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诗意栖居地
——观看王崧舟《孔子游春》视频有感
花园小学 刘陈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之水的浇灌才能开出生命之花,需要诗意之水的滋润才能结出心灵之果。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无异于干旱的季节没有绿意浸润的枯涩。那么,在语文课堂这片心灵的土地上,我们如何才能去开垦我们生命的绿意,如何才能去耕耘我们心灵的诗意呢?王崧舟老师的《孔子游春》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营造氛围,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个情感冻结的思想家是绝对进不了文学殿堂的。同样,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也是绝对进不了学生心灵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调动自身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把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课堂的生命活力源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源于教师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生命活力的释放在平等互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感到民主、宽松、融洽、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才能主动投入学习过程,自由地思考、探究,无所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课堂形成强大的情感磁力场。
王老师用富有磁性的声音和饱含诗意的语调地给我们创设了一种自然纯粹的语文诗意情境,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学生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实现师生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
二、品读感悟,散发浓浓语文味
王崧舟指出:“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孔子游春》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第8自然段写孔子向弟子讲述水的四个特点。这段文字原本比较理性、抽象,王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立体、形象地感悟。针对“有德行”的特点,反问学生:如果没有水,后果会怎样?让生感悟水哺育万物的作用,并与第2自然段巧妙联系——没有水,就没有桃红柳绿,没有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针对“有情义”的特点,巧妙地引用了四句写水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引导学生体会水“或方或长”、“或曲或直”,既丰富了学生的理解,又起到了积累语言的作用。针对“有志向”的特点,让生结合生活实际,如用水洗净手、用水洗净毛巾、用水洗净碗等事例体会水“荡涤污垢”的作用、善施教化的特点,这样学生理解得很到位、很深刻。在这基础上,王老师把教学进一步往前推——孔子其实要讲的不是水,而是谁?是真君子。再次引用复沓式的串联、引读,强化“真君子”的内涵,彰显了文本的魂、课的眼,使“真君子”像一粒种子在听课老师心中、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课堂上,王老师要把“语用”从山顶请下来,走到山脚。他设计了三次写话练习:第一次,教学第2自然段,针对一组比喻句,王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 ,看到 ,想到宽广的胸怀„„”,让学生写话,体会语言的特色。第二次,教学第8自然段,针对水的四个特点,王老师又设计了填空练习:“看到水奔流不息,哺育生灵,想到 ;看到水或方或长,和顺温柔,想到 ”,以此强化水的特性。第三次,针对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补白——水还有什么特点,通过写话,不断丰厚学生对“水”、对“真君子”的认识、理解。
沐浴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有如历经一次泗水河畔的春游,清风习习,鸟语花香,让人久久回味,回味,再回味。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诗意栖居地
——观看王崧舟《孔子游春》视频有感
花园小学 刘陈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学,需要诗意之水的浇灌才能开出生命之花,需要诗意之水的滋润才能结出心灵之果。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无异于干旱的季节没有绿意浸润的枯涩。那么,在语文课堂这片心灵的土地上,我们如何才能去开垦我们生命的绿意,如何才能去耕耘我们心灵的诗意呢?王崧舟老师的《孔子游春》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一、营造氛围,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个情感冻结的思想家是绝对进不了文学殿堂的。同样,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也是绝对进不了学生心灵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调动自身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把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情感需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绿洲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课堂的生命活力源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强化,源于教师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生命活力的释放在平等互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感到民主、宽松、融洽、愉悦,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才能主动投入学习过程,自由地思考、探究,无所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果断而自主地决策和实践,使课堂形成强大的情感磁力场。
王老师用富有磁性的声音和饱含诗意的语调地给我们创设了一种自然纯粹的语文诗意情境,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学生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实现师生情感共鸣,产生教学合力。
二、品读感悟,散发浓浓语文味
王崧舟指出:“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孔子游春》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第8自然段写孔子向弟子讲述水的四个特点。这段文字原本比较理性、抽象,王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立体、形象地感悟。针对“有德行”的特点,反问学生:如果没有水,后果会怎样?让生感悟水哺育万物的作用,并与第2自然段巧妙联系——没有水,就没有桃红柳绿,没有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针对“有情义”的特点,巧妙地引用了四句写水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引导学生体会水“或方或长”、“或曲或直”,既丰富了学生的理解,又起到了积累语言的作用。针对“有志向”的特点,让生结合生活实际,如用水洗净手、用水洗净毛巾、用水洗净碗等事例体会水“荡涤污垢”的作用、善施教化的特点,这样学生理解得很到位、很深刻。在这基础上,王老师把教学进一步往前推——孔子其实要讲的不是水,而是谁?是真君子。再次引用复沓式的串联、引读,强化“真君子”的内涵,彰显了文本的魂、课的眼,使“真君子”像一粒种子在听课老师心中、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课堂上,王老师要把“语用”从山顶请下来,走到山脚。他设计了三次写话练习:第一次,教学第2自然段,针对一组比喻句,王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看到习习的春风,想到 ,看到 ,想到宽广的胸怀„„”,让学生写话,体会语言的特色。第二次,教学第8自然段,针对水的四个特点,王老师又设计了填空练习:“看到水奔流不息,哺育生灵,想到 ;看到水或方或长,和顺温柔,想到 ”,以此强化水的特性。第三次,针对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补白——水还有什么特点,通过写话,不断丰厚学生对“水”、对“真君子”的认识、理解。
沐浴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课堂,有如历经一次泗水河畔的春游,清风习习,鸟语花香,让人久久回味,回味,再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