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改善发展环境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资源消耗加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国家和政府也有义务去满足居民这种期望,也有义务去改善这种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所以我国政府基于这些提出了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和建立绿色家园。
一、 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现状
(1)发展环境的现状
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意识不浓,招商引资政策机制不够完 善,项目储备少、推荐少,多为“守株待兔”式招商,选商不准,缺乏市场带动力强的企业。政府重管理轻服务,主动服务、前期服务少,后续管理跟不上,办事难、人情办事现象较为突出。企业规模小,缺乏相应的担保机构,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怕贷、惜贷现象严重,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出台的一些政策已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甚至一些部门还在执行已经作废的文件规定,不注重客观实际和市场规律的调节。
行政服务乏力,政务公开的内容部全面,形势不规范。政府公众信息网信息发布量太少,有些部门政务公开中,无关紧要的内容多,企业需要了解的办事程序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容公开不细。缺乏大局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机械地执行上级政策和技术标准,人为设置障碍,干扰企业生产,在对企业实施
监管的过程中,事前不管不问,事后以整改、处罚代替履职。法制观念淡漠,群众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不多,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安全等法规的教育培训,导致企业、群众为了自身利益而置法律于不顾,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违规生产等问题层出不穷。
(2)生态环境的现状
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生活垃圾、农膜地膜、人畜粪便、乡镇企业等对农村水体、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逐年恶化趋势,资源开发也加剧了地方的生态破坏。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思想认识问题,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大局意识不强,没有深刻理解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牢固树立 “今天的环境决定明天的发展”的观念,没有从思想认识上、工作作风上真正体现为项目服务、企业服务和发展服务,还存在官本位思想。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工作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一些专项工作既耗时又费力,但无具体考核措施,基层认为费力不好看,导致有怨气;保障机制不配套,实行“管”字当头,“罚”字当先,甚至个别部门和人员养成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恶习,甚至吃拿卡要报,加重企业负担。
由于农村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开荒种地的
后果。生活方式落后,没有普及天然气导致乱砍乱伐现象严重。由于农村技术的原因生活垃圾、农膜地膜、人畜粪便、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乡镇企业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水体的污染和空气的污染。资源的开发没有达到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水平。
三、解决措施
(一)改善发展环境的措施
(1)、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宗旨观念的问题。正如省委书记张庆黎所强调的“联系人民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把投资者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实干实做,才能从根本上打造出优良的发展环境。
(2)、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一个地区发展不起来就没有话语权,就会被投资者忽略轻视而缺乏竞争力,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不了。一定要强化居安思危意识,激发时不我待的强烈发展意识。
(3)、科学合理地确定审批事项。该下放的一定要放下去,该取消的一定要取消。减少收费。缩短审批时间。要像办自己事情一样办好单位的事、办好公家的事,关键是要把干部管理好、教育好,靠制度和机制去约束,靠自觉性去把握和坚守。对内尽职尽责做好份内工作,对外真心实意服务百姓,树立党和政府的
良好形象和信任度。做到随报随批、急事急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采取拖、推的方式办理事情,要认真负责任、快捷高效。规范领导干部的批件流程,切实做到文不过夜、事不隔天,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加强监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查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在办事服务中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4)不断创新监督形式,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开设意见箱、开办举报栏、开通举报电话等方式,为全民监督提供便利的渠道;通过设立公告栏、发放便民手册等方式,改进服务方法,改善服务态度,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方便办事群众;通过建立企业协会组织,评议政府及部门的行为,实行审监分离。涉及行政审批的部门及服务“窗口”,要建立和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监督和管理并重。
(二)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全民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树立牢固的生态环境理念,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大家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紧迫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
础。
(2)完善干部考核体系,重视生态承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把资源节约量、环境清洁度、地表绿化率等纳入考核指标,制定奖罚标准。通过制度约束,加强领导者的环保职责,使其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既重视经济指标,又重视人文指标、环境指标、资源指标,确保领导在作决策上项目时,能够把经济增长指标同生态环境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3)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环保产业。重视开发和引进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防污治污及生态恢复工程的技术水平。积极扶持环保产业,把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优质廉价的防治污染设备。建立环保产业有序的生产流通渠道和合理的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品生产,注意提高环保产品的质量,搞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建设。
(4)重视农村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把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首先,要在农民中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概念,使生态观念牢牢根植于每个农民头脑中,实现山青水绿。其次,要加强农村环保法规和制度建设,抬高农村环保准入门槛,设置“绿色壁垒”和“环境壁垒”,阻止城市转嫁污染。第三,要着力
础。
(2)完善干部考核体系,重视生态承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把资源节约量、环境清洁度、地表绿化率等纳入考核指标,制定奖罚标准。通过制度约束,加强领导者的环保职责,使其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既重视经济指标,又重视人文指标、环境指标、资源指标,确保领导在作决策上项目时,能够把经济增长指标同生态环境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3)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环保产业。重视开发和引进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防污治污及生态恢复工程的技术水平。积极扶持环保产业,把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优质廉价的防治污染设备。建立环保产业有序的生产流通渠道和合理的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品生产,注意提高环保产品的质量,搞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建设。
(4)重视农村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把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首先,要在农民中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概念,使生态观念牢牢根植于每个农民头脑中,实现山青水绿。其次,要加强农村环保法规和制度建设,抬高农村环保准入门槛,设置“绿色壁垒”和“环境壁垒”,阻止城市转嫁污染。第三,要着力
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严格工矿企业环境准入和达标排放标准,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清洁田园。第四,要加快推广“果—牧—沼”、“草—牧—沼”立体式生态养殖,使养殖场粪便自行消化,降低有害物质排放量。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抢占区域发展先机的战略之举。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的过程,而支撑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总是向环境优越的地区聚集。因此,当今时代的区域竞争,实际上是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竞争,哪个地方环境更好更优,哪个地方就能赢得发展的新优势。现实当中,一些自然禀赋并不突出的地区,正是靠良好的环境,聚集了大量优质生产要素,取得了又好又快发展。反观承德县,自然资源丰富、毗邻京津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之所以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只有着力改善和优化环境,才能植茂梧桐树,引来凤凰群,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我国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各种资源消耗加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期望值越来越高。我们国家和政府也有义务去满足居民这种期望,也有义务去改善这种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所以我国政府基于这些提出了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和建立绿色家园。
一、 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现状
(1)发展环境的现状
思想观念跟不上发展意识不浓,招商引资政策机制不够完 善,项目储备少、推荐少,多为“守株待兔”式招商,选商不准,缺乏市场带动力强的企业。政府重管理轻服务,主动服务、前期服务少,后续管理跟不上,办事难、人情办事现象较为突出。企业规模小,缺乏相应的担保机构,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怕贷、惜贷现象严重,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出台的一些政策已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甚至一些部门还在执行已经作废的文件规定,不注重客观实际和市场规律的调节。
行政服务乏力,政务公开的内容部全面,形势不规范。政府公众信息网信息发布量太少,有些部门政务公开中,无关紧要的内容多,企业需要了解的办事程序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内容公开不细。缺乏大局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机械地执行上级政策和技术标准,人为设置障碍,干扰企业生产,在对企业实施
监管的过程中,事前不管不问,事后以整改、处罚代替履职。法制观念淡漠,群众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不多,企业不重视对员工的安全等法规的教育培训,导致企业、群众为了自身利益而置法律于不顾,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企业违规生产等问题层出不穷。
(2)生态环境的现状
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生活垃圾、农膜地膜、人畜粪便、乡镇企业等对农村水体、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逐年恶化趋势,资源开发也加剧了地方的生态破坏。
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思想认识问题,一些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大局意识不强,没有深刻理解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牢固树立 “今天的环境决定明天的发展”的观念,没有从思想认识上、工作作风上真正体现为项目服务、企业服务和发展服务,还存在官本位思想。选人用人机制不健全工作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一些专项工作既耗时又费力,但无具体考核措施,基层认为费力不好看,导致有怨气;保障机制不配套,实行“管”字当头,“罚”字当先,甚至个别部门和人员养成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恶习,甚至吃拿卡要报,加重企业负担。
由于农村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开荒种地的
后果。生活方式落后,没有普及天然气导致乱砍乱伐现象严重。由于农村技术的原因生活垃圾、农膜地膜、人畜粪便、都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乡镇企业的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水体的污染和空气的污染。资源的开发没有达到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水平。
三、解决措施
(一)改善发展环境的措施
(1)、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宗旨观念的问题。正如省委书记张庆黎所强调的“联系人民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把老百姓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把投资者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去实干实做,才能从根本上打造出优良的发展环境。
(2)、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一个地区发展不起来就没有话语权,就会被投资者忽略轻视而缺乏竞争力,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不了。一定要强化居安思危意识,激发时不我待的强烈发展意识。
(3)、科学合理地确定审批事项。该下放的一定要放下去,该取消的一定要取消。减少收费。缩短审批时间。要像办自己事情一样办好单位的事、办好公家的事,关键是要把干部管理好、教育好,靠制度和机制去约束,靠自觉性去把握和坚守。对内尽职尽责做好份内工作,对外真心实意服务百姓,树立党和政府的
良好形象和信任度。做到随报随批、急事急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采取拖、推的方式办理事情,要认真负责任、快捷高效。规范领导干部的批件流程,切实做到文不过夜、事不隔天,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加强监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监督力度,严格查处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在办事服务中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4)不断创新监督形式,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开设意见箱、开办举报栏、开通举报电话等方式,为全民监督提供便利的渠道;通过设立公告栏、发放便民手册等方式,改进服务方法,改善服务态度,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方便办事群众;通过建立企业协会组织,评议政府及部门的行为,实行审监分离。涉及行政审批的部门及服务“窗口”,要建立和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监督和管理并重。
(二)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全民充分认识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树立牢固的生态环境理念,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大家支持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和紧迫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
础。
(2)完善干部考核体系,重视生态承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把资源节约量、环境清洁度、地表绿化率等纳入考核指标,制定奖罚标准。通过制度约束,加强领导者的环保职责,使其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既重视经济指标,又重视人文指标、环境指标、资源指标,确保领导在作决策上项目时,能够把经济增长指标同生态环境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3)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环保产业。重视开发和引进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防污治污及生态恢复工程的技术水平。积极扶持环保产业,把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优质廉价的防治污染设备。建立环保产业有序的生产流通渠道和合理的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品生产,注意提高环保产品的质量,搞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建设。
(4)重视农村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把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首先,要在农民中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概念,使生态观念牢牢根植于每个农民头脑中,实现山青水绿。其次,要加强农村环保法规和制度建设,抬高农村环保准入门槛,设置“绿色壁垒”和“环境壁垒”,阻止城市转嫁污染。第三,要着力
础。
(2)完善干部考核体系,重视生态承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领导干部考核体系,把资源节约量、环境清洁度、地表绿化率等纳入考核指标,制定奖罚标准。通过制度约束,加强领导者的环保职责,使其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既重视经济指标,又重视人文指标、环境指标、资源指标,确保领导在作决策上项目时,能够把经济增长指标同生态环境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3)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环保产业。重视开发和引进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防污治污及生态恢复工程的技术水平。积极扶持环保产业,把环保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领域,重点开发科技含量高、优质廉价的防治污染设备。建立环保产业有序的生产流通渠道和合理的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品生产,注意提高环保产品的质量,搞好防污治污示范工程建设。
(4)重视农村环保,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必须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把农业生产活动纳入生态循环链内,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轮流交换和物质循环。首先,要在农民中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概念,使生态观念牢牢根植于每个农民头脑中,实现山青水绿。其次,要加强农村环保法规和制度建设,抬高农村环保准入门槛,设置“绿色壁垒”和“环境壁垒”,阻止城市转嫁污染。第三,要着力
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严格工矿企业环境准入和达标排放标准,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清洁田园。第四,要加快推广“果—牧—沼”、“草—牧—沼”立体式生态养殖,使养殖场粪便自行消化,降低有害物质排放量。
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和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抢占区域发展先机的战略之举。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的过程,而支撑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总是向环境优越的地区聚集。因此,当今时代的区域竞争,实际上是发展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竞争,哪个地方环境更好更优,哪个地方就能赢得发展的新优势。现实当中,一些自然禀赋并不突出的地区,正是靠良好的环境,聚集了大量优质生产要素,取得了又好又快发展。反观承德县,自然资源丰富、毗邻京津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之所以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只有着力改善和优化环境,才能植茂梧桐树,引来凤凰群,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