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阐述了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化生产现状,指出了当前红枣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红枣今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红枣;产业化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陕北黄河沿岸
枣树是原产于我国的特有果树,在陕北黄河沿岸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陕北红枣以“其圆或椭圆形态,鲜红色泽和滋润甜味”,既可鲜食也可制成干枣、蜜枣等产品,是人所共知的集食用、药用、营养、保健于一体,造福万家的健康长寿食品,在国内外消费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是,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沟壑纵横,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红枣生产生态环境基础脆弱,传统的红枣生产经营方式严重地制约着红枣产业化的发展。至今,红枣产业化进程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发展。如何做大做强红枣经济,促进红枣产业化升级,整合红枣产业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
1红枣产业化生产现状
红枣树是陕北黄河沿岸最优的生态经济树种,发展红枣是陕北黄河沿岸贫穷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国家科技部、陕西省科技厅科技扶贫开发的大力扶持下,陕北沿黄枣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借助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带领群众,把发展红枣产业化生产作为振兴地方经济、富民强县的战略任务来抓。先后实施了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扶贫开发:人均栽种百株红枣树工程和以红枣树为主要栽种树种的退耕还林工程,使红枣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目前,陕北黄河沿岸枣区,红枣树栽种面积达9.33万公顷之多,年产红枣逾8 000t。形成了陕西省境内黄河沿线长约400km、宽约10km的红枣主栽经济林带。围绕红枣基地建设,建成工厂化生产的红枣专业加工企业9个,兼并加工企业44个,红枣季节加工点262个,年加工能力8 490t,总产值2.5亿元。仅榆林地区,清涧县巨鹰红枣(集团)公司以人工烘干枣—滩枣为龙头,生产芝麻枣、条枣、鲜酥枣、花生穿枣、空心脆枣、滩枣、紫晶枣、马牙枣等10多个产品,内销国内50多个城市,外销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因此,发展红枣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红枣生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红枣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农户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全区年红枣产值达365多亿元,实现利税1 800多万元。红枣产业使农民人均收入529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28.4万贫困人口依靠红枣解决了温饱问题,万余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万余户年收入达到了万元。在中国首批百家地方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被命名为“祖国红枣之乡”。陕西省清
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阐述了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化生产现状,指出了当前红枣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红枣今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红枣;产业化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陕北黄河沿岸
枣树是原产于我国的特有果树,在陕北黄河沿岸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陕北红枣以“其圆或椭圆形态,鲜红色泽和滋润甜味”,既可鲜食也可制成干枣、蜜枣等产品,是人所共知的集食用、药用、营养、保健于一体,造福万家的健康长寿食品,在国内外消费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是,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沟壑纵横,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红枣生产生态环境基础脆弱,传统的红枣生产经营方式严重地制约着红枣产业化的发展。至今,红枣产业化进程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发展。如何做大做强红枣经济,促进红枣产业化升级,整合红枣产业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值得认真探讨的一个课题。
1红枣产业化生产现状
红枣树是陕北黄河沿岸最优的生态经济树种,发展红枣是陕北黄河沿岸贫穷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国家科技部、陕西省科技厅科技扶贫开发的大力扶持下,陕北沿黄枣区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借助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带领群众,把发展红枣产业化生产作为振兴地方经济、富民强县的战略任务来抓。先后实施了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扶贫开发:人均栽种百株红枣树工程和以红枣树为主要栽种树种的退耕还林工程,使红枣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目前,陕北黄河沿岸枣区,红枣树栽种面积达9.33万公顷之多,年产红枣逾8 000t。形成了陕西省境内黄河沿线长约400km、宽约10km的红枣主栽经济林带。围绕红枣基地建设,建成工厂化生产的红枣专业加工企业9个,兼并加工企业44个,红枣季节加工点262个,年加工能力8 490t,总产值2.5亿元。仅榆林地区,清涧县巨鹰红枣(集团)公司以人工烘干枣—滩枣为龙头,生产芝麻枣、条枣、鲜酥枣、花生穿枣、空心脆枣、滩枣、紫晶枣、马牙枣等10多个产品,内销国内50多个城市,外销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因此,发展红枣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红枣生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红枣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农户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全区年红枣产值达365多亿元,实现利税1 800多万元。红枣产业使农民人均收入529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28.4万贫困人口依靠红枣解决了温饱问题,万余人过上了小康生活,万余户年收入达到了万元。在中国首批百家地方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被命名为“祖国红枣之乡”。陕西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