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顺差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双顺差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双顺差即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呈现顺差。其中,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指货物进出口收支、服务收支、收益项目收支、经常转移收支等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指各种形式的投资项目,如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双顺差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

经常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经常发生的交易项目,经常项目反映本国与外国交往中经常发生的项目,包括贸易收支(也就是通常的进出口)、劳务收支(如:运输、港口、通讯和旅游等)和单方面转移(如:侨民汇款、无偿援助和捐赠、国际组织收支等),是最具综合性的对外贸易的指数。

资本项目包括长期资本往来和短期资本往来两个子项目。长期资本往来指偿还期超过一年或未确定偿还期的资本往来,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银行贷款、地方部门借款、延期收付款、加工装配补偿贸易中应付客商作价设备、租赁、对外贷款等。直接投资是指外国和港澳台地区在我国内地以及我国内地在外国、港澳台地区的投资。证券投资是指外国、港澳台地区购买我国内地在境外发行的或在境内发行的以外币计价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以及我国内地购买外国、港澳台地区发行的有价证券等。短期资本往来是指即期付款或偿还期为一年以内的资本往来,主要有短期银行借款、地方部门借款、延期收款付款等。

在什么情况下一国会出现“双顺差”呢?最常见的情况是,在国际收支危机发生后,危机国必须设法增加外汇储备,以恢复国际金融市场对该国的信心。为此,该国必须实行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实行货币贬值,以减小投资-储蓄缺口,变贸易逆差为顺差,同时积极吸收外资。东亚许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出现“双顺差”,就是由这个原因造成的。当危机的后遗症消失、外汇储备达到足够高水平后,“双顺差”的局面也会随之改变。在非危机期间,“双顺差”往往是短期的、同宏观经济波动有关。像中国这样,连续15年基本保持“双顺差”,而且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双顺差”的情况,在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1、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与非居民的所有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系统记录,是一国宏观经济变量中反应对外经济关系的最主要指标。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1998年除外),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2001年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却出现双顺差持续增长的现象,使得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失去了互相融资的关系,进行相对独立运动,我国的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相适应的。

2、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生产力布局变化和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反映。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有以下几点:

2.1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国内的高储蓄率和低投资率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 国内金融市场的低效率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3) 外贸竞争优势的增强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4) 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5) 长期实施的出口引资政策和外资政策的扭曲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2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原因。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人民币升值压力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 国际产业结构的转移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3) 国际投机资本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3、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影响

虽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但不容否认,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具体说来,国际收支双顺差可能会产生如下负面影响:

3.1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贸易的负面影响。

3.1.1导致了我国内需不足和对外依存度过高。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了不利影响。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和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导致目前我国的对外依存度过高。经济增长对外部的需求依赖越大,经济的不确定性就会随之增加。

3.1.2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国际收支失衡不可能长期持续,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调整压力。中国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交往受到很大制约。

3.2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金融的负面影响。

3.2.1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造成了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明显失衡,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之下。

3.2.2引起了外汇储备管理问题。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一国在保留外汇储备的同时也放弃了利用实际资源的权利,所保留的外汇储备量越大,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就越大。

3.2.3直接冲击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央行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波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

3.2.4加剧了通货膨胀和投资膨胀。由于双顺差的存在,我国已经积聚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货币供给水平,在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国内通胀有上升的压力。

3.2.5引起了经济稳定和汇率稳定之间的矛盾。经常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的双顺差,使得外汇大量流入。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隐患,影响国内金融市场,从而带来国内经济稳定和汇率稳定之间的矛盾。

3.2.6导致国际投机性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伴随着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顺差的增大,国际储备迅速增长,人民币客观上存在升值预期。由于大规模投机性资本的进入,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货币政策,使我国政府在货币政策的实施方面陷入被动。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

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

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供给量分析

基础货币的变动是影响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与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直接相关。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即存款货币机构和非银行公众)的负债,是社会货币供给的货币基数;从运用来看,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即通货)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构成,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以及中央银行的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之间的基本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基础货币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存在如下关系: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货币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黄金、外汇及特别提款权等国外资 产+对政府的债权+对存款货币机构的再贴现与再贷款+其他资产)-(外国存款+政府存款+其他负债和自有资本)。

由以上公式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将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而其他负债的增加则将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外汇储备作为中央银行的资产,买进外汇储备资产,则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通常情况下,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分析为两部分:国内银行总信贷和国外净资产的改变,其中国外净资产(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的改变产生的本币供给即为外汇占款。此将货币供应量表示为:MS =DE +FR 。其中,DE 表示国内信贷,FR 表示外汇占款。

虽然我国经过1994 年与2005 年的两次汇改, 但还是一种维持汇率稳定的汇率制度,在这种汇率制度安排下,通过加工贸易顺差与FDI 流入引起国际收支双顺差,并通过强制结汇制度下,即企业法人把持有的外汇资金卖给央行,导致央行必须以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资金用以收购外汇,进而引起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并由此引起基础货币增加,进而带动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机理

一般情况下,由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上升并不一定会导致基础货币的扩张,只有当中央银行收购外汇形成外汇占款时,才构成基础货币的投放有促使其增加的动力。另外,如果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不大,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也很容易通过收缩国内信贷等方式冲销。

而我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除境外法人和自然人持有的外汇可以在指定银行开设现汇账户外,国内企事业单位的外汇收入必须按当日外汇牌价卖给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由于受外汇头寸的限制,多余头寸必须在外汇市场上再卖出。而中央银行充当银行间外汇市场唯一的做市商。虽然2003年允许中企业在指定银行开设外汇结算账户,但也仅只能保持在一定的限额之内。外汇结售制度下企业的外汇收入要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如果企业的外汇收入为A(以美元计价) ,当时的汇率为f(直接标价法) ,外汇指定银行则动用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购汇,但由于外汇头寸的限制,外汇指定银行也只能持有

k×A(0

行又新投放(1-k)×A×f的基础货币,使得基础货币达到:B*=B+(1 -k)×A×f。

这样的结果是,外汇储备被动集中到国家手中,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引起外汇占款乃至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银行和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持有的外汇由于

政策的制约具有刚性,并没有同步增长,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和民间持有外汇所占的比例差距日益增大。而随着外汇储备规模增加并向国家集中,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以冲销操作维持合理货币供应量的余地越来越小,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基础货币增加的压力转化为基础货币的现实增加,并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本文对我国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就是建立在这种制度约束基础上的。

双顺差所带来的巨额外汇储备体现了中国在出口和吸收外国投资方面的成功,但消化这些外汇储备也给中国央行带来了货币供应量加速增长的挑战(外汇储备的增长造成了基础货币的供给, 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引发经济过热现象。

中央银行被动地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在资产方没有主动性,只能在负债方进行调控。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在市场流动性过多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没有较大的震动,因为收走的只是市场上多余的流动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两种工具的效果是一样的,但两者在价格上有区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按存款准备金利率这样一个不可商量的固定利率来冻结流动性;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则受商业银行资金供需的影响,因为商业银行会将贷款或投资的收益率与央行票据的收益率作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是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收流动性,还是用公开市场业务收流动性,央行考虑的因素主要是货币市场利率,衡量货币市场利率保持在什么样的水平比较合适。另外,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利率工具一般在影响市场需求上会发生作用。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政策性建议

1. 贸易政策。

1.1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善进出口协调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进口增长速度,适度控制出口增长速度。面对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从“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征收出口关税,并降低出口退税,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为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出口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

1.2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我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失衡,也部分的源自于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的解决我国贸易失衡的问题。调节贸易平衡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我国应该加强谈判力度,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争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

2. 金融政策。

2.1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原理上说,一个国家货币的低估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巨额的外汇储备使得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实行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发挥汇率的调节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国际收支状况。

2.2进一步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途径。国家应鼓励企业加大原材料进口及对外国资源的开发力度,对境外开发资源给予相应鼓励。对于某些国内比较缺乏的

资源,国家可以考虑运用部分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如通过购买或参股的方式在国外拥有自己的企业。同时也可以考虑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等。

2.3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和投融资体系,以及价格形成体制,使国内储蓄能顺利的转化为投资的同时,充分反应资源的供求关系。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明显滞后,金融机构过多,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不足,金融工具数量太少,以致国内较高的国民储蓄率在国内很高的投资回报下却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反而流向国外,这是国内金融业和金融市场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4放宽外汇管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引导资金有序流出,鼓励企业在国内上市,同时鼓励新兴企业,中小型企业到海外发行上市。我们应该进一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对外直接投资额并加大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比例。包括企业灵活使用外汇的自主权,放宽境外投资外汇限制,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证券投资,拓宽资金流入流出渠道;允许移居境外的中国公民将其境内资产移至境外;允许境外居民将继承的境内遗产移至境外等。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5对引入的外资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提高其利用水平,制止地方政府把投资的引入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

提高外资的利用水平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控制利用外资的量;

(2)利用外资的货币构成与外汇收入的货币构成要一致;

(3)利用外汇的资金结构与债务结构要协调合理;

(4)注意引导利用外资的投向;

(5)提高外资的经济效益。应当建立科学的经济发展观,严格控制外资质量,使引进的外资符合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们要辩证的对待国际收支问题,结合本国的现实国情,采取妥善的措施,让国际收支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于我国经济,造福于我国人民。

双顺差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双顺差即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都呈现顺差。其中,国际收支经常项目指货物进出口收支、服务收支、收益项目收支、经常转移收支等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指各种形式的投资项目,如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双顺差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

经常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经常发生的交易项目,经常项目反映本国与外国交往中经常发生的项目,包括贸易收支(也就是通常的进出口)、劳务收支(如:运输、港口、通讯和旅游等)和单方面转移(如:侨民汇款、无偿援助和捐赠、国际组织收支等),是最具综合性的对外贸易的指数。

资本项目包括长期资本往来和短期资本往来两个子项目。长期资本往来指偿还期超过一年或未确定偿还期的资本往来,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国政府贷款、银行贷款、地方部门借款、延期收付款、加工装配补偿贸易中应付客商作价设备、租赁、对外贷款等。直接投资是指外国和港澳台地区在我国内地以及我国内地在外国、港澳台地区的投资。证券投资是指外国、港澳台地区购买我国内地在境外发行的或在境内发行的以外币计价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以及我国内地购买外国、港澳台地区发行的有价证券等。短期资本往来是指即期付款或偿还期为一年以内的资本往来,主要有短期银行借款、地方部门借款、延期收款付款等。

在什么情况下一国会出现“双顺差”呢?最常见的情况是,在国际收支危机发生后,危机国必须设法增加外汇储备,以恢复国际金融市场对该国的信心。为此,该国必须实行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实行货币贬值,以减小投资-储蓄缺口,变贸易逆差为顺差,同时积极吸收外资。东亚许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出现“双顺差”,就是由这个原因造成的。当危机的后遗症消失、外汇储备达到足够高水平后,“双顺差”的局面也会随之改变。在非危机期间,“双顺差”往往是短期的、同宏观经济波动有关。像中国这样,连续15年基本保持“双顺差”,而且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双顺差”的情况,在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1、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与非居民的所有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系统记录,是一国宏观经济变量中反应对外经济关系的最主要指标。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1998年除外),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2001年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却出现双顺差持续增长的现象,使得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失去了互相融资的关系,进行相对独立运动,我国的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相适应的。

2、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生产力布局变化和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反映。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有以下几点:

2.1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国内的高储蓄率和低投资率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 国内金融市场的低效率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3) 外贸竞争优势的增强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4) 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5) 长期实施的出口引资政策和外资政策的扭曲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2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原因。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人民币升值压力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 国际产业结构的转移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3) 国际投机资本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3、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影响

虽然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但不容否认,长时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具体说来,国际收支双顺差可能会产生如下负面影响:

3.1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贸易的负面影响。

3.1.1导致了我国内需不足和对外依存度过高。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了不利影响。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和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导致目前我国的对外依存度过高。经济增长对外部的需求依赖越大,经济的不确定性就会随之增加。

3.1.2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国际收支失衡不可能长期持续,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调整压力。中国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交往受到很大制约。

3.2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金融的负面影响。

3.2.1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造成了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明显失衡,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之下。

3.2.2引起了外汇储备管理问题。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一国在保留外汇储备的同时也放弃了利用实际资源的权利,所保留的外汇储备量越大,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就越大。

3.2.3直接冲击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央行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波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

3.2.4加剧了通货膨胀和投资膨胀。由于双顺差的存在,我国已经积聚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货币供给水平,在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国内通胀有上升的压力。

3.2.5引起了经济稳定和汇率稳定之间的矛盾。经常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的双顺差,使得外汇大量流入。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快速增长,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隐患,影响国内金融市场,从而带来国内经济稳定和汇率稳定之间的矛盾。

3.2.6导致国际投机性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伴随着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顺差的增大,国际储备迅速增长,人民币客观上存在升值预期。由于大规模投机性资本的进入,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货币政策,使我国政府在货币政策的实施方面陷入被动。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

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

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供给量分析

基础货币的变动是影响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与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直接相关。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即存款货币机构和非银行公众)的负债,是社会货币供给的货币基数;从运用来看,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即通货)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构成,根据基础货币的定义以及中央银行的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之间的基本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基础货币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存在如下关系: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货币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黄金、外汇及特别提款权等国外资 产+对政府的债权+对存款货币机构的再贴现与再贷款+其他资产)-(外国存款+政府存款+其他负债和自有资本)。

由以上公式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中央银行资产业务的增加将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而其他负债的增加则将会导致基础货币的减少。因此,外汇储备作为中央银行的资产,买进外汇储备资产,则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通常情况下,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分析为两部分:国内银行总信贷和国外净资产的改变,其中国外净资产(主要表现为外汇储备)的改变产生的本币供给即为外汇占款。此将货币供应量表示为:MS =DE +FR 。其中,DE 表示国内信贷,FR 表示外汇占款。

虽然我国经过1994 年与2005 年的两次汇改, 但还是一种维持汇率稳定的汇率制度,在这种汇率制度安排下,通过加工贸易顺差与FDI 流入引起国际收支双顺差,并通过强制结汇制度下,即企业法人把持有的外汇资金卖给央行,导致央行必须以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资金用以收购外汇,进而引起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并由此引起基础货币增加,进而带动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机理

一般情况下,由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上升并不一定会导致基础货币的扩张,只有当中央银行收购外汇形成外汇占款时,才构成基础货币的投放有促使其增加的动力。另外,如果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不大,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也很容易通过收缩国内信贷等方式冲销。

而我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除境外法人和自然人持有的外汇可以在指定银行开设现汇账户外,国内企事业单位的外汇收入必须按当日外汇牌价卖给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由于受外汇头寸的限制,多余头寸必须在外汇市场上再卖出。而中央银行充当银行间外汇市场唯一的做市商。虽然2003年允许中企业在指定银行开设外汇结算账户,但也仅只能保持在一定的限额之内。外汇结售制度下企业的外汇收入要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如果企业的外汇收入为A(以美元计价) ,当时的汇率为f(直接标价法) ,外汇指定银行则动用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购汇,但由于外汇头寸的限制,外汇指定银行也只能持有

k×A(0

行又新投放(1-k)×A×f的基础货币,使得基础货币达到:B*=B+(1 -k)×A×f。

这样的结果是,外汇储备被动集中到国家手中,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引起外汇占款乃至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银行和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持有的外汇由于

政策的制约具有刚性,并没有同步增长,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和民间持有外汇所占的比例差距日益增大。而随着外汇储备规模增加并向国家集中,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以冲销操作维持合理货币供应量的余地越来越小,外汇储备增加引起的基础货币增加的压力转化为基础货币的现实增加,并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本文对我国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就是建立在这种制度约束基础上的。

双顺差所带来的巨额外汇储备体现了中国在出口和吸收外国投资方面的成功,但消化这些外汇储备也给中国央行带来了货币供应量加速增长的挑战(外汇储备的增长造成了基础货币的供给, 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引发经济过热现象。

中央银行被动地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在资产方没有主动性,只能在负债方进行调控。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在市场流动性过多时,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没有较大的震动,因为收走的只是市场上多余的流动性,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两种工具的效果是一样的,但两者在价格上有区别。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按存款准备金利率这样一个不可商量的固定利率来冻结流动性;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则受商业银行资金供需的影响,因为商业银行会将贷款或投资的收益率与央行票据的收益率作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是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收流动性,还是用公开市场业务收流动性,央行考虑的因素主要是货币市场利率,衡量货币市场利率保持在什么样的水平比较合适。另外,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利率工具一般在影响市场需求上会发生作用。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政策性建议

1. 贸易政策。

1.1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善进出口协调机制,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进口增长速度,适度控制出口增长速度。面对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从“规模导向型”向“效益导向型”转变。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征收出口关税,并降低出口退税,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为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出口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

1.2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我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失衡,也部分的源自于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的解决我国贸易失衡的问题。调节贸易平衡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我国应该加强谈判力度,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争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

2. 金融政策。

2.1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原理上说,一个国家货币的低估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巨额的外汇储备使得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实行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发挥汇率的调节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国际收支状况。

2.2进一步拓宽外汇储备的使用途径。国家应鼓励企业加大原材料进口及对外国资源的开发力度,对境外开发资源给予相应鼓励。对于某些国内比较缺乏的

资源,国家可以考虑运用部分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如通过购买或参股的方式在国外拥有自己的企业。同时也可以考虑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等。

2.3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和投融资体系,以及价格形成体制,使国内储蓄能顺利的转化为投资的同时,充分反应资源的供求关系。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明显滞后,金融机构过多,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不足,金融工具数量太少,以致国内较高的国民储蓄率在国内很高的投资回报下却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反而流向国外,这是国内金融业和金融市场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4放宽外汇管制,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引导资金有序流出,鼓励企业在国内上市,同时鼓励新兴企业,中小型企业到海外发行上市。我们应该进一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对外直接投资额并加大非国有企业的投资比例。包括企业灵活使用外汇的自主权,放宽境外投资外汇限制,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证券投资,拓宽资金流入流出渠道;允许移居境外的中国公民将其境内资产移至境外;允许境外居民将继承的境内遗产移至境外等。政府还应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支持,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5对引入的外资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提高其利用水平,制止地方政府把投资的引入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

提高外资的利用水平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控制利用外资的量;

(2)利用外资的货币构成与外汇收入的货币构成要一致;

(3)利用外汇的资金结构与债务结构要协调合理;

(4)注意引导利用外资的投向;

(5)提高外资的经济效益。应当建立科学的经济发展观,严格控制外资质量,使引进的外资符合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们要辩证的对待国际收支问题,结合本国的现实国情,采取妥善的措施,让国际收支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于我国经济,造福于我国人民。


相关文章

  • 外部冲击与国内物价水平的稳定
  • 作者:王福军 山东金融 1998年12期 1997年7 年以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随后相继发生的韩国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动荡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出了一个警告:在本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必须时刻警惕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东南亚各国 ...查看


  • 国际收支失衡 2
  • 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金融与资本账户的余额出现问题,即对外经济出现了需要调整的情况.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经济影响.对外,国际收支失衡造成汇率.资源配置.福利提高的困难:对内,国际收支失衡造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困难,即 ...查看


  • 2016贸大金融硕士真题及"金融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三)
  • 2016贸大金融硕士真题及"金融学基础" 试题及答案(三) 2016贸大金融硕士真题 一.名词解释: 1.三元悖论 2.布雷顿森林体系 3.流动性陷阱 4.套利 5.净资产收益率 二.计算: 1.(1)分别计算人民币兑美 ...查看


  • 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点及其成因调研报告.aadocx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财经学院 专业技能训练 论 文题 目: 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点及成因 完 成 人: 龚诗瑶 系(院)别: 财经学院 专 业 班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2班 学 号: 0713130207 学 年 度: 2013-2014 我国 ...查看


  • 出口收入存放境外 央行暗紧货币投放
  • 出口收入存放境外 央行暗紧货币投放(1) 2010年9月2日 9点10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标签:货币投放 出口收入存放境外 每经记者  万敏  发自北京 人民币国际化的蓝图上再添浓重一笔.继今年8月,外管局取消强制结汇制度后,近日 ...查看


  •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原因
  • 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原因 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初起源于国际社会,但国内经济基本面.汇率制度.经济政策也构成了升值压力的重要来源.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查看


  • 我国的汇率制度及影响因素
  • 我国的汇率制度及影响因素 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09级金融二班 刘盈燕 [1**********]4 摘要:在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经济中,商品.劳务和资本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范围日益扩大,外汇市场随之形成了一个24小时连续运作的全球统一市 ...查看


  • 浅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
  • 浅析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 一. 我国对外贸易双顺差的现状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在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的现象:经常项目顺差,指进出口贸易.出口大于进口. ...查看


  •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及政策展望
  • 作者:李亚芬 经济要参 2007年02期 针对上半年GDP.投资的高速增长,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 三季度的数据显示,我国宏观调控已取得初步成效.在第三季度,国民经济偏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出现了不同程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