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惊:非洲人对中国人的9大印象!!!也许二十年后我们会丢掉非洲的友谊!!

吃惊:非洲人对中国人的9大印象!!! 也许二十年后我们会丢掉非洲的友谊!!

看到一篇介绍我们中国人在国外的一些情况,与朋友们共看,让我们从中能思考一些什么!

随着国家的富强,开拓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和员工颇有自豪感,殊不知,国内通行的一些做法和习惯,在国际上却是屡屡令人侧目,即使在中国人深耕人脉的第三世界黑非洲,当地人对中国人也形成了“独特”的印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座金矿的非洲大陆,已不再是黑非洲了,各种肤色的人在这里淘金,寻找财富,其中包括大约100万中国人。

被白人统治一二百年的非洲黑人早已熟悉了白人的习性,但他们对中国人这个迟到的经济探险者还很陌生。他们看待我们,就像我们看待他们一样,从神秘、好奇开始,经过猜测、观察、实证,最后形成了一种观念。

我这几年一直在非洲,通过密切接触部长、省长、企业家、酋长、村民等各个层次的非洲人,勾勒出非洲人眼里的中国人。我们可以以非洲人作为一面镜子,看看中国人在非洲人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人,以调整自己的不恰当行为,从而取得非洲人民的认同。

吃苦耐劳

中国人吃苦耐劳,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一致的、积极的印象。中国人不管在非洲搞工程还是经商,他们几乎都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早上7点上班,下午6点半下班,晚上还要加班。

埃塞俄比亚北沃洛省沃尔迪亚市的政府主席巴雷先生对我说:“你们中国人工作很努力,这是你们国家很快富裕起来的主要原因,我们埃塞俄比亚人缺乏的就是这种精神。”非洲人很佩服中国人的勤劳,有的甚至不可思议,认为中国人简直成了“人肉机器”。

非洲虽然贫穷,可当地人在劳动态度上与我们迥然不同。我们双周日实行还没多少年,可他们这里早就实行了。加班,对中国人来说是家常便饭,甚至没有任何额外报酬。在这里,你让当地人晚下班10分钟他也向你要加班工资,不付就把你告上法庭。尽管加班工资比平常工资高出很多,当地人也不愿加班,他们要充分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休闲。

非洲人对中国人这种苦行僧式的工作态度实在无法理解,不知道中国人的快乐在哪里,不知道中国人在享受什么。他们经常和我讨论这样的话题:工作难道就是人活着的唯一目的么?如果人有追求快乐享受的权利,那只能认为这些闯非洲的中国人的快乐来自劳动,把劳动看作是一种享受。

清心寡欲

中国人清心寡欲,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另一个印象。在非洲这个性比较放纵的地区,多数国家实行一夫多妻制,他们见中国人在这里单身一呆就是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不找女人,实在无法理解。在非洲,经常见白人身边依偎着身材绝好的黑姑娘,也经常见健壮的黑小子挽着欧美来的白姑娘,孤独的就是中国人。

我在埃塞俄比亚工作时,秘书梅塞尔小姐曾问我,中国人出国前是不是都要打针。我问她打什么针,她说是打性的针。我以为是避孕针,便说不用打针,有安全套的。她说不是,是失去性欲的针,出国后就不想女人了。

我听后很惊讶,她怎么会问我这个问题。我对她说,没听说过有这种针。她反问我说,那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不需要女人。我变着方地解释道,我们中国人喜欢喝茶,喝茶泄火,常喝茶,就没性欲了,就不想女人了。

你看,他们实在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清心寡欲。

制造低质廉价商品

中国人制造的商品廉价,这是他们对中国人的第三个印象。非洲市场上中国商品最多的就是服装、小家电、五金和摩托车。一个中国同胞在那里为公司采购物资时,问当地的店主有没有便宜的,店主张口就来:“有呀,中国制造的就便宜。”

在非洲,“中国制造”是廉价、劣质商品的代名词。

一次,埃塞俄比亚交通部的赛义夫·伯海恩先生对我说:“我知道,你们中国有好产品的,可为什么出口非洲的中国产品质量这么差?我现在绝对不买中国制造的东西。”

2009年1月31日,喀麦隆西北大区巴利的酋长多甘永加三世也问我类似的问题。5月18日,我在喀麦隆巴孟达市的一家饭店吃饭,当服务员布伦达下班换上漂亮的裙子时,我问她这衣服是不是中国制造。她说:“你们中国的衣服是中看不中穿,看上去很漂亮,穿两天就坏了。我现在不买„中国制造‟了,我穿的裙子是尼日利亚制造的。”

作为中国人,我当然要维护中国人的形象,我对他们解释说,我身上穿的就是中国制造,质量蛮好的。中国人绝对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因为非洲市场的购买力有限,所以,我们就生产一些低成本的产品销往非洲,但我们也有高质量的产品销往欧美。

解释归解释,在非洲,中国商品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我在喀麦隆西北大区临时租住的房子里,在5个月里换了4个中国制造的厨房水龙头。

2009年5月12日,我与喀麦隆政府官员桑巴先生坐在车子里穿过喀麦隆的经济首都杜阿拉,我指着街道两边的商店自豪地对他说:“你看,商店里有80%的商品是中国制造。”他接着说:“怎么不见有中国制造的小轿车在非洲跑?”

在非洲,许多中国企业不用国产汽车,偏买日本的丰田、三菱车,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国产汽车质量不过关。一家在非洲的建筑企业买了两辆国产皮卡,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只能开动一辆了,另一辆停在院子里做配件用,几个月后两辆车就成了一堆废铁,最后还是买了两辆日本车。

中国人法律意识淡薄,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四个印象。可能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太长

了,人们习惯了家长式的管理,缺乏法律意识。

在中国,一些企业不和员工签订合同,不上任何保险,随意解雇员工,这是家常便饭,已习以为常。在非洲,一些中国企业老板无视当地的法律,经常与当地雇员发生冲突,官司缠身,如雇工不签合同,不缴纳各种保险费,工资标准低于所在国规定的最低保障工资,节假日强迫员工上班,加班不付加班费,随意解雇劳工等。在中国,企业老板财大气粗,可以用钱摆平一切。在非洲,这就不灵了,老百姓都知道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在非洲的一家中国建筑(2.91,-0.10,-3.32%)企业,一天法院突然送来了150张传票。原来,这家企业没按照法律程序解雇员工,被解雇的员工纷纷到法院把这家企业告上了法庭。

非洲虽然落后,但他们仍沿袭着殖民者带来的法律,现行的法律,几乎都是从英国、法国那里原封不动地搬来的。如在喀麦隆,西北大区和西南大区原来是英国殖民地,这里就采用英国的法律系统;其他8个大区原来是法国的殖民地,在那里就采用法国的法律系统。可能是殖民者多年来对他们教化的结果,非洲人办事一定要找出法律根据。

中国人在非洲开农场办企业要租用土地,土地许可证上引用的法律法规就有20来项;你要购买政府管制商品,许可证上第一页就列满了法律依据。所以,中国人来非洲,第一件事就是要熟悉这里的法律,这样才能避免经营过程中因违犯法律造成的被动与损失。

不注意自身形象

中国人不注意形象,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五个印象。非洲人被白人强迫穿上衣服后,他们保持了白人的传统,公务活动一定是西装革履。

非洲原始,但并不是所有的非洲人都愚昧,他们也有现代文明意识,对一些恶习、陋习也是恨之入骨的。2002年,一位中国人乘坐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飞机回国,他不听飞机上的警告,坚持在洗手间抽烟,结果被罚款并在泰国曼谷机场扣留了一个星期。

前不久,我在喀麦隆听一个从埃塞俄比亚来的中国同胞讲与他同机的几个中国同胞的故事。开始,他还和临座的黑人聊天,黑人对中国人颇有好感。但飞行途中,一位同胞竟毫无顾忌地向地板上吐了口痰,然后用脚在上面碾压,让同机的老黑看得目瞪口呆,再也不愿搭理中国人了。

在非洲,经常见中国人在车子里把鞋子脱掉,光脚丫子凉在前挡风玻璃上,看上去很不雅观。

2007年8月19日,我和几个中国同胞驾车去埃塞俄比亚北部,路过一个镇子时,一群年轻人见了我们齐声喊:“China!No good!妈的个X !”我们听了既愤怒又羞耻,想必这是过去在这里搞工程的中国人常说“妈的个X”被黑人学去了。你看,连我们的“国骂”也给“外援”了!

在喀麦隆,我去过法国道达尔、南非MTN 等外国公司在当地投资的企业,从他们的办公环境到员工面貌,一看就是有实力的现代企业。进入办公楼大门,要用身份证换他们内部的电子证件,然后进每个门都用这个内部证件刷卡,来访的客人进入了哪个门,公司的

电脑系统都有记录。

在非洲的中国企业一般都是艰苦奋斗,办公场所简陋,尤其是一些建筑企业、百货商店,这些企业门面不注意装修,员工不注意形象,给非洲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好像我们中国人都很邋遢。

扰乱市场

中国人扰乱市场,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六个印象。《中国非洲》(Chinafrique)一书的作者塞尔日·米歇尔认为,中国企业逐步把欧洲企业挤出非洲市场,这是中国人超低价格投标造成的。塞内加尔有个污水处理项目招标,中国人的报价还不到法国人的1/3,气得法国人拽自己的头发。

一些中国企业低价中标后,为少亏、不亏或赢利,便降低施工标准,违反合同规范,偷工减料现象严重,产品或工程质量无法保证。现在,非洲人也对中国企业操纵价格的行为颇为恐惧和愤怒,因为这抢了他们的饭碗,要么把他们挤出了市场,要么让他们没有机会进入市场。

2007年我在埃塞俄比亚时,政府曾发布了一个通令,说大批中国人在埃塞俄比亚黑市用比尔兑换美元,造成埃塞俄比亚外汇紧缺,美元汇率上升。不但是外汇,就是木雕等旅游纪念品的价格,也被中国人炒了起来。好多非洲人说,你们中国人是祸水,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的市场搅乱。

不团结

中国人不团结,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七个印象。在非洲,一家公司的中国人到外旅游遇到另一家公司的中国人,他们很少打招呼寒暄,虽然远离祖国几万里,他们见面后如同见了外国人一样,没有任何亲切感。在非洲同一个城市开店的中国人,因为竞争关系大伤和气,有的发展到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地步。

非洲某国的一个省会城市有两家中国商店,其中的一家商店就放出风来,非要把另一家商店灭掉。在这里,帮派势力也很严重,来自中国各地区的人都形成自己的势力团伙,互相攻击,互相拆台。中国人做生意都有点猫腻,不是当地的黑人,往往是中国人之间互相向当局举报,可见手段之恶毒。

没宗教信仰

中国人没宗教信仰,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八个印象。在非洲,到政府部门办事或到法院参加诉讼,都要填写一系列的表格,其中有一项就是宗教信仰。这让我很为难,我填写什么宗教信仰呢?共产主义不是宗教信仰呀,开始我空着。他们问我,怎么不填写,我说无宗教信仰。他们疑惑不解,人怎么会没有宗教信仰呢?

后来,非洲人总和我说起宗教信仰一事。问中国人去教堂么?都信仰什么宗教?2009年复活节,喀麦隆BUEA 大学四年级会计专业学生热塔发手机短信问我相信耶稣复活

么?中国宪法赋予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可信教者在中国毕竟是少数,来非洲的中国人大多没宗教信仰。

非洲人见中国人星期天也不休息,从来不去教堂,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甚是不解。他们说,工作赚钱是人生的过程,但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一种精神追求。

什么都吃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九个印象。和非洲人交流时间长了,他们总会问你“听说你们中国人吃狗、吃猴子”之类的话。

在非洲某国,一家中国建筑公司偷吃了一只狗,当地工人知道后集体罢工,表示抗议。还有一家建筑公司,刚来的时候附近水库里有好多野鸭子,这家公司就把这个水库当作养鸭场,天天来抓鸭子吃,没几个月,鸭子就被吃光了,水面上漂满了野鸭毛。中国人在非洲,尤其是那些中方员工较多的建筑公司,所到之处都搞“三光”政策:猪光、鸡光、野味光。

一次,西北大区工业局巴克利局长对我说:“当年你们中国人在这里修公路,把这里的猪都吃光了。你们中国人要来这里,最好提前一年通知我们,我们好号召村民们为你们养猪。”来非洲的中国人,一定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如在埃塞俄比亚,驴和狗是绝对不能吃的。

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早已名扬天下,但我们仍有自身的缺点。你在人家门口做事,当然要考虑人家的感受。如果连过去曾被人买卖的黑人都瞧不起我们,那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真是无地自容了。

吃惊:非洲人对中国人的9大印象!!! 也许二十年后我们会丢掉非洲的友谊!!

看到一篇介绍我们中国人在国外的一些情况,与朋友们共看,让我们从中能思考一些什么!

随着国家的富强,开拓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和员工颇有自豪感,殊不知,国内通行的一些做法和习惯,在国际上却是屡屡令人侧目,即使在中国人深耕人脉的第三世界黑非洲,当地人对中国人也形成了“独特”的印象。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座金矿的非洲大陆,已不再是黑非洲了,各种肤色的人在这里淘金,寻找财富,其中包括大约100万中国人。

被白人统治一二百年的非洲黑人早已熟悉了白人的习性,但他们对中国人这个迟到的经济探险者还很陌生。他们看待我们,就像我们看待他们一样,从神秘、好奇开始,经过猜测、观察、实证,最后形成了一种观念。

我这几年一直在非洲,通过密切接触部长、省长、企业家、酋长、村民等各个层次的非洲人,勾勒出非洲人眼里的中国人。我们可以以非洲人作为一面镜子,看看中国人在非洲人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人,以调整自己的不恰当行为,从而取得非洲人民的认同。

吃苦耐劳

中国人吃苦耐劳,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一致的、积极的印象。中国人不管在非洲搞工程还是经商,他们几乎都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早上7点上班,下午6点半下班,晚上还要加班。

埃塞俄比亚北沃洛省沃尔迪亚市的政府主席巴雷先生对我说:“你们中国人工作很努力,这是你们国家很快富裕起来的主要原因,我们埃塞俄比亚人缺乏的就是这种精神。”非洲人很佩服中国人的勤劳,有的甚至不可思议,认为中国人简直成了“人肉机器”。

非洲虽然贫穷,可当地人在劳动态度上与我们迥然不同。我们双周日实行还没多少年,可他们这里早就实行了。加班,对中国人来说是家常便饭,甚至没有任何额外报酬。在这里,你让当地人晚下班10分钟他也向你要加班工资,不付就把你告上法庭。尽管加班工资比平常工资高出很多,当地人也不愿加班,他们要充分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休闲。

非洲人对中国人这种苦行僧式的工作态度实在无法理解,不知道中国人的快乐在哪里,不知道中国人在享受什么。他们经常和我讨论这样的话题:工作难道就是人活着的唯一目的么?如果人有追求快乐享受的权利,那只能认为这些闯非洲的中国人的快乐来自劳动,把劳动看作是一种享受。

清心寡欲

中国人清心寡欲,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另一个印象。在非洲这个性比较放纵的地区,多数国家实行一夫多妻制,他们见中国人在这里单身一呆就是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不找女人,实在无法理解。在非洲,经常见白人身边依偎着身材绝好的黑姑娘,也经常见健壮的黑小子挽着欧美来的白姑娘,孤独的就是中国人。

我在埃塞俄比亚工作时,秘书梅塞尔小姐曾问我,中国人出国前是不是都要打针。我问她打什么针,她说是打性的针。我以为是避孕针,便说不用打针,有安全套的。她说不是,是失去性欲的针,出国后就不想女人了。

我听后很惊讶,她怎么会问我这个问题。我对她说,没听说过有这种针。她反问我说,那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不需要女人。我变着方地解释道,我们中国人喜欢喝茶,喝茶泄火,常喝茶,就没性欲了,就不想女人了。

你看,他们实在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清心寡欲。

制造低质廉价商品

中国人制造的商品廉价,这是他们对中国人的第三个印象。非洲市场上中国商品最多的就是服装、小家电、五金和摩托车。一个中国同胞在那里为公司采购物资时,问当地的店主有没有便宜的,店主张口就来:“有呀,中国制造的就便宜。”

在非洲,“中国制造”是廉价、劣质商品的代名词。

一次,埃塞俄比亚交通部的赛义夫·伯海恩先生对我说:“我知道,你们中国有好产品的,可为什么出口非洲的中国产品质量这么差?我现在绝对不买中国制造的东西。”

2009年1月31日,喀麦隆西北大区巴利的酋长多甘永加三世也问我类似的问题。5月18日,我在喀麦隆巴孟达市的一家饭店吃饭,当服务员布伦达下班换上漂亮的裙子时,我问她这衣服是不是中国制造。她说:“你们中国的衣服是中看不中穿,看上去很漂亮,穿两天就坏了。我现在不买„中国制造‟了,我穿的裙子是尼日利亚制造的。”

作为中国人,我当然要维护中国人的形象,我对他们解释说,我身上穿的就是中国制造,质量蛮好的。中国人绝对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因为非洲市场的购买力有限,所以,我们就生产一些低成本的产品销往非洲,但我们也有高质量的产品销往欧美。

解释归解释,在非洲,中国商品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我在喀麦隆西北大区临时租住的房子里,在5个月里换了4个中国制造的厨房水龙头。

2009年5月12日,我与喀麦隆政府官员桑巴先生坐在车子里穿过喀麦隆的经济首都杜阿拉,我指着街道两边的商店自豪地对他说:“你看,商店里有80%的商品是中国制造。”他接着说:“怎么不见有中国制造的小轿车在非洲跑?”

在非洲,许多中国企业不用国产汽车,偏买日本的丰田、三菱车,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国产汽车质量不过关。一家在非洲的建筑企业买了两辆国产皮卡,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只能开动一辆了,另一辆停在院子里做配件用,几个月后两辆车就成了一堆废铁,最后还是买了两辆日本车。

中国人法律意识淡薄,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四个印象。可能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太长

了,人们习惯了家长式的管理,缺乏法律意识。

在中国,一些企业不和员工签订合同,不上任何保险,随意解雇员工,这是家常便饭,已习以为常。在非洲,一些中国企业老板无视当地的法律,经常与当地雇员发生冲突,官司缠身,如雇工不签合同,不缴纳各种保险费,工资标准低于所在国规定的最低保障工资,节假日强迫员工上班,加班不付加班费,随意解雇劳工等。在中国,企业老板财大气粗,可以用钱摆平一切。在非洲,这就不灵了,老百姓都知道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在非洲的一家中国建筑(2.91,-0.10,-3.32%)企业,一天法院突然送来了150张传票。原来,这家企业没按照法律程序解雇员工,被解雇的员工纷纷到法院把这家企业告上了法庭。

非洲虽然落后,但他们仍沿袭着殖民者带来的法律,现行的法律,几乎都是从英国、法国那里原封不动地搬来的。如在喀麦隆,西北大区和西南大区原来是英国殖民地,这里就采用英国的法律系统;其他8个大区原来是法国的殖民地,在那里就采用法国的法律系统。可能是殖民者多年来对他们教化的结果,非洲人办事一定要找出法律根据。

中国人在非洲开农场办企业要租用土地,土地许可证上引用的法律法规就有20来项;你要购买政府管制商品,许可证上第一页就列满了法律依据。所以,中国人来非洲,第一件事就是要熟悉这里的法律,这样才能避免经营过程中因违犯法律造成的被动与损失。

不注意自身形象

中国人不注意形象,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五个印象。非洲人被白人强迫穿上衣服后,他们保持了白人的传统,公务活动一定是西装革履。

非洲原始,但并不是所有的非洲人都愚昧,他们也有现代文明意识,对一些恶习、陋习也是恨之入骨的。2002年,一位中国人乘坐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的飞机回国,他不听飞机上的警告,坚持在洗手间抽烟,结果被罚款并在泰国曼谷机场扣留了一个星期。

前不久,我在喀麦隆听一个从埃塞俄比亚来的中国同胞讲与他同机的几个中国同胞的故事。开始,他还和临座的黑人聊天,黑人对中国人颇有好感。但飞行途中,一位同胞竟毫无顾忌地向地板上吐了口痰,然后用脚在上面碾压,让同机的老黑看得目瞪口呆,再也不愿搭理中国人了。

在非洲,经常见中国人在车子里把鞋子脱掉,光脚丫子凉在前挡风玻璃上,看上去很不雅观。

2007年8月19日,我和几个中国同胞驾车去埃塞俄比亚北部,路过一个镇子时,一群年轻人见了我们齐声喊:“China!No good!妈的个X !”我们听了既愤怒又羞耻,想必这是过去在这里搞工程的中国人常说“妈的个X”被黑人学去了。你看,连我们的“国骂”也给“外援”了!

在喀麦隆,我去过法国道达尔、南非MTN 等外国公司在当地投资的企业,从他们的办公环境到员工面貌,一看就是有实力的现代企业。进入办公楼大门,要用身份证换他们内部的电子证件,然后进每个门都用这个内部证件刷卡,来访的客人进入了哪个门,公司的

电脑系统都有记录。

在非洲的中国企业一般都是艰苦奋斗,办公场所简陋,尤其是一些建筑企业、百货商店,这些企业门面不注意装修,员工不注意形象,给非洲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好像我们中国人都很邋遢。

扰乱市场

中国人扰乱市场,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六个印象。《中国非洲》(Chinafrique)一书的作者塞尔日·米歇尔认为,中国企业逐步把欧洲企业挤出非洲市场,这是中国人超低价格投标造成的。塞内加尔有个污水处理项目招标,中国人的报价还不到法国人的1/3,气得法国人拽自己的头发。

一些中国企业低价中标后,为少亏、不亏或赢利,便降低施工标准,违反合同规范,偷工减料现象严重,产品或工程质量无法保证。现在,非洲人也对中国企业操纵价格的行为颇为恐惧和愤怒,因为这抢了他们的饭碗,要么把他们挤出了市场,要么让他们没有机会进入市场。

2007年我在埃塞俄比亚时,政府曾发布了一个通令,说大批中国人在埃塞俄比亚黑市用比尔兑换美元,造成埃塞俄比亚外汇紧缺,美元汇率上升。不但是外汇,就是木雕等旅游纪念品的价格,也被中国人炒了起来。好多非洲人说,你们中国人是祸水,走到哪里,就把哪里的市场搅乱。

不团结

中国人不团结,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七个印象。在非洲,一家公司的中国人到外旅游遇到另一家公司的中国人,他们很少打招呼寒暄,虽然远离祖国几万里,他们见面后如同见了外国人一样,没有任何亲切感。在非洲同一个城市开店的中国人,因为竞争关系大伤和气,有的发展到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地步。

非洲某国的一个省会城市有两家中国商店,其中的一家商店就放出风来,非要把另一家商店灭掉。在这里,帮派势力也很严重,来自中国各地区的人都形成自己的势力团伙,互相攻击,互相拆台。中国人做生意都有点猫腻,不是当地的黑人,往往是中国人之间互相向当局举报,可见手段之恶毒。

没宗教信仰

中国人没宗教信仰,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八个印象。在非洲,到政府部门办事或到法院参加诉讼,都要填写一系列的表格,其中有一项就是宗教信仰。这让我很为难,我填写什么宗教信仰呢?共产主义不是宗教信仰呀,开始我空着。他们问我,怎么不填写,我说无宗教信仰。他们疑惑不解,人怎么会没有宗教信仰呢?

后来,非洲人总和我说起宗教信仰一事。问中国人去教堂么?都信仰什么宗教?2009年复活节,喀麦隆BUEA 大学四年级会计专业学生热塔发手机短信问我相信耶稣复活

么?中国宪法赋予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可信教者在中国毕竟是少数,来非洲的中国人大多没宗教信仰。

非洲人见中国人星期天也不休息,从来不去教堂,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甚是不解。他们说,工作赚钱是人生的过程,但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一种精神追求。

什么都吃

中国人什么都吃,这是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第九个印象。和非洲人交流时间长了,他们总会问你“听说你们中国人吃狗、吃猴子”之类的话。

在非洲某国,一家中国建筑公司偷吃了一只狗,当地工人知道后集体罢工,表示抗议。还有一家建筑公司,刚来的时候附近水库里有好多野鸭子,这家公司就把这个水库当作养鸭场,天天来抓鸭子吃,没几个月,鸭子就被吃光了,水面上漂满了野鸭毛。中国人在非洲,尤其是那些中方员工较多的建筑公司,所到之处都搞“三光”政策:猪光、鸡光、野味光。

一次,西北大区工业局巴克利局长对我说:“当年你们中国人在这里修公路,把这里的猪都吃光了。你们中国人要来这里,最好提前一年通知我们,我们好号召村民们为你们养猪。”来非洲的中国人,一定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如在埃塞俄比亚,驴和狗是绝对不能吃的。

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早已名扬天下,但我们仍有自身的缺点。你在人家门口做事,当然要考虑人家的感受。如果连过去曾被人买卖的黑人都瞧不起我们,那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真是无地自容了。


相关文章

  • 新课标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 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 ...查看


  • 非洲的战争与发展
  • 非洲的战争与发展 引言 图片向读着传递着一个简单明确的信息:和平可以拯救非洲贫民.换句话说,导致非洲现在贫穷落后,人民疾苦的原因是战争. 一提起非洲,我们首先所联想到的便是恶劣的气候环境,落后的科技水平,不断的战火以及艾滋病的疯狂流行.荒蛮 ...查看


  • 买木雕的少年教案
  • 27.买木雕的少年 一.教材简说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 ...查看


  • "授之以渔"铺就互利共赢之路
  • 作为中国最早"走出去"的大型中央企业之一,中钢集团坚持"合作.友谊.双赢.发展"的理念,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树立大局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形象,遵守东道国的法律 ...查看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4课文翻译.
  • 名气之尾 艺术家追求成名,如同狗自逐其尾,一旦追到手,除了继续追逐不知还能做些什么.成功之残酷正在于它常常让那些追逐成功者自寻毁灭. 对一名正努力追求成功并刚刚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其亲朋常常会建议"正经的饭碗不能丢!"他们 ...查看


  • 地图上的另一个中国
  • :地图上的另一个中国 地图,是他认识中国的起点.在"寻路中国"的路上,他离不开他的"私人地图".这是他的个人经历,也是一种眼界和生活方式. 寻路世界的何伟,仍记得他拥有的第一张中国地图. 1996年, ...查看


  • 彩色的非洲.d说课稿方文静
  • <彩色的非洲>说课稿 旺草小学:方文婧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8课<彩色的非洲>,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一.说教材分析: 辽阔的非洲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本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述 ...查看


  • 小小读后感 1
  • 走出非洲有感 当雄浑的圆号奏出一曲缠绵悱恻旋律时,我知道,只有在这样的气魄中,才担当得起凄迷的草原尽头的雪山的感受,长风吹起,间或显现的形影,有令人神驰的故事,当然,还有那段纠结着生与死.欢乐与忧愁的深情往事. "在非洲恩共山脚下 ...查看


  • 我那智勇双全的非洲妻
  • 张谦,今年34岁,出生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1999年,他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在东营市开了一家小照相馆.一年后,他听朋友说非洲生意好做,便把照相馆兑了出去,购进一批蚊香和铁钉,去了津巴布韦. 非洲女孩启发寻得商机 由于津巴布韦的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