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举时代,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斯文,二是改变命运。读书人要知书达礼,哪怕像孔乙己那样落魄了,也不能斯文扫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一旦进入仕途,那就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了。
今天,教育的目标同样有两个,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未来的伟大民族复兴需要建设者与追梦人。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创新。教育就是民族的未来。然而,教育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异化,问一问老师和家长,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回答往往令人口是心非。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着落于中国梦背景下的个人发展,失去了理想,偏离了目标,民族振兴便无从谈起。
教育的目标不是分数。一边是社会对教育的不满越发积聚,一边类似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学校仍旧大行其道,这是一个教育扭曲的年代。我在复旦大学参加一个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的研讨会,一位上海的重点中学校长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为什么重点高中那么重视分数?因为如果高考成绩下来了,家长就会不认可,社会就会不认可,政府也会不认可。因此,没有哪个校长能够承受分数下降的风险。案例教学法很好,然而短期内对提高分数没有帮助,甚至会有负面作用,老师们会有动力和兴趣吗?答案是显然的。把分数作为主要目标,甚至是惟一目标,这是在办学校,而不是办教育。今天的学校,已经与教育渐行渐远。
教育的目标不是财富。办学需要资金,聘请好的教师需要高的薪水,遍地希望学校,其实是教育贫瘠的表现。然而,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可能是财富。事实上,做任何事业,核心价值都不可能是财富。乔布斯曾说,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传世的公司,这家公司里的人动力十足地创造伟大的产品。其他一切都是第二位的。当然,能赚钱很棒,因为那样你才能够制造伟大的产品。但是动力来自产品,而不是利润。
同样的,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升官发财。尽管,很多学校以自己培养的学生上了财富榜而自豪。可是,这又有什么可自豪的呢?即便成为土豪是一件很光彩的事,那些富豪赚钱的才能多半不是学校教出来的。
教育的目标不是地位或名声。许多学校搞校庆,都是以自己培养了多少名人为荣。成功校友知名校友成了座上宾,默默无闻的校友则可有可无。清华大学的校庆值得称道,因为他们一直按照毕业的时间来为校友排位,每次活动的介绍也都是从最老资历的开始。培养官员,培养名人不是坏事,学校也可以引以为豪,但这些校友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教育的目标还是要关注这些普通的大多数。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幸福。如果教育的目标不是分数,不是财富,不是名声,不是地位,那么,作为教育者,只能关心人生的终极问题——幸福。
幸福与财富无关。心理学家研究过,彩票大奖的得主,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幸福感就会回到中奖前的水平。同样的,那些在财富上成功的人士,反而更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失落感中去。
幸福甚至与健康的关系也不大。有足够的数据表明,即便是因为车祸致残的人,一年之后,便能恢复到车祸前的心理状态。如果他们本来是乐观的人,他们仍旧表现出积极阳光的心态。
那么,幸福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换而言之,幸福本来就是生命的需要。生命本来就应该是幸福的。我们付出诸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却往往发现所追求的东西是虚空的。而幸福,才是终极目标。
幸福是有人生目标,并且为之而努力。迷茫的人生是痛苦的。失去目标之后的放纵与压抑往往导致虚无与抑郁。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人很辛劳,物质很贫乏,生活很艰苦,你认为他过得很悲惨,却没有意料到,他的幸福感很高。因为他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而实现目标的过程是充实的,离目标越来越近的感觉是喜悦的。
幸福是一种成功的感觉。成功让我们有自我实现的幸福,这种自我实现是一种外在的肯定,同时又能极大地提升自信。
幸福是感恩。付出和帮助别人,能让我们自己快乐。抱着感激的心态对待世界,能提升内心幸福的水平。
幸福是知足。知足的人很少抱怨,即便遭遇不幸,仍能看到生活中积极正面的价值。
哈佛教授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说,幸福的本质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如果我们以牺牲当下的快乐去追求未来的幸福,这属于忙碌奔波;如果我们只追求当下的感官刺激而不管将来,这是享受主义;如果现在和未来都不快乐,那是虚无主义;真正的幸福,应该是现在快乐,未来也快乐。因此,如果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让我们快乐,又是有意义的,那便进入了幸福的状态。
反观当下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孩子多半处于忙碌奔波中,他们幸福吗?更糟糕的是,如果现在的努力对将来而言没有意义,那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中,那将是一代人的灾难。
在科举时代,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斯文,二是改变命运。读书人要知书达礼,哪怕像孔乙己那样落魄了,也不能斯文扫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一旦进入仕途,那就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了。
今天,教育的目标同样有两个,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未来的伟大民族复兴需要建设者与追梦人。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创新。教育就是民族的未来。然而,教育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异化,问一问老师和家长,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回答往往令人口是心非。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着落于中国梦背景下的个人发展,失去了理想,偏离了目标,民族振兴便无从谈起。
教育的目标不是分数。一边是社会对教育的不满越发积聚,一边类似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学校仍旧大行其道,这是一个教育扭曲的年代。我在复旦大学参加一个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的研讨会,一位上海的重点中学校长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为什么重点高中那么重视分数?因为如果高考成绩下来了,家长就会不认可,社会就会不认可,政府也会不认可。因此,没有哪个校长能够承受分数下降的风险。案例教学法很好,然而短期内对提高分数没有帮助,甚至会有负面作用,老师们会有动力和兴趣吗?答案是显然的。把分数作为主要目标,甚至是惟一目标,这是在办学校,而不是办教育。今天的学校,已经与教育渐行渐远。
教育的目标不是财富。办学需要资金,聘请好的教师需要高的薪水,遍地希望学校,其实是教育贫瘠的表现。然而,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可能是财富。事实上,做任何事业,核心价值都不可能是财富。乔布斯曾说,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传世的公司,这家公司里的人动力十足地创造伟大的产品。其他一切都是第二位的。当然,能赚钱很棒,因为那样你才能够制造伟大的产品。但是动力来自产品,而不是利润。
同样的,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升官发财。尽管,很多学校以自己培养的学生上了财富榜而自豪。可是,这又有什么可自豪的呢?即便成为土豪是一件很光彩的事,那些富豪赚钱的才能多半不是学校教出来的。
教育的目标不是地位或名声。许多学校搞校庆,都是以自己培养了多少名人为荣。成功校友知名校友成了座上宾,默默无闻的校友则可有可无。清华大学的校庆值得称道,因为他们一直按照毕业的时间来为校友排位,每次活动的介绍也都是从最老资历的开始。培养官员,培养名人不是坏事,学校也可以引以为豪,但这些校友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普通人,教育的目标还是要关注这些普通的大多数。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幸福。如果教育的目标不是分数,不是财富,不是名声,不是地位,那么,作为教育者,只能关心人生的终极问题——幸福。
幸福与财富无关。心理学家研究过,彩票大奖的得主,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幸福感就会回到中奖前的水平。同样的,那些在财富上成功的人士,反而更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失落感中去。
幸福甚至与健康的关系也不大。有足够的数据表明,即便是因为车祸致残的人,一年之后,便能恢复到车祸前的心理状态。如果他们本来是乐观的人,他们仍旧表现出积极阳光的心态。
那么,幸福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换而言之,幸福本来就是生命的需要。生命本来就应该是幸福的。我们付出诸多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却往往发现所追求的东西是虚空的。而幸福,才是终极目标。
幸福是有人生目标,并且为之而努力。迷茫的人生是痛苦的。失去目标之后的放纵与压抑往往导致虚无与抑郁。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人很辛劳,物质很贫乏,生活很艰苦,你认为他过得很悲惨,却没有意料到,他的幸福感很高。因为他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而实现目标的过程是充实的,离目标越来越近的感觉是喜悦的。
幸福是一种成功的感觉。成功让我们有自我实现的幸福,这种自我实现是一种外在的肯定,同时又能极大地提升自信。
幸福是感恩。付出和帮助别人,能让我们自己快乐。抱着感激的心态对待世界,能提升内心幸福的水平。
幸福是知足。知足的人很少抱怨,即便遭遇不幸,仍能看到生活中积极正面的价值。
哈佛教授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说,幸福的本质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如果我们以牺牲当下的快乐去追求未来的幸福,这属于忙碌奔波;如果我们只追求当下的感官刺激而不管将来,这是享受主义;如果现在和未来都不快乐,那是虚无主义;真正的幸福,应该是现在快乐,未来也快乐。因此,如果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让我们快乐,又是有意义的,那便进入了幸福的状态。
反观当下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孩子多半处于忙碌奔波中,他们幸福吗?更糟糕的是,如果现在的努力对将来而言没有意义,那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中,那将是一代人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