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
发布时间:2011-02-10 10:29:01 访问次数
:
57 字体:【大 中 小】
【规划范围】 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两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战略定位】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战略目标】 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空间布局】 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3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3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载体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水产养殖、渔业增殖、现代远洋渔业等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矿产、海洋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和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运输物流、海洋文化旅游业、涉海金融服务和涉海商务服务等海洋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节约集约用海】 重点推进海洋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立科学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机制。推行海洋表层、中层、底层立体开发方式,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海洋功能区划为指导,坚持发展与保护、利用与储备并重,加强对重要岸线的监管与保护。制定单位岸线和海域面积投资强度标准规范,严禁盲目圈占海域、滥占岸线。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强化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建立有居民海岛综合协调管理机制,规范无居民海岛使用程序,促进无居民海岛合理开发。
【海洋生态保护】 依据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生态空间结构,保护海洋生物
的多样性,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完善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开展典型海域水生生物和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与养护,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景观的保护。加快推进海湾生态整治,维护沿海生态环境健康。坚持保护岸线的自然属性,维护岸线的稳定性,增强岸线资源利用的复合性。科学界定海岛功能,禁止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强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大力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农业和生活污染治理,全面开展流域和海洋污染治理,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科教兴海】 加快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技术等优势领域的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和投入机制;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公共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完善海洋科技信息、技术转让等服务网络;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教育中心,加强海洋专业学院建设,构建门类齐全的海洋学科体系;建设我国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富集区。
【交通网络】 沿海中心城市建设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体系。港口建设,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港、日照港为骨干,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莱州港为支撑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铁路建设,以山东省铁路主骨架为依托,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打通环海、省际铁路大通道。公路建设,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和普通路网升级改造,优化路网结构,形成干支相连、快速便捷的公路网络。机场建设,加快区域内机场建设和改造,形成以青岛新国际机场为中心,以烟台、威海、潍坊、东营等机场为支线的空港格局。
【能源建设】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有序开发风能资源,合理规划建设生物质能电站,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在重点海域规划建设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示范项目,大力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初步形成海阳、荣成两个核电基地。
【数字海洋】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加快建立各类海洋信息库,建设省、市、县三级分布式基础信息平台,完善海洋与渔业信息网。重点建设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防灾减灾及安全保障预警、鱼类病害防治、水产品市场监控等系统,大幅提升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财税政策】 研究制定国家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给予支持。落实国家关于远洋捕捞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海洋资源勘探的投入力度,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增值税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研究对区内符合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条件的城市给予税收优惠政
策;对区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在安排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倾斜。
【海域、海岛政策】 合理利用海岛和海域资源,在围填海指标上给予倾斜,优先用于发展海洋优势产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支持山东开展用海管理与用地管理衔接的试点,积极推动填海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权证的换发试点工作,以及凭人工岛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
(信息来源:中国海洋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
发布时间:2011-02-10 10:29:01 访问次数
:
57 字体:【大 中 小】
【规划范围】 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两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战略定位】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战略目标】 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空间布局】 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3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3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载体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水产养殖、渔业增殖、现代远洋渔业等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矿产、海洋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和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运输物流、海洋文化旅游业、涉海金融服务和涉海商务服务等海洋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节约集约用海】 重点推进海洋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立科学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机制。推行海洋表层、中层、底层立体开发方式,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海洋功能区划为指导,坚持发展与保护、利用与储备并重,加强对重要岸线的监管与保护。制定单位岸线和海域面积投资强度标准规范,严禁盲目圈占海域、滥占岸线。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强化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建立有居民海岛综合协调管理机制,规范无居民海岛使用程序,促进无居民海岛合理开发。
【海洋生态保护】 依据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生态空间结构,保护海洋生物
的多样性,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完善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开展典型海域水生生物和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与养护,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景观的保护。加快推进海湾生态整治,维护沿海生态环境健康。坚持保护岸线的自然属性,维护岸线的稳定性,增强岸线资源利用的复合性。科学界定海岛功能,禁止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强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大力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农业和生活污染治理,全面开展流域和海洋污染治理,完善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科教兴海】 加快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技术等优势领域的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和投入机制;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公共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完善海洋科技信息、技术转让等服务网络;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教育中心,加强海洋专业学院建设,构建门类齐全的海洋学科体系;建设我国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富集区。
【交通网络】 沿海中心城市建设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体系。港口建设,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港、日照港为骨干,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莱州港为支撑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铁路建设,以山东省铁路主骨架为依托,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打通环海、省际铁路大通道。公路建设,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和普通路网升级改造,优化路网结构,形成干支相连、快速便捷的公路网络。机场建设,加快区域内机场建设和改造,形成以青岛新国际机场为中心,以烟台、威海、潍坊、东营等机场为支线的空港格局。
【能源建设】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有序开发风能资源,合理规划建设生物质能电站,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在重点海域规划建设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示范项目,大力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初步形成海阳、荣成两个核电基地。
【数字海洋】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加快建立各类海洋信息库,建设省、市、县三级分布式基础信息平台,完善海洋与渔业信息网。重点建设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防灾减灾及安全保障预警、鱼类病害防治、水产品市场监控等系统,大幅提升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财税政策】 研究制定国家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给予支持。落实国家关于远洋捕捞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海洋资源勘探的投入力度,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增值税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研究对区内符合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条件的城市给予税收优惠政
策;对区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在安排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倾斜。
【海域、海岛政策】 合理利用海岛和海域资源,在围填海指标上给予倾斜,优先用于发展海洋优势产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支持山东开展用海管理与用地管理衔接的试点,积极推动填海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权证的换发试点工作,以及凭人工岛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
(信息来源:中国海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