礼邀请樊英授业”的“礼请”理解成征聘他出来做官,如此等等,都属于望文生义。

七、主次不分,轻重适当

例如2005年浙江试题第14题A项:“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因为作者所要揭示的是朝廷任用非人和官制不善导致这一社会弊病的产生。

2005年北京春招卷二第10题B项:“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主要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这样也照样能获利。”这里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并不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2005年湖北试题14题D项:“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表述不当。文章借李超和胖和尚比武这一曲折离奇的故事,重在阐明的是一个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千万不要恃才傲物这一道理。

【技法解密】

一、归纳概括的步骤及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①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二、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现形式:有的表现直露而明显,有的隐晦而含蓄;有的分散,有的集中;有的隐含在作者笔下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

1.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要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人,不苛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还要运用辩证观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精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

高考在此考点的考查包括文章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和文中的人物、故事等揭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等。由于现在高考中的选文大都是人物传记题材,所以高考在此考点的设题常常体现在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对人物形象的简要概括、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等。这是对全文信息的综合考查,在命题的形式上为客观选择题,题干一般表述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或正确)的一项是”。对正确信息的提取就需要大家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把握和分析。

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在此考点的设题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常常有以下几种。

1.错位信息。这是高考设错常用的形式,常常是非此人的行为当作了此人的行为,非此时间的事情当作此时间的事情等。

2.错解词语。有些信息选项是直接对文中某些存在重点词语的句子的间接翻译,表述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故意弄错。

3.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强加了这种关系或将这种关系倒置。

4.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透露这种信息而无端地增加了这种信息。

5.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

【应试攻略】

1.全面理解,重点把握。

这是阅读文言文材料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要首先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的大致内容有个整体了解和认识,了解文中人物的事迹经过以及表现出来的性格,明白叙述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故事折射出来的要义。然后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实词、人物重要的语言等。这些地方都是透露重要信息的地方,一定要在阅读时重点留意和把握。

2.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选项中一般都会有对文中信息要求的直述或转述,在判断这些选项正误的时候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信息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正确理解出句子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注意一点,信息转述时可能会和原句的意思表述有一些变化,判断正误就要辨析这种变化是否合理,若仅仅是相同意思上说法的改变,其表述也是正确的;如果是意思发生了变化,那

么表述就是错误的。我们一定要注意区分和辨别。

3.审准题干,抓住关键。

做题之前首先要弄清题干要求,到底是让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切忌根据平时做题的印象去对待。抓住关键就是指在判断各选项正误时一定要找到可靠的依据。不管是归纳内容要点,还是概括文章中心,其信息来源都是文段内容,只有在文章能找到依据的才能判其去正确,否则,是错误的。

【真题研析】

(2007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为突出该考点,仅选用一题。)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 ②较然:明显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答案] B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根据文中的“天下无事则文士胜”一句即可判断其正确。A项错在“成功道路只有一条”,文中同样阐述了文人可以有处理事务的能力,武士也可以有预料敌情的智谋。C项错在对文中“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的理解,应为“后人认为的文人武士,只是从名称上说的!”D项文中说自己不擅长。

【考题直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2008湖南卷)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颅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日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日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莱所,皆是,然后欢日:“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递归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审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试题解析】

湖南省2008年高考文言文选的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文章――《尚书职方郎中分司南京欧阳公墓志铭》。墓志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但从行文叙事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又近似史传。鉴于以往高考文言文阅读大多从史传文选材,湖南卷从2004年起,有意避开史传文,从古代散文中选材。为了避免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史传文的重要性,2008年的文言文阅读题,命题者有意选择了欧阳修这篇介乎经典散文与史传文之间的文章。欧阳修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这篇文章虽然是墓志铭,但没有某些墓志的“谀墓”的弊端,比较实事求是。整篇文章以叙事为主,思想健康,中正平和,优美精练,语言现象丰富,平易而又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文言文阅读题的材料是合适的。

分析四个选项可以看出,B项中表述主要考查考生对“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中的“视”“犹”等的理解,文意是说,歙州人把进监牢戴枷锁看得如同戴冠束带和躺在竹席上睡觉一样轻松,是比喻的说法,并非是事如此,表述中没有考虑“视”“犹”的

意义,而是作为既成事实来描述,与文意相左。另原文中“带”是与“冠”连在一起的是“束带”之义,表述中有“自带凉席”的话,将“带”和“凉席”连在一起,造成了一定的迷惑性,故本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考题陷阱】

一、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例如2006年全国卷一第10题B项:“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未再发生过的事情”表述不当。原文有这样几句话:“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意思是说泉陵侯朗,沿途抢掠骚扰,但到了始兴县内,一草一木也不敢侵犯,至于其他盗匪有无抢掠侵犯只能是不确定。这是从侧面强调何远治理有方,而不是选项中所说未曾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这里就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二、时态不当、前后勾连

2004年全国老课程卷第14题B项:“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这里“虽然中途曾经后悔”表述不当。原文有“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几句,这里“惧有后悔”是担心以后会后悔,但并不等于现在已经后悔。所以题干把未然当成己然,表述上犯了时态混淆的错误。

再如2005年重庆试题第13题A项:“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入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这里“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表述不当。原文有“随计入京,里中醵金赆行。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几句,意思是说侯可随计吏来到京城,怀里揣着筹来的用于赠别的银子出发了。等到将要回来的时候,都散给了别的一同考科举的人”。这里是说他参加完科举考试要回来的时候,并非题干所言是“回来后”。

三、无中生有,查无依据

例如2005年湖南试题第14题D项:“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这里“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的表述不正确。原文最后一段有“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一句,意思是说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补足缺少的卷帙”一说可谓无中生有。

又如2003年全国卷14题C项:“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其错误在于“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这一点上,属于查无根据。从上文“及义兵入关”前还有一句“矩后从幸江都”来看,炀帝不在京都,所以说裴矩是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商讨对策,而非“主张立即平定”。此外,像2005年全国卷一第10题C项中的“裴侠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全国卷二第10题C项中的“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全国卷三第10题C项“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中的“主动要求去探听”,江苏卷第12题B项中的“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江西卷题第14题D项中的“对其功高赏薄、晚年被贬的遭遇寄予了一定的同情”;2006年全国卷二第10题B项中的“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铁证如山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广东试题第11题B项中的“杜环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福建卷第10题A项中的“作者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

消极避世行为”;北京卷第10题B项中的“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等说法,在原文中都没有依据,属无中生有。

四、牵强附会,强加因果

强加因果就是把两者之间不存在的因果关系说成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导致逆情悖理,不合逻辑。例如2005年北京卷第10题B 项:“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由于荆灵公的干涉”不当。由“齐人以为让”可知,鲁国赶走了庆封,是因为受到齐国的责备,并非荆灵公的干涉。

再如2006年天津卷14题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原文有这样几句:“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意思是:“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是给高峻出谋划策的呀。现在到来,态度推辞不屈从,一定无投降心。成全他那么他就会得计,杀了他高峻便吓破了胆,他就会投降。”由此可见,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在于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智囊、主心骨。寇恂杀死皇甫文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所以选项强加因果,造成错误。

五、张冠李戴,弄错对象

2004年北京卷第10题D项:“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原文是“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间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由此可见,不再打官司的主语是“当直佐僚”而不是“牟州罪人”。选项显然是将前后发生的几件事情杂糅在一起,导致张冠李戴,弄错了对象。 又如2004年天津卷第14题D项:“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原文有这样几句“大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从这几句话来看,封曹彰为任城王的是文帝曹丕,而不是曹操,因为“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后面几句承前省略“文帝曹丕”这一主语。

再如2004年江苏卷第14题D项:“皇帝曾命令徐勋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勋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勋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文中“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的“或”是不定指代词“有的人”,并不就是指蔡京。

此外,像2004年浙江卷第14题D项把辛冬家破人亡理解成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2005年广东卷12题C项的把东平王苍问朱晖能否和蔺相如相比,理解成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诸如此类,都属于弄错对象,误解文意。

六、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除了上面的几种错误类型之外,有些选项的错误还表现在对文章内部个别词语的意义用法理解不清,导致望文生义,主观臆断的错误。

例如2005年辽宁卷14题A项:“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和这一选项表述相关的句子是:“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意思是凡贫困微贱无所依恃却有才干、有抱负、又与他素来相知相识的士人,他一律提拔重用,这里的“素知识者”不是一向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是与他素来相知相识的人,这里误把古代“知识”当成今天的“知识”理解了。

2006年江苏卷10题C组:“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机关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的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跟在几个人后面”表述不当。原文中有“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一句,其中“从”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跟随”或者也可以理解为“率领、带领”的意思,而不是“跟随”的意思。其实“从”字的这一用法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鸿门宴》里我们已经接触到:“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此外,像2006年湖北卷第12题C项把“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含有批评之意的“放达”理解为称赞之意,2006年四川卷第10题把“以礼邀请樊英授业”的“礼请”理解成征聘他出来做官,如此等等,都属于望文生义。

七、主次不分,轻重适当

例如2005年浙江试题第14题A项:“文章借他人之口,揭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因为作者所要揭示的是朝廷任用非人和官制不善导致这一社会弊病的产生。

2005年北京春招卷二第10题B项:“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主要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这样也照样能获利。”这里髯樵低价出卖自己的柴草,并不是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2005年湖北试题14题D项:“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表述不当。文章借李超和胖和尚比武这一曲折离奇的故事,重在阐明的是一个人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千万不要恃才傲物这一道理。

【技法解密】

一、归纳概括的步骤及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①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二、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现形式:有的表现直露而明显,有的隐晦而含蓄;有的分散,有的集中;有的隐含在作者笔下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

1.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要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人,不苛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还要运用辩证观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


相关文章

  • [勾践灭吴]说课稿
  • <勾践灭吴>说课稿 说课人:张锋军 单位:大庆第二十八中学 时间:2003年6月19日 <勾践灭吴>说课稿 大庆第二十八中学 张锋军 一.教材 1.教材简析:<勾践灭吴>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国语.越语 ...查看


  • 2010届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2
  •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 文言文阅读的综合分析 我们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积累一些词语句子,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谈的是什么人物,围绕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又能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 ...查看


  • 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 ...查看


  • 天津中考语文分析
  • 天津中考语文分析 稳定性是天津近几年中考语文的一大特点,根据大纲要求,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 ...查看


  • 2013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 2013--201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语文课程标准>和潍坊考试说明为依据,立足教材,立足课内,延伸课外,结合实际,面向全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复习方法和计划,力求达到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 ...查看


  • 广东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总结
  • 本文由冰桓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广东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广东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 审清每一道题的题文表述;标清每一题答题的关键所在;写清每一处 ...查看


  • 必修五文言文:[报任安书](高三复习教案)
  • 必修五文言文:<报任安书>(教案) 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执笔:钱国雷 [复习目标]: 1.梳理复习本文重点文言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及重要文言语句的翻译. 2.掌握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 ...查看


  • 2015一模考试高三(8)成绩分析
  • 自治区一模考试高三(8)班语文分析 余 华 一模考试大多是一次诊断性的摸底考试,旨在了解学生目前所具有的实际水平,考试成绩极具一定的参考价值.考生除了在学习上做好充分地准备,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把心态放平才能在这类应试味道浓重的考试中发挥 ...查看


  • 语文预习要求
  • 初一语文学生预习课文要求 怎样预习初中语文课呢?可分二步. 第一步:初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一定的符号(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