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资源与全球环境之我见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013015394
黄晶 首先,什么是淡水?经过科普得知,淡水即含盐量小于0.5 g/L的水。 地球上水的总量为14亿立方千米,地球上的水很多,淡水储量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3%,而且其中的68.7%又属于固体冰川,分布在难以利用的高山和南、北两极地区,还有一部分淡水埋藏于地下很深的地方,很难进行开采。
地球上水的总贮量约有13.9亿km3,其中约97%为海洋咸水,不能直接为人类利用。淡水的总量仅为0.36亿km3,而且这不足地球总水量3%的淡水中,有77.2%是以冰川和冰帽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也难以为人类直接利用;22.4%为地下水和土壤水,其中2/3的地下水深埋在地下深处;江河、湖泊等地面水的总量大约只有23万km3,占淡水总量的0.36%。因此,只有约20%的淡水是人类易于利用的,而能直接取用的河、湖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
淡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维持了人类维持生命正常运作,清洁,运输等等,人类没有水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人体长时间不摄入水分后果很严重,会造成身体脱水,血液粘稠,不排汗、排尿,细胞不能正常工作,人会出现休克。直至死亡。
2010年4月5日,首届湄公河委员会峰会在泰国闭幕。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四国政府首脑出席本次峰会,中国与缅甸作为对话伙伴与会。在会上,中国向各方提供大量水文数据,缓解了近期受到的外部指责—泰、柬、老、越、缅五国舆论认为中国在澜沧江建设大坝,加剧了下游国家旱情。
对话与解释更多的是政治姿态,并不能立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该区域各国虽有多年的对话合作史,但跨国界的水管理机制仍在摸索,水资源短缺引发的矛盾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在世界范围内,因争夺水资源引起的冲突,湄公河甚至算不上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全世界至少有214条河流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其间充满了现实和潜在的冲突: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和约旦为约旦河打得不可开交,多次爆发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争夺印度河;印度和孟加拉国在争夺恒河;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在争夺幼发拉底河;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埃及在争夺尼罗河,等等。据《联合国水资源开发报告》统计,在过去50年中,由水引发的冲突共507起,其中37起是跨国境的暴力纷争,21起演变为军事冲突。“水战争”,上升为暴力乃至武装冲突,是极端情况,在大部分时候,它表现为一场桌面上下的争夺。
沙特阿拉伯人知道石油的价值之前很久,就已经意识到水的重要性。但对这个石油出口大国而言,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却更加严峻。生产脱盐水,已经消耗了这个国家大量的石油收入,他们意识到,“峰值水源”远比“峰值石油”更为糟糕(所谓峰值,是一种关于资源贮备已经处于或接近极限,除了减少消费之外,已经没有任何选择)。沙特阿拉伯农业研究和发展副部长表示,农业用水量占整个国家用水量的85%到90%,而用水的80%到85%来源于地下蓄水。沙特阿拉伯平均每年降水量约为100毫米,整个国家主要依靠远古时代的地下蓄水生活。就像“峰值石油”学家相信世界原油产量已经或接近峰值一样,“峰值水源”的支持者也同样认为,水资源已经接近枯竭。
随着水资源的匮乏,越来越多的水战争因此爆发。
国家间的“水战争”早已上升为政治问题,而国内的“水战争”除了在性质上与之有所
区别外,在基本表现形式上则大致无二。因为南北地理气候的不同特点,“水战争”在中国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北方由于水资源匮乏,水战争表现为激烈的护水和夺水行动。最极端的案例是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对漳河水资源的争夺。2009年12月,河北涉县沿岸16万人联名上书至当地政府,质疑山西方面以建电站为名修建下交漳水库,希望有关部门及时制止该行动。否则,大量径流量将被拦截在山西省境内,位于清漳河下游的涉县40万人的“命脉”将被斩断。
历史上,三省在这一带爆发过多次冲突,甚至出现过建国以来最大的炸毁水利工程事件。1992年8月22日,在数十次刨损炸毁支渠之后,涉县白芟村几十位村民趁着夜色,背负着数千斤炸药,炸毁了河南林县人民在太行山腰上的悬崖峭壁上凿成的长达1500公里的伟大工程—“人造天河”红旗渠,致使40万人生活断水,震动中央。
这是争夺漳河水源最极端激烈的表现形式。由于事件特殊、背景复杂,最终不了了之,竟无一人受责。尽管后来中央设立了由水利部直辖的漳河上游管理局,但漳河两岸的水事纠纷仍时有爆发。
南方水资源丰富,水战争表现为另一种形式—水电产业与农业、航运业等其它产业以及环保事业的争夺。换句话说,北方缺水尚可称天灾,南方缺水则基本是人祸。
中国大量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从上游到下游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是开发水电最理想的场所。在能源短缺的大背景下,中国于2000年放开了水电投资,允许大型电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电站,就此掀起一轮西南水电开发狂潮。短短几年间,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等大河干支流被开发殆尽,一条河上设立十多级水电站是常有的事。风潮同时向东部波及,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的小水电开发计划也纷纷上马。一时之间,中国几乎无河无电站,无江不开发,而且梯级开发的密度惊人,前一个电站的回水位,就在下一个电站的坝址下;水刚刚从上一个电站流出,马上就被蓄为下一级电站的水头。
这种过度开发不但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还引发了周边的高耗能产业恶性膨胀。“换言之,就是发展出一种‘面多了掺水,水多了加面’的‘水电+高耗能产业’模式。”《中国水危机》作者、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中国企业家》。根据《中国企业家》记者的调查以及业内人士的解释,目前西南新开发的梯级水电站几乎都未兼顾灌溉和航运功能,其后果,正所谓“一业兴,百业衰”。
水战争,源于两个根本原因—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但仅20世纪,地球上的人口就增加了3倍,用水量增加了6倍。而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会再增加30亿,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用水短缺的国家。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中国正在掀起世界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用水缺口每年都在加大。
污染则进一步恶化了短缺问题。水污染与水短缺在很大程度上互为因果:缺水导致污染物难以被稀释,污染又极大地恶化了缺水问题。人们每多用一吨水,就意味着至少多排放0.7吨的污水,而这些污水会污染几十倍于自身的净水,而且治理费用高昂。
联合国“世界水资源评估计划”(WWAP)在2015年报告中指出,以目前的用水比率推算,全球在15年后将缺少40%用水。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对于资源合理利用,最关键的两个字眼,就是“开源”与“节流”。
先说开源。人类在寻求各种淡水资源。对冰川的探测,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无疑都是人类对淡水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淡水开发困难重重,冰川环境的恶劣,海水淡化技术成本的高昂,给淡水的开发造成了重重困难。
再说节流。以色列的节水经验闻名全球,众所周知,以色列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均降雨量低于400毫米,自建国之初就面对着来自于缺水和土壤沙漠化的巨大困难。我一度难以想象,在干旱的土地上,怎么发展起了在全世界都具有领先水平的农业?在这里,大片大片的土地,看起来是干涸的、沙化的。但是土地上都长着绿油油的禾苗。农业专家告诉我们,在这些禾苗下面,有整套的全自动低压滴灌系统。系统可以调节出水量为1升至20升每小时,并对水的质量加以优化,以适合不同类型的土壤。另外,滴灌系统还具有能够使用咸水或微咸水进行灌溉的特点。原因是不断下滴的水可将盐分持续地冲离植物的根部系统,避免盐分在根部出现累积。他们利用海水淡化来补充可用水资源,又用废水处理、水利灌溉等技术节约水资源,珍惜和利用好每一滴水。以色列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实行联合调度、统一使用。以色列对不同的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价格不同。除此之外,以色列还实行用水配额制,对于各种超配额月水,规定了比较高的水费标准,比如农业超配额用水要按三倍的价格收取费用。这个国家的水资源先天匮乏,但是这一劣势反而推动了以色列人在水资源管理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开拓。以色列每年在节水技术和设备研制开发方面的投资达上亿美元,逐步减少了粮食作物的面积,扩大了创汇率高的蔬菜、水果和花卉等的种植面积。
近几十年来,节水技术已成为一些国家的重要产业。在美国,联邦政府支付节水农业的科研、设计等技术方面的全部费用。工程建设费用由联邦政府资助50%,其余50%由地方政府支付或者使用由政府提供担保的优惠贷款。另外,每年美国政府还向农场主提供数亿美元的资助。在讲究效益和法治的基础上,美国也相当注重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目前,整个美国灌溉面积中已有一半采用了喷灌、滴灌,比重还在不断提高;另一半中的多数也采用了节水措施。美国的粮食作物大多用时针式、平移式和卷盘式大型喷灌机灌溉。美国的灌溉是节水结合农作物施肥、施药的灌溉。利用喷灌,美国在占全部耕地面积15%的灌区创造的农产值占到40%的全国农业总产值。
由此可见,对淡水资源的“节流”措施应该多于“开源”。淡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珍惜每一滴淡水,保护好全球的淡水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淡水资源与全球环境之我见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013015394
黄晶 首先,什么是淡水?经过科普得知,淡水即含盐量小于0.5 g/L的水。 地球上水的总量为14亿立方千米,地球上的水很多,淡水储量仅占全球总水量的2.53%,而且其中的68.7%又属于固体冰川,分布在难以利用的高山和南、北两极地区,还有一部分淡水埋藏于地下很深的地方,很难进行开采。
地球上水的总贮量约有13.9亿km3,其中约97%为海洋咸水,不能直接为人类利用。淡水的总量仅为0.36亿km3,而且这不足地球总水量3%的淡水中,有77.2%是以冰川和冰帽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也难以为人类直接利用;22.4%为地下水和土壤水,其中2/3的地下水深埋在地下深处;江河、湖泊等地面水的总量大约只有23万km3,占淡水总量的0.36%。因此,只有约20%的淡水是人类易于利用的,而能直接取用的河、湖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0.3%。
淡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维持了人类维持生命正常运作,清洁,运输等等,人类没有水不能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人体长时间不摄入水分后果很严重,会造成身体脱水,血液粘稠,不排汗、排尿,细胞不能正常工作,人会出现休克。直至死亡。
2010年4月5日,首届湄公河委员会峰会在泰国闭幕。泰国、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四国政府首脑出席本次峰会,中国与缅甸作为对话伙伴与会。在会上,中国向各方提供大量水文数据,缓解了近期受到的外部指责—泰、柬、老、越、缅五国舆论认为中国在澜沧江建设大坝,加剧了下游国家旱情。
对话与解释更多的是政治姿态,并不能立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该区域各国虽有多年的对话合作史,但跨国界的水管理机制仍在摸索,水资源短缺引发的矛盾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在世界范围内,因争夺水资源引起的冲突,湄公河甚至算不上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全世界至少有214条河流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其间充满了现实和潜在的冲突: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和约旦为约旦河打得不可开交,多次爆发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在争夺印度河;印度和孟加拉国在争夺恒河;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在争夺幼发拉底河;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埃及在争夺尼罗河,等等。据《联合国水资源开发报告》统计,在过去50年中,由水引发的冲突共507起,其中37起是跨国境的暴力纷争,21起演变为军事冲突。“水战争”,上升为暴力乃至武装冲突,是极端情况,在大部分时候,它表现为一场桌面上下的争夺。
沙特阿拉伯人知道石油的价值之前很久,就已经意识到水的重要性。但对这个石油出口大国而言,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却更加严峻。生产脱盐水,已经消耗了这个国家大量的石油收入,他们意识到,“峰值水源”远比“峰值石油”更为糟糕(所谓峰值,是一种关于资源贮备已经处于或接近极限,除了减少消费之外,已经没有任何选择)。沙特阿拉伯农业研究和发展副部长表示,农业用水量占整个国家用水量的85%到90%,而用水的80%到85%来源于地下蓄水。沙特阿拉伯平均每年降水量约为100毫米,整个国家主要依靠远古时代的地下蓄水生活。就像“峰值石油”学家相信世界原油产量已经或接近峰值一样,“峰值水源”的支持者也同样认为,水资源已经接近枯竭。
随着水资源的匮乏,越来越多的水战争因此爆发。
国家间的“水战争”早已上升为政治问题,而国内的“水战争”除了在性质上与之有所
区别外,在基本表现形式上则大致无二。因为南北地理气候的不同特点,“水战争”在中国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北方由于水资源匮乏,水战争表现为激烈的护水和夺水行动。最极端的案例是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对漳河水资源的争夺。2009年12月,河北涉县沿岸16万人联名上书至当地政府,质疑山西方面以建电站为名修建下交漳水库,希望有关部门及时制止该行动。否则,大量径流量将被拦截在山西省境内,位于清漳河下游的涉县40万人的“命脉”将被斩断。
历史上,三省在这一带爆发过多次冲突,甚至出现过建国以来最大的炸毁水利工程事件。1992年8月22日,在数十次刨损炸毁支渠之后,涉县白芟村几十位村民趁着夜色,背负着数千斤炸药,炸毁了河南林县人民在太行山腰上的悬崖峭壁上凿成的长达1500公里的伟大工程—“人造天河”红旗渠,致使40万人生活断水,震动中央。
这是争夺漳河水源最极端激烈的表现形式。由于事件特殊、背景复杂,最终不了了之,竟无一人受责。尽管后来中央设立了由水利部直辖的漳河上游管理局,但漳河两岸的水事纠纷仍时有爆发。
南方水资源丰富,水战争表现为另一种形式—水电产业与农业、航运业等其它产业以及环保事业的争夺。换句话说,北方缺水尚可称天灾,南方缺水则基本是人祸。
中国大量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从上游到下游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是开发水电最理想的场所。在能源短缺的大背景下,中国于2000年放开了水电投资,允许大型电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电站,就此掀起一轮西南水电开发狂潮。短短几年间,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澜沧江、怒江等大河干支流被开发殆尽,一条河上设立十多级水电站是常有的事。风潮同时向东部波及,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的小水电开发计划也纷纷上马。一时之间,中国几乎无河无电站,无江不开发,而且梯级开发的密度惊人,前一个电站的回水位,就在下一个电站的坝址下;水刚刚从上一个电站流出,马上就被蓄为下一级电站的水头。
这种过度开发不但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影响,还引发了周边的高耗能产业恶性膨胀。“换言之,就是发展出一种‘面多了掺水,水多了加面’的‘水电+高耗能产业’模式。”《中国水危机》作者、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告诉《中国企业家》。根据《中国企业家》记者的调查以及业内人士的解释,目前西南新开发的梯级水电站几乎都未兼顾灌溉和航运功能,其后果,正所谓“一业兴,百业衰”。
水战争,源于两个根本原因—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但仅20世纪,地球上的人口就增加了3倍,用水量增加了6倍。而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会再增加30亿,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用水短缺的国家。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中国正在掀起世界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用水缺口每年都在加大。
污染则进一步恶化了短缺问题。水污染与水短缺在很大程度上互为因果:缺水导致污染物难以被稀释,污染又极大地恶化了缺水问题。人们每多用一吨水,就意味着至少多排放0.7吨的污水,而这些污水会污染几十倍于自身的净水,而且治理费用高昂。
联合国“世界水资源评估计划”(WWAP)在2015年报告中指出,以目前的用水比率推算,全球在15年后将缺少40%用水。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对于资源合理利用,最关键的两个字眼,就是“开源”与“节流”。
先说开源。人类在寻求各种淡水资源。对冰川的探测,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无疑都是人类对淡水资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水质好、价格渐趋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从海水中取得淡水的过程谓海水淡化。淡水开发困难重重,冰川环境的恶劣,海水淡化技术成本的高昂,给淡水的开发造成了重重困难。
再说节流。以色列的节水经验闻名全球,众所周知,以色列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年均降雨量低于400毫米,自建国之初就面对着来自于缺水和土壤沙漠化的巨大困难。我一度难以想象,在干旱的土地上,怎么发展起了在全世界都具有领先水平的农业?在这里,大片大片的土地,看起来是干涸的、沙化的。但是土地上都长着绿油油的禾苗。农业专家告诉我们,在这些禾苗下面,有整套的全自动低压滴灌系统。系统可以调节出水量为1升至20升每小时,并对水的质量加以优化,以适合不同类型的土壤。另外,滴灌系统还具有能够使用咸水或微咸水进行灌溉的特点。原因是不断下滴的水可将盐分持续地冲离植物的根部系统,避免盐分在根部出现累积。他们利用海水淡化来补充可用水资源,又用废水处理、水利灌溉等技术节约水资源,珍惜和利用好每一滴水。以色列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实行联合调度、统一使用。以色列对不同的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价格不同。除此之外,以色列还实行用水配额制,对于各种超配额月水,规定了比较高的水费标准,比如农业超配额用水要按三倍的价格收取费用。这个国家的水资源先天匮乏,但是这一劣势反而推动了以色列人在水资源管理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开拓。以色列每年在节水技术和设备研制开发方面的投资达上亿美元,逐步减少了粮食作物的面积,扩大了创汇率高的蔬菜、水果和花卉等的种植面积。
近几十年来,节水技术已成为一些国家的重要产业。在美国,联邦政府支付节水农业的科研、设计等技术方面的全部费用。工程建设费用由联邦政府资助50%,其余50%由地方政府支付或者使用由政府提供担保的优惠贷款。另外,每年美国政府还向农场主提供数亿美元的资助。在讲究效益和法治的基础上,美国也相当注重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目前,整个美国灌溉面积中已有一半采用了喷灌、滴灌,比重还在不断提高;另一半中的多数也采用了节水措施。美国的粮食作物大多用时针式、平移式和卷盘式大型喷灌机灌溉。美国的灌溉是节水结合农作物施肥、施药的灌溉。利用喷灌,美国在占全部耕地面积15%的灌区创造的农产值占到40%的全国农业总产值。
由此可见,对淡水资源的“节流”措施应该多于“开源”。淡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珍惜每一滴淡水,保护好全球的淡水环境,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