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的结构模式
一、记叙文应具有的特质 :
(一)要体现“记叙”性质。
即记人或叙事。记人或叙事,二者必居其一,但又不能以此否定另一面,因为人与事往
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须得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这一
行为主体来推动;当然,人可以是“虚拟化”的人,譬如动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所以,
是否是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情。
(二)要强化“背景”和细节的设置。 ......
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语,事情的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
不然,文章就会显得平板,行文缺乏波澜。好的记叙文,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
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背景,就是我们平时强调的环境;强化“背景”设置,就是强化环境.....
描写。可以说,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人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行文富
有曲折的美感。
同样,人物活动,情节推进,也离不开细节,尤其是人物的性格思想,往往就是靠几..
个细节来完成的。因此,强化典型的细节也非常必要。
(三)要挖掘典型意义
记叙文,记人或叙事是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通过文...
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这就是人事的典型意义。很多记叙文,读后总觉得缺少...............
点什么,更难说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
二、叙事常见的毛病有三种:
(一)是虽有中心,却缺乏具体材料,空话连篇,不能使人感动;
(二)是虽有材料却没有明确的中心,从头到尾一篇流水帐;
(三)是有材料,也确定了中心,却不能很好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材料和中心不相适应。
【郑重提醒】:记叙文的写作必须围绕中心叙事,因为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它贯穿全篇的始终。动笔之前,要先确立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思想选择组织材料,文章的每一段、每一节都应紧扣中心。
三、记叙文写作的几种结构模式 ......
(一)、冰糖葫芦法 .....
小买卖人为了招徕顾客,以小棒穿插山楂成串叫卖,既美观又方便。借用这个名称用
于作文的构思,意思是说,在作文的谋篇布局阶段,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小竹
棒),那么众多的材料(葫芦)就能很快串连成章。这种方法之所以快速,是因为构思时思
维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只要找到能贯穿全文的“小竹棒”,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需要
多层次、多角度思维,就能把全文的布局安排好。
线索有多种形式:
1、是以时空为线索。
就是按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和空间转移次序,或以时间、空间交错转换作为线索。
如孙犁的《荷花淀》就是按时间与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线索的。
2、是以问题为线索。指按事物的不同内容或问题的不同性质为顺序来安排线索。
3、是以因果为线索。按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安排线索。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
如鲁迅的小说《药》写华家小栓因痨病得不到正确冶疗难免一死的结果。
4、 是以情感认识为线索,按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情感走向或认识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叙事写
人。如杨朔的《荔枝蜜》是很典型的按作者情感和认识线索来叙事的。
【示例一】 一件军大衣
昔日雄风横扫战场的老军人奄奄一息在病床上,耳听着外屋儿女们争家夺产的吵闹声,
他无限悲哀,头一歪撒手西去。
儿女们分完家产,对老军人留下的那件破军大衣不屑一顾:“这劳什子怎么还没扔
啊?!”理所当然,垃圾箱成了那件军大衣的最好的归宿。
夜里,寒风刺骨,一条野狗颠儿颠儿地四处找食,待垃圾箱里可吃的所有“美味”填入
它腹中之后,它发现了“蜷缩”在箱边的军大衣。它嗅了嗅,大概觉得还算可以御寒吧,它
钻到军大衣里做起了美梦。梦里它被一个贵妇人收养,锦衣玉食,只是它偶尔闯了次祸,
被贵妇一顿好打,“啪!啪!”它感觉身上剧痛,一个衣着破烂的女人拎着一只大麻袋,正
用她手中的棍敲着军大衣。冷不防其中蹦出一条野狗,她吓了一跳,野狗看了看她手中的
粗棍,觉得不太好惹,于是一抖身,撒腿溜走了。
“一件破大衣……兴许能卖几个钱。”捡垃圾的女人嘴里嘀咕着,她捡了起来,掸了掸
大衣上的灰,塞进麻袋,蹒跚地走了。
收购站,一个眯着眼的中年人,反复掂量着军大衣的价钱,他指着密密匝匝的补丁,
傲慢地说:“这种破烂货,至多值个5块。”捡垃圾的女人争辩:“你看,多厚实,怎么只值
这么多呢?”中年人哼了一声:“太破了,你不愿意就算了,我们还不想要呢。”
一个考古学者经过,他习惯性地用“瓶底”后的眼睛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当他看到收购
站柜台上的军大衣时,眼睛发亮。他冲进去,连声对那女人说:“卖给我吧。”中年人奇怪
地看着考古学者,低声说了句“神经病”后对女人说:“那你卖给他好了。”
最后以50元拍板。女人拿着手中的五张“大团结”发愣:“值那么多吗?”考古学者如获
至宝的样子更令她惊讶。她搔了搔头,说着什么就飞快地走了——生怕考古学者反悔。
“这质地,这颜色,分明是当初延安大生产运动时的布嘛。我要送到延安军事文物博物
馆去。对,马上就去!”考古学者快步跨上自行车离开了。
一日,延安军事博物馆展览,一个女人领着她的孩子来参观,边看边教育:“你爷爷当
初就是一个大英雄……”忽然,她愣住了:那件破军大衣不就是当初她亲手扔掉的吗?千真
万确,当初就是她拎着那个带补丁的领子扔掉的!
【简评】文章以一件破军大衣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矛头直指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的现实,
曾几何时,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被一些人抛到了九霄云外,当权者以权谋私,身为
子女者铜臭熏心,对父母漠不关心。结尾卒章显志,丢弃军大衣的人最需接受革命传统教
育。
(二)、波澜跌宕法 .....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文章似名山胜景一般,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
曲折回环,方可引人入胜。很多人写记叙文时,往往只注意叙事条理、线索结构的分明清
晰、完整清楚,因而平铺直叙、水平如镜,看不到曲折错落、起伏回环。这种文章虽然也
使用了相应的叙事手法,叙述能概括具体,但缺乏点情趣,少了点波澜,仍不能算好文章。
所谓“波澜”, 是指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如波如澜。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起伏错落,
一波三折,吊起读者紧张的心情,以吸引读者。例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景阳冈打虎一段,.....
可谓波澜起伏。
【示例二】 房东大娘
题记:有时往往因为感情的疏远而不能很好地认识一个人,所以往往会伤害一颗心。
远远地我望见一个笨粗的身影倚在墙上,脚点在叠成的砖块上,费力地用一竹竿挑着
一扇关闭的窗。我知道,又是她在为我开窗,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她是我的房东大娘,我因为在学校里老睡不好觉,才搬到她这里。刚来时,她给我的
印象很不好,笨粗的身子,木讷的表情,还有……总之,不好。
记得刚来时的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跑到水龙头旁大洗了一通,又猛灌起凉水,正
感到“淋漓尽致”的时候,她晃着身子,摇着扇子来到我面前:“孩子,不能这样,会病的。”“关
你什么事儿?水费我一个子儿都不会少的。”我瞟了她一眼又继续我的“冷水计划”——大
洗,猛灌。她只是呆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老人也贪财啊,为了点水费,
唉!
可是那天晚上,我的坏运气来了。上吐下泻,一个晚上上了十几趟厕所,当我正“奄
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的时候,她推门进来了,我没有好气地说:“以后进门记着敲一下。”她
又呆在那里了,左手搓着衣襟,
右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会儿,伸了出来:“药,药,治拉肚子的药。”她把药放在桌子上,
默默地走了。这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也曾经在我进行“冷水计划”的时候阻止过我,而
我却认为母亲是为我好,现在房东大娘也是如此,而我却误解她,伤害她,感情的亲疏对
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的根本原来如此重要。
从吃了那包药以后,我对房东大娘的印象开始好转,但仍然对她提防着,因为“防人之
心不可无”嘛,毕竟她不是我妈,可是……
那天我课间回来取东西时,发现她正站在砖头上,拿着竹竿挑我的窗户,难道……我
喝了一声:“你干什么!”她吓得掉了竹竿,从砖头上跌了下来:“我只是想为你开窗,因为
电视上说„非典‟时期,要经常开窗,可你……”我惊了,感到惭愧,我扶她起来:“对不起。”
她布满皱纹的脸露出了笑容。起来后,她坚持要先给我开窗。窗子开了,不仅是房上的,
还有我心灵上的。
至此,我终于知道疏远的感情会影响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啊!我以后再也不能以
感情的亲疏来判断某人某事。
她现在还在为我开窗,我的泪淌在脸上,滴在心里: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简评】文章对“房东大娘”的认识真是一波三折,波澜迭起。一个矛盾未解决,又出现一
个新的矛盾。全文通过“大洗,猛灌”、生病吃药、开窗防„非典‟三件事,一步步展示了房东
大娘的精神世界,最后“我终于知道疏远的感情会影响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啊!我以后
再也不能以感情的亲疏来判断某人某事。”
(三)、凤头豹尾法 .....
开篇的方法有: 可以设置疑问,吊起人们的胃口;可以单刀直入,切入正题;可以运用修辞格,营造
一种氛围;可以抒情开篇,拔动读者的心弦;可以引用名言,显得精炼又深刻。
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力避矫情、堆砌、言之无物。
作文的结尾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会使文章浑然天成,大添异彩。
结尾方法有: ......
①反问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人深省。②引用式:引用名言警句,俗话诗文,增
添文采。③点题式:强调主旨,卒章显志。④升华式:扩大范围,提升高度,升华主旨。⑤描写式:借景寓意,生动具体,自然感人。⑥议论式:揭示形象的特征或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⑦抒情式:抒发情感,增强感染力。⑧照应式:前后呼应,血脉贯通,结构圆.
合。
【示例三】 一碗大米饭
幸福如一抹浅浅的雾,淡淡的飘在天涯,飘在村东的路口,与那个破旧的屋里的大米
饭的香味融合,弥漫在我的心窝。为了它,我曾等了一个夏天,等了一个童年。而此刻,
它竟像一笛箫音,轻轻回响在我心灵的深处……
小时候,家里很穷。穷人的天空在记忆中是灰白色的,而穷人总是有一双哀伤的眼睛,
那是在他的孩子们咕噜咕噜地喝稀饭的时候。
那年,外婆生病了,为了外婆,母亲借来了一升大米,细粮在当时是很奢侈的东西。
每天早晨,母亲蒸一碗白稠稠的大米饭,然后一口一口给外婆喂下。每到此时,我就蹲在
墙角咽口水。孝敬的定义就是把好东西留给外婆吃吗?那时,我常常这样想,直到有一
天……
那天,天气晴朗得可爱。早上,照例是一碗大米饭和我们的稀饭,而外婆因身体不舒
服没有起来吃饭,母亲急着去地里,临走时叮嘱我喂外婆。望着端过饭碗的瘦瘦的我,外
婆说:“乖囡,外婆不想吃,你去吃了吧,啊?”外婆和蔼地抚着我的头。“哎!”我满心欢
喜,忙不迭地端走了那碗我梦寐以求的大米饭。但就在这时候,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
简单的思维告诉我:“这是外婆的饭,我不能吃!”就这样,我痴痴地盯着那碗大米饭,窗
外的阳光,小鸟鸣啾,全都变成了一碗碗的大米饭,在我眼前晃动。有好几次,我都差点
忍不住了,一碗大米饭的诱惑力当时真是不亚于吸引一根针的那块大磁铁,而它又仿佛一
个女妖,美丽地谄媚地笑着,想要一口把我吸进去似的。而我就端坐在那儿,在吃与不吃
之间徘徊,耳边不断地响着一句话:外婆的饭,我不能吃……
门“吱”地被母亲推开了,我扭过头去,看着母亲:“娘,外婆的大米饭我没吃。”我的
嘴一撇,想哭。母亲怔怔地看着,突然像明白了什么,紧紧地抱着我,大滴大滴的泪水滴
在我的脖子上。那一刻,我知道,我做对了;那一刻,我好像突然长大了。因为我终于可
以承载着母亲的眼泪了。窗外的阳光斜射进来,暖暖地照在我和母亲的脸上,屋里一片淡
淡红色,在这静谧中,我尽情地分享着母亲的泪光……
那一年,我8岁。小小的我,像是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没错,就是这样的。我清楚
地记得,外婆去世的那天晚上,我梦见外婆就站在我面前,手里捧着一碗香喷喷的大米........................
饭…… ...
【简评】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散文。饱含深沉的情思,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开篇“凤头”,连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朦胧悠扬中进入回忆,引领下文。“豹尾”结束,“我梦
见外婆就站在我面前,手里捧着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韵味悠长,令人凄然泪下,又照
应了文章的开头。
(四)、悬念解疑法 .....
所谓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中间)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
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
因为悬念是兴趣不断的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所以悬念设置得好,就
能收到吸引读者始终怀着紧张情绪或关切心情迫切地读下去的艺术效果。
利用悬念进行叙事,在文字作品中十分常见,如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智取生辰纲》中
就有精彩的悬念手法的运用。精干练达的杨志竟然被“枣贩子”劫了生辰纲,读者当然会急
不可待地求索造成事态发展背后的原因。
悬念的设置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一个悬念的提出、破译、完成,往往是一个独立事件的完满收结,是对主题的一
次较为完整的表现(如何为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即属此类)。此类悬念,不但是一种叙事
方法,也是一种构思方法。因此,这类悬念从设置到完成,要有一定长度。就一篇作文来
说,悬念不宜设置过多,一般有一两个就行了,不要像好莱坞电影那样,追求“五分钟一个
兴奋点”。
第二种: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叙事本身追求一种悬念迭出、一波三折的艺
术效果。
第三种:我们不妨把它称作是悬而未决的悬念,它可以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使文章意
味无穷。这种手法在时下的一些小小说中最常用。《边城》的结尾。
基本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示例四】 抓 阄
夜,如漆的夜。
半山腰的一间草房里,闪动出昏暗的灯光。屋里坐着兄弟两人。哥哥今年在县城念高
中三年级,成绩优异,明年就要考大学了;弟弟上初中二年级。父亲在三年前病逝。家里
家外,全由母亲一人操劳,长期的超负荷劳动,母亲生病卧床,家里无人劳动,兄弟俩决
定留一个在家,另一个继续上学。
久久地,屋里没有声音。一阵大风吹过,门上的布帘猎猎作响,火苗不停地跳动。
“哥,你去念书吧,我留在家里。”弟弟对哥哥道。哥哥没有应声。看着面黄肌瘦的弟
弟,心里一阵心痛。难道自己去念书,让弱小的弟弟在家劳动吗?哥哥走过去,抚着弟弟
的头,“听哥的话,你人还小,正是读书的时候,哥哥留在家里,你安心去念书。”“不,哥,
你马上就升学了,你去读书,家里活我慢慢干。”
“弟弟,”“哥哥,”兄弟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彼此听见对方的心跳。泪,无声地流淌着……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得以抓阄来决定。
弟弟找来纸和笔,俯在桌上写,哥凝视着屋外黑黑的夜出神。
“哥哥,你先抓吧。”哥哥转过身,迟凝了片刻,从桌上抓起了一个纸团,上面写着:“上
学”。
弟弟望着哥哥道:“哥,你那阄是上学,我在家劳动,你去念书吧。”……
哥哥盯着手中的纸片,心潮起伏,弟弟还那么小,在家劳动,会累坏他的。不行,应
当让弟弟去念书。他转身一看,屋里已不见了弟弟。
哥哥低头沉思了片刻,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从纸篓里找出弟弟的那团纸,展开一看,
上面也写着“上学”。霎时,哥哥明白了一切。为了让哥哥去先抓,自己就……
看着手中的一片皱纸,哥哥眼里闪着泪花,手,在颤抖,猛地,哥哥转过身,大声喊
道:“弟弟……”向屋外浓浓的夜幕冲去
【简评】这是一篇令人伤感、落泪的文章,作者首先写出了家庭的背景,为推动情节发展
做好了铺垫,然后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弟弟费尽心机地在抓阄时“作
弊”,结尾解开谜底。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真情的流露,收到了水到渠成的艺术效果。
【示例五】 《哥是捡来的吗》
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
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头拉磨的驴。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是
一个只要有饭吃就能像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人,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
一颗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
哥真是捡来的吗?在无边的黑夜里我问着依然闪烁的群星,也许它们知道哥是不是从
娘的肚子里出来的。哎!想起我娘,想起我一问她哥是不是捡来的,她就偷偷地抹泪的样
子,想起娘看着哥的那种心痛而无奈的样子,想起……我想哥不是捡的吧!群星无语,只
有无边的思绪融化在无边的黑暗里。
然而,终于有一天,一辆汽车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
全村都愕然了,母亲单薄的身躯像一张经不起揉捏的白纸一样斜倚在门槛上,银发中
夹着几根枯黄的头发任风胡乱地吹拂着。
哥,我想起了哥,我不顾一切地挣脱亲生父母温暖的手,冲向麦田。阳光下哥黝黑的
脸上滚着颗颗水珠,是泪?还是汗?我站在田埂上任由泪水在眼眶里泛滥,却再也无力叫
出那个沉沉的“哥!”
哥,傻笑着看着我,说:“回去后,有空多来陪陪咱娘,她为你牺牲了不少。”
娘,娘为我牺牲了不少,是的,娘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我这个捡来的娃,为
了我今天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娘把哥变成了家里的一头牲畜。
无数个日子里,娘给我端来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却给哥塞了一个硬邦邦的窝窝头,我
对娘说:“这不公平!”娘只笑笑说:“你上学要营养。”
原来……我现在才明白,我和哥的命运是娘一手安排的,到底哥跟娘亲,还是我跟娘
亲,娘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刻我方明白,原来这世上还有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
它像一股丁冬的泉水,滋养着我的心田,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给我前进的力量,我多
想问问娘,我比她的儿子更重要吗?也许不必了,因为娘是这样认为的,这是娘这个最最
善良的人对事物的认知。
【简评】疑问句作题目,开篇就设下了悬念,引起人们对“哥”命运的关注。随着情节的发
展,“终于有一天,一辆汽车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长期的误会才有答案,原
来是“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安排了这一切。母亲超乎寻常的牺牲,深深震撼了我们。
(五)、抑扬生变法所谓“抑扬生变法”,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
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
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正确运用抑扬生变法应注意两点:
1、是要从整体上着眼,安排好轻重、主次、详略。不论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所“欲”
都是目的,所“先”都是手段。前者抑是为了扬,重点在扬;后者扬是为了抑,重点在抑。
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轻重例置,喧宾夺主。
2、是要掌握好“度”和转换的自然。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失实或有悖于事理而影响表达
效果。转换不自然,就可能虚假而不能令人信服。所以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示例六】 风雨中的那朵白莲花
“哗哗!”我被这响声驱散了美梦,揉开蒙眬的睡眼,一看表,已经7点半了。猛然想
起昨天已约好今天早上6:30去爬山。糟糕,都晚了一个小时了。可一看窗外,阴云密布,
大雨瓢泼,还不时地夹杂着电闪雷鸣。这种鬼天气怎么可能去爬山?还是不去了吧。
可是小灵,那个与我约好的女孩子会在车站等我吗?不会的。她平时最胆小,见到蛾
子在头顶飞,都会惊叫着跑出去老远。这“神出鬼没”的大雨天她怎么会去呢。为了保险起
见,我还是给她家挂了电话,没人接,我不禁愣住了,她真的去了!这个胆小的娇弱女生
真去了!顾不得多想,我抓起一把雨伞便跑了出去。虽说早晨,可天阴得似已到了傍晚,
路上行人稀少,只有飞驰而过的几辆汽车,溅起半米来高的污水。隔着密密的水帘,远远
地我看到一个娇小的身影,孤单地站在车站站牌下,穿着洁白裙。那裙舞动着,似一朵在
风中摇曳的白莲花,纯洁、素雅。
“小灵!”我呼喊着奔过去。“阿花,真的是你,我还以为你出了什么事呢。可我又不
认得你家,还好,还好……”小灵话说得有些急促,那张惨白的脸也被涨得发了红。“我没
事,我只是,只是——起晚了。”不知怎的,那原先想说不舒服的谎言,此刻却滑回了肚里,
再也浮不上来了。“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小灵的脸上露出了笑意,无半点责备之意。“你
不害怕吗?”“可我更害怕你出事啊!再说,原先讲好的,怎么能说变就变呢,这可是我做
人的准则哟。”小灵伸手拍了拍自己的胸口,显出很大气的样子, 眼睛却向我神秘的眨了
眨。我不禁“扑哧”笑出声来,可我的眼角却分明有一种东西涌出来,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
水,可它已经滴到了我的心里,开出了一朵白莲花。
小灵,这个外表柔弱的女生,却用诚信支撑起了脊梁。
诚信,这个讲了千百年的字眼,在今天仍然发出那洁白的光、高雅的光。让我们世世
代代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下,接受心灵的洗礼,开出洁白的花朵。噢,风雨中的那朵白莲花,
愿你永开不败!
(六)、照应圆合法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
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技
法呢?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这就是所说的“照
应圆合”法。写作假如忽视照应,就会造成上下文之间脱节,全文结构含量显得支离破碎。
照应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首尾照应。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这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
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
2、文题照应。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标题比较含蓄、或含义较深刻的文章中,须加一定说明、....
注释。因此行文对标题起了注释、说明、点化作用。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3、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语言多次重复照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
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
会有。”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对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4、细节照应。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如茹志娟小说《百....
合花》中,小通迅员衣裳的破洞共出现四次,突出小战士羞涩、淳朴的性格。
5、关键词语照应。即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相补充。
6、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悬,又不马上释念,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
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7、伏笔照应。即前伏后应,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
暗示,即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示例七】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说到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小学时代发生在我和同学李明之间的一件小事立刻浮
现在我的脑海里。
那天,班里正开着家长会,家长们正专注地听老师的发言,突然“哗”的一声刺耳的玻
璃爆裂声打破了宁静。顺声看去,教室北面那扇窗子的玻璃不见了,只有窗棂外的我呆呆
地立在那里——我闯祸了。不知为什么,我的手刚碰到那玻璃,它就掉了下来。可无论怎
样,玻璃是我打的,人证物证俱在,再怎么逃避也不行,我必须赔。
家长会开完,已经知道儿子闯祸了的妈妈拿出10块钱给了我,让我赔偿玻璃,可直到
把钱交到校长的手里,我心里仍然感到委屈,那玻璃怎么那么不经碰呢?玻璃已碎了,钱
也赔了,但事情却没有那么快结束。
这天,我突然看见李明在南边窗边,不知他在干什么,靠近一看,他竟然在拔那钉在
窗扇上的钉子?我突然想了起来:以前他不也常拔北边窗扇的钉子吗?我恍然大悟:“我说
那块玻璃怎么那么不经碰,原来那窗上的钉子都被这家伙拔去钉他的船模了!”了解了情况
的我心里很气愤,被校长批评了一通不说,妈妈辛辛苦苦挣的10元钱也打了水漂。不行,
我要把这件事反映给校长,替自己鸣不平。
但这样做能行吗?我又犹豫了。要知道李明可是校长的儿子呀,何况事情又过了这么
长时间,李明能认账吗,就算他认了账,校长也一定不会“旧事再提”。
不过,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校长反映了这件事。校长一脸严肃,听完我的叙述,
告诉我:“你先回去吧,这件事以后再提。”
“以后再提”其实是“再也不提”,我愤愤不平地想。
出乎我的意料,两天后,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态度和蔼地对我说:“真对不起,那玻
璃的事情我问过了,玻璃窗的钉子的确是我的儿子拔去钉他的船模了。此后,我一定在大
会上对他这种破坏公物的行为提出批评。”说着,从抽屈里取出10元钱,还给了我。
许多年过去了,小学那玻璃事件仍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我很佩服我的小学校长,他不
以亲疏认知事物的态度一直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并成为我以后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简评】这篇作文通过打碎玻璃这件小事,表达了不能凭感情的亲疏远近认知事物的道理。
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了典型三段式结构。开篇“一件小事立刻浮现在我的胸海里”,中间回
忆往事,结尾“许多年过去了,小学那玻璃事件仍留在我的记忆之中”,首尾呼应,构思完
整。
四、根据记叙文结构模式,练习以下所缺段落。
1、想象中间有怎样的故事:
(1)几声沉闷的雷声过后,狂风卷走了午后的宁静,行人慌乱地奔跑,鸟儿急急地归巢……
“只有家才是温馨的港湾。”我喃喃。泪水忍不住滑落。
金钱迷住了双眼,权势夺走了灵魂。您何时才能回到曾经温暖的家?我一手擦着滚烫
的泪,一手写下了这封信。(开头)
放下手中的笔,朦胧中,依稀看到高大的爸爸正奔行在回家的路上,他脚下的路,很
宽,很平,很亮,很美…… (结尾)
【例文展示】亲爱的爸爸:
您好!您还记得您有多久没回家了吗?我都快忘了您的声音了。
听妈妈说,当年家里穷,在我出生的那段日子里,为了给她补身子,您天天下河摸鱼,
虽然日子紧了点,可她无比幸福。
也许是为了让一家过得更好吧,你狠狠心走出了门,留下娘俩天天在夕阳中痴痴地等
待。不过,渐渐地,我的玩具多了,妈妈的衣服漂亮了,奶奶的营养品丰富了……您的确
用您的双手给我们创造了“幸福”。
那个时候,家里人在牵挂之中更增添了几分心痛,因为我们知道,家依然是您内心最
温暖的地方,回家是您每年年末的期盼。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奢侈的化妆品已遮不住岁月刻在妈妈脸上的痕迹,而您似乎已习惯
于“没有”家的生活。当见一见挺着啤酒肚的您已成为一种奢望,当我用陌生的口吻并不流
畅地挤出“爸爸”两个字时,您应该同我和妈妈一样心酸吧?
“孩子他爸,够了,处理完那边的事回来吧。”那一天临走时,妈妈近乎哀求。可您哪
里满足呢?您有数不清的应酬,您可以为了各种目的对各种人欢笑,唯独没有在转身时留
下一丝微笑……
“爸爸,回家吧!爷爷和外公已相继卧在了老屋外斜坡上一块湿湿的草坪上了……”我
曾经在电话里哭着。
“孩子,好好学习。”“嘟,嘟,嘟……”的盲音把您隔在了千里之外。
您曾说加利福尼亚再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再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再浪漫的流水,
都远不及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橘黄的灯光……可现在的您是否早已遗忘那灯光下的快
乐时光,而沉溺于外面的灯红洒绿?
爸爸,因为对您的思念,我不停地在心里张望,张望让话语长了翅膀,愿我的话能飞到
您的耳畔,您听到后常回家看看。
女儿 2011年4月26日
(2)、一天,我收拾屋子,找到两本布满尘土的小学课本。女友说还不扔了?我抚摩着书
半晌没说话。
……
“你妈后来知道真相了吗?”女友问。
“没有。我永远不会让她知道。”
(3)、“据我市公安部门的消息,特大连环杀人案凶手于昨天上午逮捕归案,凶手的线索是由一个水果摊老板提供的,她已得到了十万元人民币的悬赏金。” ——《都市快报》 一位中年妇女,多年在此地卖水果,深得附近居民的好评。她就是那个提供线索的人,此时,她手上正拿着一封信,一封从牢房里寄出的信。
……
读至信尾,水果摊老板已泪如雨下。她双手捧着信纸,仰望天空,喃喃自语:“愿你下辈子也幸福……”
2、在下面的开头段后,补写
(1)我倚在窗边,远处的山很清晰。这一刻,秋日无比清爽,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双含泪的眼睛…… ..
(2)阳光透过窗纱,把桌前一小块地方笼得发白,濯濯的光像沙漠的惨白色。这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张无比痛苦的脸…… .
(3)夕阳的余辉为天空染上了七彩,清凉的晚风唱起了悠悠的歌。我静静地注视着檐下那串淡紫色的风铃,这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悲壮的)场面…… ....
记叙文写作的结构模式
一、记叙文应具有的特质 :
(一)要体现“记叙”性质。
即记人或叙事。记人或叙事,二者必居其一,但又不能以此否定另一面,因为人与事往
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须得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这一
行为主体来推动;当然,人可以是“虚拟化”的人,譬如动物、自然物或想象物等。所以,
是否是合格的记叙文,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情。
(二)要强化“背景”和细节的设置。 ......
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不是单一的几个动作、几句话语,事情的叙述也不宜直来直去,
不然,文章就会显得平板,行文缺乏波澜。好的记叙文,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
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背景,就是我们平时强调的环境;强化“背景”设置,就是强化环境.....
描写。可以说,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人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行文富
有曲折的美感。
同样,人物活动,情节推进,也离不开细节,尤其是人物的性格思想,往往就是靠几..
个细节来完成的。因此,强化典型的细节也非常必要。
(三)要挖掘典型意义
记叙文,记人或叙事是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通过文...
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这就是人事的典型意义。很多记叙文,读后总觉得缺少...............
点什么,更难说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
二、叙事常见的毛病有三种:
(一)是虽有中心,却缺乏具体材料,空话连篇,不能使人感动;
(二)是虽有材料却没有明确的中心,从头到尾一篇流水帐;
(三)是有材料,也确定了中心,却不能很好地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材料和中心不相适应。
【郑重提醒】:记叙文的写作必须围绕中心叙事,因为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 它贯穿全篇的始终。动笔之前,要先确立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中心思想选择组织材料,文章的每一段、每一节都应紧扣中心。
三、记叙文写作的几种结构模式 ......
(一)、冰糖葫芦法 .....
小买卖人为了招徕顾客,以小棒穿插山楂成串叫卖,既美观又方便。借用这个名称用
于作文的构思,意思是说,在作文的谋篇布局阶段,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小竹
棒),那么众多的材料(葫芦)就能很快串连成章。这种方法之所以快速,是因为构思时思
维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只要找到能贯穿全文的“小竹棒”,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需要
多层次、多角度思维,就能把全文的布局安排好。
线索有多种形式:
1、是以时空为线索。
就是按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和空间转移次序,或以时间、空间交错转换作为线索。
如孙犁的《荷花淀》就是按时间与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线索的。
2、是以问题为线索。指按事物的不同内容或问题的不同性质为顺序来安排线索。
3、是以因果为线索。按事件发展的因果关系安排线索。或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
如鲁迅的小说《药》写华家小栓因痨病得不到正确冶疗难免一死的结果。
4、 是以情感认识为线索,按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情感走向或认识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叙事写
人。如杨朔的《荔枝蜜》是很典型的按作者情感和认识线索来叙事的。
【示例一】 一件军大衣
昔日雄风横扫战场的老军人奄奄一息在病床上,耳听着外屋儿女们争家夺产的吵闹声,
他无限悲哀,头一歪撒手西去。
儿女们分完家产,对老军人留下的那件破军大衣不屑一顾:“这劳什子怎么还没扔
啊?!”理所当然,垃圾箱成了那件军大衣的最好的归宿。
夜里,寒风刺骨,一条野狗颠儿颠儿地四处找食,待垃圾箱里可吃的所有“美味”填入
它腹中之后,它发现了“蜷缩”在箱边的军大衣。它嗅了嗅,大概觉得还算可以御寒吧,它
钻到军大衣里做起了美梦。梦里它被一个贵妇人收养,锦衣玉食,只是它偶尔闯了次祸,
被贵妇一顿好打,“啪!啪!”它感觉身上剧痛,一个衣着破烂的女人拎着一只大麻袋,正
用她手中的棍敲着军大衣。冷不防其中蹦出一条野狗,她吓了一跳,野狗看了看她手中的
粗棍,觉得不太好惹,于是一抖身,撒腿溜走了。
“一件破大衣……兴许能卖几个钱。”捡垃圾的女人嘴里嘀咕着,她捡了起来,掸了掸
大衣上的灰,塞进麻袋,蹒跚地走了。
收购站,一个眯着眼的中年人,反复掂量着军大衣的价钱,他指着密密匝匝的补丁,
傲慢地说:“这种破烂货,至多值个5块。”捡垃圾的女人争辩:“你看,多厚实,怎么只值
这么多呢?”中年人哼了一声:“太破了,你不愿意就算了,我们还不想要呢。”
一个考古学者经过,他习惯性地用“瓶底”后的眼睛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当他看到收购
站柜台上的军大衣时,眼睛发亮。他冲进去,连声对那女人说:“卖给我吧。”中年人奇怪
地看着考古学者,低声说了句“神经病”后对女人说:“那你卖给他好了。”
最后以50元拍板。女人拿着手中的五张“大团结”发愣:“值那么多吗?”考古学者如获
至宝的样子更令她惊讶。她搔了搔头,说着什么就飞快地走了——生怕考古学者反悔。
“这质地,这颜色,分明是当初延安大生产运动时的布嘛。我要送到延安军事文物博物
馆去。对,马上就去!”考古学者快步跨上自行车离开了。
一日,延安军事博物馆展览,一个女人领着她的孩子来参观,边看边教育:“你爷爷当
初就是一个大英雄……”忽然,她愣住了:那件破军大衣不就是当初她亲手扔掉的吗?千真
万确,当初就是她拎着那个带补丁的领子扔掉的!
【简评】文章以一件破军大衣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矛头直指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的现实,
曾几何时,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被一些人抛到了九霄云外,当权者以权谋私,身为
子女者铜臭熏心,对父母漠不关心。结尾卒章显志,丢弃军大衣的人最需接受革命传统教
育。
(二)、波澜跌宕法 .....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是说文章似名山胜景一般,要层峦叠嶂,峰回路转、
曲折回环,方可引人入胜。很多人写记叙文时,往往只注意叙事条理、线索结构的分明清
晰、完整清楚,因而平铺直叙、水平如镜,看不到曲折错落、起伏回环。这种文章虽然也
使用了相应的叙事手法,叙述能概括具体,但缺乏点情趣,少了点波澜,仍不能算好文章。
所谓“波澜”, 是指叙事时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如波如澜。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起伏错落,
一波三折,吊起读者紧张的心情,以吸引读者。例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景阳冈打虎一段,.....
可谓波澜起伏。
【示例二】 房东大娘
题记:有时往往因为感情的疏远而不能很好地认识一个人,所以往往会伤害一颗心。
远远地我望见一个笨粗的身影倚在墙上,脚点在叠成的砖块上,费力地用一竹竿挑着
一扇关闭的窗。我知道,又是她在为我开窗,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想: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她是我的房东大娘,我因为在学校里老睡不好觉,才搬到她这里。刚来时,她给我的
印象很不好,笨粗的身子,木讷的表情,还有……总之,不好。
记得刚来时的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跑到水龙头旁大洗了一通,又猛灌起凉水,正
感到“淋漓尽致”的时候,她晃着身子,摇着扇子来到我面前:“孩子,不能这样,会病的。”“关
你什么事儿?水费我一个子儿都不会少的。”我瞟了她一眼又继续我的“冷水计划”——大
洗,猛灌。她只是呆在那里一动不动,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老人也贪财啊,为了点水费,
唉!
可是那天晚上,我的坏运气来了。上吐下泻,一个晚上上了十几趟厕所,当我正“奄
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的时候,她推门进来了,我没有好气地说:“以后进门记着敲一下。”她
又呆在那里了,左手搓着衣襟,
右手在口袋里摸了一会儿,伸了出来:“药,药,治拉肚子的药。”她把药放在桌子上,
默默地走了。这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她也曾经在我进行“冷水计划”的时候阻止过我,而
我却认为母亲是为我好,现在房东大娘也是如此,而我却误解她,伤害她,感情的亲疏对
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的根本原来如此重要。
从吃了那包药以后,我对房东大娘的印象开始好转,但仍然对她提防着,因为“防人之
心不可无”嘛,毕竟她不是我妈,可是……
那天我课间回来取东西时,发现她正站在砖头上,拿着竹竿挑我的窗户,难道……我
喝了一声:“你干什么!”她吓得掉了竹竿,从砖头上跌了下来:“我只是想为你开窗,因为
电视上说„非典‟时期,要经常开窗,可你……”我惊了,感到惭愧,我扶她起来:“对不起。”
她布满皱纹的脸露出了笑容。起来后,她坚持要先给我开窗。窗子开了,不仅是房上的,
还有我心灵上的。
至此,我终于知道疏远的感情会影响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啊!我以后再也不能以
感情的亲疏来判断某人某事。
她现在还在为我开窗,我的泪淌在脸上,滴在心里:明天一定记着开窗。
【简评】文章对“房东大娘”的认识真是一波三折,波澜迭起。一个矛盾未解决,又出现一
个新的矛盾。全文通过“大洗,猛灌”、生病吃药、开窗防„非典‟三件事,一步步展示了房东
大娘的精神世界,最后“我终于知道疏远的感情会影响认识一个人,认识一件事啊!我以后
再也不能以感情的亲疏来判断某人某事。”
(三)、凤头豹尾法 .....
开篇的方法有: 可以设置疑问,吊起人们的胃口;可以单刀直入,切入正题;可以运用修辞格,营造
一种氛围;可以抒情开篇,拔动读者的心弦;可以引用名言,显得精炼又深刻。
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力避矫情、堆砌、言之无物。
作文的结尾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写得不好,会使文章结构松弛,黯然失色;写得好,会使文章浑然天成,大添异彩。
结尾方法有: ......
①反问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人深省。②引用式:引用名言警句,俗话诗文,增
添文采。③点题式:强调主旨,卒章显志。④升华式:扩大范围,提升高度,升华主旨。⑤描写式:借景寓意,生动具体,自然感人。⑥议论式:揭示形象的特征或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⑦抒情式:抒发情感,增强感染力。⑧照应式:前后呼应,血脉贯通,结构圆.
合。
【示例三】 一碗大米饭
幸福如一抹浅浅的雾,淡淡的飘在天涯,飘在村东的路口,与那个破旧的屋里的大米
饭的香味融合,弥漫在我的心窝。为了它,我曾等了一个夏天,等了一个童年。而此刻,
它竟像一笛箫音,轻轻回响在我心灵的深处……
小时候,家里很穷。穷人的天空在记忆中是灰白色的,而穷人总是有一双哀伤的眼睛,
那是在他的孩子们咕噜咕噜地喝稀饭的时候。
那年,外婆生病了,为了外婆,母亲借来了一升大米,细粮在当时是很奢侈的东西。
每天早晨,母亲蒸一碗白稠稠的大米饭,然后一口一口给外婆喂下。每到此时,我就蹲在
墙角咽口水。孝敬的定义就是把好东西留给外婆吃吗?那时,我常常这样想,直到有一
天……
那天,天气晴朗得可爱。早上,照例是一碗大米饭和我们的稀饭,而外婆因身体不舒
服没有起来吃饭,母亲急着去地里,临走时叮嘱我喂外婆。望着端过饭碗的瘦瘦的我,外
婆说:“乖囡,外婆不想吃,你去吃了吧,啊?”外婆和蔼地抚着我的头。“哎!”我满心欢
喜,忙不迭地端走了那碗我梦寐以求的大米饭。但就在这时候,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
简单的思维告诉我:“这是外婆的饭,我不能吃!”就这样,我痴痴地盯着那碗大米饭,窗
外的阳光,小鸟鸣啾,全都变成了一碗碗的大米饭,在我眼前晃动。有好几次,我都差点
忍不住了,一碗大米饭的诱惑力当时真是不亚于吸引一根针的那块大磁铁,而它又仿佛一
个女妖,美丽地谄媚地笑着,想要一口把我吸进去似的。而我就端坐在那儿,在吃与不吃
之间徘徊,耳边不断地响着一句话:外婆的饭,我不能吃……
门“吱”地被母亲推开了,我扭过头去,看着母亲:“娘,外婆的大米饭我没吃。”我的
嘴一撇,想哭。母亲怔怔地看着,突然像明白了什么,紧紧地抱着我,大滴大滴的泪水滴
在我的脖子上。那一刻,我知道,我做对了;那一刻,我好像突然长大了。因为我终于可
以承载着母亲的眼泪了。窗外的阳光斜射进来,暖暖地照在我和母亲的脸上,屋里一片淡
淡红色,在这静谧中,我尽情地分享着母亲的泪光……
那一年,我8岁。小小的我,像是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没错,就是这样的。我清楚
地记得,外婆去世的那天晚上,我梦见外婆就站在我面前,手里捧着一碗香喷喷的大米........................
饭…… ...
【简评】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记叙散文。饱含深沉的情思,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开篇“凤头”,连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朦胧悠扬中进入回忆,引领下文。“豹尾”结束,“我梦
见外婆就站在我面前,手里捧着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韵味悠长,令人凄然泪下,又照
应了文章的开头。
(四)、悬念解疑法 .....
所谓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可以在开头,也可以在中间)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
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
因为悬念是兴趣不断的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所以悬念设置得好,就
能收到吸引读者始终怀着紧张情绪或关切心情迫切地读下去的艺术效果。
利用悬念进行叙事,在文字作品中十分常见,如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智取生辰纲》中
就有精彩的悬念手法的运用。精干练达的杨志竟然被“枣贩子”劫了生辰纲,读者当然会急
不可待地求索造成事态发展背后的原因。
悬念的设置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一个悬念的提出、破译、完成,往往是一个独立事件的完满收结,是对主题的一
次较为完整的表现(如何为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即属此类)。此类悬念,不但是一种叙事
方法,也是一种构思方法。因此,这类悬念从设置到完成,要有一定长度。就一篇作文来
说,悬念不宜设置过多,一般有一两个就行了,不要像好莱坞电影那样,追求“五分钟一个
兴奋点”。
第二种: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叙事本身追求一种悬念迭出、一波三折的艺
术效果。
第三种:我们不妨把它称作是悬而未决的悬念,它可以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使文章意
味无穷。这种手法在时下的一些小小说中最常用。《边城》的结尾。
基本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示例四】 抓 阄
夜,如漆的夜。
半山腰的一间草房里,闪动出昏暗的灯光。屋里坐着兄弟两人。哥哥今年在县城念高
中三年级,成绩优异,明年就要考大学了;弟弟上初中二年级。父亲在三年前病逝。家里
家外,全由母亲一人操劳,长期的超负荷劳动,母亲生病卧床,家里无人劳动,兄弟俩决
定留一个在家,另一个继续上学。
久久地,屋里没有声音。一阵大风吹过,门上的布帘猎猎作响,火苗不停地跳动。
“哥,你去念书吧,我留在家里。”弟弟对哥哥道。哥哥没有应声。看着面黄肌瘦的弟
弟,心里一阵心痛。难道自己去念书,让弱小的弟弟在家劳动吗?哥哥走过去,抚着弟弟
的头,“听哥的话,你人还小,正是读书的时候,哥哥留在家里,你安心去念书。”“不,哥,
你马上就升学了,你去读书,家里活我慢慢干。”
“弟弟,”“哥哥,”兄弟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彼此听见对方的心跳。泪,无声地流淌着……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得以抓阄来决定。
弟弟找来纸和笔,俯在桌上写,哥凝视着屋外黑黑的夜出神。
“哥哥,你先抓吧。”哥哥转过身,迟凝了片刻,从桌上抓起了一个纸团,上面写着:“上
学”。
弟弟望着哥哥道:“哥,你那阄是上学,我在家劳动,你去念书吧。”……
哥哥盯着手中的纸片,心潮起伏,弟弟还那么小,在家劳动,会累坏他的。不行,应
当让弟弟去念书。他转身一看,屋里已不见了弟弟。
哥哥低头沉思了片刻,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从纸篓里找出弟弟的那团纸,展开一看,
上面也写着“上学”。霎时,哥哥明白了一切。为了让哥哥去先抓,自己就……
看着手中的一片皱纸,哥哥眼里闪着泪花,手,在颤抖,猛地,哥哥转过身,大声喊
道:“弟弟……”向屋外浓浓的夜幕冲去
【简评】这是一篇令人伤感、落泪的文章,作者首先写出了家庭的背景,为推动情节发展
做好了铺垫,然后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弟弟费尽心机地在抓阄时“作
弊”,结尾解开谜底。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真情的流露,收到了水到渠成的艺术效果。
【示例五】 《哥是捡来的吗》
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
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头拉磨的驴。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是
一个只要有饭吃就能像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人,他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
一颗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
哥真是捡来的吗?在无边的黑夜里我问着依然闪烁的群星,也许它们知道哥是不是从
娘的肚子里出来的。哎!想起我娘,想起我一问她哥是不是捡来的,她就偷偷地抹泪的样
子,想起娘看着哥的那种心痛而无奈的样子,想起……我想哥不是捡的吧!群星无语,只
有无边的思绪融化在无边的黑暗里。
然而,终于有一天,一辆汽车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
全村都愕然了,母亲单薄的身躯像一张经不起揉捏的白纸一样斜倚在门槛上,银发中
夹着几根枯黄的头发任风胡乱地吹拂着。
哥,我想起了哥,我不顾一切地挣脱亲生父母温暖的手,冲向麦田。阳光下哥黝黑的
脸上滚着颗颗水珠,是泪?还是汗?我站在田埂上任由泪水在眼眶里泛滥,却再也无力叫
出那个沉沉的“哥!”
哥,傻笑着看着我,说:“回去后,有空多来陪陪咱娘,她为你牺牲了不少。”
娘,娘为我牺牲了不少,是的,娘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我这个捡来的娃,为
了我今天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娘把哥变成了家里的一头牲畜。
无数个日子里,娘给我端来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却给哥塞了一个硬邦邦的窝窝头,我
对娘说:“这不公平!”娘只笑笑说:“你上学要营养。”
原来……我现在才明白,我和哥的命运是娘一手安排的,到底哥跟娘亲,还是我跟娘
亲,娘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刻我方明白,原来这世上还有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
它像一股丁冬的泉水,滋养着我的心田,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给我前进的力量,我多
想问问娘,我比她的儿子更重要吗?也许不必了,因为娘是这样认为的,这是娘这个最最
善良的人对事物的认知。
【简评】疑问句作题目,开篇就设下了悬念,引起人们对“哥”命运的关注。随着情节的发
展,“终于有一天,一辆汽车接走了……不是哥,而是我……”,长期的误会才有答案,原
来是“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东西”安排了这一切。母亲超乎寻常的牺牲,深深震撼了我们。
(五)、抑扬生变法所谓“抑扬生变法”,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
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
章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正确运用抑扬生变法应注意两点:
1、是要从整体上着眼,安排好轻重、主次、详略。不论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所“欲”
都是目的,所“先”都是手段。前者抑是为了扬,重点在扬;后者扬是为了抑,重点在抑。
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轻重例置,喧宾夺主。
2、是要掌握好“度”和转换的自然。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失实或有悖于事理而影响表达
效果。转换不自然,就可能虚假而不能令人信服。所以万万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示例六】 风雨中的那朵白莲花
“哗哗!”我被这响声驱散了美梦,揉开蒙眬的睡眼,一看表,已经7点半了。猛然想
起昨天已约好今天早上6:30去爬山。糟糕,都晚了一个小时了。可一看窗外,阴云密布,
大雨瓢泼,还不时地夹杂着电闪雷鸣。这种鬼天气怎么可能去爬山?还是不去了吧。
可是小灵,那个与我约好的女孩子会在车站等我吗?不会的。她平时最胆小,见到蛾
子在头顶飞,都会惊叫着跑出去老远。这“神出鬼没”的大雨天她怎么会去呢。为了保险起
见,我还是给她家挂了电话,没人接,我不禁愣住了,她真的去了!这个胆小的娇弱女生
真去了!顾不得多想,我抓起一把雨伞便跑了出去。虽说早晨,可天阴得似已到了傍晚,
路上行人稀少,只有飞驰而过的几辆汽车,溅起半米来高的污水。隔着密密的水帘,远远
地我看到一个娇小的身影,孤单地站在车站站牌下,穿着洁白裙。那裙舞动着,似一朵在
风中摇曳的白莲花,纯洁、素雅。
“小灵!”我呼喊着奔过去。“阿花,真的是你,我还以为你出了什么事呢。可我又不
认得你家,还好,还好……”小灵话说得有些急促,那张惨白的脸也被涨得发了红。“我没
事,我只是,只是——起晚了。”不知怎的,那原先想说不舒服的谎言,此刻却滑回了肚里,
再也浮不上来了。“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小灵的脸上露出了笑意,无半点责备之意。“你
不害怕吗?”“可我更害怕你出事啊!再说,原先讲好的,怎么能说变就变呢,这可是我做
人的准则哟。”小灵伸手拍了拍自己的胸口,显出很大气的样子, 眼睛却向我神秘的眨了
眨。我不禁“扑哧”笑出声来,可我的眼角却分明有一种东西涌出来,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
水,可它已经滴到了我的心里,开出了一朵白莲花。
小灵,这个外表柔弱的女生,却用诚信支撑起了脊梁。
诚信,这个讲了千百年的字眼,在今天仍然发出那洁白的光、高雅的光。让我们世世
代代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下,接受心灵的洗礼,开出洁白的花朵。噢,风雨中的那朵白莲花,
愿你永开不败!
(六)、照应圆合法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
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技
法呢?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这就是所说的“照
应圆合”法。写作假如忽视照应,就会造成上下文之间脱节,全文结构含量显得支离破碎。
照应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首尾照应。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遥相照应。这就是说,把开头描写的事物或提出的问题,....
在结尾处用各种方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给人首尾圆合的印象。
2、文题照应。这种照应法往往用在标题比较含蓄、或含义较深刻的文章中,须加一定说明、....
注释。因此行文对标题起了注释、说明、点化作用。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3、对话照应。就是以典型人物语言多次重复照应。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头禅:“我....
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
会有。”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突出了孩子之死对祥林嫂的沉重打击。
4、细节照应。生动而典型的细节反复出现,可以突出细节的典型意义。如茹志娟小说《百....
合花》中,小通迅员衣裳的破洞共出现四次,突出小战士羞涩、淳朴的性格。
5、关键词语照应。即表达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在行文中互相照应,互相补充。
6、悬念照应。在作品中设悬,又不马上释念,而是反复暗示,使读者关心人物命运或事件
结局的兴趣愈来愈浓厚。
7、伏笔照应。即前伏后应,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
暗示,即埋下伏笔,待其出现后自然形成一种照应关系。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
【示例七】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说到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小学时代发生在我和同学李明之间的一件小事立刻浮
现在我的脑海里。
那天,班里正开着家长会,家长们正专注地听老师的发言,突然“哗”的一声刺耳的玻
璃爆裂声打破了宁静。顺声看去,教室北面那扇窗子的玻璃不见了,只有窗棂外的我呆呆
地立在那里——我闯祸了。不知为什么,我的手刚碰到那玻璃,它就掉了下来。可无论怎
样,玻璃是我打的,人证物证俱在,再怎么逃避也不行,我必须赔。
家长会开完,已经知道儿子闯祸了的妈妈拿出10块钱给了我,让我赔偿玻璃,可直到
把钱交到校长的手里,我心里仍然感到委屈,那玻璃怎么那么不经碰呢?玻璃已碎了,钱
也赔了,但事情却没有那么快结束。
这天,我突然看见李明在南边窗边,不知他在干什么,靠近一看,他竟然在拔那钉在
窗扇上的钉子?我突然想了起来:以前他不也常拔北边窗扇的钉子吗?我恍然大悟:“我说
那块玻璃怎么那么不经碰,原来那窗上的钉子都被这家伙拔去钉他的船模了!”了解了情况
的我心里很气愤,被校长批评了一通不说,妈妈辛辛苦苦挣的10元钱也打了水漂。不行,
我要把这件事反映给校长,替自己鸣不平。
但这样做能行吗?我又犹豫了。要知道李明可是校长的儿子呀,何况事情又过了这么
长时间,李明能认账吗,就算他认了账,校长也一定不会“旧事再提”。
不过,我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校长反映了这件事。校长一脸严肃,听完我的叙述,
告诉我:“你先回去吧,这件事以后再提。”
“以后再提”其实是“再也不提”,我愤愤不平地想。
出乎我的意料,两天后,校长把我叫到办公室,态度和蔼地对我说:“真对不起,那玻
璃的事情我问过了,玻璃窗的钉子的确是我的儿子拔去钉他的船模了。此后,我一定在大
会上对他这种破坏公物的行为提出批评。”说着,从抽屈里取出10元钱,还给了我。
许多年过去了,小学那玻璃事件仍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我很佩服我的小学校长,他不
以亲疏认知事物的态度一直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并成为我以后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简评】这篇作文通过打碎玻璃这件小事,表达了不能凭感情的亲疏远近认知事物的道理。
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了典型三段式结构。开篇“一件小事立刻浮现在我的胸海里”,中间回
忆往事,结尾“许多年过去了,小学那玻璃事件仍留在我的记忆之中”,首尾呼应,构思完
整。
四、根据记叙文结构模式,练习以下所缺段落。
1、想象中间有怎样的故事:
(1)几声沉闷的雷声过后,狂风卷走了午后的宁静,行人慌乱地奔跑,鸟儿急急地归巢……
“只有家才是温馨的港湾。”我喃喃。泪水忍不住滑落。
金钱迷住了双眼,权势夺走了灵魂。您何时才能回到曾经温暖的家?我一手擦着滚烫
的泪,一手写下了这封信。(开头)
放下手中的笔,朦胧中,依稀看到高大的爸爸正奔行在回家的路上,他脚下的路,很
宽,很平,很亮,很美…… (结尾)
【例文展示】亲爱的爸爸:
您好!您还记得您有多久没回家了吗?我都快忘了您的声音了。
听妈妈说,当年家里穷,在我出生的那段日子里,为了给她补身子,您天天下河摸鱼,
虽然日子紧了点,可她无比幸福。
也许是为了让一家过得更好吧,你狠狠心走出了门,留下娘俩天天在夕阳中痴痴地等
待。不过,渐渐地,我的玩具多了,妈妈的衣服漂亮了,奶奶的营养品丰富了……您的确
用您的双手给我们创造了“幸福”。
那个时候,家里人在牵挂之中更增添了几分心痛,因为我们知道,家依然是您内心最
温暖的地方,回家是您每年年末的期盼。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奢侈的化妆品已遮不住岁月刻在妈妈脸上的痕迹,而您似乎已习惯
于“没有”家的生活。当见一见挺着啤酒肚的您已成为一种奢望,当我用陌生的口吻并不流
畅地挤出“爸爸”两个字时,您应该同我和妈妈一样心酸吧?
“孩子他爸,够了,处理完那边的事回来吧。”那一天临走时,妈妈近乎哀求。可您哪
里满足呢?您有数不清的应酬,您可以为了各种目的对各种人欢笑,唯独没有在转身时留
下一丝微笑……
“爸爸,回家吧!爷爷和外公已相继卧在了老屋外斜坡上一块湿湿的草坪上了……”我
曾经在电话里哭着。
“孩子,好好学习。”“嘟,嘟,嘟……”的盲音把您隔在了千里之外。
您曾说加利福尼亚再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再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再浪漫的流水,
都远不及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橘黄的灯光……可现在的您是否早已遗忘那灯光下的快
乐时光,而沉溺于外面的灯红洒绿?
爸爸,因为对您的思念,我不停地在心里张望,张望让话语长了翅膀,愿我的话能飞到
您的耳畔,您听到后常回家看看。
女儿 2011年4月26日
(2)、一天,我收拾屋子,找到两本布满尘土的小学课本。女友说还不扔了?我抚摩着书
半晌没说话。
……
“你妈后来知道真相了吗?”女友问。
“没有。我永远不会让她知道。”
(3)、“据我市公安部门的消息,特大连环杀人案凶手于昨天上午逮捕归案,凶手的线索是由一个水果摊老板提供的,她已得到了十万元人民币的悬赏金。” ——《都市快报》 一位中年妇女,多年在此地卖水果,深得附近居民的好评。她就是那个提供线索的人,此时,她手上正拿着一封信,一封从牢房里寄出的信。
……
读至信尾,水果摊老板已泪如雨下。她双手捧着信纸,仰望天空,喃喃自语:“愿你下辈子也幸福……”
2、在下面的开头段后,补写
(1)我倚在窗边,远处的山很清晰。这一刻,秋日无比清爽,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双含泪的眼睛…… ..
(2)阳光透过窗纱,把桌前一小块地方笼得发白,濯濯的光像沙漠的惨白色。这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张无比痛苦的脸…… .
(3)夕阳的余辉为天空染上了七彩,清凉的晚风唱起了悠悠的歌。我静静地注视着檐下那串淡紫色的风铃,这一刻,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悲壮的)场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