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世纪欧洲教堂地位的探究
摘要
探究目的:通过对欧洲中世纪教堂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生活等的探究,得出教堂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得出教堂对社会的影响。
教堂对政治的影响
在中世纪西欧,政治被严重“弱化”, 政治权力和政治机构的社会控制功能几乎被降到文明社会的最低限度。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国家基本上都是政教合一的,封建主要当国王,必须要报罗马教皇批准,才能走马上任。所以,罗马教皇也是欧洲最有号召力的人物。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政治制度为封臣制(附庸制)与封土制(采邑制)相结合。层层分封、封建等级制度体系森严,政(国王的世俗权力)教(天主教会的教权)冲突激烈,教权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
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国王与教皇争夺最高统治权(在西欧中世纪,人们相信世上的一切权力都是上帝授予的,但在谁才是这个权力拥有者的问题上,意见却大相径庭,国王和教皇都想把这一权力据为己有)的斗争激烈,故政教冲突不断。
教皇利用给国王加冕的概略,使教权一度凌驾于王权之上。到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期,教权达于极盛。
教堂对经济的影响
在经济上,教会自己拥有税收权,收什一税。由于欧洲社会长期动乱,促使基督教会势力不断壮大,教会在各个国家都拥有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土地,残酷剥削着在这些土地上劳动的农奴。它还要向各国居民收取“什一税”(每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教会)和种种临时摊派的捐赠。所以,中世纪时,欧洲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是教会。
比利时学者亨利·皮朗(H. Pirenne)对此有过一段精辟的评论:“中世纪的经济……无愧于它同时代的教堂。它使资产者廉价地得到了生活上的好处。它无情地打击各种营私舞弊行为,使劳动者免遭受竞争和剥削,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和工资,关心他的卫生条件,开创了学徒制度,禁止雇用妇女和儿童。”这或许可以作为欧洲中世纪“道德经济”的一个注脚。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各种行会是源于宗教的,那时的资产者几乎都是行会会员,而这些行会都是出于宗教目的而建立。在这些行会或商人同业公会中,有些干脆称作“慈善会”,最著名的如图尔内的圣克里斯托夫慈善会等。
教堂对文化的影响
《圣经》中的诗篇的诗体可以说是奠定了西方诗学大致走向,而有关基督教的题材则又催生了中世纪但丁的《神曲》,密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以及后来塔索的《耶路撒冷的解放》等
宏伟巨著。
《旧约圣经》中的历史笔法对西方历史题材的小说有一定影响,个人观点,它的笔法是远超于司马迁的。
《新约圣经》中的修辞手法历来是西方学者研究的大主题,《新约圣经》福音书这种特别的叙事体手法乃是西方后人不敢模仿与超越的,因为在历史上再也没有什么题材能够大到比得上“人类被救赎”这一主题,也没有什么事件会和“耶稣受难”一样,事件前后关联竟会这样巧妙。而像新约中门徒书信这种辩驳性十分强烈的文体辄为像奥古斯都《上帝之城》这样的巨著打下了基础。
我们已经从圣经的客观效果和内在条件,以及它和其它文学杰作的比较几方面来论证圣经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们还要从圣经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来论述它在文学中的地位,因为如果一部作品能成为世界文学的源泉和动力,你就不能不承认:它具有很高的文学性,有吸引许多文艺工作者的魅力。
《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恐怕远远超过一般人所想象的。好多人以为基督教对中世纪科学一直是水火不容,但这只是国内的人的刻板印象。其实,对西欧中世纪史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世纪天主教对科学家的迫害,想到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可是人们往往不愿记得布鲁诺伽利略等人原来都是信仰上纯正的人,更不愿知道布鲁诺还是个神甫。
教堂对科学的影响
中世纪许多有名的大学(其中不乏到迄今为止我们都熟知其名的大学)都是教会建立起来的。这些大学对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堂对生活的影响
基督教对社会风俗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例如反对奴隶制和贩奴贸易,主张一夫一妻制,反对溺婴杀婴等恶俗陋习,提倡辛勤劳动,维护世界和平,等等。有人或许会说,这些不过是教会顺利历史潮流的题下应有之义,并不值得特别表之。其实不然。在上述方面教会多少是种倡导者或推动者。我们再看看当今的教会还在孜孜于此,就知道移风易俗并非轻而易举,顺应历史潮流又是谈何容易,因此不能不承认基督教对社会发展所作的巨大努力和深刻影响。
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生活等等的方面。
综上可知,天主教的地位在中世纪是非常高的,超越了各国家的国王。中世纪的西欧,是受王权与教权双重领导的。教会独立于各国的王权存在,由罗马教廷统一管辖、任命主教,与国王共同治理国家。高级教士参与到世俗权力的统治中,可以说是国中之国。
对中世纪欧洲教堂地位的探究
摘要
探究目的:通过对欧洲中世纪教堂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生活等的探究,得出教堂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得出教堂对社会的影响。
教堂对政治的影响
在中世纪西欧,政治被严重“弱化”, 政治权力和政治机构的社会控制功能几乎被降到文明社会的最低限度。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国家基本上都是政教合一的,封建主要当国王,必须要报罗马教皇批准,才能走马上任。所以,罗马教皇也是欧洲最有号召力的人物。封建国家四分五裂,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政治制度为封臣制(附庸制)与封土制(采邑制)相结合。层层分封、封建等级制度体系森严,政(国王的世俗权力)教(天主教会的教权)冲突激烈,教权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
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国王与教皇争夺最高统治权(在西欧中世纪,人们相信世上的一切权力都是上帝授予的,但在谁才是这个权力拥有者的问题上,意见却大相径庭,国王和教皇都想把这一权力据为己有)的斗争激烈,故政教冲突不断。
教皇利用给国王加冕的概略,使教权一度凌驾于王权之上。到教皇英诺森三世时期,教权达于极盛。
教堂对经济的影响
在经济上,教会自己拥有税收权,收什一税。由于欧洲社会长期动乱,促使基督教会势力不断壮大,教会在各个国家都拥有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土地,残酷剥削着在这些土地上劳动的农奴。它还要向各国居民收取“什一税”(每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教会)和种种临时摊派的捐赠。所以,中世纪时,欧洲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是教会。
比利时学者亨利·皮朗(H. Pirenne)对此有过一段精辟的评论:“中世纪的经济……无愧于它同时代的教堂。它使资产者廉价地得到了生活上的好处。它无情地打击各种营私舞弊行为,使劳动者免遭受竞争和剥削,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和工资,关心他的卫生条件,开创了学徒制度,禁止雇用妇女和儿童。”这或许可以作为欧洲中世纪“道德经济”的一个注脚。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各种行会是源于宗教的,那时的资产者几乎都是行会会员,而这些行会都是出于宗教目的而建立。在这些行会或商人同业公会中,有些干脆称作“慈善会”,最著名的如图尔内的圣克里斯托夫慈善会等。
教堂对文化的影响
《圣经》中的诗篇的诗体可以说是奠定了西方诗学大致走向,而有关基督教的题材则又催生了中世纪但丁的《神曲》,密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以及后来塔索的《耶路撒冷的解放》等
宏伟巨著。
《旧约圣经》中的历史笔法对西方历史题材的小说有一定影响,个人观点,它的笔法是远超于司马迁的。
《新约圣经》中的修辞手法历来是西方学者研究的大主题,《新约圣经》福音书这种特别的叙事体手法乃是西方后人不敢模仿与超越的,因为在历史上再也没有什么题材能够大到比得上“人类被救赎”这一主题,也没有什么事件会和“耶稣受难”一样,事件前后关联竟会这样巧妙。而像新约中门徒书信这种辩驳性十分强烈的文体辄为像奥古斯都《上帝之城》这样的巨著打下了基础。
我们已经从圣经的客观效果和内在条件,以及它和其它文学杰作的比较几方面来论证圣经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们还要从圣经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来论述它在文学中的地位,因为如果一部作品能成为世界文学的源泉和动力,你就不能不承认:它具有很高的文学性,有吸引许多文艺工作者的魅力。
《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恐怕远远超过一般人所想象的。好多人以为基督教对中世纪科学一直是水火不容,但这只是国内的人的刻板印象。其实,对西欧中世纪史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事实并不是这样。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中世纪天主教对科学家的迫害,想到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可是人们往往不愿记得布鲁诺伽利略等人原来都是信仰上纯正的人,更不愿知道布鲁诺还是个神甫。
教堂对科学的影响
中世纪许多有名的大学(其中不乏到迄今为止我们都熟知其名的大学)都是教会建立起来的。这些大学对科学的进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堂对生活的影响
基督教对社会风俗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例如反对奴隶制和贩奴贸易,主张一夫一妻制,反对溺婴杀婴等恶俗陋习,提倡辛勤劳动,维护世界和平,等等。有人或许会说,这些不过是教会顺利历史潮流的题下应有之义,并不值得特别表之。其实不然。在上述方面教会多少是种倡导者或推动者。我们再看看当今的教会还在孜孜于此,就知道移风易俗并非轻而易举,顺应历史潮流又是谈何容易,因此不能不承认基督教对社会发展所作的巨大努力和深刻影响。
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生活等等的方面。
综上可知,天主教的地位在中世纪是非常高的,超越了各国家的国王。中世纪的西欧,是受王权与教权双重领导的。教会独立于各国的王权存在,由罗马教廷统一管辖、任命主教,与国王共同治理国家。高级教士参与到世俗权力的统治中,可以说是国中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