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的滋味
林清玄
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水果里,我最喜欢的是梨;梨不管在什么时间,总是给我一种凄清的感觉。我住处附近的通化街,有一条卖水果的街,走过去,在水银灯下,梨总是洁白地从摊位中跳脱出来,好像不是属于摊子里的水果。 总是记得我第一次吃水梨的情况。
在乡下长大的孩子,水果四季不缺,可是像水梨和苹果却无缘会面,只在梦里出现。我第一次吃水梨是在一位亲戚家里,亲戚刚从外国回来,带回一箱名贵的水梨,一再强调它是多么不易地横越千山万水来的。我抱着水梨就坐在客厅的角落吃了起来,因为觉得是那么珍贵的水果,就一口口细细地咀嚼着,没想到吃不到一半,水梨就变黄了,我站起来,告诉亲戚:“这水梨坏了。”
亲戚虽一再强调,梨削了一定要一口气吃完,否则就会变黄的;但是不管他说什么,我总不肯再吃,即便水梨的滋味是那么鲜美。我的倔强把大人都弄得很尴尬,最后亲戚笑着说:“这孩子还是第一次吃梨呢!”
后来我才知道,梨的变黄是因为氧化作用,私心里对大人们感到歉意,却也来不及补救了。从此我一看到梨,就想起童年吃梨时令人脸红的往事,也从此特别喜欢吃梨,好像在为着补偿什么。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旧俗,就是梨不能分切来吃,因为把梨切开,在乡人的观念里认为这样是要“分离”的象征。我们家有五个孩子,常常望着一两个梨兴叹,兄弟们让来让去,那梨最后总是到了我的手里,妈妈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身体弱,又特别爱吃水梨。
直到家里的经济好转,台湾也自己出产水梨,那时我在外地求学,每到秋天,我开学要到学校去,妈妈一定会在我的行囊里悄悄塞几个水梨,让我在客运车上吃。我虽能体会到妈妈的爱,却不能深知梨的意义。直到我踏入社会,回家的日子经常匆匆,有时候夜半返家,清晨就要归城,妈妈也会分外起早,到市场买两个水梨,塞在我的口袋里。我坐在疾行的火车上,把水梨反复地摩挲着,舍不得吃,才知道一个小小的水梨,竟是代表了妈妈多少的爱意和思念,这些情绪在吃水梨时,就像梨汁一样,满溢了出来。
记得爸爸说过一个故事,他们生在日本人盘踞的时代,他读小学的时候,日本老师常拿出烟台的苹果和天津的雪梨给他们看,说哪一天打倒中国,他们就可以在山东吃大苹果,在天津吃天下第一的雪梨。爸爸对梨的记忆因此有一些伤感,他每逢吃梨就对我们说一次这个故事,梨在这时很不单纯,它有了国仇家恨的滋味。日本人为了吃上好的苹果和梨,竟用武士刀屠杀了数千万中国同胞。
有一次,我和妻子到香港,正是天津雪梨盛产的季节,很多梨销到香港,香港卖水果的摊子有供应“雪梨汁”的,一杯五元港币。在我寄住的旅馆楼下正好有一家卖雪梨汁的水果店,我们每天出门前,就站在人车喧闹的尖沙咀街边喝雪梨汁;雪梨汁的颜色是透明的,温凉如玉,清香不绝如缕,到现在我还无法用文字形容那样的滋味;因为在那透明的汁液里,我们总喝到了似断还未断的乡愁。 天下闻名的天津雪梨,表皮有点青绿,个头很大,用刀子一削,就露出晶莹如白雪的肉来,梨汁便即刻随刀锋起落滴到地上。我想,这样洁白的梨,如果染了血,一定会显得格外殷红。我对妻子说起爸爸小学时代的故事,妻子说:“那些梨树下不知道溅了多少无辜的血呢!”
可惜的只是,那些血早已埋在土里,并没有染在梨上,以至于后世的子孙,
有许多已经对那些梨树下横飞的血肉失去了记忆。可叹的是,日本人恐怕还念念不忘天津雪梨的美味吧!
水梨,现在是一种普通的水果,满街都在叫卖,我每回吃梨,就有种种滋味浮上心头;最强烈的滋味是日本人给的:他们曾在梨树下杀过我们的同胞,到现在还对着梨树喧嚷。满街过往的路客,谁想到吃梨有时还会让人伤感呢? (选自《飞越蓝天的白云》,有删节)
1.文章以“雪梨的滋味”为题,有何作用?
答案:一语双关,一指雪梨本身香甜的味道,二指作者所感受到的凄清、歉意、爱意、思念、乡愁、国愁家恨等滋味。同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作者笔下,梨已经不是一种普通的水果。请简要概括作者与梨有关的经历及品尝到的丰富滋味。
答案:第一次吃梨时的歉意;踏入社会后体味到妈妈对" 我" 的爱意和思念;从爸爸的故事里感受到国仇家恨的滋味;在香港喝雪梨汁品尝到似断还未断的乡愁。
3.文中写爸爸讲雪梨故事一段是否离题?为什么?
答案:不离题。由爸爸的故事引出雪梨隐含的国仇家恨滋味,深化了主题,为后文写乡愁,写对后世子孙忘掉历史的叹息以及对军国主义者制造罪恶的痛恨作铺垫(埋下伏笔)。
4.揣摩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内容上写了雪梨所承载的各种滋味,特别表达了作者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的罪恶的痛恨以及对人们淡忘历史的遗憾。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起深化主题(升华主题,或画龙点睛)的作用。
雪梨的滋味
林清玄
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水果里,我最喜欢的是梨;梨不管在什么时间,总是给我一种凄清的感觉。我住处附近的通化街,有一条卖水果的街,走过去,在水银灯下,梨总是洁白地从摊位中跳脱出来,好像不是属于摊子里的水果。 总是记得我第一次吃水梨的情况。
在乡下长大的孩子,水果四季不缺,可是像水梨和苹果却无缘会面,只在梦里出现。我第一次吃水梨是在一位亲戚家里,亲戚刚从外国回来,带回一箱名贵的水梨,一再强调它是多么不易地横越千山万水来的。我抱着水梨就坐在客厅的角落吃了起来,因为觉得是那么珍贵的水果,就一口口细细地咀嚼着,没想到吃不到一半,水梨就变黄了,我站起来,告诉亲戚:“这水梨坏了。”
亲戚虽一再强调,梨削了一定要一口气吃完,否则就会变黄的;但是不管他说什么,我总不肯再吃,即便水梨的滋味是那么鲜美。我的倔强把大人都弄得很尴尬,最后亲戚笑着说:“这孩子还是第一次吃梨呢!”
后来我才知道,梨的变黄是因为氧化作用,私心里对大人们感到歉意,却也来不及补救了。从此我一看到梨,就想起童年吃梨时令人脸红的往事,也从此特别喜欢吃梨,好像在为着补偿什么。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旧俗,就是梨不能分切来吃,因为把梨切开,在乡人的观念里认为这样是要“分离”的象征。我们家有五个孩子,常常望着一两个梨兴叹,兄弟们让来让去,那梨最后总是到了我的手里,妈妈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身体弱,又特别爱吃水梨。
直到家里的经济好转,台湾也自己出产水梨,那时我在外地求学,每到秋天,我开学要到学校去,妈妈一定会在我的行囊里悄悄塞几个水梨,让我在客运车上吃。我虽能体会到妈妈的爱,却不能深知梨的意义。直到我踏入社会,回家的日子经常匆匆,有时候夜半返家,清晨就要归城,妈妈也会分外起早,到市场买两个水梨,塞在我的口袋里。我坐在疾行的火车上,把水梨反复地摩挲着,舍不得吃,才知道一个小小的水梨,竟是代表了妈妈多少的爱意和思念,这些情绪在吃水梨时,就像梨汁一样,满溢了出来。
记得爸爸说过一个故事,他们生在日本人盘踞的时代,他读小学的时候,日本老师常拿出烟台的苹果和天津的雪梨给他们看,说哪一天打倒中国,他们就可以在山东吃大苹果,在天津吃天下第一的雪梨。爸爸对梨的记忆因此有一些伤感,他每逢吃梨就对我们说一次这个故事,梨在这时很不单纯,它有了国仇家恨的滋味。日本人为了吃上好的苹果和梨,竟用武士刀屠杀了数千万中国同胞。
有一次,我和妻子到香港,正是天津雪梨盛产的季节,很多梨销到香港,香港卖水果的摊子有供应“雪梨汁”的,一杯五元港币。在我寄住的旅馆楼下正好有一家卖雪梨汁的水果店,我们每天出门前,就站在人车喧闹的尖沙咀街边喝雪梨汁;雪梨汁的颜色是透明的,温凉如玉,清香不绝如缕,到现在我还无法用文字形容那样的滋味;因为在那透明的汁液里,我们总喝到了似断还未断的乡愁。 天下闻名的天津雪梨,表皮有点青绿,个头很大,用刀子一削,就露出晶莹如白雪的肉来,梨汁便即刻随刀锋起落滴到地上。我想,这样洁白的梨,如果染了血,一定会显得格外殷红。我对妻子说起爸爸小学时代的故事,妻子说:“那些梨树下不知道溅了多少无辜的血呢!”
可惜的只是,那些血早已埋在土里,并没有染在梨上,以至于后世的子孙,
有许多已经对那些梨树下横飞的血肉失去了记忆。可叹的是,日本人恐怕还念念不忘天津雪梨的美味吧!
水梨,现在是一种普通的水果,满街都在叫卖,我每回吃梨,就有种种滋味浮上心头;最强烈的滋味是日本人给的:他们曾在梨树下杀过我们的同胞,到现在还对着梨树喧嚷。满街过往的路客,谁想到吃梨有时还会让人伤感呢? (选自《飞越蓝天的白云》,有删节)
1.文章以“雪梨的滋味”为题,有何作用?
答案:一语双关,一指雪梨本身香甜的味道,二指作者所感受到的凄清、歉意、爱意、思念、乡愁、国愁家恨等滋味。同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作者笔下,梨已经不是一种普通的水果。请简要概括作者与梨有关的经历及品尝到的丰富滋味。
答案:第一次吃梨时的歉意;踏入社会后体味到妈妈对" 我" 的爱意和思念;从爸爸的故事里感受到国仇家恨的滋味;在香港喝雪梨汁品尝到似断还未断的乡愁。
3.文中写爸爸讲雪梨故事一段是否离题?为什么?
答案:不离题。由爸爸的故事引出雪梨隐含的国仇家恨滋味,深化了主题,为后文写乡愁,写对后世子孙忘掉历史的叹息以及对军国主义者制造罪恶的痛恨作铺垫(埋下伏笔)。
4.揣摩文章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内容上写了雪梨所承载的各种滋味,特别表达了作者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制造的罪恶的痛恨以及对人们淡忘历史的遗憾。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起深化主题(升华主题,或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