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企业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指出要事前防范,建立科学的财务控制体系及明确的规章制度,强调要事中控制,保障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关键词:企业 内控制度 防范 资金风险 0 引言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血脉,其高流动性使之能任意转换为其他任何类型的资产,极易引发贪污、诈骗、挪用等违法乱纪的行为。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完整、正常周转和合理使用,减少和避免损失浪费。而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应针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项风险点,对业务流程重新组合,按照“职能分割,制约监督”的原则,建立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控制平台,完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的控制体系。 1 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1.1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该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分工负责,相互制约。如汇出一笔采购款,应由采购经办人填写计划单,供应人员审查数量、金额、内容,会计人审核并编制付款凭证,出纳人审核付款凭证后办理汇款结算,前后应经过四个人分工处理。 1.2 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程序 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等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制度化、规范化,要体现决策人和执行人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既要防止权限过于集中,也要防止政出多头。 1.3 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及完整性 规定管钱、管账、管物人员要相互牵制,如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由两个人分别保管;财务人员离开或调离工作岗位时,必须要在上级部门的监督下办理正常的移交手续;对自制的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合计数及大小写一致等方面作出规定;各种账簿记录、原始凭证、报表资料等要保持完整的统一关系,真实反映交易轨迹,还要作到账证、账表、账账相符。 1.4 明确规定财产清查盘点制度 财产清查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以及对现金、银行存款、票据、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以保障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 1.5 明确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一种特殊形式。《会计法》规定,单位内部应当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对会计资料进行再监督。 2 事前防范,建立科学的财务控制体系及明确的规章制度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是目前较为先进科学的体制,其运作模式为“三个统一、一个体系”,即资金管理统计核算一、会统一、财务人员管理统一,和一套科学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而资金集中管理又是财务集中管理的重中之重,包括资金预算集中管理、融资集中管理、银行帐户集中管理和现金集中管理四个方面。资金预算集中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年初审定的财务预算,核定年度资金额度,集中管理投资资金,引导资金流向企业战略重点业务上;融资集中管理是指企业将银行贷款权、贸易融资权、对外担保权统一管理起来,有效控制资金使用风险,杜绝由于担保而产生的或有负债;银行帐户集中管理是对所属单位的银行帐户实行审批制,强制核销与经营无关或功能重复的银行帐户,并通过安全有效的网络系统时时监控资金流向,控制业务违规风险,保障资金安全;现金集中管理的核心为收支两条线,即管理部门按照核定的资金预算及所属单位申报的资金用款额度,拨付资金;所属单位的所有收入资金均按规定的上划途径上划至集团公司的账户内。 3 事中控制,保障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在资金的使用环节进行有效的事中控制,可保障 资金的安全,预防被盗、诈骗和挪用;保障资金的完整,保证企业收到的资金全部人账,杜绝“小金库”、资金体外循环等侵占企业收入的违法行为发生; 保障 货币资金的合法,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取得、使用资金。 3.1 资金完整性控制 即所有资金收支业务均按规定计入相关账户。其控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发票、收据控制。利用发票、收据编号的连续性,核对收到的货币资金,以确保收到的货币资金全部人账。加强对发票、收据的印、收、发、存的管理工作,建账核算,定期抽查核对存根联与人账的记账联,及时发现其中的错弊。 (2)银行对账单控制。通过及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分析未达账项的原因,发现其是否存在错弊。 (3)物料平衡控制。按照主要原材料、产成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量的平衡关系,检查资金收支的完整性。 (4)业务量控制。根据某项业务量的大小,复核其货币资金完整性。例如,旅馆可以按客房记录的业务量,汽车运输可以按台班记录的业务量,复核货币资金收入支出。 (5)往来账核对控制。定期与对方进行往来账余额的签认,确认清欠货币资金是否及时入账或货币资金还欠是否真实,及时发现挪用、贪污企业货币资金等违法行为。特别应注意对于已作坏账处理的应收账款,了解是否有收回款项不入账的情况。 3.2 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 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的范围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应付票据。其控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账实盘点控制。即对库存现金、有价票据等进行定期盘点,日清月结, 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严禁白条抵库 ,确保企业资产帐实相符。 (2)库存限额控制。核定企业每日库存现金余额,超过限额的货币资金及时送存银行。 (3)实物隔离控制。建立控制制度确保除实物保管之外的人员接触不到实物, 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专设登记簿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对于收到的支票、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建立专门台账,专人管理,以保证票据安全和及时兑现。 3.3 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 主要是针对货币资金收入与支付业务,按照严格的授权审批、支付制度,合规合法地办理各项支付业务,重点控制大额资金的支付;通过严密的内部审计监督,及时发现不合法的货币资金收、付行为;通过公布举报电话、网站,从公众中取得不合法收、付的线索。 3.4 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 服从企业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运用各种筹资、投资手段合理、高效地持有和使用货币资金。 (1)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收益。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是以储备资金、生产经营资金、成品资金、投资资金以及结算资金等多种形态存在。确定各种形态资金的合理比例和最优结构,可以减少资金在各环节的浪费,加速资金的周转,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 (2)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加速资金周转。企业根据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及价格等方面的竞争能力,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合理考虑促销与增加的应收帐款机会成本、坏帐成本和现金折扣成本的平衡,制定折扣期限,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信用条件。 (3)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减少资金浪费。企业对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建立严格控制制度。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先进合理的消耗定额,严格控制开支范围,杜绝一切不合理开支,减少浪费,降低消耗,促进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 作者简介:李玉东(1975.08-),男,会计师,长期从事会计管理工作。
摘要:介绍了企业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指出要事前防范,建立科学的财务控制体系及明确的规章制度,强调要事中控制,保障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关键词:企业 内控制度 防范 资金风险 0 引言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血脉,其高流动性使之能任意转换为其他任何类型的资产,极易引发贪污、诈骗、挪用等违法乱纪的行为。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完整、正常周转和合理使用,减少和避免损失浪费。而要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应针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项风险点,对业务流程重新组合,按照“职能分割,制约监督”的原则,建立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控制平台,完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的控制体系。 1 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1.1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该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分工负责,相互制约。如汇出一笔采购款,应由采购经办人填写计划单,供应人员审查数量、金额、内容,会计人审核并编制付款凭证,出纳人审核付款凭证后办理汇款结算,前后应经过四个人分工处理。 1.2 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程序 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等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制度化、规范化,要体现决策人和执行人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既要防止权限过于集中,也要防止政出多头。 1.3 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及完整性 规定管钱、管账、管物人员要相互牵制,如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由两个人分别保管;财务人员离开或调离工作岗位时,必须要在上级部门的监督下办理正常的移交手续;对自制的原始凭证在格式、份数、编号、传递程序、有关领导和经办人签章、合计数及大小写一致等方面作出规定;各种账簿记录、原始凭证、报表资料等要保持完整的统一关系,真实反映交易轨迹,还要作到账证、账表、账账相符。 1.4 明确规定财产清查盘点制度 财产清查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以及对现金、银行存款、票据、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以保障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 1.5 明确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一种特殊形式。《会计法》规定,单位内部应当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对会计资料进行再监督。 2 事前防范,建立科学的财务控制体系及明确的规章制度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是目前较为先进科学的体制,其运作模式为“三个统一、一个体系”,即资金管理统计核算一、会统一、财务人员管理统一,和一套科学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而资金集中管理又是财务集中管理的重中之重,包括资金预算集中管理、融资集中管理、银行帐户集中管理和现金集中管理四个方面。资金预算集中管理是指根据企业年初审定的财务预算,核定年度资金额度,集中管理投资资金,引导资金流向企业战略重点业务上;融资集中管理是指企业将银行贷款权、贸易融资权、对外担保权统一管理起来,有效控制资金使用风险,杜绝由于担保而产生的或有负债;银行帐户集中管理是对所属单位的银行帐户实行审批制,强制核销与经营无关或功能重复的银行帐户,并通过安全有效的网络系统时时监控资金流向,控制业务违规风险,保障资金安全;现金集中管理的核心为收支两条线,即管理部门按照核定的资金预算及所属单位申报的资金用款额度,拨付资金;所属单位的所有收入资金均按规定的上划途径上划至集团公司的账户内。 3 事中控制,保障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在资金的使用环节进行有效的事中控制,可保障 资金的安全,预防被盗、诈骗和挪用;保障资金的完整,保证企业收到的资金全部人账,杜绝“小金库”、资金体外循环等侵占企业收入的违法行为发生; 保障 货币资金的合法,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取得、使用资金。 3.1 资金完整性控制 即所有资金收支业务均按规定计入相关账户。其控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发票、收据控制。利用发票、收据编号的连续性,核对收到的货币资金,以确保收到的货币资金全部人账。加强对发票、收据的印、收、发、存的管理工作,建账核算,定期抽查核对存根联与人账的记账联,及时发现其中的错弊。 (2)银行对账单控制。通过及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分析未达账项的原因,发现其是否存在错弊。 (3)物料平衡控制。按照主要原材料、产成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量的平衡关系,检查资金收支的完整性。 (4)业务量控制。根据某项业务量的大小,复核其货币资金完整性。例如,旅馆可以按客房记录的业务量,汽车运输可以按台班记录的业务量,复核货币资金收入支出。 (5)往来账核对控制。定期与对方进行往来账余额的签认,确认清欠货币资金是否及时入账或货币资金还欠是否真实,及时发现挪用、贪污企业货币资金等违法行为。特别应注意对于已作坏账处理的应收账款,了解是否有收回款项不入账的情况。 3.2 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 货币资金安全性控制的范围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应付票据。其控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账实盘点控制。即对库存现金、有价票据等进行定期盘点,日清月结, 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严禁白条抵库 ,确保企业资产帐实相符。 (2)库存限额控制。核定企业每日库存现金余额,超过限额的货币资金及时送存银行。 (3)实物隔离控制。建立控制制度确保除实物保管之外的人员接触不到实物, 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专设登记簿记录,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对于收到的支票、银行承兑汇票等票据,建立专门台账,专人管理,以保证票据安全和及时兑现。 3.3 货币资金合法性控制 主要是针对货币资金收入与支付业务,按照严格的授权审批、支付制度,合规合法地办理各项支付业务,重点控制大额资金的支付;通过严密的内部审计监督,及时发现不合法的货币资金收、付行为;通过公布举报电话、网站,从公众中取得不合法收、付的线索。 3.4 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 服从企业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通过运用各种筹资、投资手段合理、高效地持有和使用货币资金。 (1)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收益。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是以储备资金、生产经营资金、成品资金、投资资金以及结算资金等多种形态存在。确定各种形态资金的合理比例和最优结构,可以减少资金在各环节的浪费,加速资金的周转,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 (2)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加速资金周转。企业根据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及价格等方面的竞争能力,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合理考虑促销与增加的应收帐款机会成本、坏帐成本和现金折扣成本的平衡,制定折扣期限,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等信用条件。 (3)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减少资金浪费。企业对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建立严格控制制度。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先进合理的消耗定额,严格控制开支范围,杜绝一切不合理开支,减少浪费,降低消耗,促进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 作者简介:李玉东(1975.08-),男,会计师,长期从事会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